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孝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A卷) 含解析.docx,共(13)页,5.62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6a4703c195b730be17c1f7f00cb695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湖北省孝感市高二1月期末考试高二地理A试卷考试时间:2023年1月8日下午14:30-17:05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①②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气候B.地形C.植被D.土壤2.制约③自然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科技条件B.水源条件C.光照条件D.热量条件【答案】1.A2.D【解析】【1题详解】①是东部季风区,②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
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故划分①②这两个区域主要的指标是气候。故选A。【2题详解】③是青藏高寒区,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条件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D正确;经济和科技水平较低,但不是制约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A错误;冰雪融水提供了较充足的水源,B错误;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光照充足,C错误。故选D。【点睛】青藏高原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河谷地带地势较低,热量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利于农业生产。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
大城市和辐射带动力较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2022年12月7日,《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成为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都市圈后,第7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发展规划。武
汉都市圈以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四市主城区为发展核心,致力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下图为武汉都市圈及周边发展规划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武汉市是武汉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起主要辐射带动作用,主要是
因为武汉与周边城市相比()A.科技水平最高B.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C.人口数量最多D.基础设施条件最完善4.武汉市的对外辐射能()A.缓解武汉市的“城市病”问题B.降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C.提升武汉
市的规模等级D.实现武汉都市圈的均衡发展5.武汉都市圈建设需要()的①强化交通互联②深化产业趋同③推进生态共保④实现四城合作共管⑤推进公共服务共享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③④D.①④⑤【答案】3.B4.A5.B【解析】【3题详解】城市的辐射功能是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
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武汉市与周边城市相比,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所以其综合影响带动力最强,B正确;科技水平高是武汉对外辐射带动的一个方面,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带动除了科技外,还有经济、文化、教育、人才、思想观念等方
面,A错误;人口数量多和辐射带动强关系不大,人是对外辐射的载体之一,C错误;基础设施条件也是对外辐射的载体,并非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B。【4题详解】武汉市的对外辐射使得部分产业和人口流向周边地区,有利于缓解城市产业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
问题,缓解“城市病”,A正确;武汉市对外辐射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武汉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提高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B错误;城市辐射功能是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发展带动作用,武汉市的规模等级高,其辐射带动作用就强,并不是武汉市对外辐射促进了武汉的规模等级提升,C错
误;武汉市的对外辐射有利于促进武汉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并不会实现都市圈均衡发展,D错误。故选A。【5题详解】武汉都市圈的建设需要产业协同发展,各地区产业分工配套,并不是产业趋同,②错误;每个城市有明确的
行政管辖范围,应该推动合作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而不是共同管理,④错误。城市圈的建设需要依靠交通联系,强化交通互联,共抓大保护,推动生态互保以及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加快区域发展,①③⑤正确。故选B项。【点睛】武汉城市圈不仅是湖北经
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武汉重返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下图为黄河上游区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分布图。这里有色金属丰富,被称为我国有色金属长廊,其中金川镍矿是世界著名的多金属共生大型硫化铜矿床之一。图中A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分界线;图中B地区农业
发达,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甲区域河段开发利用过程中应重点注意()A.防水土流失B.保护水质C.防河流凌汛D.防泥沙淤积7.下列不属于B地区水稻种植优势条件的是()A.夏季光热资源丰富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C.A山脉能阻挡冬季风,气温较高D.
