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宁陕蒙青川)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 36 理解文言实词(二)——善于推断,代入比较.pptx,共(118)页,4.04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196a9893b1beedfb23784e8707ac9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板块五理解文言实词(二)——善于推断,代入比较学案36复习任务1.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2.掌握两类实词题型的答题方法。考情微观同学案35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一)音形推义利用音形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引壶觞以
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___(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_____(3)生而眇者不识日(《眇者识日》):_____(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徐九思传》):_________看田地眼盲买进粮食汉字是一种表意性质的文字,从字形
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汉字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2019年江苏卷译句“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其中“蹀躞”是个疑难词语,我们可以根据其形旁“”
推测它可能与“走路”有关,再结合前文“可致千里”,就可以推断其为“小步慢走”之意。音形推义法也叫通假推义法,参见学案35“活动一”中“(一)通假字”部分。方法点拨微积累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钅(金)、木、
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与兵器有关。马、牛、羊、犭、鸟、虫、隹:与动物有关。讠(言)、辶、忄(心)、彳(行):与行为有关。纟:与丝麻有关。贝:与金钱有关。尸:与身体有关。女:
与妇人有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求:与毛皮有关。旨:与美味有关。页:与首有关。目:与眼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户:与房舍有关。攴:与敲击有关。辛:与刑具有关。歹:与死亡有关。片:与文书、文件有关。(二)邻字推义利用邻字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
)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___(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__________________(4)虽蒙宽宥,犹
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___________________(5)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润州谢上表》):_________________(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____________________与“怨”同义,怨恨与“拔”同义,提拔与“短
”反义,长与“宽”同义,宽恕与“乱”反义,安定与“消”反义,生长(7)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慄,雄才奋用之秋也(《三国志·常林传》):___________________(8)益跅(tuò)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周维城传》):__________
___________(9)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颜氏家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幼”同义,年幼同义,放纵与“弛”与“劾”同义,检举、告发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实词的意义来推断另一个
较为生疏的实词的意义。如“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意为“咨询”。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实词的意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意义。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
”与“罚”反义,意为“提拔”;“臧”与“否”反义,意为“善”。这种邻字推义法在翻译中运用较广。如2016年全国Ⅲ卷译句“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其中“谠”是个难字,这时可利用邻字“忠”来推断出其为“正直”义。方法点拨微积
累同义复词(同义组合)侪(chái)辈:同辈褫(chǐ)夺:剥夺功名蠲(juān)免:免除畋(tián)猎:打猎央浼(měi):央求,请求(三)对称推义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颜色字的意思或用法。(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
舰津,青雀黄龙之舳(《滕王阁序》):__(2)则思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______(3)忠不必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_____(4)人车舆,万物殷富(《史记·南越列传》):_____(5)父未尝,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论衡·自纪篇》):_____(6)又
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非国语》):_____弥△满慎△用△众△笞△穷△慎重任用众多责备边际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方法点拨(四)
语法推义利用语法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明史·花云传》):_____(2)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指传主花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明史·花
