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27练 含解析.docx,共(10)页,32.765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64debc9117e36fb9dc77dd383a55c2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27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拿书来说,张旭和颜真卿俱称盛唐,
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拘限,是一
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
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杜诗、颜字,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
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是至今影响仍然广泛深远的艺术规范。它们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
才美,而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不可捉摸,那种超群轶伦、高华雅逸的贵族气派,让位于更为平易近人、更为通俗易懂、更为工整规矩的世俗风度。它确乎更大众化,更易普遍接受,更受
广泛欢迎。拿颜字说吧,颜以楷书最为标准,它“稳实而利民用”,本就吸取了当时民间抄写书法,日后终于成为宋代印刷体的张本,这是人人可学着写的。它左右基本对称,出之以正面形象,浑厚刚健,方正庄严,齐整大度,“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的颜书,不更胜过字形微侧、左肩倾斜、灵巧潇洒、优雅柔媚、婀娜多姿的二
王书以及它的初唐摹本吗?韩文,情况是类似的。所谓“文起八代之衰”、“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其真实含义也在这里。韩文终于成为宋代以来散文的最大先驱。“唐自贞观以后,文士皆沿六朝之体,经开元天宝诗格大变……其后韩柳继起,唐之古文遂蔚然极盛
……”,说明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是与六朝“旧规”相对立的一种新的文体规范。杜诗就更不用说了。直到今天,由杜甫应用、表现得最为得心应手、最为成功的七律形式,不仍然是人们所最爱运用、最常运用的诗体么?七律这种形式所以为人们所爱用,也正在于它有规范而又自由,重法度却仍灵活,严整的对仗增加了审美因素,确定的
句形可包含多种风格的发展变化。而杜甫把这种形式运用得熟练自如十全十美。他的那许多著名七律和其他体裁的诗句一直成为后人倾倒、仿效、学习的范本。这些文艺巨匠(以杜、韩、颜为代表)为后世立下了美的规范,如同比他们时间略先的那一批巨匠(以李白为代表)为后世突破了传统一样。这两派人共同具有那种元
气淋漓的力量和势概,“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所以、它们既大体同产于盛唐之时,而被共同视为“盛唐之音”,就理所自然。(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材料二: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
音”的本质。盛唐诗歌中普遍存在的“浑厚”、“氤氲”的气象,证明它不单是属于某一个诗人的,而乃是整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这气象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
得了高度统一,我们以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
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可是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有所不同的。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整个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
