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单元核心素养检测(四)(解析版)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课时同步练(人教版必修2).docx,共(10)页,59.634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6a667d2166d4bb333fa5f4bf4574de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四一、阅读理解(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田园综合体”则是当下的一个热词。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
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钱穆先生曾言,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人群与活动,乡里人终须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须回归乡村,乡村与城市需要各自的智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
,在众声喧嚣中心生浮躁。于是便产生到乡村放松一下的需要,与大自然亲近以调整心绪。身处乡村,寄情田园,人的心力体力得以恢复,在孤独和安定中反思与成长。“田园综合体”是沟通城乡生活的纽带,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
对自身有新的理解,充实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现代田园不仅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近年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活逐渐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许多负面后果也
凸显出来。“田园综合体”是探索“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不仅要着眼于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均衡化,更要通盘考虑现代田园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一些地区对农业的丰富内涵、特性与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却忽略了农业
的多功能作用,特别是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田园综合体”之“综合”即着眼于此。宋代大儒程颢曾言,“观鸡雏可以知仁”。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都是一样,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
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费孝通先生则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具有“有机团结”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不需要法律,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也形成了其他一些好的品德。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蕴,才构成了传统田园的深厚魅力。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
,而在许多乡村却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正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让乡风美俗滋养世人,正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应有之义。(选自《人民日报》张源《挖掘传统田园的特有魅力》,有删节)1.下列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园综合体”是田园中的诗意栖居,它是贯穿古今的士大夫田园情结的具体体现。B.“田园综合体”让城市人与乡村人都在其中找到了彼此,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
状态。C.“田园综合体”体现了“就地城镇化”的新趋势,它致力于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D.传统文化的伦理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而在乡村仍是可贵的“衣冠简朴古风存”。答案:C解析:A项,张冠李戴,原文
为“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且“贯穿古今的士大夫田园情节的具体体现”于文无据;B项,“让城市人与乡村人都在其中找到了彼此”错,原文为“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D项,“传统文化的伦理美德在现代城
市已销声匿迹”过于绝对化,原文为“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田园综合体”为论题,阐释了“田园综合体”产生的背景、必要性及作用。B.文
章综合采用引证、对比、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不仅论据丰富,而且论证有力。C.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条分缕析,观点持之有据,而且给人以厚重稳健之感。D.文章在阐释“田园综合体”的意义时,从“礼失而求诸野”角度,阐释乡风美俗的滋养作用。答案:B解析:
B项,“文章综合采用引证、对比、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错,文本中没有使用“假设论证”的方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人们容易产生到乡村去、与大自然亲近的愿望。B.现实中,乡村建设凸显出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
精神生活空虚等负面后果。C.新农村建设中,既要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也要重视农业的文化、社会建设等多种功能。D.乡土社会因为其具有“熟人社会”“有机团结”的特点,所以人与人之间根本不需要法律。答案:D解析:D项,“因为其具
有‘熟人社会’‘有机团结’的特点,所以人与人之间根本不需要法律”错,一则是曲解文意,原文为“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不需要法律,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也形成了其他一些好的品德”;二则是强加因果关系。(二)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4~6题。(16分)镌刻的信仰徐涟①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
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瞬间,我迷失了自己。②这是在敦煌。沙丘就是鸣沙山。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③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
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④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一千六百多
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
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⑤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一切美好留
在了画面上。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⑥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
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埋。在无数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
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创造出来的?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
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⑦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讲座。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我无意中发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她剪着短发,头发灰白。我认出来了,她就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
煌的樊锦诗!她悄悄地来,听完又悄悄地离开。我默默地想: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理想淬炼成信仰。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样的信仰,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⑧我坐在胡
