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共(15)页,77.34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3397ec0d245821199629356080d87e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9.28命题人:刘红卫本试卷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一.教材理解(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1.比较《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分析不恰当的是
()A.刻画了不同时代的具有人情美、人性美的女性形象,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启迪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B.摒弃宏大叙事,着眼于日常生活情景,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刻画细腻,人物形象丰满而又鲜活;语言清新、俊逸,富有诗意,极具感染力。
C.采用具有象征意味的物象。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扬了人物的人性美;自动铅笔盒则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D.有着相同的叙述视角,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
塑造。阅读以下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一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
吕哟!(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节选)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表现的是诗人的一片赤子之情,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
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是诗人的历史使命感。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想象,联结北冰洋和太平洋,使得意象异常之大,显示其宏伟、壮观。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
者呼喊,也是时代号角。D.“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如此因果何等不公平,但这是社会使然,诗人劝勉红烛的同时也是劝勉自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3.下列对两则材料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烛》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
读起来连贯、上口,形成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易于抒发作者的感情,富有感染力。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铺陈排比的句式,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渴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C.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诗
人歌颂红烛奉献的精神,并从中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D.《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33分
)(一)现代诗歌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4.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你”是观察者,“风景”是观察对象;第二句,作为观察者的“你”陡然一转,成为观察对象。B.在“
楼上人”的眼里,“你”和“风景”一样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成为了他梦境的装饰品。C.世间人物、事物之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这首诗以优美隐喻的画面,暗示人生中许多“相对”关系。D.诗歌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是“风景”的组成部分,“风景”里有
了人,“风景”就有了灵气,会更生动。5.下列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在一种看似分割却统一的生活时空上营造画面,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B.诗人注重在“相对性”上,不断地转换视角,透露出一种人生的冷峻态度和哲理
性思考,给人以启迪。C.诗中的“桥”“楼”“窗”“梦”是附属意象,主要是构成人物的活动场景,可以用别的意象代替。D.作为一首朦胧诗,它语言明白如话,内容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二)小说阅读(1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醉酒之后刘庆邦项云中喝得一塌糊涂,他不知道自己的酒量,一口气喝了小半瓶。酒下去了,心底的痛苦和委屈却翻了上来,肺腑里发出压抑很久的哭声。这天下午的第四节课是自习,初二班的同学听见了项老师的哭声,吃惊之余
