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试题 第一单元专项练习(小说+语言文字运用)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0)页,165.84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f8346695072256f4716bdada6677e2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单元专项练习(小说+语言文字运用)一、文学类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密运王继峰1930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辣。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山路上出现一个青年男子。他穿着袄子,手提
葫芦,行走艰难,气喘吁吁,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突然,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
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休息了许久,他在葫芦里灌满山泉,继续赶路。他走得很慢,频繁喝水,不时擦拭身上涌出的汗。走了两个时辰,前面出现一个渡口,几个荷枪实弹的白军正在逐个检查上船的百姓。他突然精神振奋,
嘻笑着,蹦跳着挤过去,前面排队的人立即闻到一阵浓臭。白军很快注意到这个行为异常的男人。“什么人?去哪里?干嘛穿这么厚?”一个刀疤脸的白军用枪指着男子。“行亲戚,去香港,梅县人我。”男子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语无伦次。他嘴角流出口水,
全身还不住打寒颤。刀疤白军生气地看着这个疯癫男子:“问你干嘛穿这么厚,你听到没有?”“打摆子(疟疾),作孽(可怜)啊!”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过来!搜身!”刀疤白军表情凶狠。“好好好,全身随你摸!”男子表情猥琐,举止疯癫,双手舞动着迎过去,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一阵阵馊味越
发强烈,空气中都是烈日烘烤下的浓重酸臭。周围的人全都捂住鼻子,刀疤白军大骂:“癫佬(疯子),再乱动毙了你!”“不要,不要!老婆都有讨到,不敢杀我!”男子满脸恐惧,急忙高举双手,抖索着站直。“癫佬还想讨老婆!”刀疤白军嘴上嘲讽着,双手从男子的胳肢
窝往下搜。男子咧嘴傻笑,很得意:“我去香港就系讨老婆的!”嘴一咧口水流得更多了,在场的人立即发出一阵哄笑。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脸未遮住的部分露出尴尬的笑。这个疯子还有羞耻心,怕别人看到口水。大家看到他的丑态,笑声更大了。男子全身脏臭,袄子摸起来很湿润,似
乎随手一抬就会流出咸酸的臭水。刀疤白军和男子靠得很近,臭味很呛鼻。他皱着眉头,屏住呼吸为男子搜身,表情无比嫌恶,像摸狗屎一样恶心。旁边的白军很不耐烦:“赶紧让癫佬走,太臭了!”“癫佬快去讨你的老婆!”刀疤白
军没搜出异常,便往男子的屁股上一踢,然后吐了一口口水到掌心,双手用力擦了几下。“感谢!长官!有闲(有空)到梅县来,老鸡嬷(老母鸡)杀两只你食。”男子摸着屁股,哈着腰,涎着脸,表情谄媚,边说边跳跃着向船上倒退。臭气随着他的行动四处扩散,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在
推波助澜,行人纷纷避让。“滚远一点!”刀疤白军骂了一句,头也不回,继续搜查行人。男子买了票,屁颠屁颠上船。浓臭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走到哪就烧到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大家都不要他同坐,他只好一个人坐在船角。突然,他梧住袄子,全身哆嗦,额头流着大汗,嘴里却连连说
:“好冷!好冷!”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船到香港,旅客纷涌而下,男子一个人慢吞吞地跟着。等大家都走远,他迅速往小路走,越走越偏僻。走了许久,他的身子开始晃动,表情痛苦,双手不住揉搓人中和太阳穴。烈日越发毒辣,似乎每一缕光芒都足够把他点燃。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
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荒野出现一座破烂的土房子,他痛苦扭曲的脸上露出喜色,摇摇晃晃地走上前。好不容易到了门口,他弓着腰,一只手抵住门,让自己不会倒下,另一只手用一种特殊的节奏敲门。还没敲完,他就咕咚一声倒在地上。主人闻声开门,只见一个男子昏迷在地,穿着棉袄,全身滚烫,脸颊赤红。
主人判断他是中暑了,赶紧关起门,把他移到密室,先给他喂药,再解开衣服散热。主人脱下袄子,见里面还穿着一件内衣,双臂鼓鼓胀胀。把内衣脱下,双臂缠着一层层纱布。解开纱布,一颗颗大洋纷纷掉落。主人很惊奇,等他把
全部纱布解开后,惊奇更甚了。双臂还有一层大洋没掉落,犹如巨型白鱼身上闪光的鳞片,密密麻麻,又井然有序。原来大洋缠得太久,最里面的一层已经深嵌肉里。主人看得胆战心惊,愣了好久才找出镊子,把大洋一块块夹下。夹了几个,他不敢再夹了。因为有些银元已经和血肉结在一
起,一夹会把疮痂撕烂,鲜血直涌。主人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男子。过了一个时辰,男子悠悠醒来。男子看着双臂残留的大洋,笑着说:“你想留给我做辛苦费吗?”他双手交互着乱抠,银元纷纷落地,宛如珠玉敲击金盘,声音悦耳。双臂的鲜血混杂一块块撕裂的疮痂,恰似一朵朵红黑相间的玫瑰在怒放。“卢伟
良,这是怎么回事?”主人瞪大眼,指着满地闪亮的大洋。男子叫卢伟良,广东梅县人,是大埔县青溪秘密交通站的站长。主人是香港秘密交通站的接头员。原来,闽粤边界的红色政权在打倒土豪劣绅的过程中收缴大量财物,闽西特委决定拿出一批大洋支持上海的革命。经过慎重考虑,
特委选定卢伟良,让他护送这笔巨款到香港,再由香港秘密交通站送到上海。闽西到香港的路途大都是白区,关卡重重。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外面再穿上内衣和袄子。天气酷热,他穿得严实,又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经过关卡时,他装疯卖傻,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然后把手举
得老高。白军忍着臭味,草草搜一遍腰腿就放他走,谁也想不到这个“疯子”竟然身携巨款。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他穿着袄子在炎热中翻山越岭,负重前行,艰辛可想而知。在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中,他中暑好几次,差点要倒在路上。接头员听完
前因后果,用敬佩的眼光看着卢伟良。只见他虽然精神虚弱,每只手臂都有十几处在冒血,但说得神采飞扬。接头员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卢伟良跳下床,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笔
