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5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三一模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9)页,2.832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cd006ee6b949da169a5b77ac7aefef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三诊断考试生物学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必修2第1章~第2章,选择性必修3。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细胞中的
无机盐种类众多,行使不同的功能。下列因无机盐缺乏导致出现的生物异常症状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中镁元素缺乏,会使植物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作用能力下降B.摄入的食物中铁元素缺乏,会使血红素的含量降低,导致发生贫血C.人体内钠离子缺乏会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增强,引发肌肉
酸痛D.某哺乳动物若血液中钙离子的含量偏低,则会出现抽搐等症状【答案】C【解析】【分析】无机盐的功能:(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3)维持细胞的形
态、酸碱度、渗透压。【详解】A、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土壤中镁元素缺乏,会使植物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作用能力下降,A正确;B、Fe2+是血红素的主要成分,摄入的食物中铁元素缺乏,会使血红素的含量降低,导致发生贫血,B正确;C、Na+等离子对于生命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体内Na+缺乏会引
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等,C错误;D、血液中钙离子含量过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过高会引起肌无力,D正确。故选C。2.细胞色素P450是一类重要的蛋白酶,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包括药物代谢、胆固醇合成和激素合成
。不同的细胞色素P450之间的差异不包括()A.氨基酸的种类及数量B.氨基酸之间的排列方式C.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方式D.蛋白质之间的空间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功能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
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多种多样。【详解】ABD、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蛋白
质结构多样性决定其功能多样性,ABD不符合题意;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方式相同,均是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一分子水,形成肽键,C符合题意。故选C。3.大豆和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均富含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大豆富含蛋白质,
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B.大豆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往往呈液态C.小麦富含淀粉,淀粉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D.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内的脂肪和糖类可相互转化【答案】C【解析】【分析】糖类一般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
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详解】A、大豆富含蛋白质,高温、强酸、强碱和重金属等都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
A正确;B、大豆属于植物,大豆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往往呈液态,B正确;C、小麦富含淀粉,淀粉彻底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C错误;D、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内的脂肪和糖类可相互转化: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但脂肪只有在糖类供能不足
时才会转化为糖类,且不能大量转化,D正确。故选C。的4.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试剂能更好地达到实验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利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探究酶的专一性B.利用脂肪和脂肪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C.利用过氧化氢、
FeCl3、过氧化氢酶探究酶的高效性D.利用淀粉和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应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疫苗,主要成分
是病毒的表面抗原蛋白,接种后能刺激机体免疫细胞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详解】A、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形成还原糖,淀粉不能催化蔗糖分解,蔗糖、淀粉本身不是还原糖,因此可以利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从而说明淀粉酶具有专一性,A正确;B、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pH,而酸能影响脂肪水解,故不能用脂肪和