东西,这正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爱的,它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那么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
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李白和杜甫分别为代表的两种“盛唐”在艺术规范、美学标准上的追求明显不同,因而美学意义和价值也大不相同。B.为了方便世人学习和仿效,杜诗、颜字和韩文把盛唐雄豪壮伟的气势严格地收纳凝
练在了一定的形式、规格和律令中。C.杜诗、颜字和韩文所代表的盛唐之美和那种超群轶伦、高华雅逸的贵族气派相比,前者对后代社会和艺术的影响更为远大。D.林庚认为盛唐气象是一个时代的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普遍的基调,但这并不代表盛唐没有不同于这个气象或基调的
诗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白的诗歌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是不可捉摸的,是无法学习、模仿和遵循的盛唐之美。B.颜真卿的楷书浑厚刚健,方正庄严,灵巧潇洒,是盛唐之美的代表,而且是通俗可学的。C.“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反对正统骈体文,提倡以古文写作,成为宋代以来
的散文先驱。D.有思想性的作品都是属于人民的作品,揭露黑暗、追求光明、追求理想,为人民所喜爱。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中“盛唐之音”观点的一项是()(3分)A.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B.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须。洛阳无限丹青手,还有功夫画我无?C.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D.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4分)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盛唐之音”的理解。(6分)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青番公的故事(节选)黄春明青番公的喜悦漂浮在六月金黄的穗浪中,七十多岁的年纪也给冲走了。他一直坚持每一块田要竖一个稻草人:“我又不要你们麻烦,十二块田做十二身稻草人,我一个
人尽够了。阿明,去把稻草抱过来!”全家十几个人,有七岁的阿明和他有兴趣去为扮十二身的稻草人忙整天。从海口那边吹皱了兰阳浊水溪水的东风,翻过堤岸把稻穗接得沙沙响。青番公一次扛四身稻草人,一手牵着只有稻秆那么高的阿明在田里走。“你听到什么吗?阿明。”“什么都没有听到。”阿明天真地回答。
青番公认真地停下来,等海口风又吹过来摇稻穗的时候又说:“就是现在,你听听看!”他很神秘地侧头凝神地在体会着那种感觉。阿明茫然地抬头望着他。“喔!有没有听到什么?不要说话,你听!就是现在!”阿明皱着眉头想了一下,随便地说:“打谷
机的声音。”“唉!胡说,那是还要一个礼拜的时间。我深信这一季早稻,歪仔歪这个地方,我们家的打谷机一定最先在田里吼。阿公对长脚种有信心。”停了停,“你真的什么都没有听见吗?”“没有。”阿明很失望。又一阵风推起稻浪来了。“你没听见像突然下西北雨的那种沙沙声吗?”“就
是这个声音?”“就是这个声音!”老人很坚决地说。“怎么?你以为什么?”当阿明在注意金穗摇动的时候,老人又说:“这就是我们长脚种的稻粒结实的消息。记住!以后听到稻穗这种沙沙声像骤然落下来的西北雨时,你算好了,再过一个礼拜就是割稻的时
候。他们不要田,我知道他们不要田,只要你肯当农夫,这一片,从堤岸到圳头那边都是你的。做一个农夫经验最重要。阿明,你明白阿公的话?”小孩子的心里有点紧张,即使跻起脚尖来也看不到堤岸和圳头那边。这是多么广大的土地啊!他怎么想也想象不到这一片田都是他的时候怎么办。风又
来了。阿明讨好地说:“阿公,我听到沙沙的声音了!”“是,是,多好的消息。从现在开始,每粒的金谷子里面的乳浆,渐渐结实起来了。来!趁这个时候麻雀还没有来,快把兄弟布置好。”“麻雀什么时候来?”“就要来了,就要来了。快把兄弟布置起来。”“阿公!”阿明落在后头,手拿着笠子叫:
“稻草人的笠子掉了!”“嘘!”青番公马上转过身停下来说:“这么大声说稻草人,麻雀听到了我们岂不白忙?记住,麻雀是鬼灵精的,以后不要说稻草人,应该说兄弟。做一个好农夫经验最要紧,你现在就开始将我告诉你的都记起来,将来大有用处。”他们两个蹲在田埂上,把稻草人一个一个都再整理了一番,准备从堤岸那边放
