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开化中学等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0 页
  • 大小 937.762 KB
  • 2024-10-2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浙江省开化中学等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开化中学等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开化中学等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7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3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浙江省开化中学等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30)页,937.76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175147bc6789a0ca4eac60425e2b94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学年第一学期衢州五校联盟期末联考高二年级生物学科试题一、选择题1.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

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答案】C【解析】【

分析】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

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详解】A、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A正确;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造成

的小种群会减少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使小种群易于灭绝,因此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B正确;C、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不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非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错误;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

念,以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正确。故选C。2.农业生产中将玉米和大豆间种能显著提升经济效益。玉米的花粉成熟后落到雌花柱头上,即可发生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释放精子、精卵融合等一系列生理反应;但玉米的花粉落到大豆的柱头上则不会发生这一系列反应。该现象能很好地说明细胞膜()A.主要由脂

质和蛋白质组成B.具有选择透过性C.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膜的功能是: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作用是相对的,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借助体液传递信

息,相邻细胞直接接触,高等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传递信息。【详解】题中显示,“玉米的花粉成熟后落到雌花柱头上,即可发生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释放精子、精卵融合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若将玉米的花粉落到大豆的柱头上则不会发生这一系列反应,这说明玉米的花粉和大豆柱头上的相关蛋白

无法完成识别作用,进而无法完成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释放精子、精卵融合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该现象说明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时通过直接接触实现的,C正确。故选C。3.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叙述中,能体现“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

应”这一生物学观点的是()A.根尖成熟区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水分的吸收。B.内质网膜可与高尔基体膜、细胞膜直接相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运输C.细胞核有核孔,利于各种物质出入,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D.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系统边界,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答案】A【解析】【分

析】液泡分布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内质网膜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是系统的边界。【详解

】A、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水分的吸收,调节细胞内的环境,保持一定渗透压,A正确;B、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直接相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B错误;C、细胞核上有核孔,有利于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但

不是各种物质都能进出细胞核,如DNA不能出细胞核,C错误;D、植物细胞的系统边界是细胞膜,细胞壁具有全透性,不能控制物质进出,D错误。故选A。4.下图①~⑤表示物质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几种方式。据图分析,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以方式①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不消耗A

TP,故为易化扩散B.方式②可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利于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C.物质以方式③④出入细胞,只与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D.口服维生素D以方式⑤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需消耗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示可知: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①

为主动运输;Na+逆浓度梯度运出小肠上皮细胞和K+逆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均需要载体和能量,则方式②为主动运输;方式③葡萄糖运出小肠上皮细胞是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协助,为协助扩散;水进入细胞的方式④为自由扩散;多肽等大分子物质进

入细胞的方式⑤为胞吞。【详解】A、葡萄糖以方式①逆浓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为主动运输,A错误;B、据图可知,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量直接来自细胞膜内外Na+的浓度梯度,属于主动运输,即以②的方式运输细胞,主动运输可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利于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B正确

;C、物质以方式③协助扩散运出细胞,除与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外,也与转运蛋白有关,C错误;D、维生素D为固醇类物质,以自由扩散方式被细胞吸收,不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B。5.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摩尔根利用

果蝇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C.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其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的【答案】D【解析】【分析】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用了假说演绎

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详解】A、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一致性,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的假说,A正确;B、摩尔根在研究果蝇时发现一只突变的白眼雄果蝇,并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C、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D、在正常体细胞中,无论是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并

经减数分裂后减半存在于生殖细胞中,所以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的存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的可以控制性别,但是也有不控制性别的,如控制色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D。6.cAMP(环化一磷酸腺苷)是细胞内的一种信号分子,是由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脱掉两个磷酸形成

的。研究表明,cAMP对初级卵母细胞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有抑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ATP的组成元素是C、H、O、P,有的还有NB.cAMP形成过程中断裂了一个高能磷酸键C.cAMP可作为

原料直接参与RNA的生物合成D.信号分子2通过使ATP浓度降低来解除对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抑制【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可知: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1作用于S1蛋白,促使G1蛋白激活酶A,ATP在酶A的催化下转化成cAMP,被cAM

P活化的酶P抑制减数第一次分裂。信号分子2作用于S2蛋白,通过G2蛋白抑制酶A,细胞内的cAMP浓度降低,活化的酶P减少,解除了对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抑制作用。【详解】A、ATP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分子磷酸组成的,因此元素组成一定含有C、H、O、N、P,

A错误;B、据题意可知,cAMP是由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脱掉两个磷酸形的,因此cAMP形成过程中断裂了2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C、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cAMP是环化的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因此cAMP可作为原料直接参与RNA的生物合成,C正

确;D、据图可知,信号分子2作用于S2蛋白,通过G2蛋白抑制酶A,细胞内的cAMP浓度降低,活化的酶P减少,解除了对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抑制作用,ATP在酶A的作用下形成cAMP,因此细胞内的cAMP浓度降低,ATP浓度含量升高,D错误。故选C。7.实验探究能力是高中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下列有关

