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考试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1.546 MB
  • 2024-10-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7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考试历史试题.docx,共(10)页,1.54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2c72ec4d3ed7dd6ca900dcd222e82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枣庄三中高二年级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官有政务性职官、事务性职官、宗教文化类职官、军事性职官等,外服官有侯、伯、甸、男、卫、邦伯。据此可知商朝()A.国家机构较为完善B.官僚政治成为

主流C.商王实现权力集中D.缺乏民主传统制约2.西周中晚期的五祀卫鼎、散氏盘、师永孟等青铜器,均有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其中一些还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这反映当时()A.土地私有制已确立B.司法判决依据明晰C.井田制度出现松动D.宗法分封

体系崩溃3.周公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反复告诫成王和其他大贵族,“天不可信”“天命不于常”,要通过“疾敬德”“勤用明德”来保住天命。这反映了()A.封建贵族的诉求B.礼乐文化的内涵C.儒家思想受推崇D.道法自然的观

念4.对于魏、齐等大国的君主,孟子劝之以仁政;对于滕、宋等小国的君主,孟子仍认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无敌于天下。孟子“仁者无敌”的主张()A.指出了当时富国强兵的途径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C.总结了各国治国理政的

经验D.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追求5.班固曾评论某一学派思想:“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下列观点与该学派思想一致的是()A治大国若烹小鲜B.列夫妇长幼之别C.信赏罚以辅礼制D.天下兼相爱则

治6.春秋战国时期的车轮均为木轮,木轮外包镶铁皮或打上铁钉,轮子普遍较硬也较窄,这样的车子走多了就会在路面上留下车辙,慢慢就变成了“轨道”。各诸侯国在制造车子的时候,有意使本国车轮间距与其他诸侯国不同。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当时()A.皇权衰微,礼崩乐坏B.社会动荡,战争频繁C.交通便利,商业繁荣D.文化多元,交流互鉴7.汉武帝推行以察举制为主体的荐举取士制度,包括孝廉贤良以及异科。所谓孝廉,“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望请依古制,县令察孝廉,审知其乡

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於州。”与孝廉相比,贤良更强调被举荐者在才能智力等方面的突出性或稀缺性。据此可推知,察举制在当时()A.推动了豪强地主的崛起B.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C.加快了社会阶

层的流动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8.下图是秦汉王朝的人员结构。这可以说明当时()A.民众对王朝的认同B.权力的集中与下放C.协作制衡的运行机制D.儒法结合的政治文化9.西汉后期,郡的数量增加到83个,

郡的大小相差很大。下表为公元1年——2年的统计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郡的数据。这说明()郡名登记的户登记的人口颍川(面积最小的郡之一)4324912210973牂柯(经营西南夷,面积最大的郡之一)24219153360敦煌(在偏远的西北地区)

1120038335河东(位置居中)236896962912A.政府全部接管了王国的领地B.中央致力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西汉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D.地方割据势力隐患得以彻底消除10.春秋时期,因贵族之间

政治斗争导致的逃离本国远走异乡的“出奔”成为普遍现象。春秋前期出奔者多为王室和公室成员,基本是因为“庶孽之乱”;中期,因卿大夫间的斗争和倾轧导致的出奔骤然剧增;后期,士阶层开始出现在出奔队伍中。这表明()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B.等

级界限日益模糊C.社会矛盾不断激化D.权力中心逐渐下移11.东汉时期,外戚利用皇帝幼弱,专擅朝政,宦官拥立幼主,操纵政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东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这一现象折射出东晋()A.宗法观念淡化B.君主集权削弱C.门

阀士族衰落D.监察制度周密12.下表呈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修史书的正统之辩,表中内容反映出()史书观点《三国志》魏以土德上承汉朝火德,应为正统《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篡逆《魏书》鲜卑拓跋氏是黄帝后裔,占据中原,当为正统A.南朝以华夏认同论正统B.历史解释力求规避主观认识C

.史书观点折射时代特征D.官修史书能够呈现历史事实13.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期的洛阳,寺院林立,一度出现“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的盛况。这表明()A.儒学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B.佛道思想成为社

