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 历史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832.496 KB
  • 2024-11-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 历史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 历史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 历史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 历史含解析.docx,共(13)页,832.49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933c2435fdb719fef18f253c6be6e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历史一、选择题1.“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说明A.传统中蕴含着治世良方

B.国家治理处于转型时期C.宋朝积贫积弱急需改革D.儒学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守株待兔的典故,当时各家学派纷纷发表治国理念,这说明国家处于转型时期,B项正确;材料是法家思想,主张变法

革新,不是从传统中去寻求,排除A项;材料跟宋朝无关,排除C项;材料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2.《择吏》诗云:“一从择吏靠私人,便有名门万石君。……哪处没存宫暗宠,谁家不借祖余熏。”从这首诗反映的情况可以推知A.贵族世袭政治加剧了诸侯割据B.地方推荐人才使官员道德水平低下C.阶层固化倒逼考

试选官的推行D.才学成为当时官员选拔的唯一标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诗句讲的是九品中正制选官被门阀士族所垄断,由于九品中正制导致了阶层固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所以使得后世统治者吸取教训,推行了科举制,C项正确;A项是分封制下的贵族

政治、B项是察举制、D项是科举制,均不符合材料,排除。故选C项。3.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后来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以便于官吏使用,规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表明A.法家思想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B

.三教并行使儒学地位受到了冲击C.统治者注重灵活运用治国理念D.民本思想成为立法的根本出发点【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唐朝皇帝重视法律的编订以维护统治,同时立法的原则体现出来灵活处理、礼法并用的原则,C

项正确;法家思想不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A项;三教是指儒道释三教,与法-2-家无关,排除B项;立法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4.宋代绘画风格多样,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图是名画《独钓寒江图》的全图与局部。这说明A.文人画

凸显写实主义风格B.理学推动绘画创作的发展C.作者旨在刻画贫民的疾苦D.宋代绘画出现世俗化倾向【答案】B【解析】【详解】宋代绘画既重视意境,又注重细节,这一方面是受理学追求天理的影响,也是格物致知讲求对事物的细致观察的结果,B项正确;文人画突出的是对意境的追求,而非写实,排除A

项;关心底层人民生活并非绘画的主旨,排除C项;世俗化倾向在风俗画中体现较明显,不是文人画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5.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②商品经

济迅速发展③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④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明清时期的白银货币化,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大,同时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推动,①②④符合

题意,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没有放松重农抑商政策,排除③,排除ACD项。故选B项。6.清朝户籍管理制度相对松弛,到康熙年间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名存实亡。这一做法A.符合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B.加剧清朝财政收入困难-3-C.顺应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D.导致清朝

基层治理混乱【答案】A【解析】【详解】摊丁入亩使得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A项正确;摊丁入亩虽然取消人丁税,但是将税收摊到地税征收,并未导致财政困难,排除B项;清朝没有进入民主政治,排除C项;清朝基层治理体系混乱不符

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7.1900年,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以“卫生”为名的著述-丁福保的《卫生学问答》问世,在介绍西方的卫生制度的同时,还探讨了卫生与国家建设、民族危亡的关系等。这反映了A.救亡图存备受国人关注B.卫生观念在中国广泛传播C.卫生事业成为政府职能D.向西方学习开始

深入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卫生学问答》探讨了卫生与国家建设、民族危亡的关系,问世的时间是1900年,体现的是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因此国家危亡的课题备受国人关注,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广泛,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职能,排除C项;D项“开始”错误,排除

。故选A项。8.1925年,中国的工业生产短时高涨,如申新各厂1925年的纱产量比1922年增加20.7%,布产量则增大1.7倍;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25年的销售额比上一年增长了1125万元,甚至使英美烟草公司遭受了巨大的打

击。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一战后列强放松经济侵略B.民众抵制洋货运动的高涨C.北洋政府推行鼓励工商业发展政策D.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5年中国工业短时高涨,主要原因跟1925年

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就是五卅运动,中国民众掀起大规模的抵制洋货的运动,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排除A项;C项并非最主要的原因;国民革命军1925年创立,1926年开始北伐,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9.1943年11月在延安出版的

