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253练 含解析.docx,共(12)页,294.53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a8447c25d96fca6a60490a42e99c0c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53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元代的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米芾等人,南宋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
同于院体画的文人画,但它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文人画"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元文人画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的"气
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倒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把"形模"放
在非常次要地位。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样一种美学指导思想,是宋画主流所没有的。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
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圣本身。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小篆以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
谓"铁线描""莼菜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的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线条自身的
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这本身也正是一种净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任何逼真的摄影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元代名画家名
书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与此相辅而行,从元画大兴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
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和外国都少有和不可能有的。宋人开始了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
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更重要的一面,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材料二∶中国传统山水画一直深受老庄哲
学及禅宗哲学的影响,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中使人的情感与性灵尽情显露,因此山水画作的"情"与"境"成为山水画品格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唐代王昌龄在诗论杂著《诗格》中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山水画从五代至宋元时期便开始接触到"意境"的问题,五代时期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宋
代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有"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之语,这可视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发端。至"元四家"黄公望、倪云林、王蒙、吴镇,意境说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画都明显地流露出了主观意象的表达,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空间境象的真实更多地具备了"意造
"的成分,有意识地以意造境,物象与思想达到了高度统一,使意境得以充分表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表现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象。几十个峰峦,数十棵树木,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王蒙的《具区林屋图》用笔老辣朴质,树石杂生,波光粼粼,给人以置身世外的感觉。《富春山居图》局部图明清时期山