,难免从教室里溜出来,挤在老师门外。不料老师的门是虚掩的,同学们一挤一拥,竟把老师的门推开,蜂拥到屋里去了。项老师不只是哭,还在诉:太绝情了!说好的你等我三年,我调到市里,咱们就结婚。这才一年多,你咋就不理我了呢!当晚
,校长专门安排食堂为项老师做了他最爱吃的酸汤面叶儿。校长说,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师资力量薄弱,项老师是到我校来的第一位本科毕业生,我们指望项老师能挑起学校的大梁呢!项云中低着眉,懊悔地苦笑一下,摇了摇头。他想:不能再待
下去了,该写一份请调报告了。次日上课,项老师发现同学们变了。以往每天第一节课,总有同学迟到,而今全班齐刷刷的。以前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把王大牛的光头打得啪啪响。王大牛学习不咋样,但他把自己当成同学们的开心果,一点儿都不介意同学们打他。可今天,同学们不再
打了。还有,班长余红霞带着值日的同学,到项老师宿舍打扫卫生了。项老师整天忙于教学,对卫生不是很讲究。余红霞在扫床底时看到一双翻毛皮棉鞋。因地面有些潮湿,鞋底上还沾有黄泥巴,棉鞋已经发霉,翻毛上面像是又长了一层毛。一天晚上,一位家长给项老师打电话,一
上来就给项老师道辛苦。家长说,这几天孩子回家挺晚,说是在学校上晚自习,谢谢项老师啊!项老师并没安排学生晚自习,他很警惕地说:您的孩子学习挺自觉的,表现挺好的,放心吧。第二天,项老师一走上讲台,就又发现了新情况:王大牛的脸是肿
的,肿得像一只小面盆一样,肿得把眼珠子都包住了。他问:王大牛,你的脸怎么回事儿?王大牛站起来了,说没事儿。要不要去医院看一下?项老师走到王大牛课桌旁边,要看得更仔细些。见老师向他走来,王大牛赶紧低下头:老师,真没事儿,我就是不小心被马
蜂蜇了一下。王大牛说被马蜂蜇了一下,若搁以前,不知同学们会笑成什么样呢!可眼下竟一个笑声都没有。一下课,项老师就对余红霞说:最近放学后,同学们都能按时回家吗?余红霞脸上红了一下,又白了一下,说:这几天放学后,有一些同学到山上采中草药去了。采到药材
卖给收购点,攒点儿钱交下学期的学杂费。王大牛爬到山崖上摘一只马蜂窝,就被蜇到了。项老师对同学们的行为表示理解,但提了两条要求:一要注意安全,二要跟家长说实话。周一早上,余红霞和几个班干部提着一样用绿方巾包着的东西来到项老师办公
室,对项老师说:我们代表全班同学送给您一样东西,请您一定收下。项老师说:我怎么能要同学们的东西呢!余红霞不容分说,解开方巾,打开纸盒,里面放的是一双皮鞋。皮鞋是黑色的,闪着亮光。当皮鞋呈现在老师面前时,同学们
的眼睛无不亮闪闪的。他们想,项老师的女朋友之所以不理他了,是因为项老师没有城里人最爱穿的皮鞋。有了这双皮鞋,说不定他们就会重归于好。当晚,项云中把已经写好的请调报告撕掉了。(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
说描写学生符合其年龄特征,比如开篇写孩子们听项老师哭时,又“溜”又“挤”又“拥”,写出了孩子们喜新奇、爱热闹的特点。B.校长让食堂做项老师喜欢吃的酸汤面叶儿,语重心长地劝导项老师要担当重任,说明校长是
通情达理的,对项老师也充满了期望。C.醉酒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项云中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但也释放了项老师的精神压力,使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D.发生在项云中身上的故事,也揭示了山村教育的困境,
促使人们思考山村教育的未来和出路,在温情的背后,人们也应有冷峻的理性反思。7.小说开头写项云中醉酒,结尾写同学们将一双新皮鞋送给项老师,这两处情节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8.王大牛这一人物有什么特点
?小说为什么要塑造王大牛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2题。材料一在这个越来越无纸化的网络时代,还坚持使用笺纸写信、题诗的人几乎成了凤毛麟角。笺纸尺幅小巧、刷印精美,自产生之日起,便得到文人的青睐,
迅速成为文人雅士吟咏诗文、唱和诗词、信札往来的必备之物。制笺工艺发展到高峰时,笺纸已经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小品,其韵味与传统绘画相似却又有自身意趣,可以“微型国画”称之。笺纸的历史非常久远,有文献记载,南北朝时期即有使用笺纸的实例。南朝陈徐陵在《
玉台新咏序》中就提到了“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的字句。又据《南史·陈后主本纪》载,陈后主“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常令后宫佳丽“襞采笺,制五言诗”,书诗句于彩笺之上。这就说明笺纸在最初是用来供帝王之家娱情的附庸,尚未成
为普遍意义上的文房用品。到了唐代,笺纸率先在文人墨客间流行开来,并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最有名的就是薛涛笺。元和年间,蜀中女诗人薛涛在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酬酢往来时,采用了一种染作深桃红色的小笺纸写诗相和,一时成为美谈,极受时人追捧,遂以“薛涛笺”之名传世。此时笺纸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染色。
既然出于才女名媛之手,自然有一种香艳的因素,使人易生艳羡之遐思。北宋时期,谢景初于成都浣花溪造十色小笺,名之为“谢公笺”。《蜀笺谱》载:“谢公有十色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即十色也。”2017年1月,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经
举办“宋代花笺特展”,展出砑花笺纸20余幅。这些笺纸上出现的精致美观的纹饰,是笺纸飞速发展期的一个见证,这种纹饰既有图案化的纹样,也有整幅的构图,显示了一种低调高雅的品位。极符合宋代典雅高贵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明后期,“
