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9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docx,共(8)页,1.16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d4c2c36a6b75bea6a86d7ca930a6f3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命题人:曾中秋审题人:曾光辉本试卷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时间:2024年9月22日★祝考试顺利★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为何要研究中国古建筑?“欲亡其国,必亡其史”,一个国家如果要复兴,就不能没有历史。梁思成认为,他所做的研究就是为国家保存历史。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
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通过研究古建筑,可以培养美感,学习驾驭材料,进而产生新的设计。我们中国建筑科技的创造力就在“温故知新”中不断雄壮起来,这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中国建筑乃一独立的建筑体系,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
立文化表志。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如何理解独特、纯粹这两个词?所谓纯粹的木构系统,是无论宫殿还是民居、高塔、庙宇,虽然体量差异很大,但是都是木构建筑,是类型的纯粹。为什么说“独特
”?中国是一个等级礼制社会,衣食住行全部有等级,当宫殿和民居都用了同样的结构系统,如何区别等级?这就需要一些独特的东西,中国建筑中最独特、最根本的特征——斗栱就出现了。斗栱在柱上起着承挑屋檐的结构作用,由斗、栱、昂等构件,通过榫卯拼搭而成,斗栱具有复杂的组合形
式,可以起到标识等级的作用。建筑是由文化所创造的,又不断创造着文化;建筑是由历史所决定的,又不断书写着历史;建筑虽然受文明的影响,也可以塑造文明。建筑所传递的秩序与文化信息,今天的中国人和古人之间还是有精神上的共性。这种共性的建立,一方面是文字所传递
的文明,还有一部分就来自建筑所营造的环境和秩序。发现和重建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秩序”,也是我们建筑考古学的主要任务。这些秩序蕴含着中国哲学的意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人心,进而营造了社会的秩序。秩序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体现了建筑的价值。所以,梁思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一方面是为
了复兴国家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培养建筑师的创造力,为了建设一个新国家。人们之所以记住他、纪念他,是因为他抱定了为国家、为民族做事的态度,把生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发现中,用这种价值发现去支撑中国的发展和复兴。(摘编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选择,看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价值》2022-06-11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材料二:以现代眼光,重新注意到中国建筑的一般人,虽尊崇中国建筑特殊外形的美丽,却常忽视其结构上之价值。这忽视的原因,常常由
于笼统地对中国建筑存一种不满的成见。这不满的成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觉到中国木造建筑之不能永久。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究为材料本身或是其构造法的简陋,却未尝深加探讨。我们知道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
要素:适用,坚固,美观。所谓适用者,只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而讲;所谓坚固,更不能脱离材料本质而论。建筑艺术是产生在极酷苛的物理限制之下的,所谓建筑的坚固,只是不违背其所用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运用通常智识技巧,使其
在普通环境之下能有相当永久的寿命的。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的方法竟达极高度的圆满,而用石的方法甚不妥当,且建筑上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至于论建筑上的美,当然是其轮廓、色彩、
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所在,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但建筑既是主要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用材料所结构出来的物体,那么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难以捉摸,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等
