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成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6)页,1.33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8a03ddeeee67c1edaf211f02e22f0d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2024-2025学年上期十月月考高2022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或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
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住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
是()材料结论A河南安阳出土商朝玉器商朝统治中心在河南安阳B北京燕国都邑遗址出土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量用于农业生产C山东齐国都邑临淄出土战国时期的刀、剑、戟﹑箭等兵器战国时期争霸战争更激烈D湖南湘西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大量用隶书书写的秦简秦朝是汉字发展的重
要阶段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从湘西里耶秦简能够看到秦朝文字古隶书,可以看出秦朝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D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安阳出土玉器的品级,不能说明这些玉器为商王专有的,因此不能据此得出商
朝的统治中心在河南安阳,排除A项;材料中北京燕国都邑遗址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用途不详,不能据此得出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量用于农业生产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齐国都邑临淄出土的战国时期刀、剑、载、箭等兵器可得出当时兼并战争颇为激烈的结论,但诸侯争霸属于春秋时期,排
除C项。故选D项。的为2.聘礼是王、诸侯国之间结好关系之礼。西周时期,聘礼主要是天子聘诸侯,诸侯觐见天子,诸侯间互聘并不显著;春秋时期,天子与诸侯间的聘礼十分稀疏,诸侯间的聘礼日益频繁;至战国,聘礼已不再经常举行,七国间由辩士任使臣的遣使交通却非常频繁。这表明()A.时局变化推动礼仪革新B.外交更
加注重现实利益C.实力决定列国关系走向D.诸侯国结盟与背盟频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西周时期,聘礼主要是天子聘诸侯,诸侯觐见
天子,诸侯间的互聘并不显著”“春秋时期,天子与诸侯间的聘礼十分稀疏,诸侯间的聘礼日益频繁;至战国,聘礼已不再经常举行,七国间由辩士任使臣的遣使交通却非常频繁”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并起,原来适用于天子聘诸侯的聘礼,逐渐适用于诸侯
之间,后被辩士任使臣的遣使交通取代,说明的是外交更加注重现实利益,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礼仪革新的说法,强调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实力对列国间关系走向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同诸侯国结盟与背盟频发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岳麓秦简》记载:“廿六年臣状、臣绾请:其禁
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臣敢请。制(皇帝)曰:可。”《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巡游到湘山祠时遇大风,几不得渡。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政
令出现朝令夕改现象B.国家组织能力提高C.天人感应观念影响巨大D.皇权缺乏有效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时期,尽管国家明确规定保护山林树木,秦始皇却强行大规模砍伐山树,可用来说明当时皇权缺乏有效制约,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秦朝政
令的更改,排除A项;国家组织能力提高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天人感应观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4.两汉时期,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唐六典》规定:“监察御史,若在京都,则分察尚书六司,纠
其过失。”监察御史有权监察地方的考课、户口、籍账、赋役、农桑、仓库、屯田、铸钱、财政收支和判决囚徒等方面,还加强了对礼仪、军队、治安、馆驿、选举等方面的监察。汉唐时期的行政监察制度A.有利于国家由人治走向法治B.体现了监察制度走向了完善
的C.可以有效消除贪污腐败现象D.有利于保障政务的有序运行【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汉时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辅佐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唐朝时,监察御史行政监察范围更加广泛,增加了对官员政务的监察,增加了对行政部门的监察,这有利于保障政务的有序
运行,D项正确;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没有走向法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监察制度走向了完善,排除B项;“可以有效消除贪污腐败现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5.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
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A.遏制了豪强的发展B.促进了文化的融合C.限制了官员的特权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
国)。据题意可知,东汉统治者采取的“三互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员之间的相互串联和勾结,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然而由于三互法限制了官员在本籍和姻亲地区任职,客观上导致官员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从而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遏制了豪强的发展”的表述太过绝对
,排除A项;“三互法”仅仅是对官员的任职地点做了限制,和是否限制官员特权没有关系,排除C项;这一做法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吏治的清明,排除D项。故选B项。6.下图为1972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中的一幅。壁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
此外,壁画中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断()A.画像砖主要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B.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的C.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鲜卑族的汉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材料信息显示嘉峪关地区汉族和鲜卑族民众相互学习,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反映出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与丝绸之路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证明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排除D项。故
选B项。7.“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
)A.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B.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C.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D.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后期(中
