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docx,共(11)页,58.86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3232e49584a931614900e6873a827e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西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释名》云:“名,明也,
名实事,使分明也。”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因此,给事物命名在古人看来绝非小事。《尚书·吕刑》谈及远古时期尧初建社会秩序,派诸官分掌各项事务,大禹命名山川即其中重要举措之一。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
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及异域地产,皆用“名曰xx”或“其名曰xx”句式。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有木焉,其名曰迷榖”。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书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
秩序井然。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点。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摹声音,诸如“其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
声给其命名。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曰:“水有罔象,丘有峷,野有彷徨,山有夔,泽有委蛇。”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这些名
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即认为“名”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认知模式。《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从内涵来看,周礼之
“名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如“司服”职掌九种吉服,不同吉服各有相应的使用场合,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鹫冕”是天子祭祀先公、燕飨射礼时穿戴的,而“毳冕”则为群祭山川湖泊时所用。周礼之所以
如此关注“名物”,正因为“名物”有“用事”之目的,此小者关乎地位、财富,大者事关尊卑、等差以及社会秩序,此即周礼之核心目的。周代乃礼仪大邦,其礼仪制度和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与名物学息息相关。仅《周礼》所涉名物类型就有二十余种,这些名物根据名称范畴、功能属性、职官归属等作了更细致的区分。名
不同则其形制、功能也随之各异,体现出时人清晰的思想逻辑,远远走出了早期先民浑朴的命名状态。后人常以周礼皆为“繁文缛节”,对此多有讥刺,认为其繁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诸多“名物”的区分和配用上。其实,正是借助于“辨析名物
”使得相关名物各有所用、各有象征,周代才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从而进入一个相对较高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名实、名号、名分、名序、名目等格外敏感重视,也正是由此而来。(摘编自王静、郗文倩《从“命名识物”到“辨物刻物”中
国古代博物学的知识技术和思想观念》)材料二:张定浩《文学与名物》一文讨论了名与物在文学当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文学的基本相对性,在于使人“从观念的重重罗网中挣脱出来,重新透过坚实的万物去观看事件,并被万物和事件所观看”。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①“单是知道这些事物抽象和普遍的名字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道它们在彼时彼刻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将那些被湮没的具体的名和同样被湮没的具体的物相连接,如此它们才可能复活,像密码锁的开启,咯哒一声,一个真实存在过的生活世界,
而非我们带着今日眼光所以为的那个现实世界,才得以呈现。”什么是“抽象和普遍的名字”,什么又是“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呢?唐宋之际,某种芜杂琐碎的名物记录开始悄然渐增,人们热衷于为寻常事物巧制“文呼”,为已有常名之物另取新名;至
于在北宋兴起,在南宋自成一类的谱录,乃至热衷于名物记录的小说,则更是风气已开之后的产物了。此类作品对名物的记录,并不以训诂与考证为目的,它们与巧制“文呼”的风气一样,与其说是为了准确指称某物,不如说是出于审美与娱乐之动机。牡丹,有鹤翎红、倒晕檀心、九蕊