而独立的。能呈现平稳、舒适、自然的外象,能诚实地袒露内部有机的结构、各部的功用及全部的组织……这些便是“建筑美”所包含的各条件。中国建筑坚固问题,在木料本质的限制之下,实是成功的。其在技艺上,有过极艰巨的努力,而得到许多圆满且可骄傲的成绩。如“梁架”“斗拱”
“翼角翘起”等种种结构做法及用材。中国构架中最显著且独有的特征便是屋顶与立柱间过渡的斗拱。椽出为檐,檐承于檐桁上,为求檐伸出深远,故用重叠的曲木——翘——向外支出,以承挑檐桁。为求减少桁与翘相交处的剪力,故在翘头加横的曲木——拱。在拱
之两端或拱与翘相交处,用斗形木块——斗——垫托于上下两层拱或翘之间。这多数曲木与斗形木块结合在一起,用以支撑伸出的檐者,谓之斗拱。在中国建筑演变中,斗拱的变化极为显著,能代表各时期建筑技艺的程度及趋向。辽宋元明清斗拱比较
,即可见其(一)由大而小,(二)由简而繁,(三)由雄壮而纤巧,(四)由结构的而装饰的,(五)由真结构的而成假刻的部分如昂部,(六)分布由疏朗而繁密。跟着时代看斗拱演变的步骤,以至清代,可以定清式斗拱在结构和美术上的地位。(摘编自
林徽因《〈清式营造则例〉绪论》)材料三:我常说,建筑是文化之母,对于建筑的创立,最重要的是地质构成。地中海东部沿海的山岭是石材所构成,而黄河上游则是黄土堆积而成,因此在建筑上就产生了基本的差异。生活在这两种不同地景中的人类,为了经营自己的生活空间会有怎样的差异?两者各有长短。以石
为基的地区,必须克服石头的坚硬与笨重,需要很多的人力与工作技巧,才能使石材为人所用。石砌的建筑是耐久的,不会因岁月而很快倾塌。这种永久性会使人觉得艰苦的工作是值得的,甚至会投入感情。这种感情会衍生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因而产生石工的文化;而
土相对于石材,是很容易操作的,可以以土和水为泥墙,可以直接自泥地割切为砖,也可以夯土为壁。比较起来,它不需要辛苦的工作,建屋变得很轻易,这是它的优点。但是不可讳言的,泥土的房屋破坏也很容易,一阵大风雨就可将它冲蚀净尽,或使之倾塌。很容易消失于时间之流与兵火之灾的建筑,是无法寄予永恒纪念价值的。好
在这两个文化区都有相当丰富的木材,在结构上,土、石都是承受压力的材料,只能做地面与墙壁;而木材是承受弯力的材料,可以做成梁材。这两个文化的早期建筑,都离不开木材,只是木材并不牢固,若没有土、石为墙,达不到安全栖身的目的;可是
若没有木材,建屋是困难的。比较土与石的建筑文化,土比石更需要木材。所以在中国,几乎一开始就是土、木并用的,中国语言中仍以“土木”指称建筑,中国古建筑几乎就是木建筑了。在以土木为材料的东方文化中,中国古建筑虽然没有受到工艺最高的关注,可是木架构的成熟应该是没有问
题的。从东周时期古建筑的遗址可见,中国土木型建筑的特色已经大体完备。(选编自汉宝德《东西建筑十讲》)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1.下列对材料二第四段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③①②⑤④B.①⑤④②③C.③④①⑤②D.④②③①⑤2.下列对材料中“斗拱”的理
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建筑是一个独立的建筑体系,其中,斗拱则是中国建筑中最独特、最根本的特征。B.因斗拱有标识等级的作用,学者们能将其结构特征分类,作为划分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C.斗拱在屋顶与立柱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建筑受力构件与建筑造型艺
术的有机结合。D.林徽因认为斗拱是一种装饰部件,即使没有斗拱,我国木建筑屋顶出檐的程度亦可深远。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援引梁思成观点,然后从中国建筑的“独特”与“纯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体现了梁思成先生重建社会秩序的目的。B.材料一“温故知新”指中国
建筑科技的创造力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培养起来的,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是为了复兴国家和民族文化。C.材料二以“结构(价值)”为论述的中心,但在阐述建筑的适用性时,只笼统地一笔带过,未紧扣中心“结构”,论证略显旁逸。D.材料三通过对土建筑文化和石建筑文化的对比
,赞扬中国土木型建筑的特色,并表达出以土木为材料的东方文化优于西方的观点。4.汉宝德与林徽因对于中国木造古建筑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4分)5.“欲亡其国,必亡其史”,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建筑”?(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时的那份儿喜悦。我日夜祈祷的就是这回事儿。真是的,我想我该喜悦,却没怎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
一个地方哭了,那一刻我最想我的母亲……我的家搬到光仁街已经是1963年了。那地方,一条条小胡同仿佛烟鬼的黑牙缝,一片片低矮的破房子仿佛是一片片疥疮,饥饿对于普通人们的严重威胁毕竟开始缓解。我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了,我已经有三十多本小人书了。“妈,剩的钱给你。”“多少?”“五毛
二。”“你留着吧。”买粮、煤、劈柴回来,我总能得到几毛钱。母亲给我,因为知道我不会乱花,只会买小人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4我还经常去出租小人书,在电影院门口、公园里、火车站。有一次在火车站派出所,一位年轻的警察没收了我全部的小人书,说我影响站内秩序。我一回到家就号啕大哭,用头撞墙。我的小