国)。根据材料可知,土贡原指从地方流向中央,但唐后期土贡经由地方官员之手以礼物馈赠的形式在地方间频繁流动,说明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比较,得不出“主导”的结论,排除A项;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藩镇割据奠定经济基
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图1、图2分别是隋唐时期运河图与元代运河、海运图。这一变化反映了()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B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不断加强C.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D.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交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与元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代定都北京,政治中心转移,为便利南北经济交流,维护统治秩序,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截弯取直,同时开通海运,说明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交通发展,D项正确;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
在南宋时期最终完成,排除B项;元代的海运不是为了进行海上贸易,海上贸易没有取代陆上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9.宋代文书除手抄外,也推广“摹印颁行”“镂版宣布”。朝廷文书经递铺、邮驿机构下达到州郡,期间各个流通环节均需备案在册。地方收文后要登记编号、归
档保存。这些做法()A.表明活字印刷术成为主流B.导致权力分割过细的局面C.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节制D.体现了崇文抑武治国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宋代文书除手抄外,也推广“摹印颁行”“镂版宣布”。这
是因为朝廷文书经递铺、邮驿机构下达到州郡,期间各个流通环节均需备案在册。地方收文后要登记编,这反映了宋代政府文书保存程序规范,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监控管理,C项正确;材料中的“摹印”“镂版”,反映的是雕版印刷,而活字印刷在宋代尚未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
的是“文书”保存,而不是权力分割,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秦汉和隋唐的经济重心位于司马迁所说的“三河”,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中唐以降,逐渐转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立国态势。立国态势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折(
)A.受到快速发展的海外贸易的刺激B.导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C.表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加速D.推动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调整【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推断题、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之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汉隋唐时,农业经济为立国基础,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中唐以后,海外贸易迅猛发展,广州、泉州等大型海港相继兴起,东南沿海地区以发达的农业、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为后盾,经济重心开始表现出向海洋发展的倾向,A项正确;自然经济自鸦片战争后才走向瓦解,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排除C项;秦至唐宋政府未全面调整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1.明清瓷器绘画
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瓷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而“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绘画内容都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这反映出社会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A项正确;瓷器绘画中的内容并不是封建政府极力宣扬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传统主流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排除C项;“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等体现的是传统主流价值观,并不是
文学艺术作品,排除D项。故选A项。12.从《明史》所载田赋征收的品目来看,除了小部分钱钞以外,绝大部分是麻布、丝绢和米麦等;里甲正役中物料的征派,亦多是地方农民的土特产。这一现象A.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B.
延缓了社会经济的转型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特点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除了小部分钱钞以外,绝大部分是麻布、丝绢和米麦等”“多是地方农民的土特产”等信息可知,田赋征收和里甲正役中绝大部分用实
物,很少用钱钞,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即延缓了社会经济的转型,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田赋征收和里甲正役中实物征派居多,钱钞占少数,与加重劳动人民负担无关,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指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的发
展,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税收政策的变化与当朝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有直接的关系,这时期田赋征收和里甲正役中实物征派居多不能导致税收政策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
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C.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和清朝都属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且南下征服了中原,符合模式三,两朝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D项正确;两
宋时期,少数民族和中原政权之间并非一直紧张,排除A项;北魏符合模式二,但是其并未统一全国,排除B项;北魏时期,经济重心并未完成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历史现象的变化轨迹(图中“数目”为社会关注度)。下
列描述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洋务运动中先后出现创办军用和民用工业的热潮B.晚清政府通过开展自救运动应对社会思潮的冲击C.列强经济侵华主要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D.民族工业因政府的优惠政策而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从图中可看出,1895—
1899年、1901—1911年出现了两个高峰期,这与晚清政府推行的“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时间相吻合,而这两个运动均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的冲击下,不得不进行的自救运动,B项正确;洋务运动在1895年已经破
产,排除A项;列强经济侵华主要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是在1895年,但这一变化无法解释图中的曲折现象,排除C项;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在1895—1911年和1912—1919年两个时期,与图中的两个高峰期不对应,排除D项。故选B项。15.