真珠;砚之形制,有仙桃、玉台、月池;酒,有瑶池、兰芷、千日春……在牡丹、砚、酒等“类名”底下,它们提示的差异微乎其微,难道没有它们,或者说没有这些差异,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与交流会受到影响吗?②然而,正是它们,能够打破“简单固有的符号化认识”。“抽象和普遍的名字”,是牡丹、砚、酒,而有心人在
千百年间孜孜不倦地记录下的九蕊真珠、月池、千日春等繁冗琐碎的“无用之名”,才在当时的生活(而非生存)当中具体地被唤起。此外,张定浩还借金宇澄的小说《繁花》来说明,“人的真实的活动与感情,需要一个具体的物的世界来安放,并通过那些物的名字来保存”,而“一切的人类,最终都是生活在沉默却有名字的物
的怀抱,而非意见和观念的喧嚣中”。(摘编自鄢虹《注目于“名”:“名物学”的另一条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典籍为物怪命名会描摹其声音或记载其活动场所,以准确识别归类,建立秩
序。B.借助“辨析名物”构建起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周朝才成为礼仪大邦,进入较高的文明。C.“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既能保存真实存在的历史,还能安放人真实的活动与感情。D.从“命名识物”到“文呼”,中国古代的名物观呈现出从实用
性到审美性的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名正言顺”“名副其实”“名不虚传”等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辨析名物的重视。B.《周礼》中“名物”承载着抽象伦理象征意义,可见周人的认知模式远优于早期先民。C.《周礼》中对名物区分细致、配用明确,
近于繁缛,是因为“名物”有“用事”目的。D.张定浩《文学与名物》借金宇澄的小说《繁花》来说明当代名物研究与文学密切相关。3.下列《红楼梦》情节,最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刘姥姥在宴会上以庄稼
人的本色语言巧妙应对牙牌令,连比带划,逗乐贾府众人。B.宝钗设宴,提议咏菊作诗,黛玉连作《咏菊》《问菊》《菊梦》三首,最终夺冠。C.在斗草报花草名的游戏中,豆官以“姐妹花”难住众人,香菱则以“夫妻蕙”应对。D.宝玉生日宴上,众人以抽签的方式行酒令,每支签上都画有一种花,并附有
诗句。4.简要分析材料二中两个画线问句的论证效果。(4分)5.孔子重视《诗经》,除了其社会作用与教化作用外,还特别提到“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请根据材料概括孔子提出“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这一主张的意义。(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丝烟摊儿
胡家胜①庸城的南门街有“两把刀”,一把叫刘一刀,一把叫朱一刀。两把刀干嘛?两把刀切烟丝儿。两把刀的摊儿摆在汪记南杂铺的街沿儿上,中间隔着六七尺宽的过道,所卖的烟丝庸城人叫丝烟儿,摊儿也就叫丝烟摊儿。②南门街是庸城里最繁华热闹的
商业街道,因靠近南门码头,每天装船卸货和过渡的人不少。那些下苦力的人对丝烟儿情有独钟,一只烟荷包吊在裤腰上,歇息的时候就抽上一锅,或是卷一根“喇叭筒”,吧嗒吧嗒抽几口。抽完烟,将烟荷包往肩背上一搭,背着两手走在南门街上,有点儿像庸城花灯戏中唱的“呀呀呀
嘚儿喂”那样嘚瑟着。南门码头过渡的人大都来自澧水河对岸的乡下,赶街后,自然不忘在丝烟摊儿称上半斤八两的丝烟儿带回家。③刘一刀和朱一刀用的都是一样的大切刀,六七寸宽,一尺二长。刀头固定在蹩脚的长条桌案上,一头安有烙了鱼鳞纹的木头刀把。两人每
天要切二十几扎旱烟叶儿。扎,相当于捆,一扎大约有一斤二两。夜里将烟叶捋抻开,用桐木板压制固定,第二天便用篾筐搬至摊前。刘一刀和朱一刀这一天的活计就在晨光中开始了。④丝烟摊儿是汪记南杂铺掌柜汪立人的。每天一早,汪老板洗漱完毕后必来丝烟摊儿上过早(吃早饭);每晚收
摊前,汪老板同样会来丝烟摊儿上消夜。南门街的人记得,自从有了丝烟摊儿,汪老板每天过早和消夜雷打不动。⑤汪老板从刘一刀刚切出的烟丝中抓了一撮,填进黄铜烟袋锅里,点燃,吧嗒吧嗒几口,那烟雾吐出来后,他的整个大圆脸都有点儿模糊。之后,他用力一吹,烟锅里的灰烬噗一下飞出来。
接着,又从朱一刀的丝烟摊儿上抓了一撮烟丝儿填进烟锅里,点燃,吧嗒吧嗒几口,之后,又用力吹出了烟锅里的灰烬。汪老板并不说话,起身,握着烟袋的手背在身后,一步一步走进铺面后青石板铺就的院子里,一天再难照面。汪老板的家眷和下人从不打铺面
过。铺面后的院子连着后面的巷子,所有人都从巷子里进出。汪老板的院子有多深,家业有多大,庸城街上没人知道他的根底,只知道汪老板是开南杂铺的,兼带着经营丝烟摊儿。汪老板还有一条货船,往来于上下河之间,贩些土货和紧俏物资,据说有一次还买过十来条“汉阳造”长枪,之后不见下落。⑥丝烟摊儿是刘
一刀和朱一刀来后摆上的。⑦刘一刀和朱一刀是一起来的。怎么来的?并没有人知道,就像是突然从土里冒出来的。两人来后,汪记南杂铺前摆起了丝烟摊儿,庸城里的人才知道汪记南杂铺新来了两个伙计。两人一起在汪记南杂铺过起了切烟丝儿卖丝烟儿的日子。两人卖丝烟儿却从不抽烟,这让买丝烟儿的人疑惑:这么好的丝烟
儿,咋就不抽呢?这哪里像两个男人?⑧刘一刀看上去大几岁,说话行事有些谨慎。朱一刀则显得很机灵,大凡跑腿的事大都他去。两人每天都会把刀头的铁轴一抽,去街沿儿上的一扇麻石磨子上磨刀,嚓嚓嚓,嚓嚓嚓,刀磨得白
亮亮的。刘一刀磨好刀就会剃络腮胡,过路的人总担心他会剃下半拉脸来。朱一刀脸白净,没有胡须,也就用不着拿刀净脸。有人给朱一刀说媒,朱一刀说:“两片嘴巴皮都糊不上,哪还顾得上娶老婆?”⑨庸城里闹过几次县长被刺事件,上峰怀疑是县警察局局长唆使人干的,因为两人素来不和
,可又没抓住把柄。于是,上峰命令县警察局局长限期破案。有一天,正在切烟丝儿的刘一刀和朱一刀忽然被警察抓了去,被打得皮开肉绽,可两人一口咬定就是从外地逃难来的难民。又过了几天,刘一刀和朱一刀被汪老板保释出来。两人腿脚被打断,已经奄奄一息。汪老
