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共(14)页,4.962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a397d82c0391a1f938ebf2b1829d23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2022级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命题人:高长虹审题人:王翠娥考试时间:2023年1月3日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75分)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火星探测分为四步走。第一步,
定轨,探测器发射进入绕地轨道,绕地飞行;第二步,地火转移;第三步,火星捕获,进入绕火星轨道,绕火星飞行;第四步,探测器登陆火星)。下图为“天问一号”探测器示意图。火星车的肚子旁还装有4个“大翅膀”,这4个“翅膀”是太阳能电池板,专门为火星车运行提供能源。据此完成1-2题。1.“天问一号”探测器A.
发射和运行时可能受极光的干扰B.定轨以后位于地球平流层C.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D.发射起飞后成为自然天体2.我国航天发射一般选择在太阳活动微弱时段进行是为了避免A.地球磁暴导致航天器方向错乱B.黑子和耀斑爆发带来降水异
常C.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不畅D.太阳风暴干扰发射场风速某地层分布有下图所示的化石,读图,完成3-4题。3.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A.寒武纪B.二叠纪C.石炭纪D.泥盆纪4.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A.湖泊B.高山C.高原D.盆地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
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2020年冬至前后,福建南平、龙岩、宁德、三明等地的高海拔地区出现了雾凇景观。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美景煞是好看,让人宛如进入冰雪童话世界,吸引了不少游人和
摄影爱好者专程前往“打卡”(左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5-6题。5.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雾凇的形成是因为A.①较弱B.②较强C.③较弱D.④较强6.游人和摄影爱好者“打卡”的最佳时间是A.晴朗微风的清晨B.晴朗温暖的午后C.风雨交加的子夜D.细雨蒙蒙的傍晚荷兰是典
型的沿海低地国家,人口1685万,面积4.15万平方千米,地狭人稠,历史上深受海潮之害。1920年开始修建的长达30千米的须德海大坝,是荷兰近代最大的围海工程,大坝上建有泄水闸,透过闸门可调控艾瑟尔湖入海流量。1996年荷兰在莱茵
河河口修建挡潮闸,该闸由两个庞大的支臂组成,闸体平时停靠在河道两岸,需要时合龙以关闭河道(下图)。据此完成7-9题。7.荷兰修建须德海大坝的主要是为了A.荷兰经济发达,修大坝发电缓解能源紧张状况B.防止海水入侵,保护现有土地C.大坝内部形成库区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D.为围垦区提供灌溉用水8
.须德海大坝修建后,艾瑟尔湖与建坝前相比湖水的盐度变化及其原因是A.变大库区封闭,水分蒸发量变大B.变大河流携带的盐分不断在库区集聚C.变小湖内咸水通过泄水闸逐渐排出D.不变河口区本来就是淡水9.莱茵河河口修闸有利于A.提高通航能力B.减轻风暴
潮的危害C.保护河口生态环境D.增加土地围垦面积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某地理兴趣小组从甲村出发,沿图中虚线线路进行地貌考察,最后到达乙村。读图,完成10-11题。10.该地理兴趣小组重点考察的微观地貌不包括A.河谷B.陡崖C.山脊D.鞍部11.考察途中,在丙地A.能同时观察
到甲、乙两村B.能看到甲村,无法看到乙村C.能看到乙村,无法看到甲村D.两村都无法看到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
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读图完成12-13题。12.“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A.对流层B.平流层C.臭氧层D.高层大气13.“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A.持续降低B.先降低,后升高C.持续增高D.先升高,后降低
地气温差是指地表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测站某年日平均地温、气温和地气温差的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4-15题。14.甲、乙、丙分别表示A.地表温度、大气温度、地气温差B.地表温度、地气温差、大气温度C.大
气温度、地气温差、地表温度D.地气温差、大气温度、地表温度15.推测该市一天中污染物浓度最低的时段为A.日出前后B.正午前后C.傍晚前后D.午夜前后观测结果表明,绿洲农田上不同高度的夏季昼夜气温均明显比附近的沙漠要低,最高气温甚至可低至
30℃左右。绿洲在夏季相对于沙漠是一个冷源,即相对独立的“冷岛”。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地绿洲。据此完成16-18题。16.一天内冷岛效应最强的时段可能为A.5:00~6:00B.11:00~12:00C.13:00~14:00D.16:00~17:
0017.图示夏季的大气环流状况正确的是A.B.C.D.18.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A.年降水量增多B.地面风速增强C.水汽蒸发加快D.对流运动减弱2021年东北某地9万多平方米黑土被盗挖。要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数百年时间。抚州的王先生热爱阳台种植花草
