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模拟卷01(全解全析)(统编版通用)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52.628 KB
  • 2024-10-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二语文期中模拟卷01(全解全析)(统编版通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二语文期中模拟卷01(全解全析)(统编版通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二语文期中模拟卷01(全解全析)(统编版通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7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二语文期中模拟卷01(全解全析)(统编版通用).docx,共(20)页,52.62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95d79b3a27b761d3f4f7bc11019f5f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

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

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测试范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5.难度系数:0.75。6.考试结束后,将本

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网络暴力是指通过诽谤侮辱、煽动滋事、公开隐私等方式,侵害他人的人格权益,破坏网络空间正常秩序的失范行为。网络暴力类型多样,成因复杂,隐匿性强,呈现为线上暴力与线

下滋扰的复合型形态,而青年群体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行动者,更容易在使用各类社交媒体时遭遇各类网络暴力事件。青年群体在网络暴力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暴力事件中不同性别群体存在差异。相比于男性而言,网络环境中对女性相貌的预设则更容易对女性形成暴力,也就是说,女性比

男性更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相对于社会地位较低的个体而言,社会地位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发生网络暴力;对于认知同理心水平高的人来说,认知同理心水平低的参与者经历更多的网络暴力;遭受网络暴力的群体往往会感到愤怒、敌意和孤独,这

类群体处于情绪压力之下在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产生暴力行为。在大学生和青少年群体中,网络暴力现象尤为突出。这些暴力事件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造成冲击。研究表明,经历过网络

暴力的人会减少在社交网络上的评论与发帖。从网民心理方面来看,用户的情绪状态与网络暴力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当个体处于消极情绪或激动状态时,更容易参与网络暴力行为。此外,政治原因、娱乐目的等社会因素也与网络暴力行为紧密

相关。这些社会因素不仅加剧了网络暴力的发生频率,也使其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性、群体极化效应、网络施暴成本低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暴力的发生。研究表明,网络暴力现象往往来自网民消极道德情感和心理能量

的积累。高水平的社会和情感能力与网络受害和网络犯罪以及更多地使用在线情感内容呈负相关,处理情绪信息能力越高的个人实施网络暴力行为的可能性越小,个人对网络暴力的看法反映了他们对网络暴力情况的想法和信念,这可能对他们的网络暴力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然而,网络暴力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网络暴力事件一般呈现为网络上各种语言形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动者的情感倾向。这些情感倾向往往源于行动者的不同动机和心态。依据网络暴力事件所涉及的领域和受害人群的不同,可以把网络暴力事件划分为信任危机、食品安全、娱乐舆论和侮辱诽谤四类

。这四类网络暴力事件都反映了青年群体对事件本体的高度关注,尽管关注事件主题的侧重点不一样,但在寻求事实真相方面具有高度雷同性。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四类网络暴力事件的情感倾向有以下几种总体特征:第一,不同类型的

网络暴力事件存在不同的情感倾向。在信任危机类型中,此类网络暴力事件可能与青年利益切身相关,青年的情感倾向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在食品安全类型中,网络暴力事件波及的范围大小影响青年的情感倾向;在娱乐舆论类型中,网络暴力事件是否属于违法犯

罪行为以及是否给社会造成恶劣后果影响青年的情感倾向;在侮辱诽谤类型中,网络事件对当事人造成直接不良后果和极端影响,在现实生活会影响青年的情感倾向。第二,青年在网络暴力事件中表达积极情绪占比较高,表达出期待党和政府在处置相关事件中发挥作用的情感倾向。这说明网络社会仍

然需要党和政府对其有效治理。同时还要注意的是,网络社会还存在“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或态度,但整体趋势仍倾向于支持党和政府治理网络暴力事件。第三,在不同类型网络暴力事件中的中立情感占比都比较低,这表明青年群体对这些事件的观点和情感认同上带有“群

体极化”现象,即群体成员的观点会朝着积极、消极的两端方向发展,呈现出“极化”现象。第四,在匿名或开放的评论论坛中,当某一群体成员匿名在网络上相遇并强调团体认同时,青年群体会不自觉地采取与群体内普遍认同观点相适应的立场。与

自身利益不相关时,青年群体会更倾向于从众心态,根据网络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从培养青年独立思考能力、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等方面合理引导青年群体的从众心态。因此,为解决相关问题,我们应建构治理网络暴力