下的青年男子,在夏天穿着袄子出现在了山路上,快要中暑了也没有把袄子脱掉,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描写男子在关卡遭遇白军检查的时候,不断发抖,举止疯癫,全身散发酸臭的气味,这些丑态丰富了人物形象,表
达了作者对男子带病完成密运任务的赞美。C.刀疤白军和土房主人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不吝笔墨,其形象一反一正,对表现小说的主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D.文中的金银花、葫芦、大洋等物多次出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串起了密
运的整个过程,衬托出了主人公的顽强品质。E.小说构思巧妙,情节引人入胜,叙述语言准确生动,人物语言真实而富有特色,展示了那个时代感人的英雄精神。2.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在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3.为了完成“密运”的任务,卢伟良都做了哪些努力?4.结合内容分析,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哪
些艺术手法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5.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有损卢伟良的形象,你的观点呢?是否要把最后一段删去?请说明理由。【答案】1.BD2.通过对风、蝉的描写突出了夏季气候的炎热、难耐,衬托了主人公坚忍、顽强的精神,交
代时代背景,暗示当时时代环境的压抑和艰难,有利于后文情节的展开。(写出其中三点即可)3.①为了隐蔽,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忍受大洋嵌入皮肉的痛苦。②为了避人耳目,夏天穿上内衣和袄子,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这样白军就不愿意仔细检查。③他找好自己夏天穿袄子
的理由——打摆子,打消了白军对他异样穿着的疑心。④经过关卡时,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为避免白军检查到手臂,把手举得老高。⑤白军检查时,他装疯卖傻,插科打诨,努力转移白军的注意力。⑥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
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⑦检查完上船后,仍捂着袄子全身哆嗦,努力不让其他人对他产生怀疑。⑧他穿着袄子在炎热的夏天翻山越岭,负重前行,为避免中暑无法完成任务,准备了金银花路上随时服用。4.①正面描
写,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展现了人物勇敢、顽强的品质。②侧面描写,“接头员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等内容,可以看到主人公的机智和坚韧。③比喻,“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像笨鸟扇着翅膀跳
跃一样可笑”“犹如巨型白鱼身上闪光的鳞片”等,生动展现了主人公在密运途中努力克服艰辛的精神。④对比,主人公在无人处或同志身边的言行和在白军面前的表现形成反差,突出了主人公的机智。5.可以删去。文章以卢伟良讲明密运的情况后接头员对卢伟良的赞美结束,有力地凸显了卢伟良的英雄形象;小
说删掉情节完整,人物个性突出,主旨鲜明。不可以删去。卢伟良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在密运途中为保护大洋,穿着袄子,还一直没有洗澡,全身酸臭难忍。现在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想洗澡是人之常情,这一内容正好与前文情节形成照应,并不影响文章对其精神的赞美,且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当时轻松喜悦的
心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B.“疯癫”“丑态”“带病”错误,从文中来看,他是故意表现出疟疾的病态和装疯卖傻的丑态;他表现出的疟疾的病态和装疯卖傻的丑态是在迷惑敌人,未患疟疾,更不疯癫。D.“文中的金银花、葫芦、大洋等物
多次出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线索”错误,文中的物象并未一起构成线索。故选B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首先分析首段环境的特点。“1930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辣。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
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作者抓住“太阳”“风”“蝉”等景物,用太阳的毒辣、风的热、蝉鸣的有气无力等展现夏季的炎热难耐;结合“1930年”这一时间点以及下文的故事来看,首段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天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压抑和艰难。然后分析环境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展
开方面的作用。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主人公卢伟良就是在这样的季节、天气情况之下穿着棉衣、携带银元,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完成任务,所以这样的天气更加衬托了主人公的坚忍和顽强的精神。从情节展开的角度来看,天气
炎热,主人公穿上厚厚的棉衣运送银元导致浑身散发酸臭味,这样就避开白军的盘查,所以开头的环境描写利于下文情节的展开。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主人公的“密运”任务,即运送大洋到香港
,然后找到他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所做的事情。由“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大洋缠得太久,最里面的一层已经深嵌肉里”可知,卢伟良把银元缠在双臂上;由“里面还穿着一件内衣”“外面再穿上内衣和袄子”“天气酷热,他穿得严实,又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
闻”可知,卢伟良在酷热的夏天穿上内衣和袄子,并且不洗澡,这样身上就散发酸臭味,白军就不愿意仔细检查;由“‘打摆子(疟疾),作孽(可怜)啊!‘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可知,卢伟良用打摆子为自己找到一个夏天穿棉衣的理由,打消白军对他穿棉衣的疑心;由“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然后把手举得老高”可
知,过关卡的时候,卢伟良挥动袖子让臭气更熏人,这让白军不会愿意仔细搜寻,同时举高手,避免白军检查到他的手臂;由“经过关卡时,他装疯卖傻”“语无伦次……全身还不住打寒颤”可知,当白军检查的时候,卢伟良装疯卖傻来转移白军的注意力;由“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