《解放日报》刊载文章,表达了对开罗会议的高度重视,强调了“中国及其他殖民地的解放和民主”,主张坚决反对“独霸世界之谬说”“列强共管之妄论”和“计划瓜分殖民地”等帝国主义思想。这体现了-4-A.中国国际地位和影

响力提升B.国民党抵制日本侵略的决心C.共产党参与战后世界重建的愿望D.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具有霸权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延安……《解放日报》”,这属于共产党机关报,“开罗会议……其他殖民地的解放

”,“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思想”体现了共产党积极参与战后世界重建的愿望,C项正确;题意主要是体现了共产党的主张,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10.1951年1月,重庆市军管会宣布管制在渝美商财产。随后,重庆市采取接管、征用或其他方式,陆续将在渝的外国大使馆、领事

馆、企业、银行、教会医院和公私房地产收归国有。这一做法旨在A.维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B.推动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C.落实“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1年,重庆军管会宣布管制在渝美商财产,结合所学

,背景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美国加强对华的封锁,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中国也采取了回击的措施,故重庆市有此做法,A项正确;B项土地改革与材料无关;材料中没体现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排除C项;收归国有是属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

条件,但不是重庆市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1.早期罗马法规定,所有交易都以家族作为交易对象,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十二铜表法》颁布以后,罗马逐步承认平民是权利义务的主体,家长的

男性子孙开始普遍享有公民权和财产权。这一变化A.适应罗马发展的需要B.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C.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D.彰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

探讨家族与个人在法律规定中权利的变化,没有体现法律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5-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在公元前449年颁布,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C项;只提到男性子孙,不能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12.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相信,存在着牛顿所证实的控制物质世

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都受到理性的检验。据此可知,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理性A.根源于经典力学体系B.成为压抑个性的新权威

C.融合自然与社会法则D.揭示出社会发展的规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和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用理性主义评判一切,忽视了人、制度、传统的特殊个性,使理性成为新的束缚思想自由

的权威,B项正确;启蒙运动根源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只是受到牛顿力学的启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启蒙思想家将理性应用于社会,而非社会发展一定按照理性,排除D项。故选B项。13.在17世纪的英国,牛顿

所代表的科学精神与上帝所代表的宗教信仰之间形成了一种协调的互补关系,既避免了颠覆宗教信仰的无神论,也杜绝了戕害科学精神的宗教狂热,从而使新兴的宪政民主与科学理性茁壮成长。材料说明A.英国建立宪政的条件成熟B.科学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基C.科学与宗教二者相辅相成D.思想的宽容推动社会转

型【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科学精神和宗教信仰在英国实现了协调互补,这是相互之间宽容的表现,在这种背景下新兴的宪政民主与科学理性得以茁壮成长,由此可知宽容精神有利于社会转型,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宽容精神对英

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宪政的建立只是一个方面,过于片面,而且没有体现条件的成熟,排除A项;工业革命在18世纪中期开始,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不是互相配合,缺一不可,而是彼此宽容,留有余地,排除C项。故选D项。14.某一

时期,列宁曾认为:“在土地、银行、工厂已经变成全体人民财产的情况下,加上俄国有足够的粮食、铁、木材、羊毛、棉花和亚麻,可以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只要通过大家来计算和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就能走向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的影

响下,苏俄(联)的政策-6-A.巩固了工农的联盟B.实质是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D.已探索出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列宁个人认为俄国的资源可以满足全体人民的需

要,“只要通过大家来计算和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就能走向社会主义”可以得出列宁认为俄国当时已经能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引发政治

危机,排除A项;材料表达的是列宁认为不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就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排除B项;计划经济模式在斯大林体制时期建立起来,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表是一些国家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时间,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国家加

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时间南斯拉夫1966年波兰1967年罗马尼亚1971年匈牙利1973年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成效显著B.各国普遍接受了经济全球化C.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D.两大阵营经济关系有所缓和【答案】D【解析】【详解】关贸总协定是美国主导组建的世界性的贸

