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大战中的插曲》(练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共(15)页,31.761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5fe7c0ce567b85a04b0bfc29caa819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单元第2.2课大战中的插曲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聂荣臻曾外孙王佳口述的《我的老爷爷——聂荣臻》,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开国元勋,聂荣臻的人生故事许多都早已为人熟知,但是,这本书运用的大量素材是只有当事人才了解的,许多还是第一次见诸文字。书中特别了聂荣臻如何支持
科研工作之事。1958年冬,大雪,加上三年困难时期已经开始,从事国防科研的技术人员有不少被冻伤,聂荣臻派人给2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挨个儿看手。此外,聂荣臻还向周恩来倡议,“向各大军区、海空军募点捐”,为一线科研人员弄到了猪肉、黄豆、海带、鱼、豆油等。当时聂
荣臻还宣布,“全部分给专家和技术人员,领导、行政人员一律不分”“我们领导要是吃了一两,就开除我们的党籍”。这是一本少儿读物,因此这本书的叙事口吻完全是一个孩子的口吻,形式也是讲故事的形式。为方便孩子们阅读和理解,(),让小读者在充满历史画卷的故事情景中,带着的求
知欲快乐阅读和感知。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我的老爷爷——聂荣臻”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这简直就是颠倒黑白——说得不客气一点——无耻之尤!B.“最近人人喜欢听这首歌,只有你不喜欢,——听说了吗?隔壁班的班主任下海经商去了!”陈骏小声说道。C.我
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D.“营长他连中三发子弹,他牺——”小战士还没说完就大哭起来。2.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内幕披露沸沸扬扬浓重B.内
幕揭露纷纷扬扬强烈C.细节揭露沸沸扬扬浓重D.细节披露纷纷扬扬强烈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基础篇A.作者精心设计的每一章节的故事,以及独具匠心设计的与之相关的“小链接”B.
作者独具匠心地在每一章节的故事中,精心设计了与之相关的“小链接”C.作者精心设计的与之相关的“小链接”,被其独具匠心地体现于每一章节的故事中D.作者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小链接”,并将其放入与之相关的每一章节的故事中【答案】1.C2.D
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把握标点符号的常见用法以及常见误区,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我的老爷爷——聂荣臻’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题干“我的爷爷——聂荣臻”中破折号是标示注释内
容或补充说明;C项,“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中的破折号也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A项,“颠倒黑白——说得不客气一点——无耻之尤”中破折号标示插入语;B项,“只有你不喜欢,——听说了吗”中破折号标示话题的转换;D项,“营长他连中三发子弹,他牺—
—”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故选C。2.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内幕,外界不知道的内部情况(多指不好的);细节,细小的环节或情节
。文段指书中所运用的大量素材是只有当事人才了解的细小的情节,应用“细节”。第二处,揭露,使隐蔽的事物显露;披露,发表,公布,表露。语段说的是书中公布了聂荣臻支持科研工作的事情,应用“披露”。第三处,纷纷扬扬,(雪、花、叶等)
飘洒得多而杂乱;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语段中用于形容大雪,应用“纷纷扬扬”。第四处,强烈,极强的,力量很大的,鲜明的,程度很高的,强硬激烈;浓重:(烟雾、气味、色彩,等)很浓很重。语境用于修饰“求知欲”,应用“强烈”。故选D。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
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从前文“为方便……”可知,所填语句的主语为人,故排除
A、C项,因为这两项的主语分别为“故事”“小链接”;从语境来看,括号中的句子应是“为方便孩子们阅读和理解”的举措,这个举措就是设置“小链接”,比较B、D两项,B项更突出“小链接”,同时B项比D项表述更
加简洁、顺畅。故选B。二、(云南省昭通市市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四)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
蒙尘,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饱受侵略战争的。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团结并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
