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10月联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4)页,469.14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6876eae52ca9a1083ac97f4d442a11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浙江强基联盟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10月联考生物试题命题:萧山三中杨华审题:德清高级中学曹燕来绍兴鲁迅中学孙婷温州育英实验学校黄颖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
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
分)1.参加亚运会的运动员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血糖B.睾酮C.血红蛋白D.尿素【答案】C【解析】【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详解】A、血糖是血浆中的葡萄糖
,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B、睾酮是由性腺分泌的激素,作为调节物质,它们直接分泌到内环境中,再由体液进行运输,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C、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
环境成分,C正确;D、尿素是细胞代谢的废物,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C。2.通过蛋白质工程将人胰岛素A链上1个天冬氨酸替换为甘氨酸,B链末端增加2个精氨酸,可制备出一种人工长效胰岛素。下列关于该
长效胰岛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比人胰岛素多了2个肽链B.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生产C.与人胰岛素有相同的靶细胞D.进入人体细胞后需经高尔基体加工【答案】AD【解析】【分析】基因工程只能生产自然界已有的蛋白质,人工长效胰岛素A链上有氨基酸的替换,B链增加了两个氨基酸,需
要通过蛋白质工程生产。【详解】A、将人胰岛素A链上1个天冬氨酸替换为甘氨酸,B链末端增加2个精氨酸,可制备出一种人工长效胰岛素,因此该长效胰岛素比人胰岛素多了2个精氨酸,以及A链上存在一个氨基酸的差异,但肽链数没变,A错误;B、人工长效胰岛素是对天然蛋白质的改造,需要
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相应基因,并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相应蛋白质,因此人工长效胰岛素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生产,B正确;C、人工胰岛素和人胰岛素作用相同,都是降血糖的作用,故靶细胞相同,C正确D、该胰岛素进入内环境起调节作用,不需要再经细胞内高尔基体加工,D错误。故选AD。3.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
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B.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是控制土壤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C.湿地种植芦苇、美人
蕉等植物,可有效减少水体污染D.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答案】D【解析】【分析】1、全球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2、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碳循
环的平衡。3、垃圾分类处理,可实现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了污染,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详解】A、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B、垃圾处理应首先分类回收,最大限度减少资源的浪费,根据垃圾的分类和性质采取科学的方法处理,不能
随意丢弃、掩埋或焚烧,故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是控制土壤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B正确;C、芦苇、美人蕉等浮床植物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无机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C正确;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错误。故选D。4.武昌鱼(2
n=48)与长江白鱼(2n=48)经人工杂交可得到具有生殖能力的子代。显微观察子代精巢中的细胞,能观察到的是()A.染色体位于两极的细胞B.含有细胞板的细胞C.含有12条染色体的细胞D.含有48个四分体的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2)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
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精巢中的精原细胞既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也可进行有丝分裂,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
染色体分开并移向两极,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到两极,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也可观察到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因此显微观察子代精巢中的细胞,能观察到染色体位于两极的细胞,A正确;B、动物细胞分裂不会形成细胞板,B错误;C、武昌鱼(2n
=48)与长江白鱼(2n=48)经人工杂交可得到具有生殖能力的子代。其子代细胞内染色体数为48条,精巢内的精原细胞(48条染色体)经过DNA复制后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8条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4或48条(后期)染色体,
精子中含有24条染色体。若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则可形成48条或96条染色体的细胞,不会出现含有12条染色体的细胞,C错误;D、精原细胞含有48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能观察到含有24个四分体的细胞,D错误。故选A。5.在慢跑过程中,肌肉细胞不断通过细胞呼吸给肌肉提供能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跑得气喘吁吁时,肌肉主要依靠有氧呼吸供能B.可以通过检测有无酒精产生判断肌肉细胞的呼吸类型C.每日适量的有氧运动,不仅有助于强健体魄,也有助于心理健康D.没有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可能运至肝脏,转化成可以再利用的物质
