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八省通用,选择性必修1)(全解全析)(新八省通用).docx,共(23)页,2.90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6aac5d0bac58a12a2ba6f73f4e7a9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模拟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
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部。5.难度系数:0.70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
单选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酸碱体质理论”曾在国外甚嚣尘上。该理论的主要意思是:①人的体质有酸性和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②人若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请根据所学内环境稳态的知识,选择下列表述正确的组合是()①正常人
血浆pH近中性,为7.35-7.45之间②当人进行剧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浆,会使血浆pH明显降低③人体内存在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3HCO/H2CO3,其次还有-24HPO2-4HPO④酸碱体质理论可信,日常要多
喝弱碱性水以保持碱性体质⑤酸碱体质理论不可信,食物虽有酸性碱性之分,但普通食物一般不会引起内环境酸碱度改变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1.B【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
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①正常人血浆pH近中性,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①正
确;②当人进行剧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浆,但血浆中有缓冲对,因此不会使血浆pH明显降低,②错误;③人体内存在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42-/H2PO4-,③正确;④酸碱体质理论可信,日常要多喝
弱碱性水不会保持碱性体质,因为血浆中存在缓冲对,使pH近中性,为7.35-7.45之间,④错误;⑤酸碱体质理论不可信,食物虽有酸性碱性之分,但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普通食物一般不会引起内环境酸碱度改变,⑤正确。因此正确的是①③⑤,B正确。故选B。2.下图表示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表示增加,“-”表示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能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C.处于K值时的种群,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甲、乙、丙、丁都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2.B【分析】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出
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详解】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而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B、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可通过降低出生率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B正确;C、处于
K值时的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错误;D、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组成、丁为年龄结构,甲和乙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但丙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丁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错误。故选B。3.为揭示睡眠对记忆的影响,科研人员采用一
种间隔的、重复的丁酮(由致病菌发出的具有吸引力的气味)训练模式让线虫建立记忆,再通过评估睡眠特征来判断线虫是否进入睡眠状态。研究发现,线虫经丁酮训练后睡眠增多,感知丁酮的AWC嗅觉神经元与相关神经元间的突触数量也增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A.突触小体可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细胞体或肌肉细胞构成突触B.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轴突末端部分的细胞膜将形成突触前膜C.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兴奋传递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反D.线虫经丁酮训练后睡眠增
多,增加睡眠可能会促进线虫记忆的建立3.C【分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突触小体是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
或球状小体。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如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实现信息传递的结构,所以突触小体可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细胞体或肌肉细胞构成突触,A正确;B、AWC嗅觉神经元属于感受器的组成部分,在丁酮刺激下
,AWC嗅觉神经元轴突末端部分的细胞膜将作为突触前膜参与新突触的构建,B正确;C、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传递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都是兴奋部位传到未兴奋部位,C错误;D、根据题干信息,“线虫经丁酮训练后睡眠增多,感知丁酮的AWC嗅觉神经元与相关神经
元间的突触数量也增多”,这表明睡眠可能与记忆的建立和巩固有关。因此,增加睡眠可能会促进线虫记忆的建立,D正确。故选C。4.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人的呼吸、心跳等,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学生考试过
程中的阅读和作答也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阅读和作答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受人体主观意识控制B.在考试期间过度紧张,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C.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