的相关预防机制。社交媒体平台应积极承担起内容审核的责任,确保推送的信息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谨防平台推送成为一个“盲盒”“黑箱”的角色,使得监管部门很难看清、查清推送结果中的违规内容,同时,平台应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允许用户进行个性化的设置,建立针对青年群体用户的有效反馈

机制,平台及时跟进并了解用户需求,优化推送策略。媒体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理性发声不仅是塑造社会价值观的关键,也是引导青年认知的重要手段。媒体通过准确传达信息,能够有效避免误导和偏见,从而推动公共舆论向着

更为理性、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及时疏导网络舆情,防范负面情绪扩散,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于青年重要关切的问题,如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等事件中,积极对青年进行价值引导和情绪疏导,防患“情

绪茧房”中的负面情绪相互感染、交织扩散。青年群体面对诸如“饭圈文化”“侮辱诽谤”事件应该保持理性思辨和独立决断,不被多数人的情绪舆论所裹挟,避免泛极端化和沉默化。这需要进一步加强极端言论管控,加强网络平台和媒体管理。同时,促进“沉默”群体勇于表达反对网络暴力的态度,

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倡导风清气正的言论环境,鼓励富有影响力的网络“大V”对网络暴力表达正向情绪,形成良好的话题场域,促进对话和理解,减少“极化”现象的发生。此外,培育多元主体之间的信任感,结合政府、社会、群众等内外部监督,督促治理主体深入交流、落实

责任、规范行为,以共同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和谐。(摘编自郭春甫黄利芳《青年对网络暴力事件的讨论主题、情感倾向与预防机制分析》)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暴力类型多样,隐蔽性强,青年群体在使用社交媒体时更容易遭遇网络暴力事件。B

.个人对网络暴力的看法体现了他们的想法和信念,这将对他们的网络暴力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C.四类网络暴力事件说明青年群体尽管对事件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寻求事实真相方面有相似性。D.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能力、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有助于合理引导青年群体的从众心态。2.(3分)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的一项是()A.网民情绪状态处于消极情绪或者激动状态时,他们更易于参与到网络暴力事件中。B.政治原因、娱乐目的等社会因素加剧网络暴力的发生频率,也使得暴力事件更加复杂和多样化。C.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性、网络施暴成

本低等因素也进一步促使网络暴力的发生。D.暴力事件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造成冲击。3.(3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暴力事件中“信任危机”的一项是()A.2019年2月,某

明星学术造假,毕业论文质量堪忧,从而引发网络对学术界风气和评价体系的广泛争议。B.2021年4月,某车展上一位身穿印有“刹车失灵”T恤衫的车主站上某车顶维权,某车品牌被送上舆论热搜。C.2023年11月,有人曝光某医院乳腺外科团队因实验环境

和试剂影响致多人患癌,引发网上热议。D.2024年7月,某记者指出有些食用油厂家用运输化工石油的油罐车运输食用油,以此引发网络事件。4.(4分)请结合材料,谈谈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如何正确应对网络暴力事件。5.(6分)本则材料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

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B2.D3.D4.①高中生应清醒认清社交媒体平台推送的话题热点;②面对舆论引导要有自己立场,积极寻求事件真相避免受到负面情绪影响;③避免自身出现“极化”现象,远离“沉默”群体;④增强对社会多元主体的信任感。5.①首先,提出“网络暴力”这一话题,指出青年

群体和网络暴力的关系以及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②接着,分析四类网络暴力事件的划分和它情感倾向的总体特征;③最后,进一步提出网络暴力事件的预防机制。【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这将对他们的网络暴力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错,根据第3段“这

可能对他们的网络暴力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可知是“可能”产生决定性影响,而不是“将”产生决定性影响。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根据第3段可知,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权威信息发布的滞

后性、群体极化效应、网络施暴成本低、网民消极道德情感和心理能量的积累、政治原因、娱乐目的等社会因素等。A.网民消极道德情感,属于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B.政治原因、娱乐目的等社会因素,属于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C.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性、网络施暴成本低,属于网络

暴力产生的原因。D.网络暴力事件的影响,不属于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属于食品安全方面问题,不属于网络暴力事件中“信任危机”。故选D。4.本题考查

