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地理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506.500 KB
  • 2024-09-1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地理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地理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地理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9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地理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2)页,506.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c388805cf5d994592405bc31ff3284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月考地理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

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20×3=60分)下图为不同的地貌图片。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河流的流水作用有关的是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2.①地

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答案】1.B2.C【解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图①表示新月形沙丘,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图②表示长江三峡,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图③表示海南岛南天一柱,由海浪侵蚀作用形成,图④表示三角洲,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由此判断,因此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河流的流水作用有关的是②和④,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2题详解】①地貌为新月形沙丘,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一般形成于干旱多大风的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高山阻挡,水汽少,降水稀少,

气候干旱,且临近冬季风源地,多大风,因此西北地区是新月形沙丘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C符合题意。我国东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为主,地表水分较丰富,不易形成沙丘地貌,排除A、B、D。故选C。3.位

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板块相撞形成的()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D.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安第斯山处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应为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故该题选C。4

.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考查河流

侵蚀地貌【详解】从图中可读出甲为凹岸,乙为凸岸,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可判断出,甲岸侵蚀,乙岸堆积,A正确。5.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展演变说明了()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

力作用则相反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详解】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展演变说明了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相反,

B对。有的内力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有的非常剧烈,如地震、火山喷发等,A错。内外力同时起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同,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C错。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只是某一

地区某一时段通常以某一种作用为主,当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内力作用较弱时,外力作用会对山脉形成起主要作用,D错。故选B。【点睛】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存在,共同作用。同一时间只是某一种作用力为主要作用。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

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相反。两种作用都有可能表现的非常剧烈。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A.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平原B.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洪积一冲积平原C.三角洲、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D.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7.下列地貌中,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A.挪威峡湾B.庐山C.崇明岛D.长江三峡【答案】6.D7.C【解析】【6题详解】图中①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受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洪积—冲积平原;②位于河流中下游,受沉积作用,形成河漫

滩平原;③位于河流入海口,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河口三角洲,故本题选D。【7题详解】崇明岛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而挪威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庐山属于断块山;长江三峡属于河流侵蚀地貌,故选C。【点睛】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外力作用表

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完成下面小题。8.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甲—丙—乙9.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B.水分C.坡

向D.地形10.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①纬度低②海拔高度低③处于阴坡④处于背风坡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答案】8.A9.A10.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和自然带非地带性分

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内容。【8题详解】山麓地区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的水平带一致,同一自然带的分布,纬度越高,其海拔越低。所以选A。【9题详解】不同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差异,影响因素是热量和水分条件的组合,热量因素是主要的。所以选A。【10题详解】苔原带的缺失是由于丙山所在的纬度低,气温

高,而山脉的高度不够,达不到苔原带所需要的较低温度。所以选B。【点睛】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本规律,并掌握影响自然带非地带性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加强对自然带分布基本规律的归纳与总结。读我国某区域绿洲农业系统水、气、生相

互作用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

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12.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答案】11.B12.B【解析】【11题详解】根据图示源于土壤

湿度增大,可使空气湿度增大,则导致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同时蒸腾作用加强,可使空气湿度增大,则导致降水增加;土壤热容量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小。故选B。【12题详解】该图显示各种地理事物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

选B。13.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发展模式已进入A.原始型B.传统型C.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D.现代型【答案】D【解析】【详解】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发展水平高,社会养老保障设施健全,同时人们的生育观念较为先进,出生率低,医疗卫生条件发达,死亡率低,所以自然增长率低,故其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低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故D正确;世界上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非洲以及热带雨林的部分地区和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故AB

C错误,所以该题选D。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问题。14.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A.都为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B.都为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C.主要为经济较落后地区迁往收入高的地区D.主要由

南半球国家迁往北半球国家15.影响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包括()①频繁的战争②资源开发③新大陆开发④经济因素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14.C15.D【解析】【14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人口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和石油资源丰富、收入高的中东国家。C对,ABD不对。故选C。【15题详解】人口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由发展中国家迁往中东地区主要是

