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 地理 答案.docx,共(16)页,2.99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944f07a31cfbfd5ffe1b1575bbfd64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雄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第9次月考地理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日期:2023年4月12日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2019年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在秀山川河盖地区发现了重庆志留纪鱼化石(距今4.36亿年),并
先后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川河盖为向斜山,由沉积岩构成,四周悬崖峭壁,山顶喀斯特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川河盖,盖天下,“盖”是重庆西阳、秀山带的方言,意为海拔很高的平地,高山上的平川。下图中的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盖”的是()A.B.C.D.2.川河盖地形地质特征成因的可能
解释是()A.川河盖因岩层受挤压隆起抬升而形成B.川河盖因地壳断裂,岩块上升而形成C.川河盖顶平可能因长期风化侵蚀而成D.川河盖四周悬崖峭壁可能因断层导致【答案】1.A2.A【解析】【1题详解】A图等高线密集,四周陡,海拔高,但顶部平坦开阔,符合盖的特征
,A正确。BD顶部狭窄,结合示坡线信息可知,C是小盆地,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川河盖岩层是沉积岩,然后受挤压隆起抬升形成,A正确。川河盖是向斜构造,岩层受挤压,不是断裂形成,B错误。山顶喀斯特发育,所以川河盖顶平可能因长期的流水侵蚀,C
错误。川河盖四周悬崖峭壁可能风化和外力侵蚀所致,D错误。故选A。【点睛】等高线地形图特点:同一等高线上任何一点高程都相等;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相等;等高线的水平间距的大小,表示地形的缓或陡;等高线都是连续、闭合的曲线;河流流向与
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多尔改错是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流域内最大的咸水湖,湖水季节性流出到楚玛尔河。下图为多尔改错及周边区域等高线分布图,冬季在图示区域的西南方向常形成青藏高原上势力较强的冷高压。近年来多尔改错面积萎缩明显,周围部分区域形成了一些小规模的新月形沙丘。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3.多尔改错湖水流出量最大的季节及成因是()A.春季积雪融水补给多B.夏季冰川融水补给多C.秋季山地降水丰沛D.冬季楚玛尔河处于枯水期4.新月形沙丘集中分布于图中某地,甲、乙、丙、丁四地的位置和形态比较符合的是()A.甲B.
乙C.丙D.丁【答案】3.B4.A【解析】【3题详解】多尔改错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长江北源附近,该地降水少,湖水主要靠入湖的河水补给,而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入湖水量就多,河流补给湖泊的水量大,因此湖泊面
积最大、水位最高的季节是夏季,此时多尔改错湖水水位高出梦玛尔河最多,湖水流出量也最大,B对;该地海拔高,降水少,春季积雪融水少,秋季降水少,AC错;冬季河流处于枯水期,湖泊同样处于枯水期,水位差小,流出量不大,D错。故选B。4题详解】依据图文材料可知,西南部有河流注入,河水
携带的泥沙在入湖口沉积形成湖口三角洲,西南部湖底沉积【的泥沙多;近年来该湖泊面积萎缩明显,周围部分区域会露出水面,由于湖水深度呈现东北部深、西南部浅,西南部出露的面积较大,西南部裸露出来的湖底泥沙多,在盛行风的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新月形沙丘。故沙洲主要
在甲乙位置,CD错;该湖位于青藏高原冬季冷高压东部,加上东西延伸的地形,因此当地盛行偏西风。在盛行西风的吹拂下,形成的新月形沙丘开口朝东,A对,B错。【点睛】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
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愈强,交角角度愈小。5.2019年是“绿盾”自然保区监督专项行动的第三年,覆盖全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五大湖区5千米范围内的部分
自然保护地。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专项行动的意义()①保护濒危生物物种②保护自然本底③获取更多经济价值④筑牢国家生态屏障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能够起到保护濒危生物物种、生物多样