回来。当夕阳斜到圳头那里的水车磨房的车叶间,艳丽的火光在水车车叶的晃动下闪闪跳跃,他们祖孙两人已把最后一个稻草人放在那头的最后一块田里。阿明每次来到水车这里就留恋得不想回去。“这水车磨房以前就是阿公的。”阿明兴奋地抬头望着老人。“你怎么不要水车?”小孩子的眼睛注视着一片片转动的
车叶,火红阳光从活动的湿湿的车叶反照过来,阿明像被罩在燃烧着的火焰中,而不受损伤的宗教画里面的人物。“有一年我们的田遇到大洪水,整年没有收成,后来不得不把磨房卖了。唉!歪仔歪这地方的田肥倒是顶肥的,就是这个洪水令人泄气。噢!当然,那是以前的事,现在不会了,浊水溪两边的堤岸都做起来
了。从此就不再有洪水了。你放心,要给你的田,一定是最好的才给你。”“我要水车磨房。”“你和阿公一样,喜欢水车磨房。我们的磨房跟庄尾的不同,他们是把牛的双眼蒙着让牛推,我们用水车转动就可以。”“为什么要把牛的眼睛蒙起来呢?”“不把牛的眼睛蒙起来,牛一天着磨子绕几万圈不就晕倒了嘛!水车磨房最好,
不教我们做残酷的事。”那天晚上,老人照常呼呼地睡着了。到半夜里阿明却两眼圆溜溜地听着圳头那边传来的水车声一直不能入睡。在他转换睡姿的时候把老人碰醒了。阿明赶快闭眼装睡。“啊唉!这孩子着了魔了!怎么这么晚还不睡?不要装睡了。你不真正睡,我就把你赶回去和你母亲睡。”“人家睡不着!”阿明说。“我们天亮还
有工作,你怎么可以不睡?一个好农夫一定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阿公,我听到那声音。”“什么声音?”停了停,“噢!稻穗的声音吗?傻孙子,把这结穗的消息留到白天去兴奋吧。快睡了!天一亮我们就要到田里去看看兄弟。”在昏暗的八脚眠床里,老人还可以看到小孩两只出神的眼睛,不一会的工夫,小孩子已
经睡着了。老人轻轻地把小孩子的脚摆直,同时轻轻地握着小巧的小脚丫子,不由得发出会心的微笑……(有删改)【注】黄春明,台湾著名乡土文学作家,本文写于1967年。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尽管家里人很多,但只有阿明同青番公一
起做稻草人,含蓄地表现出家人对于土地的情感远不如青番公那样深厚。B.阿明为了讨好爷爷而说自己听到了“沙沙”的声音爷爷听到后十分欣慰,可见阿明很敬重爷爷,并希望得到爷爷的认可。C.祖父耐心教导阿明如何做一名农夫,虽然一开始并未得到孙子的理解,但随着情节的
深入,阿明终于体会到爷爷的良苦用心。D.阿明晚上睡不着是因为一直记挂着水车,显然他对于水车的兴趣远远大于如何做一名好农夫,这符合少儿的心性与艺术的真实。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语言
平实质朴、自然真切,选用平常的字眼直接陈述,平易近人而又不乏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沈从文的《边城》语言风格十分相似。B.文章通过祖孙二人在田间竖稻草人与夜晚家中睡觉的两个场景的对话来展开情节,情感表达含蓄隽永,描绘出一幅和谐安宁的风俗画卷。C.文中对歪仔歪遭遇洪水的场面进行描写
,使祖孙二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又多了一份沧桑感,也使青番公对土地的情感变得矛盾而复杂。D.青番公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乡土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他相信勤劳可以换来五谷丰登,作者通过对青番公的描写,歌颂了乡土文化传统,也表达了对这种传统逐渐消逝的隐忧。8.文中多次提到青番公向“阿明”讲述做一个“好农夫”的
经验,有什么用意?试简要分析。(6分)9.黄春明作为台湾典型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中有着自己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思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冠军和亚军①冠军和亚军都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小城。小
城水网密布,清澈的小河纵横交错,古朴的拱桥连接着道路,划桨的小船替代了汽车。除了舟船这里无需别的交通工具。在小城,最快的速度就是人奔跑的速度。②冠军和亚军同龄。在少年时代,他们便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奔跑速度,无论
是游戏还是学校上体育课,他们总能将别的小伙伴远远地甩到后面,最后就变成了他们两个人的比赛,其他人全都成了啦啦队员。小城举行首届运动会时,他俩理所当然地成了这一项目的冠军和亚军,仅仅一步之差。③奇怪的是他俩的座次似乎就这样缺少悬念地排定了,之后的每一次赛事,他都是冠军,他都是亚军,从没发生例外,就连