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①由“社交媒体平台应积极承担起内容审核的责任,确保推送的信息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谨防平台推送成为一个‘盲盒’‘黑箱’的角色……平台及时跟进并了解用户需求,优化推送策略

”,可得出建议:高中生应清醒认清社交媒体平台推送的话题热点。②由“媒体通过准确传达信息,能够有效避免误导和偏见,从而推动公共舆论向着更为理性、建设性的方向发展”“青年群体面对诸如‘饭圈文化’‘侮辱诽谤’事件应该保持理性思辨和独立决断,不

被多数人的情绪舆论所裹挟,避免泛极端化和沉默化”,可得出建议:面对舆论引导要有自己立场,积极寻求事件真相避免受到负面情绪影响。③由“即群体成员的观点会朝着积极、消极的两端方向发展,呈现出‘极化’现象”“

网络社会还存在‘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或态度,但整体趋势仍倾向于支持党和政府治理网络暴力事件”,可得出建议:避免自身出现“极化”现象,远离“沉默”群体。④由“培育多元主体之间的信任感,结合政府、社会、群

众等内外部监督,督促治理主体深入交流、落实责任、规范行为,以共同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和谐”,可得出建议:增强对社会多元主体的信任感。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第1段至第6段,先提出“网

络暴力”,对这一概念进行详细阐释,如“网络暴力是指通过诽谤侮辱、煽动滋事、公开隐私等方式,侵害他人的人格权益,破坏网络空间正常秩序的失范行为”,并指出青年群体和网络暴力的关系,以及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如第3段“政治原因、娱乐目的等社会因素

也与网络暴力行为紧密相关”“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性、群体极化效应、网络施暴成本低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暴力的发生”“网络暴力现象往往来自网民消极道德情感和心理能量的积累”“网络暴力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②接着,概括性指出“把网络暴力事件划分为信任危机、食品安全、娱乐舆论和侮辱诽谤四类”,并分析了情感倾向的总体特征,如“第一,不同类型的网络暴力事件存在不同的情感倾向”“第二,青年在网络暴力事件中……情感倾向”“第三,在

不同类型网络暴力事件中的中立情感……呈现出‘极化’现象”“第四,在匿名或开放的评论论坛中……相适应的立场”。③最后,从“应建构治理网络暴力的相关预防机制”“及时疏导网络舆情,防范负面情绪扩散”“青年群体面对诸如‘饭圈文化’‘侮辱诽谤’事件应该保持理性思辨和独立决

断”“培育多元主体之间的信任感,结合政府、社会、群众等内外部监督”等方面,提出网络暴力事件的预防机制。(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第二次探监列夫·托尔斯泰说也奇怪,自从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己的卑鄙因而憎恨自己那时起,他就不再憎恨别人。同米西结婚,

昨天他还觉得很称心,今天却觉得根本不可能。昨天他认为就自己的地位来说,她同他结婚无疑将得到幸福,今天他却觉得他不仅不配同她结婚,简直不配同她亲近。“首先得去找律师,”他想,“听听他的意见,然后……然后到监狱里来看她,看昨天那个女犯人,把全部真相都告诉她。”他一

想到怎样跟她见面,怎样把心里话都讲给她听,怎样向她认罪,为了赎罪他什么都愿意做,甚至愿意同她结婚,——他一想到这儿,心情异常激动,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于是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

了。对于聂赫留朵夫来说,关键性的时刻到了。他一直在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对她说出主要的话,也就是没有说他要和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告诉她。她坐在桌子的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对面。屋里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内看清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眼角、

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他用臂肘支着身子,紧紧靠在桌子上,说:“要是这状子不顶事,那咱们就告御状。凡是能做的,咱们都要做到。”“是啊,要是以前有个好律师就行了……”她打断他的话说,

“那时候要是大家知道我跟您认识,就大不一样了。可结果怎样呢?都把我当成小偷了。”聂赫留朵夫正要说说心里话,可是她又说起来:“我有一件事要对您说说。我们这儿有一个很好的老婆子,平白无故坐起牢来,她坐牢,儿子也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有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

,所以就坐了牢。她儿子姓敏绍夫。您就行行好,帮她操操心吧。”她说着,一会儿看看他,一会儿垂下眼睛笑笑。“好的,我去办,问问是怎么一回事儿。”聂赫留朵夫接着说,“不过我想和您谈谈自己的事。您记得上次我对您说的话吧?”“您说了很多呀。上次您说什么来着?”她一面说,一面不停

