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练习:10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解析.docx,共(7)页,31.566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6eea3dd12ef92d3bb0af7da68c684d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后篇巩固提升一、夯实基础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C.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案
C解析A项,“趣”同“取”,与“舍”相对。B项,“悟”同“晤”,面对。D项,“畔”同“叛”,背叛。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C.问征夫..以前路D.悦亲戚..之情话答案B解析A
项,古义,心怀;今义,胸前,抱在怀里。C项,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人。D项,古义,亲人;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引以为流觞曲水
足以畅叙幽情B.{拔剑撞而破之鸟倦飞而知还C.{感吾生之行休深愧平生之志D.{既自以心为形役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答案B解析A项,介词,把/连词,来。B项,都是连词,表承接。C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项,介词,被/介词,为了。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例句:群贤.毕至A.清流激湍,映带.左右B.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C.眄庭柯以怡.颜D.悦.亲戚之情话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皆为形容词作名词;A项,名词作动词;C项,使动用法;D项,意动用法。5.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
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当其欣于所遇B.乐夫天命复奚疑C.不能喻之于怀D.亦将有感于斯文答案B解析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丑”,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顺序为第50个。前一位是壬子,后
一位是甲寅。B.“暮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也是古人所说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C.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又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D.辞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这
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押韵和句式比较自由。答案C解析C项中“自号‘靖节先生’”错误,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
作点诗,也足够来痛快地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2)《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这样
来批评:“,。”(4)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引用《论语·微子》里的句子反思自己的过去,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去向却还来得及重新安排的句子是“,”。(5)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想象
自己辞官回家的路上,船行顺风,轻松如飞,衣服随风飘扬,心情愉快的句子是“,”。(6)《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通过想象写出陶渊明辞官后初见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像小孩子那样天真。(7)《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写出了陶渊明想象
自己归家时家人欢迎自己辞官归来,主仆同心,长幼一致,颇使诗人感到快慰。(8)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号“易安居士”中的“易安”一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两句,表达傲然自得之情和甘于淡泊之志。答案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5)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6)乃瞻衡宇载欣载奔(7)僮仆欢迎稚子候门(8)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二、
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越州赵公[注]救灾记.[宋]曾巩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
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
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民取
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
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
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选自《古文鉴赏词典》,有改动)注赵公:
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宋衢州西安人。曾任殿中侍御使,为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幸”,素有“铁面御史”之称。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忧其流亡也/于
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B.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
食而任以事/C.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D.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答案
C解析“给粟之所”作“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后要断开,排除B、D两项。“受之”为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告”为下一句的谓语动词,不能在其后断开,排除A项。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A.记,是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在唐宋时比较盛行,常见有碑记、游记、杂记等形式。文中应是点明文体为杂记,杂写所见所闻,因事见义。B.熙宁,与下文“元丰”用法相同,皆为皇帝的年号名。文中作为年号纪年法来使用的
,此处应指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顼年间。C.公,原为对祖先的尊称,后又常用作谥号,还可以作公爵讲,又可作敬称来使用,文中应指爵位,由此可知,赵抃为当朝皇帝的重臣。D.致仕,又称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文中指赵抃
因年龄辞官不做,把官职交还给皇帝,正常退休归家。答案C解析C项中“文中应指爵位”错误。文中应是敬称。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抃在百姓尚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到所属辖区属官询问灾情及余粮等情况,要求逐层上报,为后面有条不紊地救灾认真做好了准备。B.赵抃将人按性