饾版”“拱花”技术相继出现并广泛应用于制笺领域,笺纸也随之发展到一个繁荣阶段。所谓“饾版”,就是将不同形状、不同规格的版片组合到一起,在上面涂上不同的颜色,形如饾钉。饾版技术的发明,将彩色套印技术引入制笺工艺,丰富了笺画图案的内容、层次和色彩,甚至
还可以达到复现传统绘画中水墨晕染和着色浓淡的艺术特征。所谓“拱花”,就是通过版片的砑印,在纸上印山凹凸的效果,使得印出的画面具有一种立体感。这些技术,让传统绘画所涉及的对象无不进入笺画的题材,例如楼阁亭台、山川河流、云水风雪、花鸟草虫、仙灵搜奇
等,极大地拓展了笺纸的种类,笺画细腻精致的程度,与传统国画不相上下,笺纸也有了“画笺”的美誉。清初,社会安定平稳,笺纸又有了一个长足发展,时人无不以书笺为雅事。这一时期,写意西风渐趋为画坛主流,笺画图案也以没骨小写意为主。而至清末,笺纸已远不及前代
,风格日益僵化、画面愈加呆板,失却了笺纸最重要的文人趣味,笺纸由盛转衰,渐趋没落。民国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些生活相对优越的知识分子,有实力(即有钱)、有余暇(即有闲)提升生活品位,讲求生活格调,追求生活情趣,从衣食住行到文房用品
,都变得讲究起来,掀起了笺纸的小高潮,笺画的题材愈加广泛,除了常规的山水笺、花鸟笺、人物笺之外,生肖笺、古钱笺、古彝器笺、指画笺、古佛笺、砚拓笺、鼎拓笺、唐画砖笺、西城古迹笺等新笺样也纷纷流行开来。材料二笺画往往寄托着画者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这些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或直接
流露,或间接表现。比如,笺纸常以梅兰竹菊作为背景图案,这是因为梅兰竹菊被赋予了君子般的人格,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再比如,许多画家都纷纷绘制山水笺,其意在满足人们寄情山水、志在林泉的出世心理。但是,这些精神追求和
情感寄托单靠形象还不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又会借助文字来直抒胸臆。如《北平笺谱》中收录的王振声为清秘阁绘制的荔枝笺,笺纸上绘荔枝两颗,绿叶四片,上题“却忆当年妃子笑,红尘一骑到长安”两句诗,让人自然联想到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使得一枚普通的笺纸增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
沧桑感。画家创作笺画是一种精神寄托,使用笺纸者也往往寄托着一种含而不露的情愫。如在一幅笺画上,画有一把酒壶,一卷书册,上题“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诗句,这是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最后两句,原句意思是对李白的赞赏
和思念,以之作为笺画的题材,就有一种思念故人的意义。试想,远方的朋友收到用这枝笺纸写的书信,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使得在收到信后又多了一种知音之感。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
,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虽然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认为它是最为理想的媒介,但爱美是人的天性,素纸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因此使有了染包、砑
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之后便是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史多的艺术含量。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在古代,许多诗人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之四方。在现代,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
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也可以通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有诗词掌故,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比
如,林纾的宋人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讨意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应该说,在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方面,笺纸功德无量。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感。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为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
涵,使其担当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威权、社会交往的象征;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表现了人们对
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以上两则材料均选自刘运峰相关演讲稿)9.下列关于笺纸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笺纸尺幅小,印制精美,南北朝时就已广泛使用。B.笺
纸曾因名人的参与而具个性化,受到时人追捧。C.笺纸常被人称作“画笺”,笺画与传统的国画无异。D.笺纸曾是文人喜爱的常用之物,现在已经被淘汰。10.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色彩艳丽的笺纸均出于才女