【答案】B【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
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2、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详解】A、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跑得气喘吁吁时,肌肉
主要依靠有氧呼吸供能,A正确;B、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酒精,产生乳酸,因此不能通过检测有无酒精产生判断肌肉细胞的呼吸类型,B错误;C、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不仅有助于强健体魄,也有助于心理健康,C正确;D、没有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可能运至肝
脏,转化成可以再利用的物质,如肌细胞产生的乳酸可以运至肝脏再生成葡萄糖,D正确。故选B。6.来源于癌细胞的某种酶较来源于正常细胞的同种酶活性较低,原因不可能是()A.该酶基因启动子序列部分碱基甲基化B.该酶基因发生
碱基对的缺失C.该酶中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D.该酶在翻译后肽链加工方式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2、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
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详解】A、该酶基因启动子序列部分碱基甲基化,则可能导致该基因的转录过程无法进行,不能合成该酶,A错误;B、该酶基因发生碱基对的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导致酶的活性降低,B正确
;C、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若该酶中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可能导致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功能改变,C正确;D、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若该酶在翻译后肽链加工方式变化可能导致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功能改变,D正确。故选A。7.载体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下列关于载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载体
都位于细胞膜B.载体的本质是蛋白质C.有的载体可在大肠杆菌内稳定存在D.载体形态改变后会失活【答案】C【解析】【分析】1、位于细胞膜上的载体可以协助物质进出细胞。2、基因工程中的载体可以协助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常见类型包括病毒、噬菌体和质粒等。【详解】A、基因工程
中的载体包括病毒、噬菌体和质粒等,不位于细胞膜,A错误;B、细胞膜上的载体本质是蛋白质,但基因工程中的载体可以是质粒(DNA),也可以是病毒,B错误;C、有的载体可在大肠杆菌内稳定存在,如质粒作为载体可在大肠杆菌内稳定存在,C正确;D、细胞膜上用于转运物质的载体形态可发生可
逆性改变,D错误。故选C。8.校运会赛场上,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B.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C.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D.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答案】
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详解】A、小脑是调节运动协调平衡的,与起跑反应的快慢无关,A错误;B、起跑动作的产生是在后天训练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大脑皮层参与下的条件反射,B错误
;C、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应该位于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C错误;D、该反射活动有大脑皮层的多个神经中枢参与,有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参与,且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因此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D正确。故选D。9.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已分化细胞遗传
物质不变B.细胞衰老时酶活性普遍下降C.细胞癌变后会出现接触抑制D.细胞凋亡不会导致细胞中内容物的释放【答案】C【解析】【分析】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作细胞分化。【详解】A、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发生
改变,A正确;B、细胞衰老时多数酶的活性下降,但与细胞衰老有关的酶的活性会升高,B正确;C、细胞癌变后会无限增殖,不会出现接触抑制,C错误;D、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凋亡时会生成凋亡小体,被吞噬细胞吞噬,不会释放出内容物,D正
确。故选C。10.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林、藤、草和真菌等固定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该模式改变了生态系统物
质循环的渠道C.该模式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该模式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答案】A【解析】【分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物种多样性增加,使营养结构更加复杂,从而提
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详解】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真菌不属于生产者,A错误;B、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立体复合种植使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复杂,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B正确;C、该模式增
