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要点专练08.docx,共(9)页,32.62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7388528f6eb46a05755dd1bc4c4d7a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要点专练08近代中国的政治变动与外交转型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81页押题角度1近代中国的政治变动1.[2024·温州市二模]《南京条约》签字后,清政府向英国发出照会,要求就《南京条约》未竟事宜继续进行谈判,所提要求之一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
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英国由此获得的特权是()A.协定关税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领事裁判权D.军舰巡查贸易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列强在华取得又一特
权,领事裁判权又叫治外法权,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C项正确;协定关税是《南京条约》中取得的,排除A项;片面最惠国待遇是中国单方面给与外国列强优惠,排除B项;军舰巡查贸易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取得的特权,排除D项。故选C项。2.[2024·山东青岛一模]鸦片战争以后,苏州地区地方士绅设立义庄重构宗
族,致使该地区义庄数量增长。到1911年,共设有义庄128个,而尤以道光咸丰同治时期居多,占比近70%。该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A.社会政治局势动荡B.政府赋税压迫沉重C.自然灾害频繁发生D.列强侵略程度加深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苏州地区义庄数量增长,尤以道光咸丰同治时期居
多,占比近70%,结合所学可知,道光咸丰同治时期,中国正经历着鸦片战争的冲击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动荡,这些政治和社会动荡使得很多地主阶级受到冲击,地方士绅为了维护宗族的稳定和延续,开始设立义庄重构宗族,A项正确;义庄的设立主要是为了维护宗族稳定,而不是直接对抗政府的赋税压迫,排除B项;自然灾害的发
生不是苏州地区义庄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义庄数量增长是地方士绅出于维护宗族秩序的需要而设立的,与列强侵略程度加深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3.[2024·泰安市高三二模]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
务。左宗棠指出出兵新疆是当务之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怕亦未能晏然。”据此可知,在左宗棠看来()A.新疆防务和东部海防同等的重要B.只有收回伊犁才能收复新疆C.收复新疆关乎国家领土主
权完整D.新疆建省是渡过危机的关键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左宗棠认为,出兵新疆是当务之急,因为收复新疆关乎国家领土主权完整,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说明新疆防务和东部海防同等的重要,排除A项;只有收回伊犁才能收复新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新疆建省的信息,排除
D项。故选C项。4.[2024·宁德市高三二模]1898年9月24日,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在致国务卿的信函中说,戊戌政变尽管“产生了极大骚动,但民众是如此保守,他们一直目睹这位显赫女人的强大和保守,从这些发生的事情中并没有出现人们期待的那种普遍觉醒”。这从侧面
表明()A.维新变法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B.封建守旧势力阻碍了社会变革C.维新变法未起到思想启蒙作用D.知识分子深刻关注民智的启迪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戊戌政变尽管‘产生了极大骚动,但民众是如此保守,他们一直目睹这位显赫女人的强大和保
守,从这些发生的事情中并没有出现人们期待的那种普遍觉醒’”可知,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康格认为戊戌政变没有出现人们期待的普遍觉醒,没有强调封建地主阶级阻碍社会变革的问题,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一定
的思想启蒙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知识分子关注民智的启迪,排除D项。故选A项。5.[2024·铜陵市高三一模]1901年,《辛丑条约》谈判时列强领衔公使曾照会清政府,指出须“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
,冠于六部之首”。随后,清廷颁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着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又将其写入《辛丑条约》的第十二款。外务部的设置反映出()A.晚清政治与世界潮流成功接轨B.条约外交最终取代传统朝贡外交C.清廷改革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答案:C解析:据本
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总理衙门的改革写入了不平等条约中,这与列强的要求有关,这体现了列强对清政府内政的干涉,反映出外务部的设置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C项正确;材料中总理衙门的设置体现了列强对清政府内政的干涉,这并非世界潮流,排除A项;“条约外交最终取代传统朝贡外交”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清政
府被迫承诺永久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可能与列强为敌的组织”的规定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6.[2024·衡水市高三二模]1911年11月,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称,袁世凯在南北阵营中均受到尊重,所以“希望袁能够找到一个办法,使对
立各方团结起来,从而防止一场对中国致命、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灾难”。《泰晤士报》这一社论()A.对武昌起义持反对态度B.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C.旨在促进南北和平谈判D.立足英国利益进行倡议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11年11月”“袁世凯在南北阵营中均受到尊重”
