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高考通用,必修上册1_4单元)01(全解全析)(新高考通用).docx,共(18)页,57.77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f3686a4a8affad3f4839fe4e829583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
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
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测试范围:第1~4单元(统编版必修上册)。5.难度系数:0.75。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
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铸就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
、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早在2012年初,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启动实施“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重点动员支持一批高校创作排演以现当代著名科学家和科技界民族英雄为主题的舞台剧,用广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
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讲述一批德学双馨、对国家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在科技界具有崇高威望的科学大师的动人事迹,成为当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一次大胆创新。十年来,主办部门从两部门增加到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
工程院、中国文联等6部门,演出剧目也从第一批的6部扩大到现在的20部。剧目的数量和质量在发生变化,但坚持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经典原创剧目的定位始终未变,用讲故事的方式弘扬科学家精神也从未过时。科学大师剧成为高校
开展“大思政课”的生动蓝本,也是科学、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最好诠释与最佳案例。通过舞台剧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关键在于故事挖掘。每一名参与科学大师剧创作的师生都会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对拟排演的科学家人物进行深入了解,通过
大量阅读传记手稿、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了解科学家故事,感悟科学家精神。按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要求,参与科学大师剧创排的高校师生在对科学家故事进行艺术化加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尊重重大事实的科学性,将追求真理、严谨治
学的求实精神摆在首位。天津大学原创话剧《侯德榜》剧组曾先后多次组织动员参演师生赴北京、天津、大连、南京、福建等地,拜访中国化学学会、中国化工学会、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集团公司、永利化工天津碱厂等单位
,实地追踪侯老的生平足迹,现场采访侯老亲属后人、秘书等,查阅书籍和历史文献千余份,在整理了10余万字的一手资料后,才据此创作了话剧《侯德榜》的剧本初稿。党的二十大对科技强国建设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
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是对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新要求,也是对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化自信自强的新要求。没有科学家精神铸就起科技脊梁,就难以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也难以产出
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也必然需要一批又一批具有家国情怀、杰出才干、高度文化自信的优秀青年担负时代使命。应时代之需,近年来“共和国
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广泛动员科技、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专业力量,深入挖掘校史资源,不断塑造有思想有故事的科学家原型,以舞台为媒介,不断扩大参与度和覆盖面,使每个科学大师剧目都成为扎根高校、连接青
年学生、影响社会公众的有温度的“生命体”。一批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科学大师剧成为“演得好、留得下、传得开”的佳作。(摘编自共青团中央《擎“科学家精神”之炬书青春中国时代华章》,2023年12月8日)材料二:科
学家精神之于青少年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勇于探索,更重要的是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培养爱国情怀,涵养坚持不懈、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学品格。当代青少年的价值体系更加开放和多元,面向青少年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充分理解青少年价值需要,采用更加新颖的表达方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何开
展引领性科技攻关?如何实现从“追逐者”到“引领者”的转变?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赓续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才能坚定不移地以创新寻求突破。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科学家精神,坚守着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信念,无数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20
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将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8条宝贵经验之一,强调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科学家精神既凝聚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信念与追求,也为激励广大青年人才开拓创新提供了力量源泉。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屠呦呦,再
到钟扬、黄大年,他们身上彰显的科学家精神感人至深。学习感悟科学家精神,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不断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对新时代人才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摘编自柯嘉平《让科学家精神直抵心灵》,2023年2月1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
