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3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共(34)页,138.58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ebd121f6c6f50178fee48cdc196afb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三国演义》中武将张飞在长坂坡当阳桥头大喝一声,吓得百万曹军如退潮的海水般退后十几里,今天我们通过《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来认识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厄运的。(一)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积累有关左
丘明和《左传》的文学和文体知识。2、掌握课文1、2段重点字词知识。二、出示目标,自学指导(二)自学指导:1、默读《导学案》有关本课“识作者”“知背景”的知识讲解。(勾画《左传》文学、文体知识;了解左丘明被称为史家开山鼻祖的原因;明确秦晋围郑的历史原因)2、朗读《烛之
武退秦师》前两段,并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翻译。注意:(1)实词:军、贰、过等。(2)虚词:以、于、之、焉等。(3)通假字:已(4)特殊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是寡人之过也晋军函陵3、
共计12分钟。答案点拨:1、《左传》: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丘明:史家的开山鼻相。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他根据鲁国和鲁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以《春秋》为背景,著成《左传》,参与编撰《国语》,成为中国历史学
家的开山鼻祖。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镇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
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引的伙伴,而历史上秦晋两国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
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答案点拨:2、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自学检测:书面检测:完成《导学案》P34—35第
一(1、2、3、4)、二(1、2、3)题。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答案点拨:书面检测:一、1、(1)以:连词,因为。(2)贰:数词作动词用,有二心,不专一,不忠诚。(3)军:名词作动词用,驻军。2、(1)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状语后置句。(2)晋军驻扎在函陵/省略句
。3、表面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根本原因:称霸扩张的需要。4、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那么秦国是可以争取到郑国一边的;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那么郑国就有机会单独与秦国接触,这就为下文烛之
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因此,开篇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和驻军位置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答案点拨:二、1、(1)若:如果,连词。(2从:听从,动词。(3)解:推辞,动词。(4)之:取消句子主办事。(6)而:才,连词,表顺承。(7)是,代词
,这。(8)焉:语气词,表陈述。(9)之:代词,这件事。2、巳,同“矣”了。3、(1)这是我的过错/判断句。(2)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道/状语后置句。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五、课堂总结,延伸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前两部分讲秦晋围郑,双方力量对
比悬殊,郑危在旦夕。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决定只身见秦伯。同时还积累了军、之、焉、利等实虚词的大意,也掌握一些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1、佚之狐为什么对烛之武劝退秦师这么有把握?这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2、分析郑伯形象。六、当堂训练,分层优化(《导学案》“
课内研讨”第二题的4、5小题。)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复习上节课军、贰、利、过、以、于、之、焉等实虚词导入。(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第3段重点字词知识。2、探究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理由。二、出示目标,自
学指导(二)自学指导:1、朗读《烛之武退秦师》第三段,并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翻译。注意:(1)实词:夜、亡、远、厚、薄、乏困、东、利、封等。(2)古今异义:东道主、行李等。(3)虚词:而、以、之、焉等。(4)通假字:共、厌、说等。(5)特殊句式:何厌之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思考:烛之武说服秦
伯的理由。3、共计12分钟。答案点拨:1、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
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答案点拨:1、翻译: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
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
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
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2、以退为进,晓之以弊,许之以利,巧施离间(阙秦以利晋)。自学检测:书面检测:完成《导学案》P35—36第三题。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答案点拨:书面检测:1、而:连词,表修竹,(3)以:介词,拿;(4)远:形容词作
名词用,远地。(5)以:连词,表顺承。弱。(5)以:介词,把。(6)厚:东道变雄厚。薄,形容词作动词用,变薄弱。(7))以:介词,把。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8)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东西的东西。(9)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用
,在东边。(10)封,边界。(11)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2、(1)共,通“供”,供给。(2)厌,通“餍”,满足。(3)说,通“悦”,高兴。3、何厌之有: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宾语前置句。4、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郑国
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答案点拨:5、①析以利害(就地理位置说):即使秦晋灭郑成功,秦国也必须越过晋国,才能到达郑国,这样对秦国不利,只对晋国有好处。如果晋国国力壮大了,相对的,秦国也就吃亏了。②动以所欲(就舍郑之利
说):如果秦放弃攻打郑国,郑国得以保存,秦国的使节往东去时,郑国可以作为他们的东道主,供给他们所需要的物资。③挑起宿怨(就历史教训说):晋国曾答应给秦国焦、取两地,但最后违背约定。④警以后患(就晋之野心说):晋国有扩张领土的野心,一旦它的国力壮大,一定会削弱秦国。五、课堂总结,延伸升华本课时重点
梳理文句,积累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继续感知课文,理清文脉,再次感知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课下及时巩固梳理文言基础知识。熟读、背诵课文。完成《固学案》P11(1—4)小题。六、当堂训练,分层优化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复习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理由
(析以利害、动以所欲、挑起宿怨、警以后患)导入。(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第四段重点文言知识。2、概括烛之武的形象。二、出示目标,自学指导(二)自学指导:1、朗读《烛之武退秦师》第四段,并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翻译。注意:实词:微、敝、与、易等。虚词:之、因、其等。通假字:知特
殊句式: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阅读结束后,思考下列问题:(1)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2)烛之武的形象。3、共计8分钟。答案点拨:1、翻译: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了。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
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2、(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敞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2)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自学检测:书面检测:完成《导学案》P36第四(1、2)题。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答案点拨:书面检
测:1、(1)微:没有,不:副词,夫人:那人。(2)因:借助;敞:形容词作动词用,损害。(3)与:结交,亲附。(4)武:符合武德。(5)其:语气助词,还是,表商量或希望语气。2、知,通“智”,明智、聪明。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五、课堂总结,延伸升华通过本节课和
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秦晋围郑、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经过,概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军、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领略了他深明大义的气度、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完成《固学案》P11(5—9)小题。六、当堂训练,分层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