水画的意境仍趋于主观。明代形成了以禅喻画的理论观点,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上也有了一定的禅意。清代的石涛大力提倡"笔墨当随时代",使意境的表现具有了多样性,对近、现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历代文人、画家对"意境"的含义作了很多较为精辟的论述,如∶评价唐代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北宋郭熙的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清代笪重光的"实景、真景、神景"意境论等。近现代的理解更是多元,李可染说"意境"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和诗的境界。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意境的实质就是一幅山水画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能引人入胜、情景交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意境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课题和最高追求,画家心中的"情"决定着创作的过程和结果,更决定着"境"的显现。移情于物、
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摘编自王保安《山水画的"情"与"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代的文人画不注重审美客体的形似与写实,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
"气韵生动"这一人物画标准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B.线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从原始陶器纹饰到青铜礼器纹饰,从中国人物画中的"铁线描"吴带当风"到中国的书法艺术,都体现了线条的美。C.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
出了意境的概念,是提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第一人;随后五代至宋元时期,荆浩、郭熙等也触及了山水画的意境问题。D."情"和"境"是评价中国传统山水画品格的重要标准,是构成意境的要素,意境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最
高追求,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丰富,可分为人物、花鸟、山水等,文人画即山水画。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人物画,元代画家王蒙的《具区林屋图》则为山水画。
B.元代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了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据此可知,苏轼表兄文与可在洋州任上所画的《赏篱谷偃竹》,应该不属于文人画。C."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瘤"为籀文,是一种
汉字形体,"八法"即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赵孟频借此阐述了书画相通的观点。D.中国画有画上题字作诗的现象,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增加审美因素。古人评价唐代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先分析了中国文人画的确立时间,接着从三个方面横向展开对元代文人画特点的论述,每个特点的分析均以宋画为参照,于对比论证中得出结论。B.材料二先提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评价标准,再阐述意境说的发展历程,后列举文人、画家
的观点来说明"意境"的含义及实质,最后以意境的营造作结。C.材料一引用《艺苑卮言》中的话语,论证了元代文人画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而不注重"形模"的特点,以"元四家"之一倪云林之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D.材料一阐明"文人画"的确立时间,"大概""似"等词,推测
之中反见严谨;材料二论及意境说的进一步发展时,用"明显""更多"与之呼应,逻辑严密。4.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笔墨"的理解。(4分)5.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在一次大型画展上,某博物
馆展出了这幅价值连城的名画。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以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作推介。(6分)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绝境于博家雀儿,东北方言,麻雀的别称。李家雀儿,是一个人的外号。李家雀儿的大名没人知道,不过他不叫李家雀儿的时候,人们
都喊他李三爷。李三爷行三,光棍儿一条。大伙儿之所以尊称他为三爷,并不是因为他岁数大,辈分高,有钱有势,而是因为他性情耿直,为人仗义,说话办事直截了当,认理不认人。屯子大事小情他都乐意帮忙,救急解难,有一毛不带帮八分的。李三爷是大青山狼洞沟里的头号猎手,枪法出奇
准,胆也特别大,一个人敢打独狼。他有一个绝活,就是从不迷山。人们都愿意和他上山,哪回都不跑空。要是你没打着,他保准分你点。李三爷每次进山,枪不走空。他用猎物的皮毛换钱,多余的肉则分给屯子里的老弱病残。他给你,你也别客气。否则他把脸耷拉下来,也挺吓人。不过,从去年开
始,李三爷进山打猎不带人了,还多半空着手回来。刘二奶盘腿坐在炕上,叼个大烟袋说,他冲着山神爷了,枪法不灵了,不带人是嫌砢碜。王老花不同意,他压低声音说:“你净整吓人那套。要我说,他和沟里的张大白梨扯上了,东西都被那个女人拿去了。他正当壮年,耳不聋眼不花,咋能跑空?白
