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考试地理.pdf,共(6)页,3.597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bef2b7cd89282fa2d2fff28168b5d9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6页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12月阶段性测试地理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第Ⅰ卷共16个小题,每个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答案的代号涂黑。现住地与出生地不一致的迁移人口称为终身迁移人口。下表为我国最近的三次人口普查中,部分地区的终身迁移人口统计数据。据此完成1~2题。地区终身迁移人口占常住人口比率2020年来源地居前五位的省份与总占比(%)2000年2010年2020年全国6.2
8.010.3河南、安徽、四川、湖南、湖北(41.6%)上海28.144.847.6安徽、江苏、河南、浙江、江西(61.3%)北京34.545.445.6河北、河南、山东、黑龙江、山西(57.5%)广东18.223,127.3湖南、广西
、湖北、四川、江西(67.4%)新疆21.217.320.0甘肃、河南、四川、山东、陕西(72.6%)1.20年来,新疆终身迁移人口的占比高于全国均值,主要原因是()A.邻省人口较多B.环境质量较好C.重点投资开发D.消费水平较低2.与上海和广东比较,北京终身迁移人口的来源地前五位省份的总
占比低,影响因素是()A.交通枢纽等级B.经济发达程度C.城市化水平D.环境承载力等时圈指从某点出发,以某种交通方式在特定时间内能到达的距离覆盖的范围。随着都市圈各城市高铁站的开通,人们的出行耗时有显著变化。下图示意2015年和2020年成渝都市圈核心城市(重庆)与边缘城市(万州)利用高铁出行等时
圈面积变化。据此完成3~4题。第3页,共6页近零能耗建筑是我国建筑节能低碳发展的新趋势。下列左图为成都(104.06°E,30.67°N)五冶科技中心景观图,大楼坐北朝南,南侧采用堆叠的悬挑结构,东西侧竖向百叶系统(右图)可根据太阳方位自动调节,达到遮阳或增大采光量的效果
。据此完成8~9题。8.大楼南侧采用堆叠悬挑结构的目的是()A.增大夏季太阳高度角B.减少夏季室内自然采光量C.减小夏季太阳高度角D.增加夏季室内自然采光量9.冬季,百叶窗叶片与太阳入射角保持平行以增大采光量,下列日
期中,叶片转动角度最小的是()A.10月20日B.11月20日C.12月20日D.1月20日云南勐野井地区有我国唯一探明的固体氯化钾型钾盐矿床。盐矿成盐物质的主要来源为海水,成盐时代为侏罗纪。地质调查
发现,该钾盐矿床呈现出由上部、下部组成的“二层楼”构造形态,且内部有明显的断层裂隙。下图示意该钾盐矿床及周边岩层构造。据此完成10~11题。B.地势抬升,气候湿润D10.盐矿形成时期,勐野井地区()A.地势抬升,气候干旱C.地势下沉,气候干旱.地势下沉,气候湿润11
.钾盐矿床形成“二层楼”构造形态主要是因为()A.钾盐矿床形成时期当地存在地势差异B.上部卤水受重力沿断层裂隙向下渗漏C.断层运动使得钾盐矿层发生垂直错位D.下部盐矿受挤压沿断层裂隙向上运移第4页,共6页我国某地南部山区生态环境脆弱,降雨是当地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土壤水
分是限制当地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其动态变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植被的组成、结构、形态和生理特征。下图示意该地区某年三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率和降雨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2~13题。12.该年8月土壤含水率最低的主要原因是()①降水最少②风力强劲③
植物需水量大④蒸发蒸腾较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该地土壤含水率的季节变化说明()A.混交林生长需水量最小B.山杏林涵养水源功能最强C.沙棘林的生态效益最好D.10月份三种植被最为茂盛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石油短缺的严峻问题,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将目光转向未曾大规模开发的北海
,海底油田的开发从勘探找油,到产出石油往往耗时五至十年以上。开发初期,英国面向全球石油开发企业发放勘探许可证。1975年北海油田进入油气开发丰收期。由此,北海油田逐渐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巨型油气产区。发达国家使用石油的成本(不考虑货币通货膨胀)也逐渐升高。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14.开发初期,英国面向全球石油企业发放勘探许可证的首要目的是()A.降低石油加工成本B.获得各国资金支持C.缩短油田开发进程D.提高石油开采品质15.北海油田开发进入丰收期后,下列能源被替代数量最多的是()A.
风能B.煤炭C.天然气D.核能16.相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使用石油的成本单价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油价不断上涨B.石油用量增大C.石油品质更好D.治污成本提高第5页,共6页第Ⅱ卷综合题(共52分)第Ⅱ卷共3个小题,共52
分,请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对应位置。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公元1325年,位于墨西哥谷地特斯科科湖的T城(图a)建立。由于人口剧增,自然条件限制,当地居民在湖泊浅水区域建造众多奇南帕(图b)用于耕种,成为T城食物供应的支柱。奇南帕的农业生产采用人工翻耕、辣椒水杀虫
;农作物收成一年可达7次,每次收成后,在奇南帕上覆盖一层湖泥即可继续种植。20世纪40年代起,墨西哥开始大量从国外进口农产品,约90%的奇南帕逐渐被弃用。2018年,奇南帕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分析该地农产品产量低
的自然原因。(6分)(2)分析奇南帕农作物可多次收成的原因。(4分)(3)推测20世纪40年代起奇南帕被弃用的原因。(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地下水脆弱性是指地表污染物对浅层地下水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通常由浅层地下水流系统(如埋深与地下水脆弱性呈负相
关)、水文地质结构、气候等要素决定。太原盆地边缘分布有大量的高含氟矿,北部是山西省的煤炭和重工业基地,山地基岩和煤炭中含氟较高。研究表明:太原盆地南部地区浅层地下水中氟元素的含量过高,局部地区出现氟骨症等地方病,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下图为太原盆地浅层地下水位埋深等值线图(单位:米)。第6页,共6
页(1)根据材料指出该盆地的地势特征。(4分)(2)分析太原盆地南部地区浅层地下水中氟元素的来源过程。(8分)(3)简要说明图中汾河沿岸浅层地下水脆弱性高的原因。(8分)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
6分)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普若岗日冰原(图甲)海拔多在5500m以上,随着冰川退缩,普若岗日冰原边缘发育了新月形沙丘群,沙丘表面水分条件较好。冬季时沙丘个体规模增长快,但是移动速度慢。图乙示意该地区新月形沙丘的发展及结构。(1)根据材料分析当地的盛行风向,并指出该区域沙丘沙源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6分)(2)分析冬季时该区域沙丘个体规模增长快、移动速度慢的原因。(6分)(3)依据图乙信息,推测该区域沙丘发育过程中气候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