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5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共(54)页,819.25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2c3f7effaea0890056a11b8303e94b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你的理想是什么?导入新课师生之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
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知人论世《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论语》包括《学而》《为政》《八佾yì》《里仁》等共__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精警诫人。宋儒把《论语》和《__
_》《___》《___》合称为“四书”。语录门人再传弟子20大学中庸孟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由)(点)(求)(赤)陪长者闲坐古人有
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尊敬对方或自谦称名51岁39岁31岁18岁论语饥馑曾皙哂舞雩铿尔小相沂冠者喟俟撰摄比及毋冉lúnjĭnxīshĕnyúkēngxiàngyíguànkuìsìzhuànshèbǐ
wúrăn听读正音从课文内容上看,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围绕这个字课文可以概括为哪几个部分?整体感知志孔子评志弟子述志孔子问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因为,介词。年纪比你们大不要如,连词,表假设。或,不定代词,有人。知,了解。动词,做平日,平时疏通文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闲坐。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
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师生之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二课时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轻率急忙的样子比及(等到)合乎礼义的
行事准则。微笑五谷不熟曰饥,蔬菜不熟曰馑。这里泛指饥荒。指侵略的军队夹处形容词活用于名词,勇气子路急急地回答说:“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它,接着又遇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合乎礼
义的行事准则。”孔子听了,微微一笑。“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计量面积用语,纵横或者使动用法,使……富足。至于等待孔子又问:“冉求,你怎
么样?”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不够),那就得等到君子(来推行了)。”“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或者端:名
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小官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曰会;诸侯一起朝见天子曰同。做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同“稀”,稀疏铿的一声。尔:象声词词尾。起放下通“暮”何妨才能,此指为政的才能。介词短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风,
动词,吹风,乘凉。名作动,弹奏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将弹瑟的声音逐渐变稀疏,接着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干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
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
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长叹的样子罢了(yu)赞同谦让指示代词,那同“欤”,语气词。﹨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
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点后走。曾点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可是他说话却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
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官,那么谁能做大事呢?”师生之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三课时
(一)体会性格1、细读课文,根据述志过程中各人的表现,体会四人性格特点,并完成表格。细读细品人物语言举止性格启示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人物语言举止性格启示子路“千乘之国……方也。”率尔冉有“方六七十……君子”公西华“非曰……小相焉”曾皙“莫春……咏而归”舍瑟而作有抱负
、坦诚;但鲁莽、直率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敦厚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淡泊功名、从容不迫,豁达、洒脱(二)感受态度2、细读课文,找到孔子对各人志向的评价,从中看出孔子的态度是怎样的?完成表格。人物对象孔子评志孔子态度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
人物对象孔子评志孔子态度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其言不让安见方六七十……吾与点也宗庙会同……哂之与之惜之叹之1、孔子为什么“哂”由?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3、结合课文说说四弟子志向的不同和关联。合作探究【补充资料】①孔子云:“能
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②《左传·襄公十三年》云“让,礼之主也”。谦让为礼之原则精神之一,故礼让可以并称。③《春秋左氏传》曰:“启蛰而雩。”又曰:“龙见而雩
。”启蛰、龙见,皆二月也。春二月雩,秋八月亦雩。春祈谷雨,秋祈谷实。……夫雩,古而有之。故《礼》曰:“雩祭,祭水旱也。”(1)孔子哂由,认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子路的话毫不谦让,一是率尔而对的行为不谦让,二是所说内容不够谦逊。而据资料可知,孔子主张
以礼让治理国家,谦让是礼之原则精神之一。(2)孔子与点,一是因为曾皙所言“风乎舞雩”实为雩祭情景,他以行为秉承周礼;二是曾皙所说为礼治下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治国的最高境界,与孔子的期望相符合;三是曾皙志不在为政,而是一种隐逸逍遥的生活,这中消极避世的思想符