此中华民族、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再也没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维护苦难历史、铭记来之不易的和平的理念,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屈辱史、血泪史得出的深刻结论。亲历过战争的苦痛,更深知和平的宝贵,更要对任何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保持高度
警惕和坚决反对。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蹂躏视死如归任人宰割横行无忌B.糟蹋百折不挠人为刀俎横行无忌C.蹂躏百折不挠任人宰割横行肆虐D.糟蹋视死如归人为刀俎横行肆虐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
,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文雅得和闺女一般。B.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C.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
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4.C5.D6.铭记苦难历史、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
屈辱史、血泪史中得出的深刻结论。【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糟蹋:浪费或随意损坏;侮辱。蹂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凌辱。语境指中国人民受侵略战争的欺凌,应用“蹂躏”;第二空,百折不挠: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视死如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
形容不怕牺牲生命。语境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意志坚定,不怕挫折,创立了新中国,应用“百折不挠”;第三空,任人宰割:听凭别人宰杀与欺辱,没有反抗能力。人为刀俎: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语境指人们饱受欺凌,没有反抗能力,应用“任人宰割”;第四空,横行肆虐:随心
所欲地为非作歹。横行无忌:胡作非为,毫无顾忌。语境所指对象为“侵略者”,应用“横行肆虐”。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文中引号表示直接引用。A
.表示特殊含义,“天下最难走的路”不是一般意义的路,而是两万五千里长征之路。B.表示讽刺、否定,表明“秩序”不合理,“文明”是自我标榜,其实一点也不文明,用的是反语。C.表示强调,“之”字表明火把排成的形状。D.表示直接引
用,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共有两类错误:一是搭配不当,“维护”与“历史”、“铭记”与“理念”动宾搭配不当,应为“铭记苦难历史,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理念”与“结论”主宾搭配不当,删掉“
的理念”;二是成分残缺,“从近代以来屈辱史、血泪史”介词残缺,应改为“从……中”。三、语言表达7.请根据以下信息,以实验中学校团委的名义给各年级拟写一则通知。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格式正确。(可对文字进行适当删改)①为“纪念
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学校团委拟举行演讲比赛。②本次比赛由学校团委举办,请各年级组织师生观看比赛。③演讲比赛的地点为学术报告厅。④本次演讲比赛的主题是“牢记国恨,振兴中华”。⑤比赛时间为2020年8月15日晚7点,通知发布时间为2020年7月15日。【答案
】各年级:学校团委将于2020年8月15日晚7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以“牢记国恨,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演讲比赛,届时请组织师生观看比赛。实验中学校团委2020年7月15日【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拟写通知的能
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要求“根据以下信息,以实验中学校团委的名义给各年级拟写一则通知”,所以要先回顾“通知”的格式,再浏览所给的材料,最后按照“通知”的格式来写即可。“通知”一般包括标题、通知对象
、正文、署名、时间。本题从题干来看,通知对象是“各年级”,正文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比赛的时间、比赛的地点、比赛的项目、比赛的主题以及要求,即“学校团委将于2020年8月15日晚7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以“牢记国恨,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纪念抗日战争胜
利75周年’演讲比赛,届时请组织师生观看比赛”,署名应该是“实验中学校团委”,而时间为2020年7月15日。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
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为《美穗子姐妹,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们》的文章,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_____________①,美穗子决定:②__________!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