要中枢,如调节体温、心脏功能的中枢D.神经系统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巧调节依赖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4.B【分析】①条件反射是指人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它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学习过程,在大脑皮
层的参与下完成的。这种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②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他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详解】A、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涉及到视觉信息的接收、
处理和理解,阅读和作答的过程都是在大脑皮层的调控下、均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的,都属于条件反射,受人体主观意识监控,A错误;B、在考试期间过度紧张,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B正确
;C、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调节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C错误;D、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于在反射弧中存在突触,所以在神
经系统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巧调节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错误。故选B。5.研究发现,海马突触中一氧化氮(NO)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若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则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下图是NO作用的主要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途径I作
用下会使神经细胞线粒体出现供能障碍B.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向后膜传递C.据图判断,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的NO运输途径是IIID.通过途径II的作用使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5.B【分析】1、神经元的轴
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2、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
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详解】A、途径I作用于线粒体起到抑制作用,所以途径I作用下会使神经细胞线粒体出现供能障碍,A正确;B、据图可知,递质也能从突触后膜向前膜传递,B错误;C、途径Ⅲ表示NO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因此途径Ⅲ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C正确;D、途径Ⅱ会导致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D正确。故选B。6.研究发现,给患有社交障碍的实验小鼠饲喂某种益生菌(L)后,催产素合成增多,从而缓解其社交障碍相关症状。催产素能增强小鼠之间的信任感、亲密感等,作为神经递质能促进突触后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多
巴胺有助于小鼠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励小鼠重复这些行为。若阻断小鼠肠道到脑干的传入神经,则饲喂L将不再促进催产素的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催产素发挥作用后能促进Na⁺大量内流B.饲喂L有助于小鼠的社交行为形成正反馈C.肠道到脑干的传入神经属于外周神经D.抑
制催产素受体能缓解小鼠的社交障碍相关症状6.D【分析】分析题干信息:益生菌(L)的刺激促进下丘脑中催产素的合成,催产素增强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促进多巴胺释放,从而缓解社交障碍的症状。【详解】A、催产素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能促进Na+大量内流,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A正
确;B、饲喂L后催产素合成增多,催产素能促进小鼠社交,能促进多巴胺分泌,多巴胺有助于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励小鼠重复这些行为,因此饲喂L有助于小鼠的社交行为形成正反馈,B正确;C、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小鼠肠道到脑干
的传入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的范畴,C正确;D、催产素能促进小鼠社交,抑制催产素受体导致催产素不能发挥作用,不能缓解小鼠的社交障碍相关症状,D错误。故选D。7.下图表示黑色素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其中促黑素细胞激素(MSH)是垂体
分泌的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黑色素细胞内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催化下转化为黑色素,导致皮肤和毛发颜色加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A.衰老的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老年人头发变白B.黑色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相同C.MRF是下丘脑
分泌的激素,但可通过手臂取血检测其含量D.若某人体内MSH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其垂体功能也可能正常7.B【分析】由图分析可知:垂体产生的促黑素细胞激素的靶细胞是黑色素细胞和垂体细胞,使黑色素细胞释放黑色素和抑制垂体细胞释放促黑素;对比分析图示黑色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可知,
二者均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详解】A、在细胞衰老过程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则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的能力降低,因而老年人的头发逐渐变白,A正确;B、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中,既能作用于下丘脑,也能作用垂
