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222.025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19d34e6486221481f82449155f3262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为加强君主专制,自秦汉直至明清,都采取集权于上
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中书省、内阁、军机处B.中
朝、内阁、军机处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D.尚书省、中书省、内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据材料“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
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朝体现的是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削弱相权;内阁是内侍机构,体现的是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体现取消或削减原来
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B项正确;中书省、中书门下和尚书省,本就是重臣,与材料观点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2.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承诺要将选举工作做好的同时,还规定了“各乡分别召集乡代表会议、支部会议讨论动员工作,直至
乡代表主任及党小组召集村群众大会和党的小组会议,讨论进行征收公粮的实际办法”。边区政府的这些举措()A.贯彻了“三三制”的民主原则B.促进了边区民主化的进程C.下放了公粮征收决策权力D.建立起垂直行政管理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
,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的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各乡分别召集乡代表会议、支部会议讨论动员工作,直至乡代表主任及党小组召集村群众大会和党的小组会议,讨论进行征收公粮的实际办法”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选举工作体现了充分调动人
民群众参与的特征,这有助于促进边区民主化的进程,B项正确;三三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下放了公粮征收的
决策权力”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边区政府建立起垂直行政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3.1832年英国下院选举改革后,1872年取消举手投票,采用秘密投票方式;1918年30岁以上妇女获得选举权,取消
了选举财产资格限制;1928年21岁以上妇女获得选举权;1948年实行一人一票的平等选举制;1969年规定选举权年龄由21岁降为18岁。据此可推知()A议会改革扩大了民主基础B.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C.代议制
民主阻碍社会发展D.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地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近代以来,英国不断改革议会选举办
法和投票方式,逐步扩大了选举权,说明议会改革扩大了民主基础,A项正确;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主要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影响,材料还提及妇女获得选举权、消了选举财产资格限制等,排除B项;代议制民主促进而非阻碍了英国社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讨论的主题是议会下院选举改革,“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完善”包含内容比较宽泛,与材料主旨结合不够紧密,排除D项。故选A项。4.唐朝时,中下级官员考核,每年一次,评定当年为政优劣,称小考;三或四年综合任期内政绩进行总体鉴定,称大考。考核标准具体分为四善二十七最,“善”属于德行方面对
全体官员的共同要求,“最”则是根据不同部门的性质、职责对有关工作所提出的不同要求。综合善、最定等第,确定官员升降。这反映了唐朝官员考核()A.内容十分苛刻B.体系比较完备C.执行非常严格D.形式灵活多样【答案
】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对官员考核的时间、等级、标准及处理进行了
明确规定,说明唐朝官员考核体系比较完备,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唐朝官员考核的内容十分苛刻,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考核的时间和标准,无法体现执行力度,排除C项;考核形式分为小考和大.考,不能体现形式灵活多样,排除D项。故选B项。5.下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5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
()考试名称考试日期应考人数录取人数留学生甄选考试1915年239151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1916年不详194第一届文官普通考试1917年2482405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1919年5600480A.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B.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
善C.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D.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根据题意可知,从1915到1919年,参与北洋政府文官考
试的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此说明文官选拔体制逐渐被认可,A项正确;表格信息没有体现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排除B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文官考试情况,不是人事任用程序,排除C项;表格信息不能体现留学生的行政素
质,排除D项。故选A项。6.2022年10月20日,特拉斯正式宣布辞去英国首相一职,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首相,只有45天。有英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说:“我儿子已经见证了4位财政大臣、2位首相……他才4个月大。”尽管英国频繁倒阁,但它的国家机器运转正常,社
会并未失序。这是因为()A.英国实行文官制度,通过考试录用并有任期B.政务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终身任职C.英国确立共和政体,可以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D.文官在政党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公开参加政治活
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这是因为”,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尽管英国频繁倒阁,但它的国家机器运转正常,社会并未失序”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的文官在政党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公开参加政治活动,所
以首相换了,但政府仍然能正常运行,同时英国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并不是文官的选拔和任期,排除A项;事务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B项史实错误,排除B项;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7.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
,郑国铸刑书()A.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D.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民知争
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可知,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顺应了当时的乱世,A项正确;法家在秦朝才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西周等级制度被冲击属于铸刑书的原因,排除C项;郑国铸刑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
的利益,并未起到缓和贵族与平民间矛盾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8.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御史李定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审判过程中,范镇、张方平等栩中大臣以苏轼为人刚正、重仁义、富有才华、上尊皇帝、心怀天下等理由奋力上书,最终苏轼免于一死改贬谪黄州,
史称“乌台诗案”。这体现了宋朝()A.法律观念受到儒家思想影响B.北宋官员朋党观念浓厚C.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D.司法审判深受佛道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7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当苏轼被捕后,范镇、张方平等栩中大臣以苏轼为人刚正、重仁义、富有才华、上尊皇帝、心怀天下等理由奋力上书,最终苏轼免于一死改贬谪黄州,据所学可知,“仁义”、“心怀天下”等都是儒家所提倡的,苏轼改贬谪黄州一案充分说明宋朝在司法审判中非常重视儒家的观
