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9 页
  • 大小 432.412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6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4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答案.docx,共(49)页,432.41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0e32e9cbeeb39f5a2a02a47f2527c8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部分大单元综合测评大单元综合测评(一)细胞的系统成分及结构1.答案:B解析: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磷酸的元素组成是H、P、O,A不符合题意;ATP的元素组成是C、H、O、N、P,cDNA是由mRNA逆转录而来,其元素组成也是C、H、O、N、

P,B符合题意;丙酮酸的元素组成是C、H、O,丙氨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C不符合题意;糖蛋白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等,肌糖原的元素组成是C、H、O,D不符合题意。2.答案:A解析:不同细胞中各种无机盐的含量是不同的;细胞中某些蛋白质的形成需要无机盐,比如血红蛋白的形成需要Fe2

+的参与;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所以需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输入葡萄糖盐水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一定量的某些无机盐离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很重要,如HCO-3和HPO2-4等无机盐离子。3.答案:C解析:纤维素是植物细胞中

的一种多糖,元素组成只有C、H、O三种,不含N;N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主要存在于—NH—CO—中;人参细胞中单体构成多聚体,单体和多聚体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C是最基本元素;N是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4.答案:C解析: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为自由水,而不是结合水;生

物体内许多化学反应需要水的参与(如多糖等物质水解),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之一;Mg2+是叶绿素分子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中含有Fe2+,不含Mg2+;无机盐有维持细胞内酸碱平衡的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

与新陈代谢的强弱联系紧密,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大时,新陈代谢活动强;缺钙会引起儿童佝偻病。5.答案:B解析:分析题意可知,该示踪剂由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改造而来,应是糖类,且又知该物质进入细胞后不易被代谢,可以反映细胞

摄取能源物质的量,则该物质应是被称为“生命的燃料”的葡萄糖。B符合题意。6.答案:C解析: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故马尔堡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RNA,RNA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是磷酸、核糖、A、G、C、U4种碱基,其中磷酸是无机物,故RNA彻底水解得到的有机

物是核糖、A、G、C、U共5种,C符合题意。7.答案:B解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氨基酸,A错误;肽链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B正确;蛋白质彻底水解的产物为氨基酸,无肽键,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高温可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但一般不改变其化学组成

,D错误。8.答案:C解析: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与天然胰岛素完全相同,因此,结晶牛胰岛素的化学

本质是蛋白质,C正确。9.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结构M为内质网,可以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质膜,A正确;结构N是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细胞板的形成有关,B错误;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分泌功能较强的

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数量较多,即结构M和N的数量较多,C错误;蓝细菌和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不含图中除细胞质膜外的所有结构,D错误。10.答案:D解析:题干信息转化: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A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曲线乙表示普通棉花纤维细胞

蔗糖含量,则15~18天曲线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蔗糖被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C正确。11.答案:B解析:油脂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O,可为骆驼提供水分;油脂具有保温作用,油脂大量聚集有利于维持骆驼体温稳定;油脂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具有不亲水性;油脂是良好的储能物质,携带相同能量的油

脂和糖,油脂更轻,可减轻骆驼的负重。12.答案:C解析:病毒的成分主要是核酸和蛋白质,据图可知①表示刺突蛋白,②表示核酸,③表示衣壳蛋白。牛痘病毒是DNA病毒,天花病毒是RNA病毒,接种牛痘疫苗能预防天花,说明二者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即①,①刺突蛋白相当于抗原,即两者具有的相同成分是①,C正确,

A、B、D错误。13.答案:B解析:硝化细菌和颤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霉菌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细胞和真核生物细胞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①正确;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②错误;真核生物细

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而原核生物细胞的分裂方式为二分裂,③错误;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④错误;细胞学说不涉及原核细胞、真菌和病毒,仅涉及动物细胞、植物细胞,⑤正确;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⑥正确。14.答案:D解析:噬

菌体是病毒,变形虫是真核生物中的单细胞动物,二者都没有细胞壁;变形虫和衣藻都是真核生物,具有核膜;噬菌体和蓝细菌无染色体,变形虫和衣藻有染色体,所以丙、丁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染色体;噬菌体、变形虫和蓝细菌都没有叶

绿体,所以有无叶绿体不能作为甲、乙的分类依据。15.答案:C解析:甲与乙分别表示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囊泡形成和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由图可知,COPⅡ运送的错误蛋白质可以通过COPⅠ回收进入甲(内质网),该过程依赖于膜上蛋白

质之间的特异性识别;蛋白质均在核糖体中合成,通过内质网的加工和修饰形成较成熟的蛋白质,在高尔基体上分类包装形成成熟的蛋白质;B淋巴细胞受到细菌病原体的刺激,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分泌蛋白质)以胞吐的方式排出。16.答案:ACD解析:据题图分析,细胞通过自体吞噬清除衰老、

损伤的细胞器,A错误;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生物膜具有流动性,B正确;题中图示显示的是衰老或损伤的线粒体被溶酶体通过自噬作用分解,没有体现线粒体为溶酶体自噬作用供能,C错误;溶酶体不能合成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

的场所是核糖体,D错误。17.答案:ACD解析: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结构①),但需氧型原核生物可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植物根尖等细胞不含有叶绿体(结构②),故有无叶绿体不是作为判断是否是植物细胞的唯一依据,B正确;利用电子显微镜

可观察细胞是否有成形的细胞核,从而区分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C错误;丙是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真核生物或原核生物,D错误。18.答案:CD解析:题干信息推论判断Mb中的极性侧链基团几乎全部分布在分子的表面极性侧链基团能与水结合,M

b可溶于水A正确非极性侧链基团位于分子内部,含有Fe2+的血红素辅基位于Mb表面内陷的疏水洞穴中,能够避免与水溶液中的氧自由基等接触避免了Fe2+被氧化,保证了Fe2+能与氧结合,疏水洞穴保证了血红素的储氧能力B正确肌红蛋白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构成肽链中氧原子数至少=肽键数+2=氨基酸数+

1C错误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不同有关Mb复合结构的形成与氨基酸之间形成的氢键和二硫键无直接关系D错误19.答案:CD解析:由题“膜流是细胞的各种膜性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可知,只有生物膜系统能发生膜流现象,因为真核生物具有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

、细胞器膜和核膜),而原核生物没有生物膜系统(只有细胞膜),所以原核生物的细胞不能发生膜流现象,A错误;质壁分离过程中只是细胞膜发生了收缩,没有发生膜流现象,B错误;由图可知,a为核膜,b为细胞器膜,c为细胞膜,d为叶绿体膜,e为线粒体膜,f为内质网膜,g为囊泡,h为高尔基体膜,m

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膜,n为叶绿体外膜和内膜,p为线粒体内膜,q为线粒体外膜。细胞内,高尔基体要接收来自内质网的囊泡中的蛋白质,又要将再加工修饰后的蛋白质用囊泡包裹后运输至细胞膜,所以高尔基体在蛋白质的运输过程中有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C正确;腺泡细胞能合成并分泌蛋白质,在腺

泡细胞中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糖体合成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并在内质网腔内进行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然后由囊泡包裹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修饰,高尔基体也分泌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到细胞膜,所以如果在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

氨酸,亮氨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放射性标记可从f(内质网膜)传到h(高尔基体膜),D正确。20.答案:ABC解析: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不属于分泌蛋白,故性激素的分泌不属于共翻译转运途径,A错误;线粒体、叶绿体为半自主细胞器,有些蛋白质可以由自身合成,不是来自翻译后转运途径,B错

误;用3H标记亮氨酸的羧基,在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过程中,会脱掉羧基上的H,生成水,故无法追踪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不可确定某种蛋白质的分选是何种途径,C错误;由题意可知,蛋白质分选是依靠蛋白质自身信号序列决定的,构成信号序列的氨基酸组成、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导致信号序列

不同,故细胞中转运方向不同的蛋白质的自身信号序列中的氨基酸序列不同,D正确。21.答案:(1)肝糖原、淀粉碘液胚乳主要成分是淀粉,玉米种子发芽过程中被水解(2)核酸蛋白质的生物合成(3)实验思路:①将白萝卜贮藏根充分研磨获取组织样液;②取组织样液和蛋白质标准样液

等量(2mL)分别注入甲、乙两支试管中;③向两支试管内分别注入0.1g/mL的NaOH溶液1mL,摇匀后分别滴加0.01g/mL的CuSO4溶液4滴(或向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观察颜色变化。预期实验结果:甲、乙两支试管中

均出现紫色现象解析:(1)物质Ⅰ是多糖,在人体肝脏中的多糖主要指肝糖原,玉米籽粒中是能源物质且是多糖主要指淀粉;检测淀粉应该用碘液;玉米胚乳呈现蓝色块状,说明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而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蓝

色块状变小了,说明玉米胚乳主要成分是淀粉,玉米种子发芽过程中被水解。(2)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Ⅱ是指核酸,细胞中的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种,核酸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3)题图中的物质Ⅲ是蛋白质,蛋白质可与双缩脲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其实验思路是:①将白

萝卜贮藏根充分研磨获取组织样液;②取组织样液和蛋白质标准样液等量(2mL)分别注入甲、乙两支试管中;③向两支试管内分别注入0.1g/mL的NaOH溶液1mL,摇匀后分别滴加0.01g/mL的CuSO4溶液4滴(或向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观察颜色变化。白萝卜贮藏根组织细胞中

含有蛋白质,据此可预期实验结果是:甲、乙两支试管中均出现紫色现象。22.答案:(1)脂肪脂肪由糖类(或可溶性糖和淀粉)转化而来(2)淀粉磷酸化酶的活性增加(3)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深①解析:(1)由题图甲中曲线

可知,脂肪含量不断上升,而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不断下降,说明脂肪由糖类(或可溶性糖和淀粉)转化而来。(2)由题图乙可知,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葡萄糖的含量下降,淀粉含量上升,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此过程中,自由水的含量逐渐下

降,种子的干重逐渐增加。(3)葡萄糖是还原糖,淀粉是非还原糖。第10d与第40d相比,葡萄糖的含量更高,因此与斐林试剂反应后,颜色更深。23.答案:(1)②④(2)高尔基体(3)藓类小叶的细胞中叶绿体大而数目少(4

)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多(5)⑤→③→①→⑥解析:题图分析:①为高尔基体,②为线粒体,③为内质网,④为叶绿体,⑤为核糖体,⑥为细胞膜(a表示糖蛋白,b表示蛋白质,c表示磷脂双分子层),⑦为细胞核(a表示核孔,b表示核仁,c表示染色质)。(1)②(线粒体)和④(叶绿体)均为半自主

性细胞器,其中均含有DNA。(2)结构①为高尔基体,其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不同: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参与细胞壁的形成。(3)藓类的小叶中叶绿体大而数目少,是观察叶绿体的适宜材料。(4)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a为核孔,胰岛B细胞要合成大量胰

岛素,胰岛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与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胰岛B细胞中基因表达得更频繁,有更多mRNA要进入细胞质进行翻译,因此胰岛B细胞上核孔比口腔上皮细胞多。(5)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再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运输,最后分泌出细胞,因而35S在

细胞各结构间移动的先后顺序是⑤→③→①→⑥。24.答案:(1)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2)内质网膜与液泡膜的结构相似,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都具有流动性(3)核糖体、线粒体(4)拟南芥ATG1缺失突变体中缺乏ATG1蛋白激酶,

吞噬泡无法转运到液泡营养物质缺乏时,细胞可通过自噬作用降解非必需物质以维持基本生存解析:(1)植物液泡具有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2)内质网形成的吞噬泡能与液泡融合,其原因是内质网膜与液泡膜的结构相似,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

分子层,都具有流动性。(3)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等与液泡中水解酶合成有关。(4)由于拟南芥ATG1缺失突变体中缺乏ATG1蛋白激酶,吞噬泡无法转运到液泡,因此拟南芥ATG1缺失突变体容易出现叶片衰老加速等生长发育缺陷性状;营养物质缺乏条件下,拟南芥细胞自噬作用增强,其生物学意义是:营养物质缺

乏时,细胞可通过自噬作用降解非必需物质以维持基本生存。25.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线粒体膜(2)④高尔基体溶酶体衰老、损伤的细胞器(3)加工、分类和包装细胞膜上有能与囊泡上的蛋白质A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蛋白质B

,且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解析:(1)囊泡膜属于生物膜,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和高尔基体都可以形成囊泡,因此囊泡膜与这三种生物膜中的线粒体膜的成分差异最大。(2)由题图甲可知,囊泡Y直接来自④高尔

基体;结构⑤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可以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由此推测结构⑤是溶酶体,其还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3)抗体属于分泌蛋白,④为高尔基体,其可以对分泌蛋白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图乙表示

的是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将细胞内“货物”运输至细胞外的过程,该方式得以进行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上有能与囊泡上的蛋白质A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蛋白质B,且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大单元综合测评(二)细胞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1.

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a方式为自由扩散,扩散速率缓慢,b方式为协助扩散,借助水通道蛋白,运输速率比a方式高,A错误;a、b均为被动运输,水分子跨膜运输的动力来自膜两侧浓度差,B正确;不同细胞中蛋白质含量不相同,包括水通

道蛋白,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水通道蛋白磷酸化后只是增强其活性,加快运输效率,运输方式未改变,D错误。2.答案:C解析:水通道蛋白对水分子进行跨膜转运,所以水分子与通道蛋白的直径、形状和大小都相适宜,A正确;汞可能

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盘曲折叠方式,进而破坏氨基酸之间的氢键,导致AqpZ和AQP6的构象变化,B正确;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时,不与通道蛋白结合,C错误;肾小管具有重吸收水的功能,该成果可以为治疗因水通道蛋白异常而引发的相关疾病提供理论指导,D正确。3.

答案:D解析:水通道蛋白是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A错误;物质通过通道蛋白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载体蛋白参与运输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顺浓度梯度的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另

一种是逆浓度梯度并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C错误;转运蛋白介导的物质运输方式包括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转运蛋白数量越多,物质运输速率越快,因此运输速率受到转运蛋白数量的限制,D正确。4.答案:B解析:主动

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细胞膜上某些载体附着ATP水解酶,有利于主动运输某些物质,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具有主动性,A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钠离子通过神经纤维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

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C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D正确。5.答案:B解析:先分析题干信息,“保卫细胞膜上外向运输K+的离子通道活性增强,内向运输K+的离子通道活性降低”会导致细胞内K+浓度降低,渗透压降低,保卫细胞失水,气

孔关闭。气孔关闭过程中,K+通过离子通道进出保卫细胞,由通道蛋白协助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A正确;内向K+通道活性高,会导致细胞内K+浓度升高,细胞吸水,气孔开放,B错误;若抑制保卫细胞的外向K+通道活性,细胞内K+较多,细胞难以失水,气孔不能

有效关闭,C正确;晴朗夏日正午时,气孔处于关闭状态,细胞内K+浓度应较低,故保卫细胞外向K+通道活性增强,D正确。6.答案:C解析:FAST­PETase催化塑料(主要是PET)的降解,体现了酶的专一性,C错误。7.答案:B解析:由图示可知,该种植物酶的最适温度在

50℃左右,则该植物可能适应较高温度的环境,A正确;由于A酶和B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B错误;由图可知,A酶和B酶的最适温度都在50℃左右,但是继续升高温度,A酶活性下降较慢,B

酶活性下降较快,说明A酶比B酶更耐高温,C正确;据图可知,A酶和B酶的最适温度均在50℃左右,故要研究pH对A酶、B酶活性的影响,应将温度控制在50℃左右,D正确。8.答案:B解析:许多吸能反应伴随着ATP的水解,许多放能反应伴随着A

TP的合成,A正确;ATP中的A指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ATP脱去两分子磷酸基团后,可作为RNA的原料,B错误;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过程需要酶的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的限制,C正确;抑制线粒体的活性,ATP的生成减少,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会受影响,从而

使信号传递过程受影响,D正确。9.答案:B解析: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pH,应设置不同梯度的pH进行实验,方案①不能达到该实验目的,A错误;淀粉酶能分解淀粉,不能分解蔗糖,利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可以达到验证淀

粉酶是否具有专一性的实验目的,B正确;根据酶的专一性,蛋白酶可以将蛋白质分解,但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也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C错误;在高温、过酸、过碱的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导致酶失去活性,因此方案

④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错误。10.答案:B解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保证了细胞中大多数生命活动对能量的需求,A错误;骨骼肌细胞储存的磷酸肌酸可维持高水平ATP浓度大约15s,剧烈活动30s还需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来供能,B正确;剧烈运动时,细胞内ATP/ADP的值不会明显下降,基本处于动态平

衡状态,C错误;骨骼肌细胞进行最大收缩时,ATP的水解速率大于静止时,D错误。11.答案:C解析: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中丙酮酸和H2O反应生成[H]和CO2,第三阶段中[H]和O2反应生成H2O,A错误;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释放大量能量,B错误;细胞呼吸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还是生

物体代谢的枢纽,如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可转化为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非糖物质代谢形成的某些产物也可形成葡萄糖;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代谢,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过程联系起来,C正确;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生成少量ATP,第二阶段不生成A

TP,D错误。12.答案:A解析:提供H2O,不提供CO2,在加入铁盐的悬浮液中,离体叶绿体在光照下可以产生氧气,这是模拟光反应过程。光反应中,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将水分解为H+和O2,H+与氧化型辅酶Ⅱ(NA

DP+)结合生成NADPH,故悬浮液中的铁盐或其他氧化剂相当于氧化型辅酶Ⅱ(NADP+),A正确。13.答案:B解析:无色透明的塑料薄膜允许各种颜色的光透过,阴雨天光照不足适当补光,都是增强光反应的措施,A正确;蔬菜能够利用有机肥分解产生的无机盐,但蔬菜不能吸收有机肥中的能量,B错

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白天适当提高大棚温度,利于有机物产生,晚上适当降低温度可以抑制细胞呼吸酶的活性,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因此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积累有机物,C正确;不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不同,轮作有助于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蔬菜对矿质元素的利用率,减少病虫害