一代代科技工作者铸就了内涵丰富的科学家精神,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凝聚起了磅礴的力量。B.十年来,科学大师剧的主办部门在扩大,剧目的数量在增加,质量在提高,但坚持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定位始终未变。C.只有一批批有家国情怀、杰出才干、高度文化自信的优秀青年担负时代使命,才有可能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涵养科学品格,与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勇于探索同样重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最初的舞
台剧形式,成为当时的“一次大胆创新”,可见开展这种形式的活动,在当时也是一种富有勇气的改革与突破。B.“将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摆在首位”,既指剧目内容要突出科学家的这种精神,又要求创排剧目的师生应追
求这种精神。C.《侯德榜》剧组参演师生实地追踪侯老的生平足迹,现场采访侯老亲属后人、秘书等,都表明了创作团队对“科学性”的尊重。D.一批科学大师剧成为“演得好、留得下、传得开”的佳作,可见舞台剧已成为有影响力、有温度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第一段
中“科学家精神”的一项是()(3分)A.“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一切行为的时刻,唯独他(梁思成),依旧把热爱倾注在人类古建筑上,他知道,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B.“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待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
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C.“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D.“徐霞客一生不避艰险,走遍三江五岳
,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他的考察记录,经过现代地理学家的实际勘探,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4.“科学家精神”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材料二加以概括。(4分)5.如何才能通过舞台剧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让科学家精神直抵青少年心灵?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答案】1
.C2.D3.A4.①科学家精神为青少年教育导向护航。②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创新凝聚力量。③科学家精神让人才发展薪火相传。5.(1)相关部门:认真落实政策内容,充分理解青少年价值需要,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以舞台为媒介,不断扩大大师剧的参与度和覆盖面。(2)参演舞台剧的青年师生:认真感悟科学家精神,深度挖掘科学家故事,秉怀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践走访获取第一手资料,使舞台剧更加真挚感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
内容的能力。A.强加因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来的磅礴的力量除了科学家精神的作用,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B.“质量在提高”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三段的表述是“剧目的数量和质量在发生变化”。D.“同样重要”错误。材料二第一段的表述是“不仅在
于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勇于探索,更重要的是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培养爱国情怀,涵养坚持不懈、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学品格”,“不仅……更……”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D.“已成
为……为百姓喜闻乐见”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是说“一批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科学大师剧成为‘演得好、留得下、传得开’的佳作”,“已成为有影响力、有温度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无中生有。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是: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B.体现了“爱国”。C.体现了“协同”。D.体现了“求实”。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
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不仅在于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勇于探索,更重要的是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培养爱国情怀,涵养坚持不懈、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学品格”,抓住“鼓励青少年”“引导青少年”等词语可概括为:科学家精神为青少年教育导向护航
。“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何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如何实现从‘追逐者’到‘引领者’的转变?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赓续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才能坚定不移地以创新寻求突破”,这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体现了“科学家精神”的作用,可概括为: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创新凝聚力量。“2
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将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8条宝贵经验之一,强调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科学家精神既凝聚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信念与追求,也为激励广大青年人才开拓创新提供