性的作用,①正确。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保护了自然的原本面貌和“本底”,②正确。自然保护区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筑牢国家生态屏障,④正确。建设自然保护区并非为了获取更多经济价值,而
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③错误。故选C。为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口集聚、土地紧缺等问题,也为了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围绕轨道交通站点进行高强度高密度开发,利用轨道交通线路引导城市的合理发展。下图为东京都市圈围
绕交通站、点开发的三种模式。完成下面小题。6.下列关于三种开发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模式A——居住用地集聚于站点②模式B——人口向轨道沿线集聚③模式C——工业用地集聚于站点④模式C——郊区形成新的增长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7.轨道交通引导下的三种开发模式有利于()A.促进产业
结构升级B.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C.加快城市扩张速度D.缓解郊区土地紧缺【答案】6.D7.B【解析】【6题详解】由图可知,圈越大,说明人口集聚的程度越高。A人口集聚在城市中心,但不是居住用地集聚在站点,应该是商业用地占据
最核心的位置,①错误;B模式人口集聚在轨道沿线各站点,②正确;C模式人口集聚在郊区新城,在郊区形成新的增长极,但也不是工业用地占据最核心的位置,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7题详解】从材料“为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口
集聚、土地紧缺等问题”,所以所轨道交通引导下的三种开发模式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B正确;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城市扩张的关系不大,AC错误;C模式人口往郊区集聚,不会缓解郊区的土地紧缺,D错误;故选B。【点睛】城市功
能区的判断方法(1)据面积大小:居住区最大,商业区最小,工业区居中。(2)据分布位置:商业区分布于市中心,工业区位于外围,居住区居中;注:工业区的分布还有以下特点——盛行风垂直方向的郊外或盛行风的下风向、河流下游等。(3)据特殊属性:商业
区高楼多、经济密度大、人口昼夜变化大;工业区交通方便、有污染;居住区晚上人口密度大,高级居住区与低级居住区分化明显。(4)据人流、车流:一般6~9时以流出为主,18时左右以流入为主的功能区为居住区。(5)据停车率:晚上高,白天低的为居住区;白天较高,夜晚较低
为商业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挖掘农业碳汇潜力,推进农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化肥、地膜等农资使用和能源消耗、畜牧养殖和秸秆燃烧等环节;碳汇主要来自植物光合作用、秸秆还田等植物和土壤固碳。下表为黄土高原区不同农业
生产模式碳效应对比数据。完成下面小题。农业生产模式具体生产形式亩均碳排放量/吨亩均净碳汇量/吨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粮食作物+家禽家畜0.1310.195设施作物复种模式蔬菜/瓜果类轮作(多茬)0.587-0.194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粮食作物/家禽家畜+经济林园0.1410.130
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粮食作物/作物秸秆/饲草)→(家禽家畜+沼气技术)→粮食作物0.2060.253说明:净碳汇量常用碳汇量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差值来衡量8.推测设施作物复种模式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A.畜牧养殖B.地膜大
量使用C.秸秆燃烧D.农业机械耗能9.从发展低碳农业角度,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农户适宜发展的生产模式是()A.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B.设施作物复种模式C.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D.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答案】8.B9
.D【解析】【8题详解】依据表中信息,作物复种模式主要是蔬菜和瓜果类多茬轮作,需要大量使用地膜来改善黄土高原区的热量条件,提高复种殖数,因此增加了农资使用和能源消耗,使碳排放增加,B项符合题意;作物复种模式以蔬菜和瓜果类轮作为主,畜牧养殖规模小,也不会产生大量的秸秆,
基本不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耗能少,因此排除ACD三项。故选B。【9题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退耕还林农户耕地数量减少,提高经济效益,需要依靠技术,增加单位耕地面积投入,通常以发展设施农业为主,故选项A、C错误;