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可知,因为大洋很重,卢伟良举双手无法支撑太久,所以就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由“臭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走
到哪就烧到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大家都不要他同坐,他只好一个人坐在船角。突然,他梧住袄子,全身哆嗦,额头流着大汗,嘴里却连连说”可知,卢伟良在船上捂着袄子哆嗦,防止别人对他产生怀疑;由“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
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烈日越发毒辣,似乎每一缕光芒都足够把他点燃。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他穿着袄子在炎热中翻
山越岭,负重前行,艰辛可想而知。在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中,他中暑好几次,差点要倒在路上”可知,卢伟良为了能撑过一路的艰难跋涉,他准备金银花随时服用。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下:正面描写、侧
面衬托、修辞手法、对比手法等。先看正面描写,文中写卢伟良的外貌衣着,如“穿着袄子,手提葫芦”,写卢伟良的语言,如“行亲戚,去香港,梅县人我”“打摆子(疟疾),作孽(可怜)啊!”“好好好,全身随你摸”,写卢伟良的动作,如“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
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蹦跳着挤过去”,写卢伟良的神态,如“嘻笑”“表情猥琐”“傻笑”“很得意”,这些都是对卢伟良的正面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展现了卢伟良忍受酷热完成任务时的顽强,展现了他面对敌人时的勇敢。再看侧面描写,文中在塑造卢伟良形象的时候还写了接头员的夸赞和船上人对他的
态度,如接头员“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如船上人“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展现了卢伟良的坚韧和机智。接着看修辞手法,如“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使用比喻修辞,展现了卢伟良在运送银元时努力克服艰辛的精神。最后看对比手法,卢伟良在白军面前的表现是“
嘻笑着,蹦跳着挤过去”“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语无伦次。他嘴角流出口水,全身还不住打寒颤”“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表情猥琐,举止疯癫”“咧嘴傻笑,很得意”,表现出猥琐、令人讨厌的样子,而在无人之处以及在同志面前的表现却是“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
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等大家都走远,他迅速往小路走,越走越偏僻。走了许久,他的身子开始晃动,表情痛苦,双手不住揉搓人中和太阳穴”“看着双臂残留的大洋,笑着说:‘你想留给我做辛苦费吗?’他双手交互
着乱抠,银元纷纷落地,宛如珠玉敲击金盘,声音悦耳。双臂的鲜血混杂一块块撕裂的疮痂,恰似一朵朵红黑相间的玫瑰在怒放”“跳下床,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他的表现是坚忍执着、智慧乐观,两相对比,展现了主人公的机智。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
的能力。由题干可知,答题的时候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从情节、形象等方面陈述理由。如认为可以删除,可以从删除后情节的完整以及形象突出等方面分析。如果删除最后一段,那么接头员听完卢伟良讲述之后的赞美就成了结尾段,由“竖起大
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可以看出接头员对卢伟良的敬服赞美,说明卢伟良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密运任务的感人,凸显了卢伟良的英雄形象;而且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写卢伟良如何完成“密运”工作,把银元成功送到接头员的手中,接头员的夸赞说明这一任务已经成功完整,故事至此结束,情节完
整,人物形象突出且主旨鲜明,所以可以删除。如认为不可以删除,可以从最后一段的内容入手,分析这一内容与上文情节之间的关联以及在塑造形象方面的作用。最后一段写卢伟良“跳下床,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结合上文的情节可知,卢伟良成功把银元送
到接头员的手中,完成了任务,“跳”“激动”“可以好好洗澡”等内容表现出卢伟良完成任务之后的轻松喜悦心情,这是完成任务之后的人之常情,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而真实;且从上文来看,卢伟良为了完成密运任务,他“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外面再穿上内衣和袄子。天气酷热,他穿
得严实,又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穿着袄子在炎热中翻山越岭,负重前行,艰辛可想而知。在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完成任务之后“洗澡”和上文的内容形成照应,不影响人物的形象。所以不必删除。(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支队政委(节选)王愿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
我求你个事成不成?”“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一定!”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
出发?”“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
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
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
我们也照办了。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经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你
