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原卷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3 页
  • 大小 1.604 MB
  • 2025-01-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3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原卷版.docx,共(33)页,1.604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5c1ff70e37523a5a56f44ef893ea99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生物专题09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1.(2019•天津卷•T6)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深色囊鼠与浅

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2.(2019•江苏卷•T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

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3.(2019•江苏卷•T18)人镰刀型细胞贫

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突变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B.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改变C.在

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D.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4.(2018•全国Ⅰ卷•T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

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

.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5.(2018•天津卷•T2)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XY,雌株为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以下为两种培育雄株的技术路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形成愈伤组织可通过添加植物生

长调节剂进行诱导B.幼苗乙和丙的形成均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C.雄株丁的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Y、XXD.与雄株甲不同,雄株丁培育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6.(2018•江苏卷•T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

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7.(2018•浙江卷•T14)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C.自然

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8.(2018•海南卷•T14)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新的配子类型出现,其原因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A.基因重组B.染色体重复C.染色体易位D

.染色体倒位9.(2018•海南卷•T17)蜜蜂中,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二倍体,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某对蜜蜂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为:雌蜂是AADD、AADd、AaDD、AaDd;雄蜂是AD、Ad、aD、ad。这对蜜蜂的基因型是A.AADd和adB.AaDd和

aDC.AaDd和ADD.Aadd和AD10.(2018•海南卷•T18)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

比较其死亡率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11.(2018•海南卷•T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C.若甲是

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12.(2017•江苏卷•T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13.(2016•天津卷•T5)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

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14.(2016•北京卷•T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

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15.(2016•江苏卷•T12)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

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16.(2015•新课标卷Ⅱ•T6)下列关

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17.(2015•安徽卷•T5)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

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

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B.50%C.42%D.21%18.(2014•上海卷•T10)图2为果蝇X染色体的部分基因图,下列对此X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来自雄性,则经减数分裂不能产生重组型配子B.若来自

雌性,则经减数分裂能产生重组型配子C.若发生交换,则发生在X和Y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D.若发生交换,图所示四个基因中,f与w基因间交换频率最高19.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A.能

稳定遗传B.单倍体C.有杂种优势D.含四个染色体组20.(2014•上海卷•T16)图4显示了染色体及其部分基因,对①和②过程最恰当的表述分别是A.交换、缺失B.倒位、缺失C.倒位、易位D.交换、易位21.(2014•浙江卷•T6)除草剂敏感型的大

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B.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D.抗性基

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22.(2014•四川卷•T5)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

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23.(2

014•江苏卷•T7)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

响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24.(2014•北京卷•T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

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

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25.(2014•江苏卷•T8)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

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26.(2014•广东卷•T3)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图1),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

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27.(2014

•上海卷•T9)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A.20%B.40%C.60%D.80%28.(2014•海南卷•T23)某动物

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A.3:3:1B.4:4:1C.1:2:0D

.1:2:129.(2013•福建卷•T5)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

向细胞任一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种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30.(2013•四川卷•T5)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

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B.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

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D.放射性60Co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31.(2013•安徽卷•T4)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③

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A.①②B..①⑤C.③④D.④⑤32.(2013•海南卷•T22)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

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B.基因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C.基因B1和B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D.基因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33.(2013

•上海卷•T14)若不考虑基因突变,遗传信息一定相同的是A.来自同一只红眼雄果蝇的精子B.来自同一株紫花豌豆的花粉C.来自同一株落地生根的不定芽D.来自同一个玉米果穗的籽粒34.(2013•上海卷•T17)编码酶X的基因中某个碱基被替换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Y。表l显示了与酶X相比,酶Y

可能出现的四种状况,对这四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判断不正确的是A.状况①中氨基酸序列一定是发生了变化B.状况②一定是因为氨基酸间的肽键数减少了50%C.状况③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了终止密码位置变化D.状况④的突变不会

导致tRNA的种类增加35.(2013•全国卷大纲版•T5)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A.水稻F1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B.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C.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

D.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36.(2013•上海卷•T25)研究者从冰川土样中分离获得了具有较高脂肪酶活性的青霉菌菌株,为了在此基础上获得脂肪酶活性更高的菌株,最可行的做法是A.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菌株,再进

行筛选B.将青霉菌菌株与能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混合培养,再进行筛选C.将能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的基因导入青霉菌菌株,再进行筛选D.设置培养基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浓度梯度,对青霉菌菌株分别培养,再进行筛选37.(2013•江苏卷•T25)现有小麦种质资

源包括:①高产、感病;②低产、抗病;③高产、晚熟等品种。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培育3类品种: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下述育种方法可行的是A.利用①

、③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B.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C.a、b和c的培育均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D.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③中获得c38.(2013•北京卷•T4)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

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39.

