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解析汇编 地理——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版)【高考】.docx,共(26)页,2.85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674fc2801fefcdddc7a8a900ad8e68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0年高考真题】(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
,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9~11题。9.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A.幼树B.中龄结实树C.老树D.各树龄组混生10.推测20世纪90年代
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1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A.降水稳定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D
.岳桦结实线稳定【答案】9.A10.C11.D【解析】9.90年代以来,林线海拔迅速提升70-80米,因此,旧林线和新林线之间的岳桦林是90年代以来才开始生长的。林线上升直至近年趋于稳定,说明新林线附近的岳桦是最近几年才生长的,还是幼树,A对。本题容易误选
B,觉得90年代以来生长到现在已经30年左右了,结合结实线稳定可知,不可能是结实树,排除B。根据材料提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说明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近年来新生长出来的树,所以林
线附近的岳桦多为幼树。所以选A。10.结合材料“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说明岳桦只有在夏季(生长季)才结实,而材料又说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夏季(生长季)温度变化不大,比较稳定。结合材料气候持续变暖,说明冬季升温幅度比较大。C对。11.岳桦林分布上
限即长白山林线,长白山林线近年趋于稳定,说明没有新的岳桦林形成。要有种子,岳桦林才可以生长,而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即岳桦林种子分布的海拔上限稳定,种子飞不上去,没有新的岳桦林形成,而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因而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稳定。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温继续缓慢升高而降水稳
定,则会导致长白山北坡林线继续上升,A错误;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不是影响林线变化的原因,B、C错误,所以选D。【点睛】该题难度大,属于新概念试题,需要对岳桦结实线和林线的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问题分析。(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如图4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
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下题。图410.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A.苔原带B.森林带C.森林草原带D.草原带【答案】10.A【解析】10.由材料可知,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带、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等自然带,由于苔原带所处的纬度位置最高,热量条件最差,物种数量最少,景观较为单
一,且乌拉尔山脉两侧热量条件接近,所以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苔原带,A正确。与苔原带相比,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的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物种数量较多,景观较为复杂,由于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水分条件差异较大,所以景观、物种组成差异较大,BCD错误。故选A。【点睛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有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主要分布于中纬度,是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受水份影响大。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水分差异大,所以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这三种受经度地带性影响的景观在乌拉尔两侧的差异也大。纬度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是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苔原带是受纬度地带性,也就是热
量的影响,乌拉山两侧热量差异小,所以苔原带差异也就小。(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勘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
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9~11题。9.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A.林线与雪线更高B.林线与雪线更低C.林线更高、
雪线更低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10.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11.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答案】9.A10.A11.B
【解析】9.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光照热量更充足,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故林线更高;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故雪线更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林线升高,说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暖;雪线降低,说明气候变暖,降水
增多,因此,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A正确。BCD错误。故选A。11.火山喷发若干年内,火山锥受外力风化侵蚀,坡度变缓,雪线下降。火山灰为森林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林线升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雪线的因素:气温、降水、坡度、坡向、人类活动等。(202
0年江苏卷)【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图7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图713.两山地属于()A.昆仑山脉B.秦岭C.祁连山脉D.横断山脉14.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
乙山地()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答案】13.D14.C【解析】13.由题干可知,甲、乙两山地纬度相同,经度都位于100°E附近,而且甲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可以判断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横断山脉,D正确。昆仑山脉
、祁连山脉都处于温带地区,秦岭处于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秦岭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北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ABC错误。故选D。14.由于乙山地地处横断山区,而且位于甲山地的东边,山高谷深,受西边重重山岭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
焚风效应,乙山地的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烈,所以,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属于非地带性现象,C正确。乙山地基带受焚风效应影响,热量充足,A错误。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与山谷风影响无关,B错误。乙山地的基带形成
干热河谷灌丛,是因为基带受焚风作用强烈,气候干热,并不是基带原生植被被破坏,D错误。故选C。【点睛】根据“山麓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的规律可以判断山体所处的气候区。(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
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图6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13~15题。13.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A.垂直
分布高差大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14.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A.山体陡峭B.水分充足C.土壤肥沃D.热量充足15.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光照条件不同B.水热组合不
同C.耕作技术不同D.耕种历史不同【答案】13.B14.A15.B【解析】13.读图可知,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在低海拔地区没有分布,因此太行山区针叶林的垂直分布高差小,AC错误。与黔桂
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的总分布面积占比较小,B正确。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的海拔为600-800米,而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的海拔为2200-2400米,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高,D错误。故选B。14.黔桂喀斯特山区地
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分、热量充足,较低海拔地区本应该为阔叶林,但是由于该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山体异常陡峭,导致水土流失快,水、土、热等条件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A正确,BD错误。黔桂喀斯特山区土
层浅薄、土壤贫瘠,C错误。故选A。15.读图可知,黔桂喀斯特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高,可以到达海拔2800米左右,而太行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低,只能到达海拔2000米左右,主要原因是黔桂喀斯特山区所处的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依然较为充足,可以进行农田耕作,而太行山区所处
的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较差,不能进行农田耕作,B正确。光照条件、耕作技术和耕种历史对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差异影响不大,ACD错误。故选B。【点睛】读懂纵横坐标表示的含义,再根据图例,仔细分析各种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
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020年新高考浙江卷)下图为美国本土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完成12、13题。1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图中序号所在区域自然带相同的是()A.①②B.
