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必刷卷03-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地区专用)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3 页
  • 大小 71.839 KB
  • 2024-11-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信息必刷卷03-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地区专用)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信息必刷卷03-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地区专用)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信息必刷卷03-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地区专用)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信息必刷卷03-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地区专用) 含解析.docx,共(23)页,71.83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e3855d2cfdfe5eee61eda3db00383d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绝密★启用前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03新高考地区专用新高考地区考试题型为9(现代文阅读35分)+8(古代诗文阅读35分)+5(语言文字应用20分)+1(作文60分)。1.2023年新高考Ⅰ卷与2022年新高考Ⅰ卷试卷结构保持一致。2.践行评价体系,考查内容选材灵活,题型

相对稳定,考察形式更灵活,重视逻辑与审美,强调迁移能力与逻辑思辨,命题进一步情景化。3.现代文阅读“读懂”始终是复习迎考的主旋律,是教师方向、不打乱仗、以不变应万变的压舱石;“整合”在目前情境化、随文设题、反套路的大背景下

学生实现能力突围的必由路;“情境”化命题是大趋势,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始终关注这一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思考与学生生活成长的结合点;“规范”答题在新课标、无考纲、情境性命题背景更加重要。高考语文要求的必备知识,主要包括3个部分:一是语言文字知识,如现代

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字词句法相关知识等;二是文学审美知识,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此外,还包括《语文课程标准》涉及的文学作品和背诵篇目等相关知识内容;是中外文化常识,如中外优秀文化中艺术、历史、科学等领域的基本常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常识等。新高考试题历经多年积累,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产生活实践。从2022年高考命题立意来看,2023年命题将延续这一风格,聚焦时

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预测2023年高考需要关注的重大现实话题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及相关决议、中国式现代

化、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治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科技最新成就、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十四五”规划、体美劳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现代

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

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国语·周语》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五服”之分,置蛮夷于“要服”,与实际情况不符。岭南属于蛮夷之区,其所在地区应为“荒服”。“荒服”距离王畿二千五百里,最为遥远。《尚书·禹贡》云:“五百里荒服。”

《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

、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在诸夏看来,中原(即中国)居天地之中,风土最佳,为文明的诸夏所居;东、南、西、北四方为非边缘,风土各有欠缺,为野蛮的蛮、夷、戎、狄所居,他们的气性、语言、衣服、器用等均不同于中原。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地域和民族上划分中心与边

缘、自我与他者的做法。这种建立在空间距离和华夷之辨上的划分,其实也是政治经济权利的划分。《史记·五帝本纪》云:“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

。”将荒服地区纳入王土,其目的是为了“致异物”,即招致各方不同物产入贡。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即中央政权通过罗致异物显示四方来朝,而地方政权通过贡物表达对中央政权的承认。“五服”的划定和“致异物”的一样,都是一种权利划分,汉晋时期地理志的“异物”书写传统与此有深刻

的内在关联。从先秦一直到唐代,岭南与中原呈一种内外分隔的状态,成为华夷、内外的一个文化分界。《隋书·地理志》描述岭南云:“自岭已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厉,人尤夭折。……所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其俚人则质直尚信,

诸蛮则勇敢自立,皆重贿轻死,唯富为雄。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由于负山阻海,地势较低,空气不易散发,岭南形成瘴疠之气;由于地处近海,物产多玳瑁珠玑,吸引四方商贾来此经商,因而商品经济尤为发达;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岭南人都唯富为雄、讲究诚信;在风俗方面,他们还

维持着巢居崖处的旧俗。总之,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民族成分的复杂、经济形态的差异以及政治上的边缘地位,岭南文化与中原地区建立在农业文明和儒家思想基础上的耕读传家、礼乐教化明显不同,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摘编自陈恩维《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明初岭南诗派研究

》)材料二:由于自夏、商和西周以来,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王都所在对周边地区据有绝对优势,而当时人对东亚大陆以外的情况基本还不了解,或者只了解其落后一面,所以形成了一种王都所在即天下之中,王即是天下主宰的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诗句: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正是这种观念的写照。大致与此同时,学者构想了一种“五服”制度:“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尚书·禹贡》据此,在王所居的京城(王畿)以外的土地应分为四方形的五等,每一等的

四边宽度都是五百里。由内向外,第一等是向服(以农业为主的直接统治区),第二等是侯服(诸侯统治区),第三等是绥服(必须加以绥抚的地区),第四等是要服(边远地区),第五等是荒服(蛮荒之地)。这种设想完全脱离地理环境的实际,连后世的儒家学者都觉得无法自圆其说。宋代学

者蔡沈《书集传》指出:“尧的都城在冀州,冀州的北坑加上云中、涿州、易州等地,恐怕也没有二千五百里。即使算到二千五百里,那已到了沙漠旁的不毛之地。东南那些富饶地区都是国家财富和赋税主要来源,却被当作要服、荒服而抛弃。从地势

上考察,实在没有办法弄明白。”毫无可行性使这一方案胎死腹中,但方案本身既说明当时地理知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在这样的条件下统治者的政治野心也不敢太大。至迟到战国后期成形的九州岛制,假托大禹在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实

际上这是当时学者基于地理条件等因素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理想。《禹贡》九州岛的范围大致相当于北至今燕山山脉和渤海湾,南至南岭一带,西至陇东高原,东至于海。《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中都有各自的“九州岛”规划,各州名称与《禹

贡》不尽相同,划分范围也有所差异,但都是当时人天下观念的反映。(摘编自葛剑雄《人在时空之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五服”划分的依据是距离王都的远近,由远到近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绥服”)、“要服”和“荒服”。B.

