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4《窦娥冤(节选》课件3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共(33)页,627.54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c56aa35d63994c3b9ab4a4644c9ea9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窦娥冤元关汉卿元曲元曲散曲杂剧套曲小令唱唱+演(散曲+“科”+“白”)(一宫调一曲子)(一宫调数曲子)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杂剧《汉宫秋》白朴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郑光祖杂剧《倩女离魂》四大家之首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
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1)结构:一般为“四折一楔子”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有的还有一两个“楔子”。(2)音乐:“一折一宫”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楔子只
能用小令,不能用套曲。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二、元杂剧《窦娥冤》全剧所用宫调楔子、第一折——仙吕宫——清
新绵邈第二折——南吕宫——感叹伤悲第三折——正宫——惆怅雄壮第四折——双调——健捷激袅(3)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杂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
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以剧中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
(小厮)。如驾(皇帝)、洁郎(和尚)等。(4)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
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
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一生创
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也是世界十大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同孔子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自称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
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窦娥冤》剧情简介全剧四折一楔子。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
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
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楔子:窦天章上京赶考,窦娥被卖抵债。高利贷剥削严重,知识分子穷困潦倒。一折:张驴儿父子逼婚,窦娥据理拒婚。社会混乱,地痞横行,善良人受欺凌二折:张驴儿弄巧成拙毒死其父,窦娥屈打成招救蔡婆婆。以强欺弱,以恶欺
善三折: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发下三桩誓愿。社会黑暗、官吏昏聩,百姓有口难言。•赏析第三折第1部分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部分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写窦娥诀别婆婆。第3部分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写窦娥发下三桩誓愿。第1层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朗读第
一部分的唱词•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2.“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明确:❖1.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2.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3.概括地
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明确:❖3.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4、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
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反抗的窦娥5、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
中指责天地鬼神?第2层窦娥告别婆婆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自己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让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充分表现了她的善良。作品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
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善良的窦娥第3层窦娥死前三大誓愿1、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
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得到上天的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昭雪,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不屈的窦娥2、对比阅读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试分析他们是否矛盾。在黑暗的吏制下,窦娥不断反抗、挣扎,但又无奈、找不到出路,
这是普通劳苦民众在黑暗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惨结局。这显然是矛盾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这也是关汉卿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从根本上批判封
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3、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治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
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也是作者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浪漫的手法,现实的含义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娥的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曲词中除了“冤”贯穿全篇外,还有“怨”、“悲”、“恨”的思想感情。第一部分中,尤其是〔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
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表现了她的“悲”。第三部分中,窦娥把斗争矛头直
指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则表现了她的“恨”。窦娥绑赴刑场婆媳诀别临刑发誓指斥天地鸣冤叫屈后街相见诉说冤情怨气冲天冤情昭然怨悲恨即如下表:场面情感性格点睛句押赴
刑场鸣冤(怨)(高亢激越,怨气冲天)刚烈“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婆媳诀别诉冤(悲)(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善良三桩誓愿发誓(恨)(感情如火,激荡如潮)反抗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2、窦娥的形象: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3、主题:揭露社会
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总结全文】1.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入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
,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希望窦娥能幸
福地生活着的愿望。看到这里,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
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2.窦娥的三桩誓愿中,“六月飞雪”“亢旱三年”都祸及百姓。有
人质疑:“窦娥为了证明自身的清白,不惜立下如此残忍的毒誓,祸及百姓,真的不可理喻。”你怎么看?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我们在写作时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而读者在阅读时并不从理性的角度、实用的角度去考虑事件的本身,而是从感性的角度、审美的角度
去欣赏作品的美,感受作品的魅力。如果我们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窦娥冤》的话,就不会去考虑这一番誓愿究竟会造成多少人的伤亡,究竟会造成多大的财产损失,而只会为她的悲而悲,为她的恨而恨。“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
言。”剧作的这一主题思想,揭示了封建吏治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这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也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形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作品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3.《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在两个版
本中的文字表述不同,试比较其优劣。《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古》本第一句是陈述语气,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
的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元》本第二句是对天的指控和否定。•总之,《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而这正是《古》本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