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12.A【解析】12.读图可知,①②所在的区域为美国东北部,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带类型相同,A正确。③区域地处30°N-40°N之间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
叶林带,④区域地处美国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CD错误。故选A。【2020年高考模拟题】(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3月摸底)距今大约560万年前,陆地彻底将
地中海与大西洋分开,随着海水不断蒸发,地中海海平面急剧下降,大量盐类物质沉积形成各种盐岩,对地中海周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事件被称为“墨西拿盐度危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墨西拿盐度危机”产生的最主要原因A.气候变暖导致蒸发旺盛,海
平面下降B.气候寒冷,冰川面积增大导致海平面下降C.地中海海底平坦,受陆地径流影响大D.板块运动导致地中海与其他海域隔开2.下列科考发现能够证明“墨西拿盐度危机”的是A.地中海海底存在河流侵蚀痕迹B.地中海海底发现恐龙化石C.直布罗陀海峡发现海相沉积岩D.地中海海
底发现页岩层3.“墨西拿盐度危机”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河流侵蚀减弱,流程缩短B.导致地中海气候区面积增大C.利于非洲与欧洲之间生物迁移D.利于地中海各类变质岩的形成【答案】1.D2.A3.C【解析
】1.材料“距今大约560万年前,陆地彻底将地中海与大西洋分开”表明“墨西拿盐度危机”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导致地中海与其他海域隔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2.“距今大约560万年前,陆地彻底将地中海与大西洋分开”提示“墨西拿盐度危
机”实质就是在地壳变动下,地中海由原来的海变为了陆地。河流在陆地上发育,所以地中海海底存在河流侵蚀痕迹,表明地中海有一段时间曾经是陆地,这正好证明了“墨西拿盐度危机”,故A正确。恐龙生活在中生代,距今大概2.5亿到650
0万年前,比“墨西拿盐度危机”时间早了很多,无法证明“墨西拿盐度危机”,故B错误。直布罗陀海峡发现海相沉积岩,这与地中海的变化没有关系,故C错误。页岩属于沉积岩,沉积作用可能发生在陆地,也可能发生在海洋,所以无法证明“墨西拿盐度危机”,故D错误。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3.地中海由原来的海洋变为陆地,出现“海退陆进”,会使得河流变长,当地受河流侵蚀作用加强,故A错误。地中海由原来的海洋变为陆地,受其影响,导致地中海气候区面积缩小,故B错误。地中海由原
来的海洋变为陆地,利于非洲与欧洲之间生物迁移,故C正确。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的岩石,这与题目要求没有关系,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河南济源平顶山许昌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
带或亚热带地区。我国的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干流及其支流河谷的部分地段,其两侧山坡的自然带分布非常特殊,呈倒置的垂直地带性。下图中左图为横断山区干热河谷分布图,右图为金沙江(28°15′N)两岸的植被垂直地带性图。据
此完成下列各题。4.依据图文信息推断右图中乙岸及丙自然带是A.南岸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北岸亚寒带针叶林带C.东岸亚寒带针叶林带D.西岸温带落叶阔叶林带5.受季风、地形等因索影响,横断山区发生的地理现象
是①高温等温线沿河谷向南凸起②高温等温线沿河谷向北凸起③热带范围顺着河谷向北挺进④热带范围顺着河谷向南收缩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6.关于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叙述,正确的是A.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山麓基带是干旱小叶灌丛带B.由于海拔较高,村庄和
民居多位于热量充足的河谷地带C.倒置的垂直地带性导致该区域的动、植物种类单一匮乏D.在某些河谷可以看到热带、温带、寒带景观并存的现象【答案】4.C5.B6.D【解析】4.依据图中纬度和海拔分析,该段位于横断山区,金沙江为南北向,两岸为东、西岸,AB错误。该地
紧邻南亚,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较大,河流西岸为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西坡温度较高,自然带海拔分布较高,东坡为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热量条件较西坡差,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较低,所以右图中乙岸为东坡。根据自然带垂直分异规律,在高寒灌丛下的是亚寒带针叶林带。C正确,D错误。故选C
。5.受季风、地形等因索影响,横断山区山河相间,河谷海拔低,温度较高,②高温等温线沿河谷向低温区即向北凸起,②正确,①错误。河谷区温度较山地高,③热带范围顺着河谷向北挺进,③正确,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6.该地临近印度洋,谷底
降水少主要是受地形影响,不是深居内陆海洋气流难以到达,A错误。村庄和民居多位于河谷地带是为了临近水源,利于生活和生产,B错误。倒置的垂直地带性导致该区域的垂直分异明显,高差大,自然带种类多,动、植物种类多样,C错误。该地纬度较低,落差大
,垂直差异明显,在某些河谷可以看到热带、温带、寒带景观并存的现象,D正确。故选D。【点睛】横断山区临近印度洋,受西南季风影响较东南季风大。(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联考)牡蛎生长在气温
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