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可用黑藻叶片细胞代替洋葱外表皮细胞B.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时,可将检测试剂换成本尼迪特试剂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可用酸性重铬酸钾代替澄清石灰水检

测CO2的产生情况D.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用水漂洗可洗去盐酸以保持细胞活性【答案】A【解析】【分析】1.黑藻是高等植物,是观察高等植物细胞形态理想材料,叶片呈单层细胞。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和分

布。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橙色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详解】A、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中含有绿色的叶绿体,使原生质层呈现绿色,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A正确;B、本尼迪特试剂的使用需要控制温度,进行水浴加热,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

时,不可将检测试剂换成本尼迪特试剂,B错误;C、酸性重铬酸钾是检测酒精的试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不可用酸性重铬酸钾代替澄清石灰水检测CO2的产生情况,C错误;D、制作临时装片时,解离时已经杀死了细胞,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用水

漂洗可洗去盐酸以防止对染色产生干扰,D错误。故选A。8.长春新碱(VCR)是一种长春花中萃取的生物碱,通过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妨碍纺锤体的形成,从而阻断细胞的的分裂,具有非常高的毒性。将VCR与单克隆抗体通过特殊的接头连接形成抗体-药

物偶联物(ADC),可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ADC的作用机制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单克隆抗体携带VCR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B.溶酶体内的蛋白酶催化VCR和抗体之间肽键的断裂C.纺锤体形成异常可激活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D.VCR通

过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从而抑制细胞分裂【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VCR能与单克隆抗体通过特殊的接头连接形成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内,与细胞内溶酶体结合释放出药物VCR,VCR通过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妨碍纺锤体的形成,从

而阻断细胞分裂,诱发肿瘤细胞的凋亡。【详解】A、据题意可知,VCR能与单克隆抗体通过特殊的接头连接形成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可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据此可知,单克隆抗体携带VCR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A正确;B、长春新碱(VCR)的化学成分不是蛋白质,据此可推测VCR和抗体之间并

未形成肽键,B错误;C、结合图示可知,纺锤体形成异常可激活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诱发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起到治疗肿瘤的目的,C正确;D、VCR通过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进而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将细胞周期阻滞在前期,D正确。故选B。9.下列关于人体内性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激素是以氨基

酸为原料合成的亲脂激素B.雄激素分泌不足不会影响男性的机体代谢率C.雌激素可促进卵泡的生长和卵子的成熟D.女性怀孕后便会分泌孕激素并抑制子宫运动【答案】C【解析】【分析】性激素是由相应的性腺分泌的激素

,其化学本质是固醇类脂质,能够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的性周期。【详解】A、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属于脂质,故合成性激素的原料不是氨基酸,A错误;B、雄性激素也能增强代谢率,并影响人的行为,故雄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男性的机体代谢率,B错误;C、人类卵巢分泌的雌

激素能够促进卵子成熟和卵泡生长,C正确;D、孕激素是人体的正常激素水平分泌的,不怀孕的情况下,孕激素的水平是比较低的,怀孕之后孕激素水平是会逐渐升高的,D错误。故选C。10.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了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表彰他对已灭绝人

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发现方面的贡献。帕博从一块四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骨头中测序了一段线粒体DNA,与当代人类和黑猩猩的DNA比较表明,尼安德特人是遗传上与众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A.尼安

德特人与当代人类和黑猩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与核基因组的测序分析相比,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分析的难度更大C.DNA分子的特异性是确定已灭绝的人类与现代人的亲缘关系的理论依据D.地球上现存的丰富多样的物种是由共同祖先经长期进化形成的【答案】B【解析】【分析】生

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

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解】A、由题意“尼安德特人

是遗传上与众不同的物种”,可知,人类和当代人类和黑猩猩是三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B、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只有少量分布在线粒体中,所以与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分析相比,核基因组的测序分析难度更大、更有价值,B错误;C、

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存在差异性,DNA分子的特异性是确定已灭绝的人类与现代人的亲缘关系的理论依据,C正确;D、地球上现存的各种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关系,D正确。故选B。11.心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若心肌

细胞凋亡,则会导致心力衰竭。ARC基因在心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产生凋亡抑制因子,能抑制其凋亡。细胞中另一些基因通过转录形成前体RNA,再经过加工会产生许多非编码的小RNA,如miR-223、HRCR。miR-

223能与ARC基因的mRNA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抑制ARC基因表达;HRCR能吸附miR-223,消除miR-223对ARC表达的抑制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iR-223通过抑制ARC基因的转录而抑制其表达B.miR-223过量表达时,会表现出心力衰竭症状C.miR-223越短

越易被吸附,可能是因为碱基数目少,特异性强D.抑制HRCR的形成,有望为研发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提供新思路【答案】B【解析】【分析】题意分析,miR-223、HRCR是某些基因转录产生的非编码的小RNA,其中miR-223能与ARC基因的mRNA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抑制其基因表达;HRCR

能吸附miR-223,消除miR-223对ARC表达的抑制作用。【详解】A、题意显示,miR-223能与ARC基因的mRNA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进而使ARC基因的mRNA无法翻译,进而实现了对ARC基因表达的抑制过程,A错误;B、miR-223过量表达时,会抑制ARC基

因表达,使其产生的凋亡抑制因子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加快,导致心力衰竭,B正确;C、miR-223越短越易被吸附,可能是因为碱基数目少,特异性弱,C错误;D、根据题图分析可知,miR-233可与HRCR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使mi

R-233失去作用,从而减弱对基因ARC表达的抑制,减缓心肌细胞凋亡,所以促进HRCR的形成,有望为研发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提供新思路,D错误。故选B。12.下图中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m表示物质,符合该模型的是()A.①效应T细胞、②病原体侵染的细胞、m抗体B.