云传》):_____(3)诸山越(指偏远地方)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指传主黄盖)为守长(《吴书·黄盖传》):___________(4)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宋史·蔡襄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掠取保护归顺,服从愈,使……痊愈;寿,使……长寿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①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
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②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③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方法点拨“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前面有动词“取”,后面有动词“炊爨”,联系
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五)语境推义利用语境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词的意思。(1)(马文升)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明史·马文升传》):
_________________“班列”原指“朝班的行列”,又可指“朝廷”或“朝官”,这里根据上下文可译为“朝官”。“望”作为动词,有“看”“期望”等义,联系前文“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是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这里的“望”是“望其项背”
义。朝官;望其项背(2)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吕氏春秋·慎行》):______“诛”是“杀”义,单看它在这个句中很恰
当,但结合大语境,尤其是下文看,解释为“杀”讲不通,因为庆封逃到鲁国了,所以,在这里“诛”应解释为“讨伐”。讨伐(3)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指传主胡宿)诮之曰:
“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宋史·胡宿传》):_____责备将“诮”解释为“讥诮,讽刺”,仿佛顺理成章。之所以给人这种感觉,一是因为“诮”的常用义为“讥诮”;二是因为将“讥诮”义带入句中,说通判、僚吏处事不当
,使得胡宿“讥诮”他们,似乎也未尝不可。但全面联系语境,特别是准确把握下文胡宿所说的一番话,就可以判定“诮”解释为“讥诮,讽刺”是否正确了。揣摩胡宿话语的意思,是直接指出通判、僚吏的错误,这不是在“讥诮,讽刺”
,而是在“责备”。因此,“诮”应解释为“责备”。理解实词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原则。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就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
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整体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时,绝不能只是将解释带入句中,看其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
上下句的意思,必须找到所有相关语句,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词语解释是否恰当。方法点拨(六)成语推义借助成语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赵
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九章·涉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每责一头,辄倾数
家之产(《促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近、到。联系成语“若即若离”类。联系成语“不伦不类”迫近、接近。联系成语“日薄西山”要求。联系成语“求全责备”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
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一些成语的含义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为我们推断实词意义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求文言实词的意义。方法点拨微积累实词推断常常联想到的成语干名采誉(求取)形影相吊(慰问)严惩不贷(宽恕)亟来问讯(屡次)
既往不咎(责备)细大不捐(抛弃)披荆斩棘(拨开)不期而遇(约定)不速之客(邀请)毁家纾难(解救)冠盖相属(连接)屡试不爽(差错)不赞一词(帮助)垂帘听政(管理)求全责备(要求)口诛笔伐(讨伐)活动二掌握两类实词题型的答题方法(一)创新题型:比较词义异同题所谓创新题型,指2022年高考
全国甲、乙卷所用的实词考查题型,即把考试材料中的一个实词与教材内的同一个实词进行词义异同比较,进而形成正确判断。这种题型答题的主要方法是以熟推生法:把教材内实词的词义代入陌生例句中,再把该实词例句代入上下文中看是否合适。这种方法使用的前提
是熟知教材例句中该实词的词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
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
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
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
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
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六百里”与“方欲发使送武等”(《苏武传》)两句中的“方”字含义不同。B.“惠王患之”与“无敌国外患”(《
孟子·告子下》)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D.“群臣闻见者毕贺”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同
。√B项含义不同,忧虑/祸患。A项方圆/正要。C项如果。D项都/完结。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敝邑欲伐之”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敝”字含义相同。B.“寡人自以为智矣”与“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的含义不同。C.“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土壤”是“国土”的意思,和现在汉语的“土壤”含义不同。D.“广从六里”与“约从离衡”(《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A项含义