念,A项正确;材料中范镇、张方平等大臣上书为苏轼求情,不能说明这些官员是朋党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法律儒学化,不是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司法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如果于夜间行窃被杀,则杀死行窃者应认为是合法的。”第九表第一条“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第八表第二条“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取得和解时,则伤人者应遭受同样
的伤害。”以上内容表明《十二铜表法》()A.解决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B.内容涉及社会各方面C.具有传统落后习俗与先进共存的特征D.意在维护奴隶主阶层的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材料“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这充分体现了罗马法的公正性一面,这是罗马法先进性的体现,材料“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取得和解时,则伤人者应遭受同样的伤害。”体现了野蛮法的
特点,综合起来,“具有传统落后习俗与先进共存的特征”的说法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贵族与平民关系问题,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十二铜表法》中三表,涉及社会各方面的说法不符题意,排除B项;D项说法符合史实,
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0.《拿破仑法典》第五条规定:“审判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法进行判决。”法官所应该做的,被认为仅是把有关的法律条文运用到具体案件中去的机械性工作,不能有任何创造。这说明大陆法系()
A.重视司法程序B.强调以判例为基准C.具有人治色彩D.强调制定法的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法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以《拿破仑法典
》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中,法官只能机械的套用法律条文,不能创新法律,说明在大陆法系中强调制定法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与司法程序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判例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法官要套用法律条文,不能创新法律,所以,不具有人治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11.1998
年,哈尔滨松花江水位达到历史最高的120.89米,张滨创作的新闻漫画《洪水滔滔见真情》(部分)(如下图)刊于《黑龙江日报》。这反映出()A.民众抗洪的真实场景B.市场经济趋利现象明显C.社会主旋律得到弘扬D.干群关
系得到社会认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8年中国。根据材料“英雄部队,洪水克星”“险象环生,勇者必胜”“身先士卒,将校风采”“流行之色
,橙黄迷彩”可知,这些新闻复画赞扬了抗洪英雄的精神,弘扬了社会主旋律,C项正确;材料中的新闻复画是艺术创作,不是民众抗洪的真实场景,排除A项;材料中的新闻复画是艺术创作,不能反映市场经济趋利现象明显,排除B项;材料赞扬了1998年哈尔滨松花江洪水到来
时,人民子弟兵英勇抗洪抢险的精神,不涉及干群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2.19世纪前,欧洲国家主要关注政务语言、宫廷语言、法令语言等。进入19世纪以后,官方对生活语言的关注越发普遍,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实行初级义务教育,官方确定的标准语言也被推介给所有在校学习的人。这一
变化()A.利于培养国民政治认同B.顺应民主共和的主流趋势C.推动文化的一元化发展D.适应提升政治素养的需求【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前(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前,欧洲国家主要关注政务语言、宫廷语言、法令语言等,这主要是服务于统治者:进入19世纪以后,官方对生活语言的关注越发普遍,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实行初级义务教育,官方确定的标准语言也被推介
给所有在校学习的人。这些说明官方在加强对民众的文化普及,意在增强民众对国家语言文化以及国家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并未凸显民主共和制度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生活语言和标准语言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但不是取消其他文化,实施文化的一元化,排除C项
;语言教育主要涉及的是文化教育发展,提升文化素养,排除D项。故选A项。1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的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的原则,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承认新教和天主教的同等权利,也进一步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
一性和独立性,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争端的惯例。据此可知,该和约()A.倡导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B.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C.为国际联盟诞生奠定了基础D.奠定了近代国家法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争端的惯例”,表明该和约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B项正确;《非战公约》规定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手段,只能以和平方式解决
国际争端和冲突,排除A项;国际联盟是一战后出现的,C项夸大了该和约的作用,排除C项;《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近代国家法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14.1951年9月10日,少数民族文物、图片展览会在故宫举行,多
个模型展示了6个少数民族的美好生活。其中西康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是:“人民政府帮助他们创造了新彝文。同时因为人民政府实行了正确的贸易政策,使他们的羊毛等生产品也得到了畅销。”这一展览会的举行()A.有利于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B.呈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果C.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D
.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迅猛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51年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故宫展览少数民族文物、图片等,这显示了民族平等的政策,而大凉山彝族的生活展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力扶持,而且取得了
成效。因此上述展览有助于展现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成效,有利于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A项正确;1851年,西藏尚未成立自治区政府,排除B项;展览会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是对结果的呈现,而非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排除C项;1951年我国尚处于国民经济恢复
阶段,而且属于过渡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5.据如表可知,新时代的中国()的时间(2018年)名称主旋律主旨演讲4月8日—11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改革开放《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6月9日—10日上海合作
组织青岛弘扬“上海精神”《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峰会共同体》9月3日—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一带一路”《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峰会展》11月5日—10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市场开放《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会界经济》A.已经步入世界外交舞台B.重点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C.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D.