发生,D正确。14.答案:D解析:①是光合色素,叶绿素中含有Mg,类胡萝卜素不含Mg,A错误;②是O2,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一部分O2释放到细胞外,B错误;C3被NADPH还原形成有机物,

不是被氧化形成有机物,C错误;④是ATP,是光反应的产物,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阶段,其消耗场所是叶绿体基质,D正确。15.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当叶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上升,当叶面积系数大于a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下降,据此可以看出过

度密植会导致产量下降,因而图示的研究对合理密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A正确;a~b段群体光合速率增加量小于群体呼吸速率增加量,因而当叶面积系数大于a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下降,B正确;c点时甲、乙两种叶片净光合速率相等,均为零,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但两种叶片的呼吸速率不同,因此,此时甲、乙两

种叶片固定CO2的速率不同,C错误;由于上层叶片对阳光的遮挡,导致下层叶片接受的光照强度较弱,因此下层叶片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较上层叶片低,据此分析可推知,甲叶片位于树冠上层,D正确。16.答案:AC解析:

由图可知,受体被信号分子激活后可移动至G蛋白处,这说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故可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结合GTP后G蛋白的β、γ亚基与α亚基分离,G蛋白构象改变,α亚基和β、γ亚基被活化,B错

误;通道蛋白参与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C正确;图中识别乙酰胆碱的受体位于细胞膜上,有些激素(如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故不是所有激素都能通过此机制实现信号转导,D错误。17.答案:ACD解析:真核细胞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A正确;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大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数储存在ATP中,B错误;正常情况下,有氧呼吸中将氢和电子最终呈递给氧,生成水,而低氧时,延胡索酸是电子受体,形成琥珀酸,电子不呈递

给氧,故没有水的生成,C正确;由题干可知,线粒体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在低氧环境中发挥功能,故为某些造成组织缺氧的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D正确。18.答案:CD解析:温度可影响暗反应过程中酶的活性,CO2浓度可影响暗反应中CO2固定速率,所

以温度和CO2浓度可对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产生影响,A正确;由图示可知,升高温度和提高CO2浓度都可提高总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B正确;根据图示可知,适当升高温度总光合速率增加的幅度小于净光合速率增加的幅度,而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

率-呼吸速率,说明图示中温度的增加降低了细胞呼吸速率,不同温度下提高CO2浓度后净光合速率和总光合速率增加的幅度不同,如19℃时高CO2浓度下总光合速率增加少,而净光合速率增加多,说明提高CO2浓度降低了细胞呼吸速率,但22℃时高CO2浓度下总光合速率增加的幅度和净光合速率增加的幅度接

近,说明增加CO2浓度几乎不影响呼吸速率,C错误;CO2增多会导致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所以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和破坏生物链、食物链,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错误。19.答案:ABD解析:运动第二天的酸痛无力,是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大量积累的结果,而产生的乳酸,会在内环境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下,进行中和,维持内环境的pH稳定,所以乳酸的产生或乳酸盐的增多,都不会引起内环境的酸化,A错误

;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既进行无氧呼吸,也进行有氧呼吸,运动所需要的大量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过程提供,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B错误;在氧气充足时,骨骼肌、心肌等组织细胞会摄取血浆中的乳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将乳酸转化为丙酮酸后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大量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C

正确;糖酵解的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在有氧气的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形成乙酰辅酶A,进一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过程需要相应的酶参与,D错误。20.答案:ABC解析:对野生型拟南芥而言,弱光下叶绿体集中分布于有光照侧,以便充分吸收光能,而强光下则避开光直

射的一侧,以避免强光伤害,A错误;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CHUP1蛋白缺失型拟南芥对弱光的利用率低,在较高CO2浓度下,其光合作用强度才能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故CO2补偿点高于野生型拟南芥,B错误;叶绿体释放氧气的速率或吸收C

O2的速率不可用来表示叶肉细胞的净光合速率,C错误;CHUP1蛋白缺失型拟南芥的叶绿体无法随光照的变化而改变位置,可能是细胞骨架损坏,使细胞器的运动无法进行,故CHUP1蛋白可能参与构成细胞骨架,D正确。21.答案:(1)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只答“紫色洋葱”不对)自身对照(2)aca

b段植物细胞失水,cd段植物细胞吸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⑤(和⑥)植物细胞在失水的同时吸收KNO3溶液中的无机盐离子,细胞液浓度逐渐升高,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自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他合理答案也

可,必须提及“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解析:(1)本实验的实验材料通常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本实验所用的对照方法是自身对照。(2)结合题图乙分析可知在④环节中看到的细胞会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直至相对稳定,对应题图乙中的ac

段。ab段原生质体体积变小,是因为植物细胞失水,cd段原生质体体积变大,是因为植物细胞吸水。(3)植物细胞在失水的同时可从KNO3溶液中吸收无机盐离子,使得细胞液浓度逐渐升高,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

浓度时,植物细胞开始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所以省略题图甲中的⑤(和⑥)环节,也可看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22.答案:(1)酶的种类、温度各组淀粉剩余量和麦芽糖的生成量降低反应活化能(2)右(3)不能单一变量解析:(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酶A与淀粉酶

B的活性,因此本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即酶的种类和温度;无关变量有pH、反应时间、溶液的量、淀粉溶液的浓度、酶溶液的浓度等。根据题意结合题图甲和题图乙可知,因变量为各组淀粉剩余量和麦芽糖的生成量。酶作用的机

理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2)根据题图乙可知,酶A在50℃条件时的活性高于40℃时的。题图甲是40℃时酶A催化淀粉水解生成麦芽糖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适当降低温度,酶的活性降低,酶促反应的速率下降,则题图甲中P点将向右移动。(3)1、6两组温度不同、酶种类也不同,二者对照不遵循

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故二者不能构成对照关系。23.答案:(1)H2OATP控制物质进出细胞(2)暗反应叶绿体基质增多(3)小于(4)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解析:(1)由分析可知,①为H2O,⑤为ATP。钾离子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2)②(CO2)可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该阶段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该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时,若突然停止CO2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5的消耗量减少,C5的再生几乎不受影响,故短时间内C5含量增多。(3)由题图可知,该叶肉细胞可释放O2,说明该叶肉细胞通

过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小于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即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4)由分析可知,b为线粒体,在线粒体中可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中,发生的能量变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24.答案:(1)大

于此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植物体存在不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所以叶肉细胞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2)①酶的活性②植物气孔开度(或气孔大小)(3)植物B增温条件下,植物B净光合速率高于植物A,更能适应增温环境解析:图像分析(1)植物

达到光补偿点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由于植物体存在不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所以叶肉细胞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2)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均需要酶来催化,因此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②气孔是气体进出植物体的门

户,温度通过影响植物气孔开度,从而改变CO2吸收量,进而影响净光合速率。25.答案:(1)探究套环温度对小麦旗叶水分散失量、CO2吸收量(光合作用速率)和旗叶向籽粒运输的葡萄糖量的影响CO2浓度降低旗叶向籽粒运输的葡萄糖量减少(或葡萄糖在

旗叶中积累)(2)升高降低(3)降低蔗糖被分解而不能运输到籽粒解析:(1)据题意“透明袋中始终保持25℃、充足的CO2及适宜的光照,套环的温度可调节”可知,实验过程中的自变量是套环温度;据题图乙可知,测定指标是小麦旗叶水分散失量

、CO2吸收量和旗叶向籽粒运输的葡萄糖量,故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套环温度对小麦旗叶水分散失量、CO2吸收量(光合作用速率)和旗叶向籽粒运输的葡萄糖量的影响;据题图乙可知,在前后30分钟内的水分散失量不变,说

明气孔开闭状况不变,影响CO2吸收速率下降的不是胞间CO2浓度降低引起的,而是旗叶向籽粒运输的葡萄糖量减少,葡萄糖在旗叶中积累所致。(2)据题图可知,如果叶绿体的丙糖磷酸运输受阻,则细胞质中的丙糖磷酸转化形成葡萄糖的量增加,葡萄糖进入叶绿体形成淀粉并在叶绿体基质中积累;由于无法以

蔗糖的形式运输到小麦籽粒中,则小麦的籽粒产量降低。(3)蔗糖酶定位在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上,蔗糖酶使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蔗糖被分解而不能运输到籽粒,故转基因小麦的产量降低。大单元综合测评(三)细胞的生命历程1.答案:C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此时期为分裂前期,染色体具有染色单体

,分裂末期不具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后期,但此时期DNA分子数已加倍;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影响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观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最佳时期是分裂中期。2.答案:B解析:细胞分裂间

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使得DNA的数目加倍,而染色体的数目不变;洋葱是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在细胞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细胞两极发射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纺锤体在前期形成,细胞板在末期形成,故

两者的形成发生在不同时期。3.答案:C解析:中心体倍增发生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A正确;题图甲是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B正确;题图乙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一根星射线附着在染色体的一个姐妹染

色单体上,牵引染色体到赤道板上,后期无姐妹染色单体存在,C错误,题图甲~丙过程保证了姐妹染色单体平均分配和分开后移向细胞的两极,D正确。4.答案:B解析:观察图甲①可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后子染色体移向两极,该时

期核DNA与染色体数量之比为1∶1,A正确;图甲中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只有①,其他细胞均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说明该植物分裂后期的细胞数目比例较低,B错误;观察图乙可知,该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含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C

正确;由于图乙为肾脏上皮细胞分裂图,其细胞不可能进行减数分裂,故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正确。5.答案:A解析: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不能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A错误;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分裂间期所用时间比例较大,观察到的视野中间

期细胞的比例较高,B正确;染色体属于显微结构,需借助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C正确;染色体本身无色,为了便于观察可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处理,D正确。6.答案:B解析:核膜和核仁的消失和重建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共有的特征;形成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异常精子是由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分开的性染色体没

有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相同,而经过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的前期和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为体细胞的一半,所以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是减数分裂Ⅱ中期染色体数目的2倍;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

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和减数分裂Ⅰ后期发生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都属于基因重组,因此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会发生一种或两种类型的基因重组。7.答案:B解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分裂一次,得到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和基因数与亲代细胞相同,所以子细胞基因型仍为

DdEe。减数分裂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母细胞分裂成四个子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故有丝分裂得到的子细胞再进行减数分裂,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可得到DE和de或De和dE的生殖细胞,B正确

,A、C、D错误。8.答案:D解析:甲是减数分裂Ⅰ后期图像,乙是减数分裂Ⅱ后期图像,甲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上一时期相同,数目没有变化;甲细胞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乙细胞没有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甲细胞和乙细胞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甲

、乙两细胞此时的染色体数目都与体细胞相同。9.答案:C解析:受精过程中不发生基因重组,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10.答案:B解析:衰老的个体体内也存在细胞分化,例如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各种血细胞;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特有的蛋白

质,细胞中产生血红蛋白,说明该细胞已经分化为红细胞;种子是植物的幼体,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可以证明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11.答案:B解析:MSC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MSC不断增殖分化,说明其分

化程度低,不易衰老;MSC分裂、分化的失调可能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MSC分化成的各种细胞中RNA及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12.答案:B解析: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在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约有50%的细胞凋亡;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的细

胞板是由高尔基体分泌的小泡形成,而不是核膜解体形成小泡聚集形成;细胞分化不改变遗传物质,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的数量相等,但是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的数量不一定相等。13.答案:D解析:分裂间期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有利于完成D

NA复制和转录;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细胞分化、衰老、凋亡过程中都有新蛋白质的合成;老年人头发变白的原因是头发基部黑色素细胞衰老,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所致,而非缺乏。14.答案:D解析:细胞分化和衰老都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A正确;病理性衰老是由

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会使免疫力下降,加速病理性衰老的发生,B正确;生理性衰老是指随着年龄增长所出现的生理性退化,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DNA被截断导致的衰老属于生理性衰老,C正确;不是所有的细胞死亡都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体完

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如细胞坏死,D错误。15.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由于接受了足够存活因子的神经细胞才会存活下来,而另一些则会凋亡,因此存活因子参与了神经细胞和靶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由题意可知,神经细胞需要来

自其他细胞的信号,如存活因子,以维持存活;细胞凋亡是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过程是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过程,所以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会存在某些基因的表达。16.答案:AB解析:由第一组实验结果可知,两种细胞在同样条件下培养结果不同,故细胞衰老是由细胞自身因素决

定的,A正确;对比第二组、第三组实验结果可知,男性细胞核使细胞分裂停止,女性细胞核使细胞分裂旺盛,实验能说明细胞分裂潜力主要取决于细胞核而非细胞质,B正确;本实验没有涉及自由基、端粒的比较,无法得出细胞质中自由基积累或核染色体端粒逐渐缩短,导致细胞衰老的结论,C、

D错误。17.答案:CD解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细胞分化使不同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细胞分化一般是稳定的、不可逆的,B正确;胚胎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只是产生多种类型的细胞,没有发育成完整的个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C错误;细胞分化的过程中DNA保持不变,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得RNA的种类不完全相同,D错误。18.答案:AC解析:图中②有为0的时间,因此为染色单体,A错误;Ⅱ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分裂Ⅰ过程,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染色体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

程中,B正确;Ⅲ代表减数分裂Ⅱ前期和中期,因此可以代表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错误;处于Ⅳ阶段的细胞为卵细胞或第二极体,其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D正确。19.答案:ACD解析:玉米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因为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

制,所以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的第一代DNA分子中,一条链有放射性标记,另一条链没有放射性标记;之后,转入不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第二代,复制后在所得到的第二代DNA分子中,两条链均不含放射性的占1/2,只有一条链有放射性的占1/2;在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后所形成的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极,最终得到的子细胞内DNA分子的标记情况会出现①、③、④所示的结果。20.答案:ABD解析:细胞自噬在细胞废物清除、结构重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正确;癌细胞中抑癌基因NOR1的启动子呈高度甲基化状态,导致NOR1蛋白含量低,经过DNA甲基

化抑制剂处理后的鼻咽癌细胞,NOR1基因的表达得到恢复,自噬体囊泡难以形成,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可知鼻咽细胞癌变后,NOR1基因转录受到抑制,自噬作用增强,推测癌细胞可借助细胞自噬作用对抗营养缺乏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满足癌细胞增殖过程中对营养的需求,B正确,C错误;NOR1基因的表达能阻止细

胞自噬的发生,显然细胞自噬作用受到相关基因调控,自噬过强时会引起细胞凋亡,D正确。21.答案:(1)染色体'2'(2)ab'(3)DNA'线粒体'(4)c'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解析:(1)图甲为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曲线图;图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

色体,不含染色单体,且着丝粒分裂形成的子染色体正移向细胞两极,因此图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8条染色体,对应图甲的4N,即4N=8,因此N=2。(2)DNA在分裂间期进行复制时解旋导致其稳定性较低,因此基因突变多发生在分裂间期D

NA复制时,对应图甲中的ab段。(3)图乙中的结构M表示染色体,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为DNA和蛋白质,若用胰蛋白酶处理M即除去了蛋白质成分,剩余的细丝状结构为DNA。图乙中纺锤丝正在收缩,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其周围集结了较多的线粒体。(4)骨髓移植实质上是将图丙中的

c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图丙中,皮肤细胞、肝细胞、白细胞来源相同,但彼此的结构和功能都出现了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2.答案:(1)核DNA染色单体(2)201∶2(3)分裂间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4)b呈正方形,排列紧密不会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解

析:(1)由题意分析可知,图甲中a表示核DNA,b是染色体,c表示染色单体。(2)图乙中Ⅱ细胞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此时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1∶2∶2,对应于图甲中的2时期。Ⅰ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

体数为0。Ⅱ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数之比为1∶2。(3)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中心体是在细胞分裂间期复制的,有丝分裂间期的主要活动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4)观察图丙中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应选择b分生区细胞,该区域细胞特点是呈正方形,排列

紧密。③和④为细胞伸长与分化,该过程中细胞核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3.答案:(1)降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①③DNARNA和蛋白质(3)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流动性(4)有丝分裂4解析:(1)B细胞由A细胞经分裂、分化形成,故

B细胞的全能性比A细胞低,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分泌蛋白的加工、转运直接经历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C、D三类细胞由同一细胞分裂、分化而来,其遗传物质(DNA)相同,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产生

的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3)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24.答案:(1)分化'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壁(2)下降三(3)c-myc基因相对表达量增加和转录因子CATA-4的相对

表达量降低(4)槲皮素对心肌细胞收缩力有保护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槲皮素浓度的增加,该保护作用增强(5)①不含BHA和EGCG'②BHA组和EGCG组的作用效果不同;且同时添加BHA和EGCG后,效果与对照组相似解析:(1)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离不开

细胞的增殖、生长和分化等过程。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末期的区别是:植物细胞会形成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壁,而动物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将一个细胞缢裂为两个子细胞。(2)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下降,导致有氧呼吸第三

阶段的氧不能被有效利用,从而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加速细胞衰老。(3)分析图1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模拟失重组的c-myc基因相对表达量增加,而转录因子CATA-4的相对表达量降低,故推测失重条件下心肌细胞凋亡的原因是c-myc基因相对表

达量增加和转录因子CATA-4的相对表达量降低。(4)图示分析:(5)分析题干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抗氧化剂的种类,所以对照组应培养在不含BHA和EGCG的培养基中。BHA是常用的抗氧化剂,但是分析题图可知,BHA组和EGCG组的作用效果不同;且同时添加BHA和EGCG后,作用效果与对

照组相似,所以推测EGCG不是通过抗氧化的方式来发挥抗衰老作用的。大单元综合测评(四)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1.答案:C解析:孟德尔遗传规律仅适用于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遗传;杂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可能是常染

色体上显性遗传(Aa×Aa),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XAXa×XAY);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分离和重新组合是互不干扰的;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2.答案:B解析:提出的假说和进行演绎的形