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记录美穗子面谢救命恩人这一历史时刻的。1980年,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将流芳千古的佳话,③__________。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就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答案】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
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材料,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关注横线前后句,结合句式和句意进行拟写。第①处,从“立刻吸引
”“当然也”和后面的“美穗子”可以判定,此处所填语句的基本内容是“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第②处,根据后面“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记录美穗子面谢救命恩人这一历史时刻的”“将军救孤女”等内容可以判定美穗子的决定应该是当面感谢聂荣臻元帅。第③处,从前
文的“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和后文的“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之类的内容。一、(2021·山东济宁·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
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亦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
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扶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
,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提升
篇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
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专此即颂安好聂荣臻八月二十二日(摘编自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材料二:本世纪以来,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卡特里娜飓风
以及新冠肺炎等灾害接踵而至,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全球共有16亿人死于灾害。破坏性的灾难,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也会挑战乃至根除相关主体的联结关系,对人们情感造成开放性的创口。而这种形势下的相互帮助,则有助于产生新的情感联结,将处于同一环境
中的人联系在一起,重塑信任与认同,乃至形成新的情感共同体。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学者迈克尔·格兰茨首次提出了“灾难外交”这一概念。“灾难外交”就是一国以救灾为契机,同其他国家,特别是受灾国家共同应对灾难挑战,围绕灾难的预防、救援和重建开展一系
列外交活动,从而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己有对“灾难外交”的认识仍局限于传统的创造性介入外交分析框架之中,强调“灾难外交”通过发挥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来促进国家间关系升级。然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感因素对“灾难外交”的实践效果有着重
要的影响,如喜爱、信任等积极情感可以使援助国免受受援国对其动机的怀疑,而担忧、恐惧等负面情感可能使受援国拒绝接受援助或只接受援助但不改变对援助国的刻板印象和态度,从而使灾难外交难以达到改善国家间关系的目的。从心理层面上看,灾难外交是一种情感交流的实践,当受灾者和援助者寻求一种方式
来表达其经历或感受时,灾难外交通过向双方传达对方的情感来吸引两国民众形成情感联系——援助者可以借此表达同情与友谊,受灾者则从中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孤立的个人情感由此被嵌入到更大的集体之中,这个集体有着对灾难
共同的情感理解。近年来我国的灾难外交实践,也证实了灾难外交培育共同情感的作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我国作为受灾国收到多国帮助,我国在疫情好转后又主动向他国伸出援手,在相互的援助与协作中增进了国家间的互信、巩固了国际团结,促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化。疫情前期,日本官方和民
间慷慨地向我国捐赠了口罩等医疗物资,我国的社交媒体、人民和政府也积极主动回馈着这份善意。外媒评论称,中日两国民间和政府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相互支援“缓和了中日几代人的敌意”。当然,灾难外交要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基础。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一点可以从美国民主党在“9·11”事件后针对中东受
众的一项旨在促进民主价值观的重要倡议的失败中得到证明——仅展示了美国的观点,缺少同中东国家经历与情感的相互承认。遵从受援国情感表达的规则也不是可有可无。不同国家在情感交流的方式上存在差异,例如,日本文化对公开展示震惊和恐怖的表情有规定,而美国文化则没有。规则表