易组织,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加入说明两大阵营的经济关系有所缓和,D项正确;关贸总协定并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而是全球性的贸易组织,排除A项;表格中只有四个国家,不能体现经济全

球化被普遍接受,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指的是新的力量中心的崛起,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材料一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遭受了多次战乱,境内人口锐减,大约只有50万人,达到了历史最低点,耕地大量荒废。在

此情况下,清政府实施“移民垦荒”政策,规定四川荒地归移民所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甚至士绅纷纷加入移民队伍,全国掀起了移民入川的浪潮。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四川移民达632万人。这次移民中,湖北、湖南的最多,故称“湖广填四川”。——摘

编自李禹阶《重庆移民史》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政府机关和党政军人士云集重庆;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达上千家;大量高校也纷纷内迁重庆,如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时间,重庆高校林立,学府众多,最盛时多达38所

,是抗战前重庆高校数量的近20倍。到1946年,重庆人口从战前的47万增至124万。——摘编自李禹阶《重庆移民史》材料三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国防工业建设活动。重庆因战略位置重要、工业基础好而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大量工矿企业内迁,随迁职工达10

余万人,重庆也因此保留了大量三线建设的遗迹和材料。史料1对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在渝开设的窗口办公、展销、咨询服务等项目可布置在母城核心地带;对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用地量不多又无污染的项目可布置在母城边缘的近郊

开发区内(如南坪、石桥铺、观音桥);对其他工业项目,视其生产性质及规模,分别布置在母城外围的区县城镇地带。——重庆市档案馆《关于重庆市三线调整项目定点规划及优患政策会议纪要》史料2老兵们磨破了军装、解放鞋,磨破了肩和手

,他们谁也没有怨言,更无人提劳动用品、工作服、补贴、加班费等物质要求,有人说他们傻,老兵们心里明白,他们为的是把三线建设尽快搞上去,这是最大的精神安慰。——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程”一位老兵口述(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末清初和抗战时期两次移民的共同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移民内迁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段史料对研究三线建设的价值。(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移民的认识。【答案】(1)共同特点:移民规模大;涉及阶层多;受政局影响;政府支持;对川

渝开发影响大。历史意义:为持久抗战提供了保障;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开发;一定程度上改变全国工业和教育的布局;为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8-(2)材料三中的两则史料都是研究三线建设的一手史料。史料1属于档案文献史料,是研究三线建设

的原始记录,可用于研究三线建设在重庆地区的实施情况。史料2属于口述史料,是事件当事人讲述的亲身经历,反映了三线建设中军队的参与和贡献但口述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使用时需谨慎。(3)移民是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大行动;要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政府要制定相

关政策和配套设施;移民要结合实际情况,因时而变、因地制宜。(以上三点任答两点)【解析】【详解】(1)根据“规定四川荒地归移民所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甚至士绅纷纷加入移民队伍,全国掀起了移民入川的浪潮。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

四川移民达632万人”、“大批政府机关和党政军人士云集重庆;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达上千家;大量高校也纷纷内迁重庆,如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重庆人口从战前的47万增至124万”等信息

可知共同点是移民规模大;涉及阶层多;受政局影响;政府支持;对川渝开发影响大。历史意义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主要是为持久抗战提供了保障;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开发;一定程度上改变全国工业和教育的布局;为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2)根据“重庆市档案馆《关于重庆市三线调

整项目定点规划及优患政策会议纪要》”、“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程”一位老兵口述”可知材料三中的两则史料都是研究三线建设的一手史料。史料1属于档案文献史料,是研究三线建设的原始记录,可用于研究三线建设在重庆地区的实施情况。史料2属于口述史料,是事件当事人讲述的亲身经历,反映了

三线建设中军队的参与和贡献但口述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使用时需谨慎。(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移民是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大行动;要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和配套设施;移民要结合实

际情况,因时而变、因地制宜。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著名领袖),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

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实际上,农民的这些误解是有几分道理的,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政府”。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

义趋向“埃(我)政府”的理解也是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包围中,苏维埃依然能够立得住的原因之一。-9-——摘编自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围绕“中国革命道路”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予