那一步之差的距离也是不变的。道理其实也简单:一个想消灭那一步的差距,就勤练苦练;另一个想保持住那一步的距离,也勤练苦练。结果,始终是一步之差。④那冠军后来曾离开小城,走南闯北去了。小城人很久没看见他,只是偶有信息传来,说他发了,又说他栽了。小城人经常可以看见的是那个亚军矫健的身影,他留在小城当
了一名警察。⑤有一天,一起抢劫案迅速传遍了这个和风细雨少有新闻的小城。当警察赶到案发现场,蒙面劫匪刚刚拔腿逃离。⑥这个小城的警察是无法使用警车的,甚至用摩托车都只能事倍功半,所以他们都练就了一双飞毛腿,尤其这天第一个撒腿追捕劫匪的警察——就是亚军头衔的保持者。⑦过了一座拱桥,又过了一
座拱桥,警察与劫匪的距离渐渐近了。“站住!”他大喝一声,那劫匪全身一颤,回一回头,紧了紧脚步,像箭一样蹿出去,他们的距离,忽然间又拉大了。⑧这劫匪熟悉地形,似乎是本地人,但本地人中,哪来跑得这么快,让他追赶起来颇感吃力的人呢?难道是他?难道就是
自己永远没有赶上过的那个人?他也像箭一样蹿了出去。⑨过了一座拱桥,又过了一座拱桥……⑩结果当在意料之中。但第二天的新闻报道却过于简单:昨日在某地发生的抢劫案中,警察穿过半个城市抓住了劫匪,据说该劫匪曾是一位长跑冠军。⑪而当时的情况极
富戏剧性——⑫只见劫匪在前,警察在后,俩人都不知疲倦地跑着,他们之间的距离,好像也凝固了。他稍稍放慢喘口气,他也随之喘口气;他加快步伐,他也随之加快步伐,似乎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劫匪大概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终于站住了,举起了双手,于是双方都到达了终点。⑬后来劫匪是这样说的
:他也许永远追不上我,但我也注定永远摆脱不了他,这样跑下去又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站住。⑭后来警察是这样说的:我也许永远追不上他,但我的职责让我必须永远追下去,直到抓住他。1、第②段加点词“与众不同”,用下列词语替
换而句意不变的一项是()A.异乎寻常B.独具一格C.相形见绌D.众望所归2、对第⑪段“当时的情况极富戏剧性”的理解,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A.警察抓住了劫匪,毅力战胜了能力。B.在警察的威慑下劫匪主动举手投降。C.亚军的警察最终抓住了冠军的劫匪。D.劫匪和警察都到达
了马拉松的终点。3、第①段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后文中与之相照应的是哪一句?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③段的内容。5、本文题目改用“警察和劫匪”好不好?请简述两条理由。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9题。在工地甫跃辉阿爸在县城干活,离学校不远,一路找过去,在楼下喊,阿爸,阿爸。不记得喊了几声,搅拌机的轰鸣声停歇了,阿爸从一栋盖到一半的红砖楼里走出来,听我说钱用光了,他从兜里翻出钱,一张一张捻出,递给我。不记得拿了多少钱,只记
得阿爸转身,朝红砖楼里走去。搅拌机的轰鸣声复又响起,轰隆轰隆轰隆。这一年我读高一。再次和阿爸到建筑工地,我已经读大一。天不亮起床,打着呵欠,很快,困意全无,多少有些兴奋。我和阿爸在昏暗的院子边,洗脸,刷牙,各自推出单车,跨上去,
叮铃叮铃打响车铃,拐出还在沉睡的村庄,朝大公路骑行。路两边的作物静默着,绿色还没从黑暗里剥离出来。说话间,来到镇上一处建筑工地。此时,太阳正慢慢拱出东山,照得西山顶一片红。不一会儿,建筑工地也一片红。散落的红砖,成堆的红砖,砌到一半的红砖墙,在朝暾的映照下,愈发显出红来。
周边的水稻、玉米和山药藤,绿叶闪动着柔嫩的光。我摘下眼镜,擦-擦镜片,又戴上。那年我刚戴上眼镜,镜框比较松,稍微出汗,就会往下滑脱。我不时会下意识地伸手扶一下。阿爸在二楼砌墙。砌墙看上去很简单,抹一点儿沙灰,搁一块砖头,然后用瓦刀敲一敲。但真做起来,也是很需要技术的。建
筑队可不敢把砌墙的重任交给我这戴眼镜的“书生”。那我负责什么呢?负责搬砖。从一楼撒到二楼,一块红砖重四五斤,每只畚箕里放不了几块。扁担压在肩头,汗水流了满头,走了才两越,肩上的肉已是又酸又痛,汗水流到眼镜片上,前路一片模糊。和我一起挑砖的,是几个女人,三十岁到五十岁不等,她们一看就是干惯
了这活的,粗手大脚,每趟挑的砖都比我的多,走得还比我轻快。她们纷纷拿我开玩笑,怎么大学生会来搬砖啊,戴着眼镜看不看得清路啊。她们说到眼镜时,眼镜似乎忽然意识到了我脸上的汗水,立时变得沉重,不可阻遏地往
下滑。终于,在我歪头耸肩蹭脸上的汗水时,眼镜掉了,跳跃两下,落在脚后。此时,我正走在一段楼梯的中间。世界,瞬间起了一场大雾。已近中午,目之所见,只是一片耀眼的朦胧的光。我一时踌躇,乱糟糟的逼仄楼梯上,要放下担