,看到盗采黑土新闻后,不再网购黑土。他根据网上的配方(鸡粪:牛粪:草炭:蛭石:河沙=3:3:1:1:2)自行配置营养土。下图为黑土盗挖现场照片。据此完成19-20题。19.黑土多被用于育秧苗、花草种植、城市绿化等,除了黑土富含有机质
,还因为①获取容易②管理成本低③土质疏松④来自寒地害虫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配置营养土配方中有蛭石和河沙,其主要作用是A.提供矿物质B.增大温差C.固定并通气D.提供无机盐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
的城市人工地面。右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21-22题。2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2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3.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B.乙图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C.丙图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D.丁图在干旱和
沙漠地区比较常见小张同学在网上购买了土壤剖面标本(图),部分标签不小心脱落,需重新贴上。据此完成24-25题。24.关于土壤剖面标本中缺失的部分,说法正确的是A.①为淀积层B.②为淋溶层C.③为母质层D.④为腐殖质层25.①层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C.矿
物质淋失,颜色较浅D.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共25分)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材料一:图a为大洋表面年平均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材料二: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各种盐类物
质与海水质量之比,其高低主要受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影响。亚速海是东欧的一个陆间海,与黑海海峡相通,平均深度8米,最深处只有14米,是世界上最浅的海。亚速海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高,冬季大范围封冻,常形成强风。亚速海盐度极低,但锡瓦什湾盐度超高,锡瓦什湾水深仅在0.5米—1.0
米之间。图b为亚速海区域示意图。(1)根据题意可知图a中③代表的是海水____(填“温度”、“盐度”或“密度”),该值在____海域(填“热带”、“副热带”或“寒带”)出现最高值,其原因是____。(4分)(2)一般来说海水的密度随着纬度的增高而____(填“增大”或“
减小”),“海中断崖”现象的出现与海水____(填“温度”、“盐度”或“密度”)关系密切。(2分)(3)根据图文材料试分析锡瓦什湾盐度高的原因。(3分)2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乙图
是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地貌。(3分)(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处分布,乙在____处分布。(2分)(3)根据图甲,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1分)A.B.C.D.(4)下图所示地貌从成因上讲属于____地貌,从气候角度该地貌主要分
布在我国____地区,图中迎风坡为____(填字母)。(3分)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黄河三角洲濒临渤海湾,过去80%为盐碱地。2015年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不断改造中低产田发展现代化农业。从
前深沟大河、大水压盐,广施化肥,单一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而今小沟相连,精准滴灌,喷施微生物菌剂,种植大豆、高粱、中草药等耐盐碱作物。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图为黄河三角洲区域示意图。(1
)简析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4分)(2)分析黄河三角洲中低产田的改良措施。(3分)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地理答案1.C2.C【解析】1.极光不会对“天问一号”探测器的发射和运行产生干扰,A错误;定
轨以后位于地球高层大气,B错误;运行的能量依靠太阳能电池板吸收的太阳辐射能,C正确;发射起飞,离开地地球后成为人造天体,D错误。故选C。2.太阳活动强烈时释放的带点粒子流会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的无线电通信,导致信号衰减其至中断,故我国航天发射选择在太阳活动
微弱时段进行,C正确;航天器并不是依靠地球磁场导航,磁暴对航天器导航不会产生影响,A错误;黑子和耀斑爆发可能会带来降水异常,但降水少,大气能见度高有利于发射,B错误;太阳风暴不会影响发射场的风速,D错误。故选C。【点睛】太阳大气由内到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
、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太阳黑子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最主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对地球的气候(降水),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磁场(有“磁暴”现象)和在高纬度的夜空有极光出现有影响。3.A4.A【解析】3.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
