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0)页,373.964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a4c5d149f03b158f9301e832fc626f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试卷类型:专版安徽2024—2025学年高一12月联考地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彗星主要由冰、尘埃和岩石等物质构成,当
其接近恒星时,冰物质就会升华。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是一颗六万年一遇的彗星,于2023年初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次观测到,2024年9月28日到达近日点。下图示意太阳系部分行星绕日运行轨迹(图中箭头表示公转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观测到紫金山-阿
特拉斯彗星时,其所在的天体系统是()A.河外星系B.太阳系C.木卫星系D.地月系2.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到达近日点时()A.能自己发光发热B.从地球上看一闪即逝C.成为一颗行星D.有一条长尾巴【答案】1.B2.D【解析】【1题详解】读图可
知,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环绕太阳在扁长轨道上运行,表明该彗星所在的天体系统为太阳系,B符合题意;该彗星并不环绕地球和木星运行,因此不属于地月系和木怀星系,排除CD;该彗星所在的太阳系处于银河系,河外星系是处于银河系之外的星系,故该彗星不属于河外星系,排除A。故选B。【2题详解】材料信
息表明,彗星主要由冰、尘埃和岩石等物质构成,当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到达近日点时,冰物质就会升华,在其周围形成彗发,彗发在太阳风的作用下,会在背向太阳的一面形成长尾巴(彗尾),D正确;能够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主要是恒星,彗星接近太阳时不会成为一颗能自己发光发热天体,A错误;
从地球上看一闪即逝的是流星现象,彗星在天空中的视运动并不快,不会一闪即逝,B错误;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到达近日点时并没有改变它的质量、体积,也没有改变它的运行轨道,不可能成为一颗行星,C错误。故选D。【点睛】宇宙间的天
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行星系统)、太阳系(恒星系统)、银河
系(与河外星系并列)和总星系。极光是太阳高能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后,在地球磁极附近与高层大气发生碰撞而产生的发光现象。近一年来我国极光现象增多,2024年5月和10月北京市观测到了极光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导致极光形成的高能带电粒子主要
来自太阳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内部4.5月和10月的夜晚北京市观测极光现象的有利条件是()A.城乡灯光较暗B.云雨天气较少C.月球亮度较低D.流星出现较少5.近一年来我国极光现象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处于太阳活动高峰期B.太阳活动周期变长C.地震、火山活动频发D.我国气候趋于干
旱化【答案】3.C4.B5.A【解析】【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冕层是太阳大气层的最外一层,温度很高,离太阳中心相对较远,太阳引力相对较小,日冕层中高速运动的高能带电粒子可能挣脱太阳引力射向宇宙空间,部分高能带电粒子到达地球产生极光现象,导致极光形成的高能带电粒子主要来自太阳的日冕层,
主要不是来自太阳引力更强大的光球层、色球层和内部,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4题详解】北京市为温带季风气候,雨季集中在7-8月,5月处于雨季之前,10月处于雨季之后,云雨天气较少,大气透明度高,有利于观测亮度相对较弱的极光
,B符合题意;与其它月份相比,北京市在5月和10月的城乡灯光并不较暗,月球亮度并不较低,流星出现也并不较少,而且流星对极光的干扰很小,排除ACD。故选B。【5题详解】极光是太阳活动所致,其强度由太阳活动剧烈程度决定,一般在高
纬度地区可见,我国北方处于中纬度地带,近一年来我国观测极光现象增多,表明极光强度大,说明太阳活动处于高峰期,A符合题意;近一年来我国观测的极光现象增多,与太阳活动周期变长、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我国气候趋于干旱化等无关,排除BCD。故选A。【点睛】地球上的极光是太阳
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在地球磁场的引导下使极地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因此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高能带电粒子,这三者缺一不可。2024年3—8月,某地多次发生喷发的火山与绚烂极光“同框”的奇景(见下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据此完成下