脂肪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B错误;C、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因此可以利用过氧化氢、FeCl3、过氧化氢酶探究酶的高效性,C正确;D、利用淀粉和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中自变量是PH,检测试剂可以是碘液,通过观察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活性的强弱,D正确。故选B。5
.小麦幼苗根系细胞能通过K+载体蛋白吸收外界环境中的K+。研究人员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小麦幼苗,检测营养液中不同的O2含量对小麦幼苗根系细胞吸收K+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O2含量为0时,小麦幼苗根系细胞不能吸收K+B.小麦幼苗根系细胞
吸收K+的方式是协助扩散C.K+载体蛋白每次转运K+时,其空间结构都会发生变化D.a点前,限制小麦幼苗根系细胞吸收K+的因素是K+载体蛋白的数量【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点之前
小麦根系对K+吸收速率与营养液中O2浓度呈正相关,说明根系对K+的吸收是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同时消耗能量。【详解】A、氧气含量为0时,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小麦幼苗根系细胞通过消耗无氧呼吸产生的ATP来吸收K+,
A错误;B、图中a点之前,钾离子吸收速率与营养液中氧气含量成正比,在一定范围内,氧气含量越多,细胞有氧呼吸越旺盛,产生的ATP速率越快,说明钾离子的吸收需要消耗ATP,是主动运输,B错误;C、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
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C正确;D、由图可知,a点之前,小麦幼苗根系细胞吸收K+的速率与氧气浓度呈正比,说明在a点之前,限制小麦幼苗根系细胞吸收K+的因素是细胞呼吸产生的ATP,D错误。故选C。6.下列对教材相关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A.观察黑藻的叶绿体时
,可见叶绿体呈椭圆形,基粒结构明显B.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失水时,可观察到液泡膜与细胞壁分离C.分离菠菜叶的光合色素时,最接近滤液细线的色素带呈蓝绿色D.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时,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在“观察洋葱根尖的
有丝分裂”实验中,洋葱根尖经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四步,分生区的分裂期细胞中前期、中期、后期可观察到染色体。【详解】A、观察黑藻叶绿体时,可见叶绿体呈椭圆形,不能观察到基粒结构,A错误;B、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失水时,可观察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而不是
液泡膜与细胞壁分离,B错误;C、分离菠菜叶的光合色素时,最接近滤液细线的色素带呈黄绿色(叶绿素b),C错误;D、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与处于其他时期的细胞的不同,D正确。故选D。7.水淹、灌溉不均
匀等极易使植株根系供氧不足,造成低氧胁迫。某研究小组利用水培技术探究了低氧条件对A、B两个黄瓜品种根细胞呼吸的影响,测得第6天时根细胞中丙酮酸和乙醇的含量,结果如图1、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的A.该实验
的自变量是通气情况、黄瓜品种,因变量是丙酮酸和乙醇的含量B.氧气充足时,黄瓜根细胞产生丙酮酸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C.正常通气情况下,根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而在低氧胁迫情况下则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D.低氧胁迫
情况下,品种A的根细胞中催化丙酮酸转化为乙醇的酶的活性低于品种B的【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信息,对于同一品种的黄瓜而言,低氧情况和正常通气情况下都产生乙醇,且低氧情况下黄瓜根系细胞中的乙醇含量明显高于正常通气情况下。【详解】A、由图中信息可知
,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分别为黄瓜品种和氧气浓度的高低,因变量为丙酮酸和乙醇的含量,A正确;B、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均为在细胞质基质中将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B错误;C、分析
图中数据可知,在正常通气情况下,也有乙醇产生,但与低氧情况相比,乙醇量较少,因此正常通气情况下,黄瓜根系细胞的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低氧胁迫下,酒精产量升高,说明有氧呼吸受阻,C错误;D、实验结果表明,低氧胁迫条件A品种根细胞中丙酮酸增加量小于B品种,而酒精增加量大于
B品种,说明A品种根细胞中丙酮酸更多的转变为乙醇,丙酮酸转化为乙醇的酶的活性高于品种B,D错误。故选A。8.下列有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是研究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良好材料B.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受精作
用过程中C.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
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A、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无细胞核,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不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
数分裂的过程中,B错误;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基因分离定律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D正确。故选D。9.某种野兔的毛的长短由基因A/a控