人书是我巨大的财富,我觉得我破产了,从绰绰富翁变成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我绝望得不想活,想死。我那可怜的样子,使母亲为之动容。于是她带我去讨还我的小人书。“不给!出去出去!”车站派出所年轻的警察,大檐帽微微歪戴着,上唇留撇小胡子,一副葛列高利那种桀骜不驯的样子。母亲代我向他承认错误,代我向
他保证以后绝不再到火车站租小人书,话说了许多,他烦了,粗鲁地将母亲和我从派出所推出来。母亲对他说:“不给,我就坐台阶上不走。”他说:“谁管你!”砰地将门关上了。“妈,咱们走吧,我不要了……”我仰起脸望着母亲,心里一阵难过。亲眼见母亲因自己而被人呵斥,还有什么事比这更令一个儿子内疚的?“不走。妈一定
给你要回来!”母亲说着,就在台阶上坐了下去,并且扯我坐在她身旁,一条手臂搂着我。另外几位警察出出进进,连看也不看我们。“葛列高利”也出来了一次:“还坐这儿?”母亲不说话,不瞧他。“嘿,静坐示威……”他冷笑着又进去了……天渐黑了。派出所门外的红灯亮了,像一只充血的独眼,自上
而下虎视眈眈地瞪着我们。我和母亲相依相偎的身影被台阶斜折为三折,怪诞地延长到水泥方砖广场,淹在一汪红晕里。我和母亲坐在那儿已经近四小时。母亲始终用一条手臂搂着我。我觉得母亲似乎一动也没动过,仿佛被一种持久的意念定在那儿了。我想我不能再对母亲说“妈,我们回家吧!”
——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几本小人书,而母亲失去的是被极端轻蔑了的尊严,一个自尊的女人的尊严。我不能够那样说……几位警察走出来了,依然并不注意我们,纷纷骑上自行车回家去了。终于“葛列高利”又走出来了.“嗨,我说你们想睡在这儿呀?”母亲不看他,
不回答。望着远处的什么。“给你们吧!”“葛列高利”将我的小人书连同书包扔在我怀里。母亲低声对我说:“数数。”语调很平静。我数了一遍,告诉母亲:“缺三本《水浒》。”母亲这才抬起头来,仰望着“葛列高利”,清清楚
楚地说.“缺三本《水浒》。”他笑了,从衣兜里掏出三本小人书扔给我,嘟囔道:“哟嗬,还跟我来这一套……”母亲终于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站住!”“葛列高利”跑下了台阶,向我们走来,他走到母亲跟前,用一根手指将大檐帽往上捅了一下,接着抹他的那一撇
小胡子。我不由得将我的“精神食粮”紧抱在怀中。母亲则将我扯近她身旁,像刚才坐在台阶上一样,又用一条手臂搂着我。“葛列高利”以将军命令两个士兵那种不容违抗的语调说:“等在这儿,没有我的允许不准离开!”我惴惴地仰起脸望着母亲。“葛列高利
”转身就走——他却是去拦截了一辆小汽车,对司机大声说:“把那个女人和孩子送回家去。要一直送到家门口!”节选自梁晓声《母亲带我去讨还小人书》文本二: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并不是作者越大力气煽情,读者就越可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适度的隐忍
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适度的情感会使小说充满人性的温情,而过度的情感则会令读者反感。即使悲惨的故事并不是非得带着悲惨去写,适当地节制情感,更能打动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5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外
国小说欣赏》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母亲不说话,不瞧他”,旨在通过描写流露出母亲内心对警察“葛列高利”的极度蔑视,也为后文警察态度的转变做了铺垫。B.“昂然走下台阶”,写出了母亲成功地帮我要
回小人书后昂首挺胸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强烈的自尊心,暗含对母亲的礼赞。C.“一条手臂搂着我”在文中多次出现,既在情感上强化了母亲为儿子讨书的愤怒冤屈,又在情节结构上前后呼应。D.文中多处出现了警察“葛列高利”的衣着、动作、神态描写,全都表现了警
察傲慢、冷酷的形象,也凸显作者对他的讽刺与嘲弄。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轻警察开始对我们粗鲁、不耐烦,后来主动让司机把我们送回家,前后的对比反差,增强了作品的张力。B.作者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展现了母
亲自尊心强、支持和疼爱儿子的性格特征与心理情感。C.本文详略得当,先略写母亲代我向警察认错,再详写母亲坚持讨要小人书的细节,塑造了既通情达理、又能为儿子据理力争的母亲形象。D.本文选材贴近生活,以“租书、收书、要书”为情节脉络,情节推进自然,没有刻意制造波澜,叙述
风格舒缓而真挚。8.画线处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9.文本二提到“适当地节制情感,更能打动人”。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
人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
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民之从公也为慎产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行所
爱。”文公曰:“善。”明日,令田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于是公有所爱者曰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吏曰:“请用事焉。”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材料二: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