式不仅有文字,还有遗传图解、棋盘等图解等形式;孟德尔在研究两对遗传因子时提出受精时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种,这属于提出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没有”这一结论,经过实验验证的假说就是结论;萨顿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染色

体和基因之间的平行关系。3.答案:B解析:豌豆是自花受粉,但在实验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进行人工传粉;测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直接真实地反映出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进而可推断出F1的遗传因子组成;基因型为YyRr

的豌豆产生的Yr的卵细胞和Yr的精子的数量不等,精子数量多于卵细胞数量;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F1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4.答案:A解析:由题

意可知,A1A3能产生A1、A3两种配子,A1A2能产生A1、A2两种配子,由于同种配子传粉子代不育,故二者杂交,子代中不存在A1A1基因型个体,子代只有A1A2、A2A3、A1A3。5.答案:B解析:

若G/g位于常染色体上,g精子存活率为50%,Gg与gg测交,如果gg作为父本,则产生的配子是g,后代显隐性性状比例为1∶1;如果Gg作为父本,则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G∶g=2∶1,所以后代显性与隐性性

状比例为2∶1,A错误;若G/g位于常染色体上,g精子存活率为50%,Gg与Gg杂交,亲本产生雌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G∶g=1∶1,产生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是G∶g=2∶1,所以后代显性与隐性性状比例为5∶1,B正确;若G/g位于X染色体上,含Xg的雌配子致死,则XGXg与XgY杂交

,后代雌∶雄=1∶1,而且这种情况下,也不会有父本XgY的存在,C错误;若G/g位于X染色体上,XGXg与XGY杂交后代雌∶雄=2∶1,能说明含雄配子Y一半致死,D错误。6.答案:C解析: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于核基因的遗传,不适

合质基因的遗传,N、S基因为质基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因为线粒体基因为母系遗传,所以基因型为N(Aa)的父本不能通过精子将其线粒体中的N基因传递给子代;由于S(aa)的花粉不育,若要培育出S(Aa)的植株,则形成其配子的S(a)只能来自母本,因此母本最好选用S(aa)且不用去雄;植株S

(Aa)自交,由于S(a)花粉不育,因此父本只产生S(A)的雄配子,与母本产生的S(A)、S(a)的雌配子结合,子代可产生S(AA)和S(Aa)两种基因型的个体。7.答案:C解析:分开统计分析,绿色∶黄色=3∶1,高秆∶矮秆=1∶1,

用于测交的F1基因型是YyDd和yyDd,双亲基因型可以是YyDd和yydd;若F1的所有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中杂合子有5种;F1用于测交的个体自交,YyDd自交子代比例为9∶3∶3∶1,yyDd自交子代比例

为12∶4,所有后代表型比例为9∶15∶3∶5。8.答案:C解析:拟南芥的三个抗盐基因SOS1、SOS2、SOS3分别用A、B、D来表示,植株甲可产生ABD和abd两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让甲自交

,后代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比例是3/4;植株乙可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1∶1,让乙自交,后代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比例是9/16;植株丙可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1∶1

,让丙自交,后代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比例是6/16,丙后代出现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比例最小,C正确。9.答案:B解析:两对等位基因的纯合子杂交,F1为双杂合子,只表现一种性状,自交结果F2为蓝∶紫∶鲜红=9∶6∶1,孟德尔遗传实验中F2为9∶3∶3∶1,可推断双显性(9)表现为蓝色

(设为A_B_),而单显性(3+3)均表现为紫色(设为A_bb或aaB_),双隐性(1)表现为鲜红色(aabb)。则F2中紫色植株(1/6AAbb、1/3Aabb、1/6aaBB、1/3aaBb)与鲜红色植株(aabb)

杂交,其子代基因型为1/3Aabb、1/3aaBb、1/3aabb,前两者表现为紫色,后者表现为鲜红色,比例为2∶1。10.答案:D解析:题中涉及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高秆基因型为A_B_cc。杂交Ⅰ中,F1(AaBbCc)与甲杂交产生的子代,表型及比例为高秆∶矮秆≈1

∶3,即A_B_cc占1/4,可知甲的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杂交Ⅱ中,F1(AaBbCc)与乙杂交产生的子代,表型及比例为高秆∶矮秆≈1∶7,即A_B_cc占1/8,可知乙的基因型为aabbcc,子代高秆植株基因型为AaBbcc;杂交Ⅲ中,F1(AaBbCc)与丙杂交产

生的子代,表型全部为矮秆,可知丙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CC、AAbbCC、aaBBCC或aabbCC,又因为突变体相对杂交的其中一组F1为AaBbCc,甲的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乙的基因型为aabbcc,所以丙的基因型只能是AAbbCC或aaBBCC,杂交Ⅲ子代中矮秆植株基因型有8种

;杂交Ⅱ的子代高秆基因型为AaBbCc;由于甲的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与F1杂交后代高秆植株的基因型为1/2AABbcc和1/2AaBbcc或1/2AaBBcc和1/2AaBbcc,乙的基因型为aabbcc,杂交Ⅱ子代高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因此杂交Ⅰ子

代高秆与杂交Ⅱ子代高秆植株杂交,理论上其后代高秆植株(A_B_cc)所占比例为21/32。11.答案:C解析:因为杂合子性状未知,所以无法判断红色和白色的显隐性关系,A错误;由题干“在子囊中合子依次通

过一次减数分裂和一次有丝分裂,生成8个单倍体子囊孢子”推知,1经减数分裂Ⅰ形成2,2经减数分裂Ⅱ形成3,3经有丝分裂形成4,4中的子囊孢子为配子经有丝分裂形成的,基因型为A或a,B、D错误;8个子囊孢子经培养后,4个长红菌丝,4个长白菌丝,说明二倍体杂合子

Aa通过减数分裂产生A、a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可验证基因分离定律,C正确。12.答案:C解析:红绿色盲基因(b)在男、女群体中的基因频率相等,都为1/3,故代表女性群体的乙容器内可放入10个白球(b)和20个红球(B),A正确;用小球模拟红绿色盲基因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的分布,故可推测

甲容器中的红球、白球和蓝球分别为XB、Xb和Y,即甲中色盲基因频率为5/(5+10)=1/3,B正确;Xb的基因频率为1/3,女性群体中,色盲频率为1/3×1/3=1/9,C错误;该模型中,男性群体中产生的配子为XB∶Xb∶Y=2∶1∶3,女性群体产生的雌配子种类与比例为XB∶Xb

=2∶1,故子代XbXb的概率为1/6×1/3=1/18,D正确。13.答案:B解析:儿子的A、B、C基因中,每对基因各有一个来自父亲和母亲,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儿子不会获得父亲的X染色体,而不会获得父亲的A、B、C基因,A错误;三个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发生互换,由

于儿子的基因型是A24A25B7B8C4C5,其中A24B8C5来自母亲,而母亲的基因型为A3A24B8B44C5C9,说明母亲的其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是A3B44C9,B正确;根据题目信息,人的某条染色体上A、B、C三个基因紧密排列,不发生互换

,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根据儿子的基因型A24A25B7B8C4C5推测,母亲的两条染色体是A24B8C5和A3B44C9;父亲的两条染色体是A25B7C4和A23B35C2,基因连锁遗传,

若此夫妻第3个孩子的A基因组成为A23A24,则其C基因组成为C2C5,D错误。14.答案:B解析:假设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根据图乙的电泳结果,1号、2号基因型分别为AA、aa,则后代基因型只能为Aa,但根据电泳结果得出,3号个体基因型为AA,所以假设不成立。假设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1号

基因型为XAXA,2号基因型为XaY,3号基因型为XAY,4号基因型为XAXa,假设成立,则5号基因型为XAY,若6号个体含a,其致病基因来自4号,而4号的致病基因来自2号,A正确;3号基因型为XAY,其与正常女性中基因型为XAXa的个体结婚,

有1/4的概率生出患病孩子(XaY),女性群体中该病的发病率为1%,则Xa的概率为1/10,XA的概率为9/10,进而可求出女性中XAXa的概率为1/10×9/10×2=18/100,XAXA的概率为9/10×9/10=81/100,正常女性中基因型

为XAXa的概率为18/100÷(18/100+81/100)=2/11,故生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11×1/4=1/22,B错误;4号(XAXa)携带致病基因,有可能遗传给后代,可通过基因检测等判断胎儿是否携带a,C正确;致病基因a与正常基因A片段长度不同,故致病基

因可能由正常基因A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导致,D正确。15.答案:B解析:红眼灰身雌雄果蝇杂交,F1的雄蝇中红眼∶白眼≈1∶1,但雌蝇全为红眼,这说明眼色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A/a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

眼为显性,双亲基因型为XAXa、XAY;F1中雄性个体中灰身∶黑身≈3∶1,雌性个体灰身∶黑身≈5∶2(由题意推测F1雌性中的红眼灰身存在致死现象),推知B/b位于常染色体上,灰身为显性,亲本基因型均为Bb,A错误,B正确;双亲基因型为BbXAXa、BbXAY,若不存在致死,

F1中的红眼灰身雌性个体有BBXAXA、BBXAXa、2BbXAXA、2BbXAXa,这说明致死的红眼灰身雌果蝇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若BBXAXa致死,则F1红眼灰身雌性中BBXAXA为纯合子,C错误;F1中红眼黑身雌性个体有1/2bbXAXA、1/2bbXAXa,白眼灰身雄性基因

型为1/3BBXaY、2/3BbXaY,则子代白眼(bb)个体为2/3Bb×bb→2/3×1/2=1/3,黑身雄性(XaY)为1/2XAXa×XaY→1/2×1/4=1/8,子代白眼黑身雄性所占比例为1/3×1/8=1/24,D错误。16.答案:ABD解析

:基因型为Ee的植株正常情况下产生的雄配子中E∶e=1∶1,E基因能杀死体内2/3不含E基因的雄配子,则存活下来的雄配子中E∶e=3∶1;基因型为Ee的个体自交,雌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E∶e=1∶1,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E∶e=

3∶1,F1三种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ee=3∶4∶1;正常情况下F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E∶e=5∶3,因为E基因能杀死2/3不含E的雄配子,则F1自由交配产生F2时,雌配子类型及比例为E∶e=5∶3,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E∶e=5∶1,自由交配后,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e

e=25∶20∶3,基因型为ee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16;由于每一代中基因E都会杀死2/3含基因e的配子,所以e的基因频率逐代降低。17.答案:AC解析:由题可知,只看体色与翅型,体色(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与

翅型(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用C/c表示),子代表型比例为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1∶1∶1∶1,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母本Aacc与父本aaCc,若体色(A/a)与翅型(C/c)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子代表型比例为灰身长

翅(AaCc)∶灰身残翅(Aacc)∶黑身长翅(aaCc)∶黑身残翅(aacc)=1∶1∶1∶1,若体色(A/a)与翅型(C/c)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子代表型及比例也为灰身长翅(AaCc)∶灰身残翅(Aacc)∶黑身长翅(aaCc)∶黑身残翅(aacc)=1∶1∶1∶1,

故不能确定体色与翅型基因是否独立遗传;由题可知,亲本雌雄都为红眼,后代红眼∶白眼=3∶1,因此红眼为显性性状,白眼为隐性性状。只看体色(A/a)与眼色(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用B/b表示),亲本为灰身红眼雌果蝇与黑身红眼雄果蝇,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灰身红眼∶灰身白眼∶黑身红眼∶黑

身白眼=3∶1∶3∶1,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若A与B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灰身红眼(AaBB、AaBb)∶黑身红眼(aaBb)∶黑身白眼(aabb)=2

∶1∶1,若A与b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灰身红眼(AaBb)∶灰身白眼(Aabb)∶黑身红眼(aaBB、aaBb)=1∶1∶2,故这两对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能自由组合,因此可以确定体色与眼色基因是独立遗传的;亲本的体色为灰身(Aa

或XAXa)雌果蝇与黑身(aa或XaY)雄果蝇杂交,子代都能出现1∶1的比例,不能确定体色基因是否为伴X染色体遗传,亲本的眼色为红眼(Bb或XBXb)雌果蝇与红眼(Bb或XBY)雄果蝇杂交,子代都能出现3∶1的比例,不能确定眼色基因是否为伴X染

色体遗传;亲本的翅型为残翅(cc或XcXc)雌果蝇与长翅(Cc或XCY)雄果蝇杂交,子代都能出现1∶1的比例,不能确定控制翅型的基因是否为伴X染色体遗传。18.答案:ACD解析:开白花的纯合植株基因型有两种可能:aa

bbdd或aaBBdd,A正确;若某植株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绿花∶黄花=9∶3∶3∶1,说明是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另一对基因纯合,根据自交后代无白花个体可确定亲本基因型应该是AABbDd,表现为紫花,B错误;纯种的蓝花植株(aa__DD)与纯

种的红花(AABBdd)植株杂交,F1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Dd,C正确;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紫花(A_B_D_)∶蓝花(aa__D_)∶红花(A_B_dd)∶绿花(A_bbD_)∶黄花(A_bbdd)∶白花(aa__dd)=27∶12∶9∶9∶3∶4,

D正确。19.答案:ABC解析:基因和基因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中央,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时期,所以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粒都能排列在赤道板上;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通

过测交法验证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cn、cl、v、w属于非等位基因,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Ⅰ后期或减数分裂Ⅱ的后期都有可能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20.答案:AB解析:该病是单基因遗传病,调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而调查遗传病的

发病率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由表分析可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即使知道祖父正常也不能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若祖父患病,则根据患病的双亲生下正常的女儿(祖父

、祖母患病,姑姑正常),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这个家系中除了该女孩其他的患者均为携带者(Aa),而该女孩的基因型为1/3AA、2/3Aa,因此该家系中所有患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若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该患病女孩的双亲基

因型均为Aa,则他们再生一个正常小孩的概率是1/4,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双亲的基因型为XAXa、XAY,他们再生一个正常小孩的概率也是1/4。21.答案:(1)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空间结构(2)一种细胞研磨液中含

有酶1及其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另一种细胞研磨液中含有酶2,两者混合后形成红色色素(3)AAbbaaBB白色解析:(1)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所具有的特性是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失活而失去催化作用。(2)根据题干可知白花纯合子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

,而甲、乙两者细胞研磨液混合后变成了红色,推测两者基因型不同,一种细胞研磨液中含有酶1及其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另一种细胞研磨液中含有酶2,两者混合后形成红色色素。(3)实验二中,将甲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乙的细胞研磨液混合

,发现混合液变成了红色,可知甲并不是提供酶2的一方,而是提供酶1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因此基因型为AAbb,而乙则是提供酶2的一方,基因型为aaBB。若只将乙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甲的细胞研磨液混合,由于乙中的酶2失活,无法催化红色色素的形成,因此混合液呈现的颜色是白色。22.答案:(1)长翅亲

代是长翅和截翅果蝇,杂交①子代全是长翅(2)翅型翅型的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RRXTXT、rrXtYrrXtXt、RRXTY(3)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截翅红眼雄蝇∶长翅紫眼雌蝇∶截翅紫眼雌蝇∶

长翅紫眼雄蝇∶截翅紫眼雄蝇=3∶3∶3∶3∶1∶1∶1∶1解析:(1)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所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分析题意可知,仅考虑翅型,亲代是长翅和截翅果蝇,杂交①子代全是长翅,说明长翅对截翅是显性性状。(2)分析题意,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正反交实验,两组实验中翅型在子代

雌、雄果蝇中表现不同(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说明该性状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翅型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长翅是显性性状,而眼色的正反交结果无差异,说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红眼为显性性状,杂交①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的子代长翅红眼雌蝇(R-XTX-)∶长翅红眼雄蝇(

R-XTY)=1∶1,其中XT来自母本,说明亲本中雌性是长翅红眼RRXTXT,而杂交②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的子代长翅红眼雌蝇(R-XTX-)∶截翅红眼雄蝇(R-XtY)=1∶1,其中的Xt只能来自亲代母本,说明亲本中雌性是截翅紫眼,基因型是rrXtXt

,故可推知杂交①亲本的基因型是RRXTXT、rrXtY,杂交②亲本的基因型是rrXtXt、RRXTY。(3)若杂交①子代中的长翅红眼雌蝇(RrXTXt)与杂交②子代中的截翅红眼雄蝇(RrXtY)杂交,两对基因逐对考虑,则Rr×Rr→R

-∶rr=3∶1,即红眼∶紫眼=3∶1,XTXt×XtY→XTXt∶XtXt∶XTY∶XtY=1∶1∶1∶1,即表现为长翅雌蝇∶截翅雌蝇∶长翅雄蝇∶截翅雄蝇=1∶1∶1∶1,则子代中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截翅红眼雄

蝇∶长翅紫眼雌蝇∶截翅紫眼雌蝇∶长翅紫眼雄蝇∶截翅紫眼雄蝇=3∶3∶3∶3∶1∶1∶1∶1。23.答案:(1)显性无斑纹果蝇均为雄果蝇(或雌性没有无斑纹性状)(2)非同源区段(Ⅱ1)同源区段(Ⅰ)或非同源区段(Ⅱ2)无斑纹基因A/a位于(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基因A/a位于非同

源区段(Ⅱ2)解析:(1)亲本果蝇表型分别为有斑纹和无斑纹,F1均为有斑纹个体,说明有斑纹为显性性状。亲本无斑纹个体为雄性,F1相互交配,若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F2中雌雄果蝇均表现为有斑纹∶无斑纹=3∶1;若基因

A/a位于性染色体上,则F2的无斑纹性状只出现在雄性个体中。(2)如果基因A/a是位于非同源区段(Ⅱ1),则为伴Y染色体遗传,只有雄性具有这一性状,且F1雄果蝇应全部具有这一性状,与题意不符。若该基因位

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上,则亲本杂交组合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AXA×XaYa,F1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和XAYa,F1随机交配产生的F2的性状分离比符合3∶1的比例,所以基因A/a可能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上;同理也可得出可能位于非同源区段(Ⅱ2)上。根据题意可