名媛之手,人们因此宠爱有加。B.笺纸始终追求高雅品位,显示高贵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C.笺画的题材涉猎非常广泛,为笺纸的种类拓展提供了基础。D.使用笺纸者既要低调脱俗,又要有经济实力和余暇时间。11.下列对材料二内容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予笺纸艺术含量,是让笺纸满足人们追求美的天性。B.笺纸的题材选取,反应人们的个性特点和情趣喜好。C.古代诗人的作品是通过笺纸的独有形式传播四方的。D.笺纸是中国独有的艺
术小品,文化内涵极其丰富。12.作为文房用品,笺纸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分)四、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3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7分)屈原者,名平,楚之
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
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
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D.如楚/又
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
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C.王,一般都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者是开国的元勋,有赫赫战功的人,才能封王,一般没有军功
不封王。“王”和“侯”都是爵位,二者的地位是相同的。D.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15.下列对原文有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未能真正受到重用。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
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前行。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4分)(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4分)(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7~19题
。(11分)少年行(其一)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其二)李白五陵年少全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位诗人都有少年游侠的经历,诗中的少年都是诗人自己,都暗含诗人的自我反省,有规劝之意。B.王维诗用典“美酒斗十千”写酒之珍美,李白诗用“五陵年少”写少年豪贵的家世。C.王维和李白的诗都用了“酒”这一意象来描写塑造少年的形象,展示其无限的青春活力。D.王维和李白的诗都沿
用乐府旧题,反映出了盛唐时期民众的积极、自信、进取的时代风貌。18.王维诗“系马高楼垂柳边“一句向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在写法上的妙处。(4分)19.王维诗中的“咸阳游侠”,李白诗中的“五陵年少”和毛泽东词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
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同学”“书生”都是各自时代的青年,请对他们的形象稍作分析。(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上片描写湘江江水澄碧舟船往来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怅问,表现了革命家的伟大抱负。(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
子在《劝学》中说“,。”四、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9分)地方文献,或是当地人的著述,或是外地人写的与此地相关的作品。这些文献经受风雨洗礼、经过岁月沉淀,总
是浸润着此乡此土的气韵,总能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有时还能让此地的人们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近些年,各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启动了地方文献整理出版项目。有省一级的,像《新疆文库》《江苏文库》《湖湘文库》;有市县一级的,像《广州大典》《衢州文献继承》《义乌丛书》。新近问世
的《遵义丛书》,就在这种时代潮流之下▲。210册的规模,集遵义历代著述之大成,寄托当地人的乡愁,也为世人了解遵义提供了▲的文献资源。遵义的酒▲,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遵义会议”更是广为人知,但这远不是遵义的全部。从《遵义丛书》中看到的遵义,无疑更加立体和生动。原来,早在汉代,遵义的先贤就有著作传
世。原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这三位清代知名学者,不仅都是遵义人,而且都来自那个名为“沙滩”的村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理出版遵义的历史典籍,可以说是留住了遵义的文脉,也使得中华文化宝库更为充实丰富。如果各地都尽心尽力编纂地方文献,▲,那么集中华典籍文献之大
成的“新《四库全书》”就具备了雏形。地方文献,根植于乡土,记录着故乡事,满载着故乡情。地方文献的价值与影响不只局限于一时一地,它会融入我们民族的文化脉络之中,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让此地的人们不仅生发出“我从这里来”
