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2)页,815.34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c0d43b82c26a64cc15cee7f9293966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宜城一中高二生物9月月考卷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2小题)1.成年人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膀胱逼尿肌接收兴奋后收缩,产生排尿反射。逼尿肌收缩时,又刺激牵张感受器,引起膀胱逼尿肌反射性收缩,直至膀胱内尿液被排空
,相关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④→脊髓→②的途径传导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尿意B.截瘫病人脊髓受伤导致①②受损,无法完成排尿反射C.膀胱内尿液被排空的过程存在反馈调节D.成年人能
根据环境情况适时排尿,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脊髓等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会受到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详解】A、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途径是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④传入神经传导至脊髓,脊髓再通过神经②传导至大脑皮层,A正确;B、截瘫病人脊
髓受伤导致①②受损,脊髓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但是仍可以完成排尿反射,B错误;C、膀胱内尿液被排空过程存在正反馈调节,C正确;D、成年人能根据环境情况适时排尿,体现了大脑皮层对排尿反射的控制,从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正确。故选B。2.如图①~④为人体内的体液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的
A.①②③④等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B.②中含有血浆蛋白、尿素、糖原等物质C.④中的细胞呼吸产物可以影响内环境稳态D.若④为肌肉细胞,则④处氧气浓度高于③处【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淋巴液,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细胞内液。
【详解】A、①②③分别表示淋巴液、血浆、组织液等,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④表示细胞内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A错误;B、②表示血浆,其中含有血浆蛋白、尿素等物质,而糖原存在于细胞内,B错误;C、④中的细胞呼吸产物如二氧化碳,可以影响内环境pH平衡,
C正确;D、氧气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若④为肌肉细胞,则④细胞内液氧气浓度低于③组织液,D错误。故选C。3.自然选择有三种类型,①稳定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类型;②分裂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按照不同方向保留,淘汰中间个体;
③单向选择:在种群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三种自然选择类型建模分别对应图1~3。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若①与进化起点最相似,则进化过程中生存环境最稳定的可能是①B.②中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可能形成两个物种C.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③中种群发生的不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
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①为稳定选择,若①与进化起点最相似,则进化过程中生存环境最稳定的可能是①,A正确;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C、自然选择可以使基
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D、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③中种群发生的不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正确。故选B。4.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
A、a控制。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
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B.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C.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D.甲释放的挥发物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答案】A【解析】【分
析】根据题干信息“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可知吸引蛾类或蜂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是花冠颜色。【详解】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导致两物种之间不会交叉传粉,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B
、甲主要靠蛾类传粉,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但并不会导致A基因突变加快,B错误;C、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内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本身不含A基因)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发生
改变,C错误;D、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释放的挥发物质没有改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推测花冠颜色为白色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释放的挥发物,D错误。故选
A。5.分别向20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A.B.C.D.【答案】D【解析】【分析】血浆中含有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从而使PH稳定在7.35~7.45之间。【详解】由于血浆中有缓冲
物质,故滴加少量酸或碱其pH值基本不变,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滴加了过量的酸或碱,则滴加过量碱是pH值会升高,滴加过量酸时pH值会降低,D正确。故选D。6.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
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
.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答案】A【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
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当声音传到听毛细胞时,纤毛膜上的K+通道开放,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K+内流为顺浓度梯度,可知静息状态时,纤毛膜
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B、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局部电流,即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D、由题干信息可知,兴奋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听觉的产生过程,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准确获取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7.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所示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②③④⑤⑥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刺激图乙中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D.若抑制图乙细胞的呼
吸作用,不影响兴奋的传递【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中共有3个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刺激b点,a、b、c、d点均兴奋,刺激c点,d点兴奋。【详解】A、兴
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②③④⑤⑥,A正确;B、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C、b点位于突触前膜,刺激b点,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点位于突触
