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共(8)页,1002.93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18f61482800da3fec7b7b0d35d295a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者,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反映出孟
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为此,孟子主张()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B、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获得精神自由C、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大人的善性D、“存天理,灭人欲”2、汉武
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这一做法()A、使儒学开始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B、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C、开始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特
权D、是自下而上选官的表现3、某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
”……“根据自然,我们大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并且无论是蛮族人,还是希腊人,都是如此,在这里,应当适时地注意,所有人的自然需求都是一样的。”对该思想的合理理解是()A、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因此其约束力是相对的B、
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C、倡导天赋人权,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D、法律与自然是完全对立的4、“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是怎样看的,不过我只是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有幸拾到光滑的石子,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我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
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以下成就最有可能属于材料中所说的“巨人”的是()A、经典力学体系B、相对论C、量子力学D、自由落体定律5、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以下诗句最有可能是白居易创作的是()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C、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D、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6、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
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能体现材料中“二元性”的是()A、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D、宋词和元曲7、以下材料分别属于晚清时期不同派别的论述:(1)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
不必尽用其人。(2)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下对两派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是()A、两派的分歧在于是否要维护清朝的统治B、两派的分歧在于如何来维护清朝的统治C、两派的分歧在于学术技术与学习制度的不同D、两派的分歧在于采取何种政体的不同8、在中国,对sc
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以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
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对以上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古代“格物致知”强调求科学之真B、“格致”一词大量使用是由于西方制度的开始传入
C、将science译为“科学”是由于维新变法的失败D、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是寻求思想解放的需要9、毛泽东的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一诗词最有可能创作于(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时期D、过渡时期10、孟德斯鸠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据此判断
孟德斯鸠主张实行()A、民主共和B、僭主统治C、君主立宪D、君主专制11、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
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谈话()A、体现了“双百”方针中的“百花齐放”B、反映了学术问题不能政治化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D、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12、1924年8
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这里孙中山的办法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平均地权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D、反对袁世凯的掠夺13、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写道:“请把我枯
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下列文学或艺术作品与《西风颂》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人间喜剧》B、《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格尔尼卡》14、下表是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对比发明时
间蒸汽机84年电动机65年原子能6年晶体管4年对上表的最准确的解读是()A、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C、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D、科学技术转化为生
产力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15、梁启超认为:“前人以为天赋人权,人生而皆有自然应得之权利;及达尔文出,然后知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非图自强,则决不足以自立”。康有为称严复译著《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他们意在()A、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B、强调西学东渐的重要性C
、从传统中为维新变法寻求依据D、传播生物进化论的思想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历史地图往往蕴含政治、思想、文化等信息,阅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12分)对比“唐代诗人分布图”和“宋代词人分布图”,从中找出两个变化趋势,并解释变化的原因。(1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14分)材料: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在不同的时期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大体如下:第一次科学中心(1504--1610):意大利。第二次科学中心(1660--1750):英国。第三次科学中心(1760--1
840):法国。第四次科学中心(1875--1920):德国。第五次科学中心(1920年--至今):美国。(1)任选材料中的两次科学中心,说明分布在对应国家的原因。(10分)(2)你认为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往往与哪些因素有关。(4分,答案不少于四点。)18、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卫鞅到秦国时,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见到了孝公。开始两次,卫鞅向孝公讲述学尧、舜等帝王之道,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卫鞅走后,孝公对景监生气地说:“你的客人大言迂腐,怎能用他呢?景监责备卫鞅,卫鞅要求再见孝公。
这一次卫鞅向孝公讲了称霸之道。孝公听了很满意,又要求见卫鞅。孝公对卫鞅讲述的富国图强之术,听得津津有味,不自觉地移动双膝凑近卫鞅,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改革与变法表管仲改革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
备,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田亩收税。吴起变法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同时,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变相没收他们的土地;裁免无能多余
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将节余下来的财力用于养兵和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谨私门请托;等等。商鞅变法经济上:“为田开阡陌封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建立
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编写一段商鞅让“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和“听得津津有味”的一段话。(8分)(2)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