的慨叹,而且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B.总能让此地的人们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有时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C.不仅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而且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D.总能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有时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
让此地的人们思索。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遵义和遵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B.遵义和遵义文化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C.遵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遵义是中国的一部分D.遵义是中国的一部分,遵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3.依次填入文中横
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水到渠成不可多得举世瞩目点石成金B.应运而生不可或缺举世闻名集腋成裘C.水到渠成不可或缺举世瞩目集腋成裘D.应运而生不可多得举世闻名点石成金24、仿照下面诗歌《短》的第一节的格式,补写下一节的
内容。要求句式整齐,语意协调。(5分)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灿烂朝阳就已经手握黄昏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
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2024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
试卷答题卡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1234569101113141517212223答7、(4分)8、(6分)12、(5分)16、翻译(8分)(1)(4分)(2)(4分)18、(4分)19、(4分)20、(6分)(1),(2),(3),24、(5分)22.作文(60分)题目:70080
0高一语文月考(9.28)参考答案1.D【解析】D项,“有着相同的叙述视角,以‘我’为视点”错。二者视角不同,《百合花》是第一人称视角;《哦,香雪》是第三人称视角,自然也就谈不到是以“我”为视点,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
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了。2.C【解析】C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从抽象到具体”表述错误。根据诗意,其意象由北冰洋到绘画、舞蹈、音乐,再到律吕,是按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安排的。3.D【解析】D项,“《立在地球边上
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表述错误。此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也不押韵,形式自由灵活,所以说是并未严格遵守诗歌格律的。4.B【解析】B项,“在‘楼上人’的眼里,‘你’和‘风景’一样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成为了他梦境的装饰品”表达不
当,“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说明在他眼中,“你”比“风景”更美;另外“装饰”应为动词,表达“进入”的意思。5.C【解析】C项,“主要是构成人物的活动场景,可以用别的意象代替”错误,它虽然充当场景,但也如同淡淡地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
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因此构成人物的活动场景,也不能以别的意象代替。6.C【解析】“醉酒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项云中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文中无此意;“使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教
书育人工作”无中生有。)7.①项云中醉酒,展现了项老师心灵脆弱的一面,交代了他的人生困境,为下文他写请调报告作了铺垫;也加深了学生对老师感情的理解,因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2分)②同学们送皮鞋给项老师,表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由衷的敬爱和他们淳朴的心愿,暗示了上文部分
同学放学回家迟、王大牛被蜇的真正原因,又为结尾项老师撕掉请调报告作了铺垫。(2分)8.①学习落后,但开朗洒脱,不计较同学打他的光头;热爱老师,勇敢无畏,为攒钱给老师买鞋,不避凶险摘马蜂窝。(2分)②刻画王大牛这一形象,表现了同学们精神状态的改变,他们懂得了对他人的尊重