不同,谦词/损害。B项认为/用……做。D项通“纵”。3.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王大说”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B.“使者反报楚王”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反”字含义相同。C.“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
”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D.“则两国兵必至矣”与“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两句中的“兵”字含义不同。√B项含义不同,通“返”,回来/反而。A项通“悦”。C项断绝/横渡。D项军队/兵器。4.下列
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B.“吾事善矣”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C.“子其弭口无
言”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其”字含义不同。D.“与之伐齐”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A项含义不同,丢失/使……灭亡。B项好,完美/向来。C项表示命令语气,还是/表婉商,还是。D项同,和/亲附,亲近。(二)传统题型:实词释
义题1.(2020·江苏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不肖宗道(指作者袁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辄取衣食衣食之。赠中宪公(指太夫人之公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
,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指上文的“外大母”),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方伯(太夫人之
丈夫)日夜期会簿书间,力渐耗。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袁宗道《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有删改)对下列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泣且拊曰拊:抚摩B.自有妇卜太夫人卜:选择C.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适:出嫁D.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风:劝说√适:满足
。【参考译文】我袁宗道,幼年丧母,外祖母每次见到我,就泪流不止,一边流泪一边抚摸着我说:“孩子饿不饿?不会冷吧?”就取来衣服让我穿,取来食物让我吃。中宪公生性喜欢饮酒,天天与酒友交游,只是生活用度匮乏空虚,难免妨碍了畅饮之欢。
自从选择太夫人为儿媳后,鲜美柔滑的食物摆满了几案,时间很短就能取来办好。各位老酒友惊奇地对他说:“从前我们跟你饮酒,很少有鱼类菜肴,现在怎么突然间就可以从容操办?”尽数查看谷仓和箱笼,仍然空空如旧,这之后才知道是太夫人节衣缩食勤俭辛劳来满足自己的公婆,是用尽心力
了啊。方伯公日夜埋头在各种公文书簿之中,心力渐渐被消耗。太夫人时时劝说方伯公。2.下列错义项设置用了何种手法?(1)(2022·北京卷第6题D项)祸几及身几:大多答案以今释古,这里的“几”是“几乎”意。(2)(2022·浙江卷第14题C项)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
憾于其上憾:遗憾答案以今释古,这里的“憾”是“怨恨”意。(3)(2021·浙江卷第14题A项)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人名)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唱:称道,赞扬答案不明通假,这里的“唱”通“倡”,倡导。(4)(2021·天津卷
第7题C项)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造:拜访答案不辨词义,这里的“造”是“到达”意。点拨关键答这种传统实词释义型题的方法有二:1.两次代入法理解文言实词时,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
的。如果把词放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的正误,就要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正误,这样,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了。2.了解设误手段(1)不辨词义:主要是针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命题者常常
用以甲义项代替乙义项的方式设置错误。(2)忽略活用:命题者有意忽略某一词的活用现象,用活用现象前的词义解释它,设置答题陷阱。(3)以今释古:命题者常借用以今义释古义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
对古今异义词。(4)不看语法:命题者常常会通过故意忽略词间搭配,造成词性错误的方式命题。(5)不明单双:命题者常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当成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造成释义错误。对点练案理解文言实词(一)一
、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峰峦如聚波涛如怒131314141515(3)春天到来,草木萌发,鲜花绽放。古诗文中
,借花草表现优美景色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答案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131314141515二、专项训练2.请根据通假条件找出下列句中的
通假字,并解释其义。(1)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答案“佚”通“逸”,安逸。(2)庑下徒吏,偃居门宇终日。答案“偃”通“宴”,安闲。(3)太子蚤从征(魏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答案“蚤”通“早”,早早地。1313
14141515(4)郑仁基息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妃嫔称号),典册具。征(魏征)谏曰:“……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答案“昏”通“婚”,婚姻。“取”通“娶
”,迎娶。1313141415153.思考下列词语的古义和变化类型,完成下面表格。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词语古义今义变化类型宫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睡睡着,睡觉臭难闻