制,基因A控制长毛,基因a控制短毛,杂合子为中毛。该种野兔的毛色由基因B/b控制,基因B控制黑色,基因b控制白色,杂合子为灰色。自然界中,该种野兔的雌雄个体中都存在三种不同长度的毛的个体,但是灰色毛个体只在雌兔中出现。据此分析,基因A/a、B/
b在雄兔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最可能是()A.B.C.D.【答案】A【解析】【分析】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与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
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分析题意,自然界中,该野兔雌雄个体中都能发现三种不同长度的毛,说明控制兔毛长度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是灰色毛个体只在
雌兔中出现,说明兔子的毛色与性别有关,没有灰色雄兔杂合子(雄兔只有一条X染色体,无法出现灰色的杂合子雄兔),即控制毛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即A/a和B/b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A符合题意。故选A。10.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家蚕W染
色体上的A基因决定雌性性别的分化,Z染色体上不含该基因的等位基因,A基因丢失的雌家蚕会转化为雄家蚕。一只由A基因丢失的受精卵发育成的雄家蚕与一只正常的雌家蚕交配得F1(WW的受精卵不能发育),F1中的雌、雄个体相
互交配得F2,F2中雌、雄家蚕的比例为()A.3:1B.3:4C.7:5D.4:3【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BCD、由题意可知,雄家蚕的基因型为ZZ,雌家蚕的基因型为ZW,A基因位于W染色体上,A基因丢失的雌家蚕的基因型
为ZW,A基因丢失的雄家蚕的基因型为ZZ,正常雌家蚕的基因型为ZW,正常雄家蚕的基因型为ZZ。一只由A基因丢失的受精卵发育成的雄家蚕(ZZ)与一只正常的雌家蚕(ZW)交配得F1,F1的基因型为ZZ、ZW,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F2的基因型为ZZ、ZW、WW,
其中WW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因此F2中雌、雄家蚕的比例为3:4,ACD错误,B正确。故选B。11.某种自花受粉的农作物X的花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R/r的控制,其花色有黄色、乳白色和白色三种。让乳白色花的农
作物X自交,F1中出现了三种花色,但让黄色花和白色花的农作物X自交,后代中只有黄色花或者白色花。不考虑变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农作物X的黄色花受到基因R的控制,白色花受到基因r的控制B.F1中乳白色花植株是杂合子,黄色花植株
和白色花植株均是纯合子C.若让F1黄色花植株和白色花植株杂交,则F2中均表现为乳白色花D.若让F1乳白色花植株和白色花植株杂交,则F2中不可能出现黄色花【答案】A【解析】【分析】1、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离
,随机进入不同的配子。在杂合体内,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这些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分离,使得等位基因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中,从而独立地遗传给后代;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分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对会经过复制后发生分离,这是分离定律的生物学基
础;2、题意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农作物X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有黄色、乳白色和白色三种。乳白色花自交后代有三种花色,黄色花和白色花自交后代只有黄色花或白色花。这表明黄色花和白色花是纯合子,而乳白色花是杂合子。【详解】A
、因为黄色花和白色花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它们是纯合子,黄色花和白色花分别为RR和rr或rr和RR,即农作物X的黄色花受到基因R的控制,白色花受到基因r的控制,也可能黄色花受到基因r的控制,白色花受到基因R的控制,A错误;B、乳白色花自交后代出现三种花色,说明乳白色花为杂合子
(Rr),黄色花(RR或rr)和白色花(rr或RR)自交后代不变,是纯合子,B正确;C、F1黄色花植株(RR)和白色花植株(rr)杂交,(或黄色花植株(rr)和白色花植株(RR)杂交),F2基因型为Rr,表现为
乳白色花,C正确;D、F1乳白色花植株(Rr)和白色花植株(rr或RR)杂交,F2基因型为Rr和rr(或RR),为乳白色花植株和白色花植株,不可能出现黄色花,D正确。故选A。12.高粱酒是一种传统的发酵酒,家庭制作高粱酒包括选料浸泡、蒸煮糊化、冷却拌醅、入桶发酵几个步骤。下
列分析错误的是()A.“选料浸泡”时应选择颗粒饱满、质地坚实、淀粉含量高的高粱籽粒进行浸泡B.“蒸煮糊化”时不仅可以杀死杂菌,还可使淀粉糊化,有利于后期淀粉酶发挥作用C.“冷却拌醅”时需不停地搅拌,有利于酵母菌与高粱籽粒充分接触并大量繁殖D.“入桶发酵”时为了加快和加大
酒精的产生,需要定时往发酵桶中通入空气【答案】D【解析】【分析】酒精发酵起主要作用的是酵母菌,通常前期通气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以便大量繁殖,后期密封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详解】A、颗粒饱满、质地坚实的高粱籽粒淀粉含量高,有利于酵母菌发酵,产生更
多的酒精,A正确;B、蒸煮时温度高可以杀死杂菌,还可使淀粉糊化,有利于酵母菌中的淀粉酶充分发挥作用,B正确;C、不停地搅拌可以使酵母菌与高粱籽粒充分接触,增加氧气含量,有利于酵母菌大量繁殖,C正确;D、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时进行的是无氧呼吸,不需要通入空气,D错误。故选D。13.利用百