面小题。6.该地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于()A.地壳顶部B.上地幔上部C.岩石圈D.内核7.该地最可能位于()A.低纬度地区B.中纬度地区C.高纬度地区D.南极地区【答案】6.B7.D【解析】【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火山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区域,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
深度在80—400km之间,B正确ACD错误。故选B。【7题详解】根据题意,该地火山喷发时,同时可以看到绚烂的极光。极光主要出现在南北两极及周边地区,南极地区火山数量多且活跃,3-8月南极附近存在极夜现象,因而该地最可能是南极地区,D正确;中低纬度一般不会看到极光,高纬度包
括北极地区,不如南极地区可能性最大,ABC错误。故选D。【点睛】岩浆物质主要来自地下软流层处,深度在80—400km之间,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极光在地球上出现的范围介于南北纬60°-90°之间,称为极光区;南极地区目前已探明的火
山数量有138座,且火山活动较为频繁。祁家沟距离新疆乌鲁木齐市区约48千米,因当地山岩上密集分布有化石,也被称为化石沟。祁家沟的化石是一个古生物化石群,化石种类繁多,有无脊椎的海百合、腕足类的乌贼、腹足类的海螺、瓣鳃类的蚌、蛏子和牡蛎等,这些化石产生于2.7亿年前。据
此完成下面小题。8.祁家沟的化石最可能形成于()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9.2.7亿年前,祁家沟的古地理环境可能是()A.海洋B.山地C.草原D.森林【答案】8B9.A【解析】【8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祁家沟的化石为无脊椎的海百合、腕足类的乌贼、腹足类的海螺、
瓣鳃类的蚌、蛏子和牡蛎等,这些化石产生于2.7亿年前,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是古生代,距今约6亿年前至2.5亿年前,所以该化石最可能出土的地层是古生代地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9题详解】由上题可知,产生于2.7亿年前的化石多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所以
当时的环境应该是海洋,A正确;山地、草原、森林都是陆地环境,BCD错误;故选A。【点睛】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线索:1.时间变化: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2.动物演变: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初期(前寒武纪)-早期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中期鱼类时代、后期两栖动物时代(古生代)-爬行动物时代(中生代)-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出现人类(新生代第四纪)。3.植物演变:海生藻类时代(前寒武纪)-陆地蕨类植物时代(古生代)-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被子植物时代(新生代)。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
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高层大气自下而上可分为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大气各分层的厚度不均,下表示意夏季大气各分层的厚度,下图示意大气各分层从大气层底部到顶部温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大气分层甲乙丙丁大气厚度/km
40040381810.甲、乙、丙、丁中表示对流层的是()A.甲B.乙C.丙D.丁11.丙大气层内()A.能够人工增雨B.能反射无线电波C.适合飞机飞行D.人造卫星较多【答案】10.D11.C【解析】【
10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的温度变化特点为随着高度的增高而降低,A、C错误;对流层的厚度范围特点为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8-9千米,由材料可知乙层厚度为40千米,B错误;丁层
厚度为18千米,D正确。故选D。【11题详解】由图可知丙层大气厚度为38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所以丙层为平流层,人工增雨主要是在对流层进行。通过向云层播撒催化剂(如干冰、碘化银等),促使云层中的水汽凝结或冰晶增长,从而增加降水量,A错误;反射无线电波的主要是
电离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的热层,不是平流层,B错误;平流层的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C正确;人造卫星大多分布在高层大气的外层,D错误。故选C。【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是指地球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根据其物理、化学和动力学特性的不同而划分的几个层次。这些层次
