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4《窦娥冤(节选)》课件7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共(69)页,40.47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535453186d4baff242aafece80ce1d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节选】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相关知识,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把握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莎士比亚曾说:“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缩影。”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第二单元为戏剧单元。外行看热闹,内行
看门道。本单元,需要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通过3篇戏剧选篇领略戏剧文学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戏剧它的真正意义必须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在舞台上展示出来,或者说,戏剧有两个生命,一个存在于文学中,另一个生命存在于舞台上。所以,本单元除
了阅读、鉴赏、写作外,我们还要进行戏剧实践,一起写台本,准备道具、服装等,进行戏剧表演,在体验式的活动中,让自己有机会去感受不同的生命状态,去坚守“良知与悲悯”,让经典有张不老的脸。你看过或者喜欢哪些戏剧或戏曲?➢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借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
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是1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戏剧中国古代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以
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和杂技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中国戏曲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中国古典戏剧发展宋元南戏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元末在南方盛行。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
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角色皆可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剧本上凡需角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角色皆为配角。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
明)的《琵琶记》。元代杂剧元杂剧,虽说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丑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
,剧本上都标明“××科”。明清传奇明代初叶,在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某些优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段,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戏剧称为“传奇”。传奇保持了南戏原有的一
些基本体制和格律,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清代花部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康熙年间,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发展兴盛起来,
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梆子腔(即秦腔)、皮黄腔、柳子腔等。花部多是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或为民间传说。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戏曲
分类独幕剧《等待戈多》、多幕剧《雷雨》按结构话剧《雷雨》、歌剧《白毛女》、舞剧《丝路花雨》、音乐剧《猫》《歌剧魅影》按语言表现形式悲剧《屈原》、喜剧《威尼斯商人》正剧《白毛女》按作品类型现代剧《雷雨》、历史剧《屈原》童话剧《灰姑娘》按题材一、曲是什么?
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我们所学习的曲,主要是指元曲。广义地讲,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杂剧和散曲。狭义来讲,它指的是杂剧。而我们平常所说的,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的,一般是指散曲。-13-关于元曲元曲散曲杂剧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如马
致远《天净沙·秋思》套曲:一宫调数曲子,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
文学剧本。【散曲+“科”+“白”】唱唱+演二、曲的兴起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
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意识形态宽松,知识分子边缘化导致大量读书人参与杂剧创作。第三,元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突出,社会现实为杂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剧本构成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
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科是戏剧动作的
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合效果的舞台指示请以课文为例说说哪些是唱词?哪些是科介?哪些是宾白?——[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型宪,叫声屈动地惊天。——(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