①传入神经元、②传出神经元、m神经递质C.①甲状腺细胞,②肌肉细胞、m甲状腺激素D.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②垂体细胞、m抗利尿激素【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细胞①释放化学物质,作用于细胞②表示的受体,进而传递

信息。【详解】A、效应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但不能产生抗体,A错误;B、①传入神经元释放m神经递质,作用于②传出神经元表面的受体,使之兴奋或者抑制,B正确;C、甲状腺细胞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作用于肌肉细胞,但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而非细胞膜上,C错误;D、下丘脑细胞分泌促甲

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合成促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D错误。故选B。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主要场所B.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C.血管中的药物会进入淋巴循环

进而进入组织细胞D.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水肿【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其

中组织液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详解】A、正常代谢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而非内环境,A错误;B、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CO2,使其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B错误;C、血管中的药

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C错误;的D、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从而诱发人体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D。14.某同学按照教材活动设置,进行“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据

表分析正确的是()缓冲液pH5.0pH6.0pH7.0pH8.0收集的气体体积(mL)0.5mina1b1c1d11mina2b2c2d2A.若b1=b2,说明pH6.0时,过氧化氢酶失活B.若c2最大,

说明pH7.0是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C.缓冲液pH是该实验的自变量,温度是无关变量但会影响实验结果D.为使结果更精确,每一组pH缓冲液实验后都需要用蒸馏水清洗反应室再继续下一组实验【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数据:H2O2是底物,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的水解,产生氧气和水,所以产生的气泡是

氧气,且气泡产生速率代表了在不同pH条件下化学反应的速率。【详解】A、若b1=b2,说明pH6.0时,在0.5min内过氧化氢已全部分解了,过氧化氢酶没有失活,A错误;B、若c2最大,说明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在7.0左右,B错误;C、本实验是探究pH对过氧化氢

酶的影响,自变量为不同的pH,因变量为收集的气体体积,温度是无关变量但会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D、为了避免实验误差,所以每次实验完毕后反应小室应充分冲洗,再用相应pH缓冲液冲洗,D错误。故选C。15.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调节机制.下列所述现象中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动

物需氧呼吸过程ATP数量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呼吸减缓B.新冠病毒感染后免疫细胞活化产生大量细胞因子,进而促进免疫细胞活性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抑制作用增强D.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捕食草食性鱼类引起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答案】B【

解析】【分析】负反馈,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详解】A、动物需氧呼吸过程会产生ATP,ATP数量增加,细胞中A

TP积累反过来会导致呼吸减缓,属于负反馈调节,A错误;B、免疫细胞活化产生大量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又会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C、下丘脑和垂体通过分级调节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属于负反馈调节,C错误;D、草食

性鱼类数量增加,以它为食的肉食性鱼类增加,肉食性鱼类数量增加会导致草食性鱼类数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D错误。故选B。16.各取未转基因的水稻(W)和转Z基因的水稻(T)数株,分组后分别喷施蒸馏水、寡霉素和NaHS03,24h后进行干旱胁迫处理(胁迫指对植物生长

和发育不利的环境因素),测得未胁迫和胁迫8h时的光合速率如图所示。已知寡霉素抑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ATP合成酶的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寡霉素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抑制线粒体外膜上[H]的传递B.寡霉素在光合作用过程

中的作用部位是叶绿体中的基质C.转Z基因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且增加寡霉素对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D.喷施NaHS03促进光合作用.且减缓干旱胁迫引起的光合速率的下降【答案】D【解析】【详解】A.已知寡霉素抑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ATP合

成酶的活性。寡霉素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抑制线粒体内膜上[H]的传递,A错误;B.ATP产生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寡霉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部位是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B错误;C.对比分析(W+H2O)与(T+H2O)的实验结果可知:转Z基因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对比分析(W+寡霉

素)与(T+寡霉素)的实验结果可知:转Z基因可以减缓增加寡霉素对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C错误;D.对比分析(W+H2O)、(W+寡霉素)与(W+NaHS03)的实验结果可知:喷施NaHS03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且减缓干旱胁迫引起的光合速率的下降,D正确。故选D。【点

睛】本题以反应实验结果的柱形图为依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①阅读题干,明确胁迫的内涵和寡霉素的作用。②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6组的光合速率及其处理的差异,以此为解题的切入点,运用所学实验设计的原则、有氧呼吸和光