的气味禽鸟类的总称走狗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丈夫婚姻关系中的男方房屋,居室坐着打瞌睡气味走兽的总称猎犬;自称谦辞成年男子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缩小1313141415154.请指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作解释。(1)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11223344556
6778899101011111212答案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答案车骑,偏指车。(3)昼夜勤作息。答案作息,偏指作。1313141415155.解释下列句中加颜色词的意思,并指出其活用类型。(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沛公欲王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项伯杀人,臣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渺沧海之一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2233445566778
899101011111212北,败逃的军队,动词活用为名词;漂,使……漂起,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称王,名词活用为动词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活用为状语给……喂奶,喂养,名词活用为动词使……活下来,救活,动词的使动用法认为……渺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之哀痛,形容词活用为为动用法贤人,年轻人,年长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313141415156.请用音形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_____________
______(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_____(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_____(4)天台生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shà)飏于前:___________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买进粮食;卖出粮食箱子石阶扇子;扇风13
13141415157.请用邻字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御史卢雍)又谓珪(傅珪)刚直忠谠,当起用:___________(2)明年,齐贤(人名)出守京兆,复条陈放(传主种放)操行,请加旌贲:______(3)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
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____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忠诚,正直褒美慰问1313141415158.请用语法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君所交皆一时贤隽: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纣王)脯鄂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草》中所
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贤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结庐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杀后把尸体做成肉干,名词活用为动词使……
受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313141415159.请用对文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_____(2)榖则异室,死则同穴:______(3)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______(4)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________
____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选拔活着多余风气;毁坏13131414151510.请用语境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_______(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__________(3)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_______(4)最喜小儿亡(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_______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倾斜断绝粮食丰收顽皮1313141
4151511.请联系成语或课内知识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______联系成语:__________(2)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人名)遂投城遁走:__________联系成语:__________(3)李超,字魁梧,淄
之西鄙人:______联系课文:________________(4)阮籍与深为友。籍每适深,俄顷辄去:___________联系课文:____________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宽恕严惩不贷放下,放弃投笔从戎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到……去《石钟山记》131314141515(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131314141515武
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
“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131314141515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
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
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有删改)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131314141515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
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