从地面开始向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或称为散逸层)。对流层是大气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层,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大部分天气现象,如风、雨、雪等。下图示意某月我国近海部分海域表层水温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图示月份可能为()A.2月B.5月C.8月D.10月13.形成虚线圈内表层海水
温度变化特点的主要因素为()A.海陆分布B.洋流C.海底地形D.入海径流14.图示四海区中表层海水盐度最低的是()A.①海区B.②海区C.③海区D.④海区【答案】12.A13.B14.C【解析】【12题详解】据图中近海部分海域表层水温分布情况可知,越往
北水温越低,且渤海沿岸水温为0°C,沿岸水温比远离海岸的水温低,说明陆地气温低,可推断该季节为北半球的冬季,而北半球12、1、2月为冬季,故A正确,BCD错,本题选A。【13题详解】虚线圈内表层海水温度的等温线向北凸出,也就是向
温度低的方向凸出,按照凸低为高的原则,说明有暖流经过,使凸出各点的沿线水温升高,说明该区域水温变化主要受洋流影响,故B正确,与海陆分布、海底地形和径流无关,故ACD错,本题选B。【14题详解】临近河口地带的海水盐度低,远离河口的海水盐度变高,这是因为河口地带有大量河流淡水注入
,稀释了海水盐度,离河口越远,这种稀释作用影响越小,①海区、③海区离河口近,盐度都较低,③位于长江口附近,入海的水量大,稀释作用最大,盐度最低,故C正确、A错,②海区、④海区离河口都较远,盐度都较高,故BD错,本题选C。【点睛】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关系、河流径流注入多少、洋流
、水域的封闭程度等。下图为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该区域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疏,图中圆圈内为一规模庞大的地貌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图示圆圈内规模庞大的地貌类型为()A.风沙地貌B.河流地貌C.喀斯特地
貌D.海岸地貌16.图示圆圈内规模庞大的地貌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A.西南地区B.华东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答案】15.A16.D【解析】【1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图示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且
大风日数多,易形成各种风沙地貌,A正确;图示圆圈内河流较少,河流地貌少,B错误;图示区域气候干旱,难以形成喀斯特地貌,C错误;图示圆圈内地区距海较远,无法形成海岸地貌,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据上题解析可知,图示圆圈内规模庞大的地貌类型为风沙地貌
,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我国西北地区距离海洋远,水汽难以深入,气候干旱,极易形成风沙地貌,大规模的风沙地貌分布较多,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
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金塔绿洲
位于河西走廊中段,被广袤的沙漠包围,绿洲和沙漠之间存在明显的局地热力环流。图6示意某年夏季晴天金塔绿洲西南边缘观测站在北京时间3:00和16:00观测到的风向、风力(箭头越长,代表风速越大)。(1)分别
说出甲、乙两风向的观测时间,并说明乙风向的形成原因。(2)在下图中画出甲风向出现时观测站附近地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示意图。(3)推测乙风向比甲风向风力大的原因。【答案】(1)甲风向:3:00,乙风向:16:00。(2)(3)白天绿洲和沙漠之间温差大,乙风向风力大;夜晚绿洲和沙漠之间温差小,甲
风向风力小。【解析】【分析】本题以金塔绿洲为情景,考查热力环流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甲风向为沙漠吹向绿洲,观测时间为北京时间3:00。因为此时为
夜间,绿洲降温慢,气温相对较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沙漠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高压(沙漠)吹向低压(绿洲),即甲风向。乙风向为绿洲吹向沙漠,观测时间为北京时间16:
00。白天,沙漠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绿洲升温慢,气温相对较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高压(绿洲)吹向低压(沙漠),即乙风向。【小问2详解】甲风向出现时,绿洲降温慢,气温相对较
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沙漠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风从高压(沙漠)吹向低压(绿洲),即甲风向。【小问3详解】白天沙漠和绿洲的温差比夜间更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所以乙风向(白天)风力更大;夜晚
绿洲和沙漠之间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甲风向风力小。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潮汐是指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在一个潮汐周期内,相邻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间的高差被称为潮差。巴塔哥尼亚大陆架区域位于南美洲南端,是地球上潮差最显著的区域之一。图1为该