靠近黄河,灌溉水源充足8.B地区如果大规模种植水稻,可能会对河段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有()①增加河流含沙量②减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③水资源短缺④河流水质变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6.B7.C8.D【解析】【6题详解】由图可以看出,甲河段区域建成有
有色金属冶炼中心,可能水污染严重。且甲处位于黄河上游河段,开发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保护河流水质,避免对下游地区用水产生影响。水土流失主要在中游地区,凌汛主要在图中甲处的下游河段,泥沙淤积主要在下游严重。故选B项。【7题详解】结合多学知识可知
,B为宁夏平原,靠近黄河水源充足,该地水稻种植主要是在夏季,光热条件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塞上江南的美称。冬季并不是水稻的种植生长季节,所以山脉阻挡冬季风对水稻的生长没有影响。故选C。8题详解】宁夏平原如果大规模种植水稻,会大量取水灌溉,可能导致下游水资
源短缺,且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可能导致河流水质变差。另外,地表植被破坏,可能增加河流含沙量。①③④正确。黄土高原位于该地区的下游,不可能减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②错误。故选D项。.【【点睛】宁夏平原处于温带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黄河年均过境水量达300余亿立方米,加上年300
0小时的日照时数,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配合良好,为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边界地区成为新的增长空间。产业外溢是促进边界地区增长最主要的类型。随着深圳制造业
企业向周边城市转移,带动了东莞、惠州等多个镇街相关产业的发展。东莞市临深片区是承接产业外溢发展起来的典型边界地区,也是东莞市打造“三心六片”城市格局中的重要片区。下图为产业外溢背景下的深莞产业联系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20世纪90年代,东莞市临深片区承接产业外溢最主
要的优势在于()A.邻近消费市场B.土地充足廉价C.政策支持引导D.科技人才丰富10.依据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判断,图例中甲乙丙最可能分别代表()A.工厂总部研发B.研发工厂总部C.工厂研发总部D.研发总部
工厂11.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008年以来,东莞市()①成本优势提升②辐射带动作用增强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④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9.B10.C11.D【解析】【
9题详解】深圳和东莞的企业主要面向的是国内外市场,所以并不是深圳的部分产业转移到东莞临深片区就离消费市场更近了,A选项错误;东莞临深片区位于边界地区,相对来说发展程度没有中心城区高,土地利用强度较小,加上距离深圳近的优势,所以容易承接
深圳的产业外溢,B选项正确;东莞临深片区并没有相较于周边其他地区的政策优势,C选项错误;上世纪90年代,深圳外溢到东莞的产业主要是加工制造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且此时东莞临深片区并无科技人才优势,D选项错误。故选B项。【10题详解】随着深圳部分产业向外转移,
促进了东莞的发展。总体上,东莞的发展滞后于深圳。在早期,由深圳转移到东莞的产业主要是附加值相对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故甲应该是工厂,排除B、D选项;在20世纪90年代,东莞没有丙类型的产业部门,乙类型的产业部门较少。2008年以来,丙类型的产业部门从无到有,乙类
型的产业部门显著增多。可以推测丙为总部,乙为研发部门,相较于研发部门,总部数量更少,且更倾向于布局在对外联系便利的中心大城市,其迁移性相对较弱且滞后于研发部门。故选C项。【11题详解】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008年以后,东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其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均显著提
升,故成本优势下降,①错误;得益于深圳的产业向东莞转移,一些工厂、研发甚至企业总部转移到东莞,促进了东莞的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②正确;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以生产制造部门为主,2008年以后迁入了企业总部和更多研发部门,故对科技人才需求增加,城市产业结构得到优化,③④正
确,故选D项。【点睛】产业转移,是指某个产业或者产业群体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发生变动,即由一国或一地区向另一国或另一地区移动。“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
通过一定手段,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图为中国、欧盟、美国、日本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含预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我国“碳达峰”时间明显滞后,且碳排放峰值远高于前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原因()A.政府、公众、
企业的积极性不高B.固碳技术水平较落后C.能源消费量大且结构不合理D.工业生产方式落后13.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有效的是()①禁止发展高耗能产业②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③积极推广生物汇碳技术④优化能源消费
结构⑤工业循环使用淡水资源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答案】12.C13.B【解析】【12题详解】我国由于人口众多,随着经济水平提升,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特别是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新能源占比还很小,使得我国争取达到“碳达峰”目标时间相对滞后,碳排放峰值也较高,C正确。政府、公众、企
业的积极性不高的说法显然错误,A错误。我国固碳技术与前三个国家和地区相对有差距,但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工业生产方式落后差距不大,并非主要原因,D错误。【13题详解】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应该从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两个方面努力。经济社会的发展