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7.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该区域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B.海平面间歇性下降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D.地壳持续性下沉8.礁体中任一水平夹层形成时期,该区域可能A.处
于枯水期,营养物质减少B.处于洪水期,河流输沙量大C.处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D.处于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9.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A.海底淤泥海水搬运、沉积B.海底淤泥风力搬运、沉积C.河流泥沙流水搬运、沉积D.河流泥沙风力搬运、沉积【答案】7.B8.B9.C【解
析】7.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如果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则潮间带持续性在改变,牡蛎礁不可能有长时期稳定堆积,不可能产生牡蛎礁,而图中有多条牡蛎礁,说明海岸线不是持续性向海洋推进,
A错。材料信息表明,礁体Ⅰ—V由老到新,表明海岸潮间带是向海洋推进,说明海平面下降;每个牡蛎礁形成需要长时期稳定堆积,说明每一条牡蛎礁形成时期,海平面是稳定不变,由此推断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对。如果河流入海口泥少含量稳定,则海岸线会持续向海洋推进,导致形成牡
蛎礁的可能性小,不符合题意,C错。地壳持续性下沉,会导致海平面持续性上升,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与题意不符,D错。8.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水平夹层是因
为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而形成的。枯水期,水量小,流速慢,河流含沙量小,河口清澈,利于牡蛎生长,不会形成水平夹层,A错。洪水期,水量大,流速快,河流含沙量大,河口混浊,导致牡蛎个体快速窒息死亡,礁体沉积泥沙形成水平夹层,B对
。寒冷期,冰雪融化较少,海水遇冷收缩,海平面可能下降,不可能上升快,C错。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功能强,河流泥沙含量小,河口清澈,利于牡蛎生长,不利于水闰夹层形成,D错。9.图中显示,泥沙堆积在牡蛎礁体
之上,说明这些泥沙是在牡蛎礁体停止生长之后堆积的,说明此时牡蛎礁已经不在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海岸已经向海洋推进了,因此海水不可能把海底淤泥搬运至此沉积,排除A。风力不可能搬运海底淤泥,排除B。当地河流经常泛滥,泛
滥时淹没牡蛎礁体,大量河流泥沙沉积在礁体之上形成泥沙沉积层,C符合题意。河口地区多湿地,泥沙湿度较大,风力很难搬运河流泥沙沉积,排除D。(湖南省长沙市2019—2020学年高三统一模拟考试)冻土退化过程中,地下冰的消融会导致地
表发生沉降。在高含冰量冻土区,这种地表沉降伴随着大量冰体的融化往往会形成热喀斯特湖。热喀斯特湖通常是一些外部营力导致高含冰量多年冻土融化形成的。热喀斯特湖形成后,由于积水区域的反射率低,蓄热能力较强,侧向热流也使得周围多年冻土环境发生变化。湖水的热对流过程将
会导致其下部多年冻土持续融化甚至融穿。读青藏高原某草甸区热喀斯特湖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0.关于冻土环境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冻土温度升高,上限上移B.冻土温度升高,下限下移C.越靠近热喀斯特湖,上限越深D.越远离热喀斯特湖,下限越浅11.冻土融穿后,可能对该草甸区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是A.冻土厚度自上而下逐渐变薄,地下水水位上升B.地下水将不可避免地向地表水转换和流失C.湖岸坍塌后退,沼泽、湿地面积扩大D.高寒草甸、沼泽草甸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答案】10.C11.D【解析】10.当冻土温度上升时,
冻土融化,会导致上限下移,下限上移,冻土减少,A、B项错误。越靠近热喀斯特湖,热量越丰富,冰土融化越多,上限越深,C正确。越远离热喀斯特湖,冻土融化越少,下限越深,D错误。故选C。11.冻土融穿后,湖水和地下水会向下渗流,从而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并不会向地表水转换,A、B错误。随着
湖水和地下水向下渗流,湖水面积减少,沼泽和湿地面积减少,C错误。冻土融穿后,湖水和地下水会向下渗流,从而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草甸、沼泽地区地下水源不足,植被枯死,草甸、沼泽退化,荒漠化将加剧,D正确。故选D。【点睛】冻土层透水能力差,为隔水层。(湖南省长沙市201
9—2020学年高三统一模拟考试)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山体滑坡与
岩土的抗剪强度关系密切,岩土的抗剪强度越大,岩土越稳定;岩土的抗剪强度与岩土的颗粒、密度、孔隙大小和含水量紧密相关,同时还受到温度、植被状况、降水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下列自然环境因素能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的是A.高原地形,昼夜温差小B.石灰岩地层,岩性柔软C.土层含水少,
岩土干燥D.夏季炎热,遭遇强降水13.植被能起到固坡、护坡的作用,但植被覆盖率提高也可能加剧滑坡产生,其原因可能是A.增强下渗,增加岩土含水量B.根系蔓延,提高岩土抗剪强度C.加强风化,降低岩土的密度D.减少蒸发,增加坡体稳定性【答案】12.D13.A【解析】12.昼夜温差小,岩体膨胀收
缩变化小,有利于提高岩土的抗剪强度,A错误。石灰岩岩性柔软,反映的是岩土自身的特征,并不是自然环境的影响,B错误。土壤含水量少,岩体干燥,岩体坚硬,有利于提高岩土抗剪强度,C错误。夏季炎热,遭遇强降水,岩土含水量增加,岩土变得松软
,抗剪强度会降低,D正确。故选D。13.植被增加,降低地表径流速度,会增加下渗量,增加岩土含水量,从而降低岩土抗剪强度,加剧滑坡的发生,A项正确。根系蔓延,岩土抗剪强度提高,不利于滑坡的产生,B错误。植被对岩土的密度影响较小,C错误。坡体稳定性增加不利于滑坡的产生,D错误。故