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地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伤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令你:挤!”我横了横心:“干!”便
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没关系,你,你别管我!”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
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
,快去化杯盐水来!”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我俩把他的伤口用
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撩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险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汗珠映着阳光,晶亮
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有删改)文本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
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
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
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地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②[注]
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过家鼎等译,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
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B.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这样的话语既带着
战争年代的特定色彩,也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D.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7.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8.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
比较并简要分析。【答案】6.A7.①意志坚强:为了继续战斗,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②处事果断:一旦决定“手术”,坚决实施;③善于做思想工作:为了说服战友,或说理,或命令,或请求,切实有效。8.①文本一
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②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指写、言行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望造了老胡这一艺术形象;文本二以采访、回忆录等为基础,记录了陈毅的真实经历。③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
动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错误,文中“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主要是推进情节发展,如一开始“月光一照”才能老胡的苍白的脸色,所以有了下文挤脓血的情节;
接着“启明星贼亮贼亮的”意味着时间的推移,挤出脓血势在必行;最后“太阳已经出来了”意味着挤脓血的危险过去,所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不能暗示主人公心理的变化。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
成?”“把我绑起来!”“来,使劲挤它!”“帮我挤挤就好了”可知,老胡腿部受伤化脓,影响行动,且从后文“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可知,后面还有追兵,这种情况之下,老胡果断让人帮助把腿部的脓血挤出,体现出处事的果断。由“没有器
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没关系,你,你别管我!”“他猛地抖了一下”“他又是一阵猛抖”“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可知,当时没有器械,也没有麻药,是生生挤出
腿部的脓血,甚至挤出了两片碎骨片,这些内容体现出老胡意志的坚强。从当时的情境来看,老胡腿部中弹、伤口化脓、病情严重,为了继续战斗,只能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之下用土法疗伤,为了说服战友,他和“我”说理,如“你总不能瞪着眼看
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伤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小林命令,如“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令你:挤”,这说明老胡善于做思想工作。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
先要明确两个文本的文体。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纪实文学。然后结合两种文体的特点分析二者艺术表现上的差异。文本一是小说,小说是可以虚构的,在对老胡的塑造之中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式,如为了让“我”和林大富把
他绑起来,他说“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不,有任务!”,这些是语言描写,如”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这是动作描写,同时文中借助场景描写进行烘托,借助“我”和“林大富”进行衬托,作者借助这些方式塑造了一位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文本二是纪实文学
,所以重在真实,以采访、回忆的方式展现陈毅的疗伤的过程,这是真实的记录,没有环境的烘托渲染,真实展现当时的画面。从语言来看,文本一是小说,在描写疗伤的过程中,有细致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而文本二主要是叙述事件,讲述了陈毅必须采用土法
疗伤的原因以及疗伤的过程,叙事简约,语言平实简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南泥湾侯发山①直到父亲去世,我才解开他身上所有的谜。②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曾问过父亲:“大,我的爷爷奶奶呢,我怎么没见过他们?”