会发展潮流C.三教合一局面正在形成D.佛教的本土化特色日趋明显14.《齐民要术·耕田篇》对当时北方的旱地耕作技术做了详细要求: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根据时节而定。这体现了我国古代()A.农业追求精耕细作B.农学著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C.农业讲究天人合一D.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15.魏晋士大夫追求“名士风度”,往往是与不拘礼法、率性纵情、风流潇洒、饮酒服药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到了宋代,士大夫则追求“圣贤气象”,总是体现出一种忧患民生、兼济天下、恪守礼教、

修养一心性的人生追求。这种变化()的的A.和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密切相关B.是程朱理学受官方尊崇的产物C.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崛起和发展D.缘于政治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16.隋唐时期,主要漕仓分布概况如下图。据此可知,隋唐时期()A.政治中心

东移趋势加强B.南方经济地位已超越北方C统治者较重视粮食生产D.交通改善便利了物资运输17.从公元2世纪末期起,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艰难时世。“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土地荒芜,无数人民死于兵燹饥馑,或逃往江南。与此同时,游牧在北方草原上已降汉附边的少

数民族,乘中原动荡之际大批南迁。上述现象客观上()A.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B.有利于封建经济转型和发展C.强化了门阀士族的既得利益D.冲击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18.唐初,市内的商业活动仍然是密封式的,也是定时进行的。中、晚唐时,长安城内出

现了冲破法令禁止的夜市,有的近市之地,出现了类似旅店式的场所,以至"昼夜喧呼,灯火不绝"。这说明当时()A.经济活动挣脱了法律的束缚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C.新的经济形势冲击管理制度D.政府对商业活动已无力监管19.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

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这表明当时()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B.皇帝独尊地位削弱C.礼仪严格承袭惯例D.中枢机制运行正常.20.唐朝实行的两税法:“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惟以资产

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两税法()A.缓解了土地兼并和社会矛盾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继承了租庸调制的征税原则D.因税制合理受到地主阶级支持21.下图为南北方人才

比重示意图。此图可以反映出()A.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B.江浙土地开发促进了人口大量增加C.东汉以后南方人才比重持续地增长D.北宋时期南方上缴赋税超过了北方22.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的绢画《职贡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

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该作品体现了()A.民族政策和社会风气的开放B.艺术审美和史料价值的结合C.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D.追求个性与世俗风情的杂糅23.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

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科举制度的施行C.中央集权的加强D.市民文化的兴盛24.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

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现象A.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B.促进农业劳作方式的变化C.促进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D.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25.据统计,有宋一代,特奏名出身

者约有5万人,占整个科举及第人数的45%,其目的就在于使广大应举人虽累举不第,但仍有积以举数和年甲而获得一官半职的可能,不至于完全绝望,铤而走险。由此可知,宋代特奏名制度()A.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和谐B.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C.有利

于封建政权的稳定D.导致了三冗局面的形成26.朱熹在《家礼》中以“名分”“爱敬”为家礼之本,从冠、婚、丧、祭四个方面对礼进行完善,对家礼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朱熹旨在()A.推广儒家礼仪秩序B.实现儒学的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

地位27.下表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首领的部分施政措施。由此可见,在这些政权中()少数民族首领措施耶律阿保机重用汉人,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参照汉文化改造契丹文化。李元昊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参照宋制定朝仪。完颜阿骨打命人依据

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创造女真文字。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A.统治者的汉文化素养深厚B.游牧文化已经走向没落C.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D.因俗而治成为普遍原则28.有学者指出,从制度建构上而言,明代内阁的职

能来自皇帝的需要,其主要职能"密勿论思、票拟批答”都出自皇帝处理决策事务时所需的辅助,且由于内阁权力地位未经法定,所以它也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这意味着,明代内阁()A.并不具备参与决策的职能B.增加了皇帝的工作负担C.推动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D.是封建专制强化的产物29.据史书记载,明朝内阁