后膜,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此,电流计的指针只能发生1次偏转,C错误;D、图乙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依靠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消耗能量,而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的有氧呼吸,因此抑制图乙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D错误。故选A。8.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参与构成人体内环境B.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会使血浆中钾离子浓度偏低C.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和细胞外
液的量都增加D.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要穿过5层膜【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
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错误;B、生理盐水成分与血浆成分明显不同,过量补充会影响pH的稳态,也会使血浆中K+的浓度偏低,B正确;C、摄入过多
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内的量减少,C错误;D、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所以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穿过3层膜,D错误。故选B。9.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病状或疾病与内环境稳态失调间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
.小张严重腹泻后,全身软弱无力——机体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水盐平衡失调B.小王淋雨之后出现感冒发热,食欲不振的症状——体温过高,酶活性过高C.小李减肥每天只吃素食,引起组织水肿——营养不良,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多D.研究表明,肾脏功能障碍人群长期熬夜易患尿毒症——尿
素等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腹泻导致机体会丢失大量水和
无机盐,导致水盐平衡失调,A正确;B、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条件,体温过高,酶的活性会下降,B错误;C、小李减肥每天只吃素食,蛋白质摄入不足,营养不良,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多,C正确;D、尿毒症是肾脏发生病变,无法排出体内多余的尿素
、水、无机盐等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D正确。故选B。10.代谢性碱中毒是指体内酸丢失过多或从体外进入碱过多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血浆HCO3-过高,pH值升高。呼吸性碱中毒是指因肺通气过度,使血浆H₂CO₃浓度或CO₂分压减少,导致pH值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代谢性碱中
毒患者可以通过注射安全浓度的稀盐酸来缓解血浆pH升高B.呼吸性碱中毒患者呼吸阻碍时可通过吸入含有5%CO₂的O₂,来改善病情C.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肺的呼吸和肾脏的滤过排泄等密切相关D.人从高原突然进入富氧环境时,血液中含氧量增加可诱发呼吸性碱中毒【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详解】A、代谢性碱中毒是指体内酸丢失过多或从体外进入碱过多,pH值升高的情况,可以通过注射安全
浓度的稀盐酸来缓解血浆pH升高,A正确;B、CO2为酸性气体,临床上,可吸入含5%的CO2的O2降低血浆的pH,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B正确;C、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的出现与肺部和肾脏功能的异常有关,因此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肺的呼吸和肾脏的滤过排泄等密
切相关,C正确;D、血液中含氧不足会引起机体呼吸加深加快,造成肺通气过度,使CO2大量排出,造成血浆pH升高,可诱发呼吸性碱中毒,血液中含氧量增加不会诱发呼吸性碱中毒,D错误。故选D。11.如图①、③表示人体血管,
②表示某器官,箭头代表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②为皮肤,③中葡萄糖比①中多B.若②为脑,③中含氧量比①中多C.若②为胃,③中二氧化碳比①中多D.若②为肾脏,③中尿素比①中多【答案】C【解析】【分析】血
液流经各器官后,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一般变化是:(1)当血液流过肾脏后尿素减少,流过其他各器官后,尿素等废物增加。(2)当血液流过肺后(肺循环)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3)当血液流过小肠后营养物质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营养物质减少。【
详解】ABC、组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和氧气,产生尿素等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因此,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后,血液内的葡萄糖等营养物质、氧气都会相应减少,而尿素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会增多。可见,若②为皮肤,③中葡
萄糖比①中少;若②为脑,③中含氧量比①中少;若②为胃,③中二氧化碳比①中多,AB错误、C正确;D、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一部分尿素随尿液排出,因此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明显减少,可见,若②为肾脏,③中尿素比①中少,D
错误。故选C。12.焦虑是因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很多学生都经历过考前焦虑,考前焦虑可能会让学生感到紧张不安、心跳加速、排尿增加,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消化不良、呼吸急促的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焦虑导
致心跳加快与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有关B.副交感神经占优势会抑制胃肠蠕动造成消化不良C.焦虑这一烦躁情绪若持续时间较长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D.呼吸急促可能是内环境中的CO2刺激相关感受器,进而通过脑干的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所致【答案】B【解析】【分析】自主神经系统:(
1)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2)功能: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
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详解】A、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故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A正确;B、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的症
状的出现是因为交感神经占优势抑制了胃肠蠕动导致的,B错误;C、焦虑属于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消化不良、呼吸急促的情况,故这一烦躁情绪若持续时间较长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C正确;D、脑干是呼吸中枢,二氧化碳可作为体液调节因子起作用,呼吸急促可能是内环境中的CO2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所
致,D正确。故选B。13.如图1是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C点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图3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图1中各突触性质一致,则兴奋
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长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Na+溶液中重复实验,图2中B点将上移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
环状连接方式;图2是在图1所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随时间变化图,分析可知B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图3为突触结构的亚显微模式图。详解】A、图1中共有3个完整突触,由于神经元之间形成了环状结构,因此若图1
中各突触性质一【致,兴奋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长,A正确;B、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的Na+溶液中,会导致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增多,从而使图2中B点纵坐标数值(动作电位峰值)变大,B点将上移,B正确
;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由于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因此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D、反射活动要依靠反射弧完成,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即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D错误。故
选D。14.二硝基苯酚(DNP)可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某种离子通道,将DNP逐渐添加到神经细胞的轴突内并监测其静息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K+外流和Cl-内流都可能导致膜内电位变为负值B.