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131314141515“使各居其宅”的意思是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意
思完整;“田其田”中,第一个“田”是名词作动词,意为“耕种”,与“其田”构成动宾短语。故“使各居其宅”与“田其田”之间应断开,排除A、B两项。“士”与“君子”并列,共同作“贵”的宾语,并且“……者……也”是固定句式,故应在“者”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D。11223344556677889
910101111121213131414151513.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13131
4141515A项动词,给吃、喂养/动词,吃、啃食。B项均为放逐。C项副词,不/动词,倒下。D项动词,怜悯/动词,悲痛。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131314141515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
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
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131314141515“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错。原文“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的意思是“难道这是用来让百姓安身立命,并让后世称自己为人君的做法吗?”,选项
曲解文意。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131314141515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周武王攻破殷商后,召见姜太公询问道:“要怎么处置殷商的士人和百姓呢?”“克”,战胜;“奈……何”,固定结构,对……怎么样;“士众”,官员、百姓/士人和百姓。1
31314141515(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现在我请求对那些年老体弱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失配偶没有家室的人,根据情况而供给他们财物。“请求”,古今异义词,请求寻找;“不室”,没有家室的;
“论”,评定,判定;“供秩”,供养他们/提供用度。131314141515【参考译文】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圣人对待天下的百姓,大概像对待初生的婴儿一样啊!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对待受冻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扶持他养活他,培育他抚养他,唯恐他不能
长大。魏武侯乘船沿着西河顺流而下,到河流中央时,回头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多么壮美啊!这是魏国的珍宝!”吴起回答说:“(魏国的珍宝)是德政而不是险固的河山。过去三苗氏左依洞庭湖而右靠彭蠡湖,但不修养道德信义,而被禹消灭。夏桀的居地,左面是黄河、济水,右面是华
山,伊阙山在它的南面,羊肠坂在它的北面,但治政不讲仁德,而被商汤放逐。由此看来,(魏国的珍宝)是德政而不是险固的河山。如果您不修养德行,这船中的人都将变成您的敌人。”魏武侯说:“讲得好。”13131414151
5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周武王攻破殷商后,召见姜太公询问道:“要怎么处置殷商的士人和百姓呢?”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喜爱一个人,会一同喜爱他屋上的乌鸦;憎恶一个人,会一同憎恶他屋边的篱笆。全部杀掉那些敌人,不要让他们有剩
余的,怎么样?”周武王说:“不行。”姜太公退下,邵公进来,周武王说:“怎么处置这些人呢?”邵公回答说:“有罪的就杀掉他们,没有罪的就让他们活着,怎么样?”周武王说:“不行。”邵公退下,周公进来,周武王说:“怎么处置这些人呢?”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种自己
的田地,不要因为他们是旧朝新民而有所改变,只亲近有仁德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都在国君一人身上。”周武王说:“多么宽广的胸怀啊,足以使天下太平。”大凡君王之所以尊重士人君子,是因为这些君王讲求仁义而且能推行德政。13131414151
5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年长的人背着柴并且脸上有饥饿的脸色,齐景公怜悯他,叹息道:“让官吏去供养他。”晏子说:“我听说,喜爱贤能的人而怜悯不才的人,是保全国家的根本。如今您怜爱老人而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齐景公听完一笑,面露喜色。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贤能的人就喜爱贤能的人,见到不才的人就怜悯不才的人。现在我请求对那些年老体弱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失配偶没有家室的人,根据情况而供给他们财物。”齐景公说:“好。”从此年老体弱的人有人供养,丧失配
偶的人有了家室。131314141515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212晋平公要在春天建造楼台,叔向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注重德政并且致力于施行,减缓刑罚并且遵循农时。如今在春天建造楼台,是耽误农时的行为。难道这是用来让
百姓安身立命,并让后世称自己为人君的做法吗?”晋平公说:“讲得好。”于是停止了建造楼台的劳役。131314141515对点练案理解文言实词(二)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出师表》
中,诸葛亮认为遇到军中大事时,如果刘禅向将军向宠咨询,就会收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效果。(2)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同样阐明
了“道”(即真理与真知)与“师”之间的关系。(3)《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词人李煜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愁思故国,夜不能寐的情形。112233445566778899(必能使)行阵和睦优
劣得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10101111二、专项训练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
于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节选自《吕氏