比较设施作物复种模式和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后者的碳排放量更低,并且净碳汇量明显高于前者,也是4种农业生产模式中最高的,应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首选,因此,D正确,B错误。故选D。【点睛】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
观取代自然景观。(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
大气、水体污染。泽西岛机场西部临海,受海陆风环流影响显著。风切变是风矢量(风向、风速)在空中水平和(或)垂直距离上的变化。海陆风转换时期较强的风切变可能造成飞机起降延误。下图示意泽西岛机场气象站气象要素年平均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的10.泽西岛机场近地面气压日变化主要取决于()A
.风速B.风向C.温度D.太阳高度11.泽西岛机场受海陆风较强风切变干扰最可能是在()A.晴天10时B.晴天14时C.阴天10时D.阴天14时【答案】10.C11.A【解析】【10题详解】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泽西岛机场近地面气压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整体呈负相关,主要取决于
温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速,而不是风速决定气压,C正确,A错。风向受气压高低的影响,而气压的日变化并不是风向所导致,B错。太阳高度在日出和日落时较低,在当地正午12点时最高,其气压变化与太阳高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D错。故选C。【11
题详解】注意材料信息“海陆风转换时期较强的风切变可能造成飞机起降延误”,所以泽西岛机场受海陆风较强风切变干扰时应是海陆风转换时期。10点和14点相比,10点前后气温和气压变化明显,正值海陆风转化时期,且10点前后风速变化虽较小,但风向变化明显。而
14点前后机场附近气温高,低压低,主要盛行海风,海陆风转化不强,排除BD。同时,晴天和阴天相比,晴天海陆气温和气压差异更为明显,机场受海陆风较强风切变干扰更为明显,A正确,C错。故选A。【点睛】海陆风的形成总结如下图:盖塔拉洼地,位于埃及西北部的沙漠中,最
低处海拔-133m。近年来,为发展渔业生产,人们通过挖掘隧道,采用中国专利技术的高速输水管道系统,实现无动力引入地中海海水;并利用下沉式网箱养殖方式,在洼地成功建立了“沙漠渔场”。目前,该区的“沙漠鱼”不仅解决了本国的水产品产量不能自足问题,而且已经销售
到非洲其他国家。根据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2.在建造“沙漠渔场”的过程中,通过挖掘隧道的形式引水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降低工程建设成本B.减少水分蒸发C.防止引水过程中下渗损耗D.降低沙尘淤积河道13.下沉式网箱养殖能控制箱体在水
中的深度,该技术主要目的是()A减少污染,保证活鱼品质B.控制活鱼活动范围,便于捕捞C.调节活鱼生存环境的水温D.增加水箱内的含氧量14.随着“沙漠渔场”的出现,洼地环境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周围土地盐碱化加剧B.绿洲农业供水量增加
C.沙漠地区降水量大幅增加D.地下水的盐度大幅下降【答案】12.B13.C14.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以盖塔拉洼地的“沙漠渔场”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2题详解
】根据题意,盖塔拉洼地位于埃及西北部的沙漠里,蒸发量大。通过挖掘隧道的形式引水,会增加工程建设成本,A项错误。挖掘隧道引水可以有效的减少引水过程中的蒸发量,B项正确。挖掘隧道引水可能会减少引水过程中下渗的损耗,但要根据途中具体的地质分析,所以不是主要考
虑的因素,C项错误。不挖掘隧道直接引水可能会有沙尘淤积河道,但沙尘出现的时间和次数不固定,且产生的影响无法估计,所以并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D项错误。故选B。【13题详解】将鱼通过下沉式网箱养殖,来控制箱体在水中的深度,还
在同一水体中,并不能够减少污染,保证活鱼品质,A项错误。要想控制活鱼的活动范围,直接用大型网箱或者挖掘鱼塘,不必利用能够下沉合适深度的下沉式网箱,B项错误。调节网箱在水体中的深度,是为了控制活鱼在生存环境中的水温,保证鱼的存活率,C
项正确。下沉式网箱并不能够改变水体中的含氧量,D项错误。故选C。【14题详解】“沙漠渔场”的出现,使得当地水体增加,且是海洋水体,当地下渗量增加,地下水量变多,再加上当地蒸发强烈,容易导致周围土地的盐碱化加剧,A项正确。该处的水体并非用于绿洲农业,B项错误。沙漠地区的降
水量并不会因此大幅度增加,只会增加蒸发量,使得降水量可能会有小的增多,C项错误。由于主.要是引地中海的海水,地下水的盐度会大幅度上升,D项错误。故选A。【点睛】盖塔拉洼地的“沙漠渔场”挖掘隧道引水与我国
新疆的坎儿井有些类似,都是为了减少引水过程中蒸发损耗。黄河源某河湾宽谷地区,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兼有少量金露梅灌木。凸岸边津向北有规律地分布着优势植被种群。研究发现河湾横向迁移过程中各种群依次演替,在曲流地貌的循环演化过程中灌木始终无法占据河