动作电位的峰值取决于膜两侧K+的浓度差C.添加DNP可能使神经细胞对K+的通透性升高D.添加DNP后,神经细胞变得不容易产生兴奋【答案】A【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
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详解】A、K+外流和Cl-内流都可能导致膜内
电位变负值,A正确;B、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峰值取决于膜两侧Na+的浓度差,B错误;C、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外流形成的。添加DNP可能使神经细胞对K+的通透性下降,从而降低静
息电位绝对值,C错误;D、添加DNP后,使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减小,受刺激时,较少量Na+内流即可形成动作电位,所以神经细胞变得更容易产生兴奋,D错误。故选A。为15.下列有关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生物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
的基因重组会改变基因频率B.在基因突变基础上发生基因重组可使子代具有多样性,有利于进化C.生物的突变是偶然的、随机的、不定向的,但进化却是定向的D.生物进化离不开可遗传变异,但生物体发生可遗传变异不一定发
生进化【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
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真核生物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重组会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会改变基因频率,A错误;B、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在此基础上进行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使子代具有多样性,有利于进化,B正确;C、生物的突变是
偶然的、随机的、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进化是定向的,C正确;D、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会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改变基因频率,故生物体发生可遗传变异不一定发生进化,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
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6.野生大豆花的结构、传粉方式与豌豆相同,果实成熟后,豆荚受到微小外力就会“炸裂”,将大豆种子弹射出去。豆荚是否易“炸裂”受A/a基因控制,含a基因的豆荚经轻微碰触就会“炸裂”。因城镇开
发建设,野生大豆种群被分隔在多个互不相连的地块中(碎片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地块碎片化前,不同基因组成的野生大豆植株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B.自然选择对不同地块野生大豆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起作用可能有差别C.调控豆荚易
“炸裂”的a基因在不同野生大豆种群中的频率都非常高D.在野生大豆种群中选育高产抗病品种时,A基因的频率也会随之升高【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野生大豆属于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只能进行自交。豆荚是否易“
炸裂”受A/a基因控制,含a基因的豆荚易“炸裂”,其种子易被散播出去,有利于子代生存,但会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含A基因的豆荚则不易“炸裂”,容易被收获,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详解】A、野生大豆为闭花传粉植物,不管地块是否碎片化,不同基因组成的野生大豆间也不会进行基因交
流,A错误;B、不同地块野生大豆种群所处的环境不会完全相同,因此自然选择对它们起的作用可能会有差别,B正确;C、大豆成熟后豆荚易“炸裂”,就容易将种子散播出去,有利于子代的生长,a基因频率将会增大,C正确;D、如果豆荚很容易炸裂,手工
收割或机器收割时,碰撞到成熟大豆植株,豆荚就会炸裂使种子散落在地里,使收获的秸秆上留下的种子很少,从而造成减产。为避免减产,人们选育大豆新品种时,豆荚不易炸裂的性状会被保留下来,A基因的频率会逐渐升高,D
正确。故选A。【点睛】17.在一固定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肺炎双球菌并测定其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见下图。其中在A点时向培养基中添加了一定量的青霉素。下面对该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A.C~D段菌体数量不再增加,这与使用青霉
素有关B.A~B段种群中抗青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最大C.D点开始出现的变化说明D时一定是再次加入了青霉素D.曲线从B点到D点主要体现了青霉素对肺炎双球菌的选择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点到b点体现了青霉素对肺炎双球菌的选择过程,这是自然选择.b点到d点体现了无机环境