板赶紧请来庸城名医救治。一个月后,两人下地走路。又过月余,汪记南杂铺前的丝烟摊儿又摆起来了,依然还是刘一刀和朱一刀。只是两人情形大变,不再多言。⑩有一天夜晚,澧水河两岸突然枪声大作,有人高喊:“红军要过河了,红军要过河了!”后来,只听见南门街上过兵的跑步声和乒乒乓乓的枪声。⑪刘一刀和朱一刀的
尸首是在澧水河边被发现的。那是红军强渡澧水北上的第二天早上,汪老板带着人在澧水河边找到了他俩。他俩手里还紧握着切烟刀,刀上满是血污,刀口豁豁牙牙,地上十几具国民党兵尸体。汪老板赶紧叫伙计们把刘一刀和朱一刀抬到山中埋了。之后,又喊了更多的人把那些兵的尸体也找个地方埋了。⑫很长一段时间,庸城人只当刘一
刀和朱一刀失踪了或是背着老板逃跑了。⑬后来庸城解放,庸城的地下党证实,南门街的汪记南杂铺曾是我军的一个地下交通站,站长就是汪老板汪立人。(选自《张家界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②段描写南门街的繁华热闹以及“下苦力的人”对丝烟儿情有独钟,表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典型环境。B.“丝烟摊儿是刘一刀和朱一刀来后摆上的”,这句
话引出下文,讲述了刘一刀、朱一刀的神秘来历,为交代两人的真实身份作铺垫。C.小说多次围绕“刀”进行描写,如写两人用刀切烟丝儿、刘一刀用刀剃络腮胡等情节,塑造了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刀艺的高超。D.小说语言富有特色。“赶街”“过早”等方言词语,呈现出
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街沿儿”“吧嗒”等词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亲切自然。7.关于文中第④⑤段对汪老板的叙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汪老板家业很大,但他每天过早和消夜都雷打不动地来丝烟摊儿,说明了丝烟摊儿对他的重要性。B.作者运用“抓”“填”“吹”
等一系列动词来写汪老板抽烟,主要为了刻画他沉稳睿智的性格特点。C.汪老板买过的“汉阳造”长枪不见下落,暗示他身份特殊,为后文交代其地下党身份埋下了伏笔。D.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叙述,置身于故事之外,多处设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情节更具张力。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文学效果。(4分)
9.茅盾在谈到小说创作时说:“人物的形象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人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请结合刘一刀、朱一刀这两个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
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
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①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
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材料二: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
,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壁,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
大王之弗予城也。夫壁非赵壁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②相如于市,武安君
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节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注]①九宾:古代
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②僇:通“戮”,杀。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臣观大王A无意偿B赵王C城邑D故臣复取璧E大王必欲急臣F臣头今与璧俱碎G于柱矣11.下列对
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固,文中指坚决,与《过秦论》中“据崤函之固”中的“固”含义不同。B.怀,文中指放入怀中,与《兰亭集序》中“游目骋怀”的“怀”含义不同。C.责,文中指求、索取,与《促织》中“责之里正”中的“
责”含义不同。D.族,文中指灭族,与《阿房宫赋》中“族秦者秦也”中的“族”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王带着美人和侍从们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认为秦王的礼节十分傲慢。B.因和氏璧有瑕疵,蔺相如拿回和氏璧指给秦王看,捧璧
后退倚靠柱子要挟秦王。C.王世贞认为,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和氏璧;害怕失去璧,则不如不给。D.王世贞认为,蔺相如的做法使得秦国占理,之所以能保全和氏璧,的确是天意。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相如度秦王