合脱毒苗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能生产出无病毒、健康、高产的百合植株。脱毒苗在商业种植、科研育种和园艺观赏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为百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制备百合脱毒苗的实验操作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取材于百合的分生区,是因为该部位所含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B.过程①需要培养基中加入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C.过程②不需要更换培养基,但需要增加光照D.培养基中的脱毒苗在移栽前需要去除封口膜,并在培养箱中生长几日【答案】C【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其具体流程为:接种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生芽→诱导生根→移栽成活。作物脱毒材料:分生区(如茎尖、芽尖)细胞;植物脱毒方法:进行组织培养;结果:形成脱毒苗。【详解】
A、用百合的分生区作为外植体培育脱毒苗,是因为该部位所含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A正确;B、过程①是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该过程所用的培养基需要加入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B正确;C、过程①②培育过程中,细胞所需的激素及其比例等条件不同,因此
,过程②需要根据细胞的需要更换培养基,C错误;D、培养基中的脱毒苗在移栽前需要去除封口膜,从而降低湿度,然后在培养箱中生长几日,D正确。故选C。14.病毒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具有多种应用。下列有关病毒的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灭活
的病毒开发的疫苗可用于免疫预防B.灭活病毒常用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融合C.病毒可以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体内D.将特定的病毒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能用于制备相应的单克隆抗体【答案】B【解析】【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
(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在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应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疫苗,主要成分是病毒的表面抗原蛋白,接种后能刺激机体免疫细胞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详解】A、经过灭活病毒可以作为免疫学中的疫苗,
疫苗相当于抗原,能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用于免疫预防,A正确;B、灭活病毒常用于动物细胞的融合,植物细胞融合一般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B错误;C、由于病毒具有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因此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基
因治疗的载体,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体内,C正确;D、将特定的病毒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诱导小鼠机体产生效应B细胞,利用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多次筛选,最终制备出相应的单克隆抗体,D正确。故选B。15.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面的PD-1结合,能抑
制CTL的免疫活性,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将化疗药物与PD-L1单克隆抗体结合,形成抗PD-L1的偶联药物(抗PD-L1—ADC),既可阻断PD-1与PD-L1结合,恢复CTL的活性,又能使化疗药物靶向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流程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通过步骤①诱导形成的细胞可能有部分不能产生抗体B.通过步骤②筛选后能生长的细胞是异种核融合的细胞C.步骤③中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原检测,可获得目的细胞D.通过步骤④得到的单克
隆抗体可使化疗药物靶向肿瘤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步骤:对小鼠进行免疫→提取B淋巴细胞→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通过筛选、克隆化培养和扩大化培养→最终注入小鼠体内→从腹腔腹水中提取单克隆抗体。【详解】A、经过程①诱导融合的细胞有同种核两
两融合和不同核融合细胞,形成的细胞可能有部分不能产生抗体,需要经过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A正确;B、步骤②选择培养基的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异种核融合)既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抗体,B正确;的C、步骤③
为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过③步骤可最终筛选得到符合要求的杂交瘤细胞,C错误;D、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步骤④得到的ADC中的抗体的能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将药物带到肿瘤细胞,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
,共55分。16.溶酶体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对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溶酶体是具有_____层生物膜的细胞器,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2)溶酶体膜上的TMEM175蛋白异常会引起溶酶体pH
的改变,从而影响溶酶体的功能,使机体代谢出现异常,其部分机制如图1、2所示。已知溶酶体内的pH一般较细胞质基质的低。①据图1分析,为维持溶酶体内较低的pH,其机制是_____。②H+通过正常的TMEM175蛋白进入细胞质基质中的运输方式是____。当神经元溶酶体中的TMEM175蛋白