父亲说:“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父亲说这话的时候,面无表情,冷冰冰的,吓得我以后再也不敢提这个话题了。事实上,父亲不是没有见过爷爷奶奶,是他没有印象了。我曾悄悄地问过母亲。母亲说她也不知道父亲的底细,父亲是“流浪”到她们村的,只说自己是个孤儿。后来,我查了查资料,父亲是1961年来
的。当时,受自然灾害的肆虐,好多人缺吃少穿,四处流浪,父亲所说的话应该属实。我所在的村子是米脂的一个小山村,有的是土地,只要不惜力气,便饿不死人。父亲可能是奔着这个来的。他当时20岁,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姥爷家没有男孩,看他老实、勤快,便收留了他。三年后,跟与他
年龄相仿的母亲成婚,算是入赘。我出生后,依照入赘的习俗,姓氏随母。③后来搞运动,父亲因为是外来人口且身份不明成了批斗对象,说他是国民党特务,也有说他是苏联特务,经常被喊来叫去。他每次回来,身上少不了带着伤疤。母亲忍不住哭哭啼啼,他就瞪母亲:“哭啥哭!我还没死呢!”母亲不哭了,却还是不住地抹眼泪。有
一天,那些批斗父亲的人来抄家,从家里的地窖中找到一个保存完好的箱子,打开箱子,里边有一个小包裹——他们以为“铁证如山”,没想到打开包裹,竟是两张烈士证书,一张是爷爷的,一张是奶奶的!至此,大家才知道,
我的父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④当时,我已经上初中,不是一般的懂事,我想知道更多的真相,也想为父亲讨个公道。父亲没好气地对我说:“战场上死的人多着呢,有的连个后代都没有,他们找谁说去?”⑤说实话,我不只是想为父亲要个待遇,也想为母亲、为我讨点好
处,看到父亲如此固执,我便死了心。⑥得知父亲的身份后,村里人才对他另眼相看,不再找他的茬儿。父亲难得“清闲”,一心一意地开垦荒地,除了下雨、落雪,他都在山上的旮旯角落忙活,这里扒扒,那里垒垒,捡出石头,
拔掉杂草,都给弄出大小不等、规则不一的地来。那时还是大集体,土地还没有分包到人,他把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公家。有的地块小,其实根本算不上地,仅能站下一头牛,生产队不要,他便自己撒下种子,或菜,或庄稼。我记得有块“地”,年年收四五棵玉米,
因为地块太小了,实在不能多种。⑦到了1982年,我已经上高中了。榆林市来了几个人,找到父亲,要落实政策,为他恢复工作。这时候,我才明白,父亲原在榆林市某厂矿工作,六十年代初,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生活物资
异常匮乏,父亲响应国家返乡务农的号召,主动报了名。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父亲拒绝了。来人不忍放弃,再三恳请,父亲说:“这里有吃有喝,我已经习惯了。”父亲又说:“我已经四十来岁了,还去干啥?把岗位留给年轻人吧
。”⑨不止榆林来的人失望,我和母亲也很失望。父亲不满我和母亲的表现,说:“当农民咋啦?种地吃粮,问心无愧。”⑩父亲的老家是河南,他为什么没有回老家却来到了米脂?我说出了心中的疑惑。“老家没亲人了,那地方也……再说,米
脂的婆娘,绥德的汉。”父亲说到这里,不自然地挠了挠头。当时母亲也在旁边,撇了撇嘴:“还老实呢。”父亲赧然一笑,算是回应母亲的嗔怪。⑪我没考上大学,回到了农村,曾有过外出打工的想法,都让父亲给堵了回去。这时候,土地已经承包到户,父亲的干劲更足了。天不亮就带着我下地,晚上
星星出来了,还在地里忙活。在我们那个村,年年就属我家打的粮食多。吃不完,便积攒起来,遇到哪里有了难,捐,可劲儿地捐。为此,家人没少跟他闹别扭。⑫2021年夏的一天,父亲忽然感觉身体不适。我要送他去医院,他说:“我知道自个儿的病,上医院白花
钱。八十个春夏秋冬了,就是一台机器也该歇歇了。”尽管父亲这样说,我还是请了村医。村医诊断后,开了点药走了,临走他留下话:“赶紧准备后事吧。”⑬没过两天,父亲便溘然长逝。老人家临咽气的时候,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我是在
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你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是南泥湾的南瓜汤、小米粥把我养活大的。我来到米脂,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⑭我依照父亲的遗愿,背着他的骨灰来到了南泥湾。看到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后悔真相知道的太晚了,没早点带他老人家来。⑮我一直羞
于说出父亲的名字,现在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他老人家的大号叫南泥湾。这是他在南泥湾时那些叔叔婶婶给起的昵称,他一直没改过。父亲去世后,我征求母亲的意见,把姓改成了“南”。(摘编自《教师报》)文本二:文学构思的第二个层面属于微观方面,是对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的细微构想,类同于建筑规划
中的施工图纸设计,具体规定了长度、宽度、高度、墙体厚度、门窗大小等数据及施工方法。没有构思,创作就没有了中心,没有了灵魂,注定不能结出优秀成果。因此,构思这一核心作用不容轻视。创作就是创新,力求出新。用好素材、使之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是构思的灵魂所在。构思决定作品的主题高下、人物形象的丰满羸弱、
篇章结构的优劣和语言运用的妥否。(节选自曹安国《侯发山小小说构思艺术技巧初探》)9.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用一句话独立成段,既简单交代了父亲去世的事实,又巧妙
地设置了悬念。B.小说运用“我”回忆追述的方法来塑造父亲的形象,让人物形象显得真实、厚重。C.第⑤⑨段均写到“我”想利用父亲的身份捞点好处,意在表现“我”的自私狭隘。D.本文语言富有生活气息,作者用平
和朴素的语言达到了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10.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着墨不多的母亲形象,看似可有可无,但实际上是塑造父亲形象时不可或缺的人物。B.文本一叙写榆林市来人要为父亲恢复工作一事,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展现了人物性格特点。C.文本二就
文学构思的微观方面进行阐述时,用建筑规划中的施工图纸设计作了生动形象的类比。D.根据文本二的说法,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时,只要在构思上下足功夫,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11.文本一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12.文本二指出,“构思决定作