合作用等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17.美国科学家DavidTulius发现了一个位于疼痛感神经末梢的TRPV1受体。该受体对辣椒素和热刺激等敏感,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阳离子通道,如图。当TRPV1受体被激活时,能引起Ca2+、Na+等阳离子内流,使神经细胞产生兴奋,进而产生疼痛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吃辣火锅再喝热饮料,感觉神经元产生的痛觉更强B.TRPV1受体只允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吻合的阳离子通过C.TRPV1受体被激活时,神经细胞膜外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D.TRPV1基因只存在于神经细胞内,抑制该基因的表达可能引起机体对

高温的敏感性降低【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

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详解】A、痛觉的产生位于大脑皮层,不位于感觉神经元,A错误;B、TRPV1受体是位于疼痛感神经末梢的一种非选择性

阳离子通道,据此可推测TRPV1受体可容许多种阳离子通过,B错误;C、据题干信息“当TRPV1受体被激活时,能引起Ca2+、Na+等阳离子内流,使神经细胞产生兴奋”,阳离子内流,膜外正电荷减少,负电荷相对增多,神经细胞膜外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C正确;D、一个多细胞

动物的所有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过分裂分化形成,所以几乎每个细胞中都含有TRPV1基因,D错误。故选C。18.HA和NA是流感病毒(RNA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某研究小组研究感染流感病毒后21天、63天的两位康复者体内NA抗体(分别为D21、D63)、对照抗体,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

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HA和NA作为抗原刺激人体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B.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D63C.注射流感疫苗可以产生

抗体和记忆细胞使二次免疫增强,故不会再被流感病毒侵染D.由图可知,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流感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随着抗体浓度的增加,与对照抗体组比较,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康复者的NA抗体的抑制率最高。【详解】A、HA和NA是流

感病毒(RNA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在体液免疫中,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A正确;B、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根据曲线可知,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

的抗体是D63,因为D63的抑制率更高,B正确;C、虽然免疫过程中产生了记忆细胞,但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所以仍需每年再进行预防接种,C错误;D、由图可知,选用的对照抗体对病毒地抑制率

几乎为0,说明其不能与流感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D正确。故选C。19.下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的血液相对流量,在t1时刻。室内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t2时刻,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

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B.t1-t2,室温升高引起下丘脑调节中枢产生热觉C.t2-t3,人体内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产热增加D.t1-t3时间内血流量的变化是激素调节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

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详解】A、t1时刻室内温度由低到高时,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散热增加,即皮肤血管舒张,A错误;B、大脑

皮层产生热觉,因此t1-t2,室温升高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热觉,B错误;C、t2-t3时刻室内温度由高到低时,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人体内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新陈代谢加快,产热增加,C正确;D、t1-t3时间内血流量的变化是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到皮肤血管的结果,是神

经调节的结果,D错误。故选C。20.下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其中a、b、c、d为神经元,e表示结构。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膝跳反射的完成涉及3个以上神经元B.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适宜强度刺激肌梭也能使e收缩C.适宜强度刺激运动神经元a,抑制性中间

神经元b也能检测到动作电位D.适宜强度刺激神经元c,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使伸肌发生反射性收缩【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的完成离不开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起的末梢,它能接受刺激,并把刺激转化

为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传至效应器,效应器是传出神经元的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题图分析,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示意图,图中a为传入神经元,b是中间神经元,c以及d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详解】A、膝跳反射的完

成涉及2个神经元,即a和c,A错误;B、皮肤不属于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组成成分,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适宜强度刺激肌梭(感受器)后也能发生膝跳反射,即会引起e收缩,B正确;C、适宜强度刺激感觉神经元a,抑制性中间神经元b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C错误;D、适宜强

度刺激神经元c,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使伸肌收缩,但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故选B。21.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植物激素通过进入

细胞核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起调节作用B.可以人为地控制光照时间,达到使花卉分批上市的目的C.冬小麦需经历低温诱导才能开花结实,说明开花结实与植物激素无关D.植物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直接转换成生长素【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

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

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详解】A、植物激素能够作为信号分子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调节作用,但植物激素不一定进入细胞核,A错误;B、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所以可以通过人为地控制光照时间,控制植物

开花的时间,达到花卉分批上市的目的,B正确;C、冬小麦需经历低温诱导才能开花结实,说明温度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但低温处理后冬小麦开花结实过程中细胞分化、分裂都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激素的调节,因此开花结实与植物激素有关,C错误;D、植物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

长素的信号,D错误。故选B。2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但不具有水平结构B.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现存稳定的群落中会存在两个种群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根据群落内部物种体型大小就可以判断是否为优势

种【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详解】A、垂直结构和

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森林群落也有水平结构,如在森林中,林下阴暗的地方有一些植物种类形成小型组合,而在林下较明亮的地方是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A错误;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建设性和破坏

性的,B正确;C、自然群落中,两个生态位有重叠的种群,会使得其中一个物种会灭绝,或者使两个种群的生态位变化,因此现存稳定的群落中不可能会存在两个种群的生态位完全重叠,C错误;D、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