(2013•天津卷•T4)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

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0.(2013•山东卷•T6)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

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D.曲线Ⅰ和

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41.(2013•海南卷•T15)果蝇长翅(V)和(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

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42.(2013•江苏卷•T12)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

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

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43.(2013•上海卷•T22)某种群中有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其中AA、Aa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7,第36个月时,基因a在种群中的频率为A.0.2B.0.3C.0.4D.0.

644.(2012•江苏卷•T14)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下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

是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45.(2012

•天津卷•T2)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油菜有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H和h,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下图是获得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技术路线,已知油菜单个花药由花药壁(2n)及大量花粉(n)等组分组成,这些组分的细胞都具有全能性。A.①、②两过程均需要植物激素来诱导细胞分化B.与④过

程相比,③过程可能会产生二倍体再生植株C.T图中三种途径中,利用花粉培养筛选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效率最高D.F1减数分裂时,H基因所在染色体会与G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联会46.(2012•广东卷•T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

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还可能发生变异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47.(2012•江苏卷•T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

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48.(2011•广东卷•T25)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

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多选)A.定向突变B.抗生素滥用C.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它细菌获得耐药基因49.(2011•江苏卷•T22)下列变异仅发生在减数

分裂过程中的是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D.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50.(2011•安徽卷•T4)人体甲状腺滤

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I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A.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引起基因突变B.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突变C.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

变异D.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51.(2011•海南生物卷•T19)关于植物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新基因的产生C.染色体

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52.(2011•海南生物卷•T11)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用射线照射野生型大肠杆菌得到一突变株,该突变株在基本培养基上培养时必须添加氨基酸甲后才能生长。对这一

实验结果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野生型大肠杆菌可以合成氨基酸甲B.野生型大肠杆菌代谢可能不需要氨基酸甲C.该突变株可能无法产生氨基酸甲合成所需的酶D.该突变株中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功能可能丧失53.(2011•上海生命科学卷•T8)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下列

表述错误的是A.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A基因B.A基因可突变为A1、A2、A3……,它们为一组复等位基因C.基因突变大部分是有害的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54.(2011•重庆卷•T

4)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洞内水体中溶

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55.(2011•海南生物卷•T20)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

之亦然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56.(2011•江苏卷•T6)根据现代生物

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57.(2010•福建卷•T5)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W

NK4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169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A.①处插入碱基对G-CB.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C.③处缺失碱基对A-TD.④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58.(2010

•全国卷Ⅰ•T4)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

.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59.(2018•全国Ⅰ卷•T29)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

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60.(2018•北京卷•T29)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p)侵染水稻引起的病害,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与使用农药相比,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更加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措施。

(1)水稻对Mp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相对__________。为判断某抗病水稻是否为纯合子,可通过观察自交子代____________来确定。(2)现有甲(R1R1r2r2r3r3)、乙(r1r1R2R2r3

r3)、丙(r1r1r2r2R3R3)三个水稻抗病品种,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三对抗病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根据基因的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可将样本中的R1、r1、R2、r2、R3、r3

区分开。这种方法可用于抗病品种选育中基因型的鉴定。①甲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后,对F2不同植株的R1、r1进行PCR扩增。已知R1比r1片段短。从扩增结果(下图)推测可抗病的植株有____________。②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将甲、乙、丙三个品种中的抗病

基因整合,选育新的纯合抗病植株,下列育种步骤的正确排序是________。a.甲×乙,得到F1b.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c.R1r1R2r2r3r3植株×丙,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d.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