体,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图中的黑色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中,MSH只对垂体有负反馈,对下丘脑和黑色素细胞无负反馈,B错误;C、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可随血液运至全身,所以MRF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可通过在手臂内侧取血,检测MSH
的含量,C正确;D、若某人体内MSH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能是下丘脑功能受损,导致MRH的释放量减少,进而导致MSH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即垂体功能也可能正常,D正确。故选B。8.人体颈动脉窦内存在压力感受器,可感受血管外壁所受到的机械牵张刺激,进而使机体对血压
进行调节,这种反射称为压力感受性反射。压力感受器的牵张程度可用窦内压来表示,如图是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窦内压与动脉血压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颈动脉窦中的压力感受器可直接感受动脉血压的变化B.窦内压距离调定点越远,机体纠正此时的血压、使其向调定点变动的能力越强C
.高血压患者的压力调定点升高后,丧失了保持血压相对稳定的能力D.穿着高领紧脖毛衣可能使心脏的整体活动强度下降,平均动脉压下降8.D【分析】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5部分:①
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②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④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⑤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详解】A、颈动脉窦中的压力感受器并不是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
械牵张程度,A错误;B、动脉血压偏离正常水平越远,压力感受性反射纠正异常血压的能力越弱,B错误;C、高血压患者的压力调定点升高后,只是保持血压相对稳定的能力降低了,并没有丧失这种能力,C错误;D、穿着高领紧脖毛衣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后续的反射过程,可
能使心脏的整体活动强度下降,平均动脉压下降,使人头晕甚至晕厥,D正确。故选D。9.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能特异性的与抗原结合B.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
淋巴循环相互联系C.溶菌酶、抗体和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D.淋巴结和扁桃体中含有淋巴细胞,都具有免疫防御的功能9.C【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
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溶菌酶等。【详解】A、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A正确;B、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B正确;C、溶菌酶、抗体和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
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C错误;D、淋巴结和扁桃体中含有淋巴细胞,都具有免疫防御的功能,D正确。故选C。10.下图为布鲁氏杆菌进入人体后,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⑥既不能识别抗原,也不能继续增殖B.人体再次感
染布鲁氏杆菌时,⑦能快速增殖分化C.⑤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④结合,是激活④的第二个信号D.细胞⑩可接触、裂解靶细胞,使病原体暴露出来10.C【分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重要防线。在特异性免
疫中,涉及到多种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细胞免疫中,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体液免疫中,B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和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下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
记忆B细胞。【详解】A、⑥是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已经高度分化,不能继续增殖,A正确;B、⑦是记忆T细胞,人体再次感染布鲁氏杆菌时,记忆T细胞能快速增殖分化,B正确;C、细胞④(辅助性T细胞)和⑤B细胞结合是激活⑤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C错
误;D、细胞⑩是细胞毒性T细胞,可接触、裂解靶细胞,使病原体暴露出来,D正确。故选C。11.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用普通饲料和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对小鼠进行饲喂,以研究KD饮食的小鼠抵御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的效果。饲喂小鼠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
染小鼠,统计小鼠的生存率,以及细胞毒性T细胞和γT细胞(一种新型T细胞)的相对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普通饲料饲喂的小鼠对IAV的抵抗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防御功能B.感染约3天后的结果说明KD饮食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C.两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
差异不显著,说明其在针对IAV的免疫中没有发挥作用D.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11.C【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实验是研究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实验的自变量是否用高脂肪低糖类(KD
)饲料饲喂,因变量是小鼠的生存率。分析图1结果可知,IAV感染3天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分析图2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详解】A