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外交活动【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8年(中国)。根据材料“《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峰
会共同体》《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峰会展》《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会界经济》”可知,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彰显了大国的责任担当,C项正确;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
位和身份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标志着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的并非仅仅是周边国家,排除B项;表格信息未体现和联合国有关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包括第16-18题,共计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
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的——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材料二作为
英国皇室私人领地的东印度公司,其官员任命通常只听命于皇家贵族的安排,公司中的职员大多是皇家贵族安插的人选。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这种任命权贵亲信的制度,显然无法支撑日益庞大的“日不落国”的管治。1806年,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
当时几乎垄断印度经济),在伦敦附近设立了一所培养行政人员的学院,……是根据该公司驻广州人员推介的科举考试模式,成了一种新的文官产生模式。东印度公司,又在印度实行了有限规模的行政人员选拔制度,当时都觉得行之有效。——
摘编自《上海教育杂志》材料三公务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观念。这种观念上的更新反映在政府人事管理领域就是迫切要求改革传统
的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从1984年下半年,中央决定加强干部人事立法,主要经历了调研准备、试点运行、推行实施、健全完善四个阶段。在这一背景之下,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干部人事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9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摘编自中国网《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10年历
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有了不少变化”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印度公司职员任用方面的变化及动因。(3)根据材料三、运用唯物史观,阐述公务员制度推行的必要性。【答案】(1)背景:封建中央集权加强
的需要;地主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或适应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国家官僚机器完善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任答三点)具体表现: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实行糊名、誊录制;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北宋后期对北方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
额。(2)变化:由皇室任命到考试选拔(或书面考试录用)。动因:大英帝国的扩张;旧选官制度的弊端无法支撑帝国管治;工业革命的推动;借鉴中国科举考试模式;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试点。(3)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要性: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民主、法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观念更新的需要;改革传统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实施干部人事立法的需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据材料一“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
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可得出地主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或适应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据材料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可得出国家官僚机器完善的需要;据材料一“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可得出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第二小问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据材料一“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可得出更加强调公平竞争;结合所学知
识可得出实行糊名、誊录制;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北宋后期对北方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作为英国皇室私人领地的东印度公司,其官员任命通常只听命于皇家贵族的安排,公司中的职
员大多是皇家贵族安插的人选。”“是根据该公司驻广州人员推介的科举考试模式,成了一种新的文官产生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皇室任命到考试选拔(或书面考试录用)。第二小问动因,据材料二“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这种任命权贵亲信的制度,显然无法支撑日益
庞大的‘日不落国’的管治”可得出大英帝国的扩张、旧选官制度的弊端无法支撑帝国管治;据材料二中的时“1806年”可得出工业革命的推动;据材料二“是根据该公司驻广州人员推介的科举考试模式”可得出借鉴中国科举考试模式;
据材料二“东印度公司,又在印度实行了有限规模的行政人员选拔制度,当时都觉得行之有效”可得出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试点。【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三“公务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可知唯物史观是,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据材料三“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据材料三“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观念”可得出民主、法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观念更新的需要;据材料三“这种观念上的更新反映在政
府人事管理领域就是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可得出改革传统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实施干部人事立法的需要。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法制文明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已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秦汉时期,律成为统一法典的主要形式。西汉时期形成的汉律,沿用近400年。隋初,《开皇律》废除了前代刑罚中的鞭刑、枭首等“苛惨之法”。在继承汉魏以来法制经验基础上,唐高宗永徽年间撰成《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它明确了“德礼为政教之本
、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内容涉及职制、户婚、贼盗、斗讼等各方面,而对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的民事行为视为细事。——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
底蕴和独特魅力》等材料二《唐律疏议》《罗马民法大全》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名例律首列为“十恶”,谋反罪居首。“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犯罪之人,皆有条例。断狱之法,须凭正文