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4分)(2)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4分)14.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历来被人们称道,而王世贞却不赞同,请结合文本二概括王世贞不赞同的原因。(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咏雪①辛弃疾书窗夜
生白,城角晓增悲。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②餐毡怀雁使,无酒羡羔儿。③农事勤忧国,明年喜可知。[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罢官闲居带湖(今江西上饶)时。②蔡州捷:用唐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事。梁苑诗:指文人宴集赏雪赋诗。③“餐毡”句:用苏武牧羊事。羔儿:美酒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句的“角”声,与姜夔《扬州慢》“清角吹寒”类似,都有以声衬情的作用。B.第二联“未奏”“且歌”对举,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C.尾联由下雪联想到来年农业的丰收,既
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人的形象。D.这首诗虽以“咏雪”为题,但不以咏物写景取胜,而是重在山雪生发,言志抒怀。16.“餐毡怀雁使”一句借苏武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
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2)《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从栽种和养护等两方面总结了保全树木天性的实践经验,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3)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一句,写游子思归;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则以一句“____
________”,写词人梦回故乡。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20世纪80年代的中学地理课本里,曾有“桑基鱼塘”的词条解释,认为这种高效人工生态系统,不仅收益比种粮食高很多,且能保护生态环境,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也是世界传统
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桑基鱼塘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约2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古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频仍,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将地势低洼处深挖为鱼塘,塘泥堆在鱼塘四周形成塘基,塘基既可防洪,(1)______。五代时
期,当地劝课农桑,大大推动了蚕桑业的发展。人们发现淤泥上生长的桑树格外茂盛,便开始在塘基上种植桑树。由此,“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模式初步形成。明清时期,桑基鱼塘得到快速发展,在湖州地区广为推行,一时间,“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桑基鱼塘造就了这片土地的繁盛
,它使其成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它也同时留下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和“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但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的长三角地区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新阶段,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不少地区填塘造地,加上大量农民进城务工,(2)_
_____。与此同时,在国际丝绸业衰退的大背景下,当地居民重鱼轻桑,(3)______,砍掉桑树,基塘比例逐渐失衡,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一方方鱼塘、一片片桑林穿越千年而来,造福当下,也构成了天地之间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18.请为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19.请根据材料,完成对“桑基鱼塘”的词条解释,不超过50个字。(3分)20.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治理下,一方方鱼塘、一片片桑林造福当下,构成了天地之间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请拟写一副对联,表达
对桑基鱼塘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喜悦。(4分)21.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为了让桑基鱼塘这颗“明珠”重放光彩,请结合材料给当地政府提三条建议。(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
