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共(11)页,281.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8d65229f7f32ed5c6e9a2e89587f25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城一中2020--2021学年度高二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2.《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3.《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
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本质问题是()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C.君臣关系等级森严D.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4.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
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
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5.“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
,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6.某史书这样描述某个机构:“凡百司奏抄,
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史书所描述的机构应该是()A.唐朝尚书省B.唐朝中书省C.元朝中书省D.唐朝门下省7.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
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A.历代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B.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C.儒家学说倡导的人伦道德D.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8.《通典》
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表一表二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乙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
,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利来自皇帝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9.白居易曾就“得州府贡士,或市井之子孙,为省司所诘。申称群萃之秀出者乎,不合限以常科”的事实,拟
作了如下判词:“惟贤是求,何贱之有?况士之秀者,而人其舍诸?惟彼郡贡,或称市籍,非我族类,则嫌杂以萧兰,举尔所知,安得弃其翘楚?诚其恶于稗败,谅难舍其茂异。”白居易说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A.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B.白居易认为科举制下无论出身如何都有机会中举
C.白居易为工商类子弟能参加唐代科举而辩解D.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10、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
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等阶段1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整治
向文治政治转变12.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A.“天人感应”的思想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C
.“君权神授”的思想D.中央集权的加强星宿名国名角亢郑氐房心宋尾箕燕室壁卫虚危齐星宿名州名角亢氐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室壁并州虚危青州13.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
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14.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是()①削弱地
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5.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
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C.“对联
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1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
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B.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C.侵略
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17.有学者在分析某次战役胜利的意义时说:京沪会战失利,首都沦陷……但是,中国军队没有被吓到,一声号令,从四面八方迅速云集徐海(徐州周边),又在……弹丸之地,同日军血
战半月之久。这次战役发生在()A.淞沪地区B.山西平型关C.湖北枣宜地区D.山东台儿庄18.如表是根据胡德坤的《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绘制的1937~1945年日本军力和在华兵力变化表,以下数据表
明()时间侵华兵力陆军师团投入战争的陆军总师团或太平洋战场兵力1937年7月32个投入战争的陆军总师团34个1941年2月35个投入战争的陆军总师团51个1945年8月陆军105万人(约40个师团)太平洋战场陆军83万人A.中国战场是
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B.中国战场是消灭日本军队最多的战场C.中国战场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D.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付出的代价最大19.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五口通商促进英
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C.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D.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20、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
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21.滇缅公路中国段于1937年11月开工,1938
年8月竣工通车,缅甸境内的路段也在预期内完成。由此可见,滇缅公路的修建()A.有利于保障持久抗战的物资供应B.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扫除障碍C.体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协作D.宣告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22、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
。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B.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
谤义和团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23.陈毅在中共七大胜利闭幕时写道:“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作为七大会场的中央大礼堂在延安清凉山下)。”下列叙述与其相符的是()①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一直抗击着日
军大部分兵力②中共中央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③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④延安精神指引着中国前进的正确方向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④24.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
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些主张提出的主要背景是()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抬头C.中共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D.中共积极推动全民族抗战25.1945年,日本投降,重庆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其
中有一个灯谜为“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公布的谜底有两个:屈原(屈从于美国的原子弹)、苏武(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这两个谜底认识最正确的是:()A.正确反映了促使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B.正确反映了促使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C.没有
反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作用D.没有反映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3分,共50分)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
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明史·职官志》材料三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
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图二所示的唐朝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
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3)军机处设置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4分)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
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摘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
料》材料二下图是19世纪末一位爱国志士绘制的《时局图》。材料三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
可估量的”?(4分)(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现状?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6分)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
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
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柳宗元的
《封建论》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请回答:⑴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
观点是什么?(6分)⑵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2分)⑶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4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13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时间主要形象中世纪晚期西方的中国形象(13世纪-15世纪)蒙古人的征服使欧洲与中国有了第一