春秋·览·慎大》,有删改)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A.“未下舆”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两句中的“舆”字含义相同。B.“而问殷之亡故”和“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两句中
的“故”字含义不同。C.“欲复盘庚之政”和“复道行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复”字含义不同。D.“以振穷困”和“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两句中的“振”字含义相同。√11223344556677889910101
111D项通“赈”,救济/挥动。A项均为车。B项原因/交情。C项恢复/夹层的,双层的。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参考译文】112233445566778899周武王战胜了殷商,进入殷都,还没有下车,就命令把黄帝的后代封到铸,把帝尧的后
代封到黎,把帝舜的后代封到陈。下了车,命令把夏后(指大禹)的后代封到杞,立成汤的后代为宋的国君,以便承续桑林的祭祀。此时,武王却很恐惧,长叹一声,流下了眼泪,命令周公旦领来殷商的老臣,问他们商灭亡的原因,又问民众喜欢什么,想要得到什么。殷商
的老臣回答说:“想要恢复盘庚的政治。”武王于是散发巨桥的来粟,施舍鹿台的钱财,以此向人民表示自己没有私心。释放被拘禁的人,挽救犯了罪的人,分发钱财,免除债务,以此来救济贫困的百姓。101011113.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上曰:“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
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北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陶)安对曰:“陛下所言,深探其本。”上曰:“仁义,治天下之本也。贾生论秦之亡,不行仁义之道。夫秦袭战国之弊,又安得知此!”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
己而利人,贪者必朘人而厚已。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有删改)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A.“肆其邪说”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肆”字含义不同。B
.“夫秦袭战国之弊”与“弊在赂秦”(《六国论》)两句中的“弊”字含义相同。C.“约己而利人”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字含义相同。D.“善柔者或昧于欲”与“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
同。√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C项约束/约定。A项宣传/扩张。B项均为弊端。D项擅长/欣喜。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参考译文】11223344556677
8899太祖说:“战国时,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逞其口舌大肆宣扬歪理邪说。急功近利的诸侯大多听信他们的话,(结果)往往事情尚未成功而国家却已随之灭亡,这到底有何益处呢?”陶安回答说:“陛下所说的,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之本。”太祖说:“仁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贾
生论述秦朝的灭亡,在于不施行仁义。秦朝沿袭战国的弊端,又哪里知道对百姓施行仁义(这个道理)呢?”天下府、州、县官入京朝见,(离开朝廷时,)上殿辞别皇帝,太祖告谕他们说:“天下刚刚平定,百姓财力都困窘至极
,关键在于保养民力,增殖人口,恢复百姓元气。唯有清官廉吏才能约束自己造福他人,贪官污吏必定剥削民脂民膏中饱私囊。有的官员才思敏捷可能为私心所困,有的官员生性软弱无能可能被欲望迷惑,这些都是不廉洁导致的。你们应当深以为戒!”101011114.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景
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
食之。’君其犹有食谄人言乎?”公曰:“善。”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乘塞涂。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节选自《说苑》,有删改)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A.“景公饮诸大夫酒”与“于是饮酒乐甚”(《赤壁赋》)两句中的
“饮”字含义不同。B.“公作色太息”与“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两句中的“太息”含义相同。C.“公以五十乘赐弦章”与“因利乘便”(《过秦论》)两句中的“乘”字含义不同。D.“乃晏子之遗行也”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字含义相同。
√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D项留传/遗失、放弃。A项请……喝/喝。B项均为叹息。C项车辆/趁着。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参考译文】齐景公请各位大夫饮酒,(乘
酒兴)拉弓射箭,箭飞出了箭靶之外,厅堂上的人都齐声叫好,像出自一人之口。齐景公脸色大变,接着叹息一声,抛弃了弓和箭。(这时)大夫弦章进来了,齐景公对他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婴,至今已有十七年了,从未听到有人指
出我不好的地方;今天射箭明明出了箭靶,可是喝彩声却像出自一人之口。”弦章对齐景公说:“我听说:‘君王喜好的,那么臣子就会信服;君王特别爱吃的东西,那么臣子也就会喜欢吃。’您仍然有时爱听谄谀之人的话吧?”齐景公说:“好。”当
时海边渔民进献鲜鱼,齐景公就用五十车鱼赏赐弦章。弦章回去时,鱼车塞满了道路。他坚决地退还了这些鱼,不接受恩赐。品德高尚的君子说:“弦章的廉洁,就是晏婴留传下来的好品行啊。”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5.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
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李逢吉为相,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每承顾问,常排抑之。逢吉患之,而上待遇方厚,不能远也。绅族子虞颇以文学知名,自言不乐仕进,隐居华阳川。及从父者为左拾遗,虞与耆书求荐,误达于绅。绅以书诮之,且以语于众人。虞深
怨之,乃诣逢吉,悉以绅平日密论逢吉之语告之。逢吉益怒,使虞与补阙张又新及从子前河阳掌书记仲言等伺求绅短,扬之于士大夫间,且言:“绅潜察士大夫,有群居议论者,辄指为朋党,白之于上。”由是士大夫多忌之。(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下,有删改)11223344556677889910101
