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重庆卷)--高考语文真题.doc,共(9)页,28.000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d7923f4f4fb81931e63c8964123f27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重庆卷)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至11题为选择题,33分;第12至22题为非选择题,117分。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耄耋(dié)调运(diào)悬崖勒马(lè)惊魂甫定(pǔ)B.沉淀(diàn)喟然(wèi)并行不悖(bèi)酩酊大醉(dǐng)C.差劲(chà)拙劣(zhuō)似是而非(sì)数见不鲜(shù)D.
供给(gōng)囤积(tún)春色撩人(liào)蒙头转向(mē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苍桑笑靥秣马厉兵篷荜生辉B.脉搏涣散耳濡目染汗流夹背C.喝彩炽热哀声叹气恼羞成怒D.副刊伫立青出于兰察言观色3.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某市负
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②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③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④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A.坦陈场所必须必然B.坦陈场合必需必定C.坦承场合必需必然D.坦承场所必须必定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请柬的封套上古色古香
地印着青铜器,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身披铠甲、手持盾牌的秦军战士。B.生活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如果得不到你的欣赏,那不是它缺少美,而是你缺少发现。C.厚道有如参天的大树,替你遮挡暑热炎凉;厚道有如母亲的怀抱,替你抚慰喜怒哀乐。D.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
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
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云
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当
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那些摆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
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
。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
没有了。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
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
见证与记载的一种历史精神。(节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5.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B.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C.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D.一种文化形态
和历史精神的体现6.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A.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C.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D.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
迫不及待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B.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三、(本大题共4小题,
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五年,旱灾求言
。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
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篒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臣
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
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
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帝嘉叹,悉付所司。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注]皆窳:ziyu,疏懒。8.对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充:担任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遄:速疾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载:负载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包庇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的一组是A.荷锄者有菜色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B.国家建都于北徘徊于斗牛之间C.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D.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A.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户口消耗,
军伍空虚C.冗食太重,国用无经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B.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差役频烦,科派重叠D.鬻贩穷民所在骚然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
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D.为了革除蒙蔽之
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4分)(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
肆,网罗商税。(4分)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月转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
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卫风•氓》)(2)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白居易《琵琶行》)(3)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5)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是指《官场现形记》《孽
海花》《老残游记》《》。(6)在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以恢弘气势探索俄国社会出路的巨著,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告别三峡赵本夫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
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
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
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
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
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
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
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
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
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2003.2.14)1
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分)(2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6分)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
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6分)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19.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整个句子意思连贯。(4分)快乐似花,;痛苦如草,。你要享受快乐,更要准
备迎接痛苦,医治痛苦,转化痛苦,让痛苦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20.有人说:“有时候拥有善良比拥有真理更重要。”请根据这句话的意思,续写一段文字。要求:续写的话与引文衔接自然,语言通顺。字数在70至90之间。(6分)2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使上下文连贯起来。(5分)头渡小镇精巧①秀丽,藏在一片狭长的山谷之中,一边是金佛山的主峰,一边是柏枝坡的山峦。②处于两个巨人的脚下,③让人感到的不是局促的压抑,而是一种舒缓的安定,像如歌的行板,④风吹雨打,⑤世事变迁,⑥在大山的怀抱中酣然
高卧。七、写作(本大题60分)22.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亲爱的同学,也许你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都围绕着高考,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有许
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请以“酸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D2.A3.
D4.B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5.B6.A7.B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8.C9.C10.D11.C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12.(8分)(1)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
呢?(2)游荡不务正业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13.(6分)(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
白诗惜花之将谢。14.(6分)(1)来即我谋(2)未成曲调先有情(3)泉涓涓而始流(4)小学而大遗(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6)战争与和平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15.(4分)(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
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16.(6分)(1)①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17.(6分)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
褒扬。①惆怅而失落②感动与崇敬③肯定和褒扬18.(6分)(1)不矛盾。(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
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②“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19.(4分)略20.(6分)略21.(5分)略七、(本
大题60分)22.(60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