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共(15)页,455.63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6787e4a4722b12a4fbc04e126d5dec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泰山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更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A.出现社
会等级分化B.贵族垄断祭祀权力C.神权具有至高地位D.国家形态初步显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可知,在良渚文化的大墓和小墓的陪葬品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等级差异已经出现,A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在良渚文化的大墓和
小墓的陪葬品有明显的差异,没有强调祭祀权力的归属问题,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通过大小墓地陪葬品的不同佐证了当时社会等级分化的出现,没有强调神权的地位,排除C项;国家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相对“国家
属性”或“主权特征”的组织单位,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社会等级分化的现象,没有强调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A项。2.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
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
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3.美国学者认为商鞅
建立了以个人能力而不是贵族身份选拔官僚的制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政府制度,比西欧早两千年。据此可知,商鞅变法中“选拔官僚的制度”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目的在于维护平民利益C.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D.是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商鞅建立了以个人能力而不是贵族身份选拔官僚的制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政府制度”及所学知识可得,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方式,利于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商鞅变法中“选拔官僚的制度”目的在于增强积极性,排除B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
贵族的特权,排除C项;材料不能提现“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排除D项。故选A项。4.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指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据此可知,荀子主张()A.恢复礼乐B.以法治国C.隆礼重法D.为政以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荀子提出礼
法并用的治国理念,因此荀子主张隆礼重法,C项正确;孔子主张恢复礼乐,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B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排除D项。故选C项。5.西安高窑村曾出土过一件“高奴铜石权(如下图)”,在这件铜方升底部刻有秦始
皇颁发的诏书,全文是“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该诏书可用来说明()A.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确立B.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显著提高C.地区文化交流得以实现D.秦朝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诏书记
载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的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诏书使用的文字是秦文,不能得出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确立,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对于提高行政效率没有直接作用,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主要是政治和经济举措,不能体现地
区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6.秦王政26年(前221年),丞相王绾上奏:“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秦王政34年(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劝谏秦始皇封子弟功臣,夹辅王室,以防止重蹈田氏代齐的历史覆辙。据此可知A.实行
分封制是大势所趋B.秦朝速亡在于制度缺陷C.官员的建议被始皇采纳D.郡县制的推行面临阻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博士淳于越劝谏秦始皇封子弟功臣,夹辅王室,以防止重蹈田氏代齐的历史覆辙”体现的部分儒生反对郡县制推行,说明的是郡县制的推行面临阻力,D项正确;郡县制是大势所趋,排除A项;秦
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B项;秦始皇采取的王绾的建议,排除C项。故选D项。7.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该时期()A.江南得到开发B.火药普遍应用C.科举制度形成D.藩镇割据严重【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图片可知,时间为东晋时期,据所学知识
可知,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放,A想争取;火药普遍应用是在宋朝,排除B项;科举制形成是在隋朝,排除C项;繁镇割据严重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项。8.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首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
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西汉时期,西域的多种物种传入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也传入西域地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经贸往来,C项正确;这些现象的出现得益于两地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并不
仅仅是由于西汉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受到推崇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两地的交流,并不能体现农业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9.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
,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局面反映出()A.中央决策机构日益臃肿B.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加强C.外戚专权受到一定遏制D.贵族等级体系日趋严格【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尚书台
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可以看出东汉政府通过设立尚书台来掌管朝廷大权,疏远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本质仍是为了强化君权,B项正确;“日益臃肿”表述错误,排除A项;外戚专权是东汉后期的局面,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强化君权,未涉及贵族等级秩序
,排除D项。故选B项。10.《九章算术》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共收录了246个问题,涉及农业生产、造酒等手工业生产、工程量的计算、劳动力的分配、运输及利息的计算等等,几乎包括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解决
这些方面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方法。材料体现出《九章算术》具有()A.创新性B.系统性C.理论性D.实用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共
收录了246个问题,涉及农业生产、造酒等手工业生产、工程量的计算、劳动力的分配、运输及利息的计算等等,几乎包括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解决这些方面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方法。这体现出《九章算术》具有实用
性,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创新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系统性,排除B项;《九章算术》注重实用性,缺乏理论性,排除C项。故选D项。1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颁行九品中正制