达了某种社会确定的规范或习俗对情感信息交流方式的期望,包括语言、强度等,在跨文化环境中,违反特定文化的情感表达规则就会导致沟通障碍和敌意,不利于人类的共同情感建设。(摘编自韦红、马赟菲《论灾难外交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情感建设》)9.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阀造
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亲、老人失去儿女,此弱女成孤仅是其中一例。B.聂荣臻元帅的信,蕴含着平等、和平、人道、友爱的思想,胸怀宽广,境界高远。C.“灾难外交”理念的提出,为国家救灾提供契机,也将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D.彼此尊重、相互认同是灾难外交援助的重要基础
,舍此,往往会失却灾难外交的意义。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日阀发动了侵华战争,但两国士兵、人民不宜交恶,应携手反战,赢得自由和幸福。B.破坏性的灾难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它即能为重建“情感共同体”提供契机。C.在灾难外交中,相较于传统手段,发挥情感因素的影响来
升级国家间关系更为重要。D.中日如能在外交实践中相互支援,就能培育共同情感,消除中日几代人之间的敌意。1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在灾难外交中重塑人类情感共同体”观点的一项是()A.“糟糕的埃博拉危机提供了认识我们真正的朋友的机会,而中国则是利比里亚真正的朋友之一。”
B.新冠疫情燃起,中国把多国联结在一起,善意在各国民众之间传递,显示了民族间的情感力量。C.在形成共同情感的路径中,人们通过互动传递情感,并共同理解灾害中的情感,从而使情感聚合。D.情感可以在媒体上自由地表达和传递,即使远
在天涯的人们坐在家中也可以感受到异国“遥远的情感”。12.聂荣臻将日本人分为“日阀”和“日本士兵及人民”两部分进行阐述,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13.结合文本,就“灾难外交培育共同情感”,请整合出几点合理化建议。【答案】9.C10
.A11.D12.①既能鲜明地谴责日本人的侵略行径,又利于团结日本人中的人道和正义力量去抵制战争。②先分点阐述,文末总结,明确立场,并发出警告,行文思路更清晰。13.①利用机会,主动伸出援手,增加人道主义输出,强化情感联系。②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
观和情感基础。③遵从受援国情感表达的规则。【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为国家救灾提供契机”理解错误。文中是以救灾为契机而进行外交活动,即救灾为外交活动提供契机,促成灾难外交,而不是为国家救灾提供契机。故选C。10.本题考查学
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有好的一面”理解错误,能提供契机并非是“好处”,只是一个机会,利用好才会带来好处。C.于文无据,依据原文“己有对‘灾难外交’的认识仍局限于传统的创造性介入外交分析框架之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感因素对‘灾难外交’的实践效
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不是“更为”重要的影响。D.“就能”错误,依据原文“中日两国民间和政府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相互支援‘缓和了中日几代人的敌意’”可知,选项推论中的“就能……消除”充分条件推理误用,绝
对了。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该项内容是说媒体带来的情感表达形式的变化,与“灾难、重塑、情感共同体”没有必然关系。所以不能体现“在灾难外交中重塑人类情感共同体”这一观
点。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从内容上来分析:依据文章“日阀横暴”“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不图日阀专政”以及“”“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等内容可知,作者这样分,既能鲜
明地谴责日阀的侵略行径,又有利于团结日本人中的人道和正义力量去反对战争、抵制战争。其次,从结构上来分析:文章先分说“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以及“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最后总结“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提出希望,明确立场,发出警告,这使得文章思路清晰。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
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依据文中“‘灾难外交’就是一国以救灾为契机,同其他国家,特别是受灾国家共同应对灾难挑战,围绕灾难的预防、救援和重建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从而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从心理层面上看,灾难外交是一种情感交流的实践,……这个集体有着对灾难共同的情感理解”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我国作为受灾国收到多国帮助,我国在疫情好转后又主动向他国伸出援手”可知,要利用机会主动伸出援手,进而强化情感关系。其次,依据“灾难外交要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基础。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可知,要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基础。最后,依据“遵从受援