地笑,转悠着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我说过,我来请求您饶恕我。”他说。“怎么啦,老是饶恕呀饶恕,一点儿也用不着……”“我说过我要弥补我的过错。”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用行动

来弥补。我决定和您结婚。”她脸上流露出惊骇的神情。她那斜视的眼睛呆住了,像是在看他,又像不是在看他。“又是为什么呀?”她恶狠狠地皱着眉头说。“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才对得起上帝。”“怎么又把什么上帝搬出来啦?什

么上帝?当初您要是记着上帝就好啦。”她说完这话,就张大了嘴,不说了。聂赫留朵夫这时才闻到她嘴里有一股浓烈的酒气,于是明白了她兴奋的原因。“您安静一点儿。”他说。“我没有什么安静不安静的。你以为我醉了吗?我就是醉了,也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她忽然很快地说起来

,脸涨得通红:“我是苦役犯,您是老爷,是公爵,用不着来沾我,弄一身脏。你去找你们那些公爵小姐好啦,我的身价是一张十卢布的红票子。”“不论你说得多么难听,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着,小声说,“你想

象不出,我觉得对不起你,心里有多么难受!”“‘我觉得对不起你’……”她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那时候你倒不觉得,却塞给我一百卢布。那就是你出的价钱……”“我知道,知道,可是现在究竟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现在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又说了一遍:“我说

到做到。”“可是我说,你做不到!”她说着,大声笑了起来。“卡秋莎!”他说着,就去摸她的手。“你走开,别挨我。”她气得一张脸变了颜色,叫了起来,一面把手从他手里往外抽。“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

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我讨厌你,你走开,走开!”她腾地站起来,嚷道。“请您再等一下。”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又坐了下来,垂下眼睛,两只小手交叉着手指头紧紧攥在一起。“你不相信我。”聂赫留朵夫说。“您说要和我结婚,这

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就这样。”“我反正还是要为你出力。”“哼,那就是您的事了。不过我一点儿也用不着您。我这是对您说老实话。”她说,“可我当初为什么没有死掉呀?”她又说了一句,并且像诉苦似的哭了起来。聂赫留朵

夫说不出话来了,因为她的泪水挑动了他的泪水。她抬起眼睛看了看他,就好像感到吃惊似的,并且用头巾擦起脸上流着的泪水。这时看守走过来,提醒说分手的时间到了。玛丝洛娃站起身来。“您现在很激动。要是能行的话,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看他,就跟着看守

走出去了。“哈,好闺女,你现在时来运转了。”等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科拉布列娃对她说,“看样子,他可是真迷上你了;趁他常常来找你,你可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的人什么事都能办得到。”“怎么样,我的事你说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道。可是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牢房女犯们的话,她躺到床上,一双斜视的眼睛凝望着角落里,就这样躺到天黑。她心里激烈地翻腾着。聂赫留朵夫对她说的一番话,又使她回到她又恨又不理解、受尽折磨之后离开的那个世界。现在她已经脱离以往浑浑噩噩过日子的那种状态,而要带着清醒的记忆生活下去又太苦恼。晚上,她又

买了酒,和同牢房的女犯痛饮一场。(节选自《复活》,有删减)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玛丝洛娃眼睛发呆的表情是因为当听到聂赫留朵夫决定要跟自己结婚的表白后,再次唤醒了她对肉体和情感遭受践踏的屈辱和恐惧。B.文中

两次写到玛丝洛娃说自己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是“一百卢布”,这既是她对聂赫留朵夫侮辱自己尊严的控诉,也是职业性的表达。C.“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表明玛丝洛娃认为聂赫留朵夫请求结婚的目的不纯,这能引发读者

对聂赫留朵夫行为的思考。D.从聂赫留朵夫说的“咱们”,可以看出他心里与玛丝洛娃十分亲近。他说要“告御状”“凡是能做的都要做到”,也不是在欺骗敷衍玛丝洛娃。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巧妙地把对话安排在玛丝洛娃酒醉的状态下,表面上是交代她激动的原因,实际