知,野生型雄果蝇基因型可表示为XAYA或XAY,要验证是YA还是Y,可选用无斑纹雌性(XaXa)果蝇与之杂交,通过其杂交子代的性状表现来确定基因A,/a的位置,若子代雌雄果蝇都为有斑纹,则为XaXa与XAYA的杂交组合,

即基因A/a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若子代雄性全为无斑纹、雌性均为有斑纹,则为XaXa与XAY的杂交组合,即基因A/a位于非同源区段(Ⅱ2)。24.答案:(1)20(2)Z快羽公鸡与慢羽母鸡杂交,子一代的公鸡均为慢羽,母鸡均为快羽,该性状的遗传和性别相关联(3)

5/16(4)1或2(5)实验思路:用这只白色慢羽公鸡和多只杂合有色快羽母鸡杂交,统计子代快羽和慢羽的性别比例。预期结果和结论:①若子代慢羽公鸡∶慢羽母鸡=1∶1,则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ZD;②若子代慢羽公鸡∶

快羽公鸡∶慢羽母鸡∶快羽母鸡=1∶1∶1∶1,则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Zd;③若子代慢羽公鸡∶慢羽母鸡∶快羽母鸡=1∶1∶1,则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W。解析:(1)根据题意,家鸡的染色体为2n=78,说明其

为二倍体生物,正常情况下,公鸡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所以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精子中含有0条W染色体。(2)由于快羽公鸡与慢羽母鸡杂交,子一代的公鸡均为慢羽,母鸡均为快羽,该性状的遗传和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且等位基因D/d位于性染色

体(Z染色体)上,再结合子二代结果进一步确定该对等位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3)题述亲本基因型为ZdZd和ZDW,子一代公鸡基因型为ZDZd,母鸡基因型为ZdW,子二代的公鸡为1/2ZDZd和1/2ZdZd,母鸡为1/2ZdW和1/2ZDW,子二代产生的雄配子为1/4ZD和3/4Zd,雌配子为1

/4ZD、1/4Zd和1/2W,子二代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三代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ZDZD和ZDZd,ZDZD的概率是1/4×1/4=1/16,ZDZd的概率是1/4×1/4+1/4×3/4=4/16,两者之和为5/16。(4)根据题意分析,有色快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

ZdZd或者AaZdZd,白色慢羽母鸡的基因型是aaZDW,现有一只有色快羽公鸡和若干只白色慢羽母鸡杂交,其后代公鸡可能是AAZdZd和aaZDW杂交的结果(即AaZDZd),出现1种表型,也可能是AaZdZd和aaZDW杂交的结果(即AaZDZd和aa

ZDZd),出现2种表型。(5)根据题述分析,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可能为aaZDZD、aaZDZd或aaZDW(aaZDW代表其由母鸡转化而来),现有多只杂合的有色快羽母鸡AaZdW,欲探究该公鸡的基因型,可以用这只白色慢羽公鸡和多只杂合有色快羽母鸡杂交,统计子代快羽和慢

羽的性别比例。若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ZD,与AaZdW杂交后,则子代慢羽公鸡∶慢羽母鸡=1∶1;若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Zd,与AaZdW杂交后,则子代慢羽公鸡∶快羽公鸡∶慢羽

母鸡∶快羽母鸡=1∶1∶1∶1;若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W,与AaZdW杂交后,则子代慢羽公鸡∶慢羽母鸡∶快羽母鸡=1∶1∶1(WW个体致死)。大单元综合测评(五)遗传的分子基础1.答案:A解析:T2噬菌体只寄生在大肠杆菌中,不能寄生在肺炎链球菌中,应用含有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

养T2噬菌体来标记噬菌体,A错误;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注入大肠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若上清液放射性偏高,可能是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DNA未注入大肠杆菌所致,B正确;通过检测32P标记组和35S标记组两组实验中上清液、沉淀物及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才可充分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

遗传物质,C正确;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32P标记的DNA进入细菌中,若该实验不经过搅拌,对实验结果没有明显影响,D正确。2.答案:D解析:由于噬菌体DNA中也含有氮元素,实验一

中不能用15N代替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噬菌体DNA,大肠杆菌利用自身的核糖核苷酸合成RNA,不带有32P标记;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由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能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故实

验一中细菌裂解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不会含有放射性;32P标记噬菌体DN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实验二中细菌裂解释放的部分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3.答案:D解析: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完成后大肠杆菌裂解死亡;肺炎链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通过小鼠存活情况判断有无S型细菌;肺炎链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

涉及的变异原理是基因重组;TMV侵染烟草实验不能证明RNA是含RNA生物的遗传物质,只证明了TMV的遗传物质是RNA。4.答案:C解析:DNA复制以DNA两条链为模板;若某DNA模板链上的三个相邻碱基为CAT,则mRNA上对应的密码子为GUA,tRNA上

的反密码子为CAU;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子代噬菌体的DNA半保留复制,只有两个子代DNA含有32P标记的亲代DNA,但是所有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均由大肠杆菌提供原料合成,故都含有35S,因此,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子代噬菌体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每种生物的遗传物质都只有一种,故病毒和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产物都只有6种。5.答案:D解析:大肠杆菌每30min繁殖一代,90min可繁殖3代,以1个15N标记的DNA分子为例,复制3次,可得

到23=8(个)DNA分子,若DNA进行全保留复制,则15N标记的DNA只有1个,所占的比例为1/8;若DNA进行半保留复制,15N标记的DNA分子有2个,所占的比例为1/4,A、B正确;DNA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原料

为游离的脱氧核苷酸,C正确;大肠杆菌的拟核DNA为双链环状DNA,嘌呤数等于嘧啶数,但环状DNA中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D错误。6.答案:C解析: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之间形成碱基对,排列在内侧;DNA分子复制时,首先

利用ATP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作用下解开双螺旋;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而不同DNA序列经转录和翻译后可能得到相同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的过程称为翻译。7.答案:A解析:基因Ⅰ

和基因Ⅱ为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二者之间不可以发生互换;基因Ⅰ比基因Ⅱ中A/T碱基对所占的比例少,而A/T碱基对含有两个氢键,C/G之间有三个氢键,因此基因Ⅰ比基因Ⅱ中含有的氢键更多,因此基因Ⅰ比基因Ⅱ结构稳定性更高;(A+T)/(C+G)比值在双链DNA分子中和两

条单链中的比值相等,也与该双链DNA转录出的mRNA中(A+U)/(C+G)的比例相等,因此基因Ⅰ转录形成的mRNA中(A+U)/(C+G)的值为0.8;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基因Ⅱ转录形成的mRNA模板链中(A+T)/(C+G)的值

为1.25。8.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①为脱氧核苷酸,不同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②为脱氧核糖,不同DNA分子中脱氧核糖的数目可能不同;③为碱基,不同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不同;不同DNA分子中碱基的种类

相同,都是A、C、G、T四种。9.答案:D解析:噬菌体ΦX174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环状DNA分子,单链结构的DNA的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数量不一定相等;以正链为模板合成双链DNA分子时,因为模板是单链,故不需要解旋酶参与;半保留复制是复制完成后子代DNA分子的核苷酸序

列均与亲代DNA分子相同,但噬菌体ΦX174子代DNA分子的双链中一条来自亲代,另一条为新合成链,所以其DNA复制方式不是半保留复制;据图分析,该过程表明可以只以一条链为模板进行DNA的合成。10.答案:B解析:题图中的噬菌体

DNA上,D基因起始区至终止区除了含有152个氨基酸的编码序列,还包含终止密码子的编码序列,故D基因的碱基数为152×3+3=459(个),A错误;据题图可知,E基因编码第2个和第3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为5′­GTACGC­3′,根据

互补DNA与原DNA反向平行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其互补DNA序列是5′­GCGTAC­3′,B正确;DNA复制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D基因和E基因编码区重叠但密码子的读取起点不一致,所以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相同,D错误。11.答案:B解析:转录产生的mRNA是翻译的模板,mR

NA与核糖体结合后指导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条DNA上有多个基因,真核细胞多以单个基因为单位进行转录,B错误;催化DNA复制和转录的酶分别为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两种酶的催化底物分

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C正确;RECQL5可以减缓RNA聚合酶的运行速度,从而减缓转录过程,进而减缓蛋白质合成的速率,D正确。12.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核糖体“移码”可导致病毒以一条mRNA为模板翻译产生两种

蛋白质,故核糖体“移码”可扩展病毒所携带遗传信息的利用率,A正确;核糖体“移码”会影响翻译过程中蛋白质的合成,若核糖体“移码”发生在正常人体细胞中,则可能导致相关性状的改变,B正确;核糖体“移码”是指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向前或向后滑动一两个核苷酸,不影响mRNA上起始密码

子的位置,C错误;核糖体“移码”发生在翻译过程中,不会导致基因突变,D正确。13.答案:D解析:计算时注意分清“n”次复制与“第n次复制”的区别。在n次复制过程中,总共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n-1)(m-A)个,D错误。14.答案:B解析: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故其RNA单链含有遗传信息,由图可知,新型冠状病毒的RNA单链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故其RNA单链也含有遗传密码,A正确;艾滋病病毒的RNA逆转录所需的模板来自其自身的RNA,B错误;题述三种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故利用PCR技

术对三种病毒进行检测时,均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C正确;三种病毒的增殖过程均涉及复制、翻译、组装、成熟等过程,体现了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D正确。15.答案:ABC解析:①过程是转录,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RNA的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A错误;②过程是翻译,该过程以m

RNA为模板,以tRNA为运载工具,在核糖体上进行,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因此该过程需要3种RNA的参与,B错误;据题图分析可知,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转录出的mRNA长度一样,致病基因控制合成的异常多肽链较正常

多肽链短,这是由于mRNA中正常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使翻译过程提前结束,C错误;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有两条,分别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和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题图中显示的是基因通过控制钙离子通道蛋白的结构直接控

制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16.答案:AD解析:图1中的转录与翻译过程同时进行,属于原核生物、线粒体、叶绿体中基因的表达过程,人体细胞核基因的表达过程中,转录与翻译过程分别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完成,A错误;由核糖体上的肽链

的长度可推知,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从下到上,翻译过程中的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配对规律为A与U配对、G与C配对,B正确;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若启动子序列被甲基化修饰,则可能干扰RNA聚合酶与基因的结合,导致基因无法转录,C正确;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属于基因突变

,D错误。17.答案:ABD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影响核糖体的活动,进而抑制细菌存活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酶的合成,A正确;细菌细胞分裂过程中有DNA的复制,嘌呤类抗生素阻碍DNA复制会导致细菌增殖受阻,B正确;两种抗生素均可阻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过

程,对侵染细菌的病毒有影响,对非侵染细菌的病毒无影响,C错误;若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发生进化,D正确。18.答案:ABD解析:三种酶的识别位点均位于DNA分子上,三者发挥作

用时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酶催化需要的条件温和,A正确;转录过程中发生T—A,A—U,C—G和G—C的碱基配对方式,翻译过程中发生A—U,U—A,C—G和G—C的碱基配对方式,B正确;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对物质a不敏感,故物质

a不会导致肺炎链球菌细胞内核糖体数量明显减少,C错误;RNA聚合酶Ⅲ催化合成tRNA,tRNA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因此RNA聚合酶Ⅲ的活性减弱会影响tRNA转运氨基酸,从而影响真核细胞内RNA聚合酶Ⅰ和RNA聚合

酶Ⅱ的合成,D正确。19.答案:CD解析:该过程是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不发生在细胞核;酶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RNA的合成不发生在核糖体;由图可知,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往右,tRNA从位点1离开核糖体;形成肽链的氨基酸延伸顺序为异亮氨酸—丙氨酸—丝氨酸。20.答案:(1)DNA

(2)该病毒的宿主细胞该病毒RNA(3)A的比例不等于T的比例A的比例等于T的比例A的比例不等于U的比例解析:(1)酶具有专一性,若该病毒为DNA病毒,DNA酶与病毒的核酸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DNA酶分解病毒的DNA,则在宿主细胞中不能检测到子代病毒。(

2)根据DNA和RNA的异同,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碱基的方法来探究病毒是DNA病毒还是RNA病毒,实验思路为将该病毒的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然后接种该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若收集的病毒含放射性,则该病毒为RNA病

毒。(3)根据DNA和RNA的组成成分分析,DNA病毒的核酸含有的特有碱基为胸腺嘧啶,若A的比例等于T的比例,则DNA最可能是双链结构:若A的比例不等于T的比例,则为单链DNA。若为RNA病毒,则含有的特有碱基为尿嘧啶,若A的比例等

于U的比例,则最可能为双链RNA;若A的比例不等于U的比例,则为单链RNA。21.答案:(1)阻遏蛋白RNA聚合酶转录物质和能量的浪费(2)tRNA和rRNA(3)空间结构不表达反馈解析:(1)据图可知,当培养基中仅有葡萄糖而没有乳糖时,调节基因的表达

产物阻遏蛋白会与操纵基因结合,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P)结合,抑制其转录;该调节机制既保证了大肠杆菌的能量供应,又可以避免无乳糖时物质和能量的浪费。(2)②过程为翻译,以mRNA为模板,以tRNA为转

运工具,还需核糖体(含rRNA)。(3)图2可知,如果乳糖与阻遏蛋白结合,使其空间结构改变而失去功能,则结构基因表达,合成酶催化乳糖分解。乳糖被分解后结构基因表达被阻遏,该调节机制为反馈调节。22.答案:(1)翻译5′(2)转录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3)小亚基rRNA(4)mRNA

的稳定性得到加强,使翻译的时间延长起始密码子靠近终止密码子,便于完成翻译的核糖体再次进行翻译解析:(1)识图分析可知,该图表示的是翻译的过程,根据核糖体上肽链的长短可知,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是从mRNA的5′端

向3′端移动的。(2)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根据题意,如果真核生物基因的尾部没有T串序列,则真核生物的mRNApolyA尾不是转录形成的,根据题意,polyA尾是由100~200个A的特殊结构组成的,故polyA尾是由细胞核内的腺嘌呤聚合酶在mRNA前体上依次添加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形成的。(3)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核糖体的小亚基首先与携带甲硫氨酸的tRNA相结合,开始翻译的过程。根据题意可知,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为蛋白质和RNA,剥离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的大多数蛋白质,依然能催化

肽键的形成,且催化肽键形成的活性位点附近没有氨基酸,则核糖体依赖rRNA催化肽键的形成。(4)根据题意可知,图示为真核生物mRNApolyA尾与5′端结合的环化模型,mRNA环化后比单链的结构稳定性加强,在细胞质中作为模板担任翻译的时间延长,进一步提高了翻译的效率;环化后起始密码子靠近终止密

码子,便于完成翻译的核糖体再次进行翻译,提高了翻译的效率。23.答案:(1)真核细胞中DNA(或“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而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上(2)不同mRNA应该与核糖体结合,并指导蛋白质合成(3)②(尿嘧啶)核糖核苷酸③没有合成新合成的噬菌体

RNA与“重”核糖体相结合解析:(1)蛋白质是基因控制合成的,而真核细胞中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上,科学家据此推测存在某种“信使”分子,能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携带到细胞质中。(2)对于“信使”有两种不同假说。假说一:核

糖体RNA可能就是信息的载体;由于不同基因的遗传信息不同,若假说一成立,携带DNA上不同遗传信息的核糖体都不同,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不同的核糖体。假说二:另有一种RNA(称为m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若假说二成立,则转录形成的mRNA应该与细

胞内原有的核糖体结合,并指导蛋白质合成。(3)①细菌能利用培养基中的氮源和碳源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因15NH4Cl作为培养基中的氮源,14C­葡萄糖作为培养基中的碳源,故新合成的核糖体和子代细菌比原来重,经过若干代培养后,可获得

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②RNA的单位核糖核苷酸中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故应用32P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③将上述被侵染后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若全部为“重”核糖体,说明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假说一不成立;若32P标记的新

噬菌体RNA仅出现在离心管的底部,说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重”核糖体相结合,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24.答案:(1)环丙沙星'(2)d'tRNA(3)不可以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引起新冠感染的病原体是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使用青霉素无效(4)RNA聚合酶作用于转录过

程,故利福平治疗结核病的机制很可能是抑制了结核杆菌的转录过程,从而导致其无法合成蛋白质(5)选择解析:图示分析:(1)图中a过程是DNA的复制,抑制该过程建议使用的药物是环丙沙星,因为该药可以抑制细菌DNA解旋酶

的活性,从而抑制DNA的复制。(2)红霉素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而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所以红霉素会抑制图中的d(翻译)过程,翻译过程中tRNA作为运输氨基酸的转运工具。(3)治疗新冠感染不可以使用

青霉素,理由是青霉素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细菌感染有治疗作用,而新冠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使用青霉素无效。(4)利福平能抑制结核杆菌的RNA聚合酶活性,RNA聚合酶是转录时需要的酶,故使用利福平能抑制结

核杆菌的转录过程,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使其无法合成蛋白质,进而起到抑菌的效果。(5)抗生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长期使用抗生素,使耐药菌具有更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耐药基因的基因频率不断升高,使细菌群体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大单元综合测评(六)生物的变异与

进化1.答案:B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棒眼和超棒眼的形成均是染色体上的16A区段数量增多导致的,所以均属于染色体结构重复,A、C、D错误,B正确。2.答案:D解析:果蝇的棒状眼是其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造成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减数分裂Ⅰ的四分体时期

,B正确;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的结构但并没有改变基因的数目,C正确;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改变基因的数目,但是不会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D错误。3

.答案:C解析:雌蝗虫产生的卵细胞只有1条X染色体,雄蝗虫产生的精子的性染色体为含X染色体和不含X染色体的2种类型,所以群体中雌雄个体比例相等,A错误;正常的减数分裂时,雄性个体形成11个四分体,雌性个体形成12个四分体,B错误;虽然雄性蝗虫较雌性蝗虫少1条染色体,但染色体组数相同,C正确;处