合当时四处碰壁而后返鲁的孔子的心理。(3)就治理国家而言,子路讲的是“不挨打”,即“强兵”;冉有讲的是“不挨饿”,即“富国”;公西华讲的是“知礼节”,即“文明”,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而曾皙讲的是“幸福”,是终极目标,富强、文明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
福。目标重要,过程同样重要:既应敢于承担,又要谦逊礼让。•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思想。课堂小结师生之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第四课时一、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2、毋吾以也:3、莫春者,春服既成:4、唯求则非邦也与:知识归纳希,通“稀”,稀疏以通“已”,停止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与,通“欤”,语气词1、如会同,端章甫2、鼓瑟希,铿尔3、三子者出,曾皙后4、浴乎沂,风乎舞雩(1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作动,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名作动弹奏名作动,走在后面名作动,吹风,乘凉二、词类的活用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道,是非标准。译成“合乎礼义的行为准则”。小相,大相(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子路率尔而对曰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回答使……富足(3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三、文言句式1、毋吾以也:2、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以吾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3、则何以哉4、加之以师旅5、为国以礼()6、尔何如()7、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即“则以何哉”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介词短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介词短语后置固定句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宾语前置】8、以吾一日长乎尔?9、浴乎沂,风乎舞雩。10、可使有勇()介词短语后置,即“乎尔长”,
比你年长介词短语后置句,即“乎沂浴”,在沂水洗洗澡。省略句,使(之)有勇四、古今异义(古/今)1、比及三年()2、且知方也()3、如五六十()4、如其礼乐()5、异乎三子者之撰()到/比较、紧靠等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方向、对方、方法等或者/如果至于/如果才能/写
作6、如会同,端章甫古:古代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合起来(办事)7、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几个虚词: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2)毋吾以也:同“已”,止(3)则何以哉:动
词,用、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做2、如(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2)如其礼乐:至于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5、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2)子路率尔而对
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阅读《课时作业》第二页《季氏将伐颛臾》回答问题。1、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2、两次谈话,孔子为什么前“笑”后“骂”?比较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
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文章异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
伐颛臾》①都是对话背景,孔子和学生之间的多人对话。②冉有和子路同时出现在两篇文章中。③对话内容围绕“治国”阐述孔子的仁政思想态度和善,氛围轻松民主,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态度强硬,言辞密集,氛围紧张,火药味十足。2、两次谈话,孔子为什么前“笑”后“骂”?《子路》中孔子是话题的发起者,
希望学生能各抒己见,各谈己志,且问的是与志向相关的开放式问题,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四人回答虽然不同,但本质都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孔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鼓励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孔子看来,只要是利国利民,以仁立身,以仁安邦,所以即
使是有差异也是被允许的,所以能温和点评。2、两次谈话,孔子为什么前“笑”后“骂”?《季氏》中,孔子作为聆听者,然而冉有和子路在做出攻打颛臾的决定前,从未动过想询问老师此次行动是否可行的心思,孔子在听到问话后却立即掌握对话
主导地位,发起诘问,原因是孔子认为季氏将发动的是一场为满足私欲而不讲个人文德、不顾百姓生死、不念国家礼制的残忍战争。同是军事方略,与前面的“抗外患、守国土、安百姓”的正义之站有本质区别,与“仁政”的核心相违背。在孔子看来,冉有、子路作为辅助之臣,理应劝说主公放弃攻伐,匡正主
公贪婪残暴的思想,而冉有却为季氏找到了不得不打这一仗的诸多托词。于公于私,二人都与“仁”背道而驰,这一骂也是情理之中。3、孔子的四个弟子中,你最喜欢的是谁,并说明理由。1.与“加之以师旅”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B.毋吾以也C.则何以哉D.因之以饥馑【答案】DA.
介词,因为;B.动词,认为;C.动词,用,做;D.介词,用。直击高考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及三年,可使足民比及:等到。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方圆,纵横。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D.夫子喟然叹曰喟然:不高兴的样子。【答案】D/喟然:长叹的样子。3.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B.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C.莫春者,春服既成D.唯求则非邦也与【答案】BA.希通稀C.莫同暮D.与通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