加了物种多样性,增加了消费者的生存空间,从而使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的的的D、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分为上-中-下-地表四层,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
资源的能力,D正确。故选A。11.某同学意外被锈钉扎出一较深伤口,经查体内无抗破伤风的抗体。医生建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伤口处有化脓现象是人体自身的T细胞
攻击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免疫应答B.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属于主动免疫,能激活记忆细胞分泌抗体C.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反应过度D.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免疫: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
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②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③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
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⑤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⑥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
的黏附。【详解】A、伤口处有化脓现象是人体自身的白细胞攻击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免疫应答,A错误;B、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属于主动免疫,能激活B细胞分泌抗体,B错误;C、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反应过度,机体过度敏感,把破伤风抗毒素当作过敏原,C正确;D、抗体存在
的时间较短,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短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D错误。故选C。12.下列关于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低温主要通过改变淀粉酶的氨基酸组成,导致酶变性失活B.蛋白酶可破坏蔗糖酶中的肽键,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不
会变色C.“酶的催化效率”实验中,若以熟马铃薯块茎代替生马铃薯块茎,实验结果相同D.“探究pH对过氧化氧酶的影响”实验中,分别加入不同pH的缓冲液后再加入底物【答案】D【解析】【分析】1、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2、影响酶活性的因
素:温度、pH、酶的抑制剂等。实验设置的原则是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详解】A、低温不改变酶的空间结构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因此低温不会改变淀粉酶的氨基酸组成,不会导致酶变性失活,A错误;B、蔗糖
酶的本质为蛋白质,可被蛋白酶分解,使肽键断裂,但蛋白酶本质为蛋白质,含有肽键,而双缩脲试剂检测的是肽键,因此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会变色,B错误;C、熟马铃薯块茎的酶已失活,没有催化能力,所以不能以熟马铃薯块茎代替生马铃薯块茎,即实验结果不同,C错误;D、“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
响”实验中,先分别加入不同pH的缓冲液,后再加入底物,以保证酶和底物混合时pH为预设的pH,D正确。故选D。研究者设计了蓝细菌和酿酒酵母之间的人工光合内共生系统,让某种蓝细菌突变体进入酿酒酵母内,观察其转化成为叶绿体的全过程。将改造后的酿酒酵母在无光条件
下接种到装有100mL培养液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培养(接种后不再更换或添加培养液),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若将改造后的酿酒酵母在最佳光合作用生长条件下,能在无机碳培养基中繁殖15~20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3.依据以上材料分析,下
列关于蓝细菌和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蓝细菌和酵母菌都能进行有氧呼吸B.蓝细菌和酵母菌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C.该研究为叶绿体的内共生起源提供了证据D.内共生的蓝细菌可为酿酒酵母提供ATP,但不能有效地输出有机碳14.依据改造后的酿酒酵母种群在无光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获得本实验中酵母菌准确的种群数量B.0-8h酵母菌在该容器中的数量增长呈“S”形曲线C.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斗争较为剧烈而增长缓慢D.酵母菌种群的K值随着培养时间先增大后减小【答案】13.D14.B【解析】【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
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13题详解】A、蓝细菌是自养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是兼性
厌氧型,能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B、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含有核糖体在内的多种细胞器,B正确;C、该实验是让某种蓝细菌突变体进入酿酒酵母内,观察其转化成为叶绿体的全过
程,结果发现将改造后的酿酒酵母在最佳光合作用生长条件下,能在无机碳培养基中繁殖15~20代,说明蓝细菌转化为叶绿体使酵母菌具备了光合作用能力,因此为叶绿体的内共生起源提供了证据,C正确;D、将改造后的
酿酒酵母在最佳光合作用生长条件下,能在无机碳培养基中繁殖15~20代,说明内共生的蓝细菌能有效地输出有机碳,供酵母菌呼吸消耗,D错误。故选D。【14题详解】A、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获得本实验中酵母菌估算的种群数量,不能
获得准确的数量,A错误;B、0-8h酵母菌在该容器中的数量增长表现为先增加后稳定,呈“S”形曲线,B正确;C、培养初期,容器中酵母菌数量较少,种内斗争不激烈,其增长缓慢是由于种群数量小以及酵母菌对环境的适应期,C错误;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营养物质不足以及代谢废物的积累,导致酵
