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12)页,232.37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0d3fac9b6cdf7ad4759e69bcfd6885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靖远四中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本题2分)《哈佛极简中国史》载:“王安石的‘新法’主张政府应该更有作为,大型商业应由官营贸
易机构而非私人经商者管理;应由官府而非大地主向贫穷的农户提供贷款。”以下措施与材料对应正确的是A.募役法、均输法B.农田水利法、保马法C.市易法、青苗法D.方田均税法、免役法2.(本题2分)他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用雷厉风行的改革给萎摩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坛注入一股强烈的“天变不足畏,祖宗
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这里的“他”A.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国家财源B.以募兵制取代“兵农合一”的征兵制C.改革措施得到了统治阶层的广泛支持D.通过改革实现了北宋中期的富国强兵3.(本题2分)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
,由于“他”的汉化政策,北魏“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的改革A.使北魏完成了中国南北的统一B.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C.使北方的民族矛盾激化起来D.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4.(本题2分)据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统计
,从孝文帝即位的延兴元年至太和四年,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动、叛乱事件就有二十几起,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这说明①北魏统一北方违背了历史潮流②北魏统治者固守旧思想③社会矛盾尖锐④改弦更张,进行改革,势在
必行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5.(本题2分)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为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革,并促进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什伍、连坐制
度6.(本题2分)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具有进步意义的是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②奖励军功,贵族无军功不能授爵③废分封,行县制④燔诗书而明法令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7.(本题2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商鞅等
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封建制度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变法一定反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C.落后的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变革D.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8.(本题2分)历史学家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世纪》中认为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
则是现代史上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群雄竞起”反映出当今世界A.美国与世界各强国间势均力敌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了全球化D.美国的霸权地位开始受到冲击9.(本题2
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就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双向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中,我国领导人发表的有关对外政策的言论,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①“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②“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
而不是来立异的”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④“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不进联合国,中国照样生存,照样发展!”A.④②①③B.②④③①C.②①④③D.②④①③10.(本题2分)解决台湾问题是完
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环节。下列关于“台湾问题”说法正确的是①邓小平为此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②《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标志着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③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了重要一步④2015年习
近平、马英九新加坡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本题2分)下图所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制定的历程。这一历程说明我国A.小康社会全面建成B.始终贯彻依法治国方略C.法
制建设不断完善D.人民真正实现当家做主12.(本题2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A.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
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13.(本题2分)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
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C.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D.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14.(本题2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完成和推动了四件大事,四件大事铸就了中国共产党
百年辉煌。开天辟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救国大业;改天换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兴国大业;翻天覆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推进富国大业;惊天动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并将在本世
纪中业实现强国大业。以下会议与时期对应正确的是①开天辟地时期: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②改天换地: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③翻天覆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④惊天动地:十九大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5.(本题2分)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
的作用。以下史实能够证明此结论的有①十几万中国华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②1938年毛泽东完成《论持久战》,思想上武装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③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战场,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④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A.①②
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本题2分)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
化说明李鸿章A.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C.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17.(本题2分)“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某种意义上讲,鸦片战争在一
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古老的封建与专制的中国的瓦解。”以上内容属于A.历史事实的叙述B.历史过程的描述C.历史原因的分析D.历史结论的阐释18.(本题2分)2021年1月13日上午,美国国会开始就特朗普弹劾案进行辩论,之后众议院将进行第二次投
票确认。此前,美国副总统彭斯12日致信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拒绝援引宪法第25条修正案罢免特朗普总统职务。按照美国宪法,特朗普会A.到最高法院进行申诉B.宣布重新组织选举C.前往国会参议院游说D.直接否决众议院决议19.(本题2分)“没有近代的英国,就没有现在这个世界。”这主要是指A.三权分