“使对立各方团结起来,从而防止一场对中国致命、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灾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1月,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在英国的支持下,迫使清帝退位,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因此材料所述《泰
晤士报》这一社论立足英国利益进行倡议,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泰晤士报》对武昌起义的态度,排除A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年,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泰晤士报》立足英国利益进行倡议,没有体现促进南北和平谈判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7.[
2024·荆州市高三二模]清末立宪时期,许多清廷官员认为:“由于中国国民之程度甚低,不能不讲施行之秩序。考德国当十八世纪初,其列邦皆先立省会,以开国会之先声,而地方自治制度者,尤为使民练习政事,与闻治道之法。”这反映出当时()A.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B.地方自治得到普遍支持C.民主政治建设任重道远D.儒家思想制约立宪改革答案:C解析:由材料“由于中国国民之程度甚低,不能不讲施行之秩序,考德国当十八世纪初,其列邦皆先立省会,以开国会之先声,而地方自治制度者,尤为使民练习政事,与闻治
道之法”可知,清末立宪时期,有官员提出国民思想程度发展较低,不能够实施普遍选举,所以要模仿德国率先进行地方自治以锻炼民众,这表明当时统治阶层以民众民智未开为由拒绝实施全国范围内的立宪改革,民主政治建设任重道远,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清朝官员的态度,没有涉及士绅阶层的民主意识,
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官员对地方自治的态度,不能得知地方自治得到“普遍支持”,排除B项;材料涉及清廷官员认为国民程度较低影响立宪,没有涉及儒家思想制约立宪,排除D项。故选C项。8.[2024·枣庄市高三二模]据统计从
1911~1914年,全国约有312个“党”“会”之类的政治性团体活跃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政治舞台,构成了中国近代政治史上一大纷繁复杂的政治景观。这()A.表明政党政治日渐成熟B.促进了近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推动了民主思想的发展D.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实现答案:C解析:结
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党、会的发展得益于民主、自由观念的传播和实践,也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民国初期政党政治有所发展但根本谈不上成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民国初年党、会蓬勃发展,这与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无关,排除B项;“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实现”
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9.[2024·孝感市高三三模]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现在国民党的新军阀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
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借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B.推动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C.论述联合资产阶级的重要性D.阐述革命道路转移的因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28年10月……现在国民党的新
军阀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状况,从革命对象的确认到革命性质的确定,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B项正确;大
革命的失败教训主要在于无产阶级要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材料主旨并没有反映对大革命教训的借鉴,排除A项;资产阶级虽为民主革命的动力,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革命道路的转移问题,排除D项。故选B
项。10.[2024·吉林市高三二模]1949年2月,华中工委开会决定抽调干部集中培训,为苏南、松江、苏州、常州等地委配备好主要干部。华北选调南下干部报名条件是“第一年轻,第二有一定文化知识,第三最好是共产党员,没有孩
子的女同志也可以报名”。这反映了中共()A.阶级基础的不断扩大B.干部政策适应革命形势变化C.重视干部专业化建设D.干部数量不足问题日益突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2月,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已胜利结束,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
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华中工委集中培训干部,华北对选调干部设定报名条件,这些都是为了接下来的渡江战役及之后解放全中国、接管和建立各地政权而实行的未雨绸缪的干部政策,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共的干部政策适应革命形势变化,未涉及阶级基础变化,排除A
项;材料反映了中共的干部政策适应革命形势变化,“重视干部专业化建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中共的干部政策适应革命形势变化,不能说明干部数量不足问题日益突出,排除D项。故选B项。押题角度2近代中国的外交转
型11.[2024·云南昆明三模]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经常办理对外交涉事务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皇帝采纳这些人的“权宜之计”,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据此可知()A.清政府摒弃了天朝
上国的理念B.清朝官员具有主权意识C.清政府开始实施近代化的外交D.传统意识形态正在改变答案:D解析:据材料“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和所学可得
出,晚清统治者意识到朝贡外交方式不适用于英、法、美等西方列强,适时变通,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对外交往观念发生变化,D项正确;据材料“权宜之计”和所学可知,清政府未摒弃天朝上国的理念,排除A项;据材料“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可知,并非指所