111A.“逢吉患之”与“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B.“误达于绅”与“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达”字含义相同。C.“伺求绅短”与“况修短随化”(《
兰亭集序》)两句中的“短”字含义不同。D.“白之于上”与“往来无白丁”(《陋室铭》)两句中的“白”字含义不同。√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B项送到/到。A项均为担心。C项过失/两端之间的距离小(跟“长”相对
)。D项向……告状/“白丁”指平民。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12233445566778899【参考译文】李逢吉担任宰相,权势倾盖朝野。只有翰林学士李绅,在每次接受皇帝咨询时,经常排斥贬抑李逢吉。李逢吉十分担心,但皇上对李绅正十分信任,李逢吉无法使皇上疏远他。
李绅的族侄李虞因为文章才学而知名,他自称不喜欢做官,隐居在华阳川。等到他的叔父李耆担任了左拾遗,李虞写信给李耆请求推荐,这封信误送到李绅手中。李绅写信讥讽他,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众人。李虞非常怨恨李绅,于是去见李逢吉,把李绅平时私下议论李逢吉的话全都告诉了他。李逢吉更加生气,让李虞
和补阙张又新以及他的侄子、前河阳掌书记李仲言等人伺机探察李绅的过失,在士大夫中间张扬,并且说:“李绅暗地里窥察士大夫,凡有人在一起议论,使指斥为朋党,向皇上告状。”由此士大夫也大多忌恨李绅。10101111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安磐,字公石。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元年,主事霍韬言,
科道官亵服受诏,大不敬。磐偕同官论韬先以议礼得罪名教,恐言官发其奸,故摭拾细事,意在倾排。帝置不问。锦衣千户张仪以附中官张锐黜革,御史杨百之忽为讼冤,言:“仪当宸濠逆谋时,首倡大义,劝锐却其馈遗。今锐以是免死,仪功不录,无以示报。”磐疏言:“百之奸邪,阳为仪游说,而阴与锐交关,为
锐再起地。”百之情得,乃诬磐因请属不行,挟私行谤。吏部尚书乔宇等议黜百之,刑部谓情状未明,宜俱逮治。帝两宥之,夺百之俸三月,磐一月。(选自《明史·安磐传》,有删改)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
)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以附中官张锐黜革黜:罢免B.御史杨百之忽为讼冤讼:申诉C.而阴与锐交关交关:串通勾结D.帝两宥之宥:责罚√112233445566778899宥:宽恕。101011
11(2)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科道官亵服受诏B.劝锐却其馈遗C.阳为仪游说D.宜俱逮治√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12233445566778899D项一般实词,无活用现象。A项名词作动词。B项动词作名词。C
项名词作状语。10101111【参考译文】安磐,字公石。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嘉靖元年,主事霍韬进言,科道官穿着便服接受诏书,是对皇上的大不敬。安磐与同僚们认为霍韬之前因为议论礼仪而冒犯了礼教,担心谏官揭发他干的
坏事,所以拾取一些小事,意图排挤(科道官)。皇上搁置没有过问。锦衣千户张仪因为依附宦官张锐而被免除职务,御史杨百之忽然替他伸冤,说:“张仪在朱宸濠谋反的时候,首先倡导大义,劝张锐拒绝朱宸濠的礼物。现在张锐因此免死,张仪的功劳不被记录,无法显示出恩报。”安磐上书说:“杨百之狡猾,表面上替张仪游说,
却暗中与张锐串通勾结,为张锐东山再起做铺垫。”杨百之获悉,就诬蔑安磐因为请求托付没被应允,挟私愤施行诽谤。吏部尚书乔宇等人建议罢免杨百之,刑部认为情况不明,应该都抓起来治罪。皇帝宽恕了他们俩,罚杨百之三个月俸禄,罚安磐一个月俸禄。112233445566
77889910101111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侯刚,字乾之,河南洛阳人。本出寒微,少以善于鼎俎,进饪出入。久之,拜中散,累迁冗从仆射、尝食典御。迁武卫将军,仍领典御,又加通直散骑常侍。诏曰
:“太和之季,蚁寇侵疆,先皇于不豫之中,命师出讨。朕属当监国,弗获随侍,而左右服事,唯藉忠勤。刚于违和之中,辛勤行饪。追远录诚,宜先推叙。其以刚为右卫大将军。”寻除卫尉卿,封武阳县开国侯。俄迁卫将军,表让侍中,诏不许。熙平初,除左卫将军,余官如故。(选自《魏书·侯刚传》,
有删改)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累迁冗从仆射累:多次,屡次B.先皇于不豫之中不豫:意想不到C.宜先推叙宜:应该,应当D.寻除卫尉卿寻:不久√112233445566778899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1
0101111(2)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久之,拜中散A.刚于违和之中B.表让侍中C.除左卫将军D.余官如故√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12233445566778899
C项与例句都是被动用法,译为“被授予”。A项生病。B项辞让。D项照旧。10101111112233445566778899【参考译文】侯刚,字乾之,河南洛阳人。侯刚本来出身贫寒微贱,年轻时因擅长烹调,在宫中从事烹饪工作。许久以后,被授予中
散之职,多次升官至冗从仆射、尝食典御。迁升为武卫将军,仍兼任典御之职,又加授为通直散骑常侍。世宗下诏说:“太和末年,蚁寇侵犯边境,先皇在生病的情况下,下令出兵征讨。我那时被委托代理国事,不能随侍先皇,但左右之臣用心侍奉,唯一凭
借的是忠诚勤勉。侯刚在先皇生病期间,辛苦勤劳地烹调饮食。追忆他过去的功劳和他的忠诚之心,应当优先推举,对他叙位授官。因此授侯刚为右卫大将军。”不久被授予卫尉卿一职,封为武阳县开国侯。不久升为卫将军,他上
表辞让侍中之职,皇帝未予准许。熙平初年,(侯刚)被授予左卫将军,其余官职照旧。10101111三、综合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王遂胡服。使王孙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
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夫制国有常,以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以令行为上。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见也。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
服之功。使谒之叔,请服焉。”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
,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
其用。故治世不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节,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衣服之制,所以齐常
民,非所以论贤者也。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有删改)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8.下