选A。(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生态系统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区内沼泽湿地、冰川、湖泊等水体广布,是中国江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以及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区。降水波动是影响三江源及江河中下游水资源安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下图示意1960—20
15年青海三江源区年降水量累计距平值。累计距平值是指某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累计值。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4.三江源区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为A.逐渐减少B.波动变化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15.2002年以来,三江源区年降水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该区气候变暖B.环保力度增大C.冰雪面积萎缩D.
地形格局改变16.2002年以来,三江源区年降水量变化造成的影响是A.湿地面积扩大B.中下游供水紧张C.森林面积扩大D.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14.B15.A16.A【解析】14.从图中数值变化分析,降水量距平累计值波动变化,说明三江源区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为由减少到增加,由增加到减少,再增加,这样
多次反复波动变化,B正确。故选B。15.2020年以来,该数值不断上升,年降水量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该区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水蒸气含量增大,A正确。环保力度增大,对降水量影响有限,B错误。冰雪面积萎缩,是全球变暖造成的,
不是降水增多的根本原因,C错误。地形格局变化较小,对降水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16.三江源降水量增大,河流水量增加,湖泊、沼泽面积增大,湿地面积扩大,A正确。河流水源补给增多,中下游供水矛盾减小,B错误。该地高寒,自然带以草甸、荒漠为主,C错误。湿地面积增大,生物多样性增加,D错误。
故选A。【点睛】2002年以来,累计值由负变正,年降水量逐渐增加。(山东省青岛市2019—2020学年高三6月模拟(二模)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受大气降水(固态、液态水)气
温及风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下图示意2011—2016年祁连山中段北坡“七一冰川”26个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随海拔的梯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七一冰川”月平均物质为最大正平衡的月份是A.1月B.4月C.7月
D.9月18.形成“七一冰川”1月平均物质平衡状态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冰川消融量少B.冷空气活动频繁,降雪天气多C.受风吹雪影响,降雪积累少D.积雪表面返照率低,消融加剧19.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该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会导
致A.冰川扩张B.降水增多C.雪线上升D.林线下降【答案】17.B18.C19.C【解析】17.据图分析,1月份,只有一个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明显大于0,多数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在0附近;4月份,多数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明显大于0;7
月份,绝大多数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小于0;9月份,约5个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大于0,多数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在—80到0之间;“七一冰川”月平均物质为最大正平衡的月份是4月份,B正确。故选B。18.材料显示“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
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受大气降水(固态、液态水)气温及风等因素变化的影响”,祁连山中段北坡1月平均物质平衡状态多数小于0或接近0,1月祁连山中段北坡受西北风影响大,单考虑气温低、冰川消融量少则平均物质平衡状态应该大于0,因此这不是主要因素,A错误。若降雪天气多,积累量应该大于消融
量,平均物质平衡状态应该大于0,B错误。受风吹雪影响,降雪积累应该较少,C正确。积雪表面返照率高,消融慢,D错误。故选C。19.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消融量增加,积累量减少,雪线上升,冰川萎缩,该地区位于中纬度降水可
能减少,林线上升,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风吹雪是一种由气流挟带起分散的雪粒在近地面运行的多相流的天气现象,又称风雪流,简称吹雪,俗称白毛风。根据强度的大小等方面分为低吹风、高吹风和暴风雪三类。风吹雪对自然积雪有重新分
配的作用,它所形成的积雪深度要比自然积雪厚3~10倍。雪粒如吹经平坦开阔地面,则风力以摩擦损失为主,能量损失少,雪粒便随风运行并形成各种吹蚀微形态。若吹经起伏变化大的地面,不仅摩擦阻力增大,同时形成因地形(物)局部变化,产生的涡旋阻力,使风速急剧减小,导致