于减数分裂Ⅰ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3条,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2或24条,D错误。4.答案:A解析:缺失核苷酸的位置在基因的中部,所以缺失位置之前的碱基序列仍能正常表达,

形成相应的蛋白质,A错误;基因的中部缺失了一个核苷酸对,有可能使其转录的信使RNA上的密码子在这个位置上开始发生变化,变成终止密码子,B正确;核苷酸对缺失后,若在这个位置上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这样翻译过程就可能在缺失位置终止,从而使所控

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C正确;基因的中部缺失了一个核苷酸对,有可能使其转录的信使RNA上的密码子在这个位置上开始发生变化,致使翻译所形成的蛋白质在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D正确。5.答案:C解析:纯种黄色(HH)小鼠与纯种黑色(h

h)小鼠杂交,正常情况下两亲本分别产生含H和h的配子,两种配子结合,产生的子一代小鼠的基因型都是Hh,A正确;由题意可知,H基因上有一段特殊的碱基序列,该序列有多个位点可发生甲基化修饰,且发生甲基化的位点越多,H基因表达被抑制的效果越明显,若H基因没有发生

甲基化,基因型为Hh的小鼠表现为黄色,基因型为Hh的小鼠体毛的颜色随H基因发生甲基化的位点的增多而加深,B正确;由题中信息可知,甲基化修饰未导致H基因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错误;此实验表明: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D正确。6.答案:B解析:生物体内,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1种,A错误;在基因中A和T的数量相等,C和G的数量相等,即嘧啶(T+C)的数量占50%,虽然突变后基因中碱基的数量减少,但是嘧啶核苷酸在基因中的比例不发生改变,B正确;转录过程中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碱基配对方

式为A—U、T—A、C—G,而翻译过程中是以mRNA为模板,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所以两个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存在不同,C错误;mRNA中减少的CUA可能恰好是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碱基序

列,此时突变前后的多肽中一个氨基酸不同,还可能是减少的这三个碱基分别属于两个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此时突变前后的多肽中两个氨基酸不同,D错误。7.答案:B解析:A与a、D与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两对等位基因的分离都发生在减数分裂Ⅰ时,即初级精母细胞中,而

互换后的B与b分布在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这对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分裂Ⅱ时,即次级精母细胞中,A错误;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B正确;B(b)与D(d)间的基因重组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导致的,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同源染色体

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8.答案:C解析:a1、a2是由抗性相关基因a突变产生的,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故a、a2、a1的区别在于

碱基对的数目、排列顺序不同,A正确;a1、a2是基因a突变产生的,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正确;该种群中a1的基因频率为(18%+1%×2+15%)/2=17.5%,a2的基因频率为(24%+15%+22%×2)/2=41.5%,C错误;a、a1、a2是等位基因,在遗传中遵循

基因分离定律,D正确。9.答案:B解析:三倍体无子西瓜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基因工程育种能够定向改变生物性状,B正确;某植物经X射线处理后出现新性状,可能是基因突变所致,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所致,C错误;

二倍体植株的花药经植物组织培养后得到的是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才可得到能稳定遗传的植株,D错误。10.答案:D解析:一粒小麦与山羊草杂交得到的幼苗甲高度不育,说明一粒小麦与山羊草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二者不是同一物种,A错误;由题中信息可知,幼苗甲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14条,幼苗乙体

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8条,而植株丙是由幼苗乙自交获得的,因此,植株丙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8条,在植株丙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量暂时加倍,可观察到56条染色体,B错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甲的顶芽细胞,可

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的营养物质含量增加,D正确。11.答案:B解析: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A错误;据题图

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植株的诱导率,实验过程中各组蓝莓幼苗的数量和长势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B正确;将诱导后的蓝莓结出的果实与二倍体蓝莓结出的果实进行比较并不能准确判断出是

否培育出四倍体蓝莓,因为蓝莓果实的大小还受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鉴定是否培育出四倍体蓝莓最可靠的方法是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C错误;由题图可知,用约0.1%和0.05%的秋水仙素处理蓝莓幼苗0.5天时的效果不同,D错误。12.答案

:D解析:由图知,蛋白r与R相比,第12和38位氨基酸种类改变,第136位氨基酸后多一个氨基酸H,前者说明R突变为r时发生过碱基的替换,后者说明在136×3=408(位)碱基后增加了3个碱基,A、B正确;基因

R与r是等位基因,遗传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C正确;基因R突变为r的过程中发生了三处变化,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D错误。13.答案:D解析:表中数据研究的是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属于生物进化方面分子水平

的证据,A正确;表中数据显示,猩猩与人类同种蛋白质相关的DNA片段中碱基序列的相同度低于大猩猩和黑猩猩,因而推测,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B正确;表中结果显示的是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

比,该结果说明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C正确;表中数据显示黑猩猩和大猩猩同种蛋白质相关DNA片段的相似度高于黑猩猩与猩猩,因而说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近,D错误。14.答

案:D解析:自然选择通常选择出的是适应环境条件的类型,而人工选择选择出的通常是对人类有利的类型,故人工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A错误;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则可推测现代稻与野生稻

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B错误;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优良性状,而一些不利性状在选择中被淘汰,C错误;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培育借助于杂交育种,该过程的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D正确。15.答案:B解析:水稻有12对同源染色体,紫穗基因可

能位于其中任意一对染色体上,故需构建的绿穗水稻的单体共有12种,A正确;紫穗水稻和绿穗水稻杂交获得子代的原理是基因分离,不是染色体变异,B错误;若紫穗基因位于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则绿穗基因型为RO,其与紫穗水稻(rr)杂交,子代Rr(绿穗)∶rO(紫穗)约为1∶1;若紫穗基因不位于该

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则绿穗基因型为RR,其与紫穗水稻(rr)杂交,子代均为Rr(绿穗),C、D正确。16.答案:ABC解析:棉花为两性花,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进行人工杂交时,需要在花粉成熟前去掉母本的雄蕊并套袋,以防雌蕊受粉,再进行人工传粉,并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A正确;亚洲

棉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中可含有26条染色体,染色体组组成为AA,也可含有52条染色体,染色体组组成为AAAA,B正确;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异源二倍体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异源四倍体,C正确;三交种异源四倍体植株含有3个

不同的染色体组,其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联会紊乱,故该异源四倍体植株一般是不可育的,难以产生种子,D错误。17.答案:ACD解析:据图可知,随着住院患者中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增加,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也随之增加,说明这种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是存在

关联的,A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美罗培南的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种群的基因库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所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有可能有新的突变基因的产生,则其基因

库组成也会发生改变,C正确;为减缓细菌耐药率的升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并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D正确。18.答案:AD解析:X染色体上的A基因转移到4号染色体上的异染色质区,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正确;花斑型眼果蝇初级卵母细胞中,能发生类似十字

形的特殊联会,基因A与a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仍能发生互换,B错误;转移到4号异染色质区的基因由于异染色质结构的高度螺旋,DNA无法解旋,不能正常转录,因此不能正常表达,C错误;异染色质结构的高度螺旋会影响基因转录,4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距离异染色质区远可能容易

表达,D正确。19.答案:ACD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因素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环境、遗传漂变等,A正确;由图乙中的曲线信息可知,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群体较大时,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较小,不能得出种群纯合子有增加的倾向,B错误;据

图甲可知,相对于X岛,Y岛上的鸟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可能会减小,C正确;新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D正确。20.答案:ACD解析: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提高突变频率,但由于突变是不

定向的,故诱变育种不能定向改变生物;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能将不同品种的优良基因集中到同一个体中,但缺点是育种年限较长;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能较快地获得纯合的优良个体,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不能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但无子番茄的培育过程,

利用的是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21.答案:(1)连续自交花药离体培养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2)A→D一定E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率性(3)0(4)陆地水稻与海岛水稻存在生殖隔离解析:(1)A→D表示杂交育种,

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挑选需要的性状连续自交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即可获得稳定的品种;A→B→C是单倍体育种,在育种途径中,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方法来获取单倍体幼苗;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2)若要培育能稳定遗传的水稻新品种,且其性状都由隐性基因控制,则最简单的育种途径是A→D杂交育种;因为只要得到该性状就是纯合子,一定能稳定遗传,获得的后代一定可育;E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低频性,所以图中所示育种途径中,最不易获得

所需品种的是E。(3)F途径为多倍体育种,若选择甲、乙为亲本,由于甲、乙均为杂合子,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仍是杂合子,故培育的纯合植株为0种。(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一般得不到子代,由于海岛水稻与抗旱的陆地水稻杂交不育,故二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22.答案:(1)②③④(2)取甲

的分生组织细胞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3)3/8花药离体培养4低温(4)过程②产生的变异是定向的(5)Dd∶ddd∶Ddd∶dd=1∶1∶2∶2解析:(1)图一中,①为诱变育种,涉及基因突变,②为基因工程育种,涉及基因重组,③为杂交育种,涉及基因重组,④为

自交,涉及基因重组,⑤⑥分别为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不涉及基因重组。故涉及基因重组原理的有②③④。(2)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取甲的分生组织细胞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即可证明。(3)对于

抗病性状来说,甲、乙的基因型分别是rr、RR,子一代基因型是Rr,F1连续自交2次,F3中纯合抗病(RR)占1/4+1/2×1/4=3/8;过程⑤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由于子一代基因型为DdRr,因此得到的单倍体植株有4种;

过程⑥是多倍体育种,除了用秋水仙素处理,还可进行低温处理。(4)与过程①诱变育种比较,过程②基因工程育种的明显优势是过程②产生的变异是定向的,能定向改变生物性状。(5)甲在减数分裂过程中3条2号染色体随机移向两极,最终形成分别具有1条和2条染色体的配子,按照分离定律,

母本甲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D∶dd∶Dd∶d=1∶1∶2∶2,与正常雄株dd测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d∶Ddd∶dd=1∶1∶2∶2。23.答案:(1)显性(2)如果在X染色体上,F1雄蝇都为紫眼(或F1雌雄蝇都为红眼,且雌性红眼;雄性红眼比例为1∶1,与性别无关

)(3)Aabb(4)杂交组合一:卷翅红眼雄果蝇×卷翅红眼雌果蝇卷翅红眼∶卷翅紫眼∶正常翅红眼∶正常翅紫眼=6∶2∶3∶1(或杂交组合二:卷翅红眼果蝇×正常翅红眼果蝇卷翅红眼∶卷翅紫眼∶正常翅红眼∶正常翅紫眼=3∶1∶3

∶1)(写出其中一个杂交组合即可)(5)相同生物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解析:(1)分析题干信息可知,亲本正常翅与卷翅杂交,后代雌、雄卷翅∶正常翅均为1∶1,由于卷翅和正常翅由Ⅱ号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

卷翅对正常翅为显性且存在纯合致死现象,所以亲本关于翅型的基因型为aa×Aa。亲本红眼与紫眼杂交,子代全为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紫眼是隐性。(2)如果控制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不考虑X、Y同源区段),由于红眼对紫眼是显性,亲本控制眼色的基因组成为

XBY×XbXb,则F1雄蝇基因型为XbY(紫眼),雌蝇基因型XBXb(红眼),与实验实际结果不符,所以果蝇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3)由以上分析可知,果蝇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BB×

bb。果蝇亲本关于翅型的基因型为aa×Aa,因此亲本卷翅紫眼雌蝇基因型为Aabb,纯合正常翅红眼雄果蝇为aaBB。(4)已知“控制卷翅和正常翅的一对等位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如果控制眼色的基因不在Ⅱ号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可从F1中选择卷

翅红眼雄果蝇(AaBb)×卷翅红眼雌果蝇(AaBb),由于AA纯合致死,故后代卷翅红眼(AaB_)∶卷翅紫眼(Aabb)∶正常翅红眼(aaB_)∶正常翅紫眼(aabb)=6∶2∶3∶1。(5)M果蝇的正常翅性状若是由环境温度引起

的,果蝇的基因型不变仍为vv(设控制翅型的基因由V/v控制),若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果蝇的基因型为Vv或VV。为探究M果蝇产生的原因,让M果蝇与残翅果蝇杂交,后代在25℃下培养若仍为残翅,则说明M果蝇的正常翅性状是不正常的孵化温度引起的

,而不是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M果蝇的基因型与残翅果蝇的基因型相同;由此可知,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4.答案:(1)染色体易位(或染色体结构变异)抑制ATP含磷基团转移到CP上(2)②替换①(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①抑制促进分子杂交②去甲基化④DNA甲基化

解析:(1)图一显示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错误连接导致BCR­ABL融合基因形成,因此CML患者造血干细胞内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CR­ABL蛋白使CP蛋白磷酸化激活从而引发CML,药物S能与ATP竞争性结合BCR­ABL蛋白,抑制ATP

含磷基团转移到CP蛋白上,达到治病的效果。(2)分析图二,①为DNA的复制,②为RUNX1基因的转录;AML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内,RUNX1基因编码的一种调节靶基因转录的蛋白质α亚基第107位对应的氨基酸出现异常,说明发生了碱基的替换;基因突变往往发生在DN

A复制的过程中。(3)图二中甲、乙、丙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有明显的差异,这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①GPX3基因甲基化可抑制基因的转录;组蛋白乙酰化使染色体中蛋白质与DNA形成的结构变得松散,可促进G

PX3基因转录;检测基因是否转录形成mRNA可通过分子杂交技术.该技术应用标记的GPX3基因作探针。②探究GPX3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是“DNA甲基化”还是“组蛋白修饰”,实验中分别用去甲基化药物和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处理患

者的粒细胞,检测GPX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做统计分析。④去甲基化药物处理组比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处理组GPX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高,说明GPX3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是DNA甲基化。大单元综合测评(七)稳态与调节1.答案:B解析:图中①为血

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液,人体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组成,A错误;由于大部分离子以主动运输方式被细胞吸收,因此②组织液中离子含量与③细胞内液有很大差异,B正确;若C为脑细胞,脑细胞利用的O2直接从②组织液中获得,C错误;长期营养不良,会引起①血浆中蛋

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②组织液增多,D错误。2.答案:B解析:严重腹泻时除了丢失水分外,还会丢失部分无机盐,因此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以保持渗透压的稳定,A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

成成分,B错误;外界氧气含量的增加导致内环境中氧气含量发生变化,出现疲倦、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即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D正确。3.答案:B解析:组织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血液经肾小球的滤过膜形成

原尿,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故组织液成分更加接近血浆,A错误;血液经肾小球的滤过膜形成原尿,原尿经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终尿,检测终尿成分可以推测肾脏功能状态,B正确;重吸收作用使原尿中的水分从肾小管腔进入毛细血管

,C错误;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原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可维持人体血糖相对稳定,D错误。4.答案:C解析:较长时间的快速徒步中会存在一部分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导致肌肉酸痛,微生物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才可称为乳酸发酵,A错误;组织液中的氧气通

过顺浓度梯度的自由扩散方式进入骨骼肌细胞内被利用,故骨骼肌周围的氧气浓度关系是血浆>组织液>骨骼肌细胞内液,B错误;“水疱”中的液体为组织液,该部分组织液可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C正确;体温稳定时,机体散热量和产热量相等,D错误。5.答案:D解析:调节机体的

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其可调控相应的低级中枢,A正确;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B正确;脑中的高级中枢可调控位于脊髓相应的低级中枢,C正确;

膝跳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故脊髓完整时即可完成膝跳反射,D错误。6.答案:B解析:在芽处,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生长素涂抹处为形态学上端,因此打顶后涂抹的生长素进入烟草后,可向下运输,A正确;打顶后

的抹芽措施能减少侧芽对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向上部叶片转运,B错误;打顶涂抹生长素能抑制侧芽萌动,相当于建立人工顶端优势抑制侧芽萌发,C正确;由图示可知,打顶后涂抹生长素与打顶后不涂抹生长素相比,能增强上部叶片净光合速率,D正确。7.答案:D解析:大

脑皮层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病变,病人能讲话、书写,也能看懂文字,能听见别人发音,但不懂其含义,A错误;下肢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调控,头部器官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调控,其他相应器官(如手)的运动则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其他相应部位调控,B错

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均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错误;神经发生包括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存活等,成人脑中有神经发生,但应激(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会抑制神经发生,D正确。8.答案:C解析:经训练后的狗可在较快的节奏下分泌唾液,在较慢的节奏下不分泌唾液,这

说明训练的狗可以分辨这两个不同节奏的节拍,A正确;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为非条件反射,较快节奏的敲击声引起的唾液分泌是后天习得的,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较慢节奏的敲击声使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作出不分泌唾液的指令,此过程中存在信息在不同神经元间的传递,存在神经递质的分泌,C错误;由题干信息“重复此方式若干次”“一段时间后,该狗仍可以在较快的节奏下分泌唾液”,可推测训练的狗通过若干次的学习建立了长时记忆,D正确。9.答案:B解析:过度节食可能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

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进而引发全身组织水肿,A正确;醛固酮促进K+的排出,低血钾时醛固酮分泌减少,B错误;过度节食可能会造成脂质和蛋白质等摄入不足,影响生物膜的合成,对膜面积较大的神经细胞的更新影响较大,C正确;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

的建立有关,情绪低落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新突触的建立,进而影响人体记忆力,D正确。10.答案:A解析:一般情况下,树突多而短,轴突长而少,A正确;刺激甲处,细胞外的Na+会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内流,内流后细胞外的Na+浓度仍然大于细胞内,B错误;乙处是突触

间隙,5­HT能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到达乙处,在其中扩散至PV神经元,与该神经元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PV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神经递质不会被胞吞进入PV神经元,C错误;5­HT是一种起着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起作用后阴离子通

道开放,从而使突触后膜受到抑制,不能使Na+通道开放,D错误。11.答案:C解析: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率加快,A分泌的神经递质(NA)可使心率加快,所以,若图中B为心肌细胞,则A为交感神经末梢,A正确;NA作用于心肌细胞,使心率加快,故NA是一种兴奋性递质,NA与突触后膜上的NA受