上是为玛丝洛娃无所顾忌地发泄压抑已久的情感创设条件。B.她“恶狠狠地皱着眉头”“学着他的腔调”与前文“垂下眼睛笑笑”“不停地笑”等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玛丝洛娃受到的伤害之深。C.从上次(选必上册教材选文)与这次探视态度的鲜明对比中

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意识到阶级地位的差别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苦难。D.小说中玛丝洛娃回到牢房后,老婆子问“我的事你说了没有”的情节,照应了前文她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老婆子的事,使小说的结构更为严谨。8

.(4分)托尔斯泰主义中有“道德的自我完善”的观点。小说选文中哪些情节能体现这一观点。9.(6分)小说选文部分的叙事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聂赫留朵夫主动为玛丝洛娃上诉奔波,答应她帮助老婆子,并真心打算和他结婚,他这是为了赎罪,这说明

他的精神“复活”进入了更深的层次。②玛丝洛娃回到牢房后,内心开始非常痛苦,虽然依然尝试用酒精麻醉自己,但她意识到“她已经无法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说明她逐渐觉醒了,要走向精神和道德复活”之路了。9.①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使叙事丰富、真实。较为自由

地展现第二次探监的过程和人物行为,更具客观性。②多采用对话形式叙述,使叙事简约集中。在人物对话中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聂赫留朵夫渴望赎罪的心理和玛丝洛娃的反感。③多处使用心理、神态、动作等描写,使叙事更全面,更生动、真切可感。【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B.“也是职业性的表达”错误,“职业性”是指玛丝洛娃作为妓女时,而文中两次写到玛丝洛娃说自己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一百卢布”,是玛丝洛娃对往事的回忆,对聂赫留朵夫的痛恨,那时的玛丝洛娃可不是妓女。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

聂赫留朵夫意识到阶级地位的差别……”错误,小说开头“认识到自己的卑鄙因而憎恨自己那时起,他就不再憎恨别人”可知,两次探监的态度不同只是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己的卑鄙后憎恨自己,并没有意识到阶级地位的差别。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情节对作

品观点进行个性解读的能力。①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己的卑鄙后,不再憎恨别人。他为玛丝洛娃的案子积极奔走,主动为她上诉,答应帮助老婆子,还真心打算和她结婚。这些行为都是他为自己曾经的过错赎罪,表明他的精神“复活”进入了更深的层次。他在努力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通过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曾经的罪过。②玛

丝洛娃回到牢房后,内心非常痛苦。虽然她依然尝试用酒精麻醉自己,但她已经意识到自己无法再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这说明她在聂赫留朵夫的影响下逐渐觉醒,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她的这种变化是走向精神和道德复活的开端,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但她已经开始了自我救赎的道路,体现了“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潜在

可能。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事技巧的能力。①小说选文中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这种叙述方式使叙事更加丰富和真实。作者可以较为自由地展现第二次探监的过程和人物的行为,不受特定人物视角的限制。例如,可以详细描述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在探监过程中的对话、表情、动作等,让

读者全面了解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第三人称叙述更具客观性,不受主人公主观情感的过多影响。②选文中多采用对话形式叙述,例如,聂赫留朵夫不断地表达自己要弥补过错和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而玛丝洛娃则恶狠狠地拒绝他,通过他们的对话,读者可以深

刻地体会到两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冲突。对话形式还能使故事更加紧凑,避免冗长的叙述和描写,让读者更快地进入故事的核心。③选文中多处使用心理、神态、动作等描写,比如,对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描写“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深度;对玛丝洛娃的神态描写“

她脸上流露出惊骇的神气。她那斜视的眼睛呆住了”,生动地展现了她听到聂赫留朵夫求婚时的惊讶反应;还有他们的动作描写,如“聂赫留朵夫用臂肘支着身子,紧紧靠在桌子上”等,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故事更加真实可信。这些描写手法的结合,丰富了叙事的层次,增强了故

事的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

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材料二:“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

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摇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

被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节选自《孟子·公孙

丑上》第二章)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答案标号。今A日B病C矣D予E助F苗G长H矣I其J子K趋L而M往N视O之P苗Q则R槁S矣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体,指人的四肢,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的词义相同。B.四海,指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或海内。C.者,可用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或解释为“……的人”,“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与《赤壁赋》中“客有吹洞箫

者”中的“者”均为“……的人”的意思。D.圣人,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完美境界的人,或指称某一领域出类拔萃者,如“书圣”王羲之。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