雪粒的大量堆积。堆积形态多种多样,如雪檐、雪堤、雪丘、雪舌、波浪式雪堆等。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475米)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以山水形胜而出名。但其积雪多、难度大、危险性高,对户外爱好者提出挑战,尤其以一段称
为“石海”的路段最难,基本上是在碎石上攀爬。如图示意“石海”景观与秦岭太白山北坡植被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从安全角度考虑,一年中最适合在鳌太线上徒步旅行的时期是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2
1.推测“石海”出现的位置在A.落叶阔叶林之下B.落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之间C.针阔混交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D.高山灌丛草甸之上22.与“石海”形成过程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A.气温的日变化B.气温的季节变化C.降水的日变化D.降水的
季节变化【答案】20.C21.D22.A【解析】20.由材料可知,鳌太线旅游的最大威胁是来自于积雪,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夏季气温高,积雪较薄,有利于徒步旅行,C正确。其他季节积雪厚度大,且山顶气温低,气候寒冷,容易冻伤等,
ABD错误。故选C。21.石海出现在穿越鳌太线过程中,其海拔高度在3475—3767米之间,对照太白山北坡植被垂直分布图,石海应当位于高山灌丛草甸之上,D正确。故选D。22.石海存在裂隙,在水分反复冻融情
况下,岩石破裂成很多小块,或者因温度变化,组成岩石的矿物不均一,热涨冷缩,造成岩石破裂。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大量大小不等的棱角状岩块及岩屑,在地形平缓的条件下,大多岩屑在原地残留下来,形成碎石覆盖地面,这就是石海。所以石海的形成与气温的日变化有关,A正确。故选A。(20
20·山东省高三三模)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下图为我国某山脉4—10月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统计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23.该山脉可能为A
.天山B.阴山C.秦岭D.南岭24.该山脉2900米以上植被覆盖度下降的主导因素是A.土壤B.水分C.光照D.热量25.图中甲处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A.水热条件相似B.人类活动相似C.植被类型相似D.地形地势相似【
答案】23.C24.D25.B【解析】23.根据材料图示显示4—10月不同海拔植被覆盖度状况,4—10月为我国绝大部分植被的生长期,图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1000—3000米左右可达到90%以上,说明该山脉植被覆盖率较高。且
在2000米以下的位置,南坡植被覆盖度高,说明在2000米以下的同海拔高度,南坡水热条件好,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为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其植被覆盖度较低,北坡受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影响,水分条件比南坡好,所以北坡应比南坡植被覆盖度高,故A错误;阴山海拔高度在400—
2000米左右,南岭海拔最高处约为2000米,图示山脉接近4000米,故BD错误;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雨热同期,水热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则覆盖度较高,且秦岭海拔高度接近4000米,故该题选C。24.根据材料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植被覆盖
度,读图2900米以上的植被覆盖度南北两坡都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2900米以上的山区土壤随海拔的升高变化较小,所以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土壤影响小,故A错误;2900米以上的山区因水汽减少,降水较少,且变化不大,故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水分影响小,故B错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光照条件越好,植被
覆盖度应上升,与图示不符,故C错误;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热量条件变差,植被覆盖度应下降,故该题选D。25.据第一题,该山脉为秦岭,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所以南坡水热条件比北坡好,甲处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且北坡坡度较陡,南坡较缓,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其
南北两坡植被覆盖度应不会相同,故ACD错误,根据材料影响植被覆盖度的因素还有人类活动,若南北两坡人类活动相似可能使植被覆盖度相同,故该题选B。(2020·和县第二中学高三其他)植被指数是对地面植被生长和覆盖状况的度量,指数越大,地面植被生长越好,覆盖状况越好。增强植被指数(EVI)可以指
示不同海拔、不同地貌类型的植被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上游河谷植被类型及EVI垂直变化。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据此完成7—9题。26.图中P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热带季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阔叶灌丛D.落叶阔叶林27.近几十年来,该河谷植被