押正旦带枷上。)——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唱词科介宾白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jué)、徵(zhǐ)、羽、变宫、变徵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曲调。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
”,合称“宫调”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规定曲的格式、字数、平仄等。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曲牌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表示这一折自曲牌【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宫调。※【文体
知识】元杂剧和元曲结构形式: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音乐组织的单元、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折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楔子旦是女角正旦/青衣(女主角
)副旦/外旦(女配角)大旦、小旦贴旦、老旦、花旦、彩旦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旦末是男角正末(男主角)外末/副末/冲末(男配角)冲末(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大末小末(少年)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末净俗称“大花脸”。有净、副净、二净之分。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
物如张飞、李逵。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净杂是杂角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包括细酸(穷秀才)、孛(bó)老(老头儿)、卜(bǔ)儿(老妇人)、徕儿(小厮)、驾(皇帝)、孤(官员)、邦老(盗贼流氓)等。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杂下面是
第三折的人物角色,请用连线形式画出正确的对应关系。正旦公人外末监斩官净窦娥卜儿蔡婆婆生戏曲表演行当之一。一般指净、丑之外的男性角色,包括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旦戏曲表演行当之一。指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分的女性角色。包括正旦(青衣)、花旦、花
衫、小旦、老旦、武旦、彩旦等类型。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净俗称花脸、花面,以面部化妆勾勒脸谱为特征。一般都是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奸险的男性角色。京剧中净行分为正净(大花脸)、
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二花)三大类。丑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用白粉涂一个粉块而俗称小花脸或三花脸。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类。目前戏曲种类40余种京剧、晋剧、蒲剧、雁剧、秦剧、吉剧、豫剧、吕
剧、淮剧、沪剧、越剧、婺剧、绍剧、徽剧、闽剧、赣剧、汉剧、湘剧、祁剧、潮剧、桂剧、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粤剧、昆曲、高腔、评剧、越调、彩调、梆子腔、二人台、龙江剧、黄梅戏、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采荼戏
、皮影戏、滑稽戏、河北梆子、上党梆子、山东梆子、河南曲剧、湖南花鼓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曲四大家秋思之祖《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
》--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元曲四大悲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元曲四大爱情剧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元·关汉卿《赵氏孤儿》-元·纪君祥《精忠旗》-
明·冯梦龙《清忠谱》-清·李玉《桃花扇》-清·孔尚任《汉宫秋》-元·马致远《琵琶记》-明·高则诚《娇红记》-明·孟称舜《长生殿》-清·洪昇《雷峰塔》-清·方成培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救风尘》-元·关汉卿《西厢记
》-元·王实甫《看钱奴》-元·郑延玉《中山狼》-明·康海《墙头马上》-元·白朴《李逵负荆》-元·康进之《幽闺记》-元·施君美《绿牡丹》-明·吴濂《玉簪记》-明·高濂《风筝误》-清·李渔元曲四大悲剧之首中国十大悲剧之一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窦娥冤》作者介绍关汉卿(1219-1301年),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最著名的是《窦
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被誉“曲圣”。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在下关·铜豌豆·汉卿,请
多指教。作者简介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
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趜、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0000000000反抗精神写作背景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
是蒙古人;第二等叫色目人,也就是西域各族和西夏人;第三等叫汉人,就是原来在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叫南人(原宋朝境内各族)汉人和南人受到百般歧视。统治阶者与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
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对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对主要矛盾。《窦娥冤》反映这一黑暗现实。1.盗跖2.错勘3.前合后偃4.哥哥行5.尸骸6.刽子手7.瀽8.罪愆9.湛湛10.苌弘11.亢旱12.暑气暄13.斫直14、