、根据题意,该实验是研究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饲喂小鼠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小鼠,用普通饲料饲喂的小鼠(对照组)被IAV感染后具有一定的存活率,说明用普通饲料饲喂的小鼠对IAV的抵抗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防御功能,A正确;B、分析图1结果可知,
IAV感染3天后,实验组(饲喂高脂肪低糖类饲料的小鼠)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普通饲料饲喂),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B正确;C、分析图2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但是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甲型流
感病毒(IAV)感染会引起机体发生细胞免疫,故细胞毒性T细胞在针对IAV的免疫中发挥作用,C错误;D、分析图2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说明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
AV感染的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D正确。故选C。12.自然条件下,金银花种子的发芽率较低,具有明显的休眠特性。研究发现,低温层积处理通过改变种子内多种内源激素及内源性抑制物的含量而明显提高其萌发率。科研人员将金银花种子与湿沙混合并置于4℃低温下层积处理,测定了种子经不同处理时间后的发芽率,结果
见下表。同时,分别用经低温层积处理的金银花种子浸取液甲、未经低温层积处理的金银花种子浸取液乙对白菜种子进行处理,发现经浸取液乙处理的白菜种子的发芽率较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层积时间/d0153045607590发芽率/%34
.055.356.764.071.374.774.7A.金银花种子内同时存在多种激素,共同调控着种子的休眠与萌发B.低温层积处理可能通过降低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而提高种子的萌发率C.金银花种子内存在着抑制萌发的物质,低温层积可能降低了抑制物的含量D.浸取液
甲对白菜种子萌发的抑制效应可能弱于浸取液乙对白菜种子的抑制效应12.B【分析】赤霉素(GA):合成部位:幼芽、幼根、未成熟的种子。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细胞分裂分化;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开花、果实发育;促进α淀粉酶的合成。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维持种子的休眠。【详解】ABC、植物种子内含有脱落酸、生长素、赤霉素等多种植物激素,这些激素共同调控着种子的萌发,其中,赤霉素具有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脱
落酸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相互抗衡。据表可知,低温层积处理可提高金银花种子的发芽率,且层积时间越长,种子发芽率越高。据此可推测:进行低温层积处理,可能会使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增多、脱落酸的含量及
其他抑制物含量的降低,A、C正确,B错误;D、浸取液甲比浸取液乙中可能含有更少的脱落酸及其他抑制物或较多的赤霉素,因此浸取液甲对白菜种子萌发的抑制效应可能弱于浸取液乙对白菜种子的抑制效应,D正确。故选B。13.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
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可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调节基因表达从而产生效应B.单侧光下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C.赤霉素可以诱导某些酶的合成来促进种子萌发D.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13.B【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
生部位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它们对植物各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其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而脱落酸和乙烯是抑制植物的生长。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而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2、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植物的生长发育既受内部因子(激素)的调节,也受外部因子(如光、温度、日照长度、重力、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这些化学和物理因子通过信号转导,诱导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生长发育。【详解】
A、生长素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效应,A正确;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B错误;C、赤霉素主要合成部位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诱导某些
酶的合成促进种子萌发,C正确;D、光信号激活光敏色素后,光敏色素结构发生变化,信号经转导,传递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D正确。故选B。14.干旱可诱导植物体内脱落酸(ABA)增加,以减少植物体失水,N是催化ABA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在干
旱促进ABA合成的过程中,分泌型短肽(C)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干旱条件下ABA合成的机制,某小组用微量(0.1μmol·L-1)的ABA或C分别处理拟南芥根部后,检测叶片气孔开度,结果如图1所示,N基因表达量相对值和ABA含量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ABA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的休眠状态B.直接施用ABA比施用等量C降低叶片气孔开度的效果更明显C.C通过抑制N基因表达来促进ABA合成D.C基因缺失突变体的ABA含量均低于野生型的14.C【分析】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
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详解】A、脱落酸(ABA)能够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的萌发,维持种子的
休眠,A正确;B、由图1可知,直接施用ABA比施用等量C降低叶片气孔开度的效果更明显,B正确;C、分析图2可知,干旱处理后,C基因缺失突变体的N基因表达量和ABA含量均低于野生型的,因此C可能通过促进N基因表达来促进ABA合成,C错误;D、C可能通过促进N