蛮夷和戎狄即五方之民,其所居之处实际上都应为荒服,按照东、南、西、北四方的不同,分别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C.从《尚书·禹贡》的“五百里荒服”到《史记·五帝本纪》的“方五千里,至于荒服”,意味着王权和政治版图的扩大。D.中央政权将荒服纳入王土的目的是“致异物”,即招致各方物产入贡,从而显示四方

来朝,这其实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地理区位来看,岭南应属于“荒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与中原处于内外分隔的状态;从文化特征来看,岭南也与中原地区明显不同。B.五服制和九州岛制都出自《尚书

·禹贡》,也都代表了当时学者对于“王制”的憧憬与想象,二者共同勾画出“天下”秩序的基本格局。C.宋代学者蔡沈以冀州和东南富饶地区为例,对五服设想进行了批评和否定,这说明五服制度不符合古人的“天下”观念,难以自圆其说。

D.《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等文献都有“九州岛”规划,可见九州岛制有利于对“天下”进行区分和管理。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岭南“异物”书写的一项是()A.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

B.里树桄榔出,时禽翡翠来。(张九龄)C.红蕉花样炎方识,瘴水溪边色最深。(李绅)D.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4.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及“五服”,二者的论述思路有何不同?5.五服制和九州岛制有什么不同?为何五服制“胎死腹中”,而九州岛制却流传后世?【答

案】1.D2.C3.A4.材料一由“五服”引出岭南,其论述指向为岭南与中原在地理与文化特征方面的不同;材料二对“五服”本身作阐释、分析与评价,暗含与九州岛制度的比较。5.不同:五服制突出王畿中心,重视华夷

之辨,强调地方政权对中央政权的臣服;九州岛制结合了政治需要,根据地理条件等划定。原因:五服设想脱离地理环境的实际,而九州岛制度作为统一国家的规划,表达了家国情怀与政治理想。【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由远到近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绥服’)、‘要服’和‘荒服’”错误。由原文“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可知,原文说

的是“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而不是“由远到近”。B.“蛮夷和戎狄即五方之民”错误。由原文“《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

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可知,原文说的是“中国戎夷,五方之民”。C.“意味着王权和政治版图的扩大”错误。两部典籍所谈均为大禹朝治理区

域,可见数值的不同应为计算方式不同,而非王权和政治版图扩大。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这说明五服制度不符合古人的‘天下’观念”错误。由原文“宋代学者蔡沈《书集传》指出:‘尧的都城在冀州,冀州的北坑加上云中、涿州、易州等地,恐怕也没有二千五百里。即使算到二千五

百里,那已到了沙漠旁的不毛之地。东南那些富饶地区都是国家财富和赋税主要来源,却被当作要服、荒服而抛弃。从地势上考察,实在没有办法弄明白。’毫无可行性使这一方案胎死腹中,但方案本身既说明当时地理知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在

这样的条件下统治者的政治野心也不敢太大”可知,五服制度不符合地理环境的实际,而不是“不符合古人的‘天下’观念”。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桄榔、红蕉、荔枝皆是岭南“异物”,而A项中没有。

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岭南属于蛮夷之区,其所在地区应为‘荒服’

”可知,由“五服”引出岭南;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关键句“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民族成分的复杂、经济形态的差异以及政治上的边缘地位,岭南文化与中原地区建立在农业文明和儒家思想基础上的耕读传家、礼乐教化明显不同,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可知,论述了岭南与中原在地理与文化特征方面的不同。

可见材料一由“五服”引出岭南,其论述指向为岭南与中原在地理与文化特征方面的不同;由材料二第1段关键句“大致与此同时,学者构想了一种‘五服’制度:‘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这种设想完全脱离地理环境的实际,连后世的儒家学者都觉得无法自圆其说

。……毫无可行性使这一方案胎死腹中,但方案本身既说明当时地理知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在这样的条件下统治者的政治野心也不敢太大”可知,对“五服”本身作阐释、分析与评价;由材料二第2段关键句“至迟到战国后期成形的九州岛制,假托大禹在治水

成功后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实际上这是当时学者基于地理条件等因素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可知,与九州岛制度进行比较。可见材料二对“五服”本身作阐释、分析与评价,暗含与九州岛制度的比较。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不同:由材

料“在诸夏看来,中原(即中国)居天地之中,风土最佳,为文明的诸夏所居;东、南、西、北四方为非边缘,风土各有欠缺,为野蛮的蛮、夷、戎、狄所居,他们的气性、语言、衣服、器用等均不同于中原。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地域和民族上划分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

者的做法”和“将荒服地区纳入王土,其目的是为了‘致异物’,即招致各方不同物产入贡。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即中央政权通过罗致异物显示四方来朝,而地方政权通过贡物表达对中央政权

的承认”可知,五服制突出王畿中心,重视华夷之辨,强调地方政权对中央政权的臣服;由材料“至迟到战国后期成形的九州岛制,假托大禹在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实际上这是当时学者基于地理条件等因素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可知,九州岛制结合了政治需要,根据地理

条件等划定。原因:由材料“毫无可行性使这一方案胎死腹中,但方案本身既说明当时地理知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在这样的条件下统治者的政治野心也不敢太大”可知,五服设想脱离地理环境的实际;由材料“实际上这是当时学者基于地理条

件等因素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可知,而九州岛制度作为统一国家的规划,表达了家国情怀与政治理想。(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与一根芦苇站在一起王子君“芦苇!”表姐亦男一声惊呼,欣喜地