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D错误。故选B。23.下表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设计方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组别大肠杆菌T2噬菌体检测结果甲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未被标记的T2啜菌体培养一段时间后

,搅拌、离心,检测子代T2噬菌体的放射性乙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32P标记的T2噬菌体A.通过搅拌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所有噬菌体与细菌分离B.甲、乙组的子代中,均仅有部分T2噬菌体出现放射性C.乙组含放射性的子代T2噬菌体个数与培养时间成正比D.该实验的结果不能证明DNA是T

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题干中没有信息指明搅拌时间与上清液(或沉

淀物)中放射性的关系,若搅拌力度不够,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可能没有完全分离,A错误;B、甲组中的子代噬菌体以细菌的物质为原料合成,所以都含有放射性,32P标记的是乙组的DNA分子,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所以乙组中

的子代噬菌体只有少部分含有放射性,B错误;C、乙组中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子代含放射性的噬菌体的DNA来自亲代,所以子代中含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个体数目是一定的,与培养时间无关,C错误;D、由于子代噬菌体中均含有标记元素,通过放射性

的结果不能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D。24.如图为某二倍体高等动物(基因型为AaBbXDY)体内一个细胞的分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B.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C.与该细胞来自同一个亲代细

胞的另一个细胞中最多含有6条染色体D.该细胞处于减Ⅱ后期,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①图中细胞移向一极的染色体中只有一对是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说明在减数第一

次分裂后期含A、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发生在染色体数目变异。②图示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的名称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第一极体。③图中一个B基因出现在含A基因的染色体上,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详解】A、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且含有XY染色体,所以该细胞

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B、根据分析,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C、由于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所以与该细胞来自同一个亲代细胞的另一个细胞中最多含有4条染色体,C错误;D、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是染色体变异导致的,应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25.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中发病率约为1/4000

。甲、乙家系中两患者的外祖父均表现正常,家系乙Ⅱ-2还患有红绿色盲。两家系部分成员DMD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部分序列,其他未显示序列均正常)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家系甲Ⅱ-1和家系乙Ⅱ-2分别遗传其母亲的DMD致病基因B.若家系乙Ⅰ-1和Ⅰ

-2再生育一个儿子,儿子患两种病的概率比患一种病的概率低C.不考虑其他突变,家系甲Ⅱ-2和家系乙Ⅱ-1婚后生出患DMD儿子的概率为1/8D.人群中女性DMD患者频率远低于男性,女性中携带者的频率约为1/4000【答案】C【解析】【分

析】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伴X隐性遗传病,假设DMD的致病基因为Xa;红绿色盲伴X隐性遗传病,假设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为Xb。【详解】A、根据图中基因测序结果可知,家系甲Ⅱ-1的DMD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来自于其母亲,A错误;B、杜氏肌营养不良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红绿

色盲也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甲乙两个家族外祖父甲乙表现型均正常,证明乙家系中两种基因都在一条X染色体上,连锁的基因连锁在一条X染色体上,乙家庭再生一个儿子的话,儿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2,患一种病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概率较低,B错误;C、由遗

传系谱可知,家系甲Ⅱ-2为正常男性,基因型为XAY;家系乙中,Ⅰ-2携带DMD致病基因,且Ⅱ-1正常,则Ⅱ-1基因型可能为XAXa或XAXA,比例为1:1,则两人生出患DMD儿子(XaY)的概率为1/2×1/4=1/8,C正确;D、男性基因有XAY和Xa

Y,DMD发病率为1/4000,即Xa基因频率为1/4000,XA基因频率为3999/4000,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XAXa,基因型频率为2×1/4000×3999/4000=3999/8000000,D错误。故选C。【点睛】二、非选择题26.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浙江省开化县

境内,保护区内林木葱茏,遮天盖日,天然次生林发育完好,有“浙西兴安岭”之称。某科研小组在保护区内开展研究工作,回答下列问题:(1)对保护区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进行调查,可构建出该生态系统的____

___。归类其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________,并测算各环节的能量值,绘制出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图形。(2)保护区内的白颈长尾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可通过分析白颈长尾雉种群各_____个体

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白颈长尾雉曾经由于被猎杀导致数量骤减,直接降低了,__________多样性。在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以及__________的结果。(3)碳在古田山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含量,能

通过_______的自我调节机制得到调整,并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有效的缓解了_______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多,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于平衡状态,生产者固定的CO2量________(填“大于”或“等于”

或“小于”)所有生物呼吸作用排放的CO2量。【答案】(1)①.食物链(食物网)②.营养级③.能量金字塔(2)①.年龄组②.遗传③.生态位④.自然选择(3)①.碳循环②.捕获热能③.等于【解析】【分析】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

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物种的总和。能量金字塔反映的是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它是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为指标绘制的,形象地表现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规律。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

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小问1详解】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联系可形成食物链或食物网,对保护区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进行调查,可构建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或食物网。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物种