叫那么些年三爷了?”李三爷不管大伙儿背后咋看他,他照样进山,而且去得更勤了。空手回,也没见他咋的。这天早上,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把大地染成一张白纸。李三爷照样身背布口袋,扛枪出了家门。厚厚的雪地上留下了他的一行脚印,像一行逶迤的行书。风吹过,树梢动,雪末飞洒,飘飘悠
悠。李三爷直吧嗒嘴:“好家伙,这要是下白面多好!上面蒸干粮,下面炖兔子肉,省得大伙儿挨饿!”李三爷进了山,雪也住了。阳光穿过树的缝隙,照得雪地明晃晃的。空气像被过滤了一样,非常清新。李三爷精神头十足,这真是一个打猎的好天气。他从肩头抹下枪,平端着,眼睛四外撤摸。没走多远,就
发现前面卧着一只兔子,个头还挺大。李三爷伸手就要扣动扳机。突然,他头顶的树上腾空飞起一群家雀儿,雪花飘落,李三爷一哆嗦,闭着眼睛扣动了扳机,前面的兔子在枪声中翻了个跟头,卷起一阵雪花。李三爷挎上枪,抬脚上前去捡兔子,猛见前面地
上有一只家雀儿。这只家雀儿扇动着翅膀,吃力地向前移动着。李三爷明白了,这小玩意儿受伤了。李三爷跑上前,弯腰抓起它,一看,家雀儿一只翅膀折断了。看着小家雀儿惊恐的眼神,李三爷摩挲摩挲它的小脑袋瓜,说道:“小家伙,我救你吧。不然,你得
冻死,要不就得喂鹰喂耗子。”李三爷边说边把家雀儿小心地装进了羊皮袄的兜里。李三爷上前捡起了兔子,继续向山里走去。他心里嘀咕着,今天必须打个大个儿的,狍子最好,肉多,够他们造一顿的。但他的愿望很难实现,因为他连第二只兔子也没
有碰上。更糟糕的是,雪又下上了,而且出奇地大,直下得天昏地暗,仿佛要把山压塌。李三爷心里打起了鼓。往回走,他肯定能钻出山。但他不能,他必须往山里走。天黑的时候,雪终于停了。李三爷头上冒出的冷汗把头发冻成了坨。他捂着咕咕直叫的肚子,找些干树枝,点着
了。他从肩上取下兔子,放到火上,刺啦一下,一股毛发的糊味钻进了他的鼻孔,他吸了吸鼻子,觉得特别香。突然,李三爷激灵一下,一把抓起兔子扔到了雪地上。李三爷靠在大树下,大口地喘着粗气。望着燃烧的火堆,他掏出口袋里的家雀儿,捧在手上,他的心怦怦直跳,他把手送到火堆上,小家雀儿的身体剧烈
地颤抖着,李三爷的手也颤抖起来。他迟疑了一下,终于把手收了回来。李三爷盯着小家雀儿,嘴里冒出了唾沫。他犹豫了一下,哆哆嗦嗦地把手慢慢地移到火堆上面。猛然,李三爷迅速抽回手,腾出一只手,狠狠地抽了自己一个嘴巴子
,瞬间,他的眼睛里淌出了一点东西。他用嘴对着小家雀儿哈气,断断续续地说道:“小家……伙,你不……能死,你要活着,这山……是咱……们……的!”东北光复后,狼洞沟来了东北民主联军。张团长亲自给李三爷立墓碑。他含泪说:“李三爷,你们屯子被日军灭了
,没人知道你的大名。你给我们抗联小分队送信送粮食,就说叫李三爷,可这烈士的墓碑上不好写这仨字。你牺牲时,手上捧着一只家雀儿,就管你叫李家雀儿吧!”很多年后,抗联小分队李家雀儿烈士之墓被移到了青山市革命烈士陵园里。(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要给抗联小分队送信送粮食,所以李三爷进山打猎不带人且多半空着手回来,即使遭到乡亲们误解也毫不在意,一直严守秘密。B.大雪纷飞的早上,李三爷打中一只兔子之后继续往山里走,是想要再打一个更大个的动物,但最终因雪下
得太大而迷山,陷入绝境。C.“小家……伙,你不……能死,你要活着,这山……是咱……们……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说明李三爷此时已筋疲力尽。D.李三爷牺牲在雪地里,屯子也被日军灭了,表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与沦陷区人民的不幸,提醒读者勿忘国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把大地染成一张白纸”这句话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美丽的雪景,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交代了环境背景。B.“手也颤抖起来”“哆哆嗦嗦地把手慢慢地移到火堆上面
”等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李三爷激烈的内心斗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C.小说最后插叙了李家雀儿烈士之墓被移到青山市革命烈士陵园里这件事,使整个故事情节更为完整,也给小说增添了一些真实色彩。D.小说中“家雀儿”“砢碜”“你净整吓人那套”等东北方言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逶迤的行
书”等书面语也使语言更清新儒雅。8、小说结尾处引用了张团长的话,这样写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9、小说标题“绝境”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分析。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良渚与泉州两地在2019年与今年先后申遗成功,两者如同人的“内”与“外”,将“气派”二字完美诠释。中国
气派于“内”,表现为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申遗成功,这既是几代学者对良渚文化80余年研究探索的最好结果,也是文明界定标准
的一次延伸——良渚古城遗址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早期国家的形态,然而,其是否可归结为“文明”此前一直有争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察了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
遗址四处距今5500-3500年的都邑性遗址,对全国十余处区域聚落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团队从中提炼、归纳出了文明的四大特征: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基础,社会阶层、社会成员、阶级的明显分化现象,中心性城市的出现,以及大型建
