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高考通用15+4模式,选必1全册)03(全解全析)(新高考通用).docx,共(13)页,271.54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5af4366b1d81c29e852fc5589dbaf5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3(新高考通用)(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
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全册。5.难度系数:0.7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时期的史书中,公室旧贵族集团的不断衰落和卿大夫集团的崛起占据着大量篇幅,比如鲁宣公十五年楚庄
王围宋时,两国大夫私自和谈而国君却无可奈何。这反映出当时()A.诸侯采用新选官制度B.政治权力的下移趋势C.官僚政治制度已产生D.改革和变法运动兴起【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史书中,公室旧贵族集团的不断衰落和卿
大夫集团的崛起占据着大量篇幅,而国君无可奈何,这反映出当时权力中心从国君下移到大夫的趋势明显,故选B项;新选官制度主要是军功爵制,主要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各国内部宗族倾轧,导致公室势力的逐渐消亡,私家势力的增长。宗族政治土
崩瓦解,新型的官僚政体应运而生,排除C项;改革和变法运动主要发生在战国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2.内、外朝之设源于先秦时期,内朝负责“神事”,处理宗族内部事务;外朝治理“民事”,掌管国家行政事务。而
汉武帝以来,内朝取得了参决机要的实际权力;外朝则变成了执行机关。内、外朝的变化()A.延续了先秦的传统制度B.强化了决策机构间的相互制衡C.巩固了君权神授的观念D.适应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需要【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外朝制度
可知,为削弱丞相权力,“内朝取得了参决机要的实际权力”,内朝由皇帝掌控,有利于加强皇权,适应了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故选D项;“延续了”不合题意、史实,应为“改变了”,排除A项;“相互制衡”不合逻辑,与材料“外朝则变成了执行机关”相悖,排除B项;“君权神授的观
念”不合题意,与材料中内外朝的权力变化相悖,排除C项。3.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秦昭王对巴蜀地区的板楯蛮夷实行过“顷田不租,十妻不算”的优待政策。汉朝历代皇帝和郡县长官也大多强调重农,特别是在农耕不发
达的边疆地区。这些措施()A.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B.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友好交流交融C.表明秦汉时期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疆域的开拓【答案】C【解析】“顷田不租,十妻不算”的大意是一户免其一顷田的租税,
即使有十妻也不用输口算之钱,类似的政策是秦汉时期在巴蜀等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的背景下,皇帝和地方官重视推广农耕采取的优惠和鼓励政策,通过农耕化来强化基层治理,增进政权认同,可见上述措施是秦汉对边疆地区治理重视的表现,故选C项;农耕化有助于政府加强边
疆管理,但仅因农耕化就“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强调利用政府力量通过农耕化来开发边疆,未涉及边疆与内地的交流,排除B项;秦汉时期强化边疆管理与治理,旨在强化“现有疆域”的认同,而非“开疆拓土”,排除
D项。4.下图是《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对此描述正确的是()A.亚欧大陆两端农耕文明区交流互通B.两大帝国各自扩张实现了疆域连接C.海上商路是两国贸易的最主要途径D.两大帝国间建立起频繁的官方往来【答案】A【解析
】汉朝属于东亚地区的农耕文明区,而罗马属于欧洲大陆的农耕文明区,汉朝与罗马帝国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的交往实现了亚欧大陆两端农耕文明区的交流互鉴,故选A项;两大帝国并未实现疆域接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海上商路在当时并不是两国贸易的最主要途径
,陆上商路应该是两国贸易的最主要途径,且题目中看不出来谁为主谁为辅,排除C项;两大帝国间初步建立起了官方往来,但是看不出“频繁”,排除D项。5.下图是1970年在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朝银饼,经专家考证,它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的庸调上交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而成的银饼。由此可
知唐朝()唐朝怀集庸调银饼A.建立以道为中心的监察体系B.白银成为流通中主要货币C.租庸调制有助于货币转型D.私营手工业铸币技术高超【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前期依据租庸调制征收赋税。据材料
“百姓所纳的庸调上交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而成的银饼”,可以看出百姓缴纳的赋税由实物向白银货币转变,据此可知租庸调制有助于货币转型,故选C项;材料只提到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租庸调制,并未涉及唐朝的地方监察体系,此项属于无关项,排除A项;明清时期白银成为流通中主要货币,与材料“唐朝”不符合,
此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银饼由地方官府折纳,无法说明私营手工业铸币技术高超,排除D项。6.宋神宗时,陈执中(仁宗时宰相)的儿子陈世儒之妻李氏杀其婆母,而陈世儒“知而不发”,时任监察御史里行的蔡确主张陈世儒应连坐。神宗
说:“执中止一子,留以存祭祀如何?”蔡确说:“五刑之属三千,其罪莫于不孝,其可赦邪?”竟判处陈世儒及李氏极刑。这说明()A.司法实践排除了伦理观念的影响B.监察制度日益完善C.皇帝的司法权受到一定程度限制D.君主
专制制度弱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留以存祭祀’……判处陈世儒及李氏极刑”可知,监察御史里行蔡确拒绝了皇帝的建议,说明皇帝的司法权受到一定程度限制,故选C项;据材料“‘留以存祭祀’……‘其罪莫于不孝’”可知,司法实践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司法实践排
除了伦理观念的影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具体的判案史实,监察制度日益完善的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弱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7.晚清时期,西班牙、英国
等国制造的银圆大量流入中国,其因制作精美、标准稳定而受到市场欢迎,甚至清政府对外偿付贷款赔款时也大量使用这类银圆。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B.废两改元推动货币变革C.白银内流局面再度出现D.传统货币制度亟待转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晚清以
来,流入中国的银圆因为“制作精美、标准稳定”受到中国市场欢迎,清政府的赔款也用了银圆,这说明中国的传统货币制度亟待转型,故选D。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或私人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和对外扩张而在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材料里未涉及,排出A。废两改元