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归类其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能量金字塔反映的是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它是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为指标绘制的,所以测算各环节的能量值,绘制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形。【小问2详解】年龄结构可用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所以可以通

过分析白颈长尾雉种群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白颈长尾雉曾经由于被猎杀导致数量骤减,导致其群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减

少,直接降低了遗传多样性。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在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以及自然选择的结果。【小问3详解】碳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生态系统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

调节碳的含量,并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有效的缓解了二氧化碳这种捕获热能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多。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将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固定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碳以二氧化

碳的形式排放到无机环境,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于平衡状态,生产者固定的CO2量等于所有生物呼吸作用排放的CO2量。27.为研究弱光对大豆生长、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研究小组用两种大豆在正常光(100%)和弱光(20%)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品种光

照处理株高(cm)叶绿素a(mg•cm-2)叶绿素b(mg•cm-2)类胡萝卜素(mg•cm-2)净光合速率(umolCO2•cm-2•s-1)单株种子产量(g)南豆100%32.781.230.330

.714.4118.2120%64.671.300.251.093.1715.09黑豆100%41.671.390.270.783.9736.7120%99.503.803.040.622.978.92注:净光合速率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叶片从外界吸收的CO2量表示。回答下

列问题:(1)表中的光合色素位于______,属于_______(填“脂溶性”或“水溶性”)色素。分别提取经两种光照处理的黑豆的光合色素,进行层析分离,与正常光照相比,弱光照处理的滤纸条上,自点样处开始的第2条色素带变________,这有利于黑豆利用更多得到光能。(2)光合色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光

反应的速率。从能量角度分析,光反应是一种_______反应。植物的光合产物主要以________形式提供给种子等器官,形成一分子该物质需要经过_______轮卡尔文循环。(3)黑豆在弱光下呼吸消耗的氧气为1.03umol

·cm-2·s-1,则在该条件下黑豆光合作用消耗CO2生成的三碳酸速率______umol·cm-2·s-1。将黑豆从100%光照改成20%光照处理,稳定一段时间后,叶绿体中三碳酸的含量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

“下降”)。(4)实验结果表明,经弱光处理后,该植物可通过改变光合色素的含量和_________来适应弱光环境且__________豆更适合栽种在弱光环境。【答案】(1)①.类囊体膜②.脂溶性③.宽(2)①.吸能②.蔗糖③.12(3)①.8②.下降(4)①.比例②.南【解析】【

分析】1、光反应过程有多步反应,主要变化包括光合膜上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光能将水裂解为H+、电子(e)和O2,H+和e将NADP+还原为NADPH,并产生ATP,O2被释放到细胞外。这样,光能就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2

、卡尔文循环从1个五碳糖开始,在酶的催化作用下,1个CO2分子与五碳糖结合,形成1个六碳分子。这个六碳分子随即分解成2个三碳酸分子。然后,三碳酸分子接受来自ATP和NADPH的能量,被NADPH还原形成三碳糖。这是CO2分子进入卡尔文循环后形成的第一个糖,是这个循环中的关键步骤,这样光能就

转化为糖分子中的化学能了。在三碳糖形成后,卡尔文循环中的许多反应,都是为了再生五碳糖,以保证此循环不断进行。【小问1详解】表中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位于类囊体膜,光合色素为脂溶性有机物,不溶于水。分别提取经两种光照处理的黑豆的光合色素,再用滤纸进行层析分离,与正常光照相

比,弱光照处理的滤纸条上,自点样处开始的第2条色素(叶绿素a)带变宽,这有利于黑豆可见光中红光和蓝紫光,更多得到光能。【小问2详解】光合色素可以吸收、传递、转化光能,故从能量角度分析,光合色素的含量直接影响光反应的速率,从能量角度

分析,光反应需要消耗太阳能,光反应是一种吸能反应。在叶绿体内,三碳糖作为原料用于淀粉、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大部分三碳糖运至叶绿体外,并且转变成蔗糖,供植物体所有细胞利用,即植物的光合产物主要以蔗糖形式提供给种子等器官。蔗糖为二糖,每生成1分子蔗糖需要4分子离开卡尔文循环的三碳糖磷酸,每

3个二氧化碳分子进入卡尔文循环才能有一个三碳糖磷酸离开卡尔文循环,因此生成一分子蔗糖至少经过12轮卡尔文循环。【小问3详解】净光合作用的产氧量=光合作用产氧量-呼吸作用耗氧量,黑豆在弱光下呼吸消耗的氧

气为1.03umolcm-2s-1,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为1.03umolcm-2s-1,据表格可知,净光合速率为2.97umol·cm-2·s-1,因此该条件下黑豆光合作用固定CO2为1.03+2.97=4umol·cm-2·s-1,1个CO2分子与五碳糖结合,形成

1个六碳分子,这个六碳分子随即分解成2个三碳酸分子,因此可以形成三碳酸速率为4×2=8umol·cm-2·s-1。将黑豆从100%光照改成20%光照处理,稳定一段时间后,因为光合作用减弱,所以叶绿体中三碳酸的含量减少。【小问4详解】表中信息显示:弱