变异后,会导致神经元中α-Synuclein蛋白积累,进而可能引起帕金森综合征。结合题中信息和图1、2分析,其致病机理可能是_____。(3)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真核细胞,可以通过溶酶体进行细胞自噬来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某研究小组为研究低糖条件
和药物L对细胞自噬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C组的处理方式是____。图3的实验结果说明了_____。【答案】(1)单(或一)(2)①.H+转运蛋白可以将细胞质基质中的H+转运至溶酶体内②.协助扩散③.TMEM175蛋白
异常会使溶酶体中的H+无法转运到细胞质基质,溶酶体中的pH下降,影响溶酶体中相关酶的活性,从而导致溶酶体功能异常,使细胞中α-Synuclein蛋白因无法被分解而聚积致病(3)①.低糖+药物L②.药物L对低糖引起的细胞自噬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解析】【分析】溶酶体是“消化
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小问1详解】溶酶体是一种单层膜的细胞器,它的结构特点使
其能够包裹和处理各种物质;【小问2详解】①据图1分析,为维持溶酶体内较低的pH,其机制是溶酶体膜上的H+转运蛋白可以将细胞质基质中的H+转运到溶酶体内部,从而使溶酶体内的H+浓度升高,pH降低;②从图中可以看出,H+是从溶酶
体(高浓度)向细胞质基质(低浓度)运输,且需要转运蛋白TMEM175蛋白的协助,因此H+通过正常的TMEM175蛋白进入细胞质基质中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当神经元溶酶体中的TMEM175蛋白变异后,会导致神经元中α-Synuclein会使溶酶体中的H+无法转运到细胞质基质,溶酶体中的pH下
降,影响溶酶体中相关酶的活性,从而导致溶酶体功能异常,使细胞中α-Synuclein蛋白因无法被分解而聚积致病,从而可能引发帕金森综合征;【小问3详解】由图3可知,A组是正常条件,B组是低糖条件,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C组应该是
低糖条件下加药物L;图3的实验结果说明了在低糖条件下细胞自噬水平升高,药物L能抑制细胞自噬,且在低糖条件下加药物L时细胞自噬水平低于低糖条件下单独作用时的细胞自噬水平。17.在农作物的不同生长期施加复
合肥,对农作物的产量有不同的影响。实验人员为研究这种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复合肥中氮和磷的比例为4:1,氮、磷元素是组成农作物细胞的_____元素。同时含有这两种元素的有机物有_____(答
出2点)等。(2)实验人员以品种A水稻为实验材料,在不同时期施加复合肥,测定实验组的叶绿素含量和增产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值),结果如图1、2所示。注:1亩=666.67m2①叶绿素主要吸收_____光。实验结果表明,施加复合肥后,不同时期实验组的
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的,这可能是因为_____。②据图2分析,在_____期施加复合肥,品种A水稻的增产量最大。(3)请设计实验比较复合肥对品种A、B不同时期的影响,写出简要的思路:_____。【答案】(1)①.大量②.ATP、NADPH、核酸(2)①.蓝紫光和红②.水稻吸收复
合肥中的氮元素后用于叶绿素的合成③.分蘖(3)在上述实验条件下栽培品种B,测定品种B的叶绿素含量和增产量,然后与品种A的进行比较【解析】【分析】1、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中,含量较多的有C、H、O、N、P、S、K、Ca、Mg等元素,称
为大量元素;有些元素含量很少,如Fe、Mn、Zn、Cu、B、Mo等,称为微量元素。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这四种元素的含量很高,其原因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关。2、绿叶中的光合素色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
素,其中叶绿素包含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包含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小问1详解】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中,含量较多的有C、H、O、N、P、S、K、Ca、Mg等元素,称为大量元
素;同时含有N、P元素的有机物有ATP、核酸、NADPH、磷脂等。【小问2详解】①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复合肥是一种含有氮、磷、钾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施加复合肥后,不同时期实验组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的,说明添加复合肥后细
胞中叶绿素合成量增加,可能是因为水稻吸收复合肥中的氮元素后用于叶绿素的合成。②具图可知,在不同时期施加复合肥后,检测品种A的增产量,在分蘖的增产量最大。【小问3详解】题(2)中已经品种A水稻为实验材料,在不同时期施加复合肥,测定实验组的叶绿素含量和增产量,
即已经有了复合肥对品种A不同时期影响的相关数据,因此要比较复合肥对品种A、B不同时期的影响,还需要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将实验材料换为品种B,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即在上述实验条件下栽培品种B,测定品种B的叶绿素含量和增产量,然后与品种A的进行比较。18.某生物兴趣研究小组以某动物(2n)为实验材料,
进行了细胞分裂实验的探究,细胞分裂的部分过程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1分析,图1中细胞分裂过程来自雄性动物,判断的理由是_____。(2)图1中染色体组数相同的细胞有_____。该小组对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
果如图2所示。图1中细胞甲、细胞丁所处时期分别与图2中的_____、_____段所处分裂时期对应。(3)研究过程中,该小组发现某雄性个体(AAXbY)与雌性个体(AaXBXb)交配的后代中出现一基因型为AaXBXbXb的个体。该小组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对该变异个体的形成原因进行
分析后提出两点:①若异常配子的形成发生于减数分裂Ⅰ,则异常配子的基因型为_____;②形成异常配子的另一个原因是_____。【答案】(1)图中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分裂时为均等分裂(2)①.乙和丙②.CD③.HI(3)①.aXBXb②.