子,有可能砖头会滑脱,我便一手撑住墙,一手扶扁担,前脚立稳,后脚下伸,勾起眼镜,慢慢抬起,同时腾出扶扁担的手,探下去,终于,手和脚在空中成功会师。幸好眼镜没摔坏,擦一擦镜片,重新戴上,世界复归原位。没人看到我刚
才的狼狈样。女人们见我许久才上来,又说了些什么,并没丝毫恶意,只是为了调剂无聊的劳作吧。但那时候我实在内向,只顾低头搬砖。她们便在自说自话里,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笑声。我在她们的笑声里,扔下砖头,逃也似的下了楼。楼边装了个
滑轮,从楼下拉沙灰上楼。砖垛离和沙灰的地方不远。我站在砖垛边,抬起头看头顶的滑轮,一桶沙灰正摇摇晃晃地往上拉。天真是蓝,装满泥水的沙灰桶摇摇晃晃,不时有几坨沙灰掉下,捎带着灰暗的光芒。我知道,这问题没法问,不用
问我也知道答案:如果能多一个滑轮运砖头,还需要我们这些挑砖头的人么?时间像是陷在了沙灰里,极其艰难地挪动着。一天,竟然可以这么漫长。不记得午饭是什么时候吃的,吃了些什么,只记得饭后几乎没有休息,又开始了下午的劳作。阳光更加猛烈,肩膀的疼痛趋于麻木,脚步的挪动也趋于麻木。女人们对我调笑的热情,
似乎也减了许多。只一个上午,她们已然习惯了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跌跌撞撞默默无语地跻身她们中间。想起自己正在读大学,大学毕业后,是不会做这样的工作的。不由得有些庆幸,转而又想,阿爸他们呢?五六个蹲在脚手架上打砖的男人,拿砖头,抹沙灰,放砖头,举手投足,犹如机
器;那些女人们呢?她们对我的调笑或许让单调的劳作多了一抹异样的色彩,也让工地短暂地有了一份快活的空气,可现在她们沉默了,沉默地挑着扁担,上楼下楼,下楼上楼。天是怎样黑下来的?不知是谁喊,收工了,收工了!更多的人喊,收工了收工
了!男人们跳下脚手架,掏出烟点上:女人们扔下扁担,一屁股坐在红砖堆上。我卸下最后几块砖头,挑着空空的畚箕朝楼下走。西山坡顶,漫天云霞,缓卷慢舒。田野里的水稻、玉米、山药藤,静滯在浓稠的绿色里。我们坐拢在工棚里的一盏灯下。饭莱
端上来了,一大一小两只铁盆,大盆里装满水煮青菜,小盆里装满白切五花肉。从来不知道来饭这么香,从来不知道白切五花肉这么香,从来也不知道水煮青莱这么香。男人女人们,吃到半饱了,方才舒缓了动作,轻松地谈笑,灯光下
看,每一张脸都格外生动。就在这一瞬间,我和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了一种亲人似的感觉。太阳早已落山,坝子四面亮起灯火。我和阿爸一前一后骑着单车,穿过蚊子织成的罗网,哪怕戴着眼镜,哪怕眯了眼睛,仍然有两三只蚊子射进眼中。阿爸告诉我,我一天的工钱是十二块钱。他的呢?
记得是二十块钱。这一夜,梦里我都感到浑身酸痛。迷迷糊糊,听到楼下开门声,刷牙声,泼水声。我知道,是新的一天了。隐约听到妈说,不喊阿辉了?阿爸说,让他多睡会儿吧。我仄身在现实和梦境的缝隙,听到阿爸推出单车,出了大门,叮铃叮铃打响车铃。(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时间为序,描绘建筑工地的劳动场景,呈现了勤苦而又善良的底层劳动者坚忍中透着乐观的精神状态。B.“我”对去建筑工地打工“有些兴奋”,既是因为第一次去工地打工的新鲜感,也是因为能够稍微分担父亲养家的压力。C.女人们对大学生的“我"来搬砖的调笑,
是她们繁重劳动的调剂,调笑的减少,也反应了劳动艰辛使她们无暇他顾。D.同样是在砖垛和沙灰中穿梭,只有“我”能对滑轮进行一番思考,这个细节暗示了读书能改变人生格局的意涵。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描写阿爸一张一张捻出钱,递给“我",表现阿爸挣钱不易,与结尾处阿爸告诉“我”一天工钱的数目,前后呼应。B.文章运用排比描写“我”在工地上吃晚饭的感受,表现“我”的饥饿感,暗含辛苦劳作后“我”对生活有了新认识。C.文章借贯
穿全文的自然环境描写来体现时间的流逝,从侧面烘托工地劳动的漫长和辛苦,助推了“我”的精神成长。D.“我仄身在现实和梦境的缝隙”一语双关,既是描写“我”早晨似醒非醒的状态,又表现“我”对生存压力的真切感受。8.作品中多次写到“我”的“眼镜”,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
请分析描写“眼镜”的用意。(4分)9.“就在这一一瞬间,我和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了种亲人似的感觉"中“亲人似的感觉”如何理解?(6分)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第327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1.