为前提,以政治为指归,由仁心推导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之仁心,因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B.材料一中,孟子在讨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时,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进行分析论证。C.材料一中,孟

子以“人之四体”喻“仁德之四端”,生动贴切,强调了“四端”与生俱来的特性,同时又为后文论述张本。D.材料二通过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讨论了“何谓浩然之气”这一问题;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后来的赋体文中经常出现。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2)“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4.(3分)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

之气”?请逐条陈述。【答案】10.DIP11.C12.D13.(1)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2)(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

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14.①要通过不断地积累正义来促其产生;②靠正直去培养;③要时时刻刻使之合乎正义与道德;④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⑤行为要无愧于心。【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

‘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今日病矣”,“我”(省略)为主语,“病矣”为谓语,主谓结构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予助苗长矣”,“予”为主语,“助”为

谓语,“苗长矣”为宾语,主谓宾结构完整,故应在I处断开。“其子趋而往视之”,“其子”为主语,“趋而往视之”为谓语,主谓结构完整,故应在P处断开。故选DIP。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意义、用法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句意:就像人有四肢一样。/句意: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B.正确。句意:便足以安定天下。C.错误。用法不同。代词,用在主谓词组后,……的人。句意:宋国有个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有位吹洞箫的客人。D.正确。句意:圣人再世。故选C。12.本题考

查学生对文本内容概括和论证的分析能力。D.“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后来的赋体文中经常出现”错误。材料二采用了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形式来探讨“浩然之气”,但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并非赋体文的特点,而是诸子散文常用的表现形式。赋体文通常以铺陈描写、抒情为主,较少采用问答的形式。故选D。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要誉”,博取名声;“恶”,厌恶;“声”,哭声;“然”,这样。(2)“恶乎”,什么,哪方面;“长”,擅长;“知言”,能辨识言语;“浩然之气”,浩大的气势;“敢问夫子恶乎长”,宾

语前置,正常语序“敢问夫子长乎恶”。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可知,要通过不断积累正义来促其产生,浩然之气是长期积累正义的结果,而不是偶然

的行为。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可知,浩然之气靠正直去培养,即以正直的态度去滋养浩然之气,使其充满天地之间。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可知,要时时刻刻使之合乎正

义与道德,浩然之气与义和道相配合,若不合乎义和道,则会感到饥饿。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可知,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对于浩然之气的培养,要有恒心和耐心,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放弃。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可知,行为要无愧于心,若行

为有愧于心,则会感到饥饿,失去浩然之气。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

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

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

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

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材料二:(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它作为一种

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

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人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

)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

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宰我、子贡善于讲话,冉牛、闵子、颜渊善于阐述德行,孔子兼有两长,但他依然说

:‘我对于辞令,太不擅长。’(而您既说话得体,又善于养浩然之气,言语道德兼而有之,)那么,您已经是位圣人了吗?”(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

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15.(3分)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词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愿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人虽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B.苏词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正唯“无言”,方显怀念;正唯“无

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有了静默的美好、恬静。C.贺词中的“原上草,露初晞”,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短暂,同时引出后文的“新垅”,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离世的伤悲。D.贺词中的“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

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细节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甘苦共尝。16.(6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答案】15.

B16.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

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

。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悲伤。【导语】这两首词都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具体的生活细节,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苏轼的词以梦境为线索,贺铸的词则通过重游旧地,二者都展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尽哀思。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才使这

个梦境有了静默的美好、恬静”错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二人别后种种不知从何说起,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热泪洒下千行,氛围是哀伤、凄凉的,并非美好、恬静。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

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从梦

境落回到现实上来,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整首词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贺词,“重过阊门万事非”领起眼前之景,到“空床卧听南窗雨”都是实写,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

谁复挑灯夜补衣”写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这一句是想象昔日之景,是虚写。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苏词,“小轩窗,正梳妆”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亲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贺词

,“空床卧听南窗雨”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这句细节描写,抓住人物“卧听”的动作,表达自己长夜不眠之思。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苏词,“明月夜,短松冈”描绘出明月映照下长满矮松的山冈景色,借助凄冷幽

独的氛围,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贺词,“原上草,露初晞”写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特有的景象,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手法。苏词,“鬓如霜”鬓发如霜,这是一句明喻,借助“霜雪”的颜色写出了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历经沧桑的痛苦,对亡妻的思念。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写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以连理树