母菌种群的K值不断减小,D错误。故选B。15.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症感染的一类药物,下表为2019-2022年,该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及细菌W对该类抗生素耐药率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年份2019202020212
022人均使用量/g0.070.120.140.19耐药率/%2.66.110.925.5A.2019-2022年,该类抗生素人均使用量逐渐增加,由此判断重症感染的病人逐年增加B.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W产生了耐药性的变异C.细菌W耐药率增加的实质是耐药基因的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没有耐
药性的细菌W与有耐药性的细菌W之间发生了协同进化【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
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2005—2008年,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逐渐增加,因无使用总量,故无法判断重症感染病人的人数,A错误;B、碳青霉烯
类抗生素的使用只是对细菌的变异进行了选择,耐药性变异在使用之前就已经产生,B错误;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作为选择因素使该种细菌的耐药基因频率增加,C正确;D、不同物种
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是协同进化,同一个物种不属于协同进化,D错误。故选C。16.赤霉素(GA3)可以影响苹果试管苗α-淀粉酶活性。某实验小组研究GA3对柱型苹果和普通型苹果中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所得的结果(处理时间均为15天)如图所示。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A.GA3对两种苹果试管苗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与其浓度无关B.在本实验所使用的GA3浓度范围内,2.0mg·L-1是GA3促进柱型苹果试管苗α-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浓度C.相同GA3浓度条件下,普通型苹果的α-淀粉酶活性低于
柱型苹果D.GA3对两种苹果试管苗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与处理时间无关【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赤霉素(GA3)处理普通型苹果,在较低浓度条件下,即0.5mg/L-1.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淀粉酶活
性增加;在1.0mg/L-2.5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淀粉酶活性有所下降;在2.5mg/L-3.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淀粉酶活性几乎不变;赤霉素(GA3)处理柱型苹果,在0.5mg/L-1.5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淀粉酶活性降低;在1.5mg/L-2
.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淀粉酶活性增加;2.0mg/L时,a-淀粉酶活性最高。在2.0mg/L-3.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淀粉酶活性下降。【详解】A、据题图分析可知,两种苹果试管苗α-淀粉酶活性均与GA3的浓度有关,A错误;B、分析曲线可知,2.0mg/L时,柱
型苹果a-淀粉酶活性最高,因此2.0mg·L-1是GA3促进柱型苹果试管苗α-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浓度,B正确;C、据题图可知,GA3浓度在0.5~1.5mg·L-1时,普通型苹果的α-淀粉酶活性高于柱型苹果,C错误;D、实验中处理时间均为15天,即处理时间为无关变量,实验中自变
量为GA3浓度和苹果种类,但苹果的成熟度不同,可能会导致苹果中α-淀粉酶活性变化,故GA3对两种苹果试管苗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能与处理时间有关,D错误。故选B。17.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GTP酶调节蛋白(RPGR)基
因与正常人相比,缺少了4个脱氧核苷酸,进而导致组成RPGR的氨基酸数目减少了384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患者GTP调节蛋白异常的变异源自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B.患者RPGR基因缺少了4个脱氧核苷酸导致
翻译进程提前终止C.可通过对绒毛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来诊断胎儿是否患有此病D.调查该病的发病率时应在患者家庭中逐个排查分析【答案】B【解析】【分析】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患者的GTP酶调节
蛋白(RPGR)基因与正常人基因相比,缺少了4个脱氧核苷酸,属基因中碱基的缺失,故变异是基因突变,A错误;B、患者的PRGR基因缺少了4个脱氧核苷酸,进而导致组成RPGR的氨基酸数目减少了384个,说明转录产生的
mRNA上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进程提前终止,B正确;C、该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故不能通过绒毛细胞检查诊断胎儿是否患有此病,C错误;D、调查该病的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D错误。故选B。18.下列与DNA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是遗传
物质直接证据的三个实验都是用化学方法把DNA提取出来进行研究B.探究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中通过检测14N和15N的放射性强度区分不同的DNA分子C.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可利用DNA在酒精中溶解度较大的特点来提取DNAD.DNA片段的PCR扩增实验中反应缓冲溶液中的M
g2+能够激活TaqDNA聚合酶【答案】D【解析】【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用于体外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参与PCR反应的物质主要为五种:引物、酶、dNTP、模板和Mg2+
。【详解】A、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是利用了减法原理去除某种物质,从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格里菲斯是将肺炎链球菌直接注入小鼠体内,也没有用化学方法把DNA提取出来进行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利用了噬菌体特有的侵染方式实现了DNA和蛋白质的分离,也没有用化学方法把D