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
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
司6(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相应的序号。(3分)民之从A公也B为C慎产也D公因而迎E杀之F失G所以为H从公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
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甘肥,指美味的食物,与《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中的“肥甘”意思相同。B.“其足以战民乎”中“战”的用法与《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中“见”的用法相同,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C.“期.以日中为期”中加点的“期”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期而遇”的“期”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以徇百姓”中的“徇”为“示众”的意思,与成语“徇私枉法”的“徇”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狐偃认为晋文公虽然
采取了一系列适合民众生存要求的措施,但这不足以成为要求民众为他去打仗送死的理由。B.狐偃认为要想让民众为君主打仗,就必须让他们不得不去打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赏罚分明,“不辟亲贵”。C.为显示晋国刑罚不
避亲贵,晋文公命令手下第二天在圃陆打猎,约定以中午为期限,迟到的人按军法处置,最终让他所宠爱的颠颉受到了惩罚。D.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在水中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他们还顺着原标记在夜间渡河,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13.把材料
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2)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14.两则材料都谈到法律制度,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材料对我们今天的“立法”和“执法”提供了什么启示。(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下面小题。武昌松风阁①(节选)黄庭坚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②何时到眼前。
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注]①本诗写于黄庭坚晚年。诗人此前屡遭贬谪,途经鄂州写下此诗。②张侯:指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此时被贬房州(今湖北房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以阔大的视野描绘了松风阁的地理位置,
“夜阑箕斗插屋椽”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夜色将尽、星空低垂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B.“风鸣娲皇五十弦”与《李凭箜篌引》中“二十三丝动紫皇”异曲同工,前者写松风吹动琴弦,后者写箜篌之音撼动天庭,二者都
表现了音乐超越自然尘世的力量。C.“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刻画了诗人与志趣相投的朋友们欢聚一堂的情景。尽管物质条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7有限,他们仍不吝于以微薄之力置办酒席,体现了情谊的深厚。D.本诗不用僻典,不作拗语,笔势自然有力。作者善于从“老松”
“夜雨”等自然景物中汲取灵感,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于一体,体现了宋诗特有的韵味与深度。16.本诗与《登快阁》都表达了归隐之志,但触发归隐之思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
部分。(1)做人不能盲目自大,当别人夸奖你的专长时,你可以用韩愈《师说》中的“,”两句来表达你的谦逊。(2)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的洒脱;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_”的快意。(3)小美和父母去听音乐会,一曲奏完后,场内一
片静寂。听众们皆沉浸在刚才的乐声中久久回味,此情此景,令小美想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
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A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