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的孤独凄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孔

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是:,。(3)后世多将军事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秦风·无衣》中“”和“”。【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与子同袍与子同泽【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

句的能力。易错字如下:罔、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出版已超过一百七十多年,文学思潮尽管不断变化,但这部作品仍然深受世界人民的爱戴。这一切都说明,《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真正经得起历史检

验的经典之作。跟.《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艰难时世》等作品相同,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依然关注为数众多的中下层社会小人物的生活,着力表现他们的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这部作品带有自传色彩,很多内容来源于狄更斯的亲身经历和见闻

。狄更斯曾在《大卫·科波菲尔》的原序中说:本书脱稿之初,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因此,若想以看似必需的平静来谈论这部作品,我觉得并非易事。关于这个故事,凡是我所能说的任何有关的话,我都尽我所能在书中说了。从来没有人在读这本书时,比我写它时,更相信它的真实性了。人们不难相信,对于我想象

中产生的每个孩子,我是个溺爱的父母,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深爱着他们。不过,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18.(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19.(3分)下列句子中的“跟”和原文中加点的“跟”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焦裕禄认识到,这涝、沙、碱“三害”跟瘟神一样,要制伏很难。B.帝国主义跟国内反对派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还在作最后挣扎。C.对抗疫情,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因此,要跟科学要答案。D.跟着乌尔苏拉来到马孔多的人四处宣扬

它土地肥美、位置优越。20.(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我心中最爱的作品是《大卫·科波菲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8.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出版已一百七十多年,尽管文学思潮不断变化,但这部作品仍然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19.A20.①原句将作品比喻为孩子,内容与前

文表述一致,更凸显对《大卫·科波菲尔》的宠爱;②原句用短句和两处用“最”作修饰限定语,语气情感强烈,改句过于平淡。【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有两处错误:第一处,“超过一百七十多年”重复赘余,删掉“多”;第二处,“文学思潮尽管

不断变化”中途易辙,为保持整个句子主语一致,改为“尽管文学思潮不断变化”。19.本题考查学生在不同语境中辨析词义的能力。原文中“跟”,介词,表示的是类比关系。A.“跟”,介词,表示的是类比关系。B.“跟”连词,表示的是并列关系,与原文不同。C.“跟”介词,表示的是对待或依赖的关系,与原文不同

。D.“跟”动词,表示的是跟随的意思,与原文不同。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文的表述更富有情感和诗意,通过“最宠爱的孩子”这一比喻,不仅表达了狄更斯对《大卫·科波菲尔》这部作品的深

厚情感,也赋予了作品人格化的特征,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而“我心中最爱的作品是《大卫·科波菲尔》”这一表述则相对平淡,缺乏原文的情感色彩和生动性。原文多用短句,短句节奏感强,表意更为灵活明快,情感更加

强烈。“最”是程度副词,体现了对《大卫·科波菲尔》这部作品的喜爱之情,情感强烈。(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

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

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现在已经变了样了。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

曲曲弯弯直达河边,尽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21.(6分)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语义相同,作者为什么分别使用了代词“他”和“我”?22.(4分)以“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头,将第

二段内容缩写为一个单句。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35字。【答案】21.“他”表远指,“我”表自称。用“他”从旁观的角度写出了对社会的批判,用“我”从亲历的角度写出了我的无奈。22.示例: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是位于黑衣修士区一条狭窄的街道尽头临河的一座破

旧的房子。【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称变化及其效果的能力。首先明确两处“他”“我”指代的对象,都是指大卫;然后结合两处分析各自的效果。“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中“他”表远指,“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中“我”表自称

。“他”是第三人称用法,作用是比较客观冷静,更加理性。这么小的孩子身心受到伤害,居然没有人说句话,用“他”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对社会的批判;“我”是第一人称,“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谈自己的感受,用“我”

从亲历者的角度写出了我的无奈。2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变换句式的能力。要重组句子,用“谋得斯通一格林比货行”开头,简缩为一个单句,首先要提取与货行有关的必要信息,如“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

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然后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头重组句子,比如先说大体位置,“位于黑衣修士区”,再说具体位置“坐落在河边”“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整合成“一条狭窄的街道尽头临河的一座破旧的房子”