是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货币改革运动,时间不符,排出B。白银内流是指通过对外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材料里只呈现外国银元受市场欢迎,没有表示白银内流,排出C。8.周恩来说,“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是一切其他政权不能比的最民主、最有效、最廉洁、最富有朝气、最受人民欢迎和拥
护的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中国大地上建立的全国民主政权的楷模,能为未来国家政权体制建构提供参考”,以下史实能为此评论提供依据的是()A.它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B.它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它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D.它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据材料“三三制抗
日民主政权……最受人民……民主政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团结中国大部分支持抗日的社会人士,得到他们的认同,这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B项;辛亥革命后就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排除A项;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是1931年中华
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排除C项;“三三制”是政权组织原则,不是理论,“理论基础”的说法表述不当,《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排除D项。9.到1978年底,全国大约有各类社队企业15
2.4万家,社队企业收入为431.4亿元,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9.7%,安置农村劳动力2826.5万人。这反映出()A.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显著B.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C.农村产业结构有所突破D.农村剩余劳动力大为增加【答案】C【解析
】据材料“社队企业……农村经济总收入”可知,改革开放前夕,农村企业(乡镇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是农村产业结构有所突破的表现,故选C项;1978年底才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刚开始,“效果明显”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78年底的时候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说法夸大了当时社队企业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为增加,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10.2016年1月开业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坚持“特别多数”原则,“特别多数”由2
/3的成员组成,拥有3/4的投票权,没有单个国家能够改变亚投行的“特别多数”。这表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代替了世界银行的国际地位B.建立起国际经济新秩序C.有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D.打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在特别多数”原则之下,亚投行的
大多数国家都拥有投票权,“没有单个国家能够改变亚投行的‘特别多数’”,体现出其该组织的民主化特点,这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特别是经济民主化起到促进作用,故选C项;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它并不能代
替世界银行的国际地位,排除A项;亚投行的设立能够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经济新秩序还尚未建立,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已逐渐瓦解,排除D项。11.古代雅典人设立祭祀仪式纪念诛杀僭主者,战争执政官负责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向他们献祭;此外,雅典
人还赋予了诛杀僭主者的直系后代各种特权,让他们有权享用城邦的公费食堂,有权免除赋税,有权在公共典礼中于前排就座。这些举措()A.有利于强化民众的民主观念B.捍卫了公民的个人自由C.有效确保雅典民主制的持续D.孕育出崇尚自由的风气【答案
】A【解析】材料反映出雅典采取多种措施反对僭主政治,这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维护,有助于强化民众的民主观念,故选A项;这些举措主要涉及对诛杀僭主者的纪念和奖励,并非直接捍卫公民的个人自由,排除B项;有效确保雅典民主制的持续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中的举
措并不能完全确保民主制的持续,排除C项;反僭主政治的措施就是崇尚自由的风气导致的,排除D项。12.有学者认为,12世纪在所有世纪中最具法律特征,对法学倾注的努力在知识劳动总量中所占比重之大,是罗马法自古典辉煌时期之后的任何一个时代所不及。这一认识的产生是基于罗马法()A.适应时代
需求B.维系帝国统治C.保障公民权力D.传承古典文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12世纪在所有世纪中最具法律特征……任何一个时代所不及”可知,12世纪法律工作受到重视,且罗马法被重视。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经济得以发展,城市也得以兴起,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盛推动人们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经济
权益,而罗马法重视调整经济关系,适应了时代的需求,故选A项;12世纪西罗马帝国早已灭亡,东罗马帝国也在走向衰落,罗马法并未用来维系帝国统治,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某个国家,无从体现公民权力被保障,排除C项;罗马法本身就是古典文化的代表,且传承古典文化并非
仅集中于这一特定时期,因此传承古典文化并非这一时期罗马法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13.13世纪,《大宪章》最主要的两条原则是:臣民有对自己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权;在臣民与君主的契约关系中,臣民有反抗暴君的权利。这表明,此时英国()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B.王权受到法律制约C.深受启蒙思想影响D.确立了等级君主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臣民有对自己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权”、“臣民有反抗暴君的权利”,可知《大宪章》最主要的两条原则体现了臣民的权利,这限制了王权,说明此时英国的王权受到法律制约,故选