体结合后,会引起Na+内流,产生兴奋,B正确;NPY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胞吐过程涉及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的融合,该过程有膜蛋白和磷脂的参与,C错误;由题干信息知,NPY与受体结合会导致Ca2+通道关闭,抑制Ca2+内流,使突触前膜停止释放神经递质

(NA),避免心率过快,D正确。12.答案:C解析:艾滋病是由于HIV侵染免疫细胞导致的疾病,而高浓度的GC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GC不可用于治疗艾滋病,A错误;GC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肾上腺素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B错

误;GC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相应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减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还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生长发育,因此长期服用会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C正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GC的分泌,D错误。13

.答案:B解析:作为蛋白类激素,口服后瘦素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分解而失效,A错误;脂肪细胞产生的瘦素可抑制下丘脑产生神经肽Y,神经肽Y的减少,使其对脂肪细胞的促进作用减弱,使瘦素分泌减少,瘦素与神经肽Y之间通过负反

馈调节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体重增加时,瘦素产生增多,瘦素通过抑制下丘脑分泌神经肽Y,使摄食减少,C错误;若体内存在瘦素受体的抗体,瘦素无法发挥作用,神经肽Y含量较多,对脂肪细胞的促进作用增强,瘦素分泌增多,D错误。14.答案:C解析:皮肤、黏膜和内

脏器官中都分布有热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A错误;老年人的机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变慢,可能是因为神经细胞衰老,传导(递)兴奋的速度减慢,B错误;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将兴奋传至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相关神经

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C正确;老年人的机体不能及时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调节体温,与年轻人相比,对高温、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弱,D错误。15.答案:C解析:辅助性T细胞可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其不能与浆细胞结合,A错误;初次注射抗原和再次注射抗

原,四组均可发生免疫反应,均会产生记忆细胞,B错误;再次注射抗原后,只有甲组和丁组进行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速度快,故四组产生抗体的速度是甲组>乙组、丙组<丁组,C正确;抗体与抗原结合后需要被巨噬细胞等吞噬消

化,D错误。16.答案:BD解析:乙、丙、丁依次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它们的物质种类和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甲为细胞内液,其含的物质种类和含量与乙、丙和丁相差很大,甲的蛋白质含量最高,A错误;当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

高,会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来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即B过程会加强,导致尿量减少,B正确;给病人输入的NaCl溶液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来源于Na+和Cl-,输入的NaCl大部

分在细胞外液(由乙、丙和丁组成),进入甲(细胞内液)比较少,C错误;口服药物后,药物分子要经过Ⅰ(消化系统)进入血浆中,再经过Ⅳ(循环系统)运输,作用于靶细胞,D正确。17.答案:ACD解析:不少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

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B错误。18.答案:AB解析:抗原进入机体首先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抗原决定簇,然后被免疫细胞识别,A正确;受到抗原刺激后,Th细胞中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释放出细胞因子,B正确;图中吞噬细胞只能识

别抗原,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错误;Th和Tc细胞通过细胞因子传递信息,并不都是依赖膜的紧密接触,D错误。19.答案:ABD解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由图二可知,小于B点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大于B点的生长素浓度抑制根

生长,其作用特点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正确;茎对生长素不敏感,如果黄豆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则背光面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面,且生长效应强于向光面,因此若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面生长素浓度为大于m小于2m,B正确;

由图一可知,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脱落酸的含量减少,说明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C错误。20.答案:ABD解析:用湿热灭菌法对幼嫩茎顶端进行灭菌,会使植物组织死亡,无法生长,A错误;由图可知,无菌培养的时间越长,GA3促进茎芽生长的效果越差,B错误;三组实验中

,GA3+IAA组的生长效果都比分别使用GA3、IAA的效果要好,所以二者在促进茎芽生长方面呈协同关系,C正确;GA3和IAA是植物激素,没有催化作用,只有调节作用,D错误。21.答案:(1)抗原性(2)体液血清中相关抗体浓度增多了(3)用适宜大

小的电强度刺激该动物的骨骼肌部位,观察该动物的肢体运动情况(或骨骼肌是否收缩)若骨骼肌不收缩(或肢体运动障碍),则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骨骼肌功能损伤;若骨骼肌收缩(或肢体运动正常),则脊髓灰质炎病毒没有引起骨骼

肌功能损伤(4)电信号传导受阻电信号不能转化为化学信号解析:(1)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保留了该病毒的抗原性,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2)据图判断,该疫苗成功诱导了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理由是儿童服用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糖丸一段时间

后,血清中相关抗体浓度增多了。(3)实验动物被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后,发生了肢体运动障碍。为了判断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是否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若骨骼肌功能损伤,则用电刺激骨骼肌,骨骼

肌不收缩(或肢体运动障碍),否则收缩(或肢体运动正常)。因此实验思路是用适宜大小的电强度刺激该动物的骨骼肌部位,观察该动物的肢体运动情况(或骨骼肌是否收缩)。若骨骼肌不收缩(或肢体运动障碍),则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骨骼肌功能损伤;若骨骼肌收缩(或肢体运动正常),则脊髓灰质炎病毒没有引起骨

骼肌功能损伤。(4)脊髓灰质炎病毒只侵染了脊髓灰质前角,即运动神经元功能损伤,失去传递电信号以及产生神经递质的功能。刺激感染和未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动物的感受器,与未感染动物相比,感染动物的神经纤维②不能接受上一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

质(化学信号的刺激),从而导致神经纤维②不能传递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故感染动物的神经纤维②上的信息传导变化是电信号传导受阻。正常情况下,神经—肌肉接头部位③相当于一个突触,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动物的

神经纤维②不能释放神经递质,故神经—肌肉接头部位③处的信息传递变化是电信号不能转化为化学信号。22.答案:(1)下丘脑(2)增多渴觉(3)动物甲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变化,引起下丘脑合

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解析:(1)哺乳动物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2)动物大量失水后,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数量不变,水减少,单位体积内溶质微粒数会增多,渗透压上升,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进而主动饮水。(3)动物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变化,引起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23.答案:(1)空间结构(或空间构象、形态结构)核苷酸、氨基酸(顺序可颠倒)(2)R不同浓度的甲、乙、丙和丁抗体丁不与R结

合不同浓度下甲、乙和丙均与R特异性结合,甲和乙的结合能力强于丙(3)三种抗体中,甲可以阻断病毒通过细胞融合的途径进行传播,乙和丙效果不明显(4)甲与乙解析:(1)图一所示为病毒的复制第一步吸附:S1与受体D结合后导致S1和S2分离,S

2的顶端插入到宿主细胞膜上,S2蛋白的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将两个膜拉近,发生膜融合过程。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内的核苷酸、氨基酸等为原料合成自身RNA分子和蛋白质外壳组装成新的病毒,扩散并侵染健康细胞。(2)将R作为抗原固定,不同浓度甲、

乙、丙抗体可以与R结合,但抗体丁不与R结合,因此丁可以作为对照抗体;分别将不同浓度的甲、乙、丙和丁加入反应体系后,然后加入酶标记的抗体,其后加入底物显色,检测相应的吸光值,由于颜色越深表示吸光值越高。图三实验结果表明甲、乙的吸光度较高,丙的吸光度较低,不同浓度下甲、乙和丙均与R特异性结合,甲和

乙的结合能力强于丙。(3)为探究三种抗体能否抑制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在被感染细胞和健康细胞之间的传播,设置了两组对照组,三组实验组,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组分别准备抗体甲、乙、丙,对照组1加入抗体丁,对照

组2不加抗体,五组均加入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和表达受体D的健康细胞,检测是否出现细胞融合。对照组的检测结果均为有部分细胞融合,加入抗体甲后,实验结果为无细胞融合,说明抗体甲可以阻断病毒通过细胞融合的途径进行传播,加入抗

体乙、丙后,结果显示有部分细胞融合,与丁组结果相似,说明抗体乙、丙阻断病毒通过细胞融合的途径进行传播效果不明显。(4)甲与乙结合R上不同的区域,甲与丙结合R的区域部分重叠,因此甲与乙两种抗体联合使用会引起更强的免疫反应,具有更强的抗病毒能力。24.答案:(1)色素—蛋白(2)野生型、PHOT2突变

体相同强度的强光野生型拟南芥叶肉细胞在正常光照下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表面,扁平面与光照方向垂直,强光照射下叶绿体主要分布在细胞侧壁,且扁平面与光照方向平行;PHOT2突变体拟南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在正常光照和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存在状态与分布位置无明显差异(或都位于叶肉细胞表面,扁平面与光照

方向垂直)细胞骨架(3)细胞质细胞核(4)(特定)基因的表达解析:(1)光敏色素的本质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2)实验目的是验证PHOT2与调节叶绿体的“回避反应”有关,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PHOT2的有无,故应选用野生型植株(对照组)和PHOT2突变体植株(实验组)。由题干可知,“回避反应”是

叶绿体在强光下发生的现象,故在正常光照下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植物细胞中叶绿体的存在状态与分布位置后,再分别给予相同强度的强光照射,观察两种植物细胞叶绿体的存在状态与分布位置。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

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3)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二者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表现出协

同作用。(4)植物激素和光等作为信号分子与相应受体结合后,经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可引起细胞核内特定基因的表达。大单元综合测评(八)生物与环境1.答案:D解析:鸣叫计数法是根据每只个体独特的鸣唱特点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对鸟类无损

伤、低干扰,A正确;鸣叫计数法需要鸟类的鸣唱具有显著个体间差异性,而且需要保证个体鸣唱参数的稳定性,B、C正确;鸟类通过鸣唱吸引异性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D错误。2.答案:A解析:雪兔和猞猁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不是种间竞争,在不同区域活动的雪兔和猞猁,不属于

同域共存机制,A符合题意;红尾鸲和鹟分别喜欢在缓坡和陡坡活动,属于同域共存机制,B不符合题意;田鼠和鼢鼠通过不同的觅食时间实现同域共存,C不符合题意;不同温度喜好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属于

同域共存机制,D不符合题意。3.答案:B解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错误;清除藤壶甲和未清除藤壶甲的状态下,藤壶乙始终占据深水区,说明其实际生态位和基本生态位相同,B正确;藤

壶甲常生活在浅水区,将藤壶乙清除后藤壶甲可以很容易占据深水区,说明藤壶甲的实际生态位是浅水区,基本生态位是深水区和浅水区,实际生态位比基本生态位要窄,C错误;藤壶甲、乙一般占据着相对稳定的实际生态位,但不是固定不变的,

D错误。4.答案:D解析:群落包括相同时间一定地域内所有的生物,A错误;调查乔木年龄结构时可采用样方法,但由于乔木高大,样方应选取10m×10m的正方形,B错误;由图可知,香果树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其余4种均接近衰退型,

因此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C错误,D正确。5.答案:C解析:两次捕获中,雌性个体总数为14+18=32(只),雄性个体总数为18+18=36(只),故性别比例约为雄∶雌=36∶32=9∶8,A

错误;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初捕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个体中的标记个体数”,可计算得出种群数量为36×32÷4=288(只),草场总面积为2hm2,故种群密度为288÷2=144(只/h

m2),B错误;若一部分被标记的野兔被狼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的标记个体数偏少,则种群密度估算值偏大,C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6.答案

:C解析:图1中,小龄级个体数明显多于大龄级个体数,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未来种群数量可能会增加,A正确;图2中,第Ⅷ龄级的鹅掌楸死亡率急剧上升,与其他龄级鹅掌楸死亡率差异过大,说明该龄级鹅掌楸的死亡可能不是自然发生的,可能是人类活动

干扰(如砍伐)造成的,应加强保护,B正确,C错误;提高鹅掌楸种子萌发率与幼苗存活率,可以有效地促进种群数量增长,D正确。7.答案:B解析:绿豆象幼虫是寄生蜂的卵的寄生对象,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绿豆象的数量是影响寄生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即寄

生蜂并非生活在理想条件下,因此寄生蜂在第0~5个世代中种群数量并非呈“J”形增长,A错误;外源性因素指影响种群密度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等,B正确;图中a点对应的纵坐标值是绿豆象种群最大数量,不能代

表绿豆象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波动与两者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D错误。8.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A错误;生态系统逐渐向荒漠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生物量在减少,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小于生物群落呼吸释放的能量,B错误;图中A表示兔的同化

量,C表示以兔粪便的形式和兔同化后以遗体残骸的形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图中没有狼的同化量,无法确定兔和狼之间传递能量的比值,D正确。9.答案:D解析: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蚯蚓分解处理技术

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生态足迹,A错误;植物获取的物质主要来自分解者将有机肥分解成的无机物,而能量来自自身光合作用所获取的光能,C错误;蚯蚓作为动物蛋白饲料喂养禽畜和堆沤发酵中的残渣饲喂蚯蚓等都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并未改变生态系统能

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不可循环利用,B错误,D正确。10.答案:D解析:该实验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和2,4­表油菜素内酯(EBR),研究其对三叶鬼针草修复镉(Cd)污染的影响,所以CK处理为对在有Cd的土壤中

种植的三叶鬼针草喷施等量清水,A错误;3mg·L-1SA组TF为1.55,BCF为3.30,而30mg·L-1SA组TF为1.54,BCF为3.54,B错误;BCF(富集指标)是三叶鬼针草植株体内Cd含量与土壤Cd含量的比值,该比值越大,说明富集在生物体中的Cd越多,土壤中残留

的越少,使用SA之后BCF增大,而使用EBR之后BCF减小,说明二者作用效果相反,C错误;30mg·L-1SA组的BCF是最大的,说明其对三叶鬼针草叶面喷施的修复效果最佳,D正确。11.答案:B解析:珊瑚

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B错误。12.答案:A解析:当能量传递效率为最大值即20%时,消耗的植物量最少。鹰经兔途径消耗的植物量为20×(2/5)÷20%÷20%=200(g);鹰经鼠途径消耗植物量为20×(2/5)÷20%÷20%

=200(g);鹰经蛇、鼠途径消耗的植物量为20×(1/5)÷20%÷20%÷20%=500(g),共计消耗植物量为200+200+500=900(g)。13.答案:C解析: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是防治空气污染的重要措施,A错误;目前

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的物种可能存在潜在价值,灭绝也可能影响人类的发展,B错误;臭氧层能吸收多种射线,对人类和其他生物起保护作用,如果臭氧层被破坏,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C正确;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当地物种,降低物

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14.答案:D解析:题图中乙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16+2)×103kJ/(m2·a),未利用的能量有(16+2-1.5-3-4)×103kJ/(m2·a)=9.5×103kJ/(m2·a),A正确;题图中

的箭头方向和数据可体现能量流动的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B正确;农药属于化学物质,使用农药防治虫害属于化学防治,C正确;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属于直接价值,D错误。15.答案:A解析: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

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能起到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的目的,进而能起到缓解“酸雨”产生的作用,效果明显,A正确;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能起到缓解“酸雨”的作用,但提高燃烧率的效果

不明显,B错误;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并不能起到减少引起“酸雨”的气体排放量,因而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不明显,C错误;“酸雨”的产生具有全球性,因而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依然无法减少煤量的使用,因而不能起到相应的减少“酸雨”的效果,

D错误。16.答案:ACD解析:对于低密度组,捕食风险明显降低了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对于高密度组,捕食风险对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不明显,说明高密度种群可有效降低捕食风险引起的繁殖抑制,A、D正确;捕食风险对高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影响不明显,不会加剧其种内

竞争,B错误;捕食风险可明显降低低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进而减弱低密度组种群的种内竞争,C正确。17.答案:ABD解析:分析题图可看出,随落叶松的个体发育,其生态位宽度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性变化,A正确

;由于生态位宽度是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综合指标,因此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般就越强,B正确;研究中的落叶松成龄组、老龄组和幼龄组可看作一个种群,C错误;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

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故该研究的指标主要是落叶松植株的高度及种间关系等,D正确。18.答案:AC解析:在图甲中,a为非生物环境,b为生产者,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由碳循环的过程可知,图甲中缺少的碳

流动方向是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至非生物环境的方向,即b→a,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至非生物环境的方向,即c→a,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至非生物环境的方向,即d→a,A错误;图甲中b为生产者,由图乙中

的箭头方向可知,Ⅰ也为生产者,B正确;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乙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调查结果显示,一段时间内种群Ⅰ和Ⅴ同化的总能量分别为a和b,由图乙可知,Ⅰ为生产者,其同化的能量要流向Ⅱ、Ⅲ和Ⅴ,要使

Ⅳ同化的能量最多,那么流向Ⅴ的能量最少,所以按20%的传递效率计算,因为Ⅴ同化的能量为b,Ⅴ来自于Ⅰ的能量最少为b÷20%=5b,则Ⅰ流向Ⅱ和Ⅲ的能量最多为a-5b,Ⅳ能获得的最大能量为(a-5b)×20%×20%=(a-5b)/25,则此时种群Ⅳ同化的能量最多为(a

-5b)/25,D正确。19.答案:BC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流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07t·km-2·a-1,A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第一营养级被同化量)为36.3t·km-2·a-1,第三

营养级同化量(第二营养级被同化量)为7.89t·km-2·a-1,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89/36.3)×100%≈21.7%,B正确;部分碎屑会被分解者分解,部分碎屑不能被分解会形成海底有机物沉积,C正确;渔获物平均营

养级降低说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该海湾的渔业资源越来越贫瘠,D错误。20.答案:CD解析:结合题图可知,不同休牧时间与CK组相比,莎草科的重要值升高,并且高于CK组重要值最高的阔叶型可食草,说明休牧后群落中的优势种由阔叶型可食草变为莎草科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发生替换

说明群落发生了演替,A正确;由题图可知,休牧前阔叶型可食草为优势种,莎草科植物的重要值略低,而休牧后莎草科植物成为优势种,说明放牧的牲畜可能更喜食莎草科植物,B正确;放牧时牲畜喜食莎草科植物,使莎草科植物与其他植物竞争的能力减弱,阔叶型可食草成为优势种,休牧