立是现代国家基本的政体模式B.英国最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C.英国政治制度为现代国家提供了借鉴D.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体制20.(本题2分)《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
,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并重申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这表明当时A.法律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奴隶权益B.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公平公正的法理精神C.拜占庭帝国通过法律鼓励自由买卖奴隶D.拜占庭帝国的奴隶完全不受法律保护21.(本题2分)修昔
底德在《古希腊》中叙述:我们的政体被称为民主政体,因为城邦的治理以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为依归。处理私人争端时,按照法律人人平等。一个公民只要有才能就会受到关注……而且一个人尽管缺乏禀赋却能为城邦服务,他不会因为贫困而受到阻碍。材料反映了A.民主政体为公民发展提供自由
空间B.古希腊城邦商品经济发达C.希腊社会法律具有公正性D.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22.(本题2分)有学者认为,军机处可被视为内阁的凝缩组织,甚至还提出了“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的观点。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最有可能是,内阁和军机处A.共同拥有票拟政令的职权B.共同推动宰相制度的重生C.均为处理军务
的特殊部门D.均为君主施政的辅助机构23.(本题2分)科举制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下列评论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B.天
下英雄,入吾彀中矣C.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D.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24.(本题2分)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中央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B.保证了民主决策C.有利于皇帝专制D.防止了官员腐败25.(本题2分)在中国历
史上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同时面临着文化创新和政治重构的双重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应对“双重挑战”的结果是使中国A.“公天下”结束,“家天下”开始B.百家争鸣结束,儒家被奉为正统C.思想文化严加控制,中央集权体制开始D.官僚队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2
6.(本题14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碰
撞融合。夏、商、周三族的民族迁徙与定居,三代更替以疆域的形式巩固了华夏族农耕经济的共同地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华夏族。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
实边”和匈奴、乌桓、氐、羌等民族内迁,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大迁徙和大杂居带来了血缘上的融合,推动了早期中华民族的形成。五代至明清时期,契丹、女真和蒙古入主中原,建立辽、金、元王朝,与中原文化深度交融。清朝实行“满汉一体”政策,加强了对蒙、疆、藏等边
疆地区的管辖,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和在台湾建省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据高凯军《论中华民族》材料二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
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据朱绍侯《中国
古代史》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民族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其积极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风俗和社会发展角度,指出北魏时期民族交融的实质。(6
分)27.(本题18分)制度建设既要借鉴,也要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
行政制度史》(1)依据材料一,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5分)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
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
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
政体确立的意义。(6分)材料三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远东》(3)1911年在中国建立的
“仿制品”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材料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一党制或工人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下的多党制”等等,“因为各国不同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都会有所差别。”——摘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143(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
的社会主义民主在借鉴苏联的基础上有何创新?有何意义?(3分)28.(本题18分)改革被视为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逐渐崩清,奴隶制度也在逐渐解体,加速这一解体的催化剂就是各国一系列的
变法。“泰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候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国在整个争霸战争中处于劣势,时刻有亡秦的危险。秦孝公求贤若渴,强烈支持商软变法。商鞅不负奏孝公的厚望,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秦
国的社会转型。——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材料二北宋自宋真宗时起、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下,大量养兵。荆会立志改变“戈百年之积,帷存空萍”的局面,以为国民经济所以日
悍者,由国民不能各连其力从事生产也。公之志,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其说以国家为大地主、大资本家、大企业家,而人民不得有私财。本意欲以推抑兼并,万一行之不善,而国家反为兼并之祸,则民何诉焉
?而盗臣之因缘以自肥,又无论也。故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岁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音,良以此也。——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结合商映变法的措施说明商鞅变法是
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北宋政府“国民经济日悴”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所产生的影响。(8分)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型商业应由官营贸
易机构而非私人经商者管理”和“应由官府而非大地主向贫穷的农户提供贷款”分别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青苗法的评价,C项正确;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均与大型商业的经营管理无关,ABD三项错误。2.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提出“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有着强烈改革精神的政治家是王安石,他的变法以理财为核心,力图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国家财源,A项正确;早在唐朝后期,募兵制就已经取代了征兵制,B项错误;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并未得到统治阶层的“广泛”支
持,C项错误;王安石变法未能让北宋中期实现富国强兵,D项错误。3.D【详解】根据材料“由于‘他’的汉化政策,北魏‘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孝文帝的改革,他的改革顺应北方民
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故选D;北魏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未统一南方,也未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B;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而非激化矛盾,北魏统一后北方民族矛盾才开始激化,故排除C。4.D【详解】根据“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动、叛乱事件就有二十几起,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
