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烛之武退秦师》课件27张.pptx,共(27)页,222.34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4fa4b86e580808db0b868f871d17c7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
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导学解题:●人物:烛之武●退:使...退却●秦师,师:军队。自学知人论世●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
一是公元前637年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秦晋之好●春秋时代,晋国统治
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
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
公。文化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而又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第一段●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教学●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状语后置】,且(并且)贰于楚也。晋军(名作动,驻扎。)函陵【省略句,状语后置】,秦军(名作动,驻扎。)氾南【省略句,状语后置】。●译: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
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思考:●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2、晋、秦为何要围郑?●3、郑国和秦国没有直联系,为何秦国要参与围攻郑国?●4、秦晋如何围攻郑国的?●5、“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说明秦晋之间因利益结盟,彼此并不信任,为下文烛之武说服秦伯做铺垫。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利益第2段●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
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佚之狐言于(对)郑伯【状语后置】曰:“国危矣,若(如果)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取独)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连词,表承接,译成“才”“就”)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然(然
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许之。●译文: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
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思考:●1、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临危受命●2、从此本段可以看出烛之武、佚之狐、郑伯怎样的特点?●(1)“佚之狐言于……师必退。”●A.烛之武:未见其人,先闻其名●B.佚之狐:知人善任●C.郑伯:善纳谏●(2)辞曰
:“臣之壮……也已。”●烛之武: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埋怨●(3)公曰:“……”许之。●A.郑伯:知错能改、善于做思想工作。●B.烛之武:爱国以及深明大义第3段●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
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
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字词:●夜(在夜晚)缒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越
国以鄙远,(越过别国把远地当成边邑)君知其难也,焉(何,为什么)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你们秦国的力量相对就削弱了)若舍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之(取独)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
(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连词,表承接。)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让它满足呢)既东(在东方)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
秦以(而)利晋,唯(希望)君图(考虑)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译文:●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
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
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1(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
矣。)2(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3(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5(唯君图之。)4(君之所知也。)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
秦晋。智慧善辩第4段●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
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是)还也。”亦去(离开)之。●译文:●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
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思考:●1、晋文公退兵体现了他怎样的特点?●不拘泥于个人的情绪,高瞻远瞩,政治家的格局●2、本段的作用?
●交代故事结局,侧面衬托烛之武的智慧。文章结构秦晋围郑(起因)烛之武说服秦伯(经过)秦晋退师(结果)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郑人盟(4)失其所与,不知已,通“矣”,了。(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说,通“悦”,高兴。读
yuè。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检学古今异义(1)若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亦去之古义今义办事的官吏,敬称。掌管事物的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出
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离开,离去到达地方单击添加标题(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2)既东封郑(3)越国以鄙远(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肆其西封(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7)烛之武退秦师(1)、名作动,驻扎。(
2)、名作状,在东边。名作动,把…当边界。(3)、名作动,把…当边境。形作名,郑国(4)、使动用法,使…缺损。(5)、形作动,扩张,延伸。(6)、使动用法,使…灭亡。(7)、使动用法,使…撤兵。(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2)敢以烦
执事(3)以其无礼于晋(4)且贰于楚也(5)佚之狐言于郑伯(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7)何厌之有?句式正常语序例句省略句省略句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敢以(之)烦执事以其
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佚之狐于郑伯言若亡郑而于君有益有何厌(之)?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字词写在笔记本上。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