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朝圣的道路。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容易了些。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2小时40分钟。从敦煌城里
一路坦途,直达莫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这样的便捷,这样的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⑨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
的胡杨树。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煌!(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作者的一次敦煌之行写起,却没有具体写行程,而是围绕“镌刻的信仰”选材为文,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B.文章第③段写飞机上的俯瞰
之景,把沙漠戈壁的环境、敦煌的风貌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C.作者认为,敦煌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能在这里留下精美绝伦的佛造像和壁画,最主要是靠信仰的支撑。D.在古代,人们到敦煌石窟朝拜都需要经历一番艰辛,而现在人们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到达莫
高窟。答案:B解析:B项,“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错,应是引出主体内容。8.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承上启下。首句,由上文写的自然的伟力转入人的因素,引起后文内容。②交代来历。中间描写了敦煌石刻的形成过程,交代了敦煌石刻佛造像
的来历。③点题。尾句点明了“镌刻的信仰”的题意,揭示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意义。解析:仔细分析第④段,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将其与前后文以及主旨联系起来,抓住核心要点,得出答案。9.作者在第⑤段既说工匠、画师“没有留下一个名字”,又说他们“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
历史当中”。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7分)参考答案:①“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是客观存在,是历史事实;“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是文化意义,是历史价值。②作者这样写,意在通过对比——工匠、画师自身无名和留名历史的对比,表达了对“镌刻的信仰”的无名者的热情礼
赞,也起到了突显主旨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看作者这样说的语境,从文本中挖掘这两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话各自的内涵。重点是对作者这一写法的意图的理解,回答意图需要梳理文章思路,明
白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20分)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二年,出为四川右参政,分守川南,抚定高、杨二氏。迁浙江按察使。大计..,坐贬。久之,起四川副使,以十年秋抵成都。时秦贼已入蜀,巡抚王维章
、总兵侯良柱悉众北拒,城中惟屯田..军及蜀府护卫军,人情惬惧,捷春启门纳乡民避贼者。中尉奉鐕勾贼抵城下,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擒击奉鐕,而募市人、起废将固守。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监军十二年五
月,宗龙入掌中枢,即擢.捷春右佥都御史代之。时张献忠、罗汝才已叛,捷春遣副将王之纶、方国安分道扼之。国安连破贼,贼遂还入秦、楚。十月朔,杨嗣昌誓师襄阳,檄蜀军受节度。嗣昌以楚地广衍,贼难制,驱使入蜀,蜀险阻,贼不得逞,蹙之可全胜
,又虑蜀重兵扼险,贼将还毒楚,调蜀精锐万余为己用,蜀中卒自是益疲弱不足支矣。捷春愤曰:“令甲失一城,巡抚坐。今以蜀委贼,是督师杀我也。”争之,不能得。嗣昌以八月终率师入蜀,于是群贼尽萃蜀中。当是时,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秦良玉、张令军。于是捷春乃
扼水寨观音岩为第一隘,以部将邵仲光守之。九月,献忠突败仲光军,破上马渡。十月,献忠突净壁,遂陷大昌。良玉、令两军皆覆。关隘侦候不明,防军或远离戍所,贼乘隙而过无人之境。嗣昌遂收斩仲光,上疏劾捷春失事。十一月,逮捷春使者至。捷春为人清谨,治蜀有惠政。士民哭送者载道,舟不得行。蜀
王为疏救,不听。敕巡按御史遣官送京师,下狱论死。捷春知不可脱,明年八月仰药死狱中。福王时,复官,赠.兵部右侍郎。(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贼去蜀王/疏其功/
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监军/B.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监军/C.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
捷春进右参政/仍监军/D.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监军/答案:C解析:文言文断句首先需要联系上下文语境疏通文意,根据前文内容可知,因为邵捷春得当的部署,军民固守城池,所以贼兵离去,蜀王为
其上疏表功,“贼去”“蜀王疏其功”应断开,排除A、D两项;命令捷春监军,偕同总兵击贼是两个完整行为,应在“偕”前断开,排除B项;再联系前文“命令捷春监军”可知,“仍监军”主语应还是捷春,所以此处断开,答案是C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计
,明清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B.屯田,汉朝以后历代政府为获取军饷和税粮,利用戍卒、农民垦殖荒地的制度。C.擢,提拔之意。类似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升、拔、陟、迁、进等
。D.赠,又称“追赠”,指朝廷为表彰已死官员的功绩而赏赐死者官爵或荣誉称号。答案:A解析:“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错,根据原文内容“久之,起四川副使”可知,邵捷春后来又被起用为四川副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邵捷春任职四川,屡次建立功勋。他任四
川右参政,平定安抚高、杨二氏;任四川副使,保卫成都,再立大功。B.邵捷春临危不乱,行事冷静沉稳。在大敌当前、军力薄弱、内有叛徒的情况下,他铲除叛徒,招募百姓,起用废将,调度有方。C.邵捷春清廉谨慎,治政深得民心。他治理蜀地时,采
取有利于百姓的政治措施,深受百姓爱戴,他被逮捕时众多士民悲伤痛哭。D.邵捷春兵弱难支,下狱含恨而死。在守卫重庆的战役中,他因兵力薄弱,连续失利,最终全军覆没,因此被弹劾入狱,服药而亡。答案:D解析:“最终全军覆没”错,原文为“良玉、令两军皆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十月朔,杨嗣昌誓师襄阳,檄蜀军受节度。(6分)译文:(1)十月初一,杨嗣昌在襄阳誓师,发布檄文命令四川大军接受他的节制调度。(关键词“朔”“檄”“节度”各1分,句意3分)(2)士民哭送者载道,舟不得行
。蜀王为疏救,不听。(6分)译文:哭着送行的士人百姓堵满道路,船只无法开动。蜀王替(他)上书求救,(朝廷)没有听取。(关键词“士民哭送者”“载”“为疏救”各1分,句意3分)二、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
6题。(9分)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许多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航天事业便是其中的一项。不仅航天事业是梦想,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人员为了他们的梦想,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为此________在所不辞。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
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而实施探月工程就是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飞天揽月之梦。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舟”穿梭,航天工作者们________。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承载的是中国人民“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积
蓄的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磅礴伟力。当然,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它不能________,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事业发展________。从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野来看,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月球探测的
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不仅航天事业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人民对