了力量源泉。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屠呦呦,再到钟扬、黄大年,他们身上彰显的科学家精神感人至深。学习感悟科学家精神,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不断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对新时代人才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这是从“
人才发展”的角度体现了“科学家精神”的作用,据此可概括为:科学家精神让人才发展薪火相传。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早在2012年初,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启动实施”“重点动员支持一批高校创作排演以现当代著名科学家和科技界民族英雄为主题的舞台剧,用广大青少年和科
技工作者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讲述一批德学双馨、对国家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在科技界具有崇高威望的科学大师的动人事迹”“剧目的数量和质量在发生变化,但坚持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经典原创剧目的定位始终未变”“应时代之需,近年来‘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
’广泛动员科技、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专业力量,深入挖掘校史资源,不断塑造有思想有故事的科学家原型,以舞台为媒介,不断扩大参与度和覆盖面,使每个科学大师剧目都成为扎根高校、连接青年学生、影响社会公众的有温度的‘生命体’”等内容可建议相关部门:认真落实政策内容,充分理解青少年的价值
需要,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以舞台为媒介,不断扩大大师剧的参与度和覆盖面。依据“通过舞台剧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关键在于故事挖掘。每一名参与科学大师剧创作的师生都会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对拟排演的科学家人物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大量阅读传记手稿、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了解科学家故事,感悟科
学家精神”“参与科学大师剧创排的高校师生在对科学家故事进行艺术化加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尊重重大事实的科学性,将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摆在首位……”等可建议参演舞台剧的青年师生:认真感悟科学家精神,深度挖掘科学家故事,秉怀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践走访获取
第一手资料,使舞台剧更加真挚感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石青嫂子(节选)艾芜前情提要:抗战期间,石青嫂子和她的丈夫,暂时靠着官家学校的庇护,耗尽血汗开垦出一片荒地。劳苦换来了米粮,辛勤获得了温饱,加
上没有外界的干扰,日子过得还算安宁。抗战胜利了,官家学校搬走,石青嫂子原来那“静静地住着”的天真想法,只不过是一场幻梦,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灾难。石青被抓了壮丁,石青嫂子再不能凭着“勤劳和希望”像往日一样使家庭充
满生气。她的四亩坡地变成了吴大老爷掠夺的对象。自当家人离开后的第四个月,有一天,忽然有三个人大模大样踏进了她的菜地,拿一根带子在东量西量的。她担心会踩坏了她辛勤种植的农作物,大声地加以阻止。“呵呀,你们踏着人家的菜地哪,
那是才撒下种的!”两个牵着带子在量的人,都穿着短装的,并没有理睬她,只是在菜地走上走下的。“先生们,你们是有耳朵的哪!”石青嫂子气得大叫起来,“咋个这样不听招呼?你们那样踏了,还长得出来啥子。”两个在量的人,只是望她一
眼就算了,仿佛把她的号叫看成一件和他们毫无关系的事情一样。倒是一个站在斜坡边上的人,穿着长衫,悠悠然吸着香烟的,露出轻蔑的神色。“这是我的地呀!”石青嫂子气得呼吸都急促起来了,只是直着喉咙地嚷叫。吸着香烟的人,冷笑起
来:“你的地,哼,你的地!”两人在量的人,也插嘴嘲笑起来:“你怕睡着没有醒啰!”石青嫂子见这三个人莫名其妙地跑来践踏菜地,又大模大样地气势凌人,心里气愤极了,就让狗去咬他们,一点也不加以制止。她只怀着痛恨的心情,去看地里那一片可恶的足印。有的地上,小白菜已经发出两片嫩叶了,给足一踏,便全然碎折
,不能再生的了;她感到非常难过,就像自己养的孩子,拿给别人践踏了一样。她一面用手翻泥土,查看踏坏的种子,一面喃喃地切齿诅咒:“挨炮子的,你们这样糟蹋东西,你们得不到好死的!”三个人走了以后,峡谷里又重新平静了。①风在林间吹过,叶子
微微作着声响。岭上有啄木鸟在“啵啵啵”地敲着树子。隔不两天,量地人又来了,跟先前不同的,是只来两个着短衣的人,而且也不像前次那样走到菜地里去胡乱践踏,却是一直叱骂着狗,走到茅屋里来。两个人气势汹汹地赶着狗打了一会,才忽然摸出一张纸
片来,对着石青嫂子大声说道:“你懂得么?我告诉你,你种地四亩有多,得出押金三十万元,你那样做啥子?押租会退给你的,只要你不再种了。你要放明白一点,这是吴大老爷的地,并不是你的,他手上有纸,就是县长帮你的忙,你也赖不赢他的。”石青嫂子听见人家手上有纸,晓得是有契约字据的,便也不敢再辩了,脸色
异常地颓丧,一面却又鼓起勇气,愤愤地嚷道:“你就把我的儿儿女女通通卖了,也凑不到三十万元哪!”拿纸单的人,听也不听地只是责备道:“这才是一笔押金哩!你每年还得出五斗米的租子!”石青嫂子马上截断他的话,尖声喊了起来:“②这简直逼着牯牛下儿哪!你们
睁眼看看,这鬼地方会出一颗半颗谷子么?要五斗米,不是要人家的命?”“你向我们吼啥子?比嗓子大?我们只是来通知你!”拿纸单子的人突然发气起来,“你不肯出,你搬开好了,哪个拉住你?”那人把纸单子递在她的手上,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石青嫂子气得说不出话来,只用劲把纸
单子撕得粉碎,朝两人走的方向丢去。半晌,才望下屋后的斜坡,恨恨地说:“要我搬走,那容易!人家苦了十年,不说啥子,就是汗水也流了几十百桶去了嘛!你就拿棒棒来赶,我都不会搬的!”这时候,她倒不怕静寂和孤独了,只担
心会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常来打扰和吵闹。而她也下了个决心,无论别人怎样想方设法来赶她走,她都不会离开峡谷一步。她觉得在峡谷里生活了将近十年,和山峰、树林、小河都弄得非常的熟识,尤其这片朝夕用光足板踏过的斜坡,四季长着青绿的菜蔬、红黄的瓜果,使她分外感到亲热,正如吃奶的孩子看见母亲的乳房一样。她一向觉
得峡谷就是她一家人的。她在岭上寻柴,总是钩点枯干的树枝,很不忍向那活生生的树身砍进一刀,一则以为它们都是朝夕常见的邻居,不愿加以杀伤,再则也认为要它们长得大些,就更能够心上感到快乐。小河也很使她喜欢,她晓得没有
小河的水,她这片斜坡上的农作物,是不容易活起来的。每年过年的三十晚上,她定要走到水边,点起香烛纸钱,诚心诚意表示她的感谢,她在峡谷外边的小镇上卖菜,人们惊异她的西红柿大,豆角子长,她便会很愉快地说:“我们
那个地方,实在生得好,泥土肥不消说了,河水挑起来又很方便!”但她又怕别人羡慕,会也挤进谷来居住,③便又皱起额头皮,作起艰难的神情,叹息地说:“就是野草太容易长了,你只要三天不下地去,你看看,真有你收的!你顶好拿牛去吃光算了!别人在外头种地,费一分两分气
力,我们就得费三分四分哩!讨厌得很,那全是一个要人下力的地方!”现在却有人忽然要来赶她,你想她是多么地痛心,她觉得就是拼命也得把这片斜坡、这个峡谷好好守住。她想别人一定很久就眼红这个地方了,只以当家人在,不敢下手,现在晓得单是她一个人,而且又是女人,就特
地跑来欺负她了。“好吧!你默倒[注]女人好欺么?”④她恶毒地点一下头,自言自语起来,“我就要拿出我们女人的厉害来!”她把锄头棍子镰刀以及斧头之类,全放在进门地方,只消有人敢来把她拉出茅屋,她就得抓起一样东西,首先给他们一下惩
罚,使他们明白,她这样的女人,是万不能随便加以欺负的。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五日,上海大场乡下(有删改)[注]默倒:方言,意思是“以为,想着”。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开始看到三个陌生人来到自己的菜地里量来量去,石青嫂子并没有意