荡之中”可得出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必须要进行改革,以巩固统治,故③④D项正确;北魏统一北方顺应了历史潮流,从材料中看不出北魏统治者固守旧思想,故①②错误,排除ABC。5.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变法能否成功取决于改革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济
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商鞅变法能成为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革,主要在于它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因此促进秦国的社会进步,所以A正确;BCD三项不全面,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所以BCD错误。6.C【详解】奖励
军功,贵族无军功不能授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有利于社会进步,②正确;废分封,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③正确。故选C;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严刑酷法,造成阶级矛盾尖锐,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排除①;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行文化专制,不利于文化发展,不利于
社会进步,排除④;故排除ABD。7.D【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必然带来社会转型和制度更替,商鞅变法只是顺应这一历史趋势,因此可以看出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
“一定反映”说法绝对,排除A项;B项中的“必然”说法绝对,变法也有不是代表新兴阶级要求的,排除B项;变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不是落后的生产力,而是与落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利益团体,排除C项。8.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
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根据材料中“现代史上第三次权力转变”“群雄竞起”可知,法里德·扎卡里亚实则指出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所以B正确;美国依然是当今世界
唯一的超级大国,所以A错误;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了全球化”不符合史实,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霸权地位开始受到冲击”,所以D错误。9.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可知,体现
了我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奉行的不结盟外交政策;②“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可知,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参加万隆会议过程中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共赢共享”可知,体现了我国21世纪强调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④“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不进联合国,中国照样生存,照样发展!”可知,1971年10月,我国恢复了联合国席位;综上所述,对上述历史事
件按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②④①③,D项正确;排除A、B、C项。10.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因此②错误,ABD排除;①③④均是关于台湾问题的正确描述,C符合题意。故选C。11.C【详解】我国由于各种原因搁置民法典立
法工作,直到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才表决通过,这一曲折历程说明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故选C项;仅凭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制定不能得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这一结论,故排除A项;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依法治国方略,故排除B
项;民法典重在保障民事权利,而非政治权利,故排除D项。12.D【详解】图1是由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图2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于1949年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图3是全国人大于1954年通
过的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因此,ABC项对三部法律的时间、颁布或制定的机构和性质表述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图1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高潮之一,图2并不是标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而应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这一说法错误,图3是处于过渡时期,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3.A【
详解】根据“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故选A;B、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通过暴力夺取政权,排除C。【点睛】14.C【详解】根据材料,改天换
地所指具体时间应该是在1949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之间,而七届二中全会是在1949年春天召开的,故②不符合要求,故选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15.D【详解】材料“十几万中国华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是对一战期间中国人参加一战后勤保障的史实,
①错误,ABC排除;②③④均体现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的巨大作用,D正确。故选D。16.A【详解】由李鸿章的变化可以看出,其逐步已经放弃了宗藩观念,逐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外交思想,其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A正确;其遵守条约并不意味着其卖国,这也是
其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一种方式,B错误;李鸿章恪守条约、追求平等和谨守约章表明其已经接受了西方的契约思想,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D错误。17.D【详解】材料是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论述,属于历史结论的阐释,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1
8.C【详解】根据美国宪法,对总统的弹劾案是由众议院发起,最终决定其结果的是参议院的投票表决,所以面对弹劾,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想方设法对国会的参议院进行游说,以避免弹劾案通过,故选C项;弹劾案最终是由参议院决定其结果的,所以不是最高法院宣布弹劾案是否有效,排除A项;重新组织选举是参议两院
表决,而不是总统本人,排除B项;总统可以直接否决的是国会的立法,而不是针对自己的弹劾案,排除D项。19.C【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开创的代议制和权力分立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政体形式,即英国
政治制度为现代国家提供了借鉴,故C正确;A项内容美国是最典型的,英国是权力分立,但不是三权分立,故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最早的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是尼德兰,故排除B;君主立宪制只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之中的一种,不能说是最好的政治体制,故排除D。20.A【详解】根据材料“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可得出,《查士丁尼法典》维护奴隶制;根据材料“……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并重申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可得出,《查士丁
尼法典》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奴隶权益,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公平公正的法理精神”,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律鼓励自由买卖奴隶的内容,故C项错误;“拜占庭帝国的奴隶完全不受法律保护”的说法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21.A【详解】民主政体的施行,使城邦的治理以多数人
