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综合能力训练(一) 含解析

DOC
  • 阅读 1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120.070 KB
  • 2024-12-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1届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综合能力训练(一)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届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综合能力训练(一)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届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综合能力训练(一)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1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1届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综合能力训练(一) 含解析.docx,共(5)页,120.070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8edc0393acedcbf433b0a65b2ae107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综合能力训练(一)(时间:60分钟满分:110分)综合能力训练第56页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法拉第最先提出电荷周围存在电场的观点B.伽利略用“月—地检验”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C.牛顿在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给出了引力常量D.将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演算)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发展了人类

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家是笛卡儿答案:A解析:最先提出电荷周围存在电场观点的是法拉第,故选项A正确;牛顿用“月—地检验”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故选项B错误;测量引力常量的是卡文迪许,故选项C错误;将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演算)和谐地结合起来

,从而发展了人类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家是伽利略,故选项D错误。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β射线与γ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但β射线的穿透本领远比γ射线弱B.玻尔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其理论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特征

C.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时氢原子的能量减少D.92238U衰变成82206Pb要经过6次β衰变和8次α衰变答案:A3.如图所示,内壁光滑质量为m的管形圆轨道,竖直放置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恰好处在两固定

光滑挡板M、N之间,圆轨道半径为R。质量为m的小球能在管内运动,小球可视为质点,管的内径忽略不计。当小球运动到轨道最高点时,圆轨道对地面的压力刚好为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圆轨道对地面的最大压力大小为8mgB.圆轨道对挡板M、N的压力总为

零C.小球运动的最小速度为√𝑔𝑅D.小球离挡板N最近时,圆轨道对挡板N的压力大小为5mg答案:A解析:当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圆轨道对地面的压力为零,可知小球对圆轨道的弹力大小等于圆轨道的重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FN1=m𝑣12𝑅,FN1=mg,解得在最高点的速度v1=√2�

�𝑅,小球运动到轨道最低点,根据动能定理得,mg·2R=12𝑚𝑣22−12𝑚𝑣1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N2-mg=m𝑣22𝑅,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联立解得小球对轨道的最大压力FN2'=7

mg,则圆轨道对地面的最大压力为8mg,故A正确。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最小,v1=√2𝑔𝑅,C错误。在小球运动到离挡板N最近时,小球需要向左的向心力,由挡板N的弹力提供,所以小球对挡板M、N的压力不为

零,故B错误。根据动能定理得,mgR=12𝑚𝑣32−12𝑚𝑣1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N3=m𝑣32𝑅,联立解得FN3=4mg,则圆轨道对挡板N的压力为4mg,故D错误。选A。4.星球上的物

体脱离星球引力所需的最小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v2与第一宇宙速度v1的关系是v2=√2v1。已知某星球的半径为r,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的16,不计其他星球的影响,则该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为()A.√𝑔𝑟B.√16𝑔𝑟C.√

13𝑔𝑟D.13gr答案:C解析:根据m𝑔6=𝑚𝑣12𝑟,在该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v1=√𝑔𝑟6,因此第二宇宙速度v2=√2v1=√13𝑔𝑟,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B、D错误。5.(2019·黑龙江双鸭山模拟)如图所示,A为水平放置的胶木圆盘,在其侧面均匀分

布着负电荷,在A的正上方用绝缘丝线悬挂一个金属圆环B,B的环面水平且与圆盘面平行,B的轴线与A的轴线OO'重合。现使A由静止开始绕其轴线OO'按箭头所指方向加速转动,则()A.B的环面有扩张的趋势,丝线受到的拉力增大B.B的环面有收缩的趋势,丝线受

到的拉力减小C.B的环面有扩张的趋势,丝线受到的拉力减小D.B的环面有收缩的趋势,丝线受到的拉力增大答案:B解析:使胶木盘A由静止开始绕其轴线OO'按箭头所指方向加速转动,形成环形电流,环形电流的大小增大,穿过金属环B的磁通量向下,且增大,根据楞次定律可判断,金属环B的环