类型生长条件会有所改善的是A.P植被类型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山地针叶林D.高寒蒿草杂类草草甸28.该河流可能是A.岷江B.珠江C.湘江D.淮河【答案】26.C27.D28.A【解析】【分析】26.据图可知,EVI从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开始向上下减少,说明P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状况低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P处可能是灌丛,C正确。热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状况优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EVI较大;我国不存在热带草原;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热量方面,而低海拔地区热量条件更
好,ABD错误,故选C。27.根据材料可知,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当地气候出现暖干化趋势,因此森林植被的生长条件会恶化。高山草甸等植被因热量条件改善而生长期延长,加上对降水的需求量较小,故生长条件会有所改善,D正确,ABC错误。故选D。2
8.根据海拔高度可知该河流位于青藏高原及横断山脉地区,岷江的可能性最大,A正确。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海拔相对较低;湘江发源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淮河流域海拔较低,且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其山麓地带。BCD错误。故选A。【点睛】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主要根据图示信息进
行解题。(2020·湖南省高三三模)麦金利山(图1)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中南部,海拔6194m,2/3的山体终年积雪,发育有规模很大的现代冰川,北坡雪线高度达到1830米。该山山势陡峭,属于花岗岩断块山。图2为麦金利山垂直带谱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麦金利山南坡与北坡雪线高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原因是南坡A.地处迎风坡,降水多B.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C.山坡陡,冰雪下移快D.处于阳坡,太阳辐射强30.麦金利山形成的地质过程是A.搬运沉积——地壳隆起、断裂——风化侵蚀B.地壳隆起、断裂——岩浆侵入——风化侵蚀C.岩浆侵人——地壳隆起、断
裂——风化侵蚀D.地壳隆起、断裂——搬运沉积——冰川侵蚀【答案】29.A30.C【解析】29.麦金利山南坡处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且受阿拉斯加暖流的影响,降水较丰富,雪线低。故选A。30.根据材料中信息“该山属于花岗岩
断块山”,可推断出该山形成过程为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花岗岩,随着地壳隆起,岩石发生断裂,形成断块山,出露地表,受到外力作用。故选C。31.(山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冲刺卷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黑河发源于祁连山脉南部,上游冰川广布。监测
流域内降水量整体增加,冰川总面积减少,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居延海后期因湖面缩小被分裂成两个湖泊,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下面甲图为黑河流域图,乙图为黑河流域冰川条数不同海拔区间变化。(1)指出黑河不同季节的补给类型并简要分析黑河流量的时空变化规律。(2)自然
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归纳20世纪60年代至2010年黑河流域不同海拔区域冰川面积的变化规律。分析黑河流域冰川条数与面积的变化对河西走廊绿洲带来的影响。【答案】(1)补给类型:春季以积雪融水补给
为主;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变化规律:从上游到下游流量先变大后变小(上游到中游流量变大,中游到下游流量变小);夏季流量大(季节变化大)。(2)气候更加干旱,温差加大,风沙天气增多,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物理风化
加剧,风力侵蚀加入;湖水盐度升高,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造成植被大面积死亡;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3)变化规律:以海拔4500米为界,高于海拔4500米的区域冰川条数增加,低于海拔4500米的区域冰川条数减少。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先
是冰川融化量增加,补给绿洲大量水资源,利于绿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但随着气候的持续变暖,冰川条数减少,面积缩小,提供给绿洲的水资源渐少,最终绿洲会因水资源的短缺甚至枯竭而变为沙漠,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生存。【解析】本题以黑河流域图和黑河流域冰川条数不同海拔区间变化
为背景,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1)从纬度位置看该地纬度较高,冬季有积雪,春季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夏季降水集中,祁连山冰川融化,所以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降水和冰川融水少,以山麓地下水补给为主。上游冰川融水是黑河的主要补给来源,中下游地区由于农
业灌溉、蒸发及下渗等,河流流量变小;夏季温度高,融水量大且有降水补充。(2)主要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湖面变小,蒸发量减小,气候更加干旱,湖水盐度升高,水的净化能力弱,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3)依据图示信息以4500米为界,高于海拔4