别分在不同日子领取救济粮,而且每人一次要领取两天的口粮,这就有效地避免了因人员拥挤可能造成的踩踏事故。C.春天瘟疫很严重,官府招募了两位僧人来帮忙看护照顾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这些病人不至于失去依靠而无所着落。D.按规定,遇灾年
给穷人发放救济粮满三个月就会停止,旱灾这一年却发放到五月底才结束,而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常由赵抃个人承担。答案A解析A项中“要求逐层上报”错误。原文为“使各书以对”,即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不是逐层上报。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1)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2)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参考答案(1)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2)写这篇关于饥荒灾年治理的文章可供后人学习,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解
析(1)民取息钱者,定语后置句,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告,劝告;纵予之,放手借钱给他们;责,责令。(2)著,写作;荒政,饥荒灾年治理;师,学习;以为,命名为。12.简要概括曾巩写作本文的意图。参考答案宽慰越州百姓对赵抃的感念;总结赵抃的救灾经验,作为后世的借鉴。参考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
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
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做好准备。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
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按旧例:每年官仓能够拿出救济穷苦百姓的粮食只有三千石。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读书人吃剩的余粮,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
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
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平价卖给百姓。总共设置了十八处卖米的地方,使买米的人就像领取米的人一样方便。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
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第二年春天,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
些病人不失去依靠。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
,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
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不仅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
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呢!公元1079年,赵公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退休,在衢州安家。(他)在
朝廷做官直道正行,在自己为人方面则和乐平易、实实在在,这里不详细介绍。写这篇关于饥荒灾年治理的文章可供后人学习,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三、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卫夫人教王羲之时,是住在靠海的南方,在南京或浙
江一带。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河海,感觉到河海的潮汐,感觉得到“崩浪”。涨潮时的波浪,一波带一波、一波又带一波地涌动过来,到了岸边,忽然所有的浪撞击崩散,像惊涛裂岸,崩起一片浪花。学书法的王羲之已经不再是小孩,他见识了
岩石坠落的重量速度,见识了地平线上层云的滚动,见识了深山里万岁枯藤的。他的生命累积了丰富的感觉,累积了宇宙万物的现象与故事。他认识了斫断的犀牛角、象牙,他认识了射箭时弓弩被拉开后巨大的力量与弹性。一个引导生命美
学的老师,在最后的课程里,也许不需要做太多。卫夫人是和王羲之一起站在河岸或海岸边吗?他们一起聆听着潮汐的涨退,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月圆或月缺,黎明或黄昏,潮汐涨退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沙”“沙”,如同蚕噬桑叶;有的“轰”“轰”,如同万马奔腾。站立在岸边,老师和学生都体会到了“崩浪”的沉着力量。这
力量和“百钧弩发”的爆发力不一样;“崩浪”是更内敛、也更含蕴于内在的力量,源源不绝,生生不息,是奔向最后宿命的一击。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汹涌顽强诠释震撼人心B.汹涌坚强诠释惊心动魄C.澎湃坚强解释惊心动魄D.澎湃顽强解释
震撼人心答案A解析“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或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由文段中“崩浪”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猛烈,选“汹涌”更符合语境。“顽强”,坚强,强硬。“坚强”,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两者意思
基本一致,但“顽强”表达的强度更深,与文中的“万岁枯藤”对应。“顽强”更符合语境。“诠释”,说明,解释。“诠释”是书面用语。“解释”,分析阐明,或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文中卫夫人教王羲之书法,要求体悟深、广。选“诠释”更符合语境。“震撼人心”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惊心动魄”形容作品的文辞优
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文中“体会到了‘崩浪’”,指这件事对人震动很大,选“震撼人心”符合语境。14.比喻具有相似性,画横线句子以“惊涛裂岸”比喻“浪撞击崩散”,是否矛盾?为什么?参考答案不矛盾。画横线句子以“惊涛裂岸”比喻
“浪撞击崩散”,看似本体、喻体一致,实际是指浪崩散像惊涛使岸裂开那样,本体是浪崩散,喻体是岸裂。本体喻体不一致,写出了浪之间撞击的猛烈,更直观、形象、生动。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有的如同蚕噬桑叶那样‘沙’‘沙’地响,有的如
同万马奔腾那般‘轰’‘轰’地响。”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参考答案原文画波浪线句子为短句,与文段句式一致;原句更具有节奏感,能起到突出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①?实质上,云是可见聚合物,它飘浮在空中,是由地表大气中的水蒸气混合组成的;水蒸气遇冷或液化
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一般来源于海洋表面的水在太阳光照射下形成的水蒸气。②,一般直径在0.2到0.3毫米之间。当温度降低时,这些小水滴会凝结变大,直径可达1毫米。在这时,这些水滴会变成雨水,落在我们的头顶或雨伞上。这也是地球水循环的一个环节:地表的水分蒸发后形成云
,③,重回地表的水分又可以进入下一个蒸发成云的循环。16.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参考答案①云到底是什么呢②这些水滴体积很小③云又会化为雨水降落回地表
17.根据画波浪线句子的内容给“云”下定义。要求:不得改变原意,可增删个别词语,不超过50个字。参考答案云是地表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飘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