,将评议权收归中央。据此可知,当时选官制度调整表明()A.人才选拔更加开放B.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C.中央集权有所加强D.社会局势决定选官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末到三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可以得出,在官员的选拔方面,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中央集权有所加强,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下,地方大族名士仍能操纵选官,人才选拔没有开放,排除A项;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B项;“决定”一词夸大了社会局
势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2.《魏书》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材料说明孝文帝A.认同汉族文化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
作【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说明孝文帝精通、认同汉族文化,故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孝文帝学以致用,故B错
误;材料和锐意改革旧俗、潜心文学创作无关,故CD错误。13.钱穆《国史新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表明,唐代中枢决策A.杜绝了皇帝主观臆断B.一定程度减少了
失误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政事堂是最高议事机关。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政府法令,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然后由皇帝敕批,再由政事堂盖上中书、
门下的印章,然后下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决策的失误,B项正确;“杜绝了皇帝主观臆断”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唐代中枢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排除D项。故选B项。14.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
轻便的短曲辕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此可知A.先进耕犁技术推广到边疆B.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一致C.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明显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曲辕
犁的发明大大促进了犁耕技术的进步,而这种发端于江南的犁耕技术在当时出现在西北边疆地区,说明先进耕犁技术推广到边疆,A项正确;仅凭曲辕犁的使用,无法说明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一致,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的区域特
色明显”,排除C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与史实不符,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A项。15.刘昫在《旧唐书·西戎传》指出:“有唐拓境,远及安西,弱者德以怀之,强者力以制之。”这一政策()A.是造成藩镇割据
的根源B.造成了边境地区动荡不安C.过分消耗了唐朝的实力D.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在开拓西北边疆地区时采取的举措“弱者德以怀之,强者力以制之”,这一政策有助
于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D项正确;藩镇割据的根源藩镇立足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排除A项;唐朝对于边疆地区的弱国实行怀柔政策,这并不会造成边境地区动荡不安,排除B项;开拓边境采取不同的举措并不一定会过分消耗唐朝的实力,C项过分解读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16.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
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还指出:“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反映出唐太宗()A.重视发展生产B.注重虚心纳谏C.加强边疆管理D.注重以民为本【答案】D【解析】【详解】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
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他常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告诫后人不可轻视人民的力量,“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说明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最重要的是以民为本,即百姓是国家的根本,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视发展
生产、注重虚心纳谏,排除AB项;材料信息与加强边疆管理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7.唐开元以后,边疆的募兵队伍渐增,但中央的军队却没有在质量上和数量上有所变通。据统计,当时藩镇驻军再加上其它边地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这一状况A.
直接导致唐王朝的灭亡B.表明唐朝军事实力强盛C.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当时藩镇驻军再加上其它边地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体现的是地方军事实力超过中央,这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隐患,因此C正确,BD排除;唐朝是被节度使朱温消灭的,A排除;18.唐代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陈寅恪认为,唐代自武宗之后的历史记录存在许多错误,很多史料遗留在国外。由此他研究唐诗,并留下了反映
唐代历史、制度、风俗习惯等问题的名著《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的研究表明()A.唐诗不能反映唐代社会风貌B.唐诗是研究唐史的核心史料C.诗史互证拓宽了史料的范围D.历史研究必须运用文学作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
知,唐代诗歌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陈寅恪通过研究唐诗,留下了反映唐代历史、制度、风俗习惯等问题的名著《元白诗笺证稿》,说明诗史互证拓宽了史料的范围,C项正确;文学作品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风貌,排除A项;唐诗并
不是研究唐史的原始史料,排除B项;文学作品有助于历史研究,但“必须”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9.唐代的两税法“将租庸调以及户税、地税、青苗钱等合并,统一开征两税,纳税项目减少,缴纳时间集中,省去了原来的‘旬输月送’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A.大
大减轻百姓税额负担B.降低了赋税征纳的成本C.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实行不仅便利了百姓纳税,也便利了税吏征收,这说明两税法提高了税款的征纳效率,降低了税款征纳的成本,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大大减轻了百姓
税额负担,排除A项;虽然两税法“以资产为宗”既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也稳定了国家财政收入,但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C、D两项。故选B项。20.宋太祖赵匡胤道“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
是()A.文臣出任知州B.实行更戍法C.设立参知政事D.设立转运使【答案】A【解析】的【详解】材料“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体现了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文臣出任知州体现了重文轻武
政策,A项正确;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才实行更戍法,排除B项;设立参知政事是为了削弱相权,和重文轻武无关,排除C项;设立转运使是为了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1.宋朝史书记载:“今内外官属总—
—万七千三百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倍多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体制调整B.科举制度完善C.重文轻武国策D.守内虚外策略【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朝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来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分化事权又造成了宋朝冗官的现象,故宋朝政
治体制调整导致材料“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倍多矣”的现象,故A项正确;科举制完善和冗官现象并无必然关系,排除B项;重文轻武不一定就会造成官多现象,排除C项;守内虚外和冗官无关,宋朝冗官主要是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
的,排除D项。故选A项。22.王安石变法中设置的市易务,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如市例钱,以及坊场、河渡之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的这一变法举措()A.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加大了政府对工商业干预D.