后莎草科植物的竞争能力恢复,使阔叶型可食草的重要值降低,故放牧会改变莎草科与阔叶型可食草间的竞争程度,C错误;休牧期间,不同植物的重要值改变,会导致群落的空间结构改变,D错误。21.答案:(1)①各种生物种群

②随机③中度中度干扰时鼢鼠的造丘活动使草地土壤的异质性增加,优势种的竞争受到了抑制,进而为不同类型的植物共存创造了条件,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增加。重度干扰时,鼢鼠的造丘活动及取食对植被过度破坏,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在轻度干扰时,群落为少数优势种所统治,导致物种多

样性不高(2)微生物的分解作用(3)ABD(4)适度放牧解析:(1)①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②设置样方的原则为随机取样;③由表可知在中度干扰下植物种类最多,故中度干扰下植

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原因为中度干扰时鼢鼠的造丘活动使草地土壤的异质性增加,优势种的竞争受到了抑制,进而为不同类型的植物共存创造了条件,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增加。重度干扰时,鼢鼠的造丘活动及取食对植被过度破坏,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在轻度干扰时,群落为少数优势种所统治,导致物种多样性也不高。(

2)因土壤透气性良好、温度高,土壤中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旺盛,分解有机物产生更多的氮、磷、钾等无机盐。(3)因为多年生的草本比一年生的草本竞争能力更强,所以多年生的草本会逐渐取代一年生草本成为优势类群;一年生草本的生长为多年生的草本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所以促进了多

年生草本的生存;能否演替到森林阶段受到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制约,所以在该地不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在此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物种之间的联系会更复杂,所以群落的稳定性会增加。(4)由题可知,高寒草

甸生态系统的变化由过度放牧所致,故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控制放牧量,适度放牧。22.答案:(1)水稻→兔→猫头鹰或水稻→鼠→猫头鹰物质和能量(2)>(3)种间关系昆虫灭绝,导致以昆虫为食的青蛙和食虫鸟灭绝,生态系统组分减少,营养结构变简单(4)能量(或太阳光能)解析:(1)最

短的食物链能量消耗最少。图中最短的食物链有水稻→兔→猫头鹰或水稻→鼠→猫头鹰;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物质传递链,为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需要合理设计食物链。(2)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一进(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三出(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所以a>b+c。(3)水稻为昆虫提供采食的信息,体现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喷洒农药使所有的昆虫灭绝,导致以昆虫为食的青蛙和食虫鸟灭绝,生态系统的组分减少,自我调节能力下降。(4)上述生态系统需要通过获

取能量来维持系统的有序性,所以上述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23.答案:(1)时间短,速度较快(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3)不能确定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4)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解析:(1)退耕农田自然演替有生物定居,

为次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速度较缓慢,次生演替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类活动,而初生演替的影响因素是自然因素。(2)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3)图示曲线为三种

植物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而相对多度为该植物种群个体数量占群落所有植物个体的百分比,第30年至第50年群落进行演替,群落中所有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乙种群相对多度下降,不能确定其个体数的变化,即不能确定其

种群密度的变化。(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4.答案:(1)物质的良性循环蚕沙(粪)养鱼(2)净初级生产量大于桑树和蚕的能量传递效率是D/A,为介于10%~20%之间,由于C<A,因此正常情况下D/

C大于10%(3)均匀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解析:(1)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利用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具体途径是桑叶养蚕、蚕沙(粪)养鱼、塘泥作为桑树的肥料回到桑田。(2)图中C代表桑树的净初级生产量;由于桑树和蚕的

能量传递效率是D/A,D/A介于10%~20%之间,且C<A,因此正常情况下D/C大于10%。(3)人工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桑树种群一般呈均匀分布;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

从而降低了害虫种群密度。25.答案:(1)次生演替间接(2)无瓣海桑生长快,比互花米草高,在竞争中占优势(3)无瓣海桑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理由: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3~16年间,林下秋茄更新幼苗密度为0,无瓣海

桑群落林龄为16年时,植物种类减少到2种,说明无瓣海桑在与其他植物竞争的过程中占优势,导致当地物种减少甚至灭绝(4)选择适量适合在滩涂上生长,植株高度高于无瓣海桑的多种本土植物,以及一些适合在无瓣海桑群落林下

生长的本土阴生植物进行种植,尽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利用它们的种间关系达到共存的目的解析:(1)由题意可知,红树林植被退化形成的裸滩被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占据,则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次生演替。恢复的红树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也是多种水鸟栖息和繁殖的场所,这是红树林在生

态系统方面的调节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无瓣海桑是速生乔木,种植后由于其生长速度较快,在与互花米草对阳光等竞争中占据优势,能有效抑制互花米草的蔓延。(3)无瓣海桑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

。理由:据表中数据分析,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16年时,植物种类减少到2种,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3~16年间,林下秋茄更新幼苗为0,说明无瓣海桑在与其他植物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优势,其生长速度快,繁殖速度快,有可能成为新的外

来入侵物种。(4)为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可以选择适量适合在滩涂上生长、植株高度高于无瓣海桑的多种本土植物进行种植,另一方面可以种植一些适合在无瓣海桑群落林下生长的本土阴生植物,利用它们的种间关系达到共存的目的。大单元综合测评(九)生物技术与工程1.答案:D解

析:由于酿酒酵母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发酵产生酒精(乙醇),故糖化过程主要是利用霉菌分泌的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以供发酵利用,A正确;发酵液样品的蒸馏产物有无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若存在酒精,则酒精与

酸性的重铬酸钾反应呈灰绿色,B正确;酿造过程中应在无氧条件下进行,若密封不严,会导致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发酵产生醋酸而使酒变酸,C正确;蒸熟并摊晾的原料需要冷却后才可加入糟醅,以免杀死菌种,且需要在有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让酵母菌大量繁殖,而后再密封进行酒精发酵,

D错误。2.答案:D解析:泡菜坛中的白色菌膜是酵母菌,果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两者所含的菌种不相同,A错误;面包和馒头制作过程中都用酵母菌来发酵,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包和馒头更松软,B错误;若出现面包长霉、酸奶胀袋现象,则食物不能再食用,泡菜发酸是由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引

起的,这是正常现象,C错误;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应该是大量的食盐导致乳酸菌渗透失水死亡,导致乳酸菌不能进行乳酸发酵,D正确。3.答案:B解析:用两种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可以防止目的基因的反向连接和质粒的自身环化,A正确;常用制备感

受态细胞的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B错误;与大肠杆菌作受体相比,甲醇酵母为真核生物,其表达出的胶原蛋白可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与人体产生的胶原蛋白结构更相近,C正确;与其他酵母菌相比,甲醇酵母可以高效表达外源蛋白,但自身蛋白分泌到培养基的较少,便于目的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D正确。4.答案:C解析:利用橘子发酵产生果酒的条件是无氧,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果酒发酵后期只加入醋酸菌不能产生醋酸;果醋制作的原理是在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橘子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制作橘

子果酒时一般要先通气,通气的目的是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然后再密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果醋发酵的微生物是醋酸菌,条件是30~35℃,需要持续通入无菌空气,一旦间断,醋酸菌就会死亡。5.答案:B解析:对原料进行

蒸煮的目的之一是利用高温灭菌来杀死杂菌,A正确;曲霉和酵母菌均属于真菌,都有成形的细胞核,B错误;原料经糖化作用后,可为酵母菌提供碳源、氮源等营养成分,C正确;制备酒精时,先在有氧条件下使酵母菌大量繁殖,然后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生酒精,D正

确。6.答案:C解析:步骤②需充分振荡的主要目的是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充分释放到无菌水中,A错误;由图可知,平板中的菌落分布均匀,故所用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B错误;1g土壤中平均自生固氮菌数约为(90+95+100)/3÷0.1×104=9.5×106(个),C正确;本实

验需要分离自生固氮菌,自生固氮菌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故所用培养基中不能加入氮源,D错误。7.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烟草细胞甲具有链霉素抗性,没有细胞核,烟草细胞乙无链霉素抗性,有细胞核,为了筛选出融合的杂种细胞,应在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这样能够存活的细胞即为

杂种细胞;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去掉细胞核的烟草细胞甲不能再增殖;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丙具有烟草细胞甲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和烟草细胞乙的遗传物质;杂种细胞的形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8.答案:D解析:

由于受体细胞是动物体细胞,可以用显微注射法,也可以用经过修饰的病毒导入,因为病毒对宿主细胞具有感染性,利用病毒的这一特点可以用经过修饰的病毒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由题干信息可知,将筛选获得的iPS细胞注射

到无法发育到成体阶段的四倍体囊胚中,最终获得克隆鼠,经鉴定证实克隆鼠是由iPS细胞发育而来并可繁殖后代,iPS细胞是由黑鼠提供的体细胞转入四种基因后筛选所得,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组数与黑鼠相同,体色最可能为黑色;灰鼠受精卵为二倍体,第一次卵裂后生成的子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通过电融合法诱导细胞两两融合,融合后的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经进一步发育获得的囊胚为四倍体;该实验过程使用到的技术有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该过程不涉及体外受精。9.答案:A解析:用胰蛋

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肌肉组织,可以获得分裂能力强的肌肉母细胞;生物反应器内应控制适宜的温度,并充入一定量的CO2以保证培养液的pH相对稳定;动物细胞培养时会出现贴壁生长现象,故在培养液中添加支架,可以提供更多的位置供细胞附

着,有利于细胞的生长;“人造牛肉”是用牛的肌肉母细胞培养的结果,得到的产品是真肉。10.答案:A解析:DNA连接酶不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限制酶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切割特定的磷酸二酯键;常见的载体是质粒,是小型环状DNA;由于限制酶通过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切割,所以当细菌没有该识别序列(

或该序列被修饰),而噬菌体含有该序列时,限制酶就能在不影响自身生命活动的前提下破坏噬菌体注入的遗传物质来阻止噬菌体的增殖。11.答案:B解析:干扰素为细胞因子,非生物武器,B错误。12.答案:B解析:退火的温度

与时间,取决于引物的长度、碱基组成及其浓度,引物的碱基数量越少变性时破开的氢键越少,则退火温度越低,但能与引物发生配对的片段就越多,目标DNA获得率越低;子链延伸的方向是5′→3′端,而子链是在引物的引导下延长,应在引物5′端加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复制序列以便于后续

目的基因的获取;退火的目的是让引物与DNA模板链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部分双链,若温度差异较大,会使形成的双链不稳定,即可减少引物与模板链的特异性结合;引物的GC含量越高,结合的特异性越强,引物越不易与模板链分离,不利于目标DNA的复制。13.答案:C解析:实验前必须给小鼠甲注射病毒A,该处理的

目的是诱导小鼠甲产生能够分泌抗病毒A抗体的B淋巴细胞,A正确;以小鼠甲的脾脏为材料制备单细胞悬液时,应取小鼠甲脾脏剪碎,用胰蛋白酶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加入培养液制成单细胞悬液,B正确;为了得到能产生

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需要进行两次筛选,筛选1是选择培养基筛选,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才能生长,筛选2才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原理,C错误;杂交瘤细胞体外培养的条件需要无菌、无毒、合适的营养、适宜的温度、通入含

有95%空气和5%CO2混合气体(维持培养液的pH)的环境,D正确。14.答案:C解析:对重组细胞进行培养时,其培养基的成分包括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采集的卵母细胞需培养到减数分裂Ⅱ期(MⅡ期)才能成熟

,通过显微操作去除细胞核,再与供体的细胞核进行重组形成重组细胞;用实时荧光逆转录PCR技术(RT­qPCR)检测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水平,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形成DNA的过程,再用DNA进行扩增,通过PCR产

物量的对数值与起始模板量(DNA)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推算出Bcl­2转录形成的RNA量,因此只有在荧光信号指数扩散阶段进行定量分析,才能计算出基因Bcl­2在相应的细胞中的转录水平;供体与受体具有相同的

生理变化,子宫不会对外来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胚胎在受体子宫发育过程中,其遗传特性不受影响。15.答案:B解析:要制备抗RecQ解旋酶单克隆抗体,需要注射对应的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A正确;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2次筛选,第一次是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是筛选出

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只有第二次用到了抗原—抗体的杂交,因此只需要进行1次抗原检测,B错误;根据题干可知,杂交瘤细胞正常染色体数目应该是102~108,但图甲显示有80~93,94~104条染色

体的细胞,所以可能会发生染色体数目的丢失,C正确;图乙中在稀释度为1/800时RecQ解旋酶结合DNA活性最弱,说明抗体在此时可显著抑制RecQ解旋酶与DNA的结合,D正确。16.答案:ACD解析:为了检测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杂菌污染,需设置空白对照组,即不接种大肠杆菌的培养液,A正确;

培养大肠杆菌过程中,摇床培养的目的是提供充足氧气,并使细菌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扩大培养,B错误;涂布平板培养大肠杆菌时,倒置培养既可以防止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快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C正确;由曲线图分析可知,在0~

28h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其中在16h时菌体数量的相对值最高;而观察电泳图可知,培养时间在10h后才能够看到明显的电泳带,其中16h时的电泳带亮度最高,由此推测16h左右提取质粒较为适宜,D正确。17.

答案:ABD解析:可利市嗜热产氢菌可利用NH+4、尿素、葡萄糖、蔗糖和淀粉生长,故其培养基可以尿素为氮源,淀粉为碳源,A正确;空气中含有细菌的孢子等,涂布及划线操作时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B正确;青霉素G和链霉素可抑制可利市嗜热产氢菌的生长,但对氯霉素不敏感,为了筛选可利市嗜热产氢菌,应该在培

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氯霉素,C错误;可利市嗜热产氢菌是一种严格厌氧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65℃,菌液涂布均匀后应立即将平板倒置放入65℃恒温无氧培养箱中培养,D正确。18.答案:ABD解析:胚胎干细胞从原始性腺或早

期胚胎中获取,所以①表示囊胚期、②表示囊胚的内细胞团、③表示原始性腺;桑葚胚细胞未出现分化,为全能干细胞,可以任意切割;在适宜条件下,ES细胞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ES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

才能维持不分化状态。19.答案:AC解析:为保证模板链与引物结合的效率,两种引物之间尽量避免存在互补序列;为了便于将扩增的DNA片段与运载体连接,可在引物的5′端加上限制酶识别序列;在两种引物上设计加入不同的限制酶识别序列,主要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定向

插入运载体并可避免目的基因自身环化;复性所需的温度、时长与引物有关,延伸所需的温度、时长与引物无关。20.答案:AB解析:重组载体A用于获取胰岛素基因,为基因克隆载体,重组载体B用于大量生产胰岛素,为基因表达载体;重组载体必须具备启动子、复制原点、标记基

因和终止子,以及多个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必须将目的基因插入重组载体B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由于培养的是不同的细菌,且一个需要大量增殖,一个需要表达相关基因得到蛋白质,故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有差异。21.答案:(1)细菌主

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2)异养种群(3)防止冷凝水滴落在培养基上污染培养基,避免水分过快蒸发(4)85000(8.5×104)是用于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解析:(1)培养基的pH调至7.2左右,可用于培养细菌;该培养基所含有

的氮源是蛋白胨,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2)根据培养基中的有机碳源可知,该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或真菌集团),在生态学上被称为种群。(3)接种好的培养皿要倒置培养,目的是防止冷凝水

滴落在培养基上污染培养基,也可避免水分过快蒸发。(4)由图可知,牛奶样液稀释了103倍,则消毒后牛奶中每毫升含细菌数为(87+83+85)÷3÷1×103=8.5×104个;统计样本菌落数的该方法叫稀释涂布平板法,

统计样本菌落时,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目的是用于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22.答案:(1)不合理,分离细菌应使用固体培养基,配方中缺少琼脂(凝固剂);尿素不是唯一氮源,蛋白胨也可以提供氮元素(2)前(3)106稀释涂布平板1.7×109偏高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

的只是一个菌落(4)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接种筛选出的细菌后,观察指示剂是否变红解析:(1)对细菌分离纯化应该选择固体培养基,表中所示的培养基缺少琼脂(凝固剂),要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

应该以尿素为唯一氮源,表中所示的培养基含有蛋白胨,蛋白胨也可以作为氮源,所以尿素不是唯一氮源。(2)微生物的培养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基本原则,在配制培养基时,应该先调节好pH,然后进行灭菌,防止培养基被杂菌污染。(3)图中进行了系列稀释操作,5号试管

的土壤样品稀释了106倍;图中显示对平板上的菌落进行了计数,说明采用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微生物进行接种;根据图示结果估算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168+175+167)÷3÷0.1×106=1.7×109个;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所以实际活菌数目比该实

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往往会偏高。(4)对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行初步筛选后,进一步鉴定菌种是否能够分解尿素,需要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接种筛选出的细菌后,观察指示剂是否变红。23.答案:(1)同种动物的胚胎在异体动物体内可发育(或胚胎移植

)(2)获能受精状况和受精卵的发育能力促性腺激素输卵管(3)血清氨基酸和核苷酸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解析:(1)将纯种的安哥拉兔的两个胚胎移入一只纯种比利时兔的输卵管内,成功地得

到了两只安哥拉兔。由于安哥拉兔和比利时兔为两个不同的品种,故这个实验可证实同种动物的胚胎在异体动物体内发育的可能性。(2)试管婴儿需让获能后成熟的精子与成熟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进行早期胚胎培养;精子与卵细胞在体外受精后,应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以检查受精状况和受精卵的发育能力

;利用注射促性腺激素的方法促进雌性个体超数排卵,这是人工授精技术的前提;自然条件下,哺乳动物的受精作用是在雌性动物的输卵管内完成的。(3)胚胎培养液中除了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外,还需要添加“两酸”“两素”以及动物血清;其中的“两酸”是

指氨基酸和核苷酸;因为受体与供体经过了同期发情处理,受体子宫为胚胎存活创造了相同的环境条件,同时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就为胚胎移植的成功提供了基本的生理条件。24.答案:(1)标记