光照时黑豆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光照,而南豆却与之相反,这一结果表明:经弱光照处理,该植物可通过改变光合色素的含量及其比例来适应弱光环境,且南豆更适合栽种在弱光环境。28.血糖平衡是机体各种组织细胞正常代谢的重要前提。下终为某同学

绘出的血糖平衡调节模型,其中A、B是胰岛中的两种细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判断,图中A指的是______细胞,引起A细胞分泌甲激素信号分子有_______。(2)当人体处于________状态时,血液中甲激素与乙激素的摩尔比值

会明显下降,此时机体内物质代谢的变化是_______”。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能发挥与乙激素相似作用的激素还有______(写出一种即可)。(3)当血糖浓度升高时,A细胞分泌的甲激素增加,引起相应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数量培多,其意义是_______,从而

降低血糖。乙激素含量增加会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甲激素的分泌。(4)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作用,若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则对实验组小鼠先注射_______溶液,出现相应症状后再注射_______溶液。(5)医生在检查某糖

尿病患者时发现,其胰岛素含量正常,却出现了典型的糖尿病患者症状,据图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答案】(1)①.胰岛β②.葡萄糖和神经递质(2)①.低血糖或饥饿②.肝糖原分解加强、脂肪分解加速③.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3)①.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

促进葡萄糖运进细胞②.促进(4)①.胰岛素②.葡萄糖(5)胰岛素作用的信号通路受阻##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上受体结合【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甲激素是胰岛素,乙激素是胰高血糖素,A细胞是胰岛B细胞,B细胞是胰岛A细胞。【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A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甲激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

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浓度,因此甲激素是胰岛素,A细胞是胰岛B细胞。据图可知,血糖浓度升高能直接作用到A细胞(胰岛B细胞),也能通过副交感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到A细胞,也或者通过下丘脑发出的传出神经作用到A细胞,因此引起A细胞分泌甲激素信号分子有葡萄糖和神经递质。【小

问2详解】甲激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是胰岛素,乙激素能升高血糖浓度,是胰高血糖素,当血糖浓度降低或者或饥饿时,能直接作用到胰岛A细胞或者通过副交感神经、下丘脑发出的传出神经作用到胰岛A细胞,使胰高血糖素升高,此时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脂

肪)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能发挥与乙激素(胰高血糖素)相似作用的激素还有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小问3详解】胰岛素的作用为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引起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

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乙激素)的分泌会促进胰岛素(甲激素)的分泌在血糖浓度低的情况下发生的,而血糖升高后的关键在于血糖进入细胞内得到利用,血糖能否进入细胞内,就取决于胰岛素,因为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细

胞中,进一步实现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或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氨基酸等,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因此,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势必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小问4详解】胰岛素的作用为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使血糖

浓度降低,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作用,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注射胰岛素,因此对实验组小鼠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应该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出现相应症状后再注射葡萄糖溶液,如果症状缓解,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作用。【小问5详解】激素发挥作用时需要与相应受体结合,如果某糖尿病患者的胰

岛素含量并不低,但却出现了典型的糖尿病患者症状,根据图示分析,可能的原因是细胞表面受体异常,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上受体结,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29.某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昆虫,其体色由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A1(黄色)、A2(红色)、A3(棕色)控制。与之独立

遗传的另一对等位基因B/b会影响昆虫体色的表现,即只有B基因存在时,上述体色才能表现,否则均表现黑色。已知体色基因的复等位基因中有一个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目B、b基因不在Y染色体上。为研究该昆虫的体色遗传机理,科研工作者利用一只雌性红色昆虫(甲

)、一只雌性黄色昆虫(乙)和一只雄性黑色昆虫(丙)进行了多次独立杂交实验。根据下表杂交实验过程与结果,回答下列问题:杂交组合实验一实验二PF1PF2♀♂♀♂♀♂♀♂Ⅰ甲丙2红色:1棕色2红色:1棕色F1棕色昆虫F1红色昆虫1红色:1棕色1红色:1棕色:2黑色Ⅱ乙

丙2红色:1黄色:1棕色:4黑色2红色:1黄色:1棕色:4黑色F1黑色昆虫F1红色昆虫?(1)B、b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2)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控制体色的基因A1、A2和A3的显隐性关系为___

____(显性对隐性用“>”表示),体色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定律。(3)若选择杂交组合Ⅱ的实验一F1中的黑色雌性昆虫与红色的雄性昆虫随机交配,开展后续实验二的研究,所得F2的雄性昆虫表现型为______,雌性昆虫中棕色的比例为_______。(4)用遗传图解表示出杂交组合Ⅰ中红色雌性昆

虫(甲)与黑色雄性昆虫(丙)杂交产生棕色子代过程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X②.组合1的F2雌雄表现不一样(2)①.A2>A1>A3②.分离(3)①.黑身②.1/7(4)【解析】【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

殖的生物在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2、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

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小问1详解】体色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其中一组复等位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据表格可知,组合Ⅰ的F2雌