筑的修建。这与西方学术界一直采用的标准有所不同。西方学术界常用的文明三要素是城市、文字和冶金技术。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个例”,以它古城规模之大、琢玉技艺之高超及公共工程规模之巨改变了固有的评定标准,得到国际上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良渚古城遗址把中华文明的产
生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的历史向前延伸了一千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号称,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中国气派于“外”,表现为自古以来的开放包容、和谐与共。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
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今年7月26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曾是世界海洋贸易重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是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伊斯兰教圣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
教遗迹,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而共存一城的真武庙、天后宫、开元寺、文庙、老君岩造像等,则属于中国本土的儒教、道教和“中国化”佛教的史迹。这一座座代表着不同宗教文明、散发着不同艺术魅力的文化遗产
,是古泉州多元文化和谐相处、互相交融的历史见证。中国之为中国,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离不开历史认同,正是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让我们对共同的祖先有了更多的了解。中国考古学在今天承担着自觉建构中华民族的文明意识的使命,对于中国历史、对于“我们是谁”的文化认同具有关键意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形
成基于文化认同之上的“共同体意识”,更离不开对各民族相互交融历史的正确认识。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参照补充、丰富完善着这一历史认知。从先秦起,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来就不是单向的,其中既有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积极汲取
,也有大量汉文化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例证,反映出各民族对于共同建构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贡献。“胡汉杂糅,终成一家。”在礼乐制度、日常器用、服饰衣冠、语言文化等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各个层面,考古学都以无比丰富的资料,客观翔实地展示出各民族之间彼此交往、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史证据和历史轨
迹。(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7日12版《世纪考古实证中华文明的力量》)材料二: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百年中国考古的优良学术传统,从历史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逻辑,用唯物史观来总结和认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和内涵,认
识中华文明走过的历程,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系统思考、总结考古学成就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要积极开拓、进一步推动考古学的发展,历史学研究离不开考古学的坚强支撑,同样考古学研究离不开历史学的坚强支撑,必须加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对话,推动历史学与
考古学的融合,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聚焦重大问题,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实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文明起源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围绕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
重大学术课题进行攻关,争取新的突破,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深化考古学理论,探讨符合历史实际的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认定标准,加快构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考古能力的提升,强化科技创新驱
动的行业发展,开展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持续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工作,多维度阐释转化考古成果,增强国际合作,讲好考古故事、中国故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造就一支有思想、有水平、有情怀、学贯中西的考古队伍,努力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考古学精品力作,不断开创中国考