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在校园中,大大小小的考试往往都会有标准答案;而现实世界我们面对的事情充满不确定性,绝大多数没有标准答案。材料二:俞敏洪在新东方转型时说:“要在不确定性中做确定的事情。”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
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答案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1.A【解析】“以准确识别归类”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
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可知,先秦典籍中对物怪的命名只能大致分类,尚未做到完全对等。2.B【解析】“可见周人的认知模式远优于早期先民”错误。根据材料一“名不同则其形制、功能也随之各异,体现出时人清晰的思想逻辑,远远走出了早期先民浑朴的命名状态”可知,只能推断出二者命名模
式的不同,不能推断出周人和早期先民认知模式孰优孰劣。3.C【解析】根据材料二,“抽象和普遍的名字”是事物的类名,“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是人们出于审美与娱乐需求给事物另外取的名字。A.刘姥姥的牙牌令虽然有趣,但与名物学的观点关系不大。B.咏菊作诗虽然体现
了才情,但更多是关于诗歌创作,而非名物学的探讨。C.“姐妹花”和“夫妻蕙”是具体的花名,这些名字不仅仅是植物的称呼,还蕴含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体现了人物之间的亲密和情感纽带。可见斗草活动体现了唐宋之际人们为日常事物取具体的、有审美意义的名字的名物学特点。D.抽签行酒令虽然涉及花的元
素,但主要是娱乐性质,并未深入探讨名与物的关系。4.【参考答案】①句为设问,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强调寻常事物具体名称的重要性。②句为反问,能增强语气,更加鲜明地表明不明辨事物具体的名字并不会影响生存和交流,但“无用之名”具有审美意义。5.【参考答案
】①“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反映了《诗经》认知名物的作用。②这一主张有利于区分物类自然属性,建构抽象伦理象征意义,建立社会秩序。③有利于连接具体的物,重现真实的存在过的生活世界。有利于安放人的活动与感情。(或彰显审美、娱乐价值。)6.B【解析】“为交代两人的真实身份作铺垫”无中生有。
7.B【解析】表面是写抽烟,实际上在掩饰真实行为,为后文揭示人物真实身份埋下了伏笔。其中可以体现出人物的“沉稳睿智”,但不是主要目的,不合选项中“主要为了”。8.【参考答案】①情节上,小说结尾交代庸城解放,与前面县长被刺、红军过河等情节照应,使故事情节合理完整。②人物形象上,结尾交代汪老板的
地下党身份,同时也是对刘一刀、朱一刀身份的交代,塑造了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英勇献身的革命者的形象。③主题上,结尾交代汪老板的杂货铺是地下交通站,交代汪老板的地下党身份,表达了对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英勇献身的革命者的赞美。④艺术效果上(读者层面),小说前面对
汪老板的身份多处设疑,结尾才交代汪老板的身份,撞击读者心灵,震撼人心。⑤结构上,小说前面多处设疑,结尾才交代汪老板的身份,解释悬念,前后呼应。(每点2分,其中结尾具体内容1分,效果1分。答出任意三点可得满分)9.【参考答案】①刘一刀、朱一刀出场时,小说先从他们使用的“刀”写起,表明
人物身份:他们是汪记杂货铺的伙计,切烟丝儿、卖烟丝儿谋生。②交待刘一刀、朱一刀来历,叙述他们的日常生活,人物形象逐渐清晰:不善言谈、刀艺高超。③县长被刺事件中两人被抓、澧水河激战中两人帮助红军渡河,以及汪老板
地下党身份的揭开,人物形象变得鲜明:宁死不屈、英勇战斗的无名英雄。(每点2分,其中对应人物的情节内容1分,人物身份或形象特点1分。)二、古代诗文阅读10.DEF【解析】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11.C【解析】A坚决/险
固的地势;B怀:放入怀中/胸怀;C索取;D灭族12.B【解析】和氏璧没有瑕疵,蔺相如说有瑕疵指给秦王看是他拿回和氏璧的理由。13.【参考答案】(1)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得不到。(特:只、只不过;诈:欺诈手段;佯,
假装。句意1分)(2)我请求在这里接受死亡,来表明大王的失信。(就死:接受死亡;国:这里,指都城咸阳;明:表明、彰明;句意1分)14.【参考答案】①蔺相如的做法是既害怕秦国又有激怒之举,是失于智。②蔺相如派人怀
揣璧逃走而使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是失于信。③相如完璧的后果是可能族灭国破,是失于利。(1点1分)【解析】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予以否定的理由。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实意图,指责蔺相如之所为是“既畏而复挑其怒
