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单元练习:(二) 含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64.000 KB
  • 2024-12-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单元练习:(二)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单元练习:(二)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单元练习:(二)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单元练习:(二) 含解析.doc,共(24)页,64.000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018c930490f0f160c681945f023f83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素养评价(二)(120分钟·120分)一、阅读鉴赏能力评价(50分)(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1~5题。(15分)第一

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十一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

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敏.于事而慎

.于言①敏:机敏②慎:谨慎B.质胜文.则野.①文:华美、文采②野:不受拘束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①喻:比喻②利:利益D.迩.之事.父①迩:近②事:侍奉【解析】选D。A项,句意是: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①敏:勤勉。B项,句意是:质朴超过文

采就会粗野鄙俗。②野:粗野、鄙俗。C项,句意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①喻:知晓,明白。D项,句意是:近可以侍奉父母。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

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

,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解析】选B。B项,“五经”是指《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四书”。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

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C.“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

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解析】选C。C项,“‘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从这个层面来说,应该“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

代汉语。(3分)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译文:答案: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5.关于“仁”,《<论语>十二章》都有哪些论断?(3分)答:答案:①没有仁德的人,就不能按礼乐制度的规定行事。(第二章)②追求仁,任重

道远,到死方休。(第七章)③仁德的人不忧愁。(第九章)④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实行仁的细则包括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第十章)(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15分)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①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子贡对曰:“

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于知人。’是以难对也。”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子贡对曰:“能夙兴夜寐,讽

诵崇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②之行也。孔子告之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

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傧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

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于赤也。’”“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桥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③,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

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壹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

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孔子曰:“言之乎。”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注】①子贡是端木赐的字,端木赐复姓端木,名赐。②冉雍,字仲弓。③眉寿:长寿。因人老会

长出长眉毛,故称眉寿。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B.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

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C.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D.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解析】选A。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

言虚词断句,根据语法结构分析与语境含义推解,“夫子之门人”“焉”可作为停顿语气参考。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子是卫将军的字,子贡称呼卫将军“文子”,表示尊重;古人对人自称名字表示谦虚,如文中“赐也辞不获命”的“赐

”为子贡谦称。B.《诗》《书》是《诗经》《尚书》的简称,它们与《中庸》《周易》和《春秋》五本书合称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C.傧相,亦作“摈相”,古时称替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郑玄注释《周礼秋官·司仪》有“出接宾曰傧,入赞礼曰相”。D.孝,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孝敬;悌,敬爱兄长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解析】选B。《礼记》是“五经”之一,而不是《中庸》。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子对于孔子学有所成的七十多弟子中“其孰为贤”的询问,子贡认为贤能的人没有妄行,了解贤人

就很困难,所以他不好回答这个问题。B.通过子贡回答文子的话,我们可以看出,颜渊能成为君王的辅佐,冉求能成为卿大夫,公西赤精通外交礼仪,而曾参四德具备。C.文子认为,子贡所说到的孔门弟子都可做诸侯的辅佐,但当时

世上没有明君,他们不得任用,文子为他们感到惋惜与不平。D.本文主要是卫国将军文子与孔子弟子子贡的对话,子贡有重点地对孔门几位弟子的操行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孔子的认可。【解析】选C。C项,“文子为他们感到惋惜与不平”有误。原文无此含义。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讽诵崇

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译文:答案:背诵经书而崇尚礼义,行动不犯第二次过错,引经据典不随便,这些是颜渊的品行。10.子贡是如何评价冉求、公西赤、曾参这三个人的品行的?(3分)答:答案:冉求尊长爱

幼,喜好学习,体察万物;公西赤恭谨严饬,志向通达而又喜好礼仪;曾参知识广博,敦厚谦谨,高明远大,胸襟开阔,孝悌信忠四德具备。附【译文】卫国的将军文子问子贡说:“我听说孔子教育弟子,先教他们读《诗》和《书》,然后教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

讲的是仁义,观看的是礼乐,然后用文才和德行来成就他们。大概学有所成的有七十多人,他们之中谁更贤明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文子说:“因为你常和他们一起学,也是贤者,为何说不知道呢?”子贡回答说:“贤能的人没有妄行,了解贤人就很困难。所以君子说:‘没有比了解人更困难的了。’因此难以回答。”文子说