离不开部分高耗能产业,完全禁止发展高耗能产业不现实,①错误;工业循环使用淡水资源与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关系不大,⑤错误。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推广生物汇碳技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均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②③④
正确。故选B。【点睛】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海油陆采”是开发水
深不足3米、距离陆地较近的极浅海油藏的有效方式。近年来,胜利油田在渤海湾建设自海岸向海中延伸的道路,在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下图为胜利油田人工采油岛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
.与海上钻井平台相比,“海油陆采”()A.技术难度大B.环保要求高C.安全风险高D.运行费用低15.实施“海油陆采”可以()①拓展生产空间,保障能源安全②宣誓国土主权,维护海洋权益③破坏海洋环境,影响海洋生态④避免海洋灾害,保障生产安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14.D15.A【解析】【14题详解】由题目知,“海油陆采”是针对极浅海油田建设人工岛和与陆地相连的道路,实现了海上油田的陆地开采模式,相比海上钻井平台极大优化了建设和开
采难度,A选项错误;相比海上钻井平台,“海油陆采”更好控制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泄露和扩散,落地原油可及时回收,其环保要求相对较低,B错误;海上钻进平台其生产空间有限,面对更恶劣的海况。“海油陆采”实现了海洋石油的陆地开采模式,其安全风
险相对较低,C错误;与海上钻井平台相比,“海油陆采”生产环境更好,设施运行维护方便,运行费用较低,D正确。故选D项。【15题详解】“海油陆采”实现了海洋石油的陆地开采模式,可以有效减轻海洋狂风、巨浪、海水腐蚀设备等危害,保障生
产安全,而并不能完全避免海洋灾害,④错误,①②③均正确,故选A项。【点睛】海油陆采目前主要有围海造陆、陆上钻水平井以及“海公路+人工岛+水平或大位移定井”等三种开发浅海油田的海油陆采模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
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人口约2.7亿,其中约一半居住于爪哇岛,该岛地下水超量开采严重。印尼能正常运行的铁路已非常老旧,且尚未形成全国性的铁路交通网。2022年11月16日,在习近平主席和佐科总统共
同见证下,雅万高铁试运行取得圆满成功。雅万高铁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第四大城市万隆,全长约142公里,沿途地质地貌复杂。雅万高铁是我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两地交通时间将从超过3小时缩短为40
分钟。下图示意爪洼岛主要交通要素分布。(1)印尼尚未形成全国性铁路交通网,试分析其主要原因。的(2)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雅万高铁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3)简析雅万高铁建设对印尼的积极意义。【答案】(1)印尼
为群岛国家,岛屿众多且被海洋阻隔,铁路交通网难以修建;航空和海运相对发达,对铁路交通有一定替代性;处于板块交界地带,地震火山频发,对铁路破坏大;人口集中在爪哇岛,部分岛屿面积小且人口活动少,无修建铁路必要;印尼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2)位于热带雨林气
候区,气候湿热;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形地质条件差,多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降雨充沛,河流众多,需防范洪涝灾害和大量架设桥梁;地下水超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问题,威胁工程安全。(3)方便民众出行,缓解交通压力;带动沿线旅游等相关产业发
展;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沿线商业开发;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印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物流运输效率,促进区域互联互通。【解析】【分析】本大题以雅万高铁建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及成因、交通运输建设面临的不利自
然条件、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他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印尼未建成全国性的铁路交通网络的自然条件:印度尼西亚为群岛国家,陆地被水域阻隔,陆地面积破碎,修建铁路
难度大;同时印尼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对铁路的破坏性大。社会经济方面:印尼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国内的运输需求量小:并且由图可知,印尼的机场和港口众多,航空、海运等交通运输方式较为发达,可以分担高铁的运输需求
。【小问2详解】雅万高铁施工周期长的主要自然原因从地形地质、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地形条件:岛屿山地众多,地形复杂,跨越河流多,桥隧占比高,施工难度大;地质条件: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影响工程建设安全;气候条件:降水丰富,雨期长,高温酷暑天气多,拖慢施工进度;水
文条件:河流众多,需防范洪涝灾害和大量架设桥梁。此外,地下水超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问题,威胁工程安全。【小问3详解】“雅万高铁”项目实施,可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印尼经济社会发展;高铁建设有利于缓解雅加达至万隆的
交通压力,方便沿线居民出行,节省通勤时间;能带动沿线地区旅游等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优化投资环境,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增强地域间的联系,有利于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印尼民族众多,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3000多年前,库布齐还是一片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的盛景,战国时期后沙漠渐渐形成。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当地人民不断探索沙漠治理技术,从传统植树到微创植树,从人工种植到无人机播种,经过几十年治理
,2016年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分别已达到15.7%、53%。库布齐沙漠的治理并不限于防风固沙,还借助沙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走出了一条“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下左图为库布齐沙漠位置