减轻了人民的差役负担【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出资在若干重要城市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这有利于平抑物价、抑制兼、增加国库收入。同时市易务还参
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的这一变法举措加大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干预,C项正确;从某种程度上看,市易法会激化政府与商人、地主的矛盾,排除A项;市易法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但与“强兵
”没有直接关联,从历史上看,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排除B项;市易法不能直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23.如图为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的完善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D.政治中心的变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曲线图可知,北宋以前,中原地区是文化中心,北宋以后,江浙成为文化中心,南方人才比重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地区的文化影响力随之上
升,C正确;选官制度是全国范围内的制度,并不会导致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转移,排除A;商品经济发展是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现象,无法凸显南方的地位,因此不能解释题干现象,排除B;元明清时期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与曲线图所示相反,排除D。24.宋代以前,奴婢皆被划人贱
民阶层,法律上类似家主的私人财产,甚至可以交易买卖。宋代,奴婢的数量不但大为减少,且与家主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这反映出宋代()A.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日益严重B.雇佣劳动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D.儒家文化发展出人文主义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松弛的现象,奴婢法律地位的提升以及与雇主关系的变化就是其具体表现,C项正确;材料的现象说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而非固化,A项排除;
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与史实不符合,排除;儒家自孔子创立起,即已经具有了人文主义精神,并非到了宋代才发展出,D项排除。故选C项。25.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在于构建这样一个观念共识:应当(人事伦常)—必然(宇宙规律),以禁欲主义的形式将人事伦常提高到超道德的本体地位,从而构成了对唐宋时期商品经
济背景下形成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一系列所谓异端的行为再规范,这一思想体系()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重建了儒家学说的信仰体系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宋朝理学兴起,将儒家伦理道德(应当)上升到宇
宙规律和天理(必然)的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禁欲主义),主张克制和规范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符合儒家道德的行为,理学的形成实现了魏晋以来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重建了儒家学说的信仰体系,B项正确;理学本身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不能
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排除C项;宋代中国尚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26.明朝中叶后,因“倭寇”侵扰,常行海禁,商贾裹足,东南沿海市镇趋向衰落。清初,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势力的存在以及害怕汉人与外人联合造反,统
治者厉行海禁,宣布汉人出海为“自弃王化”,一律杀头。同时严禁外商和洋货进入。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A.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需要B.反映出国内经济形势逐渐恶化C.具有保守与进步的双重属性D.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了可靠保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因‘倭寇
’侵扰,常行海禁,商贾裹足,东南沿海市镇趋向衰落。清初,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势力的存在以及害怕汉人与外人联合造反,统治者厉行海禁”可知,明清统治者为了对付倭寇骚扰和反清斗争,维护统治,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边疆危机,不是国内
经济形势,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海禁”政策的进步的属性,排除C;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因‘倭寇’侵扰,常行海禁,商贾裹足,东南沿海市镇趋向衰落。清初,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势力的存在以及
害怕汉人与外人联合造反,统治者厉行海禁”,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海禁”政策的背景分析解答。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
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答案】C的【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
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28.下表所
示为明朝内阁发展演变情况。这反映出明代内阁()时期内阁的作用明成祖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明世宗夏言、严嵩为首辅时,“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明神宗张居正任首辅时,大
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A.政治地位的提升B.成为法定的宰相C.是正式行政机构D.掌握了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开始参与机密事务”“首辅更是权压众臣”“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大权尽归内阁”可知,明朝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其政治地位在不断地提升,A项正确;明朝内阁不具备宰相的行政权与决策权,依附于皇权存在,不是法定的宰相,排除B项;明朝内阁不是正式行政机构,是内侍
机构,顾问机构,排除C项;明朝内阁只是参与机务,不具备决策权,决策权集中于皇帝手中,排除D项。故选A项。29.下表所示为某学者统计的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部分地区棉田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情况。该现象可以说明,这一时期()区域松江府太仓州嘉定县占比50%70%
90%A.高产粮食作物大量推广B.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C.经济重心南移出现逆流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部分地区棉田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例”,结合表格信息可知,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占
农用地总面积,基本在一半以上的比例,而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反映了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高产粮食作物的大量推广,排除A项;此时的经济重心在南方,并未出现逆流,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的发展状况
,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故选B项。30.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A.和程
朱理学完全背道而驰B.能够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出现的背景是商品经