为了资源的开发。故选D。【点睛】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

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完成下面小题。具体地区年生产量(万吨)可载人口量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长江中下游8860022000395青海、西藏100001000416.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①光照②地形③土壤④热量A.①②B.②③C

.②④D.①③17.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A

.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16.C17.D【解析】【16题详解】①光照属于次要原因,不是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故①错误;②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水热充足,青海、西藏位于青藏

高原,地势高,热量不足,故②正确;③土壤属于次要原因,不是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故③错误;④青藏高原海拔高,全年气温较低,热量不足是其土地生产潜力较低的主要原因,故④正确;故C②④正确,ABD错误;故选C【17题详解】①青藏地区

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但环境人口承载力小,故①错误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不是本区的环境典型的特征,故②错误;③青藏地区地理环境“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故③正确;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故④

正确;故D③④正确,ABC错误。故选D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A、B、C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8.图中三种功能区分别是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A、B、C分

别代表的功能区是()A.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C.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D.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19.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功能区C区位优势的是()A.滨江临海,水运条件好,交通便利B.水源充足,地势平坦C.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区

,对城市的污染较小D.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答案】18.A19.D【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18题详解】商业区适宜布局在城市的中心,即A位置;工业区应布局在河流下游,与季风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由于当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故工业区适宜布局在C位置,则B为住宅区;故选A。【1

9题详解】C工业区位于城市的边缘,离市中心和居民区较远,故人口密度较低。该地滨江临海,水运条件好,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地势平坦;该地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市的污染较小;ABC是其优势,D不是其优势;故选D。20.关于城市等级、数

目与服务范围大小关系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B.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D.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城市等级、数目与服务范围大小关系,要

求学生了解城市等级的划分。【详解】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同等级城市间距离越远;反之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同等级城市间距离越近。故选C。二、综合题(40分)21.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

比较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1)A、B两条曲线中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曲线。(2)从图中可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水平____,___年以后,城市化速度加快,甚至

超过发达国家。(3)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人们对环境条件的需求提高以及乡村和小城镇__的逐步完善,出现了____现象。(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哪些问题:________。【答案】(1).A(2).B(3).晚(4).低(5).1950(6).基础设施(7).逆城市化

(8).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住房困难、社会秩序混乱【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详解】(1)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根据所学知识,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起步较晚,目前发展速度快

;图示A曲线起步早,水平高,应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B曲线起步晚,水平低,应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2)由上题AB两条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A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B曲线。从图中可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

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约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快。(3)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使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

象。(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有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②交通拥堵;③住房困难;④就业困难;⑤影响社会治安等。【点睛】发达国家城市化:1、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2、城市化

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

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1975年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目前约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2、起步晚,

发展快:速度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的最高速度要快;3、城市化水平较低:1990年比重为33%;4、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22.读下

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图中岩层形态看,A处地质构造为,它是良好的储构造。从地形上看,A处,其成因是。(2)图中所示水循环类型为,在其参与下,①处的岩浆岩可转化为②处M岩。(3)从图中看,B处地构质造为,此处容易形成的地质灾害

是。【答案】(1)向斜水山岭向斜底部岩石坚硬,不易受侵蚀(2)海陆间水循环沉积岩(3)断层地震【解析】(1)A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该地地表向上隆盛,是山岭地形,该地形是因向斜底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的。(2)图中所示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

间,属于海陆间的水循环。在水循环参与下,岩浆岩不断被风化、侵蚀、搬运到另一处,然后发生堆积,经长时期的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3)B处岩层出现明显的断裂错位现象,为断层构造。断层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现象,地壳不稳定,容易发生地震等地

质灾害。【点睛】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痕迹”,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地壳水平挤压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这种地质构造称为褶皱,按照岩层弯曲方向的不同又分为背斜和向斜构造。地壳垂直运动易导致岩层主要

断裂、错位的变形,这种地质构造称为断层,按照岩层相对运动的方向又可分为地垒和地堑两种类型。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