:“对于了解贤人,没有不困难的。现在您本人亲身在孔子门下求学,因此敢冒昧问您。”子贡说:“先生的门人,大概有三千人就学。有些是与我接触过的,有些是与我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不能普遍地了解来告诉你。”文子说:“请就您所接触到的谈谈,我想问问他们的品行。”子贡回答说:“能够起早贪黑,背诵经

书而崇尚礼义,行动不犯第二次过错,引经据典不随便,这些是颜渊的品行。如果(颜渊)遇到有德的君王,就会世代享受帝王给予的美誉,不会失去他的美名。被君王任用,就会成为君王的辅佐。”“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总是怨恨别人,不总是记着别人过去的罪过,这是冉雍

的品行。孔子用《诗经》的话告诉他说:‘万事都有开端,但很少有善始善终的。’”“尊敬长辈,同情幼小,不忘在外的旅人,喜好学习,博综群艺,体察万物而且勤劳,这是冉求的品行。孔子因此对他说:‘好学就有智慧,同情孤寡就是仁爱,恭敬就接近礼义,勤劳就

有收获。尧舜忠诚谦恭,所以能称王天下。’孔子很称赞他,说:‘你应当成为国家的卿大夫。’”“整齐庄重而又严肃,志向通达而又喜好礼仪,作为两国之间的侯相,忠诚雅正而有节制,这是公西赤的品行。孔子对大家说:‘接待宾客这件事,

他已经做到了。’孔子又对弟子说:‘你们想学习接待宾客礼仪的人,就向公西赤学习吧。’”“完满却不自我满足,渊博却如同虚空,超过却如同赶不上,古代的君王也难以做到。知识广博无所不学,他的外表恭敬,德行敦厚;他对任何人说话,没

有不真实的;他的志向高明远大,他的胸襟开阔坦荡,因此他长寿,这是曾参的品行。孔子说:‘孝是道德的起始;悌是道德的前进;信是道德的加深;忠是道德的准则。曾参集中了这四种品德。’孔子就以此来称赞他。”文子说:“我听说,国家按正道行事,那么贤人就兴起来了,正直的人就会被任用,百姓也会归附。

按照您刚才的议论,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他们都可以做诸侯的辅佐啊。大概世上没有明君,所以没有得到任用。”子贡和卫将军文子说过话之后,到了鲁国,见到孔子,说:“卫将军文子向我问同学们的情况,再三地问,我推辞不掉,把我所见到的告诉了他。不知道是否合适,请让

我告诉您吧。”孔子说:“说说吧。”子贡把和文子对话的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笑着说:“赐啊,你能给人排座次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5分)一课叶圣陶上课的钟声叫他随着许多同学走进教室里。他手里拿着一个盛烟卷的小匣子,里面有几

张嫩绿的桑叶,有许多细小而灰白色的蚕附着在上面呢。他将匣子摆在书桌上——两个膝盖便是他的第二张桌子。他开了匣盖,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群里,仿佛他也是一条小蚕:他踏在光洁鲜绿的地毯上,尝那甘美香嫩的食品,何等

的快乐啊!许多同学,也有和他同一情形,看匣子里的小生命的;也有彼此笑语,忘形而发出大声的;也有离了座位,起来徘徊眺望的。冷峻的面容,沉重的脚步声,一阵凌乱的脚声,触着桌椅声,身躯轻轻地移动声——忽然全归于寂静。他看见那位方先生——教理科的——来了,才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

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那个储藏着小生命的匣子。现在是不能拿在手中了。他乘抽屉没关上,便极敏捷地将匣子放在里面。他手里不拿什么东西了,他连绵的、深沉的思考却开始了。他预算摘到的嫩桑叶可以供给那些小蚕吃到明天。便想:“明天必得去采,同王复一块儿去采。”他立时想

起了卢元,他的最亲爱的小友,和王复一样,平时他们三个一同出进、一同玩耍,连一歌一笑都互相应和。一种又重又高的语音振动着室内的空气,传散开来,“天空的星,分两种: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发光的,叫作恒星;旋转不定,又不

能发光的,叫作行星……”这语音虽然高,送到他的耳朵里便化而为低——距离非常远呢。只有模模糊糊、断断续续的几个声音“星……恒星……光……行星”他可以听见。他也不想听明白那些,只继续他的沉思。“卢元几天没来上学了,他母亲说他跟了一个亲戚到上海去了。我不知道他现在做什么。”他这么想