奔向水边的芦苇荡。河岸有坡度几许,表姐突然奔跑,实在吓坏了我们,连忙喊:“小心点小心点!”要知道,表姐七十八岁了呢。表姐却已站在河边,手握一枝芦苇拢在胸前,笑脸如花。表姐来京,我请她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游。清洋河边,树木高耸,忍冬木红

果晶亮,空气清悠舒畅。表姐却一眼看见了河畔的芦苇。表姐痴痴地望着芦苇,喃喃自语道:“我最喜欢芦苇。”她的声音很轻,但那话里饱含着的深浓情感,“咕咚”落进我的心。表姐是我姨妈的二女儿。她出生在湖南邵阳,自小和姐姐、母亲跟随祖父母一起生活,十岁又随祖父母去武汉定居

。她的祖父、父亲都是教育家。祖父李剑农,为拯救苦难的中国,1906年就加入中国同盟会,远赴异国求学,既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也是著名史学家。父亲李琮池,是生物学家、昆虫病毒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后,于1939年毅然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践行他教育救国的理念。亦男表姐和我大表姐,都受祖父

、父亲影响,投身教育事业,且颇有建树。表姐的一家是真正的教育世家。表姐后来做了省示范中学的校长,治校口碑不错,正直开明、坚忍不拔。表姐回武汉后,发来了她在奥森公园的照片。照片中,那芦苇的紫红花穗迎着光,表姐笑靥如花,明艳而优雅。我问表姐,你为什么“最喜欢芦苇”?表姐说:我喜欢芦苇始于少女时

代。最早接触它时还是幼年。那时父亲不在身边,母亲坐在窗前织毛衣时,常哼唱“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影”,曲调有些哀婉。当时不懂何意,但日子久了我也会唱了。大学读《诗经》时才知道它出自那首《蒹葭》,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芦苇。我打

小酷爱旅行,尤爱山林水泽。实地接触了太多的不同季节的芦苇,发现它生命力极强。水边、沼泽、山坡、盐碱地、湖边……不择地域,自生自长。苇秆细细的,高高的,柔柔的,却很有韧性,即使临风也不易被折断吹倒,且摇曳生姿。我喜欢它的形象,喜欢它的性格。联想到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苦难,但不曾被折断压垮,像

极了芦苇;联想到为人处世,就该有芦苇那样坚韧坚强、自尊自爱的性格……表姐嘱咐我,再去奥森公园时拍几张芦苇照发给她。我去了奥森公园。天气晴好,那芦苇,花穗已经绽开,枝叶变成明亮的黄,雪白的花絮如白云落在清洋河两岸,连绵不已,云、树、水、芦苇,影姿重重叠叠

,秋色纯净无尘。受表姐的影响,我对芦苇也格外留意起来。每次走到清洋河边,就想折一枝芦苇渡水到小岛去。“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在诗经《河广》中,浪漫的诗人站在一根芦苇上可以渡过浩荡宽广的黄河,我为什么不能凭一枝芦苇渡过小小的清洋河呢?没过多久,北京突降大雪。隔天,我

去看雪后的芦苇。清洋河边,前两天还有着浓密的枯黄叶片的芦苇,大部分倒伏了,厚厚的积雪压在它们身上,乍一看,枝干折断,叶枯花败,凄迷凋零。但是,也有许多没有被压伏、带着芦花的芦苇仍在风中飘摇,低下、倾斜,就是不倒下,不折断,风一停,它们又挺立起来。红红的晚霞把芦苇染成橘褐色

、暗红色、褐黄色、金黄色,有一种浩渺、魔幻、魅惑的斑斓光彩。它们舞蹈着,成为这个即将万物凋零的季节的绝美画面。我拍了照片发给表姐,表姐激动不已。“壮美!壮美!悲壮而不屈!看到没?风狂雨横,冰雪摧残,芦苇它就是不折腰,不倒伏,兀自

昂然挺立!”表姐是个坚韧如芦苇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表姐本该像芦苇花开一样的青春却黯然失色。在祖父和母亲与世长辞后,最懂她的爱人又突然去世,成为永远的痛……但她像芦苇一样,痛而不语,仍勇敢而美丽地前行。我们每一个独自奋斗、艰难前行的人,谁不是表姐,谁

不是芦苇呢?在芦苇般起伏不定的生命旅途中,我们一次次被风吹雨打,一次次被雪压霜欺,承受着孤独寂寞、坎坷凄苦,但是我们从不抛掷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一直激励自己不蹉跎、不堕落。我们挺起腰杆,向上向善向美。这一夜,我仿佛梦见了芦苇,梦见了表姐,梦见我们和芦苇倾心欢谈,相挽而舞。牵挂着芦苇,第二天下午,我

去看它们。真是奇迹呀,几乎所有的芦苇都直立起来了,而且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高大密实。叶子全变成了金黄色,在晚霞的映射下,金光灿灿。多么奇妙的芦苇呀,越是深秋,越是壮阔!我靠在一棵树上看芦苇,看了很久。云彩不想分散我的视线,凝住不动。心境明净清澈。眼前的芦苇,是具象植物,又仿佛一个柔软而

庞大灵魂的象征。我看见在春天,万物复荣,自由生长,水面波光耀眼,湿地被芦苇和其他水草点缀得一片绿油油;我看见整个奥森公园的水系,因为许许多多这样的芦苇伴生而欣欣向荣;我也看见祖国万千江河湖海、溪边池边的芦苇,茁壮繁茂,生生不息……(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详细交代表姐的出身及其祖父、父亲的教育家身份,突出了表姐家是真正的教育世家,同时也暗示了她喜欢芦苇的原因。B.表姐喜欢芦苇,既喜欢它的形象:细细的,高高的,柔柔的,却很有韧性,且摇曳生姿;又喜欢它的性格:坚韧坚强,自尊自爱。C.受表姐的影响,“我”也格外留意芦