。若不具引,或致乖谬。违而不具引者,笞三十。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避惩罚。诸强盗,不得财徒二年,一尺徒三年,二匹加一等;十匹及伤人者,绞;杀人者,斩。其持杖者,虽不得财,流
三千里;五匹,绞;伤人者,斩。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圣所生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
。法律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摘编自《唐律疏议》《罗马民法大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律疏议》与《罗马民法大全》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强调礼法结合、明德慎刑;法律体系完备;刑民不分,重公权轻私权(2)不同点:《唐律疏议》强调德主刑辅以礼入法,《罗马民法大全》强调理性、正义是法律的标准;《唐律疏议》注重依律论刑,《罗马民法大全》重视证据定罪;《唐律疏议》执法严苛
,《罗马民法大全》具有人文色彩;《唐律疏议》保护特权阶级,等级特权色彩明显,《罗马民法大权》注重保护自由民的权利,平等理念突出;《唐律疏议》对亚洲多国封建立法产生重大影响。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法学渊源和近代法律的先驱。。原因:唐朝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体制下社会长期稳定;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罗马商品经济发达;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华法制文明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已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可知,起源早,历史悠久;根据
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强调礼法结合、明德慎刑;根据材料“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内容涉及职制、户婚、贼盗、斗讼等各方面,而对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的民事行为视为细事。”可知,法律体系完备,刑民不分,重公权轻私权
。【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古代罗马。不同点: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可知,《唐律疏议》强调德主刑辅以礼入法,《罗马民法大全》强调理性、正义是法律的标准;根据材料“犯罪之人,皆
有条例。断狱之法,须凭正文。若不具引,或致乖谬。违而不具引者,笞三十。”“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避惩罚。”可知,《唐律疏议》注重依律论刑,《罗马民法大全》重视证据定罪;根据材料“诸强盗,不得财徒二年,一尺
徒三年,二匹加一等;十匹及伤人者,绞;杀人者,斩。其持杖者,虽不得财,流三千里;五匹,绞;伤人者,斩。”“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可知,《唐律疏议》执法严苛,《罗马民法大全》具有人
文色彩;根据材料“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圣所生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法律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可知,《唐律疏议》保护特权阶级
,等级特权色彩明显,《罗马民法大权》注重保护自由民的权利,平等理念突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对亚洲多国封建立法产生重大影响,而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法学渊源和近代法律的先驱。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社会长期稳定,且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商品经济发达,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且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18.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不同时期它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期外交战略内容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结盟外交”与苏
联结盟反对美国;与第三世界结盟反对美苏。70年代20世纪80、90年代“不结盟外交”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21世纪以来“共同发展”外交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积极参
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摘编自甘儒新、刘益梅《论建国以来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发展变化》根据材料中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新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时俱进阐述:建国初期,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首
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为保障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敌视中国,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重点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外交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调整,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开展全方位外交,“不结盟外
交”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和平的外交环境。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
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仅着眼自身发展,还就世界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综上所述,新中国的外交战略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立足国家利益,适时进行调整,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正义作出了积极贡献。【解析】【详解】结合设问“阐明'新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时俱进’”
可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制定不同外交政策的背景和影响。根据材料信息“与苏联结盟而反对美国;与第三世界结盟反对美苏。”并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首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
孤立,为保障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信息“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
勃发展,中国重点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外交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调整,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开展全方位外交,“不结盟外交”为
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和平的外交环境。根据材料信息“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并结合所学可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
边外交活动,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仅着眼自身发展,还就世界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综上所述,新中国的外交战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立足国家利益,适
时进行调整,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正义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