,回头望卢元的书桌,上面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还有几个纸团儿、几张干枯的小桑叶,是别的同学随手丢在那里的。“……热的泉源……动植物……生活……没有他……试想……怎样?”方先生讲得非常得意,冷峻的面庞现出不自然的笑,那“怎样

”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停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发出不经意的游戏的回答:“死了!”“活不成了!”“它是我们的大火炉!”语音杂乱,室内的空气微觉激荡,不稳定。他才四顾室内,知先生在那里发问,就跟着他人随便说了一句“活不成了!”他的

心却仍在那条眠羊泾。“……北极……南极……轴……”梦幻似的声音,有时他约略听见,忽然有繁杂的细语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看许多同学都望着右面的窗。他跟着他们望去,见一个白的蝴蝶飞舞窗外,两翅鼓动得极快,全身几乎成为圆形。一会儿,那蝴蝶扑到玻璃上,似乎要飞进来的样子,但是和玻璃碰着。身体向后

倒,还落了些翅上的白鳞粉。他就想:“那蝴蝶飞不进来了!这一间宽大冷静的屋子里,倘若放许多蝴蝶进来,白的、黄的、斑斓的都有,飞满一屋,倒也好玩,坐在这里才觉得有趣,我们何不开了窗放它进来。”他这么想,嘴里不知不觉地说出“开窗!”两个字来,就有几个同学和他唱同调,也极自然地吐露出“开窗!”两个

字。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厉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居然聚集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放弃了那蝴蝶。方先生才斥责道:“一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我们且讲那经度……距离……多少度。”以下的话,他又听不清

楚了。他俯首假作看书,却偷眼看窗外的蝴蝶,哪知那蝴蝶早已退出了他眼光以外。他立时起了深密的相思:“那蝴蝶不知道哪里去了?倘若飞到小桥旁的田里,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发出清美的香气,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它倘若沿着眠羊泾再往前飞,一棵临溪的杨树

下正开着一丛野蔷薇,在那里可以得到甘甜的蜜。不知道它还回到这里来望我吗?”他只是望着右面的窗,等待那倦游归来的蝴蝶。梦幻似的声音,一室内的人物,于他都无所觉。时间的脚步本来是沉默的,不断如流地过去,更不能使他有一些辨知。窗外的树经风力吹着,似乎点

头、似乎招手地舞动,那种鲜绿的舞衣、优美的姿势,竟转移了他心的深处的相思。那些树还似乎正唱一种甜美的催眠歌,使他全身软软的,感到不可说的舒适。他更听得小鸟复音的合唱,蜂儿沉着而低微的祈祷。忽然一种怀疑——人类普遍的、玄秘的怀疑——侵入他的心里,“空气传来声音,先

生讲过了,但是声音是什么?空气传了声音来,我的耳朵又何以能听见?”他便想到一个大玻璃球,里面有一只可爱的小钟。“陈列室里那个东西,先生说是试验空气传声的道理的:用抽气机把里面的空气抽去了,即将球摇动,使钟杵动荡,也不

会听见小钟的声音。不知道可真是这样?抽气机我也看见,两片圆玻璃装在木架子上,但是不曾见它怎样抽空气。先生总对我们说:‘一切仪器不要将手去触着,只许用眼睛看!’眼睛怎能代替耳朵,看出声音的道理来?”他不再往下想,只凝神听窗外自然的音乐,那种醉心的快感,决不是平时听

到风琴发出滞重单调的声音的时候所能感到的。每天放学的时候,他常常走到田野里领受自然的恩惠。他和自然原已纠结得很牢固了,那人为的风琴哪有这等吸引力去解开他们的纠结呢?“……”他没有一切思虑,情绪……他的境界不可说。室内动的生命重又表现出外

显的活动来,豪放快活的歌声告诉他已退了课。他急急开抽屉,取出那小匣子来,看他的伴侣,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选自叶圣陶《教育小说》1921年4月30日,有删改)1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开篇对课前教室内的学生状态进行了描写,着重表现了学生们活泼快乐的一面,这与后文方先生出场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B.“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一句,通过“极随

便地”“摊”等细节表现了他对学习内容毫无兴趣。C.“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中,“摇曳尽致”一词饱含了作者对方先生抑扬顿挫、眉飞色舞的讲课状态的肯定和赞许。D.“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既表现了他