谷的优势地位。如图示意该河湾宽谷地区植物群落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河湾凸岸地区植被种群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照B.土壤C.热量D.降水16.华扁穗草—高原蒿草群落将演化为()A.近岸水草群落B.华扁穗
草群落C.华扁穗草—高原毛茛群落D.金露梅—鹅绒委陵菜群落【答案】15.B16.D【解析】【15题详解】图中已保留比例尺,从选项设计的角度来看,光照、热量、降水是可以排除的,因为这是一个小尺度的区域,这三个要素的差异不大,故ACD错误;图中所示是凸岸,处于不断堆积
的状况,离河道越近,堆积形成土壤的时间就越短,加之受河流水位变化影响较大,如洪水期受到淹没等,因此,离河道最近的位置形成了近岸水草群落,与土壤的厚度及堆积物的粒径有关。故B正确,故选B。【16题详解】河湾横向迁移过程中各种群落依次演替,华扁穗草-高原蒿草群落
向河岸更远处的植被种群演化,华扁穗草—高原蒿草群落更远处的植被种群为金露梅—鹅绒委陵菜群落,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点睛】河湾凸岸地区不断的堆积,凹岸不断的侵蚀,灌木生长在水淹不到的高处,随着凹岸的不断侵蚀崩塌,灌木失去生存环境,
数量减少,凸库则形成边滩,开始新的原生演替。二、综合题(共计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称为河流袭夺。
袭夺发生后会改变原来水系的分布状况,重新组合成新的水系,部分河流流向也会发生变化。下图示意四川省北川湔江水系流向演化过程图。(1)说明古都坝河部分河段的河道与北川映秀断裂带在分布上高度一致的原因。(2)指出湔江水系演化过程中流向
发生转变的河段,简述其流向发生转变的过程。(3)分析新水系形成后对青莲地区产生的影响。【答案】(1)北川映秀断裂带由于地势较低,地表水易在此汇聚成河流;古都坝河走向和北川映秀断裂带走向一致,且有相交地段,因此古都坝河极易沿北川映秀断裂带形成河道,最终造成古
都坝河部分河段的河道与北川映秀断裂带在分布上高度一致。(2)曲山至黄家坝河段流向发生转变。通口河发生溯源侵蚀,最终切穿分水岭,通口河和古都坝河相通形成新的水系,且由于擂鼓附近地壳断裂抬升,导致黄家坝河床海拔较擂鼓低,古湔江转而流向海拔更低的黄家坝,最终使曲
山至黄家坝河段流向由向西南流动转向向东北方位流动。(3)利:青莲地区水量加大,水源增多,更有利于农业发展;水量加大,水位上升,利于该地内河航运的发展;弊:水量加大,更易导致洪涝灾害。【解析】【分析】本题以四川省北川湔江水系流向演化过程图为背景,涉及河流袭夺、河流对人类的影响等知识
点,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小问1详解】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古都坝河部分河段和北川映秀断裂带走向一致,且存在部分相交地带。由于断裂带的存在,导致河流流经该地区时,会向地势更低的断裂带汇集,最终河流会在断裂带地区汇聚形成新的河道,
造成古都坝河部分河段的河道与北川映秀断裂带在分布上高度一致的现象。【小问2详解】结合图片信息分析可知,古都坝河最早沿北川映秀断裂带自东北向西南经擂鼓汇入苏宝河;通口河和古都坝河之间存在分水岭,且通口河由于侵蚀能力较强,最终切穿分水岭,使其和古都坝河相通;由于
北川映秀断裂带对地壳的抬升作用,最终造成擂鼓河床海拔高于黄家坝河床海拔,结合水往低处流动的特性,曲山至黄家坝河段的流向由向西南流动转向向东北流动。【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水系形成后,通口河径流量明显
增大,最终造成青莲地区河流水量加大,水位抬升;青莲地区河流水量增大之后,能够满足当地农业发展用水需求,促进农业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河流的同航能力,利于提升河流的航运价值;弊端是水位抬升之后,河流极易冲破河岸束缚形成洪涝灾害。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内蒙古草原无霜期只有100多天,“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只有两三个月,草原大部分时间是百草枯黄、冰天雪地的景象。可以说,牧民的冬天生活,才是他们一年中的常态。在冬季,牧民的水源和牧草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所以冬牧场决定了草原牧民和牲畜的生存。沙地并非沙漠,而且植物生长量比草原更高。
在同一地区,由于起伏的沙丘可以存雪、存水,所以植物生长量丰富。柳条的灌丛和高大的榆树,在真正的草原上是很罕见的,在沙地里却四处可见。沙地里的人口密度也比草原高。浑善达克沙地冬季相对草原地区更为温暖,是当地牧民理想的冬牧场。材料二下图为蒙古地区东部沙地分布图材料三蒙
古草原部分地区实行了草地分家到户,不能游牧,草场退化严重,载畜量越来越低。但人们发现,保持传统游牧的地区,草场反倒维护的好,冬牧场也能正常为牲畜提供过冬的草料。(1)分析内蒙古地区冬季沙地较草原人口密度大的原因。(2)浑善达克沙地甲处冬牧场应该位于A,B两地中哪个位置,并分析原因。(3
)分析蒙古草原草地分家到户后,草地退化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答案】(1)内蒙古牧区冬季人畜必须有合适的冬牧场过冬;沙地气温较草原温和;植物量较草原多,适合作为冬牧场牧草;冬季降雪能提供更多水源,保障人畜饮水;因此更多的牧民选择在沙地作为冬牧场,沙地比草原地人数