500米的区域冰川条数增加,低于海拔4500米的区域冰川条数减少。其影响可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即前期径流量增多的影响和后期径流量减少的影响。干旱地区水资源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前期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量增加,补给绿洲大量水资源,利于经济发展与
生态环境改善;后期随着气候的持续变暖,冰川融化后,冰川面积缩小,绿洲水资源补给渐少,最终绿洲会因水资源的短缺甚至枯竭而变为沙漠,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生存。32.(湖南省长沙市2019—2020学年高三统一模拟考试)阅
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宁夏平原地处断裂陷落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曾是一个浩瀚大湖,沧桑巨变,大湖最终演变成冲积平原。现在的宁夏平原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近2000毫米。而银川一带位于平原的沉降中心,地势低洼,附近湖泊湿地众多,河渠纵横,灌溉农业发达。图a示
意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b为宁夏平原及周围地区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图。(1)从地质作用角度推测宁夏平原从大湖到平原的演变过程。(2)结合材料,分析银川湖泊湿地众多的原因。(3)贺兰山的隆升改变了区域的气候、水文特征,试分析其对宁夏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答案】(1)大湖时期,由于地势低洼,接受黄河
搬运物质的堆积,(加上来自贺兰山的堆积物、水生生物遗体等的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湖水水位抬升,湖水外泄,湖盆露出水面,连接在一起,形成平原。(2)地面沉降,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贺兰山山洪汇集,利于
形成湖泊;黄河自然裁弯取直,原有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农业灌溉面积大,渠间洼地积水成湖。(任答三点即可)(3)削弱了冷空气的影响,使宁夏平原冬半年气温比同纬度高;使宁夏平原风沙活动减少;因夏季风受贺兰山阻挡,
贺兰山东坡降水增多,增加了宁夏平原的河流径流量;地形抬升,河流流速加快,输沙量增加,增加沉积物,提供肥沃的土壤。【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旨在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宁夏平原从大湖到平原的形成过程主要从堆积作用、湖水外泄、湖床出露
等方面分析。宁夏平原地处断裂陷落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曾是一个浩瀚大湖,大湖时期,银川一带位于平原的沉降中心,由于地势低洼,接受黄河搬运物质的堆积,加上来自贺兰山的堆积物、水生生物遗体等的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经过长期的堆积作用,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湖水水位抬
升,湖水外泄,湖盆露出水面,连接在一起,形成平原。(2)银川湖泊湿地众多的原因主要从地形地势、山洪汇集、河道变迁以及农业灌溉等方面分析。宁夏平原地处断裂陷落带,地面沉降,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位于贺兰山的东侧,贺兰山山洪汇集,利于形成湖泊;地形平坦,黄河在该地区多弯曲河道,自然裁弯取直,原有
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河渠纵横,灌溉农业发达,农业灌溉面积大,渠间洼地积水成湖。(3)贺兰山的隆升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气温、降水、风沙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主要从河流径流量、水流速度等方面分析。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受到西北风影响大,贺兰山
的隆升,削弱了来自西北的冷空气的影响,使宁夏平原冬半年气温比同纬度高;该地区气候干燥,受西北风影响,多风沙,因受贺兰山阻挡,使宁夏平原风沙活动减少;因夏季风东南风受贺兰山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贺兰山东坡降水增多,增加了宁夏平原的河流径流量;贺兰山的隆升,地形抬升,
河流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加强,输沙量增加,增加沉积物,提供肥沃的土壤。33.(天津市红桥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秦岭南北宽100~150千米,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显著,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专家认为,把我国
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如图示意秦岭南北坡的景观差异。(1)与秦岭南坡相比较,指出北坡一月平均气温的特点并分析原因。(2)说明秦岭高山灌丛草甸发育的主要环境特点并分析原因。(3)你是否赞同材料中的
专家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1)特点:气温较低。原因:冬季风(或寒潮)影响大;阴坡多,不利于接受太阳光照:纬度相对较高,获得太阳光热较少;(2)特点:冷湿。原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3)赞同,理由:南坡800米等高线以下