品的主题高下、人物形象的丰富羸弱、篇章结构的优劣和语言运用的妥否。”请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谈谈小说结尾处多次提到“南泥湾”这一构思的妙处。【答案】9.C10.D11.①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土地分包到人前,他全身心地开垦荒地,并把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公家。土地承包到户后,他的干劲更
足,辛勤劳作,并把积攒的粮食可劲儿地捐出。②隐瞒身世,坦然生活。他隐瞒自己是烈士遗孤的身份,怒斥“我”要为他讨个公道的想法。③淡泊名利,一心为农。他拒绝政府为他恢复工作,并用“种地吃粮,问心无愧”来回怼“我”和母亲的不满。④思念故土,感念旧恩。他临终前说出自己来到米
脂的原因,表现出对生他养他的南泥湾的牵挂和感恩。12.①从故事情节上看,父亲临终前说出对南泥湾的惦念,既照应了文章标题,又照应了文章第③段“我的父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的内容。②从
人物形象上看,这个结尾有助于表现父亲对生他养他的南泥湾的惦念和感恩之情,使父亲的形象更为丰满。③从主题思想上看,这样的结尾更引人深思,突出了“南泥湾”对父亲和“我”的影响,以及对新中国的贡献,进而彰显了“南泥湾”精神的意义。【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意在表现‘我’的自私狭隘”错,应是意在与父亲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父亲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形象。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只要在构思上下足功夫,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构思决定作品的主题高下、人物形象的丰满羸弱、篇章结构的优
劣和语言运用的妥否”,“只要……就”表述绝对化。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父亲是1961年来的……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姥爷家没有男孩,看他老实、勤快,便收留了他”分析,父亲来到米脂并和母亲成亲,这些展现了父亲老实本分勤快
能干的特点。结合“一心一意地开垦荒地,除了下雨、落雪,他都在山上的旮旯角落忙活,这里扒扒,那里垒垒,捡出石头……他把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公家”及“吃不完,便积攒起来,遇到哪里有了难,捐,可劲儿地捐”等分析,都表
现了他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打开包裹,竟是两张烈士证书,一张是爷爷的……我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分析,父亲身为烈士遗孤却不张扬,这些展现了父亲的忍辱负重和为人低调等特点。结合“战场上死的人多着呢,有的连个后
代都没有,他们找谁说去”分析,怒斥“我”要为他讨个公道的想法,说明他隐瞒身世,坦然生活。结合“父亲不满我和母亲的表现,说:‘当农民咋啦?种地吃粮,问心无愧’”“到了1982年……父亲响应国家返乡务农的号召,主动报了名”“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父亲拒绝了。来人不忍放弃……‘我已经四十来岁了,还去干啥?把
岗位留给年轻人吧’”等分析,他拒绝政府为他恢复工作,展现父亲为国家、为他人着想的博大胸怀,用“种地吃粮,问心无愧”来回怼“我”和母亲的不满,说明他淡泊名利,一心为农。结合“我是在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你奶
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我来到米脂,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分析,他临终前说出自己来到米脂的原因,写出了他对南泥湾的牵挂和感恩,说明他思念故土,感念旧恩。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及文章重要情节的
作用的能力。从故事情节上看,结合十三段“我是在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你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是南泥湾的南瓜汤、小米粥把我养活大的。我来到米脂,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分析,父亲临终前说出对南泥湾的惦念,照应了文章标题“南泥湾”,也与文章第
三段“我的父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的内容相照应,揭示了父亲和“南泥湾”之间的关系。从人物形象上看,由十三段“我是在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你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我来到米脂,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可知,“南泥湾”是父亲出生的
地方,是爷爷奶奶生活战斗的地方,是父亲一生都想要回去的地方。这个结尾有助于表现父亲对南泥湾的惦念和感恩,使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从主题思想上看,由最后一段“父亲去世后,我征求母亲的意见,把姓改成了‘南’”可知,“南泥湾”不仅仅是父亲的大号,不仅仅是
一个地名,而是革命精神和传统的象征,这种精神和传统影响了父亲的一生,而由“我”改姓可知,这种精神将照亮年轻一代的前进方向,突出了“南泥湾”对父亲和“我”的影响,彰显了“南泥湾”精神的新时代意义。二、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题100多年前,中国大地______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______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