3r3植株,然后自交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3)研究发现,水稻的抗病表现不仅需要自身抗病基因(R1、R2、R3等)编码的蛋白,也需要Mp基因(A1、A2、A3等)编码的蛋白。只有R蛋白与相应的A蛋白结合,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若基因型为R1R1r2r2R3R3和r1r1R2R2R3R3的水稻,被基因型

为a1a1A2A2a3a3的Mp侵染,推测这两种水稻的抗病性表现依次为___________。(4)研究人员每年用Mp(A1A1a2a2a3a3)人工接种水稻品种甲(R1R1r2r2r3r3),几年后甲品种丧

失了抗病性,检测水稻的基因未发现变异。推测甲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5)水稻种植区的Mp是由不同基因型组成的群体。大面积连续种植某个含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将会引起Mp种群__________,使该品种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无法在生产中继续使用。

(6)根据本题所述水稻与Mp的关系,为避免水稻品种抗病性丧失过快,请从种植和育种两个方面给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1.(2018•天津卷•T31)为获得玉米多倍体植株,采用以下技术路线。据图回答:(1)可用____________

__对图中发芽的种子进行处理。(2)筛选鉴定多倍体时,剪取幼苗根尖固定后,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_____区的细胞。若装片中的细胞均多层重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统计细胞周期各时期的细胞数

和细胞染色体数。下表分别为幼苗I中的甲株和幼苗II中的乙株的统计结果。可以利用表中数值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比较甲株细胞周期中的间期与分裂期的时间长短。(3)依表结果,绘出形成乙株的过程中,诱导处理使染

色体数加倍的细胞周期及下一个细胞周期的染色体数变化曲线______。62.(2017•北京卷•T30)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近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1)

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因此在____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______。(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

。见图1)①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PCR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2。从图2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___发育而来。②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

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_______。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③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S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请根据F1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与表型相应的基

因型_______。(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③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______;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63.(20

17•江苏卷•T30)某研究小组以同一品种芹菜根尖和花粉母细胞为材料,开展芹菜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图1、图2是从两种材料的30个显微图像中选出的两个典型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剪取的芹菜幼根置于

2mmol/L的8-羟基喹啉溶液中处理,以提高根尖细胞中有丝分裂的_____________期细胞的比例,便于染色体观察、计数。(2)实验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分别处理根尖、花粉母细胞,目的是___________。再用低浓度的KCl处理一段时间

,使细胞适度膨胀,便于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更好地分散,但处理时间不能过长,以防细胞_____________。(3)图1是_____________细胞的染色体,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4)分析根尖细胞染色体核型时,需将图像中的___

__________进行人工配对;根据图1、图2能确定该品种细胞中未发生的变异类型有_____________(填下列序号)。①基因突变②单体③基因重组④三体64.(2017•江苏卷•T27)研究人员在

柑橘中发现一棵具有明显早熟特性的变异株,决定以此为基础培育早熟柑橘新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要判断该变异株的育种价值,首先要确定它的_______________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2)在选择育种方法时,需要判断该变异株的变

异类型。如果变异株是个别基因的突变体,则可采用育种方法①,使早熟基因逐渐_______________,培育成新品种1。为了加快这一进程,还可以采集变异株的_______________进行处理,获得高度纯合的后代,选育成新品种2,这种

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_育种。(3)如果该早熟植株属于染色体组变异株,可以推测该变异株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有多种联会方式,由此造成不规则的_______________,产生染色体数目不等、生活力很低的______________,因而得不到足量的种子。即使得到少量后代,早熟性状也很难

稳定遗传。这种情况下,可考虑选择育种方法③,其不足之处是需要不断制备_______________,成本较高。(4)新品种1与新品种3均具有早熟性状,但其他性状有差异,这是因为新品种1选育过程中基因发生了多次____

___________,产生的多种基因型中只有一部分在选育过程中保留下来。65.(2016•全国卷III•T3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

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为单位的变异。(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

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66.(2016•四川卷•T1

1)油菜物种I(2n=20)与II(2n=18)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一个油菜新品系(住:I的染色体和II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分裂细胞中________的形成,导

致染色体加倍,获得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_______(会/不会)出现性状分离。(2)观察油菜新品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应观察______区的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_______条染色体。(3)该油菜新品系经过多代种植后出现不同颜色的种