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化石,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展示的鱼类化石,最早鱼类出现在奥陶纪;因此可知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寒武纪,可知BCD错误,故A正确。4.读图可知该图展示的鱼类化石,因此可知该地层
形成的地理环境是应该多水的环境,故A正确,可知BCD错误。【点睛】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5.C6.A【分析】5.图示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太
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读图可知,图中①被大气反射回去的太阳辐射,②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大,这样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雾凇,即③大气逆
辐射较弱与雾凇形成有关,故C正确,ABD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6.雾松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的冰晶,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晴朗微风的清晨,昼夜温差大,地面气温低,微风天气利于水汽凝结在枝叶上,故A项正确。晴朗温暖的午后不利于水汽的凝结
,故B项错误。风雨交加的夜晚,不利于水汽凝结在枝叶上,故C项错误。细雨蒙蒙的傍晚,昼夜温差较小,气温条件不利于雾凇形成,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雾凇的形成条件。7.B8.C9.B【解析】7.由材料分析可知,荷兰为典型的沿海低地国家,历史上深受海潮之害,再加上
人口众多,从而导致该地土地资源紧张,而且从纬度位置来看,该地全年受西风影响,风浪大,地势低,多受风暴潮影响;因此为了防止海水入侵,保护现有土地,在沿海地区修建了须德海大坝,B正确。透过闸门可调控艾瑟尔湖入海流
量,修大坝不是为了发电,不是为围垦区提供灌溉用水,AD错误。当地靠近北海渔场,不必再建坝发展水产养殖业,C错误。故选B。8.大坝阻止海水进入坝内水域,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注入淡水量大,湖内咸水通过泄水闸逐渐排出,大坝修建后盐度变小。C正确。
故选C。9.莱茵河航运繁忙,莱茵河河口修闸不利于提高通航能力,A错误;通过关闭闸门减轻风暴潮的危害,B正确。闸体平时停靠在河道两岸,对保护河口生态环境作用不大,但有可能对河口生态造成不利影响,C错误;不会增加土地围垦面积,D错误。故选B。10.C11.C【分析】10.读图可知,考察初始
和结束的一段均沿河流前进,故考察了河谷地貌,A不合题意;图示区域西南部等高线重叠,为陡崖,位于考察路线上,B不合题意;考察路线上没有明显的山脊地貌,所以考察的微观地貌不包括山脊,C符合题意;图中丙处附近有一鞍部,位于考察路线上,D不合题意。故选C。
11.读图可知,甲村和丙地处在鞍部的两侧,受鞍部的阻挡,不能看到甲村,AB错误;乙村、丙地分别位于河谷的两侧,中间没有高地阻挡,能看到乙村,C正确,D错误。故选C。【点睛】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1)同线等高。(2)等高距一般全图一致。(3)等高线一般不能相交(等高线重合处形成陡崖)。(4)等
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陡缓,密陡疏缓。(5)示坡线指示地势降低的方向。(6)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可能相等,也可能相差一个等高距。针对两地之间能否通视的问题时,需要看两地之间是否有山地、山脊及凸形坡等障碍物阻挡视线。12.D13.B【分析】12.人们依据温度、密
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地面至约12千米高度为对流层,12千米至50千米高度为平流层,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图文信息表明,“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
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因此此时位于高层大气,D符合题意,排除AB;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中,高度不超过50千米,因此“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不可能位于臭氧层,排除C。故选D。13.“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大致
经过了大气的平流层和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升高,因此“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
层和高层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3)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
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14.A15.B【解析】14.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所以在白天,地表吸收了太阳辐射之后再把热量传输给大气,因此白天地表温度要高于大气温度。地气温差是指地表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因此地表温度要高于地气温差。读图可
知,在10点-18点之间的各时间点,甲温度均高于另外两条曲线,可知,甲为地表温度。由于地面和大气存在比热差异,日落之后,地表温度迅速下降,大气温度降温较慢,因此晚上,大气温度高于地表温度,因此乙代表大气
温度。地表温度高于大气温度时,丙为正值,地表温度低于大气温度时,丙为负值,可知丙代表地气温差。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气温越高,空气对流运动越旺盛,越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选项所给四个时间段中,该市正午前后气温最高,空气对流运动最旺盛,污染物扩散最快,污染物浓度