苇;引用诗经《河广》中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也表现了“我”向芦苇看齐的愿望。D.表姐是一个坚韧如芦苇的形象,她的青春于特殊年代而黯然失色,她的亲人也远离她而去,但她痛而不语仍勇敢而美丽地前行。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表姐站在河边,手握芦苇,笑脸如花,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为下文写表姐与芦花的渊源关系做了铺垫。B.文章以“芦苇”为线索,串联起相关事件,使得结构严谨;又由芦苇生发开去,

托物寓意,赋予芦苇以特定的内涵。C.“表姐是个坚韧如芦苇的人”一句,起着过渡作用,由对芦苇的特征的描写,过渡到对具有芦苇般性格的人的描写。D.文章结尾运用想象和夸张,作者想象着春天到了,芦苇繁盛,奥森公园欣欣向荣,祖国万千江河边芦苇生生不息。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9.文章标题“与一根芦苇站在一起”,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A7.D8.①“柔软”“庞大”突出了芦苇、芦花在风吹雨打、霜欺雪压中不折腰,不倒伏,依然在风中挺立、飘摇、舞蹈的特质;②并以此象征像表姐那样的每一个独自奋斗、艰难前行的坚韧如芦苇的人,

象征能够承受着孤独寂寞、坎坷凄苦,不抛掷信仰和尊严,向上、向善、向美的人。9.①实指表姐和芦苇站在一起所拍的照片;②暗示文章的主旨,我愿意向芦苇学习它所象征的精神;③这个标题照应文中引用的诗句,表明表姐和“我”对芦苇

的喜爱赞美之情。【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突出了表姐家是真正的教育世家,同时也暗示了她喜欢芦苇的原因”牵强附会,表姐喜欢芦苇和她的出身没有关系。依据后文“我喜欢芦苇始于少女时代。…

…大学读《诗经》时才知道它出自那首《蒹葭》,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芦苇。我打小酷爱旅行,尤爱山林水泽。实地接触了太多的不同季节的芦苇,发现它生命力极强。……我喜欢它的形象,喜欢它的性格。联想到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苦难,但不曾被折断压垮,像极了芦苇;联想到为人处世,就该有芦苇那样坚韧坚强、

自尊自爱的性格……”可知表姐喜欢芦苇是因为芦苇独有的的特点。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文章结尾运用想象和夸张”错误,依据原文“我看见在春天,万物复荣,自由生长,水面波光耀眼

,湿地被芦苇和其他水草点缀得一片绿油油;我看见整个奥森公园的水系,因为许许多多这样的芦苇伴生而欣欣向荣;我也看见祖国万千江河湖海、溪边池边的芦苇,茁壮繁茂,生生不息……”可知这里是运用想象和联想。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依据原文“清洋河边,前两天还有着浓密的枯黄叶片的芦苇,大部分倒伏了,厚厚的积雪压在它们身上,乍一看,枝干折断,叶枯花败,凄迷凋零。但是,也有许多没有被压伏、带着芦花的芦苇仍在风中飘摇,低下、倾斜,就是不倒下,不折断,风一停,它们又挺立起来。红红

的晚霞把芦苇染成橘褐色、暗红色、褐黄色、金黄色,有一种浩渺、魔幻、魅惑的斑斓光彩。它们舞蹈着,成为这个即将万物凋零的季节的绝美画面”“在芦苇般起伏不定的生命旅途中,我们一次次被风吹雨打,一次次被雪压霜欺,承受着孤独

寂寞、坎坷凄苦”可知作者运用“柔软”“庞大”突出了芦苇、芦花在风吹雨打、霜欺雪压中不折腰,不倒伏,依然在风中挺立、飘摇、舞蹈的特质;②依据原文“联想到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苦难,但不曾被折断压垮,像极了芦苇;

联想到为人处世,就该有芦苇那样坚韧坚强、自尊自爱的性格……”“但是我们从不抛掷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一直激励自己不蹉跎、不堕落。我们挺起腰杆,向上向善向美”可知作者以此象征像表姐那样的每一个独自奋斗、艰难前行的坚韧如芦苇的人,象征能够承受着孤独寂寞、坎坷凄苦,不抛

掷信仰和尊严,向上、向善、向美的人。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依据原文“表姐回武汉后,发来了她在奥森公园的照片。照片中,那芦苇的紫红花穗迎着光,表姐笑靥如花,明艳而优雅”可知这

里实指表姐和芦苇站在一起所拍的照片;②依据原文“我们每一个独自奋斗、艰难前行的人,谁不是表姐,谁不是芦苇呢?在芦苇般起伏不定的生命旅途中,我们一次次被风吹雨打,一次次被雪压霜欺,承受着孤独寂寞、坎坷凄苦,但是我

们从不抛掷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一直激励自己不蹉跎、不堕落。我们挺起腰杆,向上向善向美”可知暗示文章的主旨,我愿意向芦苇学习它所象征的精神;③依据原文“常哼唱‘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影’,曲调有些哀婉。当时不懂何意,但日子久了我也会唱了。大学读《诗经》时才知道它出自那首

《蒹葭》,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芦苇”“受表姐的影响,我对芦苇也格外留意起来。每次走到清洋河边,就想折一枝芦苇渡水到小岛去。‘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在诗经《河广》中,浪漫的诗人站在一根芦苇上可以渡过浩荡宽广的黄河,我为什么不能凭一枝芦苇渡过小小的清洋河呢”