古陌荒阡15.衔冤16.提防17.亲眷18.嗟怨19.甘霖20.杳无音信21.变徵22.埋怨23.羊肚汤ZhíkānyǎnhángháiguìjiǎnqiānzhànchángkàngxuānzhuómòqiānXiándījuànlínYǎozhǐmándǔji
ē字音注解※《窦娥冤》全剧介绍《窦娥冤》的剧本结构就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楔子(序幕):窦父赶考,留下孤女。第一折(开端):父子威逼,窦娥拒婚。第二折(发展):窦娥蒙冤,被判斩刑。第三折(高潮):窦娥怨恨,死前发誓。第四折(结局):窦父巡查,冤情昭雪。女主角窦端云自小因为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功名而无钱还
债,被送到蔡家当儿媳妇(即童养媳),并改名窦娥。※《窦娥冤》全剧介绍《窦娥冤》的剧本结构就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楔子(序幕):窦父赶考,留下孤女。第一折(开端):父子威逼,窦娥拒婚。第二折(发展):窦娥蒙
冤,被判斩刑。第三折(高潮):窦娥怨恨,死前发誓。第四折(结局):窦父巡查,冤情昭雪。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分别嫁
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怪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窦娥冤》全剧介绍《窦娥冤》的剧本结构就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楔子(序幕):窦父赶考,留下孤女。第一折(开端):父子威逼,窦娥拒婚。第二折(发展):窦娥蒙
冤,被判斩刑。第三折(高潮):窦娥怨恨,死前发誓。第四折(结局):窦父巡查,冤情昭雪。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却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
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张驴儿父亲,被判斩刑。※《窦娥冤》全剧介绍《窦娥冤》的剧本结构就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楔子(序幕):窦父赶考,留下孤女。第一折(开端):父子威逼,窦娥拒婚。第二折(发展)
:窦娥蒙冤,被判斩刑。第三折(高潮):窦娥怨恨,死前发誓。第四折(结局):窦父巡查,冤情昭雪。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窦娥冤》全剧介绍《窦娥冤》的剧本结构就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
。楔子(序幕):窦父赶考,留下孤女。第一折(开端):父子威逼,窦娥拒婚。第二折(发展):窦娥蒙冤,被判斩刑。第三折(高潮):窦娥怨恨,死前发誓。第四折(结局):窦父巡查,冤情昭雪。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
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录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东海孝妇》在汉代东海郡治下的郯县,有这样一户人家,家庭成员有婆婆、儿媳周青和小姑,家里男人都集体缺席——公公和丈
夫都早死,周青也没来得及生下一个孩子。周青在守寡后,所有的生活重心,就变成了遵守古代妇德教条,谨慎地孝敬婆婆。正是因为周青做得太出色,婆婆和她毫无矛盾,还总想着让她二婚再寻幸福,都被她拒绝了。就这么过了
十几年。婆婆年纪大了以后,身体不太便利,日常的杂事上周青就得更上心,更吃力。所谓真心换真心,婆婆很心疼儿媳如此辛劳,不想成为她的累赘,就跟邻居闲话了自己不想活了的想法,然后上吊自杀。可周青的小姑子认为,正常人都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理,自己的亲娘平白无故选择提前谢幕,肯定是周青在背后
说或做了什么让老人不堪羞辱的事。江湖传言不是说了吗:“久病床前无孝子。”于是,周青被小姑子告到了县衙。在没有监控、也没有多少证据可以侦勘的古代,县老爷上来不由分说就是一顿严刑拷打。周青苦熬不过,只能屈打
成招,被判死刑。案件走程序上报到郡里。而当时有个在县衙打工的明白人姓于,也就是后来丞相于定国的父亲,他认为,四里八乡都知道周青是个孝顺的好儿媳,十多年了,没听说她有一点道德瑕疵,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干这种大逆不道的事,便跑到郡里据理力争。但太守不想多事搞翻案,出于经验,他往往用恶意去
推断谈人,比如,所谓的名声,很有可能是伪装出来的,毕竟人心隔肚皮,你不住在她家,怎么知道她私底下的真实面目?最终,周青被冤杀。于公争辩不过,抱着卷宗大哭了一场。当地人传说,周青对自己即将被冤杀是有明确态度的,她死前曾发
过一段誓愿,如果自己有罪,那情愿被杀,血也顺流而下;而如果她是枉死的,血会逆流,让所有人看到她的冤枉。神奇的是,刽子手行刑完,她的血颜色青黄,溅到旁边的旗杆上,还顺着往上流。这事以后,整个东海郡三年不下雨,算是上天对昏官的惩戒。后来,大概任期满了要换届,又或许因为东海郡三年
大旱,造成民间严重的粮食危机,朝廷派新官来接任。新太守来了,考察郡内三年不下雨的原因,于公忙趁机报告,说上天是在为那位孝妇发声呢。新太守听完故事,赶紧找到孝妇的墓祭拜,又重新修缮了一下,老天这才不较劲,降下甘露,当年郡里终于丰收了。通读课文,思考问题1、第三折
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于什么宫调?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课文分为三个场景,各个场景分别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文本研读窦娥绑赴刑场1-2婆媳诀别3-6临刑发誓7-10指斥天地鸣冤叫屈后街相见诉说冤情
怨气冲天冤情昭然冤悲恨文本研读3、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对于窦娥的深重冤情,天地竟无动于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窦娥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
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反映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文本研读4、《滚绣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表达效果不仅抒发了窦娥满怀冤屈的极端怨愤之情,强化了戏剧冲
突,使窦娥的反抗精神更强烈有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5、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