如表是21世纪以来北欧国家关于福利制度方面的若干政策。这表明,北欧国家()项目内容财政对家庭、个人和企业实行减税劳动力市场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就业,包括按职位空缺匹配岗位、进行职业培训养老实行灵活、弹性的退休政策,延长工作年限医疗加强医疗机构绩效管理、鼓励私人医疗机构、
拓宽市场竞争渠道A.基层治理能力大幅提升B.福利水平与规模居世界领先C.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21世纪以来(北欧)。结合所学可知北欧是典型的福利国家,根据材料“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就业”、“延长工作年限”等信息可知北欧国家也在激励公民工作积极性,社会成员接受保障的同时也考虑其对社会的贡献,可见政府在公平和效
率之间寻求平衡,D项正确;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北欧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领先地位,排除B项;根据材料“对家庭、个人和企业实行减税”、“鼓励私人医疗机构、拓宽市场
竞争渠道”可知,政府并未强化干预,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表是1913—1998年世界主要地区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据表2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对应正确的是()(据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整理)国家或地区1913~19501950
~19731973~1998甲1.503.49-1.10乙0.898.052.34丙0.764.081.78丁-0.602.905.60A.东欧和前苏联(俄国)、日本、西欧、中国B.日本、东欧和前苏联(俄国)、中国、西欧C.中国、日本、东欧和前
苏联(俄国)、西欧D.东欧和前苏联(俄国)、日本、中国、西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1998年世界。因为斯大林模式的阻碍
,勃列日涅夫后期和戈尔巴乔夫时期,社会矛盾丛生,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20世纪末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而政局动荡致使经济负增长,与1973~1998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0%相合,故甲为东欧和前苏联(俄国);二战结束后,日本政
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采取各种合乎国情、顺应世界形势的措施,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与1950~1973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05%相合,故乙为日本;二战后,法、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等一系列条约,不断加强经济
合作,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1950~1973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8%相合,故丙为西欧;1913~1950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60%,是因为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73~1998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
率为5.60%,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迅猛吻合,故丁为中国;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水运与国运”材料一材料二隋炀帝“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皆征百万
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最终“身丧国灭”。唐中期,为整顿漕运,转运使刘晏从江南调粮,降低关中百姓赋役,招引流民,鼓励商品流通,同时加强兵力以震慑地方节度使和周边政权。此后,从江南到关中的运输时间从9个月左右缩短
至40天左右,每斗米的运费从139钱降至34钱。自是“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据吴鹏《水运与国运》等材料三面对黄河泛滥,明代采用“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的方略,设计了四种类型的堤坝:缕堤束窄河道,利于水流冲
沙;遥堤防范缕堤溃决;在容易决堤的河道弯曲处加筑月堤;格堤能给缕堤提供物理支撑点。此后10余年间河道稳定、行水通畅。----据刘成等《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历史回顾》简析上述材料对“水运与国运关系”的研究角度,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研究角度:材料一是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分布的角度。各文明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依水而生,以水而存。材料二是从国家水政管理的角度。隋炀帝开凿运河因忽视民生等而导致身死国亡;中唐政府漕运治理考虑到政治、经济、军事、民
生等诸方面时势,措施配套,进而推动国家发展。材料三是从治水技术的角度。通过构建完整堤防系统来维护河运稳定。启示:水是生命、文明之源;水运影响国运;国家治理应顺势而行;政策和制度调整应综合考量;加强技术创新与实践;古代劳动人民具有智慧、勤劳的良好品质等。【解析】【详解】本题是认识类
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中“龙山时代的文明遗址”可知是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分布的研究角度,从地图中可知,各文明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依水而生,以水而存。根据材料二“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唐中期,为整顿漕运,转运使刘晏从江南调粮,降低关中百姓赋役,招引流民,鼓励商品流通,同时加强兵力以震慑地方
节度使和周边政权。”可知材料二是从国家水政管理的研究角度,根据材料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最终‘身丧国灭’。”可知隋炀帝开凿运河因忽视民生等而导致身死国亡;根据材料二“唐中期,为整顿漕运,转运使刘晏从江南调