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用产黑色种子植株(甲)、产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以下实验:组别亲代·F1表现型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实验一甲×乙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实验二乙×丙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产

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①由实验一得出,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________性②分析以上实验可知,当________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③有人重复实验二,发现某一F1植株,其体

细胞中含R/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其中两条含R基因),请解释该变异产生的原因:________。让该植株自交,理论上后代中产黑色种子的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67.(2016•北京卷•T31)嫁接是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早已使用的一项农业生产技术,目前也用于植物体内物质转运的基础研究。研究者将具有正常叶形的番茄(X)作为接穗,嫁接到叶形呈鼠耳形的番茄(M)砧木上,结果见图1.(1)上述嫁接体能够成活,是因为嫁接部位的细胞在恢复分裂、形成________

_组织后,经__________形成上下连通的输导组织。(2)研究者对X和M植株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2.由图可知,M植株的P基因发生了类似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_变异,部分P基因片段与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PL基因(P

L)。以P-L为模板可转录出_________,在_________上翻译出蛋白质,M植株鼠耳叶形的出现可能与此有关。(3)嫁接体正常叶形的接穗上长出了鼠耳形的新叶。为探明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相关检测,结果见下表。实验材料检测对象M植株的叶X

植株的叶接穗新生叶PLmRNA有无有---PLDNA有无无①检测PLmRNA需要先提取总RNA,再以mRNA为模板________出cDNA,然后用PCR技术扩增的片段。②检测PLDNA需要提取基因组DNA,然后用PCR技术对图2中________(选填序号)位点之间的片段扩增

。a.Ⅰ~Ⅱb.Ⅱ~Ⅲc.Ⅱ~Ⅳd.Ⅲ~Ⅳ(4)综合上述实验,可以推测嫁接体中PL基因的mRNA__________。68.(2016•浙江卷•32)(18分)若某研究小组用普通绵羊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了转基因绵羊甲和乙各1头,具体见下表。请回答:(1)A+基因转录时,在的催化下,将游离核苷酸通过键

聚合成RNA分子。翻译时,核糖体移动到mRMA的多肽合成结束。(2)为选育黑色细毛的绵羊,以绵羊甲、绵羊乙和普通绵羊为亲本杂交获得F1,选择F1中表现型为的绵羊和的绵羊杂交获得F2。用遗传图解表示由F1杂交获得F2的过程。(3)为获得稳定

遗传的黑色细毛绵羊,从F2中选出合适的1对个体杂交得到F3,再从F3中选出2头黑色细毛绵羊(丙、丁)并分析A+和B+基因的表达产物,结果如下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基因对A+和B+基因表达产物量的影响,推测绵羊丙的基因型是,理论上绵羊丁在F3中占的比例是。----69.(2015•福建卷•T

28)鳟鱼的眼球颜色和体表颜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1)在鳟鱼体表颜色性状中,显性性状是。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的基因型是。(2)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自合定律,理论

上F2还应该出现性状的个体,但实际并未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的个体本应该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3)为验证(2)中的推测,用亲本中的红眼黄体个体分别与F2中黑眼黑体个体杂交,统计每一个杂交组

合的后代性状及比例。只要其中有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则该推测成立。(4)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具有优良的品质。科研人员以亲本中的黑眼黑体鳟鱼为父本,以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精。用热休克法抑制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排出极体,受精卵最终发育成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其基因

型是。由于三倍体鳟鱼,导致其高度不育,因此每批次鱼苗均需重新育种。70.(2015•新课标卷Ⅰ•T32)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

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A基因频率为。(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

合理的解释是。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71.(2014•上海卷•T)(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

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11,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1)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多样性,该多样性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多样性。(2)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__________。(3)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⑥、⑦形成过程而言,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

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多选)。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E.不同海拔

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72.(2013•山东卷•T27)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

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1)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上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若基因M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C突变为A,其对应的密码子由变为。正常情况下,基因R在细胞中最多有

个,其转录时的模板位于(填“a”或“b”)链中。(2)用基因型为MMHH和mmhh的植株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自交性状不分离植株所占的比例为,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3)基因型为Hh的植