对自然的向往,又写出他只能通过蚕才能与自然保持联系的无奈。【解析】选C。“肯定和赞许”错。1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紧扣题目“一课”,以时间为序,描写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学生的表现,思路清晰,结构紧凑。B.小说运用大量内心独白,生动而细腻地再现

了课堂上一位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看似荒唐可笑,实则发人深省。C.小说将先生的讲课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交织在一起,目的是以老师的严肃认真负责,衬托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D.小说在平淡无奇的描写中,把课堂活动中包含的喜剧性充分表现出来,产生了“含泪的微笑”般的讽刺效果。【解析】选

C。“以老师的严肃认真负责,衬托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错。13.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构思全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分)答:答案:①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写,仿佛作者站在“他”的身后,对“他”施以特写镜头,全方面地描摹与记

录“他”的幻想和遐思。②这样写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③另一方面有利于作者客观地再现课堂生活,对现实的批判更为客观和公正。(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4.本文入选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假如你是该小说集的编审,请谈谈选

用本文的理由。(6分)答:答案:①本文所描写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是旧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与《教育小说》的主题非常契合;②小说中照本宣科的先生和多次走神的学生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紧张而漠然的师生关系;③小说用冷峻观世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儿童的灵魂世界,呼吁学校教育必须与儿童天性和自然融合起来

,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先进的教育理念。(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四)名篇名句默写(5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分)(1)《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致知在格物(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二、语

言文字运用评价(20分)16.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请问其目.目:细则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积累C.常于几.成而败之几:接近D.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赠送【解析】选B。“累”同“蔂”,土筐。1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

.其脆易泮B.知者不惑C.故不孝不慈亡有D.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解析】选D。A项,“泮”同“判”,分离。B项,“知”同“智”,聪慧。C项,“亡”同“无”,没有。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为.之于未有B.就有道而正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

.人之.有是四端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人而.不仁死而.不亡者寿【解析】选C。C项,“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中“为”是“因为”,“为之于未有”中“为”是“做”。B项,“就有道而正焉”中“焉”是代词“它”,“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

“焉”是“哪里”。D项,“人而不仁”中“而”是“如果”,“死而不亡者寿”中“而”表转折“然而、可是”。1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一项是(2分)()例句:见贤思齐.焉A.譬如平.地B.故亏.父而自利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D.在止于至善.【解析】选A。例句:“见贤思齐焉”中“齐”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齐。A项,“譬如平地”中“平”,形容词用作动词,填平。B项,“故亏父而自利”中“亏”,动词使动用法,使受亏损。C项,“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树”,名词活用作动词,种植。D项,“在止于至善”中“善”,形容

词用作名词,善的境地。20.下面古代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合称“四书”。B.金,货币单位。秦代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金,汉代斤为一金。以黄金一斤为一金。C.《庄子》又称《南华经》,是春秋中期思想家庄子

即其后学所著的一部道家著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等诸多方面。D.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法、道、墨四家。【解析】选C。庄子是战国中期,不是春秋。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

段话,不超过70个字。(4分)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如自16世纪末《论语》被译为拉丁文开始,现已有数十种语言的译本,但有影响的很少。而林语堂的译本为何深受喜爱?一是他按照西方人容易理解的思维层次,把《论语》内容分门别类重组输出,一目了然;二是

注意采纳西方汉学家观点,摆脱生硬的先入为主。更关键的是,贯穿始终的比较方法,使得西方读者容易产生共鸣。其他创下文化交流佳绩的大师,如卫礼贤、辜鸿铭等,莫不如此。如果说老子与惠特曼一样怀有宽博的慈爱,庄子则像梭罗

一样具有个人主义者的坚强朴质。可以说,正是因为贴近,才容易被接受、被扩散,据此,“走出去”图书的组稿工作需要编辑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答:【解析】结合“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如自16世纪末《论语》被译为

拉丁文开始,现已有数十种语言的译本,但有影响的很少”分析,可以概括为编辑需要对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结合“一是他按照西方人容易理解的思维层次,把《论语》内容分门别类重组输出,一目了

