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1.338 MB
  • 2024-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共(11)页,1.338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a846d759070a19405624cc3000a494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周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封建的统

一”是指“大一统”的形成C.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D.郡县制是实现“正式统一”的制度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统一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没

有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封建的统一”是指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没有实现大一统,排除B项;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排除C项。故选D项。2.“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中的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

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A.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B.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C.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D.凸显秦始皇及皇室的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礼记·王制》中的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

理论”,表明“县官”是天子的意思。而秦皇统一六国后,为彰显其丰功伟绩,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D项正确;秦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是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排除A项;秦皇建立的是一种新的天下观,排除B项;称号的更改并不仅仅针对地方官员,而且也不属于地方管理措施,排

除C项。故选D项。3.《汉书》记载:“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上令(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该记载可以印证汉武帝时期采取了()A.北击匈奴B.中外朝制度C.尊崇

儒术D.刺史制度【答案】B的【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上令(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可知,皇上命中大夫严助等人与外朝大臣辩论,彼此用义理文章互相对答,大臣们多次被驳倒,说明中朝的势力和权势在增加,外朝在被削弱,这是汉武帝时

采取的中外朝制度,B项正确;北击匈奴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材料没有直接体现,排除A项;尊崇儒术,材料中信息没有提及,排除C项;刺史制度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管理,中央集权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4.北魏时,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

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这反映出当时A.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B.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C.北魏正统地位得以确认D.北方经济水平仍超过南方【答案】B【解析】【详解】政府在首都分区安置、接收各族人民,体

现了德政与民本,反映出当时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B项正确;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与专门划定区域接收流民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北魏正统地位得到了被统治者确认,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南北方经济水平的比较

,排除D项。故选B项。5.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

一现象A.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C.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D.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和亲”是由周

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主要是受唐朝先进文明吸引的影响,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D项正确;“从根本上改善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而且“有效管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避免

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6.如图,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但元代虞集评论说,“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如何一段昆琶曲,青草离离咏未休”。此种格调渐成元代番族类题画诗的主流基调。

这一变化反映了()的的A.大一统格局影响士人心态变化B.士人坚守夷夏之防C.民族压迫下文人备受精神摧残D.南宋民族精神丧失【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但元代虞集评论说,‘天下为家百不忧

,……青草离离咏未休’。此种格调渐成元代番族类题画诗的主流基调”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而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虞集认为昭君远嫁并不可悲,劝人们不必为此大作文章,这反映

了大一统格局影响士人心态变化,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元朝虞集的评论,未涉及坚守夷夏之防,排除B项;据材料“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如何一段昆琶曲,青草离离咏未休”可知,虞集认为昭君远嫁并不可悲,劝人们不必为此大作文章,未涉及民族压迫问题,排除C项;据材

料“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可知,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宋代边塞诗画重在渲染昭君的悲剧与国家的耻辱”,这表明了宋代文人和画家宣扬民族精神,D项说法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7.下表为有关宋代小商贩(小经纪)的记载。这些

记载说明宋代()小商贩(王良佐)“居临安观桥下,初为细民,负担贩油。后家道小康,启肆于门,称王五郎”。《夷坚志》(南宋)洪迈小经纪“就门卖羊肉、头肚、腰子、白肠、鹑兔、鱼虾、退毛鸡鸭、蛤蜊、螃蟹、辣熝、香药果子”或“博卖冠梳、

领抹、头面、衣着、动使(日用器具)、铜铁、器皿、衣箱、磁器之类”。《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小经纪”条记录的名目有一百七十八种,有卖猫粮的,卖新闻报纸的,卖火柴的,也有卖假发的,卖肥皂团的;还有洗衣店、宠物美容店、修皮

鞋店、冰镇饮料摊子。无数小商贩在京城里开设各类小商用,经营各种小商品或提供生活小服务。《武林旧事》(宋末元初)周密A.传统农本观念遭到颠覆B.商业繁荣拓展城市空间C.城市发展促进社会流动D.城市商业经济魅力巨大

【答案】D【解析】【详解】城市商品经济的魅力,并不在于它制造了少数富商,而是因为城市商业可以吸纳数量更加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无数的就业机会,人们涌入城市,借助城市经济之力,能够轻而易举地成为一名小商贩,

得以养家糊口,D项正确;宋代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小商小贩比较活跃,但从材料无法得出“传统农本观念遭到颠覆”,排除A项;在宋代,封闭式的坊市制度打破使得商业区域扩展,“市”的空间拓展了,但仅根据材料得不出