B2.C3.B4.(4分)①材料一使用了总—分—总的结构;(1分)②先由“盛唐之音”的话题引出两种不同类型的美,再分别论述了两种美的不同特点及其审美特质;(1分)③然后具体论证了颜字、韩文、杜诗的艺术规范对后世的影响;(1分)④最后
总写这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共同构成了“盛唐之音”。(1分)5.(6分)①“盛唐之音”既包括雄浑开阔、不拘形式的美,也包括雄豪壮伟、形式严整的美。(2分)②“盛唐之音”具有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旋律,气象“浑厚”“氤氲”,充沛饱满。(2分)③“盛唐之音”属于人民,是整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其思想性既表现为对
黑暗的揭露,又表现为对光明的歌颂。(2分)现代文阅读II6.C7.C8.①有利于青番公的形象塑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丰富阿明的经验世界,影响他的行为方式,表明青番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阿明的疼爱。②有利于主旨的表达,青
番公热爱土地,他希望把自己对土地的经验传递给阿明,将乡土文化传递下去。③串联小说的情节,青番公与阿明的对话都涉及“好农夫”的经验,使小说浑然一体。(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9.①人与自然彼此相通
,互为一体。首段写金黄的喜悦冲走了老农岁月的沧桑艰辛,作者将青番公内心的感受与自然天地融为一体,纯朴中透出诗意。②自然万物与人是平等的。稻草人被称为“兄弟”,用水车磨房而不用“牛”来拉磨,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③遵循自然发展规律
。青番公多次提到做一个好农夫经验最重要,如听到风吹稻穗发出的“沙沙”声像骤然落下的西北雨时,便知道割稻的时间快到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1、
A本题考査成语运用。原文中“与众不同”的意思是跟大家不一样,即表明冠军和亚军奔跑的速度远远快于同龄人。A.异乎寻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B.独具一格: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格调。C.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之后,显出了不足。D.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
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故选A。2、C“戏剧性”指的是事物所具有的像戏剧情节那样曲折、突如其来或激动人心的性质。第①段“当时的情况极富戏剧性”说的是亚军警察追赶冠军劫匪的场面,按前文所述,冠军一直领先亚军一步,照理是不会被亚军抓到的,可是文中记叙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亚军的警察最终抓住了冠军的劫匪。这就是文中的“戏剧性”。故选C。3、环境描写。小城的警察无法使用警车追捕劫匪(小城的警察都练就了一双飞毛腿)。4、冠军和亚军从小奔跑速度出众,由于都很勤奋,两人之间的一步之差,从来没有发生改变。5、不好。(1)“冠军和亚军”
比“警察和劫匪”更能代表文章中的两个人物;(2)“冠军和亚军”可以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而“警察和劫匪”只出现在文章的后半部分;(3)文章前后两部分的情节都是围绕“冠军和亚军之间的一步之差”展开的;(4)以“冠军和亚军”为题,更能暗示文章“职责重于能力”的主旨。现代文阅读II6.D(3分)7.C(
3分)8.(1)眼镜是学生身份的标志,把“我”和工地上的男女区分开来;(1分)(2)戴眼镜与挑砖的反差,从被调笑到很快被习惯,眼镜滑脱在地和费力捡起的描写等,表现了“我”在工地上的辛劳和“我”在劳累中的坚持和努力;(3分)(3)贯穿全文的有关
眼镜的描写,增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内在关联。9.在共同的劳动经历中从陌生到熟悉;2分体验中产生的共情,直面生存的艰辛(生活不易),对苦累的坚忍态度;2分从生存意义层面感受到生命本质的相似。2分(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