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所以“新思想系统”能够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项正确;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排除A项;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从明代至清代前期,至多可以叫做“西学东来”,因为那时西学对于中学并未构成任何实
质性的威胁。所以明清之际的“新思想系统”不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排除C项;进步新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仍属于儒家范畴,影响只在少数士人,并未成为当时官府主流思想,程朱理学仍然占有统治地
位,政府实行思想控制。,所以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影响甚微,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诸侯国)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
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
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
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为应对中央集权面临的威胁而采取了哪些对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隋初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答案】(1)对策: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降低王国官员地位:限制士人与诸王交往。(2)创新:建立三省六部制;改行州县两级制;创立科举制。影响: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枢机
构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解析】【详解】(1)对策:根据材料“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可知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根据材料“又颁行‘左官律’‘附益
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可知降低王国官员地位;根据材料“又限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可知限制士人与诸王交往。(2)创新:根据材料“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可知建立
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可知改行州县两级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立科举制。影响:根据材料的制度创新内容以及所学知识可从对中央、对地方、对整个社会发展等角度去分析
,具体分析可得: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枢机构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32.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宋朝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与这一
时期商贸政策的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在明清时,……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也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封建官府推行各种
商业经济制度,并强迫商人遵循。他们为了垄断食盐、茶叶等专卖商品的市场交易,经常发布各种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专卖制度,禁止民间商人的自由经商活动:为了控制垄断市场,他们建立牙行制度,强迫规定民间商人的交易活动必须通过牙行这一中介进行:为了征收关税,稽查商货建立了榷关,强制规定商
品的贩运路线。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严重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商业积极性。——赵广举《浅论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政府“政治垄断性”的具体表现。综合上
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农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的不同影响。【答案】(1)原因:商贸政策多元化。表现:商品种类增加;商税成重要财源;出现“交子”;坊市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草市和市镇经济发展;政府
管理放松。(2)表现:垄断商品,实行专卖制度;垄断市场,推行牙行制度;规定路线,设立榷关,征收关税。影响:前期,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与这一时期商贸政策的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可知是商贸政策的多元化。第二小问,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可知是商品种类增加;商税成重要财源;出现“交子”;坊市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草市和市镇经济发展;政府管理放松。(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强
制推行专卖制度,禁止民间商人的自由经商活动”、“他们建立牙行制度,强迫规定民间商人的交易活动必须通过牙行这一中介进行”、“稽查商货建立了榷关,强制规定商品的贩运路线”可以得出表现垄断商品,实行专卖制度;垄断市场,推行牙行制度;规定路线,设立榷关,征收关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前期的
积极和后期的消极两方面进行回答即可。前期,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
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
政治问题。——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的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
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政治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
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答案】(1)主张:儒家提出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君舟民水等思想;法家提出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依法治国,变法革新
,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主要诸侯国进行变法改革;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崛起;思想上,学术下
移,私学兴起。(2)地位变化:由不受统治者重视到确立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原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儒学不断更新,适应了时代需要;黄老之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解析】小问
1详解】主张: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一“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人事问题,儒家提出了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君舟民水等思想主张;据材料一“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为解决人事问题,法家提出依法治国,变法革新,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等思想主张。时代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结合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这一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政治上,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主要诸侯国进行变法改革;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涌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崛起;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小问2详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