”之举,是失于智。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蔺相如的所谓曲直论,先明秦赵“两无所曲直”,后又代蔺相如策划,指出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是“归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灭国破,是失于利。15.B【解析】B.“表达了诗人既然不
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错。“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意为“不能上奏蔡州大捷,暂且歌咏梁园的诗”,结合注释②“蔡州捷:用唐将李想雪夜入蔡州平叛事”,可知诗人“未奏”的是“蔡州捷”,可见诗人对蔡州捷报的期盼,故“且歌梁苑诗”只是诗人暂且排遣苦闷
之举,无法体现“豁达”。故选B。16.【参考答案】①“餐毡”写苏武在匈奴嚼雪吞毡毛的经历,暗含诗人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屈服的顽强斗志:②“雁使”写汉朝以大雁传书为由,最终接苏武回国之事,表达了诗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③诗句借苏武困守北海、持节不失类比诗人闲居带湖、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忠贞不
渝的爱国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来看,“餐毡”应当指苏武不肯投降之后,匈奴人“乃幽武置大窖中”,苏武“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这一故事,对照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的
经历,其中暗含的应是诗人期望自己如苏武一样,虽遭遇艰难困苦的处境,也要保持顽强的斗志,不能轻言投降的心志。“雁使”所指的内容,应是《苏武传》结尾部分所述的苏武归国的故事,即“(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这一段内容。诗人以“怀”字搭配“雁使”一词,表达的就是自己也怀有等待“雁使”的言外之意,具体而说,就是希望能像苏武一样,虽遭磨难,但最终能回归朝廷,再次为国效力。诗人特意用苏武出使匈奴、持
节不失的故事,肯定也有以苏武勉励自己的用意,结合诗人在全诗中所要表达的心忧国事却报效无门的悲愤,即可推断出诗句用苏武典故,借以表达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17.【参考答案】(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3)昨夜闲潭梦落花夜来幽梦忽还乡三、语言文字运用1
8.【参考答案】(1)又可用于种植桑树(2)桑基鱼塘数量锐减(3)改为单一养鱼模式19.【参考答案】桑基鱼塘是中国传统农业模式,通过塘基种桑、养蚕、养鱼,实现循环生态系统。20.【参考答案】上联:桑基鱼塘千年传承下联:蚕桑鱼肥万
代繁荣21.【参考答案】“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桑基鱼塘造就了这方土地的繁盛,成就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灿烂历史,也成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22.【参考答案】①恢复和保护桑基鱼塘生态系统,避免填塘造地。②推动桑蚕业和渔业的均衡发展,促进基塘比例协调。③依托桑基鱼塘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增
加农民收入。四、写作23.略【参考译文】材料一: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
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
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
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
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
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材料二: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但是,我却不敢苟同。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
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
去激怒秦国呢?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
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
草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那时秦国并不想与
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索要和氏璧和追究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
的保佑。至于他在渑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