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Hh型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缺失一条4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减数分裂时,偶然出现一个HH型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4)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

组成为图甲、乙、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只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步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是哪一种。(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实验步骤:①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

性及比例结果预测:Ⅰ若,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Ⅱ若,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Ⅲ若,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73.(2013•上海卷•T)(八)分析有关遗传病的资料,回答问题。图21显示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甲病G—g)在两个家族中的遗传系谱,其中,Ⅱ—9不携带致病基因,Ⅲ—14是女性。(1)甲病的

遗传方式是_____。Ⅲ—14的基因型是_____。(2)除患者外,Ⅲ—13的直系血亲中,携带有甲病基因的是_____。图22显示Ⅲ—14细胞内9号染色体及其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的变化。A、B、C、D、E是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中A—

a控制乙病,乙病为显性遗传病。(3)图22甲表示的过程显示9号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异,这种结构变异的类型是_____。图22乙的过程①中,染色体发生的行为有____(多选)。A.螺旋化B.交换C.联会D.自由组合(4)下列对甲病和乙病致病基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__

____(多选)。A.两者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B.各自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C.两者之间能发生基因重组D.致病基因仅由母亲传递(5)Ⅲ—14与健康的Ⅲ—13生育一个患甲乙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74.(2013•浙江卷•T32)在玉米

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

非抗糯性个体(丙)。请回答:(1)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________育种技术。(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择表现为____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

其比例是_____。(3)采用自交法鉴定F2中抗性糯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若自交后代中没有表现型为_______的个体,则被鉴定个体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杂合子的鉴定过程。(4)拟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

通常从其它物种获得________,将其和农杆菌的________用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然后借助_________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75.(2013•上海卷•

T)(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某草原有羊草、贝加尔针茅、羽茅、黄囊苔草、糙隐子草、麻花头等草种,为研究放牧强度与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者将草原划分为无放牧区、轻度放牧区、中度放牧区和重度放

牧区进行研究,2年后的结果如表3。(1)调查植物多样性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该草原的所有羽茅植株总和称为____。(2)羊草、贝加尔针茅、羽茅、黄囊苔草等不同草种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通过比较这些草种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可以显示

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这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方面的证据。(3)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__________。A.物种均匀度指数越来越低B.物种丰富度指数越来越低C.多样性指标越来越高D.多样性指数越来越低E.多样性指数先增加后降低(4)利用本研究中的数据,阐述人类活动

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__________。76.(2012•全国卷新课标版•T31)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的基因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

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

常的鼠比例均为,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性基因突变为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

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77.(2012•广东卷•T28)子叶黄色(Y,野生型)和绿色(y,突变型)是孟德尔研究的豌豆相对性状之一。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1)在黑暗条件下,野生型和突变

型豌豆的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见图10。其中,反映突变型豌豆叶片总绿叶素含量变化的曲先是____________。(2)Y基因和y基因的翻译产物分别是SGRY蛋白和SGRy蛋白,其部分氨基酸序列见图11。据图11

推测,Y基因突变为y基因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和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SGRY蛋白和SGRy蛋白都能进入叶绿体。可推测,位点_______的突变导致了该蛋白的功能异常,从而使该蛋白调控叶绿素降解的能力减弱,最终使突变型豌豆子叶和叶片维持“常绿”。(3)水稻Y基

因发生突变,也出现了类似的“常绿”突变植株y2,其叶片衰老后仍为绿色。为验证水稻Y基因的功能,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完善。(一)培育转基因植株:Ⅰ.植株甲:用含有空载体的农杆菌感染________的细胞,培育并获得纯和植

株。Ⅱ.植株乙:________,培育并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植株。(二)预测转基因植株的表现型:植株甲:________维持“常绿”;植株乙:________。(三)推测结论:________。78.(2012•天

津卷•T8)黄曲霉毒素B1(AFB1)存在于被黄曲霉菌污染的饲料中,它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并蓄积,引起癌变。某些微生物能表达AFB1解毒酶.将该酶添加在饲料中可以降解AFB1,清除其毒性。(1)AFB1属于类

致癌因子。(2)AFB1能结合在DNA的G上.使该位点受损伤变为G',在DNA复制中,G'会与A配对。现有受损伤部位的序列为,经两次复制后,该序列突变为。(3)下图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AFB1解毒酶的