异常配子形成发生在减数分裂Ⅱ,雄性个体中Xb的染色体未分离,其配子组合为AXbXb与aXB【解析】【分析】1、分析图1可知:图中甲为有丝分裂后期,乙为体细胞,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为减二中期;2、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
体,因此图乙中ABCDE属于有丝分裂;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减二时期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小问1详解】根据图1可知,图中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分裂时为均等分裂,因此可知,图1中细胞分裂过程来自雄性动物;【小问2详解】
已知该动物是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分析图1可知:图中甲为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乙为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丁为减二中期,含有1个染色体组,因此图1中染色体
组数相同的细胞有乙和丙。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图乙中ABCDE属于有丝分裂;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减二时期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细胞甲所处时期对应图2中的CD段,细胞丁所处时期对应图2中的
HI段;【小问3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基因型AAXbY与AaXBXb的个体交配的后代中出现一基因型为AaXBXbXb,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推测如果异常配子形成发生在减数分裂Ⅰ,雌性个体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由此配子组合为AXb与aXBXb,异常配子的基因型为aXBXb;异常配子形成也可发
生在减数分裂Ⅱ,Xb的染色体未分离,其配子组合为AXbXb与aXB。19.研究小组在研究某种植物时,发现纯合矮茎(A1)种群中出现一株高茎突变体(A2)。让该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杂交,F1中高茎:矮茎=1:1;让F1高茎植株随机传粉,F2中高
茎:矮茎=2:1。回答下列问题:(1)高茎性状是_____(填“显性突变”或“隐性突变”)的结果。(2)研究小组认为基因A1或A2可能存在致死效应,为此提出两种假说。假说一:花粉中含有基因A2的配子只有一半可育。假说二:基因型为___
__的受精卵不能存活。①进一步分析F1的实验结果后,研究小组否定了假说一,原因是_____。②为探究假说二是否成立,研究人员用基因A1、A2的引物对F1和F2植株的相关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对产物进行电泳
分析,结果如图所示。电泳结果是否支持上述假说?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理由是_____。(3)单体(2n-1)是指某对同源染色体少1条的个体,可用于基因定位,且单体产生的配子可育,但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会死亡。研究人员为探究基因A1/A2是否位于5号
染色体上,构建矮茎5号染色体单体并让其与高茎突变体杂交得到F1,选择F1中的单体随机传粉得到F2。根据上述信息和假说二分析,若F2的实验结果为_____,则基因A1/A2位于5号染色体上。【答案】(1)显性突变
(2)①.A2A2②.若高茎植株花粉含有基因A2的配子只有一半的育性,则亲本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杂交,F1中高茎:矮茎的比例应为1:2,这与实验结果不符(合理即可)③.支持④.F2中高茎植株的基因型均为A1A2,不存在基因型为A2A2的植株(
合理即可)(3)高茎:矮茎=6:5【解析】【分析】1、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离,随机进入不同的配子。在杂合体内,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这些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分离,使得等位基因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中,从而独立地遗
传给后代;2、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分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对会经过复制后发生分离,这是分离定律的生物学基础。【小问1详解】由题意“让F1高茎植株随机传粉,F2中高茎:矮茎=2:1”可知,高茎性状是显性突变的结果;【小问2详解】假说
一:花粉中含有基因A2的配子只有一半可育。假说二:基因型为A2A2的受精卵不能存活。①对于假说一,如果花粉中含有基因A2的配子只有一半可育,设雄配子A2:A1=1:2,雌配子A2:A1=1:1,则F1中高茎(A2A11/)植株随机传粉,后代高茎:
矮茎=(1/3A2+2/3A1)×(1/2A2+1/2A1)=(1/6A2A2+1/2A2A1+1/3A1A1),高茎:矮茎=2:1,与实际结果相符,但是研究小组否定了假说一,原因是如果假说一成立,F1中高茎植株产生的含A2的雄配子与含A1的雄配子比例应为1:2,但实际杂交结果F
1中高茎:矮茎=1:1,说明雄配子比例不是1:2,所以否定了假说一;②对于假说二,因为2中高茎:矮茎=2:1,所以可能是基因型为A2A2的受精卵不能存活。从电泳结果看,F1高茎植株有基因A1和A2,F2高茎植株只有基因
A1,没有基因A2的纯合子,这支持了基因型为A2A2的受精卵不能存活的假说,所以电泳结果支持上述假说。理由是F2高茎植株的基因型均为A1A2,没有A2A2个体,符合基因型为A2A2的受精卵不能存活的假说;【小问3详解】假设基因A1
/A2位于5号染色体上,且符合假说二。矮茎5号染色体单体为A1O(O表示缺失的染色体),高茎突变体为A1A2,矮茎5号染色体单体与高茎突变体杂交得到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1A1:A1O:A1A2:A2O=1:1:1:1,F1中的单体为A1O:A2O=1:1,产生的配子为1/4A1、1/
4A2、1/2O,随机传粉得到F2,F2的情况如表所示:,高茎:矮茎=6:5。20.我国玉米的生产一直受到虫害的严重影响,其中鳞翅目害虫亚洲玉米螟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危害较为显著。通过基因工程育种,将抗虫基因crylAb13转入玉米,能够显著提
高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基因Bar为抗除草剂基因。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基因表达载体的结构推测,抗除草剂基因Bar的作用是___________。基因cry1Ab13必须插入Ti质粒的T-DNA中,原因是__
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减少限制酶识别序列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无缝克隆In=Fusion技术实现过程②目的。原理如图2所示。利用限制酶__________将表达载体线性化。过程①利用_________技术获取基因crylAb13,该过程中要在引物1和引物
2的___________(填“3'”或“5'”)端增加对应表达载体中的片段。将线性化的表达载体和基因cry1Ab13混合进行In-Fusion反应,获得重组表达载体。(3)过程③利用构建好的重组表达载体
转化经_____________处理过的农杆菌,然后侵染玉米愈伤组织,进而获得转基因玉米植株。研究人员探究了农杆菌浓度对基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实验结果表明,转化效率较高的农杆菌浓度范围为____________OD600。为了进一步对侵染
条件进行优化,可进行实验探究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②.T-DNA可将目的基因转移并整合到玉米细胞的染色体DNA上(2)①.BamHⅠ②.PCR③.5'(3)①.Ga2
+(CaCl2)②.0.4~0.6③.探究基因转化效率最高的农杆菌浓度【解析】【分析】农杆菌中含有Ti质粒,当它侵染植物细胞后,能将Ti质粒上的T-DNA(可以转移的DNA)转移到被侵染的细胞,并将其整合到该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根据农杆菌这种特点,可以将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中
的T-DNA,通过农杆菌转化作用,可以目的进入植物细胞,从而使抗盐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小问1详解】基因表达载体组成包括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复制原点等。根据图1基因表达载体的结构推测,抗除草剂基因Bar应该是作为标记
基因,其作用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筛选出重的组DNA分子。T-DNA可将目的基因cry1Ab13转移并整合到玉米细胞的染色体DNA上,因此基因cry1Ab13必须插入Ti质粒的T-DNA中。【小问2
详解】根据图1信息,重组基因表达载体上有限制酶BamHⅠ切割位点,用限制酶BamHⅠ可将其线性化,In-Fusio酶将线性化的表达载体和基因cry1Ab13连接成重组表达载体。目的基因crylAb13两侧缺少相应的限制酶识别序列,可通过PCR技术获取基因crylAb13,在目的
基因crylAb13两侧添加相应限制酶识别序列,由于DNA聚合酶从引物的3’端连接脱氧核苷酸,故一般在引物5’端添加相应限制酶识别序列。【小问3详解】农杆菌是原核生物,需要Ca2+(CaCl2)处理,使其处于易于吸收外源DNA的状态,完成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由图3所示结果可知,
当菌液浓度为0.5OD600时,转化率较最高,因此基因转化效率较高的农杆菌浓度范围为0.4~0.6OD600。为了进一步对侵染条件进行优化,在基因较高转化效率的农杆菌浓度范围内,可进一步缩小浓度梯度,探究基因转化效率最高的农杆菌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