主义精神,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怀”,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______,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五四
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______,慷慨赴难。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才是五四精神最大的当代价值,也才是我们对五四运动100周年最好的纪念。1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爆发鼓舞挺身而出舍身取义B.暴发鼓动挺身而出舍身取义C.爆发鼓动临危受命夙夜在公。D.暴发鼓舞临危受命夙夜在公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的精髓,乃是担当和责任B.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C.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里面D.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担当和责任里面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家国同构,秉承五四
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B.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加快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C.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
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和精神支撑D.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增强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答案】13.A14.B15.D【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
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火山爆发。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爆发革命,爆发战争。“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②突然发作。山洪暴发。根据语境,此句是说五四运动突然发生,且与革命、战争有关,因此应该选用“爆发”。第二处,“鼓动”,①煽
动。②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含贬义。“鼓舞”:①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②兴奋;振作,褒义词。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所填词语要与“信心”搭配,因此只能选用“鼓舞”。第三处,“临危受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挺身而出: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
来。此句是说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主动地、勇敢地站出来奋起抗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任命,因此应该选用“挺身而出”。第四处,“夙夜在公”,一天从早到晚都勤于公务。“舍身取义”,是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此句是说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应选用“舍身
取义”。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括号前面“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这一句,此句中心话题为“责任”,前一句是说明白责任,后一句是说担当责任,为保持句子的连贯性,括号内句子
的主语应为“责任和担当”,此外,AD两项把“责任和担当”的顺序表述成了“担当和责任”,与前文不对应。“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里面”,上下两个句子不连贯。故排除C。只有B选项中,“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表述简洁明
确,且与上下文语意贯通,在此处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中,“建立……动力”搭配不当,应改为“增强……奋斗动力”,排除AC。“加快……动力”搭配不当,故排除B。故选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白衣天使,欢迎回‘珈’”“春暖花开,英雄归来”。武汉大学举办抗疫医护人员赏樱,邀请来自全国各地支援湖北抗疫医护人员及家属近1.2万余人赴约赏樱。回想去年,面对疫情,多少医务人员怀揣“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多少白衣天使立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铿锵誓言,请战出征、星夜驰援;多少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胸怀“不负生命之托”的医者仁心,全力救治、奋战到底。正是他们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换来了今天城市车流如织、校园书声琅琅、工厂机
器轰鸣的安定与活力。()从这个角度而言,赏樱活动致敬的是抗疫英雄,凝聚的是前行力量。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们的礼遇值得给予,他们的事迹值得被铭记。B.他们值得受到这样的礼遇,铭记他们的事迹。C.他们的礼遇值得给