“城”空间的扩大,排除B项;社会流动强调不同人群的空间范围或阶层地位发生明显变化,但材料只是提到了“小经纪”的日常经营情况,不能说明“社会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8.如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模式一下民族关

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C.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元朝和清朝符合模式三,两朝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D项正确

;两宋时期,少数民族和中原政权之间并非一直紧张,排除A项;北魏符合模式二,但是其并未统一全国,而且当时经济重心并未完成南移,排除B、C项。故选D项。9.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中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头戴“远游冠”,手拄铁杖,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

病书》。这些学术考察旅游活动A.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B.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C.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D.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李时珍、徐霞客和顾炎武等都通过亲身实践完成了著作,说明他们深受宋明理学中格物致知的

影响,A项正确;这些学术考察旅游活动反映的不是市民阶层的需求,排除B项;徐霞客和顾炎武的著作都不是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更不是文人的闲情逸致,排除CD项。故选A项。10.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

构示意图。这一变化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D.加速了小农经济结构变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是天下粮仓,但到了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出现了棉桑与粮食作物争地的情况,粮食不能自给,所需粮食由

湖广地区供应,于是促进了长江中下游之间跨区域粮食贸易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宋代到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而农业生产结构性变迁不一定引起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故排除A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由宋到

清南北漕运经济格局未曾改变,故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排除D项。故选B项。11.如图为1887年汉口海关一份报告的部分内容。该内容反映出近代中国()A.外国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B.农业经济商品化困难重重C.社会半殖民地化环境的影响D.

海关管理权被掠夺危害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洋行)买主以市场主人的安闲态度对待市场”“特别是经营上等茶的外商利润很大,而中国商人的损失极重”,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中国商品市场的控制权始终掌握在列强手中,使得

中国人在正常的商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C项正确;茶叶是中国本土农产品,排除A项;中国茶叶的出口买卖反映了战后中国逐步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经济商品化,排除B项;海关管理权被掠夺主要体现在外商在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

率上占据优势,而当时中国商人损失极重是因为整个国内市场的主导权掌握在列强手中,排除D项。故选C项。12.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

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类最初各文明体及文化“轴心时代”的出现都是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虽然各区域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文明体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是因为人类社会

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是地理气候、技术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影响所致,C项正确;地理气候只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起决定性的是技术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程度,排除A项;早期人类各文明独立发展,排除B项;D项说法因果颠倒,排除。

故选C项。【点睛】13.如表所示为欧洲黑死病肆虐期间,部分自治城市所颁布的相关条例规定。这些规定城市条例规定图尔奈(今属比利时)感染瘟疫死者要被立刻掘墓埋璀,“基坑要有1.8米深":葬礼从简,“哀悼者离开教堂后,不得在死

者家中聚集”皮斯托亚(今属“拒绝所有染病的人进人”,本城人也不得前住疫区,否则将遭受重的意大利)罚:性畜屠宰和售卖的地方不可有烂泥或粪便纽伯格(今属奥地利)(感染瘟疫而死的)尸体不得被埋葬在教堂墓地中,必须运到城外,放人“上帝之地”的公共墓地中A.反映出市

民抗疫的坚定决心B.凸显了教会的基层动员能力C.体现了政府中央集权的加强D.不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部分自治城市颁布的相关条例对瘟疫感染者的出行和埋葬做出严格限制,不惜违背中世纪的传统习俗,这体现了当时市民对抗击疫情的决心,A项正确

;这些条例是由城市的世俗政府颁布的,而不是由教会,不能凸显教会的作用,排除B项;这些条例是各城市根据自身状况制定和颁布的,无法体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早日阻断疫情并提升公共卫生水平,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排除

D项。故选A项。14.如图为英国漫画家伯纳德·帕特瑞吉于1934年5月30日创作的漫画《谁害怕大坏熊?》。漫画意在()A.揭露德国法西斯扩张的阴谋B.表达调整对苏联关系的意愿C.倡导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D.抹黑和丑化苏联的国际形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是一只好好熊......而远

处躲在树后的希特勒则一脸惴惴不安”可知,法西斯主义的扩张迫使英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动调整与苏联的关系,即通过谋求双方之间关系的缓和来遏制法西斯主义对西欧的威胁,B项正确;图片主要呈现的是英法与苏联之间关系缓和的倾向,但是英国整体上对德国依然实行绥靖政策,并未对法西斯主义