基因表达来促进ABA合成,由此可知,C基因缺失突变体的ABA含量均低于野生型的,D正确。故选C。15.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研究人员以野生型拟南芥和乙烯受体缺失突变型拟南芥等作为材料,探究乙烯对拟南芥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NAA,一种生长素类似物)。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A.乙烯受体缺陷可能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合成B.由①②③组的根系相对长度对比可知,无乙烯作用NAA也能促进根系生长C.NAA与生长素的生理效应类似,但分子结构完全不同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拟南芥的种类和是否使用NAA处理,因变量是根
系相对长度15.D【分析】(1)生长素的作用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等。(2)植物生长调节剂从分子结构来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如吲哚丁酸;另一类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
的生理效应,如α—萘乙酸(NAA)、矮壮素等。(3)根据题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拟南芥的种类和是否使用NAA处理,因变量有两个:植物体内生长素相对含量和根系相对长度。【详解】A、①②两组生长素的相对含量对比,可以说明乙烯受体缺陷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合成,A正
确;B、由于第③组突变型拟南芥的乙烯不再发挥作用,加入NAA后其根系相对长度与①②组对照可以说明无乙烯作用NAA也能促进根系生长,B正确;C、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很多,从分子结构来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如吲哚丁酸;另一类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具有与植物
激素类似的生理效应,如α—萘乙酸(NAA)、矮壮素等,C正确;D、本实验的因变量有两个:植物体内生长素相对含量和根系相对长度,D错误。故选D。二、多选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
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分布到全身各处。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A.白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B.白蛋白增多,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白蛋白的含量会影响血浆的稳态
D.白蛋白减少,氧气运输能力减弱16.BC【分析】渗透压:(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
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白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
越高,A错误;B、白蛋白增多,血浆的渗透压增大,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较低,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C、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故白蛋白的含量会影响血浆的稳态,C正确;D、白蛋白没有运输氧气的能力,即白蛋白含量的多少与氧气的运输能力无关,D错误。故选BC。17.下图
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膜上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B.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C.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海鲜、青霉素、结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D.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17.BC
【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题图显示过敏原与分布在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肥大细胞产生组织胺,
从而使得机体出现过敏反应。【详解】A、图示显示:肥大细胞上的抗体能与过敏原发生结合,说明B细胞膜上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A正确;B、抗体是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故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C、结核杆菌属于抗原,不是过敏原,C错误;D、由于过敏反应与组织胺的释放有
关,故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D正确。故选BC。18.血糖浓度升高时可通过有关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部分过程如图所示(GLUT2表示葡萄糖转运蛋白,◆、●、▲代表3种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该反射弧
的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B.图中“脑的某区域”受损后,人体将因完全无法合成分泌胰岛素而患上糖尿病C.◆、●、▲在体内作为信号分子,都通过体液运输,起作用后均失活D.敲除小鼠胰岛B细胞的Ca2+通道蛋白基因后,小鼠初期表现的症状与Ⅰ型糖尿病相似18.AB
C【分析】题图分析:葡萄糖通过GLUT2载体进入胰岛B细胞氧化分解产生ATP,促进Ca2+内流,引起胰岛素释放;GIP与受体结合后促进Ca2+内流,引起胰岛素释放;副交感神经通过分泌乙酰胆碱促进Ca2+内流,引起胰岛素释放。【详解】A、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
,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该反射弧的传出神经是由下丘脑发出的,是副交感神经,A错误;B、“脑的某区域”指的是下丘脑,在它受损后,血糖浓度变化可以直接影响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B错误;C、◆代表神经递质
,●代表葡萄糖,▲代表胰岛素,葡萄糖传递完信息后不会失活,C错误;D、敲除小鼠胰岛B细胞的Ca2+通道蛋白基因后,Ca2+内流减少,胰岛素分泌减少,小鼠初期表现的症状与Ⅰ型糖尿病相似,D正确。故选ABC。19.为研究土壤中重金属砷抑制拟南
芥生长的原因,研究者检测了高浓度砷酸盐处理后拟南芥根的部分指标。据图分析,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砷处理6h,根中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会减少B.砷处理抑制根的生长可能与生长素含量过高有关C.增强LOG2蛋白活性可能缓解砷对根的毒害