有清朝官员,而且“具有主权意识”的说法也错误,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才开始实施近代化的外交,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4·珠海市高三二模]1869年,清政府改变以往拒斥“修约”的态度,在中英《新定条约》中提出“或补缀
前约,或互相抵换,或两有利益”。这一条约也被英方视为第一个不强行使用武力而制定的条约。这一现象反映()A.西方奉行弱肉强食的原则B.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步提升C.清政府初具近代外交理念D.统治者摒弃传统夷夏观念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中英《新定条约》中提出‘或补缀前
约,或互相抵换,或两有利益’”和所学可知,清政府在对待“修约”的态度上发生了改变,主张通过条约来维护自身权益,说明清政府初具近代外交理念,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的近代外交观念,非西方奉行弱肉强食的原则,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的是清政府的态度,非国人的民族意识,排除B项;此
时清政府并未完全放弃传统夷夏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4·湖北卷]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
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
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
,非常了解西方。”可知,这种演变体现了中国近代对世界的了解逐渐增多、认识逐步深入,体现了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的趋势,C项正确;由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演变体现的是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成果,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无关,排除A项;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他
们外交活动的主要时期是民国时期,清朝已经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4·随州市高三二模]1899年,胶海关在德占青岛设立,当时总税务司拟定的《青岛设关征税办法》中将青岛表述为“德国属界”,并报送总理衙门查核,总理衙门致札总税务司明确表示该用词不妥。189
9年颁布的《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最后正式使用了“租界”字样。由此可见,清政府()A.领土主权意识增强B.关税权保持自主C.国际地位得到提升D.外交政策已成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总理衙门明确反对总税务司将青岛表述为
“德国属界”,而最终确定为“租界”,其意在申明中国拥有青岛的领土主权,由此可见清政府领土主权意识增强,A项正确;《青岛设关征税办法》由总税务司拟定,最后颁布《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根据“会订”二字可知清政府并不能单独确定征税办法,排除B项;清政府在19世纪末的国际地位并不高,排除C项;晚清
时期清政府的外交多不能自主,“租界”的使用也不能看出其外交政策已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15.[2024·湖南衡阳三模]1901年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改组为外务部,中国外交向现代外交转轨。中华民国成立,外务部改组为外交部,中国外交向现代外交并轨。中国外交体制从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型与近代外交向现
代外交转型正好在时间上重合和同步。其中完成了向以条约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外交的转型是在哪一时期()A.晚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外交时代完成了向以条约体系为基础的现
代外交的转型,使中国外交在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故C项正确;晚清政府时期中国外交向现代外交转轨,故A项排除;南京临时政府使中国外交向现代外交并轨,故B项排除;D项晚于C项,排除。16.[
2024·鄂州市高三二模]1928年,中方加入《防止伪造货币国际公约》之际,国民政府提出保留条款,称“中国因有领事裁判存在之特殊情形,恐于执行引渡外犯时,有所窒碍。若仅对于无领事裁判国人民执行引渡则颇不公平”,并
声明若此,中国不负引渡义务。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A.印证列强在华特权的差异B.源于当时外交环境明显改善C.蕴含着“废约”的鲜明意图D.表明公约难以约束列强行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将利用国际公约当作服务于“废约外交”方针的工具,
希望以参加国际公约为契机,向国际社会表达取消不平等条约的呼声,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列强在华特权的差异,排除A项;当时中国的外交环境没有得到明显改善,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强调了国民政府的态度和立场
,不能体现出国际公约实际上是否对帝国主义列强产生了约束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17.[2024·山东菏泽一模]1943年1月,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其主要内容是:废除治外法权;废除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交还北平使馆区和租界等。日本和意大利、法国维希政府等轴心国也宣布了类似的废
约决定。这表明()A.抗战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C.轴心国力图迅速结束战争D.中华民族的抗战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43年1月,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废除治外法权;废除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交还北平使馆区和租界等”及所学可知,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建
立,由于中国坚持抗战,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废除了英美在华的不平等条约、治外法权、其他特权和租界,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体现了中华民族抗战的显著成效,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抗战形势发生根本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
项;“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表述夸大了废约条款的作用,排除B项;“轴心国力图迅速结束战争”的表述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