识到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只是阻止他们不要踩坏了自己辛苦种的农作物。B.吴大老爷有契约字据,所以那两个人才明目张胆地说出“就是县长帮你的忙,你也赖不赢他的”之类强硬而霸道的话,这使石青嫂子很受打击。C.石青嫂子对自己以前在峡谷中的生活比较满意,一
个重要原因是开荒种植收获的农作物能够维持她一家人的生活。D.石青嫂子已准备好自己的战斗工具,只要有人敢来抢夺自己的土地,就要给他们点教训,这表明她已认识到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通过对叶子等
自然界声响的描绘,突出了环境的宁静,缓和了气氛。B.句子②中感叹号加上两个问号连用,将石青嫂子质问时的愤怒渲染得淋漓尽致。C.句子③“皱起”“作起”“叹息”,说明石青嫂子对峡谷中的生活环境也有不满意的地方。D.句子④中“恶毒”属于贬词褒用,更形象地展示了石青嫂子反抗决心
之坚之强。8.面对吴大老爷两次派人来强占土地,石青嫂子的心理前后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5分)9.读书小组要为节选部分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人物·斗争·审美;乙组提出一
个关键词:土地。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答案】6.D7.C8.①第一次,由担心到又气又恨。先是担心菜被踩坏,然后是对他们践踏菜地、蛮横欺凌的气愤和痛恨。②第二次,由颓丧到气愤再到生出反
抗情绪。先是因对方有契约字据而感到沮丧,再是因对方的重租威逼而气愤,并生发坚决保护自己土地的反抗心理。9.甲组示例:①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石青嫂子,她是一个遭遇地主豪绅残酷迫害却富有斗争精神的贫苦妇女。②她勤劳善良,辛苦持家,体现出中国底层妇女的传统美
德。③面对吴大老爷的巧取豪夺,她并没有妥协,而是选择了要以反抗捍卫自己的劳动果实,这种不屈的反抗也是一种美。乙组示例:①行文中有很多刻画人物、传递情感的意象,土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土地是石青嫂子辛辛苦苦垦荒的结果,是她一家赖
以生存的对象,是石青嫂子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③石青嫂子要奋起反抗,反抗吴大老爷对其土地的强行霸占,这种反抗让石青嫂子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富有现实意义。【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认识到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的道理”分析错误。从节选的后半部分看,此时的石青嫂子只是认为别人眼红她的这个地方,并且看现在石青不在,只是她一个女人而欺负她,她的思想还没有达到认识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程度。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
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说明石青嫂子对峡谷中的生活环境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分析错误,句子③是石青嫂子因担心别人挤进谷来居住而故意这样说的,这是一种伪装的小聪明。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的能力。①第一次,由担心到又气又恨。“她担心会踩坏了她辛勤种植
的农作物,大声地加以阻止”先是担心菜被踩坏,“石青嫂子气得大叫起来”“‘这是我的地呀!’石青嫂子气得呼吸都急促起来了,只是直着喉咙地嚷叫”“石青嫂子见这三个人莫名其妙地跑来践踏菜地,又大模大样地气势凌人
,心里气愤极了,就让狗去咬他们,一点也不加以制止。她只怀着痛恨的心情,去看地里那一片可恶的足印”后来是对他们践踏菜地、蛮横欺凌的气愤和痛恨。②第二次,由颓丧到气愤再到生出反抗情绪。“石青嫂子听见人家手上有纸,晓得是有契约字据的,便也不敢再辩
了,脸色异常地颓丧”先是因对方有契约字据而感到沮丧,“石青嫂子气得说不出话来,只用劲把纸单子撕得粉碎,朝两人走的方向丢去。半晌,才望下屋后的斜坡,恨恨地说”“她也下了个决心,无论别人怎样想方设法来赶她走,
她都不会离开峡谷一步”再是因对方的重租威逼而气愤,并生发坚决保护自己土地的反抗心理。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甲组:①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石青嫂子,她和丈夫耗尽血汗开垦出的一片荒地,却变成了吴大老爷掠夺的对象。面对吴大老爷两次派人来强占土地,她觉得
就是拼命也得把这片斜坡、这个峡谷好好守住。可见她是一个遭遇地主豪绅残酷迫害却富有斗争精神的贫苦妇女。②“石青嫂子和她的丈夫,暂时靠着官家学校的庇护,耗尽血汗开垦出一片荒地。劳苦换来了米粮,辛勤获得了温饱”她勤劳善良,辛苦持家,体现出中国底层妇
女的传统美德。③“要我搬走,那容易!人家苦了十年,不说啥子,就是汗水也流了几十百桶去了嘛!你就拿棒棒来赶,我都不会搬的!”“她也下了个决心,无论别人怎样想方设法来赶她走,她都不会离开峡谷一步”面对吴大老爷的巧取豪
夺,她并没有妥协,而是选择了要以反抗捍卫自己的劳动果实,这种不屈的反抗也是一种美。乙组:①行文中有很多刻画人物、传递情感的意象,土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小说围绕吴大老爷要霸占土地,石青嫂子守护土地展开情节。②“石青嫂子和她的丈夫,暂时靠着官家学校的庇护,耗尽血汗开垦出
一片荒地”这片荒地见证着石青嫂子的勤劳,是石青嫂子辛辛苦苦垦荒的结果,“这片朝夕用光足板踏过的斜坡,四季长着青绿的菜蔬、红黄的瓜果,使她分外感到亲热”土地也是她一家赖以生存的对象,是石青嫂子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③“她的四亩坡地变成了吴大老爷掠夺的对象”“无论别人
怎样想方设法来赶她走,她都不会离开峡谷一步”“她觉得就是拼命也得把这片斜坡、这个峡谷好好守住”吴大老爷两次派人来强占土地,石青嫂子要守护土地,要奋起反抗,这种反抗让石青嫂子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富有现实意义。二、古
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假.令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言
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晋巴东监军徐胤率
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吴国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
,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至经月,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项领,伺视间.隙,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
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汉晋春秋》曰:羊祜既归,增修.德信,以怀吴人。陆抗每告其边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无求细益而已。”于是吴、
晋之间,余粮栖亩而不犯,牛马逸而入境,可宣告而取也。抗尝疾,求药于祜,祜与之,曰:“此上药也,近始自作,未及服,以君疾急,故相致。”抗得而服之,诸将或谏,抗不答。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于抗,抗曰:“夫一邑一