作用D.抑制根生长后,植物因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下降而影响生长19.BCD【分析】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有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等。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
高,此外它含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详解】A、图1可知,砷处理6h,细胞分裂素水解酶基因相对表达量远低于细胞分裂
素合成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根中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会增加,A错误;B、结合图·2、3推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砷处理组生长素含量高但是根长度短,砷处理抑制根的生长可能与生长素含量过高有关,B正确;C、结合图1,增强LOG2蛋白活性,可
能使细胞分裂素下降,从而缓解砷对根的毒害作用,C正确;D、根可吸收水和无机盐,抑制根生长后,植物因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下降而影响生长,D正确。故选BCD。20.经常受到接触性刺激的植物常表现为叶色深绿、茎秆粗壮、对病虫害抗性增
强、生长发育迟缓等现象,称为接触性形态建成。接触性形态建成与激素X含量降低有关,具体调节机制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茉莉酸由植物体内特定腺体分泌,作用于特定靶器官或靶细胞B.激素X是有活性的赤霉素,茉莉酸激活GAox7的转录,使激
素X含量降低C.未触碰的植物体内GA20x8转录较为活跃,激素X含量维持较高水平D.稻田养鸭模式下的水稻生长发育迟缓,不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20.BC【分析】植物无特定的腺体。由图可知,触碰条件下,GA20x8转录受到抑制,GA20x8可促进激
素X的形成。【详解】A、茉莉酸是一种植物激素,无特定的腺体产生,A错误;B、接触性形态建成与激素X含量降低有关,若激素X是有活性的赤霉素,则在触碰条件下,其含量较低,茉莉酸激活GAox7的转录,使激素X含量降低,从而是促进植株接触性形态建成,B正确;C、由图可知,触碰条件下,GA20x8转
录受到抑制,GA20x8可促进激素X的形成,所以未触碰的植物体内GA20x8转录较为活跃,激素X含量维持较高水平,C正确;D、稻田养鸭模式有利于水稻形成接触性形态,叶色深绿、发育迟缓、对病虫害抗性增强、光合作用更强,从而提高了水稻
产量,D错误。故选BC。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共计55分)21.(10分)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低氧地区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高原反应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外界环境的O2可以通过血浆和组织液进入人体组织细胞,而人体组织细胞
产生的CO2又可以通过组织液和血浆排出体外,这说明内环境可以作为的媒介。(2)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海拔较低的黄土高原后一般不会出现高原反应,原因是在海拔升高幅度较小的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调节维持。而进入海拔更高的青
藏高原后却很容易产生高原反应,这说明。(3)研究表明,人体缺氧时体内的脯氨酸羟化酶无法发挥作用,会使低氧诱导因子(HIF)不被降解,HIF能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细胞适应缺氧环境,据此研制的加
快人体适应高原环境的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答出两点)。(4)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海拔2366米,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前常常到该基地训练一段时间,从氧稳态调控角度分析中长跑运动员前去训练的原因是。21.(1)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稳态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3)抑制脯氨酸羟化酶的活性、抑制低氧诱导因子的降解、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等(4)该训练基地海拔较高、氧气稀薄,运动员机体为适应环境可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提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
,保证比赛时细胞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能量供给【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成分,以及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内环境的稳态与血浆有密切关系。
【详解】(1)细胞可以经血浆和组织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交换,这体现了内环境可以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作用。(2)人体可以通过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所以在进入海拔较低的黄土高原后一般不会产生高原反应。进入
海拔更高的青藏高原后容易产生高原反应,是因为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被破坏。(3)根据题意,由于脯氨酸羟化酶活性被抑制导致低氧诱导因子不能被蛋白酶水解,故改善缺氧症
状的药物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脯氨酸羟化酶的活性、抑制低氧诱导因子(HIF)的水解;HIF能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细胞适应缺氧环境,故该药物机理也可能是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等。(4)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低氧地区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
跳加快等高原反应现象,同理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会面临氧气供应不足等问题,在比赛前常常到海拔较高的训练场地训练,可能是因为该地海拔较高,氧气稀薄,运动员会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提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保证比赛时细胞得到足够的氧
气和能量供给。22.(10分)正常情况下,轻微碰触产生的兴奋会使抑制性神经元释放GABA(一种神经递质),使痛觉神经元上的Cl-通道开放,促进内流,此时无痛感产生。人患带状疱疹后,会影响Cl-载体蛋白基因的表达,使痛觉
神经元中Cl-的含量急剧升高。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元接受刺激后,GABA以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特点。当GABA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会在突触后膜进行(用文字和“→”表示)的信号转