和理解;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同时王大牛这一人物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行为特征都很特别,增添了小说的生动性和趣味性。(4分)9.B【解析】A项,“南北朝时就已广泛使用”错误,依据“有文献记载,南北朝时期即有使用笺纸的实例”“书诗句于彩笺之上。这就说明笺纸在最初是用来供帝王之家娱情的附庸,
尚未成为普遍意义上的文房用品”可知,南北朝时期只是有使用的实例,但未广泛使用,所以该项错误。B项,正确。C项,“笺画与传统的国画无异”错误,依据原文“其韵味与传统绘画相似却又有自身意趣,可以‘微型国画’称之
”“笺画细腻精致的程度,与传统国画不相上下,笺纸也有了“画笺”的美誉”可知二者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该项错误。D项,“现在已经被淘汰”错误,依据“在现代,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也
可以通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有诗词掌故,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可知,“笺纸”现在并未被淘汰,所
以该项错误。10.C【解析】A项,“均出于才女名媛之手”错误,依据“元和年间,蜀中女诗人薛涛在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酬酢往来时,采用了一种染作深桃红色的小笺纸写诗相和,一时成为美谈,极受时人追捧,遂以“薛涛笺”之名传世。此时笺纸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染色。既然出于才女名媛之手,自然有一
种香艳的因素,使人易生艳羡之遐思”可知。这里只说是“薛涛笺”出于才女名媛之手,所以该项错误。B项,“始终追求”错误,依据“这就说明笺纸在最初是用来供帝王之家娱情的附庸,尚未成为普遍意义上的文房用品”可知,笺纸并不是始终追求高雅品位,显示高贵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所以
该项错误。C项,正确。D项,“既要……又要……”错误,依据“笺纸在最初是用来供帝王之家娱情的附庸”“这种纹饰既有图案化的纹样,也有整幅的构图,显示了一种低调高雅的品位”“一些生活相对优越的知识分子,有实力(即有钱)、有
余暇(即有闲)提升生活品位,讲求生活格调,追求生活情趣,从衣食住行到文房用品,都变得讲究起来,掀起了笺纸的小高潮”等内容可知,使用笺纸者并非既要低调脱俗,又要有经济实力和余暇时间,不同时期的笺纸使用者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该项错误。11.C【
解析】C项,“独有形式”错误,依据“在古代,许多诗人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之四方”可知,古代诗人的作品并不是只通过笺纸传播四方。)12.【解析】①唐代,笺纸流行阶段:染色为其特色。②宋代,笺纸飞速发展时期:笺纸纹饰精致美观,品位高雅。③
明后期,笺纸繁荣时期:笺纸种类繁多,细腻精致。④清初,笺纸有长足的发展;笺画以写意为主:清末,笺纸由盛转衰,渐趋没落;风格僵化,画面呆板,失却了文人趣味。⑤民国以来,笺纸的小高潮期;笺画的题材愈加广泛,流行新笺样。13
.B【解析】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文言文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开。题中,动词“如”的宾语“楚”之后应断开,可排除C项。活用为动词的“厚币”的宾语“用事者臣靳尚”之后应断开。动词短语“设诡辩”的后置状语“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后应断开,可排除A项。动词“听”的宾语“郑袖”后应断开,可排除D项。14.C【解析】C项,“二者的地位是相同的”错,应为“二者的地位不相同”,“王”比“侯”的地位要高。15.B【解析】B项,“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应为“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16.(1)楚怀王
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诺割让的土地。(得分点:“绝”:“绝交”之意1分;“使使”“派遣使者”之意1分;“如”是“到”之意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2)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
纳。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亡走”是“逃跑到”之意1分;“内”通“纳”,是“接纳”之意1分;“之”作动词,“到”1分;“竟”可译为“最后”1分。共4分。)【参考译文】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
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诺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
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
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挡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
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竟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
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眛。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面。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