(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对细菌的选择,这是另一种内容的自然选择,b--d曲线成因是种内斗争和细菌与无机环境(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斗争消长的结果。【详解】A、C~D段菌体数量不再增加,这是由于资源和生存空间有限引起的,这与使用青霉素无关,A错
误;B、在A点时向培养基中添加了一定量的青霉素,在青霉素的选择下,A~B段种群中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增加幅度巨大,B正确;C、D点以后出现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有害物质大量积累,导致细菌与无机环境的斗争加剧,C错误;D、A点到B点
主要体现了青霉素对肺炎双球菌的选择过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故选B。18.某二倍体动物种群有100个个体,其常染色体上某基因有A1、A2、A3三个等位基因。对这些个体的基因A1、A2、A3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种群中A3的基因频率是()A.52%B.2
7%C.26%D.2%【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A1、A2、A3为复等位基因,每个个体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故电泳结果上,只出现一个条带的个体是相应基因的纯合个体。【详解】分析电泳图,含A3基因的个体有2个A3A3,15个A1A3,35个A2A3,所以A3的基因频率是:(2×
2+15+35)÷(100×2)×100%=27%,B正确。故选B。19.小龙虾的神经系统中有一种特殊的突触,这种突触间隙极小,仅有2~3nm。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B.该突触结构可能有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做出反应C.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D.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
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
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详解】A、由于突触间隙极小,且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则信号在该突触中不需要转换为化学信号,因此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A正确;B、由于信号在突触间传递无需转
换,则信号的传递速度快,时间短,因此该突触结构可能有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做出反应,B正确;C、该信号的传递中所利用的蛋白质通道,属于两个细胞间所形成的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D、信号在该
突触中的传递未体现胞吞、胞吐、细胞融合等现象,因此未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故选D。20.研究人员对突触a、b的突触前神经元给予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测量两突触前、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
在一定的电位差是Na+内流所致B.刺激后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一个小的动作电位,但该动作电位不能传播C.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类似,自身可产生动作电位却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D.兴奋在突触前、后神经元间的传递有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主动转运出突触前膜、扩散到突触后膜
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
电位。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传递存在延
搁现象。【详解】A、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因此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在一定的电位差主要是K+外流所致,A错误;B、刺激后突触a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仍然表现为外正内负,没有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C、刺激后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可产生动作电位,但其
释放的神经递质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说明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类似,C正确;D、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而不是通过主动转运,D错误。故选C。21.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如图1,突触结构两端的表面如图2,每个电表两电
极之间的距离都为l,当在图1的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测得电位变化如图3。若分别在图1和图2的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测得的电位变化图正确的是()A.a点对应图5B.b点对应图5C.c点对应图3D.