与皇帝寝宫有1公里左右的距离,而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的寝宫只有50米的距离。这一布局变化()A.反映了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凸显了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C.体现了皇宫布局更趋合理D.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30.《

福建通志》载,建宁府浦城县,民“焚山而樵,掘根株,种苞谷(玉米),泉竭苗枯,土松溪积,旱潦(涝)可虡(预料)”。这说明了()A.玉米种植加剧生态环境恶化B.土地开发利用需要统筹兼顾C.小农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D.人为灾害频繁

导致民生艰辛31.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序》中说:“里中儿代庖(下厨)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夫能使里中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

说节义而节义。”由此可见,其时的小说()A.蕴含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B.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C.成为儒学传播的主要途径D.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嬗变3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天下为主,君

为客”,同时他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并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这些思想主张()A.带有民主启蒙思想的色彩B.冲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C.奠定法治社会的思想基础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3.明清时期一份地权可能分成田骨

权和田皮权,有地方称其为田底权和田面权。乾隆年间,两江总督那苏图的奏折中提到,农户租田时“有送上首佃户顶首钱(佃户向业主交付的押金)名色”,业主打算更换佃户时,佃户“必索取他佃之顶首钱”,“如不遂欲,即霸占不容耕种”。这表明当时()A.土地经营权相对独立B.地主加

强了对佃农的控制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D.佃农人群的经济负担加重34.雍正帝曾指出,汉、唐、宋等朝在全盛之时,并未使周边的狄戎部落臣服,各朝边界也一直存在边患危机,而“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

夷中外之分”。该言论()A.体现了国家大一统思想发展B.反映了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清除了华夷之间的对抗纷争D.意在巩固清政权合法地位35.清初的一些士人认为天下的兴亡在人心和学术,提出“天下之大本根,人心而已矣。天下之的大肯綮,提醒天下之人心

而已矣。是故天下之治乱,由人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由学术之晦明”。这种认识A.有利于推动理学复兴B.带动了反传统的学风C.得益于农耕经济繁荣D.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36.王夫之认为人的物质欲望与道德准则都是人

性的当然内涵;顾炎武认为“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追求私利的人欲是客观存在的;黄宗羲认为利己乃人之本性,“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上述认识从本质上反映了()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B.明清易代对社会思想的影响C.阳明心学的社会影响扩大D.明清社会经济的近代化趋势37.

从1730年到1911年,陆续有150人担任军机大臣之职,其中满族70人,占总数的46.7%;汉族69人,占总数的46%;蒙古族10人,占总数的6.7%;族籍不明者1人,占总数的0.6%。据此可知,清代()A.笼络各族精英参与统治B.贯彻民族平等政策C.注重提高军机处的效率D.加强皇权专制统

治二、非选择题38.中国历代王朝都有其统治所依赖的核心区,它是“兵甲所出、财赋所聚、人才荟萃、正统所寄”的地区,拥有统治全国的合法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1是中晚唐五代北宋的核心区,图2是明清时期的核心区。——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描述图1、图2所反映的核心区空间结构特点

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成因。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张岱生平(部分)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张岱生于显贵的书香门第,少年时具有过人天赋,工书善对,出口成章,被称为“今之江淹”成年后的张岱轻佻狂放,悠游于

市井之间,流连于山水之侧,斗鸡走狗,走马观花,期间也写下来大量的诗作崇祯八年(1635年),由于排斥八股,张岱在乡试中落榜,于是撰《跋张子省试牍三则》,讽刺考官,从此绝意仕途,醉心写作明亡后,张岱拒绝清廷邀请,隐居不出,坚守贫困,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和《石匮书》等康熙四年

(1665年),张岱撰写《自为墓志铭》,以便自己死后使用。其铭文表达出豁达的人生观康熙十九年(1680年)之后,张岱著《三不朽图赞》,从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对明代绍兴府八县一百余人进行了褒扬。后去世,享年84岁材料二: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

,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为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节选自

张岱《自为墓志铭》结合以上材料,对张岱的人生历程进行阐释。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