乡,不可以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于祜无伤也。”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节选自陈寿《三国志》)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如使西陵A槃结
B则南山群夷C皆当D扰动E则所忧虑F难G可H而竟言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陵城固兵足”与“兵甲已足”(《出师表》)两句中“足”的意思相同。B.“假令敌没江陵”与“乃悟前狼假寐”(《狼》)两句中“假”的意思不同。C
.“伺视间隙”与“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两句中“间”的意思相同。D.“增修德信”与“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修”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军挺进江陵,诸将都认为陆抗不宜率军西上。陆抗则认为敌人攻下江陵也防守不住,所以放弃了江陵。B.江陵地势平旷,交通便利,陆抗下令江陵督张咸修造一道大堰拦水,借以阻碍敌人进攻和内部叛乱。C.羊祜到
了当阳,得知大堰已毁,就改船运为车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晋国徐胤率水军赶到建平,杨肇已前往西陵。D.陆抗预料俞赞叛逃后会将自己虚实底细告诉杨肇,而夷兵向来不够精练,如果敌人围攻,必定先从夷兵防守处下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2)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14.有人认为“祜、抗为失臣节”,你是否赞成此观点?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3分)【答案】10.BEF11.C12.A13.(1)陆抗听说,让张咸立即毁掉大堰。众将领都感到困惑,多次劝谏,陆抗不听。(2)脸上没有骄
横的神色,像平常一样谦逊,因此深得将士衷心拥戴。14.不赞成。羊祜归附后以德感人,并安抚边远的吴人;陆抗也告诫戍边将士不要做残暴的事情,让吴、晋边境的百姓能够得到安宁,两人的行为也进而维护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关爱百姓、为国效力是臣子应做的事情,因此两人有臣节。【解析】10.本题考查学
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但如果让西陵与敌人联结起来,则南山诸族夷人都将骚动扰乱,那我忧虑的事情,就不是能说得清楚的。“槃结”作“西陵”的谓语,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B处断开;“则”连词,一般在句首,
可在其前E处断开;“所忧虑”,所字结构作主语,较长,可在其后F处断开。故在BEF三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充足。句意:江陵城池坚固兵力充足。/兵员装备已经充足。B.正确。倘若、假如;假装。句意:倘若敌人攻下江陵。/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
假装睡觉。C.错误。时机;参与。句意:等候时机攻打吴军。/你又何必参与呢?D.正确。修行;长、身高。句意:更加注重修行美德信誉。/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敌人攻下江陵也防守不住,所以放弃了江陵
”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可知,如果让西陵与敌人联结起来,则南山诸族夷人都将骚动扰乱,这是陆抗更担忧的事情,因此不如选择西上;“放弃了江陵”也不准确,陆抗所言只是假设。故选A。13.本题考查
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亟”,立即;“惑”,感到困惑;“屡谏不听”,省略句,“(诸将)屡谏(陆抗)不听”。(2)“矜”,骄横、骄傲;“谦冲”,谦逊;“谦冲如常”,状语后置句,“如常谦冲”。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不赞成。由原文“羊祜既归,增修
德信,以怀吴人”可知,羊祜归附后以德感人,并安抚边远的吴人;由原文“陆抗每告其边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无求细益而已。’于是吴、晋之间,余粮栖亩而不犯,牛马逸而入境,可宣告而取也”可知,陆抗也告诫戍边将士不要做残暴的事情,让吴、晋边境的百姓能够得到
安宁,两人的行为也进而维护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关爱百姓、为国效力是臣子应做的事情,因此两人有臣节。参考译文: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军挺进江陵,诸将都认为陆抗不宜率军西上,陆抗说:“江陵城池坚固兵力充足,没有什么担忧的。倘若敌人攻下江陵,也一定防守不住,我们所受损失很
小。但如果让西陵与敌人联结起来,则南山诸族夷人都将骚动扰乱,那我忧虑的事情,就不是能说得清楚的。我宁愿放弃江陵而奔赴西陵,何况江陵十分牢固!”当初,江陵地势平旷,交通便利,陆抗下令江陵督张咸修造一道大堰拦水,借以阻碍敌人进攻和内部叛乱。
羊祜想利用大堰蓄的水域,浮船运粮,宣称要毁掉大堰来让步兵通行。陆抗听说,让张咸立即毁掉大堰。众将领都感到困惑,多次劝谏,陆抗不听。羊祜到了当阳,得知大堰已毁,就改船运为车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晋国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赶到建平,荆州刺史杨肇前至西陵。陆抗
亲自统率三军,凭借军营围墙抵御杨肇。吴国将军朱齐、营都督俞赞逃跑到杨肇处投降。陆抗说:“俞赞是我军中的老办事人员,知道我方虚实底细的人,我常担心夷兵一向不精练,如果敌人围攻,必定先从夷兵防守处下手。”当夜就撤
换夷兵,全用吴军老将替代防守。第二天,杨肇果然攻打原先夷兵的防守处,陆抗下令守军反击,箭石如雨下,杨肇部队接连有死伤士兵。杨肇到达西陵后一个多月,无计可施之下趁夜逃走。陆抗打算追击他,又担心步阐在要害之地积蓄力量,等候时机攻打
吴军,部队不够分配,在此情况下只是击鼓告诫将士,作出要追击的样子。杨肇的军队都很惊恐,全都抛盔弃甲四散奔走,陆抗派轻兵在后追击,杨肇被打得大败,羊祜等都率军返回。陆抗就攻下了西陵城,诛杀步阐全家及其部下首要的
将吏,自将军以下,请求赦免的人有几万。陆抗修整西陵城墙和防御工事,回师东归乐乡,脸上没有骄横的神色,像平常一样谦逊,因此深得将士衷心拥戴。《汉晋春秋》说:羊祜已经归附,更加注重修行美德信誉,以安抚边远的吴人。陆抗总是告诫戍边将士:“晋国专门做仁德的事,我
国却专门做残暴的事,晋国是希望我们不战自降啊。各保边界安全,不追求小利益罢了。”于是吴、晋之间,留存在田间地头的粮食相互之间不侵犯,牲畜逃走越界,可以宣布告知就拿走。陆抗曾经得病,向羊祜求取药物,羊祜给了他,说:“这是好药,最近我制作的,还没来得及服用,因为你的病
比较严重,所以先送你。”陆抗得到药吃了,诸位将领有的不赞成,陆抗没有回答。孙皓听闻边境交好,质问陆抗,陆抗说:“小城乡的人,不可以成为无信义的人,何况一个国家?我不这样做,正好彰显了对方的德行,对羊祜也无所伤害。”有人认为羊祜和陆抗为不合格的臣
子,二人以之为笑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
,已复至天旭。[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离娄上》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③漉:过滤。④近局:近邻;邻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
项是()(3分)A.本诗以诗人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展现了诗人回归田园后的生活。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世途之艰辛与生活之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