换。(2)患带状疱疹后,人痛觉神经元中Cl-载体蛋白基因的表达会(填“增强”或“减弱”),此时人受到轻微碰触后就会引起痛感,推测原因最可能是。(3)现有一种药物,可作用于人的痛觉神经元,以缓解带状疱疹患者因碰触引起的痛感,推测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答出1点)。22.(1)胞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化学
信号→电信号(2)减弱患带状疱疹的人受到轻微碰触,GABA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使Cl⁻通道开放,Cl⁻外流,引起痛觉神经元兴奋(3)促进Cl⁻载体蛋白基因的表达、抑制GABA与相应受体的结合等。【分析】静息时,
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详解】(1)神经递质一般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GA
BA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会在突触后膜进行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2)患带状疱疹后,人痛觉神经元中Cl⁻载体蛋白基因的表达会减弱,因此Cl⁻转运出细胞的速率下降,使细胞内Cl⁻的含量上升,此时患带状疱疹
人受到轻微碰触后,GABA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使Cl⁻通道开放,Cl⁻外流,引起痛觉神经元兴奋形成痛感。(3)该药物通过作用于人的痛觉神经元来缓解碰触引起的痛感,因此推测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Cl⁻载体蛋白基因的表达、抑制GABA与相应受体的结合等。23.(12分)支
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引发的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严重时可造成多个脏器受到损害,下图为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示意图。研究发现,P₁蛋白与人体的心脏、肠道等器官的部分细胞表面蛋白具有相似性。回答下列问题:(1)支原体侵入人体需要突破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其中第二道防线主要由和构成
,第二道防线属于(填“特异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2)支原体入侵后,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功能。支原体肺炎可引发心脏、肠道等器官的并发症,从免疫学的角度,由题推测引起并发症的原因是。(3)某研究团队发现药物A对支原体
肺炎有较好的疗效。为探究药物B的作用效果,该研究团队利用感染了支原体肺炎的肺炎模型鼠开展了以下实验(“+”越多,表明咳嗽频率越大)。表中的X是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组别处理方式实验结果(引咳后一段时间内的咳嗽次数)A正常鼠不做处理不咳嗽B肺炎模型
鼠不做处理++++++C肺炎模型鼠+灌胃药物A+++D肺炎模型鼠+灌胃X++++23.(1)杀菌物质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2)免疫防御人体的多器官细胞表面具有和P1蛋白相似的抗原,感染机体产生的抗体可攻击这些部位,造成引发心脏、肠道等器官的并发症(3)药物B药物
B对支原体肺炎有好的疗效,但疗效低于药物A【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2)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体液中的溶菌酶等)、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3)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1)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
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2)支原体入侵后,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体
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体液免疫浆细胞产生抗体,与P1蛋白结合。由于人体的多器官细胞表面具有和P1蛋白相似的抗原,感染机体产生的抗体可攻击这些部位,造成引发心脏、肠道等器官的并发症。(3)为探究药物B的作用效果,自变量为药物B,所以表中的X是指药物B,从表中可以看出,D组
小鼠,咳嗽频率低于B组肺炎模型鼠不做处理,高于肺炎模型鼠+灌胃药物A,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药物B对支原体肺炎有好的疗效,但疗效低于药物A。24.(11分)新型冠状病毒通过表面的S蛋白与靶细胞膜上的ACE2受体结合实现入侵。2022年3月11日,国家卫健委印发《新冠病毒抗原
检测应用方案(试行)》,增加新冠抗原自检试剂盒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抗原检测原理如下图:将样品加入样品垫,溶有样品的液体沿试纸向吸水垫的方向移动。结合垫上吸附有胶体金(聚集后呈红色)标记的两种可移动的物质(新冠抗体1和鼠抗体),T线处固定有新冠抗体2,抗体1和抗体2可与新冠病毒
表面的不同位点结合,呈红色。C线处固定有抗鼠抗体的抗体,与鼠抗体结合,也呈红色。通过观察C、T区域是否出现红色进行判断待测样品中是否含有新冠抗原。(1)机体会清除新型冠状病毒体现免疫系统具有功能。(2)若待测样本中不含新
冠病毒,显色结果为,即为阴性;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过程中此特异性结合共发生次。(3)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还有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某人的核酸检测呈阴性,但抗体检测为阳性,请解释可能的原因。(4)我国科学家研发了多种新冠疫苗。
DNA疫苗在细胞内可进行基因表达产生S蛋白,细胞将S蛋白暴露在细胞表面。与直接注射S蛋白相比,注射DNA疫苗可以引起人体免疫,效果更好。多次注射疫苗对抗体浓度的提升效果十分明显,原因是。24.(1)免疫防御(2)只有C处出现红色3(3)感染过新冠
病毒且已康复或已接种新冠疫苗(4)细胞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了大量抗体【分析】1、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
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
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
)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详解】(1)免疫系统具有防御、自稳和监视的功能。机体清除新型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2)若待测样本中不含新冠病毒,新冠抗体1和新冠抗体2不会与病毒结合,T线处不会显色,而C线处由于鼠抗体与
抗鼠抗体的抗体结合,会显色,即为阴性。若检测结果为阳性,新冠抗体1和新冠抗体2会与病毒结合,发生在结合垫和T线处,同时C线处固定有抗鼠抗体的抗体,与鼠抗体结合,此过程中特异性结合共发生3次。(3)某人