予,他们的事迹值得铭记。D.他们值得受到这样的礼遇,他们的事迹值得被铭记。17.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C.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1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答案】16.D17.C18.前一句“赏樱”后加“活动”,后一句去掉“近”或“余”。【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通读文段后,可以看
出整段文字讲述的对象是医务工作者,故“他们(医务工作者)”应该作主语,排除AC;“他们”作主语后,后文对“他们”的陈述应该是被动句,排除B。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借代”手法,用“白衣”代指医护工作者。A.比喻,本体是
“水”,喻体是“天”;B.拟人、比喻,“无才思”是人的行为品质,用来写“杨花榆荚”,赋予了它们人的行为品质,运用了拟人。并以“雪”比喻杨花;C.借代,“丝竹”代指音乐,“案牍”代指官府的行政事务;D.夸张,“高百尺”“可摘星辰”,极言楼之高。故选
C。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①成分残缺,“举办”缺少宾语,应在“赏樱”后加上“活动”;②不合逻辑,“近”“余”矛盾,应该去掉其中一个。(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4点30分,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
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
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装修、改建和扩建。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当然,最为的是子夜十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
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
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9.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面色凝重临近世人注目冉冉升起B.面色庄重邻
近世人注目慢慢升起C.面色凝重邻近世人瞩目冉冉升起D.面色庄重临近世人瞩目慢慢升起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以后的近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B.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
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C.在以后的近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装修、改建和扩建。D.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装修、改建和扩建。21.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与“一共过去了一个半世纪”句意相同,你觉得哪句更好?请说出你的理由。【答案】19.C20.B21.两种写法,一繁一简,繁笔写法将香港被英国管治时间细化到天,强调人们记住这一刻骨铭心的时间,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更为这一时间的结束感
到骄傲与自豪;简笔写法只是一般陈述,没有这种意味。【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面色凝重”指脸色很沉重,无奈。“面色庄重”指脸色庄严稳重。此处用来形容彭定康的神色,降下港督旗帜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结束,所以彭定康的神色应该是沉重的,所以使用“面色凝重”。
第二处,“邻近”,位置接近,附近。“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此处是说附近大厦,应使用“邻近”。第三处,“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世人注目”,指世人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此处是形容对
“子夜十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一事件的关注,使用“世人瞩目”。第四处,“冉冉升起”,渐进貌,形容事物慢慢升起,突出变化或移动的过程。“慢慢升起”只是突出“慢”,不能形象呈现变化的过程。此处形容五星红旗的升起过程
,应使用“冉冉升起”。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个问题,“近一个多世纪”不合逻辑,英国占据香港一百五十六年(一个半世纪),可以改为“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排除AC。第二个问题,“装修、改建和扩建”语
序不当,应先“改建”,然后“扩建”,最后“装修”,排除CD。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找出二者表述的不同之处。文中“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和题干中“一共过去了一个半世纪”的不同点在数据的表述上,文中是具体的数据“
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而题干是“一个半世纪”。然后分析文中这种表述的效果。从文中来看,这“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是“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
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的时间,是香港被英国管治的时间,列举具体的天数可以突出人们对这一时间的记忆之深,对此时此刻结束管治的骄傲和自豪。如果使用“一个半世纪”这一概数,无法达到这种效果,不能体现人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