古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考古人的力量和智慧。(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10月04日06版《专家学者共商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良渚古城遗址是一个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早期国家的形态,已是世界公认的中华早期文明。B.良渚古城遗址把中华文明的产生时间提早了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变为可信的历史。C.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海洋贸易重镇,是世界海洋商贸中心。D
.考古学的不断发展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能够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共同体意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良渚、泉州两地的申遗成功,表明古代传统文化与当今改革开放政策被世界认可,增强了我们的
民族自信心。B.从良渚文化成果提炼、归纳出的人类文明标准为世界各国采纳,成功构建了现代考古学的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C.良渚与泉州历史研究,是有思想穿透力的考古学精品,两地的申遗成功,开创了我国考古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D.多维度阐释转化泉州的考古成果,就能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合作,
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考古人的力量和智慧。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气派于“外”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四大发明”等传入西方。B.漆器、丝绸、瓷器、生铁等为人类文明
进步作出贡献。C.泉州城里保存真武庙、天后宫、文庙、老君岩造像。D.汉字传入越南、韩国、日本等国,有的国家使用至今。4.考古学是如何印证各民族共同构建中华文化的?请简要概括。(4分)5.材料二提出,考古研究要聚焦重
大问题,联合攻关,争取新的突破。从材料一看,取得了哪些突破?请简要分析。(6分)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给县长当桌子李立泰老革命李政稳八十多了,身板硬朗。当年李子跟栾县长闹革命时才十五六岁,警卫员、勤务员、
通信员一肩挑。那次县大队被围,他办了一个鬼子还打趴下一个,后来,他们突围出来隐蔽在夹皮墙里。栾县长给中心县委写东西,没桌凳。李子说:县长,我蹲下举着马灯,你在我脊梁上写吧。栾县长笑说:李子,你给我当办公桌了。等咱打跑鬼子,成
立新中国,到县政府叫你坐我办公桌上过过瘾。在一次战斗中他的腿被子弹打穿,感染了,肿得跟小孩儿肚子一样,高烧昏迷,眼看活不了了。八路军冀南七分区二十四团正好转到马颊河来,栾县长把他送到二十四团医治,卫生员不敢下手,说:这么严重,看不了,得转分区卫生
所。上哪儿找卫生所?找到他也没气了。栾县长说:你治吧,我相信你,活人当死人治。二十四团卫生队,有镊子、针管、针头、手术刀还是铁匠打的刀子,消毒用白酒,清洗伤口用盐水,麻醉药、盘尼西林早没了。他小腿坏死,必须截肢。卫生员说:栾县长,你得
抓紧找盘尼西林。栾县长说:你说咋治就咋治。截腿咱没手术锯。拉树的锯行不?我不管用啥,截了就行。锯条在锅里煮,毛巾包小棍儿让李子咬住。胳膊、腿绑床上,四个战士摁紧。栾县长说:兄弟坚持住,咬紧牙关,一会儿就完!李子疼得把棍子咬断了,浑身淌汗往床下滴,栾县长的褂子也溻透了。想想我们手上扎个刺
还疼得很。它甚至连钝刀子都不如,它是拉树的锯条!李子,真正的钢铁战士!没麻药,锯条像锯木头般把他的小腿锯下来!李子疼死又醒过来,他硬挺过来了。后来,李子回村里做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栾县长任专员。李子成
了老李,他骑驴进城看栾专员,门卫不让牵驴进专署。我找栾县长,找栾居山县长!老李说。老战友见面,老李不敢拥抱老县长。倒是栾专员拥住了他,两人都掉泪了。栾专员说:兄弟,过得咋样?老李擦擦泪,说:凑合着过呗。栾专员说:我许的咱胜利了,叫你坐我办公桌上,今儿兑现。老李在褂子上擦擦手,
摸摸老县长的桌子,说:那不叫人家笑话吗?栾专员说:那坐坐我椅子吧,也算兑现。老李坐在栾专员椅子上,两手扶住扶手,屁股颠了三颠,说:不孬,坐江山啦!栾专员给他要了新拐,让民政局到省民政厅给他定做假肢。办定期补助时他麻烦过栾专员。虽然规定红军、西路军
、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产游击队都享受国家优抚的定期补助,但老李需确认在县大队打鬼子那段属脱产游击队。人说李政稳:你背脑瓜子闹革命,也没弄个一官半职的?他说:都当官,谁干活儿?要跟牺牲的战友比,我还坐过江
山哩。他当大队支部书记。公社书记夸:老李啊,你当社员别说五好、八好,十好也合格。大队书记却当得不易。老李没文化,打游击时跟栾县长学了几个字。他退下来后还闲不住,好操心。有次因提留的事,他背根假肢上县里了。
门卫挡住他,他抡起假腿:老子革的命你在这儿享福,我打鬼子那会儿你还没影儿呢!民政局来人把他接进去。老李说:您光说县长在哪儿办公就中。可是没人告诉他。我革一辈子命,图啥?难道连县长在哪儿办公都不叫知道吗?他褂子一扒,说:当年栾县长在我脊梁上办公,我当桌子。