B项;社会矛盾是指社会各阶级或阶层的种种冲突,阶级矛盾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更没有依据,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
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英国确立的是议会君主制,法国通过三级会议确立了等级君主制,排除D项。14.1870年,英国首相格莱斯顿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枢密院令: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按文官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考试;文
官在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这()A.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进一步扩大了选官的范围C.促进了两党制发展与完善D.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通过公开考试”“在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
立”可知英国政府进一步规范文官制度,要求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文官中立的原则,有利于维护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故选D项;1721年沃波尔担任内阁首相标志着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排除A项;材料重在规范文官选拔的过程和方式,并未扩大选官
的对象和范围,排除B项;“文官在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说明英国文官独立于政党政治,不会影响政党政治的运行,排除C项。15.亚当·斯密认为应该关心劳动者的福利,要制定最低工资率,在经济增长时提高工人的工资。圣西门提出“劳动权”和“
按劳分配”的社会福利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这些思想的共性是主张()A.推翻资本主义政权B.重视民生改善C.政府调节阶级矛盾D.平均分配财富【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亚当·斯密关注劳动者福利和最低工资率,圣西门提出社会福利观,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消灭私有制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这些观点都表明他们主张关注并改善民生,故选B项;亚当·斯密和圣西门并没有主张推翻资本主义政权,马克思和恩格斯虽提倡共产主义,但这并非他
们的共性,排除A项;虽然他们都讲到了阶级问题,但并没有强调政府应当调节阶级矛盾,排除C项;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消灭私有制以实现财富的平均分配,但亚当·斯密和圣西门并没有提出平均分配财富的观点,不属于“共性”,排除D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其中16题14分,17题14分,18题15分,19题12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唐立国之初即改郡为州。贞观元年,鉴于州地域太小,数显过多,便设“道”,全国分十道,每道派出采访使,为代表中央的具有督抚监察职能的官员,后增至十五道。景云二年,唐政府正式置节度使,集军、政、财、
监察权于一身……特别是边境藩镇,拥兵自重,威专一方。由此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平定后,唐朝出现落镇割据。黄巢起义之后,唐朝彻底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已经名存实亡。材料二宋代地方行政组织分路、州、县三级,同时另有府、军、监等机构。宋仁宗时全国有州府、军、监一级政区二百二十二个。《宋史·职
官志》说:“宋初革五季(五代)之患,诏各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宅)以留之。分命文臣出守列郡”。宋还在行政首长之外又增设“通判”一职。规定凡州府文件,必须经通判连署之后方能有效。宋还在州一级设“监当”一职,制衡知州或知府的财政权。宋代的这些政治措施,虽然能防范地方造反或违抗中央,但其弊端也
很明显,便是造成内重外轻。——以上材料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1)根据材料,简析从唐到宋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趋势。(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两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对现代治国理
政的启示。(8分)【答案】(1)变化趋势:由地方专权到分权制约;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所辖范围逐渐缩小,数量却逐渐增多;地方逐渐实行多层次管理;地方管理模式在继承中有所创新。(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2)唐: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国家分裂局面。(2分)宋:加
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导致宋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处于弱势;引起北宋中期社会改革;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中央集权1分,其余要点答两点2分,共计3分)启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国家分裂;充分发挥地方政权建设的积极性;地方自主和国家统一治理相结合;加强执政党建设
。(3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解析】(1)据材料一“唐政府正式置节度使,集军、政、财、监察权于一身”和材料二“宋还在行政首长之外又增设‘通判’一职”“凡州府文件,必须经通判连署之后方能有效”“在州一级设‘监当’一职,制衡知州或知府的财政权”可得
由地方专权到分权制约;据材料一“贞观元年……便设‘道’,全国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和材料二“宋仁宗时全国有州府、军、监一级政区二百二十二个”可得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所辖范围逐渐缩小,数量却逐渐增多;据材料二“宋代地方
行政组织分路、州、县三级”可得地方逐渐实行多层次管理;据材料一“唐立国之初即改郡为州”“贞观元年,鉴于州地域太小,数显过多,便设‘道’”可得地方管理模式在继承中有所创新。(2)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特别是边境藩镇,拥兵自重,威专一方”“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并结合所学可得酿成“安史之
乱”,唐由盛转衰;据材料一“唐朝出现落镇割据”“唐朝彻底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已经名存实亡”并结合所学可得形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国家分裂局面。据材料二“能防范地方造反或违抗中央”并结合所学可得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二“宋还在行政首长之外又增设‘通判’一职”“凡