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16.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和《归园田居(其一)》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5.B16.①直抒胸臆。《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诗人辛苦了一天,孤独无
伴,只身还家,难免怅然生恨。《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②借景抒情。《归园田居(其五)》,写“山涧”清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归园田居(其一)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等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③借事抒情。《归园田居(其五)》,漉“新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一
事则写出了诗人归隐后内心的宁静。【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B.“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理解不当。“崎岖历榛曲”,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所致道路的荒
凉和艰难,透露出时代特定背景的影像。诗人是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难。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直抒胸臆:本诗首句“怅恨独策还”,属直抒胸臆,写诗人辛苦了一天,孤独无伴,只身还家,
难免怅然生恨,“独”“怅恨”体现作者的孤独惆怅之情;《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诗人说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借景抒情:《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是借景抒情,路上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整天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浑身变得舒坦自在起来。这两句一扫“怅恨”之意,那么轻松自如,正是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衬托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
鸡鸣桑树巅”这八句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借事抒情:《归园田居(其五)》,“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过滤
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去浊存清饮用。并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以“只鸡”为肴,真是快慰无比。“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知不觉间“日入室中暗”,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索性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此句看似寒酸却将诗人的潇洒自如,
自得其乐表现出来。《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写诗人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写出了诗人归隐后内心的宁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写自己多愁善感而年华逝去的感叹。(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中“_________”一句形容南朝刘裕军队的浩大气势,下片中“________”一句写好大喜
功的刘义隆的惨败局面。(3)《声声慢》中运用日常生活中行动、细节描写,展现词人独自一人的孤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接抒发对无聊生活的感慨。从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妇人整天倚着窗户观望的情景。【答案】17.(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2)
气吞万里如虎,赢得仓皇北顾(3)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华、赢、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随着数字科技几乎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手写笔记似乎显得A。不
过,不断涌现的多项研究却表明,用纸笔,甚至是平板电脑和触控笔来记笔记,仍然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最近,在一项发表于《心理学前沿》的研究中,科学家监测了学生在记笔记时的大脑活动。经过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手写笔记的学生相互联系的脑区之间的电活动更强。这些
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甲)。新研究其实建立在2014年一项研究的基础上。当时这项研究总结道,打字能够帮助人们更快地输入笔记,但也会导致他们不会过多地思考笔记内容,手写记录的方式虽然速度较慢,(乙)。为了解用这两种方式记笔记时,大脑活动的具体差
异,这项新研究的作者招募了36位学生参与研究,要求他们分别通过手写和打字的方式记录屏幕上显示的单词。而科学家利用参与者所戴头罩上的256片电极,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①学生在手写记录时,传感器监测到大范围的大脑连通性,②这种连通性覆盖了视觉区域、处理和接收视觉信息的脑区,以及运动皮层。③其中,运
动皮层负责控制肢体运动,整合感知-运动系统,④能帮助大脑处理环境信息,⑤并决定人们下一步的行动。相较之下,参与者在打字记录时,这些脑区的活动极少。这项新发现并不意味着教室中的科技设备B。平板电脑、智能
手机等其他电子设备让我们写论文、开展研究都变得更高效,还提供了公平获取教育资源的机会。但正如加拿大滑铁卢太学研究运动与记忆的雅杜莎娜·西瓦珊卡所说,人们正不断地将认知任务“卸载”到电子设备中,比如用拍照而非大脑记忆景象。美国范德比尔特
大学的教育神经科学家索菲娅·芬奇-布赫强调:“不论是记忆还是运动能力,如果我们不去主动使用这些技能,它们就会随时间逐渐退化。”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文中最后一段用“卸载”一词表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外界的认知方式,请分析此处引号的作用及“卸载”的表达效果。(4分)22.在一项发表于《自
然·通讯》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利用触觉技术制作了一种“智能手套”,这种手套通过振动或力等来传输触觉信息。比如先用这种手套记录下钢琴家演奏一首歌曲时的手部动作,再通过手套的指尖振动传递给学生,便可提高演奏准确性。请谈谈你对这种新颖的“智能手套”技术的看法。(6分)【答案】18.A.