粮,降低关中百姓赋役,招引流民,鼓励商品流通,同时加强兵力以震慑地方节度使和周边政权。”可知中唐政府漕运治理考虑到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诸方面时势,措施配套,进而推动国家发展。根据材料三“筑堤束水,以水
攻沙,蓄清刷黄”可知材料三是从治水技术的角度。根据材料三“设计了四种类型的堤坝:缕堤束窄河道,利于水流冲沙;遥堤防范缕堤溃决;在容易决堤的河道弯曲处加筑月堤;格堤能给缕堤提供物理支撑点。此后10余年间河道稳定、行水通畅。”可知通过构建完整堤防系统来维护河运稳定。启示:结合材料中治水的不同措施和效
果并结合所学可知,水是生命、文明之源;水运影响国运;国家治理应顺势而行;政策和制度调整应综合考量;加强技术创新与实践;古代劳动人民具有智慧、勤劳的良好品质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考察,为了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人们往往通过三种方式对社会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治理的目标:第一种是神学的宗教控制,即神治:第二种是宗法的道德控制,即人治;第三种是理性的法律控制,即法治。在以上治理模式中,神治往往与人治、法治相伴始终。——摘编自李静
《社会转型期稳定问题历史回溯与当代审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论题: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阐述:宗
教改革把矛头指向罗马教廷和高级教士,沉重地打击了以罗马教皇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新教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主张将处理国家事务和宗教信仰的权力交于世俗君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路德主张没收教会土地,使得被教会占
有的财富回到世俗世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在思想上,信导“因信称义”,认为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总之,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对欧洲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在欧洲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解析】【详解】本题是探究结论论证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拟定论题:依据材料“第一种是神学的宗教控制,即神治……神治往往与人治、
法治相伴始终”和落款“《社会转型期稳定问题历史回溯与当代审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神学、社会转型等词,论题可为: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阐述:首先,阐述宗教改革的目的;其次,详细阐述宗教改革的政治、经济、思想表现
;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主题。19.历史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证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序号材料①吐鲁番文书《唐天宝十载(751年)交河郡客使文卷》载,来自宁远国(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使者,包括3位王子,他们至少分为8个班次前来都城长安②《唐会要·杂录》记载,武则天敕:“蕃国使入朝,其粮料各分等第给
,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等国使,宜给六个月粮;尸利佛誓、真腊、诃陵等国使,给五个月粮;林邑国使,给三个月粮”③《旧唐书·儒学传上》记载,(贞观年间)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④唐刘恂《岭表录异》记载,广州海面上停泊来自狮子国(今斯里
兰卡)、波斯(今伊朗)、昆仑(今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一带)等处的“南海舶”,不知其数。运来域外象牙、香料、铜锭等各种宝物,换取中国丝绸、绢绵、瓷器等大宗商品⑤扬州唐城遗址多次发现波斯釉陶碎片;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18件伊斯兰玻璃器⑥唐代《杨良瑶碑》(1984年陕西泾阳出土)碑文记载,宦官
杨良瑶785年奉命出使,从广州出发,经三年有余,到达黑衣大食,完成使命后返回唐朝⑦1998年在印尼海域打捞的“黑石号”沉船上装载6万多件产自长沙窑、越窑、邢窑和巩县窑,带有阿拉伯风格图案和装饰的唐朝瓷器。该船结构为阿拉伯的缝合商船⑧刘长卿《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怜君异域朝
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781年长安大秦寺立。景教,基督教支派)——据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薛正昌《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港口》等(1)将上述
材料按类型进行分类,并写出每类的序号。(2)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唐代中外交往的基本状况。【答案】(1)原始的历史记录,①⑥;历史遗存,⑤⑦①;后人的历史记述,②③④⑨;文学作品,⑧。(2)不同类型的材料全
面反映了唐代中外交往的盛况,是宝贵的历史研究资料。材料表明唐代中外交往方式多样,有人员往来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表明对外交往范围很大,东到日本,南到南亚,西经中亚、西亚直至欧洲;域外物品运到中国和中国手工业品大量出口海外,表明中外经济贸易发达;中外使者频繁往来,众多学者来中国学习,以及
长安城内的波斯邸、胡商、卖胡琴者等布局,反映唐朝是交流中心,长安是国际化城市;武则天敕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表明政府支持中外交流和开放包容的心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
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原始的历史记录为①⑥;历史遗存为⑤⑦①;后人的历史记述为②③④⑨;文学作品为⑧。【小问2详解】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不同类型的材料全面反映了唐代中外交往的盛况,是宝贵的历史研究资料。材料表明唐代中外交往