他脊梁上那块块伤疤,亮闪闪的,像枚枚勋章!不找县长啦,回家。正碰上县长下乡回来,听见他嘟囔“县长、县长”的,县长问:老大爷啥事?我不跟你说,你们这些同志都不告诉我县长在哪儿办公。哦,我就是县长。那我不白来,见县长了,回去好跟庄乡爷儿们说,要不他们笑话我白革命一辈子。啥事啊,大爷?给我说。没事啦
,民政局跟我解释了,县长你忙去吧。县长一指:看见了吗?二楼中间那个门就是我办公室。县长对秘书说:叫小车班送送。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李政稳都是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他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B.李政稳受伤被截肢保住性命,既
因为他自己性格坚强,也因为栾县长当机立断,这也充分表现了抗日战争的残酷性。C.李政稳说自己“坐过江山”,是说自己享受到了革命成功带来的果实,与那些牺牲了的战友相比,自己幸运得多,没有必要计较“也没弄个一官半职”。D.县长吩咐秘书叫小车班送李政稳回去,是怕李政稳继续找麻烦
,这也从侧面突出了李政稳为提留问题进行的“斗争”取得了胜利。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大量运用语言描写,既充分展示了人物性格,又快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扩大了小说的容量。B.“我给县长当桌子”是一个在特定年代特定环境中才会出现的
细节,它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也引出了后文相关的情节。C.栾专员让李政稳坐他的桌子,与门卫挡住李政稳形成对比,暗示了在某些地方还存在一定的官僚主义作风。D.小说善于运用场景转换来推动情节和塑造人物:从隐蔽夹皮墙、“给县长当桌子”到二
十四团用锯截肢,从坐栾专员办公室的椅子到上县里为农民反映提留问题,细节生动,形象鲜明。8.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栾县长的形象特点。(4分)9.富有传奇色彩是很多革命文学的一大特征,请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两个方面赏析文章的传奇色彩。(6分)2
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第253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1.C[C项,王昌龄“是提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第一人”于文无据,文中提到王昌龄在诗论杂著《诗格》中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王昌龄是从文学领域提出意境概
念的。]2.C[A项,文人画和山水画是两个概念,有的文人画是山水画。B项,元代之前也有文人画;文与可在洋州任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属于文人画。(学生可结合课内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来理解和判定。)D项,“诗中有画”是评价诗歌生动形象,意境优美,
如一幅美妙的图画;“画中有诗”是评价画有诗意,有意境。]3.A[A项,“每个特点的分析均以宋画为参照,于对比论证中得出结论”说法有误,第二个特点没有以宋画为参照进行对比论证。]4.①笔墨是指绘画时所运用的线条和色彩,是用来描绘审美客体、表现审美主体情感的形
式和技巧。②常借鉴书法艺术的表现方式。③它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④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文人画的重要特点,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次创造性发展。(每点1分,共4分)5.各位观众,大家好!你们现
在有幸看到的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它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我馆的镇馆之宝。下面我给大家隆重推介这幅传世名画。这幅画注重意境营造,是山水画上品:画作描绘了初秋时节富春江一带的山川景色,抒发出画家宁静淡泊的情怀
,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的文学趣味浓厚,是文人画精品:画作不注重对山水实景的形模,而是强调画家的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意在表达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笔墨运用精美,是水墨画妙品:借线条的流动转折、墨色的
浓淡位置绘山川美景,并传达情感意兴,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极具审美意义。画上题字作文,是中国画珍品:文和画直接配合,成为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画的线条美相得益彰,也加重了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体现身份意识1分,表达的条理性1分,每个特点1分,共6分)现代文阅读II6.B【解析】“但
最终因雪下得太大而迷山,陷入绝境”理解错误。7.C【解析】是“补叙”,不是“插叙”。8.通过张团长的话补充说明李三爷进山的原因和“李家雀儿”名号的由来,塑造了李三爷的爱国形象;照应了前文“李三爷进山打猎不带人还多半空着
手回来”等情节,也使小说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引用张团长原话,让小说更具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读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化主旨,体现英雄默默无名,勇于牺牲、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9.“绝境”表面上是指李三爷为给抗联小分队送吃的而冒雪进山打猎,最终筋疲力尽、不幸牺牲的处境;“绝境
