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高考通用16+3模式,纲要上第1-14课)02(考试版A3)【测试范围:纲要上1~14课】(新高考通用).docx,共(2)页,405.19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04f71acc7ddbab13b23e13853cb094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2(新高考通用)(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4课。5.难度系数:0.75。6.考试
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①处出土大量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作物B.②
处代表器物为黑陶,已经开始学会用火C.③处最早种植粟,出现大规模祭坛神庙D.④处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2.西周至春秋前期,君子只是指天子、诸侯、大夫等有位之人,其“德”的内涵与要求并不突出。战国时期,《易传》明确且正式地提出了“君子之德”,
传递出新的含义,即“君子”应具有道德、才干突出的特点,凭借个人素质获得社会优势地位。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A.教育对象有教无类B.民众自我意识初步觉醒C.世卿世禄制被废除D.社会转型助推认知解放3.秦朝建立后,秦始皇
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制为标准(如下表所示),颁行全国。这一举措()度量衡1丈=10尺=100寸l=10斗=100升=1000合1石=120斤(合今307050克)合今230厘米合今2000毫升1斤=16两=384铢(合今
256.25克)A.减轻了全国民众的赋税负担B.消除了各诸侯国的经济差异C.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D.体现出严密的重农抑商倾向4.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首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
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5.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陈庆之北伐败还,感慨地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
衣冠人物尽在中原”,洛阳“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洛阳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B.中原地区民族交融得到发展C.南朝承认北朝的正朔地位D.南北文化认同推动统一进程6.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100多年。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
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此外绝大多数藩镇,如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由此可知,唐朝藩镇()A.拥兵自重相互混战B.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导致国家由盛转衰D.一定程度上延续了
唐朝统治7.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尚书省仍具有“天下政本”的地位。但是,从高宗、武后时期开始的六部体制独立化和使职化趋势却日益加强。这一发展趋势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
强化B.封建政府行政效率提高C.宰辅机构丧失中枢决策权D.三省分权制衡逐渐完善8.唐代的两税法既“税物”也“税钱”,对于“税钱”的部分,农民需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从而完成这部分税收,这样就促使农民去从事多样化经
营。材料表明,两税法的实施()A.导致了小农经济的解体B.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调整D.推动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9.“变文”最初是唐代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所依据的文本。唐代中后期,变文发展出了新的形式,
它们全篇大量使用白话,没有用来吟唱的韵文,而且以讲人物故事的形式出现在都市中。“变文”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唐代中后期()A.民众教育水平的提升B.士大夫审美情趣变化C.佛教日益中国化趋势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1
0.金太宗“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金熙宗将皇帝狩猎的“禁苑隙地分给百姓”;金章宗明昌四年,尚书省奏,上京等路“每岁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者六万六千余石,总其见数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臣等以为此地收多支少,遇
灾足以赈济”。据此可知金朝()A.社会状况与北宋渐趋一致B.基本沿袭唐宋政治制度C.全面摈弃传统的生产方式D.重视借鉴中原生产方式11.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于汴京设都市易司,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
。据此可知,市易法()A.大大缩小宋代社会贫富差距B.体现出政府运用政治手段干预市场C.提高了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D.客观上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12.“孔、孟的一系列思想在这一体系中被加以新的形而上的解释
,释道两教关于个体修炼与宇宙论、认识论的思想精粹亦被广为摄取入内。自两汉以来多元发展的思想意识形态至此进入‘合’的集大成境地。”关于材料中的“这一体系”论述不正确的是()A.两汉以来即受到了官方尊崇B.以儒家为核心并吸收佛道思想C.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D.朱熹是该
思想体系的集大成者13.北宋科技奖励的形式多样,有降诏奖谕、迁秩升官、实物等各类精神和物质奖励。据记载,王处讷因创制新历《应天历》而升司天监,从三品;陈承昭治理黄河水患,获钱300贯;唐福因献新发明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武器,获缗钱奖励。这类奖励()A.实证了当时天文学的领先地位B.体
现了宋朝政府更重视水利研究C.折射了宋王朝国防形势的严峻D.推动了古代科技发展高峰的出现14.《明会要·职官二》记载:万历帝“遣内使至工部侍郎林如楚私寓宜救旨,以奉御汪良德奏准修成安宫也。输距言‘明旨传宜,定
例必由内阁下科臣,然后发钞。……突以二竖传宣(中旨)于部臣之私寓,则从来未有之事。向来建议诸臣,以旨从中出,犹且虑之,况臣等竞不与闻乎?”据此可知,明朝()A.中央权力运作具有一定程序B.内阁与皇帝的权力相制衡C.君主专制影响
中枢决策效率D.皇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15.清代设理藩院,主管蒙、藏、维吾尔等北方少数民族事务,如理藩院下的旗籍司、柔远司、典属司主管蒙古、青海、西藏事务,新疆“回部”、四川土司事务则由徕远司所属系统办理。另外,典属司及其下的俄罗斯馆则负责对俄事务,这反映了清代统
治者()A.对民族事务的管理严密化B.采取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C.对少数民族地区因俗而治D.政治理念上的封闭落后性16.乾隆初年始有洋钱通行。乾隆五十年以后,苏州开始通行洋钱定价,而弃纹银不用,后逐渐流行于黄河以南各省。民间的纳粮、商贾交易也用银元,还出现了
大量“番舶”以收购纹银贩卖银元为业。这侧面说明了()A.白银开始货币化B.经济形势影响国家的货币政策C.海禁政策已废除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地位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那七国地广兵强,大略相等。余国如越,
虽则称王,日就衰弱。至于宋、鲁、卫、郑,益不足道矣。自齐威王称霸,楚、魏、韩、赵、燕五国,皆为齐下,会聚之间,推为盟主。惟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及献公薨,子孝公代位,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分秦国为三十一县,开垦田亩,
增税至百余万。……于是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廪充足,勇于公战,而不敢私斗。秦国富强,天下莫比。于是兴师伐楚,取商于之地,武关之外,拓地六百余里。周显王遣使册命秦为方伯,于是诸侯毕贺。——《东周列国志》材料二从商鞅变法
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摘编自陈雨
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以前秦国的发展状况怎样?商鞅变法后给秦国带来了哪些变化?(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影响史料解释的主要因素有哪些?(7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
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
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
构。材料三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列举汉代、唐代、宋代为加强皇权采取的主要措施。(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管理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并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材料中关于“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的原因主要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的设计有关?并对该制度进行简要评价。(9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古代的人口南迁。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图中人口南迁的历程。