以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中国的革命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受到农民的拥护,这是党在国民党军队包围中还能坚持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究其原因,中国共产党积极开拓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确立“工

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1931年,规划了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反抗封建剥削。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领导军民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

经济封锁。通过党领导的根据地建设,实现了根据地农民当家作主,切实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极大地调动起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为粉碎敌人的围剿包围奠定基础。综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是党领导革命不断

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示例二:中国的革命道路应当趋向中国化/中国革命要与国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路线对于借鉴苏联经验而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广大农民难以理解其内涵,这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应该结合本国具体国情进行中国化的调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动力。1938年,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大革命失败后,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遵义会议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综上,马克思主义要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

断取得胜利。【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10-向‘埃(我)政府’的理解也是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包围中,苏维

埃依然能够立得住的原因之一”可知,中国的革命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受到农民的拥护,这是党在国民党军队包围中还能坚持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结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发展、中共的根据地建设等内容展开阐述。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

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英国病”,是经济学界对20世纪以来英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综合国力持续衰落现象的概括性称谓。在爱德华七世时代(1901~1910年),英国在新工业部门中逐渐落后,“一战”的胜利也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改变其经济

状况。1918~1929年,英国经济表现出开工不足、出口萎缩、高失业率、低增长率等症状,“英国病”的病症几乎已全部呈现出来。经过192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英国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英国政府由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二战”结束以后,英国

采取了不同于战前的经济政策,需求管理政策与“福利国家”措施并用,但效果有限。1967年英镑贬值以后,英国经济基本上停滞不前,若干年份的经济增长甚至为负数。经济停滞不仅导致相当高的失业率,而且导致了“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摘编自杨宏山《“英国病”的根源及其启示》材料二19

79年,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转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它首先对付滞胀危机,重新倡导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职能,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

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从1981年到1986年间,英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最前列。通货膨胀率已从1980年的18%下降到1987年的4.1%,平均工资的增加超过了物价的上涨199

7年大选,保守党惨败下台,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告终。——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等(1)根据材料一、二,划分20世纪“英国病”发展演变的阶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撤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

病”及其治理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启示。【答案】(1)阶段:1901~1918年(20世纪初),“英国病”萌芽;1918~1929年(20世20年代),“英国病”逐渐显现;1930~1945年(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英国病”走向恶化;1945~1969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病”有所缓解,但效果有限;1970~1981年(20世纪70年代),“英国病”恶果充分显现;1981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英国病”得到缓解。-11-(2)评价:①是英国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

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调整了国家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增强了企业经济活力,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有利于化解国家干预过度的问题;③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使“英国病”得到了缓解;④一定程度上提高

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走出“滞胀”和经济复苏提供了借鉴;⑤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矛盾,引发了社会不满,是保守党下台的重要原因;⑥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英国病”。(3)启示:①经济实力是衡量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要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②要妥善处理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经济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置于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中,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因时而变,不断调整;④坚定不移地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努力营造公平公正、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⑤努力发展科技教育,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解析】【详解】(1)20世纪“英国病”发展演变的阶段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划分。主要包括1901~1918年(20世纪初)、1918~192

9年(20世20年代)、1930~1945年(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1945~1969年(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70~1981年(20世纪70年代)、和1981年以后等几个阶段,描述清楚每个阶段的特征即可。(2)

对于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首先可以根据政策的内容进行评析,其次结合这些政策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如根据“重新倡导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职能,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可知这些政策是英国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调整了国家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增强了企业经济活力,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有利于化解国家干预过度的问题;根据“英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

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最前列。通货膨胀率已从1980年的18%下降到1987年的4.1%,平均工资的增加超过了物价的上涨”可知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使“英国病”得到了缓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其他资本主义

国家走出“滞胀”和经济复苏提供了借鉴;根据“保守党惨败下台,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告终”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矛盾,引发了社会不满,是保守党下台的重要原因;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英国病”。(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经济实力是

衡量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妥善处理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的立足点和-12-出发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置于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中,从国情和实际

出发,因时而变,不断调整;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努力营造公平公正、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努力发展科技教育,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13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