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中国精神的体现。B.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C.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D.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是中国精神的体现。答案:D解析:A项,两句话的主语都是“航天事业”,主语应该放在“不仅”的前面。B项,后面两句话都属于它蕴含的内容,所以应该先说“其深层所蕴含的”。C项,“中国精神”属于精神层面,应该先说“对未知领域的好奇”。15.依次
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赴汤蹈火苦心经营饮鸩止渴负重致远B.赴汤蹈火呕心沥血急功近利任重道远C.冲锋陷阵呕心沥血饮鸩止渴任重道远D.冲锋陷阵苦心经营急功近利负重致远答案:B解析:赴汤蹈火: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形容作
战勇猛。结合语境“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人员为了他们的梦想,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应用“赴汤蹈火”,排除C、D。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结合语境“中华民族的航天梦”该用“呕心沥血”,排除A。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
果。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负重致远: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之所以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为之付出了艰
辛的汗水B.之所以如此,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过去数十年中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C.正因为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D.正因为如此,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过去数十年中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答案:C解析:上文说的是“从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野来看”,故用“正因为如此”,排除A
、B;过去的数十年是为了强调太空探索时间久,应放在前面,故选C项。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开发新水源,是解决水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咸苦浩瀚的大海,人们
在望洋兴叹之余,肯定不止一次地幻想过:①?能不能像钻探石油那样从海底下钻出淡水来?目前,科学家们已在海底发现了甘甜的淡水,而且数量惊人。海底的淡水从哪来?科学家们经过艰辛探索,②:渗透理论认为海底淡水来自陆地,凝聚理论认为是水蒸气凝聚而成
的,岩浆理论认为地球深处的氧气和氢气结合形成了岩浆水,沉降理论则认为海底淡水来源与海底沉积物的沉积过程相联系。不管哪一种理论更符合实际,③。科学家们设想,有朝一日将在海上建成淡水厂,用钻机像钻石油一样钻淡水。答案:①海中有没有淡水?②提出了不少理论来解释海底淡水的来源③海底藏有丰富
的淡水是不争的事实。解析:补写语句的关键是瞻前顾后抓话题中心。三、写作素养(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西汉·贾谊《陈政事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
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近平。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意思是为了公事而
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担忧愁,为人民的幸福出力,表现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22日下午,意大利众议院,习近平主席同众议长菲科举行会见。临近结束时,“70后”的菲科突
然抛出了这句话,“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听到众人的笑声,菲科补充道:“因为我本人当选众议长已经很激动了,而中国这么大,您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习近平主席的目光沉静而充满力量,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以上几句话都表达了一种为国为民、忘我无我的无私奉献精神。立意:人生大境界——无我;为国为民、忘我无我。【范文】以“无我”之心,做“为民”之事“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
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当意大利众议长菲科问习近平主席当选国家主席时的心情时,习近平主席如是回答。习主席充满自信的回答振聋发聩,展现了一位大国领袖心中装着人民、赤子之心付苍生的大爱情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简单质朴的话语中,透着浓浓的为民情怀。“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砥砺拼搏、不懈奋斗,攻克了前进道路上的一道又一道难关,书写了改革发展征程中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得到前所未有
的提升。习近平主席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生动地诠释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我”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战火连天,孟子对此深感忧虑,他提出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的政治理想,要求统治者与天下人同忧同乐。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揭露中唐苛征重税的罪恶,希望统治者关心民生。海瑞一生两袖清风,他关心百姓,无论是饥荒还是水灾,冲风冒雨,亲劳胼胝。晚清以后的近现代,中国积贫积弱,列强环伺,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鲁迅先生
忧虑国民,弃医从文,他用笔下的文章来唤醒沉睡的国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几十年出生入死,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期的领导者,为了实现国人“共同富裕”的理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正确策略,把“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放在了重要的位子。他们也正实践着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无我”,就是要以身许党许国。为了坚定地践行“为人民做好事”的理念,就必须做到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勇于直面各种
风险与挑战。“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不慕虚名、崇尚实干,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步一个脚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决策、工作部署变为现实。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
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以实实在在的实干业绩、发展成就,诠释了“人民至上”的铮铮誓言。当前,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更严峻更复杂,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
的愿望十分强烈,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以“无我”的状态投入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甘于奉献,勇于担当,才能战胜各种困难与挑战,才能不断取得新胜利,创造新辉煌。“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
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只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能坚持以“无我”之心做好“为民”之事,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就能在筑梦征程上不断书写新的伟大奇迹,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点评】文章以“以‘无我’之心,做‘为民’
之事”为立意,开头紧扣材料提出观点,接着以“无我”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无我”,就是要以身许党许国两个分论点论证“无我”的含义,最后提出号召和希望,层次清晰,论证严密,论据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