基因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驱动基因转录cDNA无内含子,在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与原核细胞基因相似(2)基因枪法(3)导入空载体(不含目的基因的载体)的叶绿体DNA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的结果一致,且阴性对照组无扩增产物(4)不会叶绿体基因属于细胞质基因,

只通过母本(卵细胞)遗传给后代解析:(1)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终止子、启动子、标记基因等;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驱动基因转录;DNA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由单体脱氧核糖核苷酸聚合而成,内部有内含子等结构。cDNA是与RNA链互补的单链DNA,以RNA为模板,在适当引物的存

在下,由RNA经反转录而成,其内部无内含子等结构,在基因克隆中利于在原核生物中表达。(2)基因枪法,是利用压缩气体(氦或氮等)产生的动力,将包裹在金属颗粒表面的表达载体DNA打入受体细胞中,使目的基因与其整合并表达的方法。(3)将以不含目的基因的叶绿体DNA为模板的组别作为阴性对照组;如果

目的基因导入了受体,那待测样本DNA中就会含有目的基因,就可以通过PCR扩增形成相应的条带,若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的结果一致,且阴性对照组无扩增产物,则说明目的基因导入成功。(4)叶绿体基因属于细胞质基因,其具有母系

遗传的特点,也就是子代与母本性状相同,而父本产生花粉,转入叶绿体中的基因不能随花粉遗传给下一代。25.答案:(1)逆转录酶不互补定位基因,使TaqDNA聚合酶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2)避免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准确地将目的基因插入运载体BamHⅠ(3)氨苄青霉素农杆菌转化法

(4)BA解析:在番茄成熟过程中,两类物质起着关键作用,一是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二是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能促进细胞壁果胶分解从而使果实软化。成熟软化太快,使得番茄不耐贮藏和运输,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乙烯合成酶基因和PG酶基因的反义基因导入番茄细胞内,反义基因产生的mRNA与正常基

因产生的mRNA互补,在细胞内形成双链,以减少乙烯合成酶和PG酶的合成量,减缓成熟和软化,增加贮藏时间。(1)RT­PCR技术是提取番茄细胞内总RNA,利用设计好的相应基因的引物,逆转录生成cDNA后,再扩增目的基因的技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目的基因没有内含子,逆转录过程需要用到

逆转录酶;设计的两段引物的核苷酸序列不能互补,如果互补,两段引物互补形成双链,降低扩增的效率;引物的作用是定位基因,使DNA聚合酶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2)用两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的原因是在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上切出两个不同的黏性末端,一是避免自身环化,

二是准确地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相连;由图可知,目的基因是从左向右转录,而要求是将反义基因导入番茄细胞,需要将目的基因的左端连接在靠近终止子的位置,靠近终止子的是BamHⅠ的识别序列,应将BamHⅠ的识别序列连接到目的基因的左端。(3)将重组质粒先导入农杆菌,利用农杆菌转化法的特性再导

入番茄细胞;重组质粒上含有抗氨苄青霉素的基因,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培养农杆菌,可获得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4)根据图示三种情况,B情况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

两个基因分开,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E、P,自交后代基因型为EE、PP、EP,没有稳定遗传耐储藏的个体;A情况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EP、OO,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EEPP∶EPOO∶OOOO=1∶2∶1,耐贮藏的子代中能稳定遗

传的占1/3;C情况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EP、EO、OP、OO,自交后代有9种基因型,耐贮藏的占9/16,耐贮藏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9,所以A情况自交产生的子代番茄中更容易获得稳定遗传的耐贮藏品种。大单元综合测评(十)实验与探究1.答案:D解析: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细胞亚显

微结构照片属于实物,不属于模型,A错误;液泡含有的色素不是光合色素,B错误;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具有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亚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到细胞的显微结构,C错误;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的三次显微

观察都是在低倍镜下进行的,D正确。2.答案:D解析: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应先加A液,摇匀后,再加B液,A错误;制片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不能漂洗后直接进行显微观察,B错误;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中

,碳酸钙的作用是保护叶绿素不被破坏,应在研磨前加入,C错误。3.答案:A解析: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无叶绿体,A错误。4.答案:B解析:甜菜中的糖主要为蔗糖,蔗糖不是还原糖,因此甜菜提取液不是用于检测还原糖的理想材料,B错误。5.答案:B解析: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

验为自身对照实验,A错误;对照实验的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条件对照和自身对照,相互对照与自身对照都不设空白对照,相互对照为不同实验组之间的相互对照(对比实验),自身对照可为自身前后对照,B正确;设置

空白对照不能减小实验误差,C错误;在实验之前针对提出问题所作的假说,其正确性无法确定,需要进行实验验证,D错误。6.答案:C解析:酵母菌无氧培养组静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澄清石灰水,以消耗尽锥形瓶中原有O2,使通入

澄清石灰水中的CO2全部来自无氧呼吸,C错误。7.答案:D解析:叶肉细胞有叶绿体,表皮细胞无叶绿体,不可使用表皮细胞观察叶绿体,可选用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为实验材料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D符合题意。8.答

案:A解析:预实验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如在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预实验确定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可为确定最适浓度打下基础,但预实验不能减小实验误差,A错误。9.答案:B解析:用放射性3H标

记亮氨酸是进行同位素标记,A错误;把萎缩的胰腺提取液注入因摘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身上,与摘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相比,人为增加了某种因素,属于“加法原理”,B正确;注入双缩脲试剂是为了检测蛋白质,不是增加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C错误;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对细胞提取物分别用蛋白

酶、RNA酶或酯酶处理是去除相应的物质,为“减法原理”,D错误。10.答案:C解析:斐林试剂现配现用,不能长期保存,A错误;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B错误;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生理状态相同的插条,生根数可能相同,C正确;紫色洋葱鳞片

叶不同部位的外表皮细胞内浓度可能不同,观察到的细胞质壁分离程度不同,D错误。11.答案:A解析:15N不具有放射性,A错误;DNA不溶于酒精,但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初步分离DNA和蛋白质,在实验中

一般用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使DNA析出,B正确;真核细胞和细菌的DNA聚合酶都需要Mg2+激活,因此PCR反应缓冲溶液中一般要添加Mg2+,C正确;制备凝胶时(在凝胶溶液凝固前)加入的核酸染料能与DNA分子结合,在波长为300nm的紫外灯下可

以被检测出来,D正确。12.答案:B解析: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外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A错误;质壁分离复原时,水分进入细胞,使细胞液浓度降低,细胞吸水能力变小,B正确;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不含光合色素,C

错误;洋葱根尖是根生长的主要部位,存在分生组织,可以选择洋葱根尖来观察染色体数目发生的改变,D错误。13.答案:D解析:A处应为“因变量”,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催化剂种类是自变量,A错误;A处应为“因变量

”,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有无氧气是自变量,B错误;B处应为“无关变量”,在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是无关变量,有机物产生量是因变量,C错误;C处应为“干扰因素”,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实验中,不能用西瓜汁作实验材料,以免西瓜汁的颜色对实验结果造成干

扰,D正确。14.答案:D解析:该同学取两个成熟程度相似、大小相同的草莓果实,样本数量过少且未重复实验,可能因为个体差异具有偶然性,降低实验的可信度,A错误、D正确;该同学的实验方案中设置不同温度处理的甲、乙两组,为相互对照实验,B错误;该实验方案中,除自变量温度外,其他变量如果实成熟度、

大小和瓶的容积等均为无关变量,都应控制为相同或相似,所以该实验方案中控制了单一变量,C错误。15.答案:A解析:由实验证据可知,该实验并未将S型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开来,而是将其中的物质逐个除去,观察对R型菌的作用,A错误;③转化活性不因去除

蛋白质或脂类而损失,推测蛋白质或脂质不具有转化作用,B正确;证据③④表明转化因子不是蛋白质,证据⑤表明转化因子不是RNA,C正确;该实验通过去除某些物质,观察R型菌的转化情况,运用了实验设计中的“减法原理”,可得出“Ⅲ型肺炎链球菌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是DNA”的结论

,D正确。16.答案:AD解析:为保证不被杂菌污染,实验需要对实验器皿、培养液进行灭菌处理,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接种,A正确;该实验中摇床的转速、温度、培养液的体积是无关变量,时间、接种量是自变量,B错误;为

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从培养瓶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需振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C错误;台盼蓝能将死细胞染成蓝色,活细胞不会被染上颜色,用台盼蓝染色后对酵母菌活菌进行计数时,只计呈无色的个体,D正确。17.答案:BC解析:搅拌的目的是

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A正确;M13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一个环状单链DNA分子,不形成碱基对,所以碱基C和G的数量不一定相等,碱基A和T的数量也不一定相等,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面,没有进入细菌,因此35S标记组沉淀物中

含有少量放射性可能是因为离心不充分,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的表面,C错误;由于3H在亲代M13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中都存在,32P只存在于亲代噬菌体的DNA中,35S只存在于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噬菌体侵染细菌

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其DNA进入细菌,以自身DNA为模板,利用细菌提供的原料进行增殖,所以可在少数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找到3H和32P,但不能在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找到35S,D正确。18.答案:ACD解析:光照影响植物开花是因为植物体内存在可以感受红光和远红

光的光敏色素,该物质在受到光照时,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A正确;将题图从左向右分别标号为1、2、3、4、5组。均开花的1、2两组对比,在光照期间加入暗间断没有改变开花的结果,再结合3组延长暗期时长后该植物不开花的结果可知,该植物开花受暗期时长决定,夜晚连续光

照会使暗期缩短,当暗期时长短于某一值时,植物开花,B错误,D正确;3组不开花、4组开花,说明暗期使用红光处理可以促进植物开花,结合5组实验结果可知,红光对植物开花的促进作用可被远红光逆转,C正确。19.答案:BD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PO酶对黄酮醇苷的催化效率,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组溶液为茶

叶提取物、含PPO酶的缓冲液,故对照组溶液为茶叶提取物和缓冲液的混合液,A正确;灭活5min时,PPO酶活性并未完全丧失,只是催化速率较低,静置10小时后,依然能催化黄酮醇苷的分解,故b曲线表示实验组静置前黄酮醇苷的含量,c曲线表示

实验组静置后黄酮醇苷的含量,B错误;为了排除茶叶中的PPO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制备茶叶提取物前,需对茶叶进行高温处理,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7min以后静置前、后黄酮醇苷剩余量几乎维持不变,说明PPO酶彻底失活,则PPO酶灭活的最短时

长是7min,D错误。20.答案:ABC解析:甲组实验装置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CO2,有氧呼吸过程消耗O2,产生的CO2被NaOH吸收,所以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时O2的消耗量,A正确;乙组实验装置中无NaOH吸收CO2,液面变化是由O2消耗量与CO2释放量不相等导致

的,因此乙组右侧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时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B正确;甲组右侧液面升高,说明细胞呼吸消耗O2,进行有氧呼吸,乙组右侧液面下降,说明CO2释放量大于O2消耗量,说明微生物进行了产酒精的无氧呼吸,综合分析可知,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和产酒精的无氧呼

吸,C正确;甲组右侧液面不变,说明微生物不消耗O2,即不进行有氧呼吸,乙组右侧液面下降,说明有CO2的释放,说明微生物进行的是酒精发酵,不是乳酸发酵,D错误。21.答案:(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对红

光有较高的吸收峰值,红光照射下保卫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使保卫细胞的渗透压上升,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开放(3)蓝光作为信号能促进保卫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K+,使保卫细胞渗透压上升,吸水膨胀,气孔张开(4)能解析:(1)植物的蒸腾作用

是通过气孔实现的,可见气孔的开闭将直接影响蒸腾作用,同时,蒸腾作用能提供植物吸水和运水的动力,植物体中营养物质的运输过程离不开水分,因此光合作用会因为营养物质运输不畅受到影响,同时气孔关闭也会使气体与外界环境的交换能力变弱,而光合作用需要通

过气孔吸收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同时产生的氧气也需要通过气孔释放出去;呼吸作用需要利用氧气,同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需要释放出去。总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均需要植物通过气孔很好地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才能顺利完成,可见气孔的开

闭直接影响的生理过程除了蒸腾作用外,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红光是植物光合色素主要捕获的光,它能促进保卫细胞中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能提高植物细胞的渗透压,进而促进保卫细胞吸水,保卫细胞体积膨大而使气孔开放。(3)题中

显示,蓝光可作为一种信号促进保卫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K+,进而增加了保卫细胞的渗透压,保卫细胞吸水能力增强,因而体积膨大,气孔开放。因此,在饱和红光的基础上补加蓝光照射叶片,气孔开度可进一步增大。(4)已知某除草剂能阻

断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用该除草剂处理的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不能产生有机物以维持气孔开放,但在阳光照射下保卫细胞可逆浓度梯度吸收K+,使气孔维持一定的开度。22.答案:(1)叶绿体基质ATP、NADPH(2)当土壤含水量过高

时,羧化酶效率下降,导致固定的CO2减少,所以蔷薇植株净光合速率下降(3)更大70%(4)①分别摘取等量两组幼苗中上部叶片为样本②提取色素③防止色素分解90%土壤中含水量过高会导致叶片色素含量降低,从而导致蔷薇的净光合速率降低解析:(2)由图乙可知,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羧化酶效率先增

后降,土壤相对含水量约为70%时羧化酶效率最高,超过此含水量后,羧化酶效率开始下降,导致暗反应固定的CO2减少,蔷薇植株净光合速率下降。(3)由图甲可知,平均净光合速率最大时土壤相对含水量约为70%,小于70%,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减小,植物遭受干旱,大于70%,

植物遭受涝害,且与小于70%相比,大于70%时平均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斜率更大,说明涝害比干旱对蔷薇的伤害更大。(4)①采集叶片的数量和部位要遵循无关变量相同等量的原则,所以要分别摘取等量两组幼苗中上部叶片为样本;②步骤为提取色素;③将各组装置放在4℃、弱光等环境中,目的是防止色素分解;本实验的

研究目的是探究净光合速率降低与叶片色素含量的关系,所以土壤含水量高而净光合速率较低的一组为实验组,故90%的土壤含水量组为实验组,70%的土壤含水量组为对照组;从最终实验结果图丙可知,实验组的色素吸光值低于对照组,说明土壤中含水量过高会导致叶片色素含量降低,从而导致蔷薇的净光合速率降低。23.答案

:(1)分级(2)交感神经可以使机体对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意思相近即可)(3)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大量排汗,带走了大量的水分,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了尿量(可用流程图表示)(4)①药物M②高血压模型鼠③辅助剂N+药物M=乙>丙>解析:(1)大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调控,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2)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对同

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而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这样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3)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

大量排汗,带走了大量的水分,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4)为了验证辅助剂N不能直接降低血压但能加强药物M的降压

效果,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丙组处理方式为高血压模型鼠+生理盐水+药物M;丁组处理方式为高血压模型鼠+生理盐水+辅助剂N+药物M;由于辅助剂N不能直接降低血压但能加强药物M的降压效果,则甲组和乙组的血压相等,药物M能够降血压,则丙组血压小于甲组和乙组,辅助剂N能加强药

物M的降压效果,则丁组的血压最低,故甲=乙>丙>丁。24.答案:(1)提供能量、作为信号分子(2)细胞体和突起支持、营养、修复(3)ATP与突触前膜上的P2Y受体结合,抑制Ca2+内流,进而抑制ACh的释放(4)将具有突触联系的神经元分为两组,编号为甲、乙。甲组单独培养,乙组与星形胶质细胞混合

培养;给予突触前神经元适宜刺激,测量两组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甲组膜电位变化正常,乙组的膜电位变化逐渐减小,说明对突触传递产生抑制作用来自星形胶质细胞解析:(1)ATP是“能量货币”,此外由题干可知ATP还能作用于P2Y受体,

作为信号分子。(2)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结构类似,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具有支持、营养、修复等功能。(3)根据题干,ACh的释放需要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所以推测ATP通过与突触前膜上的P2Y受体结合,抑制Ca2

+内流,进而抑制ACh的释放。(4)实验设计时先分组并确定自变量,自变量是有无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因变量是兴奋的传递是否受到抑制,所以实验思路是将具有突触联系的神经元分为两组,编号为甲、乙。甲组单独培养,乙组与星形胶质细胞混合培养;给予突触前

神经元适宜刺激,测量两组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预期结果为若甲组膜电位变化正常,乙组的膜电位变化逐渐减小,说明对突触传递产生抑制作用来自星形胶质细胞。25.答案:(1)条件大脑皮层(2)曲线A减轻了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减少,引起尿量增加淡盐水(3)①生理盐水适宜强度电刺激迷走神经减压神经的外周端和中枢端②如表所示Ⅲ、Ⅳ实验血压变化记录表及预期结果刺激部位血压变化减压神经外周端不下降中枢端下降迷走神经外周端下降中枢端不下降③有利于运动员在长跑过

程中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避免长时间较高血压对血管带来的不利影响。解析:(1)听到发令枪声运动员立刻起跑,这一过程是后天学习和训练习得的,属于条件反射;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大脑皮层,渴觉的产生部位也是大脑皮层。(2)据图可知,曲线A表示的是饮用清水的曲线,判断的依据是:饮用清

水后,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减轻了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引起尿量增加;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为维持机体血浆渗透压稳定,应饮用淡盐水

,以同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离子。(3)实验过程中为确保实验材料的功能正常,需随时用生理盐水湿润神经;同时需要检查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自身功能是否正常。据图乙可知,如果传入神经是减压神经,则外周端与感受器相连,中枢端与神经中枢相连,从结扎中间剪断神

经,刺激外周端,兴奋不能传到神经中枢,血压不下降;刺激中枢端,产生的兴奋可传导至神经中枢,使血压下降。如果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则外周端与效应器相连,中枢端与神经中枢相连,从结扎中间剪断神经,刺激外周端,产生的兴奋可传导至效应器,使血压下降;刺激中枢端,兴奋不能传到效应器,血压不下降。表格的设计

要有标题且包含自变量和观察指标的栏目。长跑运动时,减压反射能使血压保持相对稳定,减少对运动员的伤害。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