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9《说“木叶”》课件28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共(28)页,1.78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1545766b348841aa5a4db0db1c0e4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说“木叶”林庚学习任务1..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了解文艺理论性文章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2.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重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3.提升鉴赏古典诗
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博古通今的文学史家,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
“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
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解题:说“木叶”“说木叶”: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说……”适合文体是:→议论文“木叶”:文章论题一、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将本文的思路
梳理出来。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2、“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3、“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暗示性)。第6
段,“木”的第二特征:微黄与干燥,清秋的气息。(颜色性)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快速阅读课文,梳理全文结构,共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第二部分(4-6):“木”被人喜欢的原
因。第三部分(7):“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似,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却是一字千里。(现象)(特征)(总结)研读第二部分(4.5.6段)探究:1、从课文看,“木”与“树”有什么不同?2、“木叶”和“落木”又有什么区别?探
究:1、品读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思考诗句中“高木”与“高树”所创造的意境有何不同?(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4段)参考答案:高木:叶子越来越少,“落木千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
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的空阔高树: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越绵密,感情越饱满。(饱满:丰满、充实、充足、充满感情的。)2.“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引导学生重点品
读第5段)参考答案:在古诗词中“木”的形象富有暗示性。它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到“木”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种排斥使“木”仿佛本身就含有
一个落叶的因素。(课件展示:木——木头、木料、木板——(联想)树干——落叶)3.重点研读第6自然段,思考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是什么?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木——(联想)颜色触感——微黄干燥木的特征1.含有落叶
因素。2.微黄与干燥、展示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落)木(叶)树(叶)秋风叶落春夏之交脱尽叶子枝叶繁茂微黄绿褐绿干燥饱含水分空阔疏朗饱满绵密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密密层层浓阴满地
4、总结:“(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木叶落叶微黄干燥暗示性联想想象叹息漂泊清秋第一:木它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木”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第二: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
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不是。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5.通过对诗歌意象“木叶”艺术特征的学习,为我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质。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
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叶树叶疏朗空阔绵密饱满相去无几一字千里暗示性小结评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处?标题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处?1、体现行文思路: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
的行文思路。2、形象浅显:标题为“说木叶”,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3、以小见大:以“木叶”具有暗示性的独特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中国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不尽。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做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尽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正的鉴家。”
(袁行需《言意与形神》基于此,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的滋味。课堂总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象可分为五大类:
①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②社会生活的,如战争、宦游、渔猎、婚丧等;③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④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⑤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诗人在构
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意象有描写性的,或称之为静态的;也有叙述性的,或称之为动态的。意象有比喻性的,也有象征性
的。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
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相关链接意象与意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忧愁情绪离别之情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怨恨之
情思念之情脱俗之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圣洁坚贞检学: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比较下面三首诗“梅”的特点:•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卜算字·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
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王诗: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
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陆词: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毛词:达
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史湘云--钦佩迁移练笔以“桃花”为例分析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桃花:想到了桃花颜色的粉红和质感的柔嫩,这个意象的暗示性就让我联想
到了少女那娇艳粉嫩的面容。这个“桃花”还有诗人“寻春遇艳”的那种桃花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