图,下右图为库布齐沙漠治沙模式图。(1)推测库布齐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2)河套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分析其成因。(3)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库布齐沙漠的“治沙模式”,如何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
之路。【答案】(1)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强;接近冬季风源地,冬春季节大风天气多。(2)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地势平坦,排水能力差;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抬升。(3)不断探索改进沙漠治理技术,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实现了有效“治沙”,实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
;利用沙漠自然资源发展了生物制药、生物制油等产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工农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有效地改善了“民生”,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库布齐沙漠治沙为背景材料,
考查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示可知,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上游,在我国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加上周围地形阻挡,夏季风难以到达
,降水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干旱地区,接近蒙古风源地,冬春季节风沙天气多。【小问2详解】河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位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中间,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河套平原农业发达,灌溉用水多,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抬升,从而造
成土壤盐碱化。【小问3详解】的结合材料,当地人民不断探索沙漠治理技术,从传统植树到微创植树,从人工种植到无人机播种,不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实现了有效“治沙”,实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结合图示可知,利用沙漠胡杨、甘草等自然资源发展了生物制药、生物制油等产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可持
续发展;通过生物制药等工农产业的联合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有效地改善了“民生”,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点睛】河套平原是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是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狼山、大青山间的陷落地区,地势平坦,
土质较好,有黄河灌溉之利,为宁夏与内蒙古重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鄂北地区主要指襄阳、随州、孝感三市北部地区,是湖北省人口、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区内主要分布变质岩、侵入花岗岩、砂页岩等非含水地层,是有名的“旱包子”。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从丹江口水库清泉沟取水,全
线自流引水,自西北向东南横穿鄂北岗地三市七县区,止于孝感大悟县王家冲水库,全长269.67公里,年均引水7.7亿立方米,设计供水人口达482万,灌溉面积363.5万亩。该工程已于2022年7月1日全线开通试运行。工程建成运行后,将从根本上解决鄂北地区
干旱缺水问题,对湖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线路示意图。(1)分析丹江口水库作为引水工程源地的有利条件。(2)简析鄂北地区称为“旱包子”的原因。(3)说明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对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答案】(1)丹江口水库位
于汉江上游鄂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水质较好;丹江口水库库容较大,储水较多,可以满足调水需求;取水点海拔相对较高,可实现自流输水,节约输水成本。(2)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部分年份降水偏少;位于低山丘陵区,已有水库集水范围有限,地表水易流失;区内主要分布非含水地层,地下水资源较少。(3)为
灌区农业抗御旱灾、保证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保障沿线居民生活用水,提高饮用水水质,提升生活质量;促进沿线地区生态修复,改善生态环境;完善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带动沿线地区相关产业发展。【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的调水工程
为背景,涉及引水工程源地的区位因素、旱灾发生的原因、跨区域调水的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小问1详解】从地形地势上分析,水库坐落于群山之中,地势较高,自南向北可以自流引水,节约输水成本;从气候上分析,该地为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降水开始早结束晚,雨季时间较长,降水丰富,水源充足;从库区环境分析,水库位于汉江上游鄂西北地区,坐落于群山之中,属于森林地带,人类生产活动较少,环境优美,水质好;从库容分析,丹江口水库库容较大,储水较多,可以满足调水需求。【小问2详解】从气候上分析,位于季风
气候区,降水变率大,部分年份降水偏少;从地形地势上分析,位于低山丘陵区,已有水库集水范围有限,地表水易流失,特殊的地形地质和土壤条件不利于蓄水保墒;从岩层上分析,区内主要分布非含水地层,不利于土壤保墒,汇水蓄水能力差,地下水资源较少。【小问3详解】水资源配置工程对沿线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受水区来说,首先缓解了受水区的缺水问题,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用水,提高饮用水水质,提升生活质量;有利于缓解工、农业用水紧张的问题,促进工农业发展,给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还有利于完善沿线地
区基础设施,带动沿线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水资源供应充足了,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