NA提取出来进行研究,A错误;B、15N不具有放射性,在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中,用离心法通过观察15N和14N标记的DNA在离心管中的位置来区分不同的DNA分子,B错误;C、DNA不溶于酒精,因此可用体积分数为95%冷酒精析出DNA,静置2-3分
钟,获得较纯净的DNA,用玻璃棒沿着同一方向搅拌,卷起的丝状物是DNA,能够初步分离DNA与蛋白质,C错误;D、DNA片段的PCR扩增PCR反应缓冲溶液中的Mg2+能够激活TaqDNA聚合酶,但要注意加入的Mg2+浓度,D正确。故选D。19.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是人类
多种疾病的重要诊断指标,研究者制备单克隆抗体用于快速检测PTH。下列有关于制备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需要使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B.筛选能分泌多种抗体的单个杂交瘤细胞C.利用小鼠的腹水进行扩大培养时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D.将细胞培养物进行离心后取其沉淀物用于PTH检测【答案】A【解析】【分析】单克隆
抗体的制备:(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2)获得杂交瘤细胞。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
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详解】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要用到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如骨髓瘤细胞的培养等,A正确;B、
杂交瘤细胞是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之后经筛选而得到的,由于一种B细胞经免疫后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故理论上讲,单个杂交瘤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B错误;C、将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注入到没有免疫系统的裸鼠体内不需要注射免疫抑制剂
,C错误;D、将细胞培养物进行离心后取其上清液用于PTH检测,D错误。故选A。20.若基因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的卵原细胞(DNA全部被32P标记)在只含31P的培养液中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随后与精
子(DNA全部被32P标记)完成受精。受精卵在含31P的培养液中第一次卵裂时后期细胞如图所示,图中①②号染色体的DNA都只含有31P。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号染色体来自卵细胞,基因A的出现是交叉互换的结果B.参与受精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精子的基因型为Ab或abC.受精卵的染色体未复制前
,有部分染色体只含有31PD.该细胞是第一极体,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答案】B【解析】【分析】卵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31P培养液中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产生的卵细胞中的2条染色体DNA全部是一条链含31P,一条链含32P。图示细胞
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基因型为AaaaBBbb,在间期发生基因突变(A突变成a,或a突变为A)。【详解】A、①号染色体只含有31P,而来源精子的染色体被32P全部标记,因此①号染色体来自卵细胞,该细胞为受精卵卵裂
过程,卵裂的方式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因此基因A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B、图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基因型为AaaaBBbb,可推知受精卵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在间期发生基因突变(A突变成a,或a突变为A)。图中①、②两
条染色体只含有31P,而来源精子的染色体被32P全部标记,因此①②来自卵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为aaBB),因此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由于细胞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A突变成a,或a突变为A),可推知精子的基因型为Ab或ab
,B正确;C、卵细胞形成过程中DNA复制了一次,因此卵细胞中的染色体DNA全部是一条链含31P,一条链含32P,精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故产生该细胞的受精卵中只含有31P的染色体数为0,因此受精卵的染色体未复制前,
没有染色体只含有31P,C错误;D、该细胞为受精卵卵裂过程,卵裂的方式是有丝分裂,图示细胞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故选B。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
分)21.为了研究城市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者在城市森林边缘进行了延长光照时间的实验(此实验中人工光源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忽略:实验期间,天气等环境因素基本稳定)。实验持续15天:1~5天,无人工光照:6~10天,每日黄昏后和次日
太阳升起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11~15天,无人工光照。在此期间,每日黄昏前特定时间段,通过多个调查点的装置捕获节肢动物,按食性将其归入三种生态功能团,即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腐食动物,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本研究中,人工光照作为_____
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2)增加人工光照会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有限的食物资源导致_____加剧;群落空间结构在_____两个维度都发生改变。(3)研究节肢动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_____(答出2点即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