d点对应图4【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根据题干信息,刺激p点,电流表先向左偏,再
向右偏,向左偏定为正电位。【详解】A、在a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所以没有电位变化,A错误;B、由题意可知,在b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电位发生两次变化,其电位变化对应图5,B正确;C、在c点给予足够强
度的刺激,电位发生两次变化,c点有突触,所以图3中间在横轴的时间要长一点,C错误;D、在d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突触传递是单向的,所以电表向右偏,电位只发生一次变化且为负电位,而图中没有对应的电位变化
,D错误。故选B。22.某二倍体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的衡,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种群有11%的个体患
该病B.该种群h基因的频率是10%C.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共有6种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H基因频率不变【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
为10%,ZH的基因频率为90%。【详解】A、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为10%,该种群种患该病的个体的基因型有ZhW和ZhZh,由于雌性和雄性个体数
的比例为1∶1,该种群患病概率为(10%+10%×10%)×1/2=5.5%,A错误;B、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为10%,B正确;C
、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有ZHZH、ZHZh、ZhZh、ZHW、ZhW,共5种,C错误;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则种群中h基因频率降低,H基因频率应增大,D错误。故选
B。二、非选择题23.某地在1万年前是由许多小山(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河流连结起来,山上有很多地雀。之后,气候逐渐干旱,河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小山,在各山中生活的地雀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地雀)。如图所示(1)一万多年后,D山中的___
___称为地雀种群的基因库。(2)现在,有人将四座山中的一些地雀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山的地雀(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地雀之间存在___,它们属于两个___(填“物种”或“种群”);来自C,D的地雀(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
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3)在5000年前,A山的河中生活着甲水草(四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乙
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4)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aa的频率均为1/2[1-(1/2)n]。该种群是否发生生物进化并说明原因______。【答案
】(1)所有地雀的全部基因(2)①.生殖隔离②.物种③.基因多样性(3)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时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数目增加,形成乙水草。(4)该种群连续n次自交,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该种群没有发生生物进
化。【解析】【分析】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小问1详解】种群的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的
集合。D山中的所有地雀的全部基因称为地雀种群的基因库。【小问2详解】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A、B两山的地雀(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
a,b地雀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基因多样性是指物种内基因和基因型的多样性。来自C,D的地雀(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小问3详解】多倍体通常是由于外界
环境因素(如低温)影响细胞分裂过程,导致染色体加倍形成的。过程分析甲、乙水草基因组完全相同,但乙的染色体组数是甲的二倍,且乙植株较硕大。这说明乙是由甲经过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的多倍体,即四倍体。形成原因可能是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
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从而使染色体加倍。【小问4详解】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因此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为:A=a=50%,经过n代自交后,Aa=(1/2)n,AA=aa=1/2[1-(1/2)n]。;因此自交n
代后,A的基因频率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即为:A=a=1/2[1-(1/2)n]+1/2×(1/2)n=50%,由此可以看出,种群在这些年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故该种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24.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的一种无
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和脊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的,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回答下列问题:(1)脑脊液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__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临床上常选
择血浆中的Na+和Cl-作为检测血浆渗透压的重要指标,原因是____。(2)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脑炎患者往往有脑水肿的症状,临床上常使用20%的甘露醇、地塞米松和促皮质激素(ACTH)来治疗脑水肿。①甘露醇不易渗入组织液且不
被代谢,据此推测,静脉注射甘露醇后,甘露醇的药用机理是_____,以达到初步消肿的目的。②为研究地塞米松和ACTH对脑水肿的治疗效果,医疗专家做了相关临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编号使用药物治疗时间治疗前水肿指数治疗后水肿指数停药两周
后水指数肿A组ACTH(79例)3个月4.1~9.611~2.91.1~2.9B组地塞米松(79例)3个月5.1~7.13.3~4.95.1~~9.8该实验结果说明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优于地塞米松,判断依据为_________
。【答案】(1)①.属于②.双向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是Na+和Cl-维持的(2)①.提高血浆的渗透压,从而使血浆吸水,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浆②.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ACTH治疗脑水
肿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解析】【分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小问1详解】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据题意“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可知脑脊液来自血浆,由“脑