次大规模的直接接触,断定契丹就是古代的丝人国。《马可波罗行纪》为西方人创造了最早的集体想象中的中国形象:大汗统治下,帝国繁荣富有。地理大发现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15世纪-17世纪)商人和冒险家们踏上了前往中国的征程,到东方去,获取财富。传教士们在延续关于王权
与财富的中国神话的基础上,植入了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建构了一个文明智慧与道德秩序的真实清晰的中国形象。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18世纪-18世纪中叶)伏尔泰赞美孔子“尊重理性、道德”、“排斥迷信”,并对之加以大肆宣扬和
赞美。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中国神话”的幻灭(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叶)欧洲对于中国人的社会集体想象主要是负面的,但是普希金的诗歌中却对“中国花园”、“中国长城”和“中国人”充满赞美之情。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中国形象(19世纪中叶-20世
纪中叶)把落后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冷战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20世纪中叶-冷战结束)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军政界一些人
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视中国为“邪恶的共产主义专政国家”。20世纪80年代,美国主流媒体认为中国是浪漫、神秘和友好的。冷战结束以来西方的中国
形象(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方政府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民间对华态度多元化、复杂化。--摘编自邹雅艳《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等运用相关历史史实,对上述材料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进
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西方对中国不同时期认知态度的变化或对不同时期的多个形象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认知,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5CBDCB6---10DBDCC11---15ADBAA16---20BDCDC2
1---25ABCDD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3分,共50分)26(10分).(1)秦朝(1分)。三省六部制(1分)。(2)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答出任意
两点记4分)(3)清朝(1分)主要职能: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3分)27(14分)(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2分)原因: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分)(2)现状: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危机。(2分)根本原因:列强正向帝国主义过度,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分)(3)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2分)方式: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
人。(2分)结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28.(13分)○1.过失:秦滥用民力,严刑峻法。(2分)汉部分采用分封制(2分)唐兵制不当,武将权重(2分)○2.肯定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可取的(3分
)○3.差异:柳宗元没有指出造成秦亡唐乱的原因是在郡县制之上的君主专制,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君主专制(4分)29题(13分参考答案(1)自《马可•波罗行纪》,中国就受到了西方人的景仰。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和文
艺复兴时期,当时整个西方物质匮乏,贫穷落后,王权衰微,社会动荡不安,而当时的元朝富强、繁荣,但是有很多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中国,然后写游记等作品来写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其作品中不乏很多夸张和虚构成分,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马可•波罗游记》,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由马可•波罗在他游记中创造的“真实乌
托邦”形象,也正是马可•波罗的描绘,使西方人对中国充满无限想象。其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财富和强大有力的君权,这是贫穷、动荡的西方人最为向往和羡慕的。因而当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眼里是典型的“乌托邦”形象。(2)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它被视为西方近代文明的起点,而
激起他冒险远航的灵感则是来自马可•波罗所打造的充斥着财富和世俗享乐的“中国神话”。欧洲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出于资本原始积累和获取更大的商业利润的需要,欧洲国家纷纷走上了疯狂的海外扩张和掠夺的道路。而中国,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国度,早已作为财富之国的象征进入了欧洲人的社会集体想象。到东方去,获取
财富。在重商主义和自由精神的感召下,商人和冒险家们踏上了前往中国的征程。西方的外部扩张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和军事征服,同时也体现为代表着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而这项使命则是由传教士们担负的。中国作为
一个人口众多的伊斯兰世界以外最大的异教国度,自然吸引了和商人、水手一样富于冒险精神的传教士们。这为其后在欧洲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提供了全面的、权威的认知参照体系。(3)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
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刚刚迈进现代文明的欧洲社会在开放、进取的时代意识的感召下,渴望突破封建和宗教的束缚,建立理性与科学的权威。因此,当一个全新的文明中国的形象一进入西方文化视野,启蒙主义者便从中发掘出了一个相对于西方文化传统的“他者”的
异域形象中所蕴含的可利用的文化启蒙价值。此时的中国,对于欧洲人来说,已不再仅意味着发现土地和获取财富的机会,而是代表着一种独特的、优越的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文化,即中国的开明君主政治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它们恰恰为欧洲提供了一个创新与超越的楷模和一种改造社会的动力。孔子所倡导的
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向西方展现了一个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启蒙思想家们则从中受到启发,找到了他们需要的理念:“尊重理性、道德”、“排斥迷信”,并对之加以大肆宣扬和赞美。伏尔泰美化中国制度文化,其目的在于借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改造法国社会的启蒙思想。这时的西方中国形象也达到了其演变过程中的辉煌
的顶点。(4)启蒙运动中期,就在西方中国形象达到了它演变历程中的顶峰时,逆转也开始了。人们普遍注意到,18世纪中期,西方的中国形象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持续了数个世纪的美好的中国形象时代结束了,对中国的热情几乎所剩无几,除
了贬低与厌恶之外,更可怕的是遗忘。究其原因,首先是东西方经济、军事实力对比的悬殊,18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完成了国内的产业革命,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已初具雏形,正急于对外扩张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力。而与此同期,衰落出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
古老的东方帝国,世界格局变了,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打破了旧有的平衡;其次,西方的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民主、进步、自由成为了西方文化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现代化的基本标准,而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不可能再成为西方文明发展的楷模。中国在精神上
是愚昧的、道德上是堕落的、政治上是专制的、历史是停滞的,此时的中国形象,完成演变成了为了映衬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和自由主义思想的需要而生的对照物。(5)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片面的,有故意丑化之嫌。近代中国,统治
者固然愚昧腐朽,政治经济落后,但中国人民是勇于反抗外国侵略,也顺应潮流追求进步的:太平天国、义和团、五四运动、抗日战争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都推进了
中国经济的工业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则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进程。西方人丑化中国,是长期以来“西方中心”论的产物,也是美化其对华侵略的需要。(6)二战期间,由于国家利益趋同,美国等西方国家需要中国一起对抗日本,视中国为伙伴,对华态度有所转变。后因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推行一边倒的政策
,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将新中国视为“邪恶的共产主义专政国家”和“‘民主国家’的死对头”,中国国家形象基本上是美国的对抗者和敌对者。20世纪70年代,中美的外交政策调整,中美关系改善,共同对抗苏联,再加上中国推行改革开放的国家发展战略,美国认为中国有
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所以将中国作为可以支持的“有发展前途”的国家。尽管这段“蜜月期”媒体报道短暂且一波三折,但总体上看中国在美国主流媒体的形象是浪漫、神秘和友好的。冷战结束以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
发展突飞猛进,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被中国赶超的现实,某些西方国家为遏制中国,或渲染中国威胁论,挑唆周边国家与中国对立,或宣扬中国崩溃论,唱衰中国,企图制造中国内乱,西方媒体充斥着各种负面印象;但是中国的对外开放使得民众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真实的中国,使得
对中国形象也是多元的、复杂的。结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认知变化受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实力对比、对华了解程度等因素影响。因此,我们既要认真对待,但也不应过度反应;既要勇于面对,也要淡然处之。我们应充分利用媒体这个重要的宣传阵地,运用西方民众熟知的话语体系语言进行宣传
报道,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吹风会、定期会见等方式传递正确信息。牢牢把握中西共同的国家利益,妥善利用西方的政治体制和国内政治特点,着力淡化意识形态分歧,积极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努力掌握国际舆论的主导权、主动权
,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不断加强民间宣传和交流,增强民众对华理解和认知,减少隔膜和偏见。制定操作性、针对性强的媒体传播细化方案,区别对待媒体受众,分化不同利益群体,尽最大可能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为中西关系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
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