可知这个标题照应文中引用的诗句,表明表姐和“我”对芦苇的喜爱赞美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聊斋志异·聂政蒲松龄怀庆潞王有昏德,时行民间,窥有好女子辄夺之。有王

生妻为王所睹遣舆马直入其家女子号泣不伏强舁而出。王亡去,隐身聂政之墓,冀妻经过,得一遥诀。无何妻至,望见夫,大哭投地。王恻动心怀,不觉失声。从人知其王生,执之,将加榜掠。忽墓中一丈夫出,手握白刃,气象威猛,厉声曰:“我聂政也!良家子岂可强占!念汝辈不能自由..,姑且宥恕。寄语无道王:若不改行,

不日将抉其首!”众大骇,弃车而走。丈夫亦入墓中而没。夫妻叩墓归,犹惧王命复临。过十余日,竞无消息,心始安。王自是淫威亦少杀云。异史氏曰:“余读刺客传,而独服膺于轵深井里也。其锐身而报知己也,有豫之义;白昼而屠卿相,有专之勇;皮面自刑,不累骨肉,有曹之智。至于荆轲,力不足以谋无道秦,遂使

绝裾而去,自取灭亡。轻借樊将军之头,何日可能还也?此千古之所恨,而聂政之所嗤者矣。闻之野史:其坟见掘于羊左..之鬼。果尔,则生不成名,死犹丧义,其视聂之抱义愤而惩荒淫者,为人之贤不肖何如哉!噫!聂之贤,于此益信。”材料二:侠累与濮阳

严仲子有恶。仲子闻轵人聂政之勇,以黄金百镒为政母寿....,欲因以报仇。政不受,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及母卒,仲子乃使政刺侠累。侠累方坐府上,兵卫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韩人

暴其尸...于市,购问,莫能识。……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节选自《资治通鉴》)材料三:太史公曰:世言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

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王生/妻为王所睹/遣舆马直入其家/女子号泣/不伏强舁而出B.有王生妻/为

王所睹/遣舆马直入/其家女子号泣/不伏强舁而出C.有王生妻/为王所睹/遣舆马直入其家/女子号泣不伏/强舁而出D.有王生/妻为王所睹/遣舆马直入/其家女子号泣不伏/强舁而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A.“自由”,古今异义,文中“自由”的含义与高中篇目《孔雀东南飞》“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句中相同。B.“羊左”,古时两义士羊角哀、左伯桃的合称。传说二人死后曾合斗荆轲鬼魂,后世常以

“羊左”称至交好友。C.“为政母寿”,祝聂政母亲长寿。为寿,是指通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的方式来表达愿对方长寿的祝颂之辞。D.“暴其尸”,古代为惩罚死者令尸体暴露在公共场所不得收殓的刑罚。韩人此举,既是侮辱泄愤也为震慑同党。1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聂政是战国著名刺客,为酬答他人恩义,独自刺杀了侠累,事成后为了保护亲人毁容自杀。他的义举在后世广为流传。B.蒲松龄刻画了一个弱肉强食的黑暗时代,怀庆潞王抢男霸女、鱼肉乡里,而处于弱势的百姓除了忍气吞声

外别无他法。C.蒲松龄笔下的聂政显圣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虽然震慑恶人、解救弱小,正义得到伸张,但潞王的淫威.并未真正消除。D.扬子鄙夷刺客,认为其行为不合道义。但太史公比较众刺客的用意后,认为虽有成败之别,但是他们的行为也绝不荒谬。13.把文中画横线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果尔,则生不成名,死犹丧义,其视聂之抱义愤而惩荒淫者,为人之贤不肖何如哉!(2)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14.请简要归纳异史氏尊聂政而贬荆轲的理由。(3分)【答案】10.C

11.D12.D13.(1)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荆轲活着不能成就名声,死后仍然丧失道义,看聂政心怀义愤惩罚荒淫之人的行为,为人处世上哪个贤哪个不肖呢?(2)荆轲心怀报答太子丹豢养的私情,不顾及全家七族之人会受牵连,想要用一把短小的

匕首使燕国强大、秦国削弱,这难道不是愚蠢之极吗!14.尊聂政:聂政兼具智、勇、义的美德。贬荆轲:①有勇无谋,加速了燕国的灭亡。②无信义,辜负了樊於期。【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个王生的妻子,被游王看

上了,便派遣车马径直进了她家。王妻号啕大哭不服从,被强行用轿子抬着出了门。“王生”修饰“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其家”做“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

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自作主张”的意思。句意:看在你们身不由己的份上/我心中早已怀着愤怒,你哪能自作主张对她迁就。D.“既是侮辱泄愤,也为震慑同党”错误。“震慑同党”文中没有依据,暴尸是为了引出亲人或同党。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筛

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但太史公比较众刺客的用意后”错误。原文“然其立意较然”意为“但他们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较然”是“明显”的意思,而不是“比较”众刺客的用意。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果尔”,如果真是这样;“名”,名声;

“抱”,心怀。(2)“私”,私情;“强、弱”,使……强大,使……削弱;“愚”,愚蠢。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尊聂政:由原文“余读刺客传,而独服膺于轵深井里也。其锐身而报知己也,有

豫之义;白昼而屠卿相,有专之勇;皮面自刑,不累骨肉,有曹之智”可知,我读刺客传,只对出生于轵深井里的聂政衷心信服。他挺身承担风险酬报知己,有豫让的义气;白昼刺杀卿相,有专诸的勇气;自己用刀割破面皮,不连累亲人骨肉,有曹沫的智慧。可见聂政兼具智、勇、义的