方式多样,有人员往来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广州海面上停泊来自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波斯(今伊朗)、昆仑(今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一带)等处的‘南海舶’,不知其数”可知对外交往范围很大,东到日本,南到南亚,西经中亚、西亚直至欧洲。根据材料“扬州唐城遗址多次发现波斯釉陶碎片;陕西扶风法
门寺唐代地宫出土18件伊斯兰玻璃器”得出中外经济贸易发达。根据材料“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可知中外使者频繁往来,众多学者来中国学习,以及长安城内的波斯
邸、胡商、卖胡琴者等布局,反映唐朝是交流中心,长安是国际化城市。武则天敕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表明政府支持中外交流和开放包容的心态。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上图中任选3个及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运用所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选取信息: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主题:隋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论述: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其具体表现有:三教合一;李白、
杜甫的诗歌;胡旋舞。就三教合一而言,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以及外传宗教佛教,均在中国有了广泛的受众,它们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起,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就李、杜诗歌与胡旋舞而言,这一时期,唐诗的创作达到顶峰,李白的诗歌体现了盛唐气象,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反映了安史之乱
以后唐朝的社会境况;在各民族频繁交流的大背景下,来自西域地区的乐舞如胡旋舞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娱乐生活。结论: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的特
点。示例二:选取信息: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主题: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论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时期,其主要表现为: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在经济上,伴随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经济
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为沟通汉族与西域各族及中外的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隋唐中央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如设置都护府与藩镇,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高度繁荣的基础上
,外传的佛教、本土的道教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与此同时,一些儒家学者,如韩愈,以弘扬“道统”为己任,积极推进传统儒学的复兴。综上所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看,隋唐时期的制度文明、物
质基础及思想文化均高度繁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解析】【详解】示例一:根据材料及设问,题目属于开放型试题,涉及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的内容,要求任选3个信息,自拟主题,论证说明,选取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的信息说明隋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明确主题:
隋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阐述:三教合一方面,,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以及外传宗教佛教,均在中国有了广泛的受众,儒家传统信仰面临新的危机;李白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脉络;自西域地区的乐舞如胡旋舞传入中原地区,反映了民族开放政策下,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发展了中原文化。体现了隋唐时期的文化多元的时代特点。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无误。示例二:根据材料及设
问,题目属于开放型试题,涉及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的内容,要求任选3个信息,自拟主题,论证说明,选取政治上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经济上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思想上三教合一分别说明唐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明确主题: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发展。阐述:在政治上,隋唐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如设置都护府与藩镇,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经济上,伴随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为中外的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文化上,
外传的佛教、本土的道教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看,隋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