州府文件,必须经通判连署之后方能有效”“在州一级设‘监当’一职,制衡知州或知府的财政权”可得地方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据材料二“其弊端也很明显,便是造成内重外轻”并结合所学可得导致宋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处于弱势;结合所学可得引起北宋中期社会改革,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第二小问,结合
所学从中央和地方关系、官僚机构及队伍建设入手考虑,例如坚决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国家分裂;充分发挥地方政权建设的积极性;地方自主和国家统一治理相结合;加强执政党建设。17.人才的选拔关乎国家的兴衰,历代统治者对此都极为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明清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其中乡试和会试各为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第二场考论一道,判五道,诏、造、表选一道;第三场考时务策五道。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八股又叫制义,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如《四书》用朱子集注,《易》用程
传,《书》用蔡氏传,《诗》用朱子集注,《春秋》用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传等等。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分为破题、承题、起讲、提比、中比、后比各个部分。——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1904年清政府举
行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会试,下表列举了这次会试的部分考题。第一场中国政治史事论(1)“周朝内重外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2)“北宋结金以图燕,南宋助元以攻秦”论。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1)泰西外
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2)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3)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第三场“四书五
经”义(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2)“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摘编自韩策《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举考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科举考题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答案
】(1)特点:分级取士(层级考试体系完善、或材料中“分三级”也可得分);考试内容单一(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以儒家经典为范本或以“四书五经”为命题范围);考试形式僵化(八股取士);选拔走向程式化(格式化、规范化)(1点2分,任答3点6
分)(2)新变化:注重现实,强调经世致用(实用性、现实性,只写时务策不给分);具有世界(国际)视野(关注世界形势)。(任答1点2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或民族工业的发展);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或受西学影响、或向西方学习);西方教育传入中国(或新式
学堂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或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戊戌变法(或清末新政)(或改革的呼声)等晚清改革的影响;科举制自身的弊端(旧式选官制度的弊端)(1点2分,共6分)【解析】(1)由材料一“”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得出分级取士;由材料一“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得出考试内容单一;由材料一“八
股取士”得出考试形式僵化;由材料一“乡试和会试各为三场”得出选拔走向程式化。(2)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国政治史事论”“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得出注重现实,强调经世致用;由材料二“日本变法之初”“美国禁止华工”得出具有世界(国际)视野。第二小问,由材料
二“1904年”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由材料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得出西学的进一步传播;由材料二“各国政治艺学策”得出西方教育传入中国;由材料二“保全土地”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由材料二“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得
出戊戌变法等晚清改革的影响;由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会试”得出科举制自身的弊端。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复申下金银龟贝之货,颇增减其贾直。而罢
大小钱,改作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圜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间广二分,其文右曰“货”,左曰“布”,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货泉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又以大钱行久,罢之,恐民挟不止,乃令民且
独行大钱,与新货泉俱枚直一,并行尽六年,毋得复挟大钱矣。——摘编自周艳常《两汉货币制度及相关问题研究》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和政治内外交困影响下,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终于出台了《施行法币布告》规定新币制办法。从1935年11月4日起,发
行法币的银行包括中央、中国、交通银行。为了防止白银偷漏的局面,规定从此所有的商品和买卖都由法币支付,拒绝使用银元,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准备金。除上述三行以外,财政部曾经核准发行的银行钞票以及农民银行的钞票可同样使用。四大银
行完全掌握了中国钞票发行权,中国货币发行实现了分散到集中。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在明确规定外汇价格责任的的前提下可以无限制买卖外汇。——摘编自许明霞《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研究:非对称依赖为视角》材料三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为合法货币,公布了用10万金圆券兑
换1元人民币的比价。一些投机奸商、不法之徒等利用囤积的大量银元疯狂打压人民币,1949年5月28日,人民币与银元的兑换比价为600:1,而到了6月8日,这个数字竟变成了2000:1,不法分子狂妄叫嚣:“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但人民币进不了上海!