流程图据图回答问题:①在甲、乙条件下培养含AFB1解毒酶基因的菌株.经测定.甲菌液细胞密度小、细胞含解毒酶:乙菌液细胞密度大、细胞不含解毒酶.过程l应选择菌液的细胞提取总RNA,理由是②过程Ⅱ中,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与引物结合的模版是③检测酵母菌工程菌是否合成了AFB1解毒酶,应采用方法

。(4)选取不含AFB1的饲料和某种实验动物为材料,探究该AFB1解毒酶在饲料中的解毒效果。实验设计及测定结果间下表:据表回答问题:①本实验的两个自变量,分别为。②本实验中反映AFB1解毒酶的解毒效果的对照组是。③经测定,某污染饲料中AFB1含量为100μg

/kg,则每千克饲料应添加克AFB1解毒酶.解毒效果最好.同时节约了成本。(5)采用蛋白质工程进一步改造该酶的基本途径是:从提高每的活性出发,设计语气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79.(2012•江苏卷•T28)科学家将培育的异源多倍体的抗叶锈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育成了抗

叶锈病的小麦,育种过程见图。图中A、B、C、D表示4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C染色体组中含携带抗病基因的染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异源多倍体是由两种植物AABB与CC远缘杂交形成的后代,经_____

___________方法培育而成,还可用植物细胞工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进行培育。(2)杂交后代①染色体组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________个四分体,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

_____条染色体。(3)杂交后代②中C组的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易丢失,这是因为减数分裂时这些染色体_____________。(4)为使杂交后代③的抗病基因稳定遗传,常用射线照射花粉,使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接到小

麦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称为_________________。80.(2012•浙江卷•T32)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

行以下实验: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1株(丙)。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

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另一实验表明,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请回答:(1)对上述l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_______,功能丧失,无法合成叶绿素,表明该白化苗的变异具有_________的特点,该变

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__。(2)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_______________、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其中杂交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花药离体培养中,可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根获得再生植株,也可通过诱导分化成__

______获得再生植株。(3)从基因组成看,乙与丙植株杂交的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________________种配子。(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与丙植株杂交得到F1的过程。81.(2011•年江苏卷•T28)洋葱(2n

=16)为二倍体植物。为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指数(即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的影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如下:①将洋葱的老根去除,经水培生根后取出。②将洋葱分组同时转入质量分数为0.01%、0.1%秋水仙素溶液中,分别培养24h、36h、48h

;秋水仙素处理停止后再转入清水中分别培养0h、12h、24h、36h。③剪取根尖,用Carnoy固定液(用3份无水乙醇、1份冰乙酸混匀)固定8h,然后将根尖浸泡在1mol/L盐酸溶液中5~8min。④将根尖取出,放入

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⑤用石炭酸一品红试剂染色。⑥制片、镜检;计数、拍照。实验结果: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细胞分裂指数(%)如下表。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清水培养时间(h)质量分数(%)时间(h)0122436[0.0l

[2410.7113.6814.1914.46369.9411.9913.5913.62487.9810.0612.2211.970.1247.749.0911.0710.86366.127.879.989.81485.976.687.988.56请分析

上述实验,回答有关问题:(1)步骤③中“将根尖浸泡在1mol/L盐酸溶液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步骤⑥为了获得相应的观察视野,镜检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4)为了统计数据更加科学

,计数时应采取的方法是。(5)根据上表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①质量分数为秋水仙素溶液诱导后的细胞分裂指数较高;②本实验的各种处理中,提高细胞分裂指数的最佳方法是。(6)下面为一位同学在步骤⑥所拍摄的显微照片,形成细胞a的最

可能的原因是。82.(2011•广东卷•T27)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

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和。(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F2群体

中A基因频率是。(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11),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原因是。83.(2011•上海生命科学卷•T)(八)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

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_____________。A.适

应辐射B.地理隔离C.生存竞争D.生殖隔离(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变

小。右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5)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6)就V基因而言,比较A种群和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______

____________。84.(2010•天津卷•T24)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_。(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

___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

、不会)发生改变。(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如

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9324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