、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挥洒自如,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样___B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
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
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C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
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19、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加点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大家..都知道,自然界中有超过200种真菌会使用特殊的菌丝来捕获线虫。线虫捕食菌是其中的
佼佼者,它们能产生菌丝作为捕食线虫的陷阱。A.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个大家..架子。B.今天,有一位小说大家..要来演讲。C.李老师说:“课堂上,大家..不要睡觉。”D.大家..都明白: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干大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题。
(3分)枣花太不起眼了,它既没有桃花的艳、梨花的白,更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它的长相似桂花,但没有桂花迷人的香气。它总是无声无息地开放,似乎生怕惊动了谁。它给人们的惊喜,就是那累累硕果。在月明晴朗的夜晚,满树的枣子就像琳琅满目的明珠。枣花
开得晚。一般在桃花艳、梨花白、杏花闹嚷嚷时,枣树还是一叶未发。只有百花吐艳、万木争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之后,枣树才悄悄..地发芽抽叶,孕育自己的花蕾。枣花开时,是枣叶最美之时,绿油油..的带着点嫩黄,犹如刚刚长成的少女,不施粉
黛也美丽动人。而枣花,却隐藏着自己,任由枣叶出尽风头。它知道,痴心的小蜜蜂终究会找到它,用它的花粉酿造出香甜的蜜。枣花花期很短,它们竭尽全力地孕育果实,没有几天便结出一个个尖尖..的小青枣。等到秋风乍起,颗颗红玛瑙
般的果子便会挂满枝头。在北方,枣花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蒸一种有着各种漂亮造型、以红枣装饰的面食,叫“枣花”,象征着吉祥如意。一笼“枣花”出锅,花团锦簇,面白枣红,香气四溢,让人们在浓浓的喜庆气氛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甜蜜。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悄悄、油油、尖尖”,说说它们和“悄、油、尖”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8分)“锵锵锵锵锵……”锣鼓声声,筋斗翻腾,刀马旦银枪挥耍得人眼花缭乱,观众
叫好声不断。2023年2月24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届“荆楚名团聚江城”系列演出开演,开场便赢得满堂彩。3月14日,湖北剧院“新春演出季”又接踵而至,武汉“戏码头”热闹起来。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水运的兴盛造就了
汉口码头的繁荣,也奠定了武汉“码头文化”的基础。南来北往的商船不仅带来了各地的货物,也带来了南腔北调的地方戏曲。武汉本土孕育出的汉剧、楚剧,与徽剧,川剧,豫剧,黄梅戏……等;相互映鉴,武汉由此成为享誉全国的“戏曲大码头”,梅兰芳等众
多戏曲名家都曾在此登台上演。近日,由武汉京剧院创排的《新霓虹关》上演。密集的鼓点中,一身缟素的刀马旦挥舞银枪,腾挪闪转间,长翎舞动,靠旗翻飞。鼓点骤歇,刀马旦横枪一立,精彩亮相。有观众看完后惊喜地说:“太好看了!这出戏既有好听的文戏,又有精
彩的武戏,完全不觉得枯燥。”“你们是第一次看戏吗?”在湖北剧院,记者遇到了3个年轻人。“当然不是,我们经常到武汉各个剧场看戏。”原来,他们是武汉大学京剧与昆曲研习社的成员,说起各大剧种的名角名剧,都如数家珍。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景区,戏曲离观众越来越近,“粉丝
群”不断壮大。戏曲,正以更加年轻的面貌,绽放出缤纷色彩,迎来更多知音。21、关键词搜索,指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能够最大程度概括所要查找内容的几个词语的一种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本语段,你认为需要列出哪三个关键词,请写下来。每处10个字以内。(3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
分有一处语病和多处标点符号有误,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在中国语言中,“清”原本指水纯净没有杂质。正是从水的“清”中,引申出了其他许多事物白“清”,从自然事物
的“清”引申出了“清”的人文和社会政治意义。于是,便有了清贫、清白、清爽、清高、清逸、清趣等以“清”字为核心的众多词语,这些词语从古至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至宝。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对
“清”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