的利益为依归,国家意志即法律重视公民的平等,公民的才能会受到关注,没有财产和禀赋也能为城邦服务等,反映了民主政体为公民发展提供自由空间,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古希腊城邦商品经济发达,B项错误;希腊社会法律具有公正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民主政体而非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
重要性,D项错误。22.D【详解】根据“军机处可被视为内阁的凝缩组织”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内阁与军机处都是皇帝的辅助机构,都是皇权不断强化的体现,故D项正确;A项属于内阁,排除A;宰相制度没有重生,排除B;C项是军机处,排除C。23.B【详解】根据“它
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可得出其强调的是科举制扩大了考生的范围,可以拢络天下的知识分子与人才,故“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符合题意,B项正确;A项是九品中正制,排除A;C项只是涉
及到科举的考试选拔方式,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C;D项是察举制,排除D。24.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组建中央政府时,将政治、军事、监察分开,三权互不统摄,只对皇帝负责,有利于皇帝专制的加强,C项正确;中央政府的组织原则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不符,A项错误;秦朝实行君
主专制而非民主决策,B项错误;防止了官员腐败的说法绝对,D项错误。25.C【详解】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面临文化和政治上“双重挑战”,文化上“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政治上分封制逐渐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应对
“双重挑战”,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到秦朝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且思想文化严加控制,故选C;“家天下”开始于夏朝,故排除A;儒家被奉为正统是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B;“官僚队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故排
除D。26.(1)特点:①民族实体不断扩大;②民族政策因俗而治;③以汉族为主体,民族交融不断加深;④多元一体一直是中国传统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4分)积极作用:①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②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4分)(2)实质①经济角度:民族交融就是少数民族由
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即农业化②文化风俗角度:民族交融就是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即汉化③社会发展角度:民族交融就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即封建化(6分)【详解】(1)特点:根据“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华夏族”
得出民族实体不断扩大;根据“清朝实行‘满汉一体’政策,加强了对蒙、疆、藏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和在台湾建省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得出民族政策因俗而治;根据“五代至明清时期,契
丹、女真和蒙古入主中原,建立辽、金、元王朝,与中原文化深度交融”得出以汉族为主体,民族交融不断加深;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得出多元一体一直是中国传统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积极作用: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推动了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2)北魏时期民族交融的实质,从经济角度角度来说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即农业化;从文化风俗角度来说是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即汉化;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是少数民族的
封建化过程。即封建化。27.(1)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5分)(2)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意义:联邦共和政体的创立,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6分)(3)仿制品:辛亥革命,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的建立)。理解: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而中国辛亥革命成果落到北洋军阀手中,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断。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
本身,而是中国人需要进行民主思想的启蒙和近代文化的洗礼。(4分)(4)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3分)【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可知,分封诸侯王国。内容:根据材
料“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可知,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结合所学分封制的影响相关知识可知,导致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2)表现:根据材
料“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可知,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
根据材料“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可知,构建“分权制衡”机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联邦共和政体的创立、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3)仿制品:根据材料“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
的仿制品”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或中华民国的建立)。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这种政体在中国、美国的相反结果,强调这种政体在中国失败的原因不在于政体本身,而在于中国的社会性质、在于当时中国人的思想。(4)创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创新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意义:结合所学政协制度的作用相关知识,从调动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等方面进行回答。28.(1)背景:周王室日益衰微;变法成为-股主流:兼并战争日渐激烈:秦国国力较为弱小:秦孝公欲变法图强,支持变法。
(4分)说明: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并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推行县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加强: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统全
国奠定了基础。(6分)(2)问题:北末统治者实行分化事权产生“冗官”:吏治腐败导致财政吃紧:民族矛盾尖锐造成军费及缴纳岁币巨大。(3分)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北宋抵御少数民族的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贾的势力,缓和了阶级矛盾:(3分)通过国家手段控制市场交易,违背了市场经
济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2分)【详解】(1)背景:根据“周王室的统治逐渐崩清,奴隶制度也在逐渐解体,加速这一解体的催化剂就是各国一系列的变法”可知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变法成为一股主流:兼并战争日渐激
烈;秦国国力较为弱小,秦孝公欲变法图强,支持变法。说明:商鞅变法中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包括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并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推行县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加强:奖励军
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统全国奠定了基础。(2)问题:据题意可知,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实行分化事权产生“冗官”,吏治腐败导致财政吃紧,民族矛盾尖锐造成军费及缴纳岁币巨大。
从而出现“国民经济日悴”的的局面。根据“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北宋抵御少数民族的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贾的势力,缓和了阶级
矛盾,通过国家手段控制市场交易,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