,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令尹子兰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了。17.A
【解析】“诗中的少年都是诗人自己”错,两首诗中的少年游侠都不是诗人自己,诗歌里的形象即使带上个人的经历和感情色彩,也不等同于诗人本人;”都暗含诗人的自我反省,有规劝之意”错,没有“自我反省”和“规劝”,两首诗都没有明显的是非褒贬。18.①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马
、高楼、垂柳烘托了少年游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②“高楼”和首句呼应,烘托了少侠的豪纵气派。③马是侠客不可分的伴侣,写马是为了烘托少侠的英武豪迈。④垂柳点缀了高楼风光,使之在华美热闹中显出雅致
飘逸,不流于市井的鄙俗,烘托了少侠的风雅潇洒。19.①王维诗中的“咸阳游侠”慷慨好客,豪爽仗义,在欢聚痛饮中让人看到大唐盛世的慷慨大气;李白诗中的“五陵年少”宝马香车,美女为伴,豪放洒脱。这些形象都表现出盛唐时人物的意气风发、自信满满。②而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中,“同学”“书生”是中国现代的有志青年,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热忱,投入到为祖国,民族前途而奋争进取的时代激流中去,并且坚定地要去做时代的领导者和新世界的创造者。这种书生意气不是饮酒交友洒脱春游,而是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满腔豪情和积极进取精神。20.(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2)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1.B.【解析】文中画橫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联系语境,应该在“总能”后加入“让此地的人们”;二是重复赘余,根据逻辑关系,应将后面分句的“让此地的人们”删除。22.D.【解析】本题中,括号前的句子“原
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这三位清代知名学者,不仅都是遵义人,而且都来自那个名为“沙滩”的村落”,强调地域的归属;括号后的句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理出版遵义的历史典籍,可以说是留住了遵义的文脉,也使得中华文化宝库更为充实丰富”,强调文化的归属。23.B.【
解析】水到渠成:意指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即功到自然成。应运而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此处语境强调的是适应“这种时代潮流”产生,故此处应填“应运而生”;不可多得: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多指人才或稀有物品)。不可或缺:形容不
可缺少,引申为非常重要。此处语境强调的是《遵义丛书》的重要性,故此处应填“不可或缺”;举世瞩目:指的是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此处语境强调的是遵义的酒非常著名,故此处应填“举世闻名”;点石成金
: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集腋成裘:比喻积少成多。此处语境强调的是积少成多,故此处应填“集腋成裘”。故选B。24.【答案】示例: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新绿嫣红/就要打点素裹秋霜一生很短/短得来不及享用花样年华/就已经进入迟暮之年25.作
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审
题】首先审题。本次作文命题为“走过,才明白”,题目省略了主语,完整的题目应为“(我)走过,(我)才明白”,通常应该用第一人称来写;题目中的“走过”,对应了导语中的“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应有一语双关之意,既可以实指一般情况
下的用脚走过,也可以指人生经历过一些难忘的事情;题目中的一个“才”字,表明事发当时并不明白事理,隔了一段时间后才醒悟过来,这就意味着本文要侧重于表现“我”的心灵成长;尽管写作要求中有“立意自定”四字,导语中也提供了立意和取
材的四个方向,但仔细阅读品味,我们会发现,选择前两点的话,一要擅长描写景物,二要善于从“自然风光”和“世俗万象”中明白事理,对多数同学而言,这两个方面都不是容易做好的,一般会流俗,甚至于“为赋新词强说愁”。如果根据后两点去立意去选材,那
就要求“以我手写我心”,从自己的生活中找“米”,真实地写出自己内心丰富的感受,深刻的体验或独特的认识。这样,文章会接地气,生活气息浓,且有“我”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有“我”自己的内心反思,寓理于事,以事明理,挖掘出平凡生活中的不寻常事理,有利于深化主题,催人警醒
。【参考立意】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作文例文1走过,才明白也许,不曾想过在这烟雨迷蒙之际走过如画江南,也不知脚步怎样踏上曾在梦中多次幻想的石板桥,怎样看乌篷船消失在缠绵溪流的尽头
。江南梦的追念似乎只在这如雨的季节里描绘那份憧憬。亲身走进这江南的画卷,却已被它的美丽、真纯与自然所折服。走过青石小巷,街边小贩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却不令人厌倦,他们似乎已经融进了这里,少了一样,便觉得少了些韵
味。古老的油纸伞安静的躺在地上,伞面上的山水画清丽淡雅,偶尔看见几位身着古装的女子,撑着伞路过,她们就好像是从古典画里走出来的人,不染一丝尘埃,那种气质,约是江南女子所特有的吧。走过长桥短亭,一切似乎都静了下来。闭上眼,任轻风拂面,细雨沾裳,停步折花,享受