面有收缩的趋势,且有向上的运动趋势,丝线受到的拉力减小,选项B正确,选项A、C、D错误。6.如图所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区域内存在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直角边bc的长度为l。三个相同的带正电粒子从b点沿bc

方向分别以速率v1、v2、v3射入磁场,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分别为t1、t2、t3,且t1∶t2∶t3=3∶3∶2。不计粒子的重力及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粒子的速率关系一定是v1=v2<v3B.粒子的速率可能是v2<v1<v3C.粒子的比荷𝑞𝑚=π𝐵𝑡2D.粒子的比

荷𝑞𝑚=√3𝑣32𝐵𝑙答案:BD解析:根据题设条件,三个相同的带电粒子从b点沿bc方向以不同速度进入三角形磁场区域,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qvB=m𝑣2𝑟,解得r=𝑚𝑣𝑞𝐵,粒子轨道半径与速度成正比,又因为三个粒子在磁场中运动

的时间之比为t1∶t2∶t3=3∶3∶2,显然它们在磁场中的偏转角度之比为3∶3∶2。即粒子1、2打在ab上,而粒子3打在ac上,轨迹如图所示。粒子1、2打在ab上,而粒子3打在ac上,粒子3的速度比1、2的速度

大,无法确定粒子1、2的速度关系,1、2两粒子的速度既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故A错误,B正确;对速度为v2的粒子,其偏转角度为90°,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t2=14T=14×2π𝑚𝑞𝐵,则𝑞𝑚=π2𝐵𝑡2,故C错误;对速度为v3的粒子偏转60°,运动轨迹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知

r3sin60°=l,解得r3=2√3𝑙3,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qv3B=m𝑣32𝑟3,解得𝑞𝑚=𝑣3𝐵𝑟3=√3𝑣32𝐵𝑙,故D正确。7.如图所示,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一质量为m、套在粗糙竖直

固定杆A处的圆环相连,弹簧水平且处于原长。圆环从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处的速度最大,到达C处的速度为零,AC=h。圆环在C处获得一竖直向上的速度v,恰好能回到A。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重力加速度为g。则圆环()A.下滑过程中,加速度一直减小

B.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14mv2C.在C处,弹簧的弹性势能为14mv2-mghD.上滑经过B的速度大于下滑经过B的速度答案:BD解析:下滑过程中,圆环先加速然后减速,其加速度开始时竖直向下(大小逐渐减小),然后改为竖直向上(

其大小逐渐增大),选项A错误;设下滑过程克服摩擦力做功为Wf,则上滑过程克服摩擦力做功也为Wf,对下滑过程由动能定理有mgh-Wf-W弹=0,对上滑过程由动能定理有W弹-mgh-Wf=0-12mv2,联立以上两式得Wf=14mv2,E

弹C=W弹=mgh-14mv2,可知选项B正确,C错误;设环下滑时经过B点时速度为v1,对环由A至B的过程有mghAB-Wf'-W弹'=12𝑚𝑣12-0,设环上滑时经过B点时速度为v2,对环由B至A的过程有-Wf'-mghAB+W

弹'=0-12𝑚𝑣22,比较以上两式易知v2>v1,选项D正确。8.如图所示,把A、B两个相同的导电小球分别用长为0.10m的绝缘细线悬挂于OA和OB两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A球接触,棒移开后将悬点OB移到OA点固定。两球接触后分开,平衡时距离为0.12m。已测得每个小球质量是8.

0×10-4kg,带电小球可视为点电荷,重力加速度g取10m/s2,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则()A.两球所带电荷量相等B.A球所受的静电力为1.0×10-2NC.B球所带的电荷量为4√6×10-8CD.A、B两球连线中点处的电场强度为0答案:ACD解析:根据电荷量均

分原理知,两小球电荷量相同,A选项正确;两小球接触后再分开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8675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