美德。贬荆轲:由原文“至于荆轲,力不足以谋无道秦,遂使绝裾而去,自取灭亡”可知,至于荆轲,能力不足以算计无道秦国,于是令秦国坚决与赵国绝交,自取灭亡。可见荆轲有勇无谋,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由原文“轻借樊将军之头,何日可能还也?此千古之所恨,而聂政之所嗤者矣”可知,轻易地借樊将军的头颅,什么时候才

可能偿还?这就是千古以来令人们所感到遗憾的,也是聂政所嗤之以鼻的。可见荆轲无信义,辜负了樊於期。参考译文:材料一:明代的怀庆潞王,荒淫无德。他经常到民间去,发现有美女,总要抢夺到手中。有个王生的妻子,

被游王看上了,便派遣车马径直进了她家。王妻号啕大哭不服从,被强行用轿子抬着出了门。王生逃了出去,藏身在聂政墓地,希望妻子经过这里,能远远地和她诀别。不多时,妻子到了这里,望见丈夫,便大哭着扑到地上。王生悲痛的心情无法抑制,不觉哭出声来。跟从的人知道了他是王生

,就抓住他,要用鞭子抽打他。忽然坟墓中出来一个男子,手握利剑,气势威猛,厉声说道:“我是聂政!良家女子岂容强占。看在你们身不由己的份上,暂且饶恕你们。给那个昏王捎句话:若再不改恶行,没几天就将割他的脑袋!”众人大惊

,弃车而逃。男子也进入坟墓不见了。王生夫妇叩拜了聂政墓回家,仍然害怕潞王再派人来。过了十几天,竟然毫无消息,心情才安定下来。潞王的淫威从此也有所收敛。异史氏说:“我读刺客传,只对出生于轵深井里的聂政衷心信服。他挺身承担风险酬报知己

,有豫让的义气;白昼刺杀卿相,有专诸的勇气;自己用刀割破面皮,不连累亲人骨肉,有曹沫的智慧。至于荆轲,能力不足以算计无道秦国,于是令秦国坚决与赵国绝交,自取灭亡。轻易地借樊将军的头颅,什么时候才可能偿还?这就是千古以来令人们所感到遗憾的,也是聂政所嗤之以鼻的。从野史中了

解到:荆轲的坟墓被羊角哀、左伯桃的鬼魂掘开。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荆轲活着不能成就名声,死后仍然丧失道义,看聂政心怀义愤惩罚荒淫之人的行为,为人处世上哪个贤哪个不肖呢!哎!聂政的贤德,在这里更加令人信服了。”材料二:侠累与濮阳人严仲子有怨恨。严仲子听说轵县人聂政很勇敢,

就用黄金二百两为聂政的母亲祝寿,想聂政为他报仇。聂政不接受,说:“我的老母亲还在,我不敢以我的身体答应别人。”等到聂政的母亲去世,严仲子就派聂政行刺侠累。侠累正坐在大厅里,卫兵很多。聂政直接走上台阶,刺杀了侠累,

事后自己刮破自己的脸,挖出了自己的眼睛,自己切腹,肠子都漏出来了。韩国人将他的尸体放在闹市,悬赏让人去辨认,都不认识。……荆轲心怀报答太子丹豢养的私情,不顾及全家七族之人会受牵连,想要用一把短小的匕首使燕国强大、秦国削弱,这难道不是愚蠢之极吗!所以扬雄对此评

论说,要离的死是蜘蛛、蛰虫一类的死,聂政的死是壮士一类的死,荆轲的死是刺客一类的死,这些都不能算作“义”。他又说:“荆轲,按君子的道德观念来看,是类如盗贼之辈了。”此话说得好啊!材料三:太史公说:社会上说到太子丹的命运时,说什么“天上像下雨一样落下粮食来,马头长出角来!”

这太过分了。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都是不对的。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举大义或者成功,或者失败,但他们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不折损志向,美名流传后世,(这种行为)难道是荒谬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对雨李白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芊。古岫藏云毳①,空庭织碎烟。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对雨②杜甫莽莽天涯雨,江边独立时。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雪岭防秋急,绳桥战

胜迟③。西戎甥舅礼④,未敢背恩私。【注】①云毳(cui):云朵清淡、稀薄、朦胧的样子。②杜诗作于广德元年,诗人其时身在梓州,将往阆州。③雪岭、绳桥:地名,位于吐蕃与唐朝交界处,当时吐蕃侵犯此处。④西戎:吐蕃。甥舅礼

:自唐中宗以女金城公主嫁与赞普后,吐蕃自称为甥,大唐为舅。⑤未敢:此处反用其意,即“竟敢”。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首联中的“聊”字,有“百无聊赖”之意,凸显了诗人生活的悠闲。B.李诗中间两联描写雨中之景,景中含情,流露出诗人淡淡的忧愁

。C.杜诗首联中,“莽莽”言雨大且阔远,“江边独立”而生愁思,引起下文。D.杜诗颔联借景抒情:不愁身经梓阆,巴路崎岖,但恐征人逢雨,旗湿难行。16.同样是“对雨”,两首诗的尾联蕴含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李诗尾联写出农人劳作的艰辛与不易,

表达了诗人对农事的关心和对农人的同情。②杜诗尾联表达了对西戎不顾礼节入侵的愤怒,对战事和国事的担忧。【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聊’字,有‘百无聊赖’之意”错,此句中的“聊”是姑且

