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 .docx,共(10)页,1.197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720cc24ef55e3601d149d80945633f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海安市2023届高三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历史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3.请认真核
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您本人的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
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融地理、数术、博物、志怪和神话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图书《山海经》中记载“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近代著名学者王国
维研究发现,甲骨文中记录商代先王“王亥”的“亥”字经常写成上边有一只鸟的形状。这说明《山海经》A.现实主义风格鲜明B.能够真实还原历史C.可与出土文献互证D.价值源于学者发掘2.敦煌莫高窟中北魏时期的佛像面型
长圆,神情肃穆庄严,身穿袒露右肩的袈袋;西魏时期的佛像体型修长,面像清瘦,袈装变成了中国式肥大的衣袍。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有的洞窟顶部还画有伏羲、女娲、西王母等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以及瑞兽等。这反映出当时A
.政权更迭政局动荡B.中外文化交流交融C.三教并行政策盛行D.儒学正统地位动摇3.图1所示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前和此后的墓葬中却很罕见。这间接说明隋唐时期图1胡人牵骆驼俑A.对外贸易处于顶峰B.西北边疆战
乱频繁C.丝路贸易较为兴盛D.榷场互市相当活跃4.《瀛寰志略》于道光二十八年出版,最初所得评价不高,甚至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攻击。直到同治五年,总理衙门重新印制发行,才使之得到广泛传播。《瀛寰志略》的两次发行A.表达了政府自救的愿景
B.体现了对传统政治的反思C.折射出时局的发展变化D.说明学习西方重心的转变5.民国元年,政府援引清末《法院编制法》,将其更名为《暂行法院编制法》后颁行;大理院为最高司法审判机关,首任长官沈家本一身二任,还主持修订法律馆的事务。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A.《临时约法》遭到废弃B.法制建设
条件较为欠缺C.司法审判程序因循守旧D.大理院行使完全立法权6.图2漫画中一辆向前行驶的火车车头上写着“支部”,车厢上写着“游击队”。据此推断,该漫画应该创作于图2A.五四运动期间B.国民革命时期C.八七会议
期间D.国共对峙时期7.1938年后京剧《岳飞》《徽钦二帝》《戚继光平倭》、越剧《花木兰》《太平天国》、汉剧《卧薪尝胆》等在上海、武汉及其他各地上演,受到社会各界热烈欢迎。这体现了A.高雅艺术与市民文化的杂糅B.古典文艺与现代审美的融合C.戏曲内容与呈现方式的革新D.传统文化
与时代诉求的统一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借助“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开启了当时举步维艰的中日关系;审时度势,通过“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通过“互通有无”促进了与西欧国家官方外交的建立;提供经济援助,“细水长流,稳步前进”拉
近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中国A.积极完善全球治理机制B.不断丰富多边外交的内涵C.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D.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9.1982年的春节刚过,吉林市的《江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上登了一张“招贤榜”:
船营区服装厂急需贤能,凡能在一年内实现产值120万元、利润1万元者,工资晋升一级,发奖金500元。这张“招贤榜”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B.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
建立10.图3是《世界历史大事记(部分)》,对该图内容解读最合理的是公元前5000~前3000年河姆渡文化,种植稻谷,饲养猪、牛,有木构建筑约公元前5000年墨西哥地区,开始种植玉米,人类定居生活约公元前3
500年埃及,创造文字、产生王权公元前2000年希腊克里特文明,出现宫廷建筑、象形文字图3A.中国最早产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B.历史地理条件造就不同文明成果C.认识文化遗存主要依靠文献记载D.农耕文明的范
围和影响不断扩大11.16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的《禁止上诉法》规定,有关遗产继承与婚姻方面的案件不得从坎特伯雷大主教法庭或约克大主教法庭上呈到罗马教皇法庭。《至尊法案》规定,国王及其继承者应被尊为英国教会在尘世的
惟一最高首脑。这些法律规定A.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B.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C.促进了英国民主的发展D.确立了法律至上原则12.“人们因科学革命引发的理性思考习惯反复思忖着:如果人们无法依靠感性知识和启示(亦即上帝的命令)来获得真理,那么怎样才能获
得真理,科学革命提供了答案:理性,能揭示关于自然界和人性的真理。”这段文字表达的核心观点是A.反对利用宗教束缚人性B.提倡理性推动社会变革C.揭示真理在于理性思考D.科学革命促进思想解放13.经济学家约翰·密尔18
23~1858年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他一度制定和决策了殖民地印度的相关政策。密尔认为印度处于文明发展的铰低阶段,东印度公司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更多的善,东印度公司的统治比所有印度人自己的政府要好得多。密尔的说法意在A.强调文明交流的必要
性B.论证自由贸易的合理性C.宜扬西方文明的优越性D.肯定市场经济的可行性14.图4是苏联1928年印发的一幅海报《工业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图案相当规整,背景的机器、仪表犹如机械制图,工人形象亦如机器人一般。该海报反映了苏联图4A.集