最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在白天,地表吸收了太阳辐射之后再把热量传输给大气,因此白天地表温度要高于大气温度,且大气温度最高值要滞后于太阳辐射最高值和地表温度最高值。因此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点左右。
16.C17.A18.D【分析】16.由材料可知,所谓冷岛效应是由于绿洲和沙漠的热力性质差异,白天沙漠升温快,气温高,而绿洲地区升温慢,气温低。一天中13-14点左右,气温达最高值,此时绿洲和沙漠之间的气温差异达最大,此时冷岛效应最强,故选C。17.夏季,有利于绿洲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形
成高压,而沙漠气温高,气流上升,在近地面气流由绿洲吹向沙漠,高空沙漠流向绿洲,从而使得绿洲和邻近的沙漠之间,形成热力环流,只有A图形成了环流,故选A。18."冷岛效应"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会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D对;气流稳定,年降水量减少,地面风速减弱,
A、B错;下面温度低,水汽蒸发减慢,C错。故选D。【点睛】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垂直方向上,热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而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冷的地方空气就会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
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空专从高压向低压扩散就形成了执力环流。19.D20.C【分析】19.黑土富含有机质,土质疏松、透气,③正确;东北纬度较高,冬季寒冷,害虫无法越冬,土壤中害虫少,④正确;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其他地区需要时还需要网购,且东北地区禁止盗采黑土,
获取不容易,①错误;管理成本主要与种植对象有关,②错误。故选D。20.蛭石和河沙较鸡粪、牛粪、草炭密度大,重量大,在土壤中起固定作用,同时也起通气和透水的作用,C正确;蛭石和河沙在营养土中短时间内不会风
化,不能提供无机盐和矿物质,A、D错误;阳台种植花草,室内温差较小,蛭石和河沙与鸡粪、牛粪、草炭混合后,对土壤温差的改变较小,B错误。故选C。【点睛】注意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候严寒,气温低,虫卵难以越冬,所以病
虫害相对较少,对于育秧苗、花草种植、城市绿化等,一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有利于植被的生长。21.B22.C【分析】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难度较小,基础知识考查。21.有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
最大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大致为15-20千米,因此正确答案选择B。读图判断即可。22.有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
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影响水循环环节。城市不透水面其实就是路面的硬化改变地表下店面性质增加。城市广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垫层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绿地和田野,形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动植物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减少以致濒临灭
绝。。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不透气的地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改变城市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且由于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热之后,又将
热量反射释放出来,使城区的温度比郊区和乡村高2~3℃,产生“热岛现象”。不透水铺装严重地破坏了城市市区地表土壤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②④正确,①③错误。选C。【点睛】城市不透水面
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季节变化增大。23.D【详解】甲所示黄土“桥”由流水的侵蚀作用所形成,A错误;乙所示海蚀“桥”是由海水的侵蚀作用所形成,B错误;丙所示的溶蚀“桥”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贵地区分布广泛,C错误;丁所示为风蚀“桥”,为风力侵蚀而成,
在降水稀少的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D正确。故选D。【点睛】外力作用与地貌1.流水作用:侵蚀—冲刷:沟谷、峡谷、瀑布等,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蚀: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
在凹岸);堆积—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2.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如戈壁;堆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等。3.冰川作用:侵蚀—角峰、冰斗、U形谷;堆积—冰碛丘。4.