脊液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可知,脑脊液可以重新回到血浆,故脑脊液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临床上常选择血浆中的Na+和Cl-作为检测血浆渗透压的重要指标,原因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是Na+和Cl-维持的。.【小问2详
解】①根据题意,甘露醇不易渗入组织液且不被代谢,静脉注射甘露醇后,甘露醇的药用机理是提高血浆的渗透压,从而使血浆吸水,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浆,以达到初步消肿的目的。②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CTH的治疗效果,分析表格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的种类,因变量是组织水肿的相关指标,该实
验方案体现了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对照,同时还有实验组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知:①A组(ACTH治疗后)其水肿指数低于B组(地塞米松治疗),说明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②根据数据还能看出,ACTH治疗,停药2周后水肿指数与治疗后水肿指数相同,说明ACTH治疗脑水肿基本
无反弹情况出现。25.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下列图1和图2是分别表示这两种突触作用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递质合成后,首先储存
在_________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释放并与位于突触____(前、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图1中,当某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使后膜的电位逆转为___________,从而发生兴奋。而在图2中,当另一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却是氯
离子内流。由于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_(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所以无法产生兴奋。(2)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
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试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3)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产生与递
质作用类似的效果)。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阻断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那么递质拟似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________(兴奋性、抑制性)突触。(4)一个神经元可以接受许多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神经元的影响,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
使相同的信息加在一起,相反的信息互相抵消,然后决定是兴奋还是抑制。帕金森综合症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相关递质的释放异常引起的。见下图,请提出抗帕金森病药物的作用机理。至少写两点_________。【答案】(1)①.突触小泡②.后③.外负
内正④.动作电位(2)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3)抑制性突触(4)促进多巴胺释放、抑制胆碱的释放或补充多巴胺递质拟似剂【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1表示兴奋型突触作用示意图,Na+大量内流,导致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后膜表现为兴奋;图2表示抑制型突触
作用示意图,Cl-大量内流,膜电位仍然为外正内正,即为静息电位,无法产生兴奋。【小问1详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由突变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使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当某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引起Na+大量内流,导致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后
膜表现为兴奋;当另一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却使Cl-内流,Cl-内流后膜电位仍然为外正内正,即为静息电位,无法产生兴奋。【小问2详解】已知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所以治疗病人需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以降低G
ABA分解速率。【小问3详解】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递质拟似剂作用于抑制性突触,能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起到麻醉效果。【小问4详解】从图中正常人和病人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分析可知,病人的多巴胺能使神经抑制作用减弱,而胆碱能使神经兴奋作
用增强。帕金森综合症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相关递质的释放异常引起的,因此抗帕金森病药物的作用机理可以是促进多巴胺释放,或抑制胆碱的释放;或补充多巴胺递质拟似剂。26.甲药物能使兔的血压升高,使其患高血压病,乙药物可使兔的高血压症状缓解。对正常兔无明显作用。为了
验证甲、乙两种药物的上述作用,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设计实验,并预期实验的结果。(注:实验在适宜条件下进行,每天定时检测一次兔的血压,对动物的手术过程与药物的具体注射剂量不做要求,忽略注射药物导致血压变化的时间。)材
料与用具。若干正常成年实验兔、血压测定仪、适宜浓度的甲药物、适宜浓度的乙药物、生理盐水、注射器等。实验步骤:(1)将正常成年实验兔__________分为A、B、C三组。(2)用血压测定仪定时测定各组每只实验兔的血压,记录并求各组兔血压的_______
。(3)给A组每只兔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生理盐水,给B、C组每只兔注射等量的__________。(4)在适宜条件下饲养,每天按步骤(2)检测,待B、C组的兔患上__________病并稳定后继续实验(5)分别对A、C组兔注射适量且等量的___
______。对B组兔注射等量的_________。每天定时按步骤(2)检测。(6)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答案】(1)随机均分(2)平均值(3)甲药物(4)高血压(5)①.乙药物②.生理盐水(6)【解析】【分析】本实验要验证甲药物能升高血压,乙药物对正常
人无明显作用、但能缓解高血压。因此根据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设计中应该出现两个自变量,一个为是否用药物甲,观察因变量血压的变化,另一自变量为是否用药物乙,观察指标为高血压兔子和正常兔子的血压变化,还要设置高血压兔子不用药物乙的对照,为了达到上述目
的需要设置三组实验。【小问1详解】本实验要验证甲药物能升高血压;乙药物对正常人无明显作用、但能缓解高血压,因此可设置三组实验,将正常成年实验兔随机均分分为A、B、C三组。【小问2详解】用血压测定仪定时测定各组每只实验兔的血压,记录并求各组兔血压的平均值。
【小问3详解】给A组每只兔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生理盐水,给B、C组每只兔注射等量的甲药物。【小问4详解】在适宜条件下饲养,每天按步骤(2)检测,待B、C组的兔患上高血压病并稳定后继续实验。【小问5详解】分别对A、C组兔注射适量且等量的
乙药物,对B组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每天定时按步骤(2)检测。【小问6详解】根据题意,甲药物能使兔的血压升高,使其患高血压病,乙药物可使兔的高血压症状缓解。预期实验结果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