可有可无(无足轻重)B.有害无利(一无是处)19.甲:教学生手写笔记的重要性乙: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20.①改为:当学生在手写记录时,传感器监测到大范围的大脑连通性;②改为:这种连通性覆盖了视觉区域、接收和处理视觉信息的脑区,以及
运动皮层。21.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卸载的原意是将装载的货物卸下来,也指把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卸下来。文中的“卸载”指的是把本该是人类大脑的工作转移给各种电子设备,形象地写出了在各种智能技术加持下,人们更多地依赖人工智能,而忽略了自身的主观思考。22.①利:有了这种手套,可以跟踪一个人触觉感受,然
后将记录下来的触觉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人,从而改进后者的触觉学习过程。②弊:戴上智能手套弹钢琴,使得弹出的节奏大同小异,缺少个性化主观情感的融入,也会让弹奏者产生依赖,不利于手部技能的掌握。【解析】18.本题考
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此处前文语句提到“数字科技几乎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加之后文的转折“不过……用纸笔……仍然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可知,此处意在说明在数字科技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手写笔记的地位或重要性似乎有所下降或变得不那么突出,故可填“可有可无”
(“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无足轻重”,意思是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B处,根据前文第三段可知,此处所说的新发现是“手写相比打字,脑区活动多”,加之横线处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其他电子设备让我们
写论文、开展研究都变得更高效,还提供了公平获取教育资源的机会”指出了电子设备的优点,所以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尽管有新的研究发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室中的科技设备没有好处,故可填“有害无利”(“一无是处”)。“有害无利”,意思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一无是处”
,指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比喻一个人或物没有一点用处。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手写笔记的学生相互联系的脑区之间的电活动更强”,这是一个科学发现的结果,接下来需要通过这个发现来得出一个结论或观点。由于手写笔记能引
发学生更强的脑区电活动,所以这一发现证明要教给学生手写笔记的重要性,故可填:教学生手写笔记的重要性。乙处,前文提到“打字能够帮助人们更快地输入笔记,但也会导致他们不会过多地思考笔记内容”,这是打字记笔记的缺点;接着转折提到“手写记录的方式虽然速度较慢”,暗示接下来要说明手写记笔记的优点,即弥
补了打字“导致他们不会过多地思考笔记内容”的缺点,促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故可填: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偷换主语,中途易辙,前面“学生在手写记录时”中主语是“学生”,此句还没说完,后面句子“传感器监测到大范
围的大脑连通性”主语就偷换成了“传感器”,从语意上来说,句子重点在强调传感器,所以可在“学生在手写记录时”前加“当”让其作状语,故可在“学生”前加“当”。②语序不当,“处理”和“接收”顺序颠倒,不符合逻辑,应该是先“接收”后“处理”,故可将“处理”和“接收”调换位置。21.本题考
查学生对文中特定词语及其引号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引号的作用:首先,需要明确“卸载”一词在日常生活和计算机领域的基本含义,即“将装载的货物卸下来”或“把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卸下来”。而在文中“卸载”一词用于描述人们将原本应由大脑完成的认知任务(如记忆景象
)转移给电子设备(如拍照记录)的行为。这里,“卸载”被赋予了新的、特定的含义,即认知任务的转移。所以引号在文中用于“卸载”一词,就是表明该词在此处并非其常规意义上的使用,而是具有特殊含义。“卸载”的表达效果:将人类大脑的工作(如记忆景象)比作货
物或软件,被“卸载”到电子设备上,这种比喻既新颖又贴切,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此外,通过“卸载”一词,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在现代智能技术环境下,人们可能面临的认知退化风险。这种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能够引起读者的警醒和反思。22.本题考查学生分
析运用文段信息和提出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理解文段所表达观点,根据材料最后一段可知,语段说明了科技是有利有弊的,需要辩证看待。题干中所说的“智能手套”同样是科技,需要我们辩证看待。从“智能手套”的利上看:智能手套通过记录并传输
专业演奏者的触觉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途径。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口头指导和示范,而智能手套则通过触觉反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正确的演奏方式,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并模仿专业演奏者的手法,加深学生对演奏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从“智能手套”的弊上看:虽然智能手套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演奏准确性,但过度依赖这种技术可能会导致演奏风格趋于一致,缺乏个性化的表达。音乐演奏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传递,而智能手套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
演奏者内心的情感波动。同时长期依赖智能手套进行练习,学生可能会逐渐丧失对自身手部技能和感知能力的信心和控制力。一旦离开智能手套,他们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演奏任务。这种依赖心理不仅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据此简述概括如下:①利:有