、暂且之意,有“无意之中”的意思,并非百无聊赖。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李诗尾联“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描写终日忙碌的老农忙于耕种,在这样阴沉潮湿的天气也不休息一刻,趁着烟雨天耕种江边上肥沃的田地,江边上一片繁忙。农夫事忙,欲避

雨而心有不舍,写出农人劳作的艰辛与不易,表达了诗人对农事的关心和对农人的同情。尾联写诗人心牵黎庶,扩展了诗歌的意境,升华了诗人的情感。杜诗尾联“西戎甥舅礼,未敢背恩私”,意思是西戎本来与大唐有甥舅之礼,现在竟然敢背弃恩义和私

情,悍然入侵。根据注释可知,自唐中宗以女金城公主嫁与赞普后,吐蕃自称为甥,大唐为舅。然而七月,吐蕃尽取河陇,边备正严,故云“雪岭防秋急”。此诗表达了对西戎不顾礼节入侵的愤怒,对战事和国事的担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

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正面描写,表现音乐或激越或柔和,时悲切时欢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司马迁认为文学创作多源于作者内心的怨愤

,如《报仁安书》中,司马迁认为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平作《离骚》“_________________”。(3)古人常用镜子来表达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答案】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大底(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盖自怨生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芙蓉、泣、愤、鬓、徘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张岱最为人熟知的代表散文之一大概就是《湖心亭看雪》了。全文不过短短

一百来字,就将一幅天地辽阔、万籁俱寂、人际相会的画面描写得①。崇祯五年,当时张岱旅居杭州西湖。此时的西湖也是白茫茫一片,它展示了一幅独特的湖中雪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这样简单的景致也可以寄寓极为丰富的情感。时逢大雪,一个心思玲珑的雅致文人,总会做出一些②的事来。于

是,他孤身一人,只披着一件毛衣,提着一盏炉火,伴着船桨荡开的圈圈涟漪,独自游走在这清朗的画卷里。这种事,在心意相通的人看来,就是玲珑剔透,当举杯对饮,浮一大白。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有趣的事,知己与旁人,张岱都遇到了。原本水天一白,只有长堤、孤舟与亭台,没想到竟然能在

大雪后的湖心亭遇上和自己一样雪夜拥裘、乘舟赏雪的同好。这样的惊喜,就像当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③,却倾盖如故。原本天地一孤客,内心总有“独一人而知天下有雪”的寂寞。但此刻却有人与自己心意相通,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即使旁人无

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这一场大雪,就这样下了四百年。18.请在文章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19.横线句中的“浮一大白”是什么意思?请从你熟悉的

古诗文中找出描摹类似场景的诗句。20.仔细阅读文本,认真揣摩结尾部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选择合适的意象,仿照划波浪线句“……,就这样……了四百年”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以作为本文新的结尾。【答案】18.栩栩如生/精美绝伦与众不同/出人意料萍水相逢19.“浮一大白”指满饮一大杯酒。如: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又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等等。(写出任意一组即可)20.西湖这一痕长堤,就这样静默了四百年;湖中那一点湖心亭,就这样伫立了四百年;烟波中那一芥余舟,就这样漂泊了四百年。【解析】1

8.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成语,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该句“不过……就将……”的关联词可知,张岱的文章虽短,却能写得极为精准、生动,故可填:栩栩如生/精美绝伦。“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精美绝伦”:精

致美妙,无与伦比。②根据该段最后“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可知,此处文人的行为应该是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或不会去做的。故可填:与众不同/出人意料。“与众不同”:与其它人不一样。“出人意料”:出乎人们意料之外。③后文“倾盖如故”指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而根据转折关联

词“却”可知,前面应该强调“新认识”这一条件,故可填:萍水相逢。“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19.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第一问,根据前文

“举杯对饮”可知,“浮一大白”应是与喝酒有关的词语,浮,违反酒令被罚饮酒;白,罚酒用的酒杯。意思原指罚饮一大杯酒,后指满饮一大杯酒。故该词可解释为:满饮一大杯酒。而写出与喝酒相关的诗句,我们首先可以联想到与酒相关,经常喝酒、写酒的诗人。

此外,语段中写喝酒的场景是与友人畅饮,因此可选这些诗人中写邀人饮酒的相关诗句,如李白,就有“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等。20.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语段结尾选用了西湖雪的意象,句式表达为“西湖这一……,就

这样……了四百年”的结构。而根据张岱《湖心亭看雪》以及语段中提及的“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可知,可用长堤、湖心亭、余舟分别去替代雪进行仿写,且可以用“痕”“点”“芥”作为量词分别去形容这三个主体。

故可仿写为:西湖这一痕长堤,就这样静默了四百年;湖中那一点湖心亭,就这样伫立了四百年;烟波中那一芥余舟,就这样漂泊了四百年。(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①,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的评价

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这些无心或有意的暴力语言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敌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一种沟通方式,称为“非暴力沟通”,也被称为“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包括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客观地指明观察到的事实;第二个要素是具体地表达感受,例如害怕、担忧

、紧张、兴奋、满足、感激等,第三个要素是表达出哪些内心需要导致了现在的感受;第四个要素是提出具体的请求。例如,②,妈妈可以这样说:“你把玩具都扔在地上(事实),我有点生气(感受),因为妈妈喜欢整洁(需要),你现在可以把玩具重新放进玩具柜吗?(请求)”非暴力