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4)动物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本研究说明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依据是:与1~5、11~15天相比,_____。有人认为本实验只需进行10天研究即可,没有必要收集11~15天的数
据。相比于10天方案,15天方案优点是_____。【答案】(1)信息##物理信息(2)①.种间竞争##竞争②.垂直和水平(3)①.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种间关系)等②.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减少或
排除竞争(4)①.6-10天肉食动物和腐食动物的平均捕获量显著增加,植食动物平均捕获量明显减少②.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用于分析人工光照会对节肢动物群落产生的影响是否可逆【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研究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结合题意及题图可知,实
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光照、光照时间等,因变量是平不同的生态功能团及其均捕获量,据此分析作答。【小问1详解】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是物理信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包括生物成分外,也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
该研究中,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物理信息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小问2详解】由于资源空间是有限的,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有限的食物资源会导致不同生物之间争夺资源的种间竞争加剧;群落的
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而增加人工光照也通过影响动植物的分布而影响上述两个维度。【小问3详解】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群落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该节肢动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该节肢动物的
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方面;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这样有利于各种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小问4详解】由题意可知,动物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据图分析可知,与1~5、11~15天相比,第6-10
天的肉食动物和腐食动物的平均捕获量显著增加,植食动物平均捕获量明显减少,据此可推知,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据题可知,11~15天,无人工光照,设置该组实验的目的是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此外还可排除人工光照以外的无关变量的影响,用于分析人工光照是否会对节肢
动物群落产生不可逆影响,即去除光照后形成前后对照,观察节肢动物群落的情况。22.某旱生植物野生型(WT)的产量和黄绿叶突变体(yg1)的产量差异不明显,但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yg1产量更高,其相关生理特征见下表和图。分析图表,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叶绿素
(mg/g)类胡萝卜素(mg/g)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净光合速率(umolCO2·m-2·s-1)WT4.080.630.1520yg11.730.470.2730(1)绿色植物主要吸收可见光中____光,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____。植物叶片中的____能感受光周期的变化,控
制开花,调控形态建成。据表中数据分析,yg1叶色黄绿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低和____。(2)yg1有较高的光补偿点,从实验结果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答出2点)。与WT相比,yg1叶绿素含量低,但高密度栽培条件下,由于
____,导致yg1群体的净光合速率较高,表明该群体积累的有机物多,是其高产的原因之一。(3)研究发现yg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称为“气孔振荡”,该生理过程受____激素调节。“气
孔振荡”是植物对干旱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其原因是____【答案】(1)①.红光和蓝紫光②.能量③.光敏色素④.类胡萝卜/叶黄素比例上升(2)①.叶绿素含量较低和呼吸速率较高②.有更多的光到达下层叶片(3)①.脱落酸②.既能降低蒸腾作用强度,又能保障CO2供应,使光合作
用正常进行【解析】【分析】分析题表和题图:与WT相比,ygl植株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较低,但类胡萝卜素/叶绿素较高,光补偿点较高,呼吸速率较高。【小问1详解】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故绿色植物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红光和蓝紫光,可以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植物叶片中的光敏色素能感受光周期的变化,控制开花。根据表格信息可知,ygl植株叶绿素含量较低且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值比较高,故叶片呈现出黄绿色。【小问2详解】光补偿点是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光照强度,据图可知,ygl有较高的光补偿点是因为叶绿素含量较低导致相同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
较低,且ygl呼吸速率较高。与WT相比,ygl叶绿素含量低,高密度栽培条件下,更多的光可到达下层叶片,导致yg1群体的净光合速率较高,表明该群体积累的有机物多。【小问3详解】脱落酸促进气孔关闭,yg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该生理过程受脱落酸激素调节。在干旱条件下,如
