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西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合检测试题 历史.docx,共(2)页,156.30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d831a08b21467dd6ea6a3e3c15da20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10月联合检测卷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三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所示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件牙雕挂饰。它的外形似一只孔雀,实际是一把象牙雕刻的骨匕,匕身就是椭圆形的尾巴,它设计奇巧,刻工精细,轮廓清晰,主
体感强。这反映出当时A.农业生产已经高度发达B.骨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C.工艺技术达到较高水平D.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2.通过这一制度,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钩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邦国林立的状态。这一制度是A.内外服制
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3.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先后有5个诸侯国的国君称霸,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又多次爆发争霸战争。这些争霸行为A.使得官僚政治体系确立B.是对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否认C.根源在于地
方势力强大D.使传统宗法政治秩序被破坏4.战国时期,齐魏马陵之战后各国形势发生变化,诸侯国之间互派使节,而各国挑选的使节往往是对各国形势有深刻洞察且谋略出众的人。在各国合纵连横的策略实施中,这些使节起到
了关键作用。这反映了当时A.各国重视外交策略B.诸侯华夏认同加强C.政治局势渐趋稳定D.主流意识形态一致5.表1中的人物所发表的言论体现出的共同思想理念是表1人物言论商鞅“法者,所以爱民也”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A.德主刑辅B.道法自然C.隆礼重法D.以民为本6.据史书记载,秦政府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都强制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器具进行贸易和税收等活动。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A.方便百姓生活B.繁荣商业贸易C.完善地方
治理D.加强中央集权7.东汉末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汉灵帝为尽快肃清各地叛乱,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纳了宗室成员刘焉的建议,恢复了“州牧”,即“以重臣镇有乱诸州”。这导致东汉末年A.地方豪强形成B.军阀割据的出现C.外戚
干政消除D.酿成“党锢之祸”8.图2为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分布及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造成北方流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战乱频繁的现实B.江南开发的需要C.民族交融的推动D.豪强士族的倡导9.南朝时期,朝廷的重要职位大多由北方南迁的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谯
国桓氏、颍川庾氏等占据,南方士族任职者较少。这A.体现了君主权力的集中B.直接引发南北朝政权的更迭C.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D.推动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10.据《魏书·任城王澄传》记载,“高祖(北魏孝文
帝)曰:‘营国之本,礼教为先。朕离京邑以来,礼教为日新以不?’澄对曰:‘臣谓日新。’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穿小襦袄不符合汉族礼仪规范)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这反映出当时A.统治者积极推动社会改革B.鲜卑
贵族特权有所加强C.北方民族习俗的根本改变D.北魏政权实行以法治国11.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显仁宫,将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运到洛阳,又用海内的嘉木异草、珍禽奇兽充实园苑,命令王弘等人到江
南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这表明A.隋炀帝追求奢华享乐B.隋朝造船技术很先进C.江南经济得到大发展D.南北统一促进了交流12.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论及唐时吏部考试时写道:“吏部所试四者之中,则判为尤切,盖临政
治民,此为第一义⋯⋯今主司之命题,则取诸僻书曲学,故以所不知而出其所不备;选人之试判,则务为骈四俪六,引援必故事⋯⋯殊不切于从政,而吏部所试为赘疣矣。”在此,马端临强调的是A.吏部考试注重骈四俪六B.吏部判
试脱离实际所需C.主司命题取自偏僻学问D.选人试判都不切于从政13.图3所示为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摹本照片)。该书法字体是A.隶书B.楷书C.行书D.草书14.宋太祖赵匡胤兴起于五代藩镇割据之后,对骄兵悍将给专制统治造成的巨大危害有着直接的感受,因此其在夺取政权后,针对将、
兵中的不利于专制主义的各种因素采取措施,如“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纤细靡遗,以至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材料意在说明,宋太祖A.规范文武官员管理失序B.吸取教训制定防范之策C.实行崇文抑武方针不当D.削弱割据势力效果不佳15.辽朝
统治者,尊奉孔子,效仿中原王朝开设科举。辽朝的一些文人也常以能进入中原王朝为官为荣,认为那是正统所在。这说明当时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辽朝文化落后于中原C.辽朝企图取代宋朝D.中原文化影响力下降16.元代郭守敬
在《授时历》中,断然采用以万分为日法的制度,改变了古代的天文数据以分数形式来表示难以立即比较数值大小,在历法计算中又须作繁杂的通分运算的状况,使天文数据的表达方式走上了简洁合理的道路。据此可知,郭守敬A.具有科学革新精神B.测定的数据领先世界C.发明了万分为日法D.在数学领域成就突出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秦朝建立后,为了彰显皇帝的权威和满足统治阶层对奢华生活的需求,大规模征发民力修建了阿房宫、秦始皇陵等大型工程。这些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百姓不仅要承担繁重的赋税,还要
被强制征发去服劳役,生活苦不堪言。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深刻认识到百姓的力量和民心的向背对于政权的稳固至关重要。于是,他们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坚持这一政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节俭。政府多次减免田租,给予农民一定的生产补
贴,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逐渐安定。——摘编自吕思勉《秦汉史》(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至汉初统治政策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统治政策变化的积极影响。(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材料一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重新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在这一制度中,中书省作为核心的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要政策。中书省内各大臣根据国家的现状和发展需求,
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思考,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决策建议。门下省则承担着审议的关键职责,对中书省提出的决策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和讨论。他们以严谨的态度评估决策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有不当之处,有权驳回中书省的决策,要求其重新
拟定。尚书省作为具体的执行机构,负责将经过审议通过的决策付诸实施。其下辖的六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协同合作,确保决策能够得到准确、高效的执行。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严密而有效的政治运行机制。材料二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制度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和无序状态。
原本在唐朝发挥重要作用的三省六部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废弃。中央权力分散,地方割据势力崛起,地方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中央权威和统一的政治管理。对官员的任免不再依据才能和功绩,而是充斥了任人唯亲、卖官鬻爵等腐败现象,导致政治生态的恶化。地方割据严重,军阀拥兵自重,相互混战,争夺地盘和资源,政权
更迭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国家缺乏稳定的政治秩序和有效的统治机制,无法实现有效的治理和发展,严重阻碍了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初期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制度混乱的
表现。(10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理想应该是统一的。在思想上面,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大家普遍提到的仁、义、礼、智、信。他认为三纲五常是儒家的道德思想,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通过三纲五常来教化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能够达到维护统治以及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这一思想的提出首次完成了儒家学说的系统化、理论化,也
为后期的宋明理学的进一步成熟打下了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摘编自付海霞《浅析汉代儒学的发展特征》材料二唐代佛教大盛,儒学门庭冷落。不过,儒学在中唐后仍然出现了一些生机。这生机之出现,便有韩愈及其弟子如李翱者之力。特别是韩愈,更是不遗余力地希图抑制佛
教的强势发展,接续道统,与佛教争正统地位,于是便有了中唐儒学复兴运动。摘编自甘也达《韩愈刺袁与中唐儒学复兴运动》(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对儒学发展所作的贡献。(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唐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8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在人多地少的困局中,农业经济进一步走向精耕细作和经济作物的多种经营。借助于有利的资源条件,工商业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海外贸易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摘编自刘文
波《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经济变迁与海外贸易——兼析泉州古代经济发展之路》根据材料,围绕“宋元经济”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