扩张采取有效措施,也并未揭露德国法西斯扩张的阴谋,排除A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针对所有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成立的,时间是在1941年,排除C项;“他是一只好好熊”说明英国对苏联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美化,排除D项。故选

B项。15.下图是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图。该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洲际物种交流频繁B.世界联系日益增强C.饮食文化相互融合D.自然环境状态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地图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的

整体,B项正确;ACD项不是本质,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16.下图为2005-2020年中国缴纳联合国会费分摊比例走势,中国所承担份额超越日本升至第二位。这可以实证()A.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B.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C.中国加快改革全球治理体系D.中国是全球发展的

主导者【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所承担份额不断上升,体现了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勇于承担国际责任,B项正确;材料可以实证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未体现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D项不

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讲究规划布局,东晋南朝建康城的营建基本模仿了魏晋洛阳城的都城形制,而北魏洛阳城的重建又学习、借鉴了建康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模仿与被模仿(1

)以上三幅图是根据哪些类型的史料绘制而成的?(2)历史地图示意图可以使人直观地了解空间因素和图中展示的社会因素的变化,从而认识和理解历史。观察三幅图,对“模仿与被模仿”作出阐释。【答案】(1)考古发掘、文献记载。(2)东晋南朝建康城与魏晋洛阳城整体布局形制基本一致,主要城门、宫门和宫殿名称

与布置,大都模仿魏晋洛阳城。这与当时北方战乱,北人南迁的社会背景有关。东晋、南朝偏安江南,都城建设承继洛阳,以示正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都城建设上继承洛阳城旧制,又学习建康城,体现对中原文化的重视和对皇权至上理念的继承。建康城与洛阳城的模仿与被模仿,反映了南北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

交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三幅图可知,三幅图是根据考古发掘、文献记载等绘制而成的。(2)根据材料中“北魏、西晋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和“东晋建康城及宫殿位置图”可知,

东晋南朝建康城与魏晋洛阳城的整体布局形制基本一致,主要城门、宫门和宫殿名称与布置,大都模仿魏晋洛阳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北方战乱,北人南迁的社会背景有的关。东晋、南朝偏安江南,都城建设承继洛阳,

以示正统。根据材料中“北魏、西晋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和“北魏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都城建设上继承洛阳城旧制,又学习建康城,体现对中原文化的重视和对皇权至上理念的继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建康城与洛阳城的模仿与被模仿,反映了南北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陈独秀孔子董仲舒毛泽东魏源朱嘉黄宗羲邓小平李鸿章老子梁启超胡适韩非子孟子严复王

阳明墨子顾炎武孙中山康有为从上表中,选取3~5个与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相关联的历史人物,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列出人物,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答案】示例一人物: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论题:儒家思想在继承中不断发展。阐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解决当时问题,孔子主张“

仁、礼”的学说,并开办私学,儒家思想至此产生。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并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体系,推动儒学发展的系统化、理论化进程。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上,融

合阴阳五行、道、法等学派思想,提出满足统治者需要的“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等思想,儒学由此被统治者确定为封建正统思想。但随着魏晋佛道的兴盛,儒学正统受到挑战,直到南宋,朱熹在结合佛道,以及北宋五子思想基础上,将儒学发展为足以抗衡佛老的完整思想体系,并且在明清两代被尊为儒学正统哲学。儒家

思想自产生开始,便在继承中不断吸收其他思想,取得了重大发展,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阐述)示例二人物:魏源,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论点:近代中国救亡图存逐渐深入【解析】【详解】根据题意要求,选取3~5个与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相关联的历史人物,自拟论题并进行

阐述。可选择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可拟定论题:儒家思想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产生、董仲舒新儒学、宋明理学等方面分析,如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解决当时问题,孔子主张“仁、礼”的学说,并开办私学,儒家思想至此产生。孟子在继承

孔子学说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并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体系,推动儒学发展的系统化、理论化进程。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上,融合阴阳五行、道、法等学派思想,提出满足统治者需要的“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等思想,儒学由此被统治者确定为封建正

统思想。但随着魏晋佛道的兴盛,儒学正统受到挑战,直到南宋,朱熹在结合佛道,以及北宋五子思想基础上,将儒学发展为足以抗衡佛老的完整思想体系,并且在明清两代被尊为儒学正统哲学。最后得出结论:儒家思想自产生开始,便在继承中不断吸收其他思想,取得了重大发展,

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可以选择魏源、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可拟定论题:近代中国救亡图存逐渐深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9324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