”也指抗联小分队在抵抗日军侵略过程中缺少粮食、断绝通讯的艰难处境;“绝境”的深层含意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乃至中华民族曾经遭遇的被侵略被奴役的困境。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1.B(“提早了5000多年”错,是“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2.C(A项“表明······当今改革开放政
策被世界认可”说法错误。B项“为世界各国采纳”说法错误;“成功构建了现代考古学的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不符合实际,从材料二第10行“加快构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表述可知,“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尚未完成。D项“多维度阐释转化泉州的考古成果
”不是“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充分条件。)3.C(C项所列文物,只表现了中国本土的文化,其本身并不表现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性。)4.①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参照补充、丰富完善了这一认知。②在礼乐制度、日常器用、服饰衣冠、语言文化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各
个层面,考古学都以无比丰富的资料客观翔实地展示出各民族之间交往、影响、融合的历史证据和历史轨迹。(每点2分)5.①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取得突破,良渚古城遗址把中华文明的产生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②提出了新的人类文明认定标准,提炼、归纳出了文明的四大特征,得到国际上的认可。③中
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历史研究取得突破,泉州的历史遗迹考古研究,展示了我国不同宗教文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互相交融的历史。(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现代文阅读II6.D(“怕李政稳继续找麻烦……取得了胜利”于文无据。县长吩咐秘书叫小车班送李玫
稳回去是因县长被李政稳的精神所感动;这里也没有“斗争”,李政稳只是代表农民向上级提出合理诉求。故选D。)7.C(“形成对比,暗示了在某些地方还存在一定的官僚主义作风”分析不正确。文中栾专员的做法体现了他的诚信重诺,门卫的做法体现了他的尽职履责,二者并没有形成对比,更没有这种暗示含义,
且后文中民政局将李政稳接进去了。故选C。)8.镇定乐观。隐蔽在夹皮墙里,镇定自若地给中心县委写文件,还许诺等打跑日本鬼子,成立新中国,在县政府让李政稳坐他的办公桌上过过瘾;沉稳果断。李政稳腿受伤,不截肢有生命危险,他当机立断请二十四团医务人员用拉树的锯为李政稳
截肢,保住了李政稳的性命;有情有义。解放后为李政稳作证明,争取到了很多待遇;诚信重诺。当初许诺解放后让李政稳坐他的办公桌,解放后兑现了承诺。(每点1分)(题干要求“分析栾县长的形象特点”,关键是要结合小说中栾县长具体的言行举止进行概括分析,但要注意相关
信息在小说中较分散,要仔细梳理。)9.(1)人物形象:李政稳十五六岁闹革命,杀鬼子;负伤截肢回村里继续做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被老领导请去坐办公桌;当大队书记,为了反映提留问题上县城。他个性鲜明,勇敢重情,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非一般人所能经历。(内容概括2分,分析
1分。)(2)故事情节:李政稳在夹皮墙“给县长当桌子”,方便他写文件,栾县长许诺新中国成立后请他坐“县长办公桌”;李政稳伤势恶劣,栾县长在无麻药的情况下请医务人员用拉树的锯为李政稳截肢;胜利后栾专员兑现承诺,请
李政稳上他办公室坐办公桌;李政稳上县里反映情况被门卫阻拦,又被县长客气对待。情节跌宕起伏,既神奇又符合时代特色,充满传奇色彩。(内容概括2分,分析1分。)(“传奇色彩”在革命文学中有多方面的体现,题干要求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两个方面进行赏析,故此处要结合小说中李政稳及栾县长等人的言行举止及小说
情节发展进行分项作答。)【阅读导引】阅读《我给县长当桌子》这篇小说,主要掌握李政稳给县长“当桌子”的传奇色彩,以及这一“传奇色彩”对于串起情节、突出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在战争年代“给县长当桌子”与和平年代“坐县长办公桌”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两次
与“桌”有关的情节突出了栾县长镇定自若与关心部下的形象特点,更突出了李政稳勇猛憨厚、耿直无私的形象特点。同时,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情节,让我们领会到了民族独立战争的艰苦,懂得了以李政稳为代表的革命前辈的无私
奉献和牺牲精神,也引导读者对新形势下的干部作风进行思考。另外,本文语言简练又富于个性,这样既有助于快速推进情节,又能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小说虽然对现实中干部作风委婉地提出了批判,但这样写是为了凸
显李政稳耿直无私的形象特点,并不是对干部作风的全面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