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B.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
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C.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D.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
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和“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是句中的并列成分,其中“因民而教者”“据俗而动者”分别是分句的主语,
“成功”“易见”则是句中表结果的动词,故应在“功”后断开,排除A、B两项;“世”是“不顾”的宾语,“非”则是对后文“所以教民而成礼也”的否定判断,故应在“非”前断开,排除D项。故选C。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9.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
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不逆主”与“而君逆寡人者”(《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逆”字含义相同。B.“中国不近蛮夷之行”中的“中国”是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意思为“中原地区”。C.“臣愿王之图之”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图”字含义相同。D.“因事
而制礼”与“君因我降”(《苏武传》)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D项根据/通过。A项均为违背。B项正确。C项均为考虑。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武灵王决心穿胡服上朝,他表明自己改穿胡服不是为了享乐,他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还想仰仗王叔的威望,促使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B.赵造反对改穿胡服,他认为胡服是奇装异服,穿奇装
异服的人往往心思不正,习俗怪僻的地方往往民心混乱,中原地区的人民不应仿效蛮夷的行为。C.赵武灵王认为古今的习俗本不相同,历代帝王不相沿袭,夏、商、周三代的圣王,都是根据现实情况来制定法令和礼制,法令制度都顺应潮流。D.赵武灵王举夏、商衰败的例子,举服饰正统的邹国、鲁国的例子,举风俗特
殊的吴、越地区的例子,最终目的是阐述“古今不同俗”的道理。√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最终目的是阐述‘古今不同俗’的道理”错。原文中赵武灵王举这些例子,最终得出“是以……进退之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
所以论贤者也。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的结论,其最终目的是说明习俗和政策应当根据现实需要而灵活处理,不能泥古不化。11223344556677889910101111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制国有常,以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以令行为上。译文: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2233445566778899治理国家有一定的
原则,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处理政事有一定的法则,而政令得以施行是首要的。“制”,动词,治理;“常”,原则;“从”,处理;“经”,法则;“以……为上”,把……放在首位。10101111(2)进退之节,衣服之制,所以齐
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112233445566778899行为上的礼节,服饰上的规定,都是为了让普通百姓取得一致,不是用来衡量贤明与否的。“进退”,前进后退,泛指行为;“制”,规定;“所以”,用来……的;“齐”,使…
…取得一致;“论贤”,衡量贤明与否。10101111112233445566778899【参考译文】武灵王于是改穿胡服。派王孙告诉公子成说:“我已经改穿胡服,并且将要穿着它上朝,也希望王叔改穿胡服。在家里听命于父母,在朝廷听命于君王,这是古今公认的准则;子女不能违背父母,臣子不许违背君王,这是先王
的通则。现在我下令改换服饰而王叔却不穿,我担心天下的人对此会有议论。治理国家有一定的原则,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处理政事有一定的法则,而政令得以施行是首要的。现在我改穿胡服的目的,不是想借此来放纵欲望,怡乐心志。凡事只要开了头
,成功就有了基础。事业取得成功,然后政绩才能显现。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10101111112233445566778899望来促成改穿胡服的成功。派王孙去告诉王叔,请王叔改穿胡服。”赵造说:“我听说:‘圣人不改变民意而进行教化,聪明人不变更习俗而治理国家。’根据民意进行教化,不费力气就能收到
成效;依据习俗治理国家,考虑问题简捷方便,做起事来容易见到效果。现在大王改变原来的服饰而不遵循习俗,改穿胡服而不顾及世人,这不是教育人民建立礼法的行为。再说服饰奇特的人心思不正,习俗怪僻的人扰乱民心。因此做国君的人不采用奇特的服饰,中原地区不效法蛮夷的行为,这
是教育人民建立礼法的行为。而且遵循礼法不会出差错,遵循礼俗不会生邪念,我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武灵王说:“古今习俗不同,我们效10101111112233445566778899法哪一个古代?帝王不世代相承,我们遵循谁的礼法?伏羲氏、神农氏
对人民只有教育而没有刑罚,黄帝、尧、舜虽有刑罚而不株连妻子儿女。到了夏禹、商汤、周文王时,观察时势建立法制,根据情况制定礼俗,法度政令都因时制宜;衣服器械都方便使用。所以治理当世不必死守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圣人的兴起,不是互相
承袭才称王天下的;夏朝和殷朝的灭亡,不是因为它们改变礼法才灭亡。既然这样,那么不沿袭古代的做法不一定要非难,遵循旧的礼法未必值得称赞。再说,如果服饰奇特就心思不正的话,那么最遵守礼法的邹国和鲁国就不会有行为邪僻的人;如果习俗怪异就会使百姓变坏,那么有10101111112233445566778
899奇风异俗的吴、越两国就不会出现杰出人才了。因此圣人把便于穿着的叫衣服,把方便行事的叫教化,行为上的礼节,服饰上的规定,都是为了让普通百姓取得一致,不是用来衡量贤明与否的。所以通达事理的人和习俗一起改变,贤明的人与变化相一致。谚语说:‘按照书本驾车的人不能充分发挥
马的实际能力,采用古代礼法治理当代国家,就不能通达事情的变化。’所以遵循成法建立的功业不可能超过当世,效法古代的学说不足以治理当今的国家,你还是不要反对吧。”10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