”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华东局会议精神作了认真的安排与部署,陈毅市长指出:“要把这次行动当作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不打则已,打就要一网打尽”。行动当天,上海市工商界、新闻界连续发动声讨投机活动的舆论攻势,动员广大市民拒用银元,我隐蔽战线的指战员们
也连续破获三起伪造人民币大案。通过这次金融风波,上海的社会形势得到了稳定。——摘编自苗生《解放初大上海的银币之战》(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莽第四次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解放初期应对“银元之战”的有利因素。(4分)【答案】(1)内容:罢大小钱;铸货布、货泉,二者并行;以货泉逐步取代大钱。(每点1分,共3分)(2)简评:①一定程度上稳定金融,防止白银外流,刺激经济复苏;为全面抗战奠定
一定的物质基础;促进了中国货币的近代化。②便利了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形成官僚垄断资本,摧残了民族工业,危害了民众生活;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与外币固定汇价,便利了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从正反两个维度作答,每个维度4分,共8分)(3)有利因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政府掌
控上海政权并采取有效措施与果敢行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各条战线的通力配合与出色工作;奸商及不法之徒行为不得人心。(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解析】(1)据材料一“罢大小钱,改作货布”“文右曰‘货’,左曰‘泉’……与货布二品并行”可知,罢大小钱;铸货布、货泉,二者并行;据材料一“毋得复
挟大钱矣”可知,以货泉逐步取代大钱。(2)据材料二“为了防止白银偷漏的局面,规定从此所有的商品和买卖都由法币支付”“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准备金”可知,币制改革一定程度上稳定金融,防止白银外流,刺激经济复苏;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正是抗日战争期间,币制改革对于抗战的胜利
和中国货币的近代化有推动作用;据材料二“拒绝使用银元”“四大银行完全掌握了中国钞票发行权”及所学可知,币制改革便利了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形成官僚垄断资本,摧残了民族工业,危害了民众生活;据材料二“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可以无限制买卖外汇”及所学可知,在当时社会条件下,
与外币固定汇价,便利了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结合所学可知,法币的发行是官僚资本聚敛财富的一种方式,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便于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3)据材料三“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
为合法货币”“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华东局会议精神”可得,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据材料三陈毅市长“把这次行动当作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不打则已,打就要一网打尽”可得,人民政府掌控上海政权并采取有效措施与果敢行动;据材料三“上海市工商界、新闻界连续
发动声讨投机活动的舆论攻势,动员广大市民拒用银元”可得出,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据材料三“隐蔽战线的指战员们也连续破获三起伪造人民币大案”可得,各条战线的通力配合与出色工作;结合所学,奸商及不法之徒“利用囤积的大量银元疯狂打压人民币”的行为不得人心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理论及其实践(部分)经历了三个阶段,如表所示。阶段时段代表性理论理论概述及其实践(部分)第一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早期社会秩序理论主要目标是追求社会和谐,保证社会均衡协调发
展;强调社会分工和经济合作也是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的手段;在社会分工中,要注意个人的特殊性,与此同时,国家必须发挥其职能,起到调节作用;多方的力量共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福利国家理论主要特征是(
政府负担)高福利;强调国家必须要努力发展经济,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社会福利事业顺畅的发展;国家要大力发展福利事业来解决生活贫困等问题;在高福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社会问题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条道路理论西方国家对之前的社会治理开始进行反思
、强调国家将权力从政府手中分拨给市场和公民社会,进行伙伴式合作治理;政府的包容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的大小是制约政府职能发挥的关键;主张对话式民主——摘编自高兴《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理念及启示》从上面表格中任选一个或
多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社会治理更加重视发挥市场和民众的作用。(2分)阐述:
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施的福利国家政策虽然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但也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西方国家对此作出反思,故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倡导“第三条道路”,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
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使社会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此外,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西方国家纷纷在社会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还把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多事务分拨给市场和社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了社会的有效分工。(8分)综
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社会治理引入市场、社会等因素,更加重视发挥市场和民众的作用。(2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的西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对之前的社会治理开始
进行反思、强调国家将权力从政府手中分拨给市场和公民社会,进行伙伴式合作治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注重发挥市场和民众的作用,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社会治理更加重视发挥市场和民众的作用。关于阐释可从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建立及弊端、西方国家面对福
利国家弊端的改良措施、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变化、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