国情感表达的规则也不是可有可无。不同国家在情感交流的方式上存在差异”可知,要遵从受援国的情感表达规则。二、(2021·广东实验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内瓦湖畔的插曲[奥地利]茨威格191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一个渔夫把船向日内瓦湖畔的岸边划来。他在湖面上发现了奇怪的东
西,一只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上,有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渔夫惊骇地把这个精疲力竭的人拖到自己的船上,随后他试着同这个畏怯的男人攀谈,却一句也听不懂。这个男人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髭,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露西亚。
”小舟离岸越来越近,这个词说得越来越热烈。终于靠了岸,无论人们问什么问题,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露西亚?露西亚?”这条被捕捞上来的“人鱼”被安置在就近的旅馆里。在单调的日子里,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女
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一个女人带给他糖果,可是他像个猴子似的多疑,动也不动。一个男人给他照相。所有的人都谈论他,高兴地在他周围七嘴八舌说个不停。终于,有一个能说多种语言的饭店老板来到他身边,轮换用德语、意大利语、英语、俄语问话。一听到俄语,这个惶恐不安的
人就抽搐了一下,善良的面孔上堆起宽厚的笑容。他直率地谈起了他的全部经历——他叫鲍里斯,是一个农奴,与妻子及三个孩子住在离大湖有五十俄里的地方。有一天,他同成千上万的士兵被塞进军车,走了好远好远。随后又被装上船,船走了更长时间,最后在一个地方登陆。
他又被塞进军车,然后向一个山丘冲了上去,随后他腿上中了一弹,随后就被送到医院。伤还没有好,他就问护士俄国在什么地方,护士把方向指给他。他通过太阳和星星的位置大体确定了方向,就偷偷地溜了出来,夜间走路,白天躲在干草
堆里逃避巡逻兵。走了十天,他来到了湖边,又从一家农舍里偷了两根木梁,用一条木板做桨,划到湖中间。也就在那里,那个渔夫发现了他……故事说完,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明天他就可以到家。还没等翻译完,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引起了哄堂
大笑。他蜷缩在旅馆的桌旁。村里的孩子们不时地从窗外窥视,大声笑着,朝他喊叫。周围的人都在高谈阔论,可他一个字也不懂。他的双手哆嗦起来,几乎无法用勺子舀汤。蓦地,两行泪水顺颊滚下,沉重地落在桌上。他一直这样坐着。没有一个人注意到,
他在朦胧中突然立起身来,像只野兽似的闷闷地向饭店走去。忙碌的老板来到他面前,用俄语向他打招呼。他那阴沉沉的脸上又泛起少许的光泽。“请您原谅,”这个逃亡者讷讷地说,“我想知道……我是不是可以回家。”“当然可以,鲍里斯,你可以
回家。”被问者微笑着回答说。“明天行吗?”笑容从老板的脸上消逝了。“不行,鲍里斯,现在还不行。得战争结束才可以呐。”“什么时候战争结束?”“天知道,我们这些人是不知道的。”“我不能早点走?我身强力壮,我不会累
的。”“你没法走的,鲍里斯。这中间还有国境。”“国境?”他呆钝地望着。这个词他太陌生了。随后他固执地说:“我会游过去的。”老板几乎要笑起来,但又感到有些难过。他和蔼地解释说:“不行,鲍里斯。国境,就是另一个国家。他们不
会让你过去的。”“那我该怎么办,先生?我总不能待在这里呵!这里的人不懂得我,我也不懂得他们。”“你可以学会的,鲍里斯。”“不,先生,我学不会,”俄国人垂下了头,“先生,我要回家,我要回到我老婆孩子跟前去呀!我现在再不是个大兵了!”“他们还会要你当兵的,鲍里斯。”“是沙皇
?”他由于敬畏而浑身颤抖。“没有沙皇了,鲍里斯。人们把他推翻了。”他俩站在那里,面面相觑。鲍里斯转动手上的帽子。“那他们为什么把我从家里弄出来?他们说,我得保卫俄国,保卫沙皇。可是你刚才说,他们把沙皇……
您刚才怎么说的?”“推翻了。”“推翻了,”他似懂非懂地重复了这个词。俄国人把头垂得越来越低,突然间他闷声闷气地说:“谢谢您,先生。”随后转身走开了。他慢步顺路而下。老板长时间地望着他的背影,深深地叹了口气,回到自己
的饭店去。事也凑巧,翌日清晨,还是那个渔夫,找到了一具溺死者的赤裸裸的尸体。死者生前一丝不苟地把送给他的裤子、帽子和外套摆在岸边,然后走进水里。由于不清楚这个陌生人的全名,人们只在他的坟墓上竖了一个简陋的无字碑。这是那许许多多小型无字碑中
的一个,它象征着无名者的命运。现在整个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插满了这样的无字碑。[注]露西亚:俄语的音译,意为俄罗斯。(高中甫译,有删改)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赤
身裸体”“精疲力竭”等细节,都暗示了鲍里斯的回乡之旅十分艰辛。B.鲍里斯的到来引发了村民的关注。女人带给他糖果,男人给他照相,所有的人都在谈论他,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C.鲍里斯反复念叨着“露西亚”,在与饭店老板对话时又反复提到回家,可见
他回归故乡、与亲人团聚的愿望非常迫切。D.饭店老板耐心地倾听鲍里斯,在鲍里斯失望离开时,他“深深地叹一口气”,表明他对鲍里斯十分同情却又爱莫能助。1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插叙鲍里斯被征从军的经历,以多个被动句表现人物身不由己的状态,以沉重缓慢的叙事节
奏传达出惶恐不安的情绪。B.小说后半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既呈现了鲍里斯从希望到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也为鲍里斯的最后选择做了铺垫。C.鲍里斯最后将村民送给他的衣服整齐摆放在岸边,选择赤裸地离开,这一情节与开头呼应,也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加浓厚。D.小说标题“日内瓦