是常绿阔叶林,说明是亚热带(是亚热带的代表植被群落);800米以上(常绿阔叶林消失)为落叶阔叶林,说明是暖温带(是暖温带的代表植被群落)。不赞同,理由:温度带的界线有一定的过渡性(模糊性);水平方向的暖温带与亚热带以秦岭为界。【解析】本大题以秦岭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
道小题,涉及气温分布及影响因素、植被形成条件及成因、区域分界指标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1)与秦岭南坡相比较,北坡一月平均气温的特点及原因应从大气环流、坡向和纬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秦岭南坡相比,北坡为冬季风(或寒潮)迎风坡,受寒冷气流影
响大,气温较低;北坡处于阴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与南坡相比,北坡纬度相对略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因此获得太阳光热较少,导致气温较低。(2)秦岭高山灌丛草甸发育的主要环境特点及原因应从气温的
垂直变化方面进行说明。图中显示,高山灌丛草甸分布在海拔3400米附近及以上,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气候冷湿。(3)材料信息表明,有专家认为,把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表明明确的观点,不能模棱两
可,再结合自己的观念针对性地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赞同专家观点,理由可从分界指标和图中信息进行归纳说明,我国暖温带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而亚热带的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图中显示,南坡800米等高线以下是常绿阔叶林,以上为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暖温带植被分界线相同,因此把我国暖
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如果选择不赞同专家观点,理由是自然区之间本身不具有明确的界线,温度带的界线有一定的过渡性,不需要更精确,也没有更精确的界线;图中800米等
高线为垂直方向上的界线,水平方向暖温带与亚热带还是以秦岭为界更科学。34.(四川省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四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公路、铁路等建成后,要对施工后的道路两侧坡面进行工程加固,再通过恢复地表植被
来减少水土流失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于2009年4月构建了G85成渝高速永川段试验区,在试验区内分别构建了草本、灌木,乔木、草—灌一乔混合四种初始乡土植被类型,并进行了为期5年的观察,图a为试验期间不同初始植被
配置所在边坡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差异,指数越大,物种越丰富;图b为试验期间不同初始植被配置所在边坡的产沙模数的变化差异,模数越大,产沙量越大。(1)概括试验期间四类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2)实验显示草—灌—乔混合型边坡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强,
试分析原因。(3)道路两侧的边坡治理早期应以种植草本植物为主,试说明理由。【答案】(1)各类型植被物种多样性均增大;早期(第1~2年),草本型植被多样性占优势(种群数最丰富);后期(第3~5年)混合型植被多样性占优势(种群数最丰富);乔木型植被多样
性(种群数)一直最少。(2)混合型植被生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极为突出;地上茎、叶具有垂直分层结构,对雨水拦截、缓冲作用显著;枯枝落叶对土壤的发育和保护作用强;乔木、草、灌的根系立体纵横交错,固土作用强。(3)草本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生长快;早期种植草本
,其物种多样性显著;能快速板结(固定)表土,雨日产沙量少(利于水土保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道路两侧的边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试验期间四类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可以从总体上描述再分阶段描述。
从总体上看,试验期间各类型植被物种多样性均增大。分阶段来看,在第1~2年,草本型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物种最丰富,所以,草本型植被多样性占优势。在第3~5年,混合型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物种最丰富,所以,混合型植被多样性占优势。而乔木型植被多样性一
直最少。(2)草—灌—乔混合型边坡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强,其原因可以从物种的多样性,茎、叶的垂直分层结构,枯枝落叶、根系特点等方面分析。从物种的多样性来看,混合型植被生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极为突出。从茎、叶的垂直分层结构来看,混合型植被地上茎、叶具有垂直分层结构,对雨水拦截、
缓冲作用最显著,可以减轻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从枯枝落叶来看,混合型植被枯枝落叶多,枯枝落叶对土壤的发育和保护作用强。从根系特点来看,乔木、草、灌的根系立体纵横交错,固土作用更强。所以,草—灌—乔混合型边坡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强。(3)道路两侧的边坡治理,早期应以种植草本植物为主,其原因可以从适应性、
物种多样性和产沙量方面分析。从适应性来看,草本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生长更快。从物种多样性来看,据材料可知,在早期种植草本植物,其物种多样性最丰富。从产沙量来看,在早期种植草本植物,能快速板结(固定)表土,使雨日产沙量最少,更有利于水土保持。所以,道路两侧的边坡治理早
期应以种植草本植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