然;二是注意采纳西方汉学家观点,摆脱生硬的先入为主。更关键的是,贯穿始终的比较方法,使得西方读者容易产生共鸣”分析,概括为使用比较方法。结合“正是因为贴近,才容易被接受、被扩散,据此,‘走出去’图书的组稿工作需要编辑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分析,可以概括为“‘走出去’图书

的组稿编辑应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把概括出来的内容压缩为一段话,主语为“‘走出去’图书的组稿编辑”,内容主要是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对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答案:“走出去”图书的组

稿编辑应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对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并能够使用比较方法。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恰如中国文化的源起十分复杂一样,①____________

_______。但是,这并不是说各种源头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同样重大的影响。比较而言,对于西方文化,希腊和希伯来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源头,就像对于中国,②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说中国美学中,③_

_________________,而道家塑造了“妙”的理念的话,那么在比较的意义上看,“双希精神”也孕育了不同的美学观念和范畴。【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需要灵活的理解能力,还要思维缜密,学会“瞻前

顾后”关照全面。关照规律指津:完成这类题的补写,一是抓住关联词,二是关注语段中的重点句子(过渡句、中心句等),三是关注上下文所在的语境,四是关注标点符号。第一空处,前文说“恰如中国文化的源起十分复杂一样”,后文写

“这并不是说各种源头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同样重大的影响”,可以推测这里主语是“西方文化的源头”,所说事件是“源头多”,整合答案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也很多元”。第二空处,前文描述“比较而言,对于西方文化,希腊和希伯来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两个

源头,就像对于中国”,可知这里应描述中国的重要源头,再根据“而道家塑造了……”,答案就出来了:儒家和道家文化是重要的源头。第三空处,结合前文“如果说中国美学中”,可知这里是在论述中国美学,然后看下文“而道家塑造了‘妙’的理念的话”,一个转折连词“而”,结合第

二空处所填句子,可知这里应写“儒家”,结合语境整理答案为:儒家创立了“和”的美学观念。答案:西方文化的源头也很多元儒家和道家文化是重要的源头儒家创立了“和”的美学观念三、写作表达能力评价(5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①当

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②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⑤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资治通鉴》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中外名句内涵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我们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

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提示语和要求两个部分组成。“当仁,不让于师”,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意为劝导

人改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孔子认为富贵如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尊敬我的老师,但是我更尊重真理。“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不以没

有过错为贤能,而以改正过错为美德。指过错人人都有,改了就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参考立意:结合①②分析,可以从责任与担当,正确认识自己等角度立意;结合③⑥分析,可以从正确认识道义与利益的关系,重视道义等角度立意;结合④⑤分析,可以从大胆追求真理角度分析立

意;结合②⑤分析,可以从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过错,知错就改等角度分析立意。【参考例文】知错就改古人曾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等,列宁也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关键在于犯错之后能够严肃

地对待错误,改正错误。楚文王曾经沉迷于打猎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要对楚文王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坚持下,楚文王被迫接受。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

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以示行了鞭刑。文王不解说:“我既然同意接受鞭刑,那就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太保申却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们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们皮肉尝到疼痛。如果说让君子感到

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尝到疼痛又有何用处?”楚文王听后深深自责,从此不再去打猎,也不再沉迷女色,奋发图强,不久就兼并了39个国家,扩大了楚国疆土。文王因改过而成就了他的英名,也造就了楚国的强大,然而有着西楚霸王之称的项羽却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刚愎自用,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一次错误就

是一次教训,改过自新,才能不断成熟起来。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写《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真实的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因此在书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痛责自己的过错。他曾写道,自己少年当仆人,偷过主人家一条用旧的丝带,主人发现后,他

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此嫁祸于诚实的女仆玛丽,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那时的卢梭是可恶的,自己偷东西还嫁祸于人,但后来他仍受人敬重,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并能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掩饰自己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索福克勒斯也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错,只

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执,这种人并不失为聪明之人。”承认错误并不是自卑,也不是自弃,而是一种诚实的态度,一种锐意的智慧。知错就改是真诚的态度,是一种勇气,是君子风尚,是合作共赢的基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认识到错误后不知悔改,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愿我们能够成为知错就改的好孩子。【点评】文章紧紧围绕“知错就改”这一观点展开论述。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是引用名言提出观点,然后运用了楚文王、卢梭、索福克勒斯等真实事件和名人名言,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观点,再次重申“知错就

改”的观点。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7189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