波浪作用:侵蚀—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等);堆积—海滩(泥质海滩、沙质海滩)。24.B25.B【解析】2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土壤剖面应为森林土地剖面,从下至下依次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因此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腐殖质层、淋
溶层、淀积层、母质层,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2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表示腐殖质层。腐殖质层中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B符合题意;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这是有机层的特征,排除A;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这是淋溶层的特征,排除C;疏松的风
化碎屑物质,这是经母质层的特征,排除D。故选B。【点睛】在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从下至下依次分为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颜色较深)、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坚实)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26.(1)盐度副热带副热带炎热少⾬,蒸发量⼤于降⽔量(4分)(2)增⼤密度(2分)(3)夏季⽓温⾼,蒸发旺盛;海湾较封闭,⽔体交换少;径流注⼊少。(3分)【分析】本大题以
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及亚速海区域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及影响。考查学生对海水性质知识的调动和运用的能力。【详解】(1)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由此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
度逐渐降低,由此可知,图中③代表海水的盐度。直接读图可知,盐度在副热带海域出现最高值。副热带海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盐度最高。海水中含有许多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化学物质,人类利用海水晒盐
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可海水制碱、海水养殖等,随着科技发展,也可以海水淡化,补充淡水资源,还可以借助海水冲厕等。(2)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密度和深度(压力),其中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由此得出,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有时候,海水层中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
减小的情况,称为“海中断崖”,“海中断崖”现象的出现与海水密度关系密切。(3)由亚速海区域示意图可知,该海域汇入的径流少,径流补给少,盐度较高;该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高,海水蒸发量大;结合图示信
息可知,锡瓦什湾海域封闭,与外界水体交换少,盐度高。27.(1)冲积扇三角洲堆积(3分)(2)BA(2分)(3)B(1分)(4)沙丘(风积)西北a(3分)【分析】本题以图为载体,考查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的成因和特点,考
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详解】(1)甲位于河流出山口,呈扇形,是冲积扇;乙位于河流入海口,呈三角形,是河口三角洲。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
他河流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故二者都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河流流出山谷,随着流速减慢,可形成冲积扇地形,地貌特征是以山谷口为顶点呈扇形,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颗粒物逐渐变小。(2)冲积扇分布在山前,即河流
流出山口的位置,对应丙图的B;乙是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海口位置,即丙图的A。(3)图中沿C→D方向的剖面图是冲积扇,冲积扇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所以其地势特点是中部高,两侧低,对应图B。(4)图中地貌呈新月状,为沙丘地貌;沙丘地貌因风力堆
积而成,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沙丘地貌,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图中a处为缓坡,即迎风坡。28.(1)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地易返盐;地势低平,多低洼地,易积水、积盐;临近渤海,海拔低
,常受海水侵袭;黄河流经,汛期时河水下渗补给地下水,导致三角洲地下水位升高,盐分易在地表发生积累。(任答4点4分)(2)改进灌溉技术(用滴灌代替大水漫灌),控制水盐运动;选择适宜种植的耐盐碱作物,控制土壤盐分含量;精准喷施微生物菌剂,减少土壤污染
;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任答3点3分)【分析】本题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的相关资料为背景信息,考查盐碱地的成因、改良措施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详解】(1)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水
文等要素进行分析。从气候方面来看,该地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旱灾发生会加重土地盐碱化现象;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地易返盐,盐分在土壤表层集聚;从地形方面来看,地势低平,多低洼地,易积水、积盐,地下水位较
高;从水文条件来看,临近渤海,海拔低,常受海水侵袭,带来盐分;黄河流经,汛期时河水下渗补给地下水,导致三角洲地下水位升高,盐分易在地表发生积累,从而形成盐碱地。(2)由材料可知,从前深沟大河、大水压盐,广施化
肥,单一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而今小沟相连,精准滴灌,喷施微生物菌剂,种植大豆、高粱、中草药等耐盐碱作物。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黄河三角洲中低产田的改良措施主要是防治土地盐碱化现象,主要从改进灌溉技术、选择耐盐碱作物、减少土壤污染、生态化利用
等方面进行回答。土地盐碱化与过度灌溉密切相关,因此应改进灌溉技术(用滴灌代替大水漫灌),控制水盐运动,减少盐碱化现象的产生;另外,要选择适宜种植的耐盐碱作物,控制土壤盐分含量,同时应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让盐碱地长出产量高、品种好的耐盐碱作物,不断改良盐碱地;通过精准喷
施微生物菌剂,减少化肥使用,减少土壤污染;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提高盐碱地的土地质量。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