多,人口密度较大。(2)A地区,冬牧场为牧民过冬之地,应该选择在气温较高的地区。A处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且位于山地阳坡光照更为充足,气温更高。B地,位于冬季风迎风坡,且为阴坡。光照少,气温更低。(3)草地分家到户后,草场面积和范围固定,牧民为增加经济收入
,使得牲畜数量增加,加大草地载畜量;草原面积有限,牲畜只能在小范围草地肯吃牧草,会过度践踏草地使得草地退化。措施:控制牧场载畜量,人工培育种植草场;草地划区轮牧,科学放牧;购买牧草,环境草场压力;联合周边
牧区,适度游牧。【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蒙古冬季沙地较草原人口密度大的原因及牧业存在的问题及缓解途径等知识点。【详解】(1)“在冬季,牧民的水源和牧草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所以冬牧场决定了草原牧民和牲畜的生存”,内蒙古牧区冬季人畜必须有合适的冬牧场过冬;沙地气温较草原温和;“沙地并非
沙漠,而且植物生长量比草原更高”,植物量较草原多,适合作为冬牧场牧草;“在同一地区,由于起伏的沙丘可以存雪、存水,所以植物生长量丰富”,冬季降雪能提供更多水源,保障人畜饮水;因此更多的牧民选择在沙地作为冬牧场,沙地比草原地人数多,人口密度较大。(2)浑善达克沙
地甲处冬牧场应位于A地区。冬牧场为牧民过冬之地,应该选择在气温较高、光照条件较好的地区。冬季吹西北风,据图中AB和山地的位置关系可以看出,A处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且位于山地阳坡光照更为充
足,气温较高、光照条件较好。图中B地位于冬季风迎风坡,且为阴坡,比A坡光照少,气温更低。(3)“蒙古草原部分地区实行了草地分家到户,不能游牧,草场退化严重”,说明草地分家到户后,草场面积和范围固定,牧民为增加经济收入,使得牲畜数量增加,加大草地载畜量,过度放牧现象严重,草场载畜量过大;
草原面积有限,牲畜只能在小范围草地肯吃牧草,会过度践踏草地使得草地退化。“人们发现,保持传统游牧的地区,草场反倒维护的好,冬牧场也能正常为牲畜提供过冬的草料”,因此措施可以采取:不能轮牧的地方,要控制牧场载畜量,
人工培育种植草场,减轻天然草场压力;草地划区轮牧,的科学放牧,及时养护;购买牧草,减轻环境草场压力;联合周边牧区,适度游牧。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湿岛”之称的伊
犁河谷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植被下土壤剖面的采样,分析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见下图)。研究还表明,气候条件和人类干扰强度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
量。(1)比较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异同点。(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变化的总体特点并解释其自然原因。(3)考察队发现,与同纬度的内蒙古草原相比,伊
犁河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偏高,试分析其原因。【答案】(1)相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幅度
较小。(2)特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大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使土壤中有机碳含量较高。(3)与内蒙古牧区相比,伊犁河谷受地形影响降水丰富,植被茂盛,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伊犁河谷海拔高,人类活动干预少,植被破坏少,土壤有机碳的
流失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规律及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素等知识点。【详解】(1)根据图示图例及坐标信息可知,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是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
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较小。(2)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
缓使土壤中有机碳含量较高。(3)与内蒙古牧区相比,伊犁河谷开口向西,受地形影响,利于西风水汽形成降水,降水丰富,植被茂盛,因此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伊犁河谷海拔较高,人类活动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植被破坏少,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多
、流失少。【点睛】伊犁河谷发展种植业的主要优势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