有什么作用?文本研读☞原因:她哀告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怕婆婆为自己伤心。☞品质: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的温顺善良、善解人意。☞作用: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了窦娥所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激起了观众对窦娥的深切同情。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
有力和深刻。5、阅读第3部分,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誓愿顺序誓愿内容所用典故誓愿实质第一桩血溅白练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六月飞雪飞霜六月因邹衍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桩亢旱三年东海曾经孝妇冤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文本研读6、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提示:从时间的延续、空间范围、人物精神等方面分析。不能。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
,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7、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有什么效果呢?☞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
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三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窦娥冤》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坚强刚烈,具有封建贞节观念
,勇于反抗,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腐败的封建社会,注定了悲剧结局。善良的窦娥却落得被处斩的命运,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合作探究分析悲剧根源。窦天章典卖女儿;1蔡婆婆放高利贷和买她作童养媳;2丈夫的离世;3蔡婆的引狼入室;4张驴儿的陷害;5桃杌的贪赃枉法,屈打成招,滥施刑罚
,草菅人命。6是黑暗的封建社会。思考:为什么要把窦娥设定为寡妇?一部苦情戏;最大程度的激发观众对角色的同情。关汉卿赋予了窦娥传统社会的一切好品质,再剥夺了她一个弱女子在当时所能获得的一切帮助(同时也是观众所能想到的所有办法)。窦娥
的好品质:孝顺和贞烈“生的可喜、长得可爱”;“对婆婆孝顺到极点”;“为了不让婆婆受皮肉之苦认下了谋杀罪”;“临死前还在考虑婆婆的感受恳求刽子手走后街”;“冤案平反后要求父亲代为赡养婆婆。”赚的所有女性观众的眼泪“守寡,不肯改嫁”;“在衙门里被打晕三次也不肯认莫须有的罪名”;
“临终的誓言带有强烈的执念”。博得男性观众,尤其是士人阶层的好感剥夺一切帮助:三岁亡母,七岁失父,十八岁丧夫,婚后无子失去了“亲”的帮助古代女子几乎没有社交圈失去了“友”的帮助梼杌太守被设定为昏官失去了“官”的帮助关汉卿:还不够●第一折窦娥悲叹命运坎坷:“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
否?”●不久婆婆就把张驴儿带家里来了。●第二折窦娥遭到拷打大喊:“天那,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刚唱完太守就准备拷问婆婆,无奈窦娥只能“招认”。●失去“天”的帮助。思考:为什么要把窦娥设定为寡妇?思考:为什么窦娥平反必须是父亲窦天章?当个人的力量到达了极限,就必须有更强大的外力介入。窦天章作为
窦娥的生父,由他来为女儿洗清冤屈代表“亲”的帮助的回归。让三桩誓愿应验,并且魂魄托梦向父亲申冤。这些超自然现象的发生代表着“天”的帮助的回归。钦差平反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代表着官民的和解,对窦娥来说则代表着“官”的帮助的回归。思考:“亢旱三年”是否有损
窦娥善良的人设?因其诅咒而受“亢旱三年”之苦的并不仅仅是官吏,而主要是楚州当地百姓。这是一种社会的“连带责任”或“集体责任”。从心理学上看,只有一个感到自己被整个社会冤屈和放逐的人才可能对社会有这种强烈抗拒和挑战,才会有这种愤世嫉俗。(毕竟前两个誓言是
窦娥被杀的瞬间就发生了的,楚州人当时就应该知道窦娥是被冤枉的,但是楚州人在这三年里没人为窦娥伸冤。用今天的话说,他们都是沉默的旁观者。)思考:“亢旱三年”是否有损窦娥善良的人设?恰恰因为窦娥诅咒官吏,诅咒自然,乃至诅
咒同胞,才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也更真实。因为不论这悲剧究竟是出于官吏的腐败、无能还是其他,我们都不可能、也不应当指望一个旧时代的、童养媳出身的弱女子在这种生死关头有着,并始终保持着高度理性、冷静和博爱。在这种时刻,一个受了冤屈的普通人,一个急于求生却找不到任何求助对象的人,更可能受当时流行的民间观
念及民间因果律的影响,指责一切她认为应当为自己的冤屈承担责任的人和物,包括指责这个社会。窦娥当时已经极度孤立无援,不会再考虑什么他人死活了,全世界都欠我的。元杂剧《窦娥冤》的结尾是:窦娥被判处斩含冤曲死,其鬼魂托梦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父亲窦天章,最终平反了冤狱,惩治了仇人。
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结尾是: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
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你认为哪一种结尾设计更好?为什么?•关汉卿原本的结尾设计更好,因为更具悲剧意味,可以带给读
者或观众更强烈的内心震撼,引发更多的反思。•或:叶宪祖改编之后的结尾更好,这样“大团圆”的结尾更合乎大众的审美心理。艺术特色1.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2.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
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3.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深邃。《窦娥冤》在语言上的特点
:(1)大量使用源自人民现实生活的、鲜活而富于表现力的口语。如课文中【鲍老儿】一段曲词。(2)灵活运用成语熟语、诗词文句和历史故事。如窦娥在法场发的誓愿,有“素车白马”“古陌荒阡”这样的成语,也有“东海曾经孝妇冤”这样的典故,兼具活泼之美
与庄重之致。主题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和昏庸,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愿世间再无窦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