中力量稳定苏维埃政权B.建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C.工业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D.倡导实施指令性计划体制15.1960~1980年间美国白领工人、专家与技术人员、经理与行政人员等在劳动力中的占比从54.8%上升到68.3%,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学校教育的晋及B.中产阶
级的壮大C.科技革命的推动D.产业结构的调整16.根据图5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00至2010年图5A.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B.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C.美国工业就业人口的占比D.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成文法体系。唐朝的“律”基本是刑法,“令”是有关国家各项制度的规定,“格”是将皇帝诏敕整理为具有
永久法律效力的法规,“式”是政府机关的施政细则,四者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唐高宗永微四年还颁布了对律进行解释的《唐律疏议》,与律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唐律维护等级制和家族制,将对官员及其亲属的优待公开清楚地写在法律上;同时,唐律也要求官吏依法行使职权、恪尽职
守,违反者要处罚。唐玄宗以后,不再大规模修订律、令、格,式,而是采取颁行《格后敕》的简便立法形式,来应付日益复杂且多变的社会问题。《格后敕》与律、令、格、式并行,地位逐渐重要,最终发展为五代及北宋的《编敕》。—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11
世纪起,西欧的日耳受法和宗教法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纠纷和众多的社会问题,已显得无能为力,罗马法体系便在这种情况下复兴起来,罗马法的复兴以注释法学派的形成为开端,该学派采用神学家们的“经院方法”来研究罗马法,对古代罗马法文献进行考证、注释、解说、概括和阐述
。13世纪后半叶起还产生了评论法学派,把罗马法的原则运用到现实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转化为现实的法律。他们还把罗马法与教会法,日耳受习惯法、封建法和城市法等结合起来,形成了欧洲大陆通用的法律。来自欧洲各地的法律学子汇集于注释法学派和评论法学派所在的波伦那大学,这些学生
回国后从事罗马法的研究和传授,使罗马法复兴运动扩展到整个西欧,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民法法系。——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得以在西欧复兴的原因。(5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律与罗马法在
中古东西方社会中的共同作用。(5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联合国设立了核心机构安理会,并赋予全权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其通过决议后联合国便可以对危机实施武力干预而无需经过会员大会的表决。安理会的表决无需全体
一致,取得包括常任理事国在内的三分之二多数票即可。二战结束后盟国对侵略国实施了惩罚,以预防其东山再起,如对日本掠取的中国领土不仅要求将战前掠得的东北归还中国,还要将半个世纪前割取的台湾及澎湖列岛交还中国,但并未分割日本的固有领土。除了对侵略国施以惩罚之外,盟国还对德日领土
实施暂时占领与改造。战后实施了对战争罪犯的国际审判,在传统国际法关于违反战争法规或惯例的普通战争犯罪之外新设立了破坏和平罪和违反人道罪,对实施战争犯罪者划下了清楚的红线。在联合国制宪讨论中,中国坚持为弱小民族代言,不顾西方大国的反对,力主非自治领土及托管领土须走向自治与独立,并成功地推动将此主
张写进了联合国宪章.——摘编自王建明《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大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深远影响。(6分)19.(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120世纪30~6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大事简表1931年9月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随后大幅度贬值1933年4月美国宣布脱离金本位制1936年9月英美法终于达成一项“三国货币协议”,三国同意减少汇率的波动,共同合作以保持货币关系的稳定30年代后期随着欧洲
政局越来越不稳定,大部分的资本和大量黄金流向美国三国货币协定中有管理的汇率原则被冲垮1943年4月美国政府发表了“怀特计划”,主张建立一个权力很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经组织同意,会员国不得任意改变汇率英国政府发表了“凯恩斯计划”,反对以黄金作为主要储备,还强调顺差国和逆差国共同负担调节的责任
1944年7月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实行“双挂钩"原则和固定汇率制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国际汇率保持相对稳定;资本主义世界商品、劳务和资本的流通得以正常进行——摘编自李春
放《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等从表中提取信息,结合20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变动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国建立前,苏联已与东北根据地
开展了地方性的经贸合作。1950年,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相关协定的签订,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到1959年,两国贸易总额增加到20.97亿美元,是1950年的6倍。中国向苏联提供苏联所急需的橡胶、有色金属、羊毛、黄麻、大米、猪肉和烟草等原料和农副产品
,以换取苏联的机器设备和成套设备等。除此之外,中苏还以技术协定、人员交流等形式进行科技合作。为适应两国贸易需要,中苏还决定发展并完善铁路运输路线,加强了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摘编自禹丹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研究》材料二2000~
2019年中国同俄罗斯商品贸易示意图——数据来源于张小女《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的特点。(5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俄商品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商品贸易变化的原因。(7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
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