果气孔长时间大量开放,则蒸腾作用过强会导致植物缺水萎蔫,但如果植物长时间关闭气孔,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会减少,故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这样既能降低蒸腾作用强度,又能保障CO2供应,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有利于植物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23.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除草
剂,杀死杂草的同时也杀死农作物。它与植物体内的PEP(磷酸烯醇式丙的酮酸)结构相似,可与PEP竞争结合EPSP合酶,阻止PEP转化,影响植物细胞正常代谢。我国科学家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获得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植株。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核基因工程:从施用草甘膦的土壤中的微生物体内获取草甘膦抗性基因G1
0,并将其导入棉花体细胞中获得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①欲用含基因G10的土壤微生物构建cDMA文库,需要提取该微生物细胞的全部____。②若用PCR技术扩增基因G10,扩增的起点和终点由____决定,PCR过程包括变性、退火和____。③
将____后的棉花胚与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在培养基上共同培养,目的是____,将共同培养后的棉花胚转入含有营养物及____(答出2点)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培养,此外培养基中还需要加入用于脱菌和筛选,从而得
到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植株。(2)叶绿体基因工程:科学家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将某外源EPSP基因转入棉花植株的叶绿体中,使其产生更多的EPSP,使得转基因棉花对草甘膦的抗性可达5mmol/L(比野生型棉花高10倍)。
①在0.5-0.6mol/L的甘露醇或一定浓度的____溶液下对棉花的____(填器官)进行酶处理获得包含叶绿体的原生质体。将转化后的原生质体进行培养,重新长出细胞壁,形成胚性细胞。此时,应该____培养基中相应溶液浓度,以利于胚性细胞继续培养形成细胞团,然后形成再生植株。再生植株需去除褐化部分及
____后进行锻炼才能移种大田。②若EPSP基因导入成功后,棉花没有获得预期抗性,其原因可能是____(答出2点即可)(3)从生物安全角度分析,细胞核基因工程和叶绿体基因工程相比,安全性更高的是____,理由是____。【答案】(1)①
.mRNA②.引物③.延伸④.消毒⑤.通过农杆菌将目的基因导入棉花细胞⑥.抗生素、一定浓度的草甘膦(2)①.蔗糖②.叶片③.降低④.根部残留的培养基⑤.EPSP基因未表达(未转录未翻译)、EPSP基因表达量减少(3)①.叶绿体基因工程②.由于
叶绿体基因组不会随花粉扩散,有效避免了基因污染【解析】【分析】PCR技术:(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2)原理:DNA复制。(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一对引物。(4)条
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小问1详解】①欲用含草甘膦抗性基因G10的土
壤微生物构建cDNA文库,其方法是从该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并纯化全部mRNA,然后在逆转录酶等酶的催化下,以m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DNA,即cDNA,最后,借助载体,利用与构建基因组文库相同的方法构建cDNA文库。②引物能与被扩增的模板链发生特异性结合,并扩增两引物之间的片段,因此
若用PCR技术扩增基因G10,扩增的起点和终点由引物决定,PCR过程包括变性、退火和延伸。③将消毒后的棉花胚(防止杂菌污染)与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在培养基上共同培养,目的是通过农杆菌将目的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含有目的基因的棉花细胞需要通过组织培养
形成个体,组织培养时培养基中应加入营养物及抗生素、一定浓度的草甘膦和植物激素等,以筛选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植株。【小问2详解】①获得原生质体时需要在0.5~0.6mol/L的甘露醇或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环境(较高渗透压)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棉花叶片的细胞,获得包含叶绿体的原生质体
。将转化后的原生质体进行培养,重新长出细胞壁,形成胚性细胞。此时,应该降低培养基中相应溶液浓度,以利于胚性细胞正常吸水而继续培养形成细胞团,然后形成再生植株。再生植株需去除褐化部分及根部残留的培养基后进行锻炼才能移种大田。②若EPSP
基因导入成功后,棉花没有获得预期抗性,说明EPSP基因未表达(未转录或未翻译)、或EPSP基因表达量减少,从而使其抗性不能表现【小问3详解】由于叶绿体基因组不会随花粉扩散,而细胞核基因会随着花粉传递到其它植物体,因此叶绿体基因工程有效避免了基因污染,安全性更高。
24.某家族涉及有甲(基因为A、a)、乙(基因为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得到了该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图1),然后对Ⅱ1、Ⅱ2、Ⅲ1个体进行了这两对基因的凝胶电泳分离,得到带谱(图2),四种条带各代表一种基因(不考虑基因在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请据图分析
并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1分析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推断依据是_____。据图1和图2分析,条带2代表的基因是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有_____种。(2)为确定乙病的遗传方式,
需要对I4进行上述两对基因的凝胶电泳,若所得带谱含有_____个条带,则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II3的基因型是_____。已知人群中甲病的患病率为16%,若III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3)甲病发病机制为跨膜蛋白(CF
TR)基因突变,CFTR蛋白帮助氯离子转运进入细胞,突变导致其编码的CFTR蛋白缺失了一个苯丙氨酸,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UUU或UUC,据此可推知基因缺失的序列为_____。针对上述两种遗传病可通过_____技术进行产前诊断。【答案】(1)①.Ⅰ1与Ⅰ2均不患甲病,但其女