湖畔的插曲”,意味着鲍里斯的不幸遭遇对于日内瓦湖畔的村民而言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发人深省。16.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鲍里斯的心理?请举例分析。17.小说最后一段中的“无字碑”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4.B15.A16.①神态描
写。如“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髭,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写出了鲍里斯遇到渔夫后的喜悦;“说得越来越热烈”表现出鲍里斯以为回到祖国的激动。②动作描写,如“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表现出鲍里斯急于回到祖国的迫切;“他蜷缩在旅馆的桌旁”“他的双手哆
嗦起来”表现了鲍里斯发现自己并没有回到祖国的悲伤和孤独。③语言描写,“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表现出鲍里斯急于回家的心理。17.①“无字碑”指的是鲍里斯坟墓上竖的一块没有字的碑。②“无字碑”是当时欧洲许多无名军人悲惨命运的象征
。③“无字碑”是作者对战争的谴责与控诉,对普通民众在战争中背井离乡、悲苦死去的同情与悲悯。【解析】【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说法错误。原文中说“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女人和男人都来这
里参观这个野人”“还没等翻译完,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村里的孩子们不时地从窗外窥视,大声笑着,朝他喊叫”,可见人们对鲍里斯的到来感到新奇、有趣,将他当作“令人开心的插曲”来逗乐、取笑。因此,并没有
“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A.“沉重缓慢的叙事节奏”说法错误。插叙鲍里斯被征从军的经历的一段,多用短句,如“他叫鲍里斯”“随后又被装上船”“他又被塞进军车”等,节
奏短促鲜明;又用了三个“随后”、两个“又”、一个“然后”联结鲍里斯被征从军路上不同的经历,这一段的叙事节奏鲜明快速,简略交代情节,淡化了被征从军路上的痛苦,因此也不显得沉重。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多处描写了鲍里斯的神态,“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髭,脸上泛起孩子似的
笑容”写出了鲍里斯遇到渔夫后的喜悦;“说得越来越热烈”表现出鲍里斯以为回到祖国的激动;“这个惶恐不安的人就抽搐了一下,善良的面孔上堆起宽厚的笑容”表现出鲍里斯终于听到俄语、能够和人沟通交流时的欢乐;“蓦地,两行泪水顺颊滚下,沉重地落在桌上”写出鲍里斯发现自己并没有回到祖国、也
听不懂周围的语言时的孤独和悲伤;“他那阴沉沉的脸上又泛起少许的光泽”表现出鲍里斯看到老板时,为自己能从老板那里打听消息的高兴。文章多处描写了鲍里斯的动作,“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表现出鲍里斯急于回到祖国的迫切;“他蜷缩在旅馆的桌旁”“他的双手哆嗦起来”表现了鲍里
斯发现自己并没有回到祖国的悲伤和孤独;“他在朦胧中突然立起身来,像只野兽似的闷闷地向饭店走去”表现了鲍里斯准备要弄清自己处境的决心;“垂下了头”“浑身颤抖”“鲍里斯转动手上的帽子”表现出鲍里斯对渺无希望的未来的失望与悲
哀、对回家的渴望;“把头垂得越来越低”“慢步顺路而下”表现出鲍里斯对现实和命运的绝望心理。文章还多处描写了鲍里斯的语言,“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表现出鲍里斯急于回家的心理;“讷讷地说”表现出鲍里斯同老板交谈时的羞涩和不安;“固执地说”表现出鲍
里斯回家的决心和对自己能跨越国境的自信;“重复了这个词”表现出鲍里斯作为一名普通农奴对政治、战争的不解;“突然间他闷声闷气地说”表现了鲍里斯明白自己处境后的绝望之情。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从浅层意义上看,“无字碑
”指的是鲍里斯死后,人们因“不清楚这个陌生人的全名”,在他的坟墓上竖的一块没有字的碑。从深层意义上看,“无字碑”并不是鲍里斯所独有,鲍里斯的“无字碑”只是“许许多多小型无字碑中的一个”,可见,在战争时期,像鲍里斯这样被征军后又冒
险逃亡、却终究无法回到祖国而凄凉地死在异乡的无名军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遍布整个欧洲,流落异乡,死后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永远无法再与亲人团聚。“现在整个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插满了这样的无字碑”,因此,“无字碑”是当时欧洲许多无名军人悲惨命运的象征。“无字碑”
虽小,却遍布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插满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是灭顶之灾,像鲍里斯这样的普通农奴被征军,“同成千上万的士兵被塞进军车”,连战争的地点和目的都懵然不知就被送上战场,又私自逃跑,迫切地想回到家乡,最后流落异乡,孤独地死去,连姓名都不曾为人所知。“无字碑”是作者对
战争的谴责与控诉,对普通民众在战争中背井离乡、悲苦死去的同情与悲悯,是作者为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的悲愤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