沟通是一种能够使人们情意相通,互尊互爱、和谐相处的沟通方式。人们借助“非暴力沟通”,既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③,从而避免了有意或无意忽略对方感受或需要所带来的伤害。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课间两位同学因小事吵架,假如你是班长,请运用材料中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对两人进行劝解。要求包含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答案】21.①语言暴力往往会伤害人的心灵②看到孩子把玩具扔了一

地③又可以倾听他人内心的诉求22.示例:“看到你们因为小事而互相指责对方,我有点遗憾,也很担心,因为我很看重我们班级的和睦团结,希望大家能够友爱互助,你们可以不要吵架了,坐下来好好沟通吗?”【解析】21.本题

考查学生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空缺处是引起下文的,由“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可知,该句在陈述语言暴力给人带来的伤害,

因此填写“语言暴力往往会伤害人的心灵”一类句子。第二处,根据“如”可知,此处是对“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的阐释,且后文妈妈的话是针对孩子将玩具扔在地上这一行为,与孩子的沟通,因此填写“看到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一类句子。第三处,由“既”推断后文关联词是“又”,再根据“非暴力

沟通”的阐释可知,沟通就是一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倾听别人的观点或感受,因此,由“既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推断出填写“又可以倾听他人内心的诉求”一类句子。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题干设置了特定的情境“课间两位同

学因小事吵架”,给学生的身份的是“班长”,要求以“‘非暴力沟通’方式对两人进行劝解,包含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由文段可知,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是“客观地指明观察到的事实”,即“因小事吵架”;“具体

地表达感受”即“遗憾、担心、难受”等;“表达出哪些内心需要导致了现在的感受”即“吵架影响了班级和睦”“吵架会让班集体如同散沙”一类;“提出具体的请求”即“好好沟通”“不要吵架”等。根据这四个要素,添加一些词语,将其连缀起来即可得到答案:看到你们因为小事而互相指责对方,我有点遗憾,也很担心,因

为我很看重我们班级的和睦团结,希望大家能够友爱互助,你们可以不要吵架了,坐下来好好沟通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文阅读Ⅱ中,梁晓声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社会和时代面前,

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①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指出的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②习近平主席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

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③松下幸之助择用人才总说,首先选用看升国旗就流泪的人。④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以上材料引发了

你哪些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无我”方能成就“大我”习近平主席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

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诚如斯言,“我将无我”彰显舍己忘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历史上无数革命先烈把“我将无我”当做毕生的精神追求。从“饮弹从容向天啸,永留浩气在人间”的邓雅声,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再到“生

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刘伯坚……无不是为了真理曙光、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幸福生活”,看轻自己的生命分量,执着于践行理想信仰而敢于流血牺牲,从而实现由“无我”到“大我”的蜕变,“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我将无我”是孜孜笃定“天下为公”的大道

情怀。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等,学会正确处理“先”与“后”的主次关系,明辨审问“暖”与“苦”的辩证逻辑,才能秉怀“我将无我”的博大修养,让浩然正气载入史册流传至今。殷鉴现实,存在少数人难以坚守“我将无我”的康庄正道。他们在“小我”“自我”“唯

我”的羊肠蹊径里成为“迷途羔羊”。有的走不出“小我”圈子,为朋友“义气”所绊、为亲友“情气”所掣、为诱惑“香气”所魅,专开个人权力独资“私营店”;有的迈不开“自我”脚步,“一朝权再手,便把令来行”,决策大搞“一言堂”、用

权沉溺“家长制”;有的放不下“唯我”架子,“官本位”病症滋生“官僚主义”作风,高高在上、妄自尊大,脱离基层和群众。哲人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无我”是少些对自己的考虑,多些为他人的牺牲,砥砺心中无坚不摧的执着信念

,焕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无畏无惧。一如毛泽东“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坚韧坚决,再如陈毅“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勇毅担当。如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时代青年要秉

承前辈的思想,心中有责,心中有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高尚纯粹的思想境界,践行“无我”理念、葆有“无我”状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共有五则名言:材料①引

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意在说明的个人修养的标准。其中关键词“高尚”“纯粹”“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为个人修养树立了准则与标杆。材料②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讲的“无我”是忘我,随时牺牲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精神。境界决定格局。“无我”境界不仅体现为心中“无私”,更体现在“心中有民”。“无我”境界是成就“大我”的动力和源泉。材料③是松下幸之助择才有人的标准,这则材料讲的是选用人才的第一要求是“看升国旗就流泪的人”。所谓“

看升国旗就流泪的人”,就是要有国家荣誉感的人。所以,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选用人才的首要标准是这个人要有国家、集体荣誉感,这样才能对国家、企业满怀热忱和自豪。材料④引用马克思的话,句中的“人类”是指社会,“我们自身”主要指个人,“人类的幸福和我

们自身的完美”不是敌对的、相互冲突的,社会和个人是辩证统一的,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由此看来,材料内容是启发青年一代在修养、品格、胸怀、格局、担当、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

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从四则材料中一句或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可从不同的材料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和联系,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从中选择一句作为立意的中心,联系另一句进行分析。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做个境界高的人”这一中心论点,阐

述境界高的内涵,如人生的四境界,从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从物欲到精神的层层上升,到最后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少,精神的满足越来越大;接着分析高境界的行为的表现,即从“小我”走向“大我”,由平凡上升为高尚的过程。每个人都会怀揣着梦想去塑造人生的境界。然后论证怎样做一个

境界高的人,最后回扣论点,指出做一个人处于高境界的意义。立意:1.保持“无我”的崇高境界。(材料②)2.心中有民境界高。(材料②)3.社会需要有荣誉感的人。(材料③④)4.加强个人修养,做一个纯粹的人。(材料①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

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