区域日潮汐形成示意图,图2示意巴塔哥尼亚验潮站位置,下表示意各站点潮汐振幅。站点振幅/mT10.32T20.36T30.35T40.35T53.14T62.84T71.71T81.76T90.43T103.20T
112.62(1)根据图1描述巴塔哥尼亚大陆架区域潮汐的日变化特点。(2)指出影响巴塔哥尼亚大陆架区域潮汐振幅的因素。(3)依据潮汐的特点,说出潮汐的开发利用方式。【答案】(1)一个日潮汐周期内有两次
高潮位和两次低潮位;高潮位与低潮位交替出现且周期性变化;相邻两次高潮位(或低潮位)高度不完全相同。(2)月球和太阳的引力、沿海地形地貌、地球自转(3)发电、海水养殖、潮汐旅游等。【解析】【分析】本题以“巴塔哥尼亚日潮汐形成示意图”、“巴塔
哥尼亚验潮站位置”和“各站点潮汐振幅”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潮汐的日变化特点、影响潮汐振幅的因素和潮汐的开发利用方式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联系材料“
在一个潮汐周期内,相邻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间的高差被称为潮差”结合图1可以看出,巴塔哥尼亚大陆架区域在一个日潮汐周期内有两次高潮位和两次低潮位;并且高潮位与低潮位交替出现,呈现出周期性变化;两次高潮位(或低潮位)的高度并不完全相同
。【小问2详解】联系材料可知,“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因此影响潮汐振幅的因素有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从材料中的表格可以看到,T5、T10的振幅最大,T6、T11其次,T1-T4、T9最小,观察图2中各站点位置可知,海岸线曲折的海湾内潮汐振幅大
,而海岸线凸起的岸线振幅小,故潮汐振幅受海岸地形的影响;由于地球的自转,会使月球和太阳对不同区域海水的引力作用效果发生变化,所以地球自转也会影响该区域的潮汐振幅。【小问3详解】潮汐具有周期性涨落的特点,可利用其涨落的能量进行发电,在海湾或河口地区修建水坝等设施,利用涨
潮和落潮时水位差推动水轮机发电。利用潮汐的涨落规律进行海水养殖,例如在低潮位时,一些滩涂会露出水面,可以在这些区域开展贝类、藻类等的养殖;高潮位时可以在近岸浅海区域养殖鱼虾等。一些地方的潮汐奇观可以吸引游客,如钱塘江大潮等,巴塔哥尼亚地区如果有独特的潮汐景观,也可以开发相关的旅游项目。19.阅读图
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南部,地形以石山、丘陵为主,平地狭小,地表和地下广泛分布深厚的可溶性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县面积的56%,喀斯特地貌中峰林、峰丛、溶沟等最为广泛,地表河流和
地下暗河众多。下图为阳朔县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1)简述阳朔县喀斯特地貌面积占比较大的主要原因。(2)判断甲地区最可能喀斯特地貌类型,并简述其形成过程。(3)甲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多为阳朔县重要的农耕区,请说明原因。【答案】(1)阳朔县广
泛分布深厚的可溶性石灰岩,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水、地下水丰富,对地表地下岩石进行冲刷、溶蚀;植被茂盛,植物风化作用强,促进喀斯特地貌形成。(2)溶蚀洼地。降水
丰富,对岩石进行溶蚀和侵蚀,形成相对低洼的地形;或者随着地下溶洞不断扩大,洞顶的岩石坍塌,形成喀斯特洼地。(3)地形较为平坦;土壤层较厚,土壤肥力相对较高;溶蚀洼地汇集地表水,水源较为充足。【解析】【分析】本题以阳朔县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喀
斯特地貌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阳朔县地表和地下广泛分布深厚可溶性石灰岩,石灰岩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石灰岩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被溶蚀。该
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动力条件。地表水、地下水丰富,对地表地下岩石进行冲刷、溶蚀,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该处植被茂盛,植物的根系生长在岩石裂隙中,随着根
系的生长和扩张,会对岩石产生机械破坏作用,使岩石裂隙扩大,为水和二氧化碳等进入岩石内部提供更多的通道,从而加速岩石的溶蚀,促进喀斯特地貌形成。【小问2详解】地貌类型:甲地区最可能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是溶蚀洼地。形成过程:该地区石
灰岩广布,降水丰富,对岩石进行溶蚀和侵蚀,形成相对低洼的地形,即溶蚀洼地;或者随着地下溶洞不断扩大,洞顶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坍塌,形成喀斯特洼地。【小问3详解】溶蚀洼地相对于周围的石山和丘陵,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农业耕作和农田的规划与建设
;溶蚀洼地中,岩石风化和地表径流带来的沉积物在此堆积,经过长期的发育,形成了相对较厚的土壤层,土壤肥力相对较高,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溶蚀洼地容易汇集地表水,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