。据此简缩为单句:谋得斯通一格林比货行是位于黑衣修士区一条狭窄的街道尽头临河的一座破旧的房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求真中学某文学研究小组在读了《复活》(节选)后,对其主人公与《雷雨》中主人公

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聂赫留朵夫与周朴园、玛丝洛娃与鲁侍萍,两对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类似,但两对主人公所处背景、后来的所作所为均大不相同。针对以上材料中两对主人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你有什么思考?请任选一个任务进行写作。

任务一: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文学短评,体现你的思考。任务二:四个人对于“尊严”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你对尊严是如何理解的?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

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紧密结合学生当下的学习情境,针对教材中《复活》(节选)和《雷雨》两篇文章展开比较阅读与分析,并要求学生读写结合,针对自己在阅读后的发现与感受完成给定的写作任务。而对于不同作品思考与写作的立足点,试题也给出了指导——“两对主人公的

相似点和不同点”,对此,可先理清思路,着重从如下角度进行比较。1.聂赫留朵夫与周朴园:两人均是大少爷的身份,均在年轻时爱上了家中的女仆,两家均把女仆赶出了家门。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时,主动探监,想求得玛丝洛娃的宽恕,真诚地向玛丝洛娃赎罪,当看到玛丝洛娃“堕落”时,他感到自己

的罪孽更加深重,更加感到赎罪的必要性,“想在精神上唤醒她”,是想向玛丝洛娃真诚地忏悔。周朴园虽然也“怀念”鲁侍萍,但只是在怀念已经“死去”、对他的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影响的侍萍,在三十年后,无意中在自己家的客厅认出鲁侍萍时,先是质问,再打感情牌让侍萍不要说,最后想用钱来打发,没有忏悔

,只有资本家的冷酷。2.玛丝洛娃与鲁侍萍:两人在年轻时,都是给大户人家当女仆,都与少爷坠入了爱河,却被赶出家门。玛丝洛娃后来的孩子死掉了,为了麻痹自己而堕落。而鲁侍萍虽然生活困苦但并没有堕落,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一面。当周朴园给她支票时,她却把支票撕了,表现了她的骨气和有

尊严的一面。而在试题给定的具体写作任务中,任务一要求写作文学短评。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既然是“短评”,就不求面面俱到,而在于是否能

选好角度,把某一个问题、观点讲清楚,故可选择男主人公之间的对比,也可选择女主人公之间的对比,把这一点写深写透。比如,对男主人公的不同,可以指出他们后来的身份不同,也是他们后面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之一;或者也可分析为何两个女主人公,一个会走向“堕落”,而另一位却始

终勤勉努力。在写作过程中,除了表面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体现深入地分析,即分析两组人物不同做法的深层原因,如社会原因、性格原因等。写作任务二的关键词是“尊严”。对此,先要准确理解“尊严”是什么:尊严是高尚的人格,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奋斗的精神。尊严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尊严是一种高贵的美德。尊

严是大无畏的勇气和一往无前敢于拼搏的气概。没有尊严就等于人没有了脊梁骨,没有尊严就相当于水没有了源头。课本节选的《复活》片段中,聂赫留朵夫放弃了“老爷”的尊严,真心地低下身来向玛丝洛娃赎罪,向玛丝洛娃真诚地忏悔,实际上在赢得另一种尊

严。玛丝洛娃却因曾被骗,而后孩子死掉,为了麻痹自己而自甘堕落,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己的尊严,而后又向聂赫留朵夫要钱,更是对尊严的摒弃。课本节选的《雷雨》片段中,周朴园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维持那个实际上已经烂透了的大家

庭的“体面”,在三十年后,认出鲁侍萍时,先是质问,再打感情牌让侍萍不要说,最后想用钱来打发鲁侍萍,这实际上是对“尊严”的错误认知。鲁侍萍没有堕落,勤劳善良,有骨气、有尊严。在写作时,要注意对“尊严”的概念

进行阐释,在阐释过程中,不要完全抛开材料,至少要联系其中的一人来阐释;然后则可再对尊严对人的重要意义、我们该如何维护尊严等方面展开论述。立意:1.尊严不等于“体面”。2.遮掩与直面:两种不同的过去。3.纵使相逢应不识,

唯有尊严得新生。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