雄表现不一样,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有关,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另一对控制体色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小问2详解】据表格可知,组合Ⅰ的亲本为甲A2_XBX-和丙__XbY,F1中雌雄都是红色(A2_XB_):棕色(A3_XB_)=2:1,2:1是3

:1的变形,说明亲本丙的基因型为A2A3XbY,甲的基因型为A2A3XBXB,表现为红色,说明A2对A3为显性,且A2A2纯合致死;组合Ⅱ的亲本为乙A1_XBX-和丙A2A3XbY,F1中雌雄都会出现红色(A2_XB_):棕色(A3_XB_):黄色(A1_XB

_)=2:1:1,说明亲本乙的基因为A1A3XBXB,表现为黄色,说明A1对A3为显性,后代A2A1和A2A3都表现为红色,说明A2对A1、A3为显性,因此控制体色的基因A1、A2和A3的显隐性关系为A2>A1>A3。这组体色基因是一

组复等位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小问3详解】据第二问分析可知,组合Ⅱ的亲本为乙A1A3XBX-和丙A2A3XbY,后代雌雄都有黑色,因此亲本乙为A1A2XBXb,F1中的黑色雌性昆虫(1/4A2A

1、1/4A2A3、1/4A1A3、1/4A3A3、XbXb)与红色的雄性(1/2A2A1、1/2A2A3、XBY),所得F2的雄性昆虫一定是XbY,一定是黑色,由于A2A2纯合致死,雌性昆虫中棕色(A3A3)的比例为2/4

×1/4=2/16,致死个体A2A2的比例为2/4×1/4=2/16,因此雌性昆虫中棕色的比例为2/14=1/7。【小问4详解】亲本丙的基因型为A2A3XbY,甲的基因型为A2A3XBXB,会产生棕色后代为A3A3XBXb、A3A3XBY,遗传图解为:30.研究发现

下丘脑会影响抗体的产生,且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红细胞会被破坏溶解,释放出血红蛋白,称为溶血反应。研究还发现,同时存在溶血素(抗红细胞抗体)及补体也可使红细胞发生溶血反应,使红细胞悬液从浑浊变为红色透明;且补体不能直接与红细胞结合,只有当溶血素与红细胞表面

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结合到该复合物上,才会引起红细胞溶血反应。为了验证上述结论,研究小组做了以下相关实验。(1)某研究小组向三组家兔皮下注入等量作为_______的山羊红细胞:一周后分别取各组家兔的脾脏组织制成细胞悬液;再取适量脾细胞悬液与山羊红细胞混合培养一段时间,检测

______(写出一点即可),以判断是否发生溶血反应。(2)为验证同时存在溶血素及补体才可伸红细胞发生溶血反应。研究小组成员利用下列材料和试剂进行实验。请完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实验材料及试剂:红细胞悬

液、溶血素溶液、补体溶液、生理盐水、试管、离心机等。①取相同的试管若干只,分组并进行编号(编号用甲乙丙……表示)。②尝试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实验分组。__________________。③将各试管混合均匀,2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各组试管红细胞悬液是否变为_________。

(3)欲进一步验证补体不能直接与红细胞结合,只有当溶血素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形成抗原一抗体复合物,补体结合到该复合物上才会引起红细胞溶血反应。可将上述(2)实验中的______两组试管进行离心,弃去上清液,分别加入适量的______”,继续实

验。预期20分钟后可观察到_____组试管中沉淀物发生溶解,另一组没有变化。【答案】(1)①.抗原②.离体红细胞的破裂情况##培养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相对含量(2)①.组别红细胞悬液溶血素溶液补体溶液生理盐水甲++++乙++-+丙+-++丁+--+②.红色透明

(3)①.乙、丙②.补体、溶血素(抗红细胞抗体)③.乙【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1)实验原理: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红细胞会被破坏溶解,释放出血红蛋白,即溶血反应。(2)反应结果方式:可以通过离体红细胞的破裂情况或者培养

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相对含量来判断是否发生溶血反应。【小问1详解】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是以溶血反应为原理,即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致使红细胞溶解,释放出血红蛋白;所以以山羊红细胞为抗原,向三组家兔皮下注入等量山羊红细胞;题意表示溶血反

应会释放出血红蛋白,所以可以通过培养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相对含量来判断是否发生溶血反应,或离体红细胞的破裂情况。小问2详解】①实验分组如下表:组别红细胞悬液溶血素溶液补体溶液生理盐水甲++++乙++-+丙+-++丁+--+②分析题意可知:溶血素(抗红细胞抗体

)及补体也可使红细胞发生溶血反应,使红细胞悬液从浑浊变为红色透明;所以变为红色透明的实验组甲。【小问3详解】实验目的是验证:溶血素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当补体结合到该复合物上后才会引起红细胞溶血反应;对原实验组中的乙、丙试管离心,乙

试管中溶血素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沉淀,丙试管中沉淀的是红细胞,弃去上清液后,分别向乙加入补体,丙加入溶血素,则乙中红细胞溶解,丙中补体没有和红细胞结合,不溶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

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