儿为甲病患者②.A③.2(2)①.2②.AaXBXb③.1/7(3)①.②.羊膜腔穿刺或绒毛细胞检查【解析】【分析】1、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Ⅰ1与Ⅰ2均不患甲病,但其女儿为患者,可推知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分析中遗传系谱图可知,乙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2、根据对Ⅱ1、Ⅱ2、Ⅲ1个体进行的基因凝胶电泳分离,分析带谱结果可知:条带1、2、3、4分别对应基因a、A、B、b。【小问1详解】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Ⅰ1与Ⅰ2均不患甲病,但其女儿为患者,可推知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对Ⅱ1、Ⅱ2、Ⅲ1个体进行了这两对基因
的凝胶电泳分离,得到带谱,由于Ⅱ1患有甲病,Ⅱ2和Ⅲ1不患甲病,说明条带1是a基因,条带2是A基因;由于三人都没有乙病,都具有条带4,说明三人都是纯合子,若乙病为隐性病,根据系谱图分析,三人都应该为杂合子,故乙病为显性病,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病或X染色体显性病两种可能。【小问2详解】Ⅰ
4患甲病,含有条带1,也患有乙病,因为Ⅱ4不患乙病,Ⅰ4可能的基因型为Bb或XBY,若为前者,可检测到a、B、b三个条带,若为后者,可检测到a、B两个条带,因此所得带谱含有2个条带,则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此种情况下,Ⅱ3父亲有甲病,其不患病,基因型为
Aa,Ⅱ3患有乙病,目前不患乙病,基因型为XBXb,即基因型为AaXBXb。群中甲病的患病率为16%,a的基因频率为4/10,A的基因频率为6/10,AA占36/100,Aa占48/100,正常人中Aa的概率为48/84=4/7,Ⅲ1不患乙病,和正常人结婚后代没有乙病,根据图2分析,Ⅲ1
的基因型为Aa,故后代患病概率为患甲病概率,即为4/7×1/4=1/7。【小问3详解】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UUU或UUC密码子对应的DNA序列为,缺失后可导致编码的CFTR蛋白缺失了一个苯丙氨酸。针对遗传病产前诊断,可用羊膜腔穿刺或绒毛细胞检查,检测细胞中的基因序列。25.第19届亚
运会在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浙江举行,体育运动需要机体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完成。长时间的体育运动,机体往往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大量出汗,口渴等生理反应,回答下列问题:(1)当运动员处于兴奋状态时,_____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
,气管扩张。长时间运动时流汗的主要生理意义是通过_____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流汗过多会导致渗透压升高,这一信号被位于_____的感受器转化,引起_____形成动作电位,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另一方面引起_____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尿量减少
。(2)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会发生应激反应,其主要特征是机体通过_____的分级调控轴,促进糖皮质激素的释放。糖皮质激素可通过_____来升高血糖保证重要器官能量供应,与胰岛素有拮抗作用。(3)糖皮质激素的长时间使用会影响机体代
谢,此过程中还存在另一种免疫调节机制“脑一脾神经轴”,具体机制如下:①图中所示的免疫活动所属的免疫方式为_____(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②据图可推测,乙酰胆碱在该免疫调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③科研人员为了验证上述调节机制中的脾神经对抗体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用手术法进行了相关实
验研究,实验步骤如下:a.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0只,测定初始抗体水平并计算平均值。b.实验组:手术切除脾神经。对照组:_____c.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适量的相同_____,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养。d.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体内相应的抗体水平。e.将实验结果以
曲线图形式呈现在下面的方框中_____。【答案】(1)①.交感②.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③.下丘脑④.钠离子内流⑤.抗利尿(2)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②.促进肝细胞将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3)①.体
液免疫②.刺激B细胞增殖和分化③.做手术但不切除脾神经④.抗原(疫苗)⑤.【解析】【分析】1、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2、体液免疫的大
致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
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小问1详解】当运动员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气管扩张;长时间运动时流汗的主要生理意义是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流汗过多会导致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动作电位的
产生是因为钠离子内流,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另一方面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尿量减少。【小问2详解】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会发生应激反应,其主要特征是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分级调控轴,促进糖皮质激素的释放。糖皮质激素可通
过促进肝细胞将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来升高血糖保证重要器官能量供应,与胰岛素有拮抗作用。【小问3详解】①图2显示,去甲肾上腺素对B细胞的分泌活动作出调控,而B细胞是体液免疫的中心细胞,因此,图2中所示的免疫活动为体液免疫。
②根据图2中所示,图中的T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物质——乙酰胆碱,属于细胞因子,乙酰胆碱在该免疫调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刺激B细胞增殖(分裂)和分化。因而图示过程中浆细胞的含量增多,进而产生更多的抗体,使免疫能力增强。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
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