核酸检测呈阴性,但抗体检测为阳性,可能的原因是此人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现已康复,但体内仍有抗体;或者接种过新冠疫苗,产生了抗体。(4)注射DNA疫苗可以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直接注射S蛋白相比,多了细胞免疫,效果更好。多次注射疫苗对抗体
浓度的提升效果十分明显,原因是多次注射疫苗能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从而产生更多的抗体。25.(12分)为提高水稻产量,科学家开展了多项研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将H2O分解为H+、O2和e-的具体场所是,光反应发生的能量转换是。科研人员将水稻植株置于透明且密闭的容器内,给予适宜强度的光照,并通入一定比例的18O2和CO2,结果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CH2O)中检测
到了18O,请写出该过程中氧元素的转移途径:(用化学式和箭头表示)。(2)为研究水稻对弱光和强光的适应性,科研人员对水稻叶片照光1h后,通过观察发现强光照射的细胞中叶绿体集中分布在细胞的背光面,其生理意义是。(3)在强光条件下,叶片的气孔关闭使吸收CO2受阻,此时浓度过高的O2会在
Rubisco酶的作用下氧化C5,生成CO2,被称为光呼吸。其过程如图所示:已知Rubisco酶具有双重催化功能,既可催化CO2与C5结合,生成C3又能催化O2与C5结合,生成C3和乙醇酸(C2)。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适当升高CO2浓度达到增产的目的,请从光合作用原理和Ru
bisco酶的作用特点两个方面解释其原理:。(4)土壤板结会导致水稻根系出现变短的现象,研究人员利用ABA合成缺陷突变株开展实验,观察到生长4天的幼苗形态如下图所示。由此可作出推测。(5)生长素在植物根系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推测ABA对水稻根系生长的作用与生长素有关。进一步研究
发现,在给予外源ABA处理后,幼苗中生长素合成相关基因YUC表达增强。研究人员提出了“ABA通过生长素引发根系生长变化”的假说。请从A~I中选择字母填入表格,补充验证上述假说的实验方案。组别材料培养条件检测指标1野生型植株土壤不压实;不施加外源ABA③2②
3①土壤不压实;不施加外源ABA4同②A.野生型植株B.ABA合成缺陷植株C.生长素合成缺陷植株D.土壤压实E.土壤不压实F.施加外源ABAG.不施加外源ABAH.测定ABA含量I.测定幼苗的根长25.(1)类囊体薄膜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181818
182222OHOCOCHO→→→细胞呼吸细胞呼吸光合作用()(2)避免强光损伤,以适应强光环境(3)CO2是碳反应过程的原料,CO2浓度升高可促进碳反应的进行,进而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同时还可促进Rubisco酶催化
更多的RuBP与CO2结合,减少其与O2的结合,从而降低光呼吸,减少对光合作用产物的消耗(4)压实土壤后,ABA浓度升高导致根的生长受抑制(5)IEFC【分析】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
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有机物。2、光呼吸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它是光合作用一个损耗能量的副反应。光呼吸可消除多余的NADPH和ATP,减少细胞受损的可
能,有其正面意义。【详解】(1)水稻将H2O分解为H+、电子和氧气是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其发生的能量转换是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当通入一定量的18O2时,首先氧气中的氧元素会进入线粒体中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转移至H
218O中;产生的H218O会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与丙酮酸结合后可转移至C18O2中;从线粒体中释放出的C18O2会进入叶绿体中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先是与C5固定形成C3,再是C3还原生成糖类(CH218O),故该过程中氧元素的转移途径为:18
O2→H218O→C18O2→C3→(CH218O),即18O2→细胞呼吸H218O→细胞呼吸C18O2→光合作用(CH218O)。(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科研人员对水稻叶片照光1h后,通过观察发现强光照射的细胞中叶绿体集中分布在细胞的背光面,其生理意义是避
免强光损伤叶绿体,以适应强光环境。(3)据图可知,过高的O2在Rubisco酶的作用下氧化C5,生成CO2,该过程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生成的乙醇酸进入过氧化物酶体,在酶的作用下生成中间产物,并进入线粒体,最终生成CO2,故与光呼吸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有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
、线粒体。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适当升高CO2浓度达到增产的目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的原料,CO2浓度升高可促进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进行,进而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同时还可促进Rubisco酶催化更多的C
5(RuBP)与CO2结合,减少C5与O2的结合,从而降低光呼吸,减少对光合产物的消耗,故生产实际中,可以通过适当升高CO2浓度达到增产的目的。(4)根据题意,压实土壤后根部的脱落酸(ABA)浓度升高。利用ABA合成缺陷突变株开展实验,野生型为对照组,ABA合成缺陷突变株为实验组,土壤压
实和未压实又构成对照关系,观察到生长4天的幼苗形态如图1所示。根据图示结果和题意可知,与ABA合成缺陷突变株相比,压实土壤后,ABA浓度升高导致根的生长受抑制。(5)根据题意可知,生长素在植物根系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作
用,推测ABA对水稻根系生长的作用与生长素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给予外源ABA处理后,幼苗中生长素合成相关基因YUC表达增强。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ABA通过生长素引发根系生长变化。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添加外源ABA
以及植株是否产生生长素,故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材料为野生型植株和生长素合成缺陷植株构成对照,实验操作中土壤是否压实和是否施加外源ABA构成对照,实验的因变量为根系的生长变化,因此需要测定幼苗的根长。结合表中信息可知,实验材料①为C生长素合成缺陷植株,培养条件②为E土壤不压实和F施加
外源ABA,与土壤不压实和不施加外源ABA构成对照关系,检测指标(因变量)③为I测定幼苗的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