水乡风情。隐约的,从远处传来一阵琵琶的乐声。悠扬的乐曲如行云流水一般明澈、欢快,隐约流动出一种莫名的伤感,恍惚看见一对才子佳人站在亭中,叙说着相思之苦。倏尔,琵琶别调声声转为凄婉,仿佛倾诉心中的无限惆怅,句句催泪。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窃窃如私语。仿佛重温琵琶女的惆怅悲叹。直到曲终,琵琶语音却未尽。
曾经相约的地老天荒,如今只有她等待几番,却是绵绵飞絮亦白头。终是曲终人散尽。走过茂竹修林,远处的山水被浓雾渲染开来,晕开一片,空灵飘渺,仿若雾中寻花,叫人看不真切。略施朝露的一草一木也在雨露的冲刷下,显得越发迷蒙,像极了一副水墨画。梦雨露微凉,晨雾吹醒花棠,风掠过,微
凉。此情此景,那个故事便又浮上心头。似又忆起当年,花随人舞,人醉花舞风中。十载韶华须臾过,独立宛城亦萧索,那年樱花何处落,风雪白头怎堪说。即使有着美好的过去,此生,他们还是错过。走过杨柳炊烟,伴着黄莺的鸣叫打开了一卷浓郁的墨色,隔着远处是流不断的河流,
轻轻的在夕阳的依恋中化作朦胧烟尘。当炊烟升起,宛若天降的仙气,只在那一线之间,便涵盖了千里之外。轻哼一曲恋歌,鸳鸯入藕,荷香绕水,周围,白墙黑瓦,青石成路木成堂,雕花成门窗,停靠在岸边的乌篷船上,亮起了星星点点的渔火,摇曳着明灭的思绪。走过江南,感受它诗的空灵,画的明净,歌的淡雅,词的静美;走过江
南,体味她的千年文化,体味她的纯真自然。真正走过江南,才明白白居易为何会发出“能不忆江南”的感叹;才明白江南梦的依恋。江南的灵韵,只有走过,才明白。(行文构思:首先开篇以速写式展现江南魅力,引出下文要走过的对象。然后选取“走过青石小巷”“走过长桥短亭”“走过茂竹修林”“走过杨柳炊烟”等几方
面,展示自己走过江南感受的魅力。最后收束全篇,表明走过江南感受到的空灵。)作文例文2.走过,才明白奶奶家的后面有一片小树林,但里面虫子非常多,因为害怕虫子,我很少去那片常有儿童嬉笑声传来的树木。6岁那年,十几个小朋友突然跑来对我说他们在树木里挂了好几张吊床,去晚了就没位置了。我犹犹豫豫地跟着他
们走进了小树林,颤颤惊惊地躺在吊床上,他们在笑,在毫不顾忌地荡来荡去,而我却吓出了一身冷汗。刚想起身走开,忽然发现从我正上方的树冠上飘下一片叶子,黄色的,打着旋儿,悠悠而下。我伸手想去接,但一阵风吹过,叶子从我眼前调皮地打了个滚儿
,回归于大地。只听得地上沙沙作响,像是碎石风铃,低头一看,好多落叶在风中亲吻着大地……感觉太美了,不知怎地就喜欢上了这片树林,喜欢上了这儿的宁静,即使有虫子,我也不再畏惧……那年的秋风,使6岁的我克服了恐惧,爱上了那片树林。十二岁那年,陪奶奶去田地。一块
块麦田在阳光的照耀下黄得刺眼,一个个麦穗在秋风中摇晃着沉甸甸的脑袋,远远望去,荡起一层层麦浪。奶奶欣喜地对我说:“你看,去年播种时这么劳累,而今却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喜悦啊!”我笑着点了点头,继续感受着秋风中的惬意。十二岁那年的秋风,在我耳旁轻轻地告
诉我:“付出,才有回报。”十三岁,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离开了朋友。在南方经受了心灵的折磨,强忍着度过了汗水与泪水相融的夏天。我想,我何时再能回到那片树林?何时才能再拥有那静谧?一阵风吹过,窗外的树叶“沙沙”作响,这风吹入了我的心里,使得我异常平静,我仿佛听到了它在我心里低语:“你长大了!”忽然
思绪断去,就那么呆呆地愣了好久好久……十三岁,你告诉我要独立,人生要自己去走过,没有谁会一直陪伴。而今,我似乎又听到了秋的脚步。坐在初三的教室里,十五岁的我温故着秋风的话语:“克服恐惧,去付出去收获,要坚强地独立走过。”微笑间,我看到书桌上的纸掀起一角,我知道,我又见到了你。可是,这一次你却没
有给我留下任何语句,我想抓住你,可是你早已远去,但我看到你在笑,欣慰地笑。是的,我已长大,你无需再继续给我话语。一路走来,我已经明白,赖在襁褓里永远长不大,我要自己选择,自己掌握人生。作文例文3走过,才明白依旧清晰地记得,初次见到汉服时,动人心魄的惊艳。走过千
年风雨的汉服,穿过历史的尘埃,带着古朴的气息,诉说着华夏的盛衰兴亡。与汉服的遇见,是那样的自然。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那飘逸的羽纱只轻轻一拽,我便跌进了锦绣繁
华的古老华夏。那是外网上挂着的宣传汉服的视频。穿上了汉服,一个个便都成了诗画中走出的人。或浓妆恣情饮酒,张扬而热烈,或淡抹执卷而读,素雅而明秀。有佳人明眸善睐顾盼生姿,亦有才子广袖翩飞玉树临风。交领,右衽,束腰,一丝不苟。再在腰带上用绳线松松挽个结,
压一块精雕细琢的玉佩,散发着温润的光泽,真真是绝世无双。古老的汉服就这样走向世界,在偌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想想唐明皇的时代,大明宫里灯烛高悬,处处皆是皇家华贵与威仪。丝竹齐喧,有倾国之颜踏歌而入缓扭纤腰,一个盛世的繁荣便在翻转舞动的袖中流转。如此,便有了闻名天下的《
霓裳羽衣舞》。我总想着,纵使贵妃天人之姿,若是没有了羽衣的增色,终归是少了几分灵动。汉服就这样,走过了盛唐。忆及几年前,如果有人穿着汉服走街过巷,那必是引得一路的侧目议论,更有甚者,觉得那是韩服或者和服,皆是止不住的鄙夷。实在可悲!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
的衣裳,你却说我行为异常?我倍加珍惜的汉服,你却说它属于扶桑?思及现在,内心止不住的庆幸,且不说满街的汉元素,便是穿上汉服,路人也大多报以微笑和赞赏。失落的汉服,终于走出尘埃,散发出更加耀眼绚烂的光华。去年的时候,曾经去安徽宏村旅游。粉墙黛
瓦中有一位姑娘身穿汉服在拍照。微风拂过,轻轻撩起她月白的裙角,发髻上插着一根玉簪,坠着流苏,根根纠缠。树影斑驳,她倚着树,低眉浅笑,熙来攘往的人群无意识间为她留出一块空地。尘世浮华,手执折扇的她淡雅得如同裙角绣着的杏。后来,我也买了这样的两把扇子,竹骨纱面,隐藏着
一折一折的流光,春来暑去,秋收冬藏,每每打开,便依稀嗅见淡淡的杏香,清幽而绵长。正是因为走过才明白,汉服不仅仅是衣服,它因先人的匠心而独特,因历史而沉重,因风骨而意蕴深长。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
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
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
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
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