了这种手套,可以跟踪一个人的触觉感受,然后将记录下来的触觉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人,从而改进后者的触觉学习过程。②弊:戴上智能手套弹钢琴,使得弹出的节奏大同小异,缺少个性化主观情感的融入,也会让弹奏者产生依赖,不利于手部技能的掌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村
上春树说:“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而西汉刘向说:“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大意是,要想不陷入困境,就须提前谋划;要想不至于绝境,就须事先预防。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
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例文】奋斗当下,未雨绸缪村上春树有言:“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意在告诫我们,要立足现在,找到当下的意义。而西汉刘向却说: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告诫我们未雨绸缪之重要性。年岁不居,时节如流。珍惜当下,奋斗现在,才能为未来铸就华章。加缪曾言:“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我们不过分纠结于当下,却也不会放任当下“躺平”、时间白白流逝。如今我
辈,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自当坚守初心、矢志奋进。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伟大理想,却从未好高骛远,而是将宏伟两梦付诸实践,一生努力,脚踏实地,造福人类。从无声里突围的江梦南,并未因自身残缺而纠结失落、裹足不前,而是把握当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最终以
自身努力考入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吾辈青年,身处大好年华,更当把握现在,奋斗当下,为美好未来添砖加瓦。风物长宜放眼量。拥有长远眼光,脱离现世束缚,才能为未来道路扫平障碍。我们不纠结于当下,却并不代表目光短浅;我们奋斗于当下,更是为了美好
未来。因此,若我们能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拥有长远眼光,或许才能看到潜在的价值,做出正确决策。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城大拆大建,而建筑学家梁思成却为了保护北京城中幸存的古迹,特别是北京城墙四处奔波。即使与
当时的苏联权威专家观点相左,他依然坚守自我;即使支持者寥寥,他也从未放弃尽最大努力保护北京城中的每一面旧墙,每一栋牌楼,每一座庙宇……当时的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经济发展、商业化,或许只有梁思成等少数人拥有长远眼光,看到古迹背后更深远的
文化意义,认识到文化遗存一旦被毁即不可再生。或许,正是因为他未雨绸缪的长远眼光,如今的北京城尚存着最后一点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奋斗当下,未雨绸缪,这正是我辈青年应该拥有的正确态度。当下是我们脚下正踩着的土地,而未来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不纠结于当下的小
利小弊,才不会错失长远规划:不过分焦虑担忧未来,才不会打乱当下奋斗的脚步。此刻的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善于发现与感受生活中每一个当下的美好;更要立足长远,树立远大的目标和计划,为自己的美好未来不懈奋斗。光阴荏苒,风云巨变,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间,我们只有奋
斗当下,未雨绸缪,才能学会珍惜当下的每一个美好瞬间,积累起足够力量,应对未来的挑战,并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更多的意义和价值。【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村上春树和西汉刘向两者相反的观点,引发我们对于是否要“早虑”与“早豫”的思考。首先,村上春树告诉我们,如果“当下”很不顺
,不要太过纠结,太过在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论现在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只要学会珍惜当下的美好,总能发现并收获很多唯美的记忆,心中感到充实与满足,从而有力气去成就美好的未来。与此同时,他说的这句话原句中还提及应仍然努
力向前走,总会走出阴霾,迎来曙光。这句话从心态和做法两个角度告诉我们如何对待不如意的“当下”。而后者西汉刘向所说的话,意思就是说,人要想不陷于困境或绝境当中,应该早做谋划。刘向的说法与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相符。由此可见,作文的中心话题就是我们是否应当具备“忧患意识”。对此,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
行阐释,也可以将二者综合起来,即既要知足常乐、活在当下,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论述时一定要扣住关键词。扣住“知足常乐、活在当下”的同时,还要扣住“常态”;扣住“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同时,还要扣住“长久”。建议选择议论文体,使用因果分析法,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这
个过程中,可以从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进行思辨性分析,说明我们既要对当下遇到的困境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而不是被一时的沮丧和挫折打败,一蹶不振,同时也要从个人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结合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美国对华为的持续围堵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等时事
内容,说明我们不能只是保持个人的乐观,更要在越来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时,有清醒的危机意识。立意:1.知足常乐、活在当下是人间常态。2.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长久。3.既要知足常乐、活在当下,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