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说明这一结论,(7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近代化(又称现代化)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变化的过程。它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现代化主要是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现代化主要是科学化和大众化。一般认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一种内生型现代化,经历了从思想解放到民主制度的建立再到工业革命这一过程,而中国的现代化更大程度上是在外来冲击下的结果
,是一种外生型现代化,其历程恰好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相反,体现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鲜明色彩。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认识。(14分)历史答案一、选择题1、选C,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孟子主张“性本善”、“仁政”;A是荀子的思想;B是庄子的思想;D
是朱熹的思想。2、选B,本题考查汉武帝的尊儒措施,汉武帝兴办太学的措施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A是汉武帝在地方郡国设立学校的影响;C是孔子兴办私学的影响;D是对察举制的叙述。3、选A,本题考查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的思想。材料认为法律是认为的并非是自然的产物,另外,材料中还出现了“希腊人”
等字眼,结合智者学派的思想得出A正确;B、D两项完全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启蒙思想家在倡导天赋人权的同时,又强调法治的思想,因此C项错误。4、选D,本题考查近代物理学的发展,牛顿之前的巨人当然选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5、选D,本题考查唐诗,A王勃的诗句,
B岑参的诗句,C王维的诗句,D白居易的讽喻诗。6、选A,时间:宋元以后,二元性:世俗化倾向,高雅文化倾向。符合这两个要求的只有A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都体现的是世俗化倾向;C汉赋和唐诗都体现的是高雅文化倾向,并且时间不符;D宋词和元曲都体现的是世俗化倾向。7、
选B,本题考查的是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思想,(1)是洋务派的思想(2)是顽固派的思想他们的目的相同,但维护清朝统治的方式不同。C是洋务派与维新派主张的不同,D是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张的不同。8、选D,古代格物致知强调明道德之善,而
不是求科学之真,因此A错误;B项错在制度;C项是由于维新变法,而不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民国初年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与新文化运动有关,因此D项正确。9、选C,本题从侧面考查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应该写于1965年,根据诗词中“三十八年过去”作出判断,因此选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的十年时期(1956--1966年)。10、选C,本题考查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根据“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及君主立宪制的概念的出孟德斯鸠主张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而不是民主共和制。11、选B,本题考查“双百方针”,根据材料中的“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得
出B项正确;材料谈的是关于学术问题,而不是艺术问题,因此体现的应该是“百家争鸣”,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因此C项错误;D项“科教兴国”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因此D项错误。12、选C,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根据时间1924年
8月及国民党的民生主义,判断为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因此选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13、选B,本题考查西方的文学与艺术,雪莱的《西风颂》属于浪漫主义文学,A《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B《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属于浪漫主义文学,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属于现实主义美术,D
《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美术。14、选D,本题考查三次工业(科技)革命,A、B、C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主旨,表格反映的是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说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一定的时间。15、选A,本题考查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思想,根据材料“非图自强,则
决不足以自立”等文字及民族危机加深的史实得出A项正确。B、D两项明显错误。C项”传统“表述错误。二、材料题16、信息一:唐代诗人主要分布在北方,宋代词人主要分布在南方。(1分)说明:(1)唐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2)宋代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文化得到发展。(3)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政治中心南移,文人南迁。(共5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信息二:宋代词人总数比唐代诗人总数多。(1分)说明:(1)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推动了文
学的世俗化和词的创作。(2)宋词打破了律诗的限制,形式更加自由灵活,故词作丰富,词人辈出。(3)两宋时,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为宋词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共5分,答对两点的4分,答对三点得5分。)17、(1)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催生了近代科
学;达芬奇,伽利略等伟大的科学家的出现。意大利成为近代第一个科学中心。英国:17世纪,英国成为近代科学的第二个中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确立和发展;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牛顿发表《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法国:18世纪末,由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推动,科学
中心转移到法国。德国:19世纪下半叶,由于德意志的统一以及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成为科技中心。美国:19世纪末,美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得新模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得兴起。(任选其二作答,每一个国家
分别5分)(2)成为近代科学中心的因素有:思想解放运动;政治革命;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革命;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政府的重视等。(任答四点即可)18、(1)让“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当今之势,周室衰微,群雄逐鹿,公欲王于天下乎?
愚以为当行尧舜之道,以仁治邦,兴礼开化,宜泛爱臣民,尊贤重士,内修政理,勿夺民时,则辑平九服,复贤人之治,国强民富,岂不美哉?(3分)让“孝公听得津津有味”:当今之势,周室衰微,群雄逐鹿,公欲王于天下乎?愚以为当行霸道于天下,国家
之强盛者,农战也,诚宜“废井田,开阡陌”,以农为本,以商为末,此乃富民之法也;且秦地好勇之风盛行,当因势利导,使其勇于作战,怯于私斗,则战无不胜,公王于天下可指日可待也。(5分)(2)经济上:齐国管仲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按亩收税、商鞅“废井田、开阡陌”都实质上承认了土地
私有,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3分)政治上:吴起变法打击奴隶主贵族,商鞅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都反映了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实力的增强,他们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分)总之,春秋战国
时期的改革和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体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1分)19、材料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一种外生型近代化,道路与西方截然相反。(2分)论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林
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他们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分)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
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亡;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为了称帝的需
要,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在思想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逐渐转向思想层面。(3分)综上所述,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